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漢密爾頓銀行的股票

漢密爾頓銀行的股票

發布時間:2022-07-12 00:33:27

㈠ 投行與股票的關系

現在我國經濟轉好了,我們衣食住行水準提升了,出資辦法也變得愈加多元化。許多人選擇在金融機構買基金購買穩妥,或許多人選擇在不一樣的證劵公司里選購不一樣的個股。那麼大夥兒並不知道投行是什麼含義,出資銀行跟個股的相關是啥?今天網編就帶大夥兒來知道下。
一、出資銀行跟個股的相關是啥?

投行(Investment-Banks)是與銀行業相對性應的類別金融企業,首先從事證劵出售、承銷、買賣、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買、出資收益剖析、風投、項目融資等業務流程的非銀行金融企業,是金融市場上的關鍵融資中介。簡易的說出資銀行跟個股的相關便是說:投行便是說把提前准備出售的企業,包裝成出售。企業上市,沒出售之前便是說一塊兒石塊,有必要投行項目出資,包裝,打造出,變成一塊兒玉,去出售,按照市場份額售賣。個股便是說這方面玉的市場份額。有許多的市場份額,將會被分為1000萬份,有將會被分為幾億份。隨後投行,再對這方面玉,展開,鑒定,,有沒有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輕視的那時候,她們也會買,使用價值看低的那時候,就一般不容易去買。

出資銀行跟個股的相關是啥?

二、似乎做出資銀行的,便是搞個股的吶?!

還好!我覺得,除開她們,也有幫金融民工,顧客叫她們發債的,她們自稱為搞債的,出來欺騙顧客也愛說人們出資銀行咋咋地。

只有,邊上假如有做ipo的弟兄,那便是的確會投來一丟丟看不起的眼光滴;自稱為人們出資銀行的搞債弟兄們,也會有一丟丟自信並不是那麼足。

Anyway,這種搞債的金融民工們的確都是出資銀行的!她們標準的叫法應當是從業債卷承銷工作中的投行員。

Ok!問題來了:為啥我國,大夥兒一說到出資銀行,就相當於做ipo的那幫出資銀行我們?壓根沒想到那幫做債的出資銀行們?

我覺得,大道理十分容易!在我國,大夥兒對搞債的出資銀行我們有點兒欺生唄!
但是,你假如看一下投行開展進程,就會發覺今世出資銀行竟然是始於這些搞債的出資銀行我們。

老話三百年前,美國獨立戰爭不久結束,美國聯邦政府應對的是個債款纏身的燙手山芋。為戰事欠債的各種債款超越2700萬美金;現在看上去很少,但是針對那時候國庫苦悶的美政府而言,肯定是筆大負債。

不久樹立的美國聯邦政府國庫虧空,沒什麼國際性信譽度可循,亞當斯在歐州告貸發放薪酬,實質沒搭腔。以便改善紊亂靈敏的財政狀況,33歲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設計計劃了1個膽大的計劃計劃:以美政府的個人信用為借款擔保,共同出售新的美債來還款林林總總宿債。

在300許多年前,這類今世最習以為常的以舊換新的債券融資甚為超前妄為。以便促進債卷的出售籌集資金能夠順利展開,許多的經紀涌進債卷承銷的行當,當做了出售(政府部門)和出資人中心的公路橋梁:她們找尋出資人,並承擔將債卷以特別價錢賣給出資人。
這種具有傳統式的金融家、投機商,也是林林總總的投機者。聽說有雜貨鋪主、小商小販,以至於也有趕著牛車吆喝聲賣國債券的。但是,更是這種經紀,逐步演化出了新大陸的第二代出資銀行家。

㈡ 美國股票有多少年歷史啦

美國股票有221年的歷史,美國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合眾美國銀行都
是以發行股票為基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㈢ 漢密爾頓是怎麼解決美國成立之初的國債問題的

漢密爾頓經過殫思極慮,提出了四點解決辦法,這構成了他日後財政改革方案的雛形。其內容包括:第一,政府應組建集中掌握財政權的財政部門,建立國家預算,並主管一切財政事務;第二,政府和國會應有決定征稅的權力,確定徵收土地稅、人頭稅、消費稅的稅額,以使國家財政獲得固定的財源。第三,向歐洲各國爭取貸款,吸引各國商人到北美經商、投資,以緩解資金不足的困難;第四,建立將公共信用與私人利益結合起來的銀行,以提供大量穩定的貨幣。

㈣ 急求各位股神任選一支股票,對其進行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分析(十萬火急!!!)

中信銀行601998。

中等業績大盤股。

宏觀經濟方面看,上周國家政策再融資拖累銀行表現,加之地產方面的利空使得大盤一度手跌破2900。所以,基本面的消息需要市場的消化。

另外,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恐因前期放貸過度,導致公司一季度經營現金下降過快,出現流動性不足的現象。雖然這些公司可在未來的經營活動中通過適度放緩貸款速度,相應增加存款作為補充來扭轉這種局面,但隨著放貸量減少,公司下半年的利潤增加將無法確認,全年預定業績任務恐也將難以完成。

從技術面看,該股中短期在一個三角形形態內運行,並在上一周的調整後在下方支撐下處獲得支撐。但是,MACD指標顯示,該股目前依舊處於空頭行情中,只是下跌的速度有所減緩。所以,可以等待KD出現金叉,同時以10日移動平均線作為另一個輔助指標進行確認後,再考慮建倉。

從大盤來看,尚不能確定其是否已經企穩。因為,從趨勢來看,市場完全有回補去年九月份缺口的理由。故對於601998來講,近日還是以少進多看為上。但待大盤企穩後,要及時抓住機會。

㈤ 華爾街是如何崛起的

‍‍華爾街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在這三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有四大因素決定了華爾街的命運。

三、創新

簡單說有四大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理念創新與主體創新。

四、黃金

作為一個偶然因素,加州金礦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全世界資本對華爾街的信心,也部分加速了華爾街的金融帝國進程。

華爾街的崛起,一方面依賴於美國的歷史機遇和經濟騰飛,另一方面,創新為華爾街提供了內在動力。‍‍


微信號:認知升級內參

㈥ 國家寶藏總 尼古拉斯凱奇 介紹 華爾街的來歷是什麼

還介紹的是百老匯

華爾街的由來

華爾街起源於17世紀,當時那裡隸屬於荷蘭新移民。那塊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於曼哈頓島前端,夾在兩條航運方便的河流之間,是易於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業發達的荷蘭看中了這一地點。

十年後,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柵欄「牆」所取代,它延續了910米,為的是防範新的敵人——英國人。

1664年,英國人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海上爭奪戰,英國人成功地佔領了新阿姆斯特丹,「牆」沒有起到多大的防禦作用。1685年,英國人把這條街命名為「華爾街」(WallStreet)。英文單詞「Wall」是「牆」的意思。

華爾街臨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對於紐約商業金融活動具有特殊意義。在英國人統治時期,紐約迅速發展成為港口城市,並逐漸展現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雛形。

把華爾街作為市中心,是英國任命的紐約總督托馬斯·唐干做出的決定。他事先偷偷購買了臨近的大片土地,然後分成許多小塊待價而沽。1686年,華爾街開始大規模建設開發,他便順勢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門道,分別趕在華爾街區域地價飆升之前購入大量地產。在17世紀的最後十年裡,華爾街經過擴建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原來老的木柵欄被拆除,基石用於建造市政廳,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來,從而拉開了華爾街空前但不絕後的序幕。

漢密爾頓計劃

華爾街居民當中,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最為著名。在合眾國早期歷史上,一些設計者們,不僅從無到有創建了美國,而且為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漢密爾頓就是其中之一。漢密爾頓堅信,新誕生的國家不僅應該制定明確的憲法,而且還要相應地建立起制定和實施商業法規的有效運作系統。一位觀察家認為,漢密爾頓把自己看做喬治·華盛頓總統任期的聯邦總理,而不僅僅是一位財政部長。

當時,由於獨立戰爭的影響,美國的內、外債總額高達5400萬美元,其中包括嚴重貶值的面值4000萬美元的大陸幣,以及各州政府未償還的2500萬美元債務等。單債務利息一項就高達400萬美元,聯邦政府的年度稅收根本無力償付。

為擺脫困境,漢密爾頓實施了集資和還債計劃。他認為,應該將資金集中於商人、經紀人階層,並由他們對國家的未來進行風險投資。為贏得這些新生資產階級的信任,國家必須預先投資,而自己的計劃就是其中的一個步驟。

在實施計劃過程中,漢密爾頓首先開始發行新紙幣,用以取代大陸幣。其次,漢密爾頓又發行聯邦債券,募集了8000萬美元資金。債券買賣主要面向沿海商業中心地帶的券商和經紀人。

對於大陸幣面值可能重新恢復,華爾街經紀人早有預料。他們以十分優惠的折扣大量購進,用舊幣換新幣,再用新幣買政府債券。當曼哈頓南區普通投資者猶豫不決時,華爾街的經紀人不僅購入大批國債,還從南方各州買進了大批大陸幣,幾乎相當於美國債務總額的三分之二。

這樣,政府有錢了,經紀人持有了國家債券,不值錢的大陸幣退出了流通領域。可是,對於經紀人可以按極低的價格買進舊幣,然後等額兌換新幣,眾多舊幣持有者一無所知,做夢也想不到會出現這種情況,遭受重大損失。正是這種投機,導致了華爾街第一次金融丑聞的發生。

操縱市場的報應

1789年財政部成立的時候,漢密爾頓任命杜爾為助理部長。但杜爾只在這一職位上幹了七個月就提出辭職。

1790年12月,杜爾委託倫納德·布利克作為代理,去南卡羅來納州購買舊大陸幣。有證據表明,在布利克前往南卡羅來納州之前,杜爾已經開始投機交易了,當時他還在財政部任職。與他關系密切的商業合作夥伴,事先從他口中得知漢密爾頓計劃的消息,大多以很低的價格吃進大量大陸幣進行囤積。

杜爾不滿足於僅投機大陸幣,還與別人聯手在市場上秘密收購紐約銀行的股票,試圖取得控股權。紐約銀行是一家州立商業銀行,在漢密爾頓醞釀的金融大餐里,它是一道重要的基礎原料。因為合眾國銀行不屬於商業銀行,不能夠吸納儲蓄或開展借貸業務,所以漢密爾頓需要將一家信譽良好的商業銀行納入其中,以便保持金融穩定,進行必要的政府資金周轉。

杜爾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便與華爾街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秘密開始股票收購的壟斷操作。杜爾的企圖開創了華爾街歷史上進行市場操縱的先河,其具體運作策略是:當股價低落時,盡可能地全部買進,然後消除壓低股價的負面因素,促使價格回升,再拋售手中的股票。問題在於,隨著壟斷者不斷買進,市場力量自然推動股價上漲,而這恰恰是壟斷者滿倉之前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為達到這一目的,杜爾在運作中巧妙地設計圈套,誘騙投資者相信一家新的銀行正在建立,將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致使紐約銀行股票價格大幅滑落。此後,杜爾竭盡所能吃進紐約銀行的股票。當用盡了所有資金和抵押的時候,他開始以2%-4%的月利率從紐約中央大街的廣大民眾中集資借錢。

1791年8月,漢密爾頓開始對杜爾產生了懷疑,提醒他不要進行與身份不符的投機生意,後來得知杜爾計劃拼湊一家新銀行,與紐約銀行展開競爭時,漢密爾頓勃然大怒,為避免其將整個國家建立商業信譽的宏偉計劃置於險境,漢密爾頓和紐約銀行合作,採取拒絕抵押的方式,阻止杜爾及其同謀染指紐約銀行。

紐約銀行不再為杜爾及其同夥提供進一步的貸款,杜爾的集資由於必須支付2%-4%的月利息,現金流一旦受阻,將產生致命的影響。這樣,杜爾的壓力驟然增大,災難發生了。

杜爾不得不被迫宣布無法履約付息。消息一經泄露,他們隨即遭到投資者的圍攻,但為時已晚,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混亂情況:晚上人聲嘈雜、喧鬧紛亂,城市裡出現了暴民,聲討投機之父杜爾掠奪了所有財產,使他們血本無歸。暴怒的民眾試圖將他從監獄里揪出來,但被市長和行政官員制止了。由於令人詛咒的投機,這個城市一半人傾家盪產了。

梧桐樹協議

金融丑聞是導致《梧桐樹協議》簽署的重要事件之一。經紀人希望制定公共管理條例,規範金融市場,以便平息公眾的憤怒,同時將約束機制掌握於自我手中。

據說,在杜爾被捕一星期後,在《梧桐樹協議》簽署大約兩個月之前,一批經紀人於3月21日在克里賓館集會。根據《美國政府公報》報道:「商人和股票經紀人……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報告與商業交易運作模式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並研究他們的意見是否合適。」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樹木大多用來生火,曼哈頓街道上樹木貧乏,因而華爾街68號院這棵尚存的梧桐樹就格外引人注目,樹陰下成了良好的集會場所。1792年5月17日,24個經紀人在樹下召開會議,達成一項協定,協議具有中世紀行業協議的性質,它規定24個簽約者進行債券買賣時,彼此間享有優惠,以統一、固定的比率提取傭金:

我們,簽約者,作為買賣公共證券的經紀人,特此庄嚴承諾並彼此保證:在從今往後的交易中,無論對任何人,無論買賣任何證券,都將以不低於交易額0.25%的比率提取傭金,而我們之間彼此交易時,則相互磋商,給予優惠。

從此,會員專屬和固定最低傭金成為傳統和定製,延續並影響到以後的交易活動,直到 20世紀。《梧桐樹協議》簽約者的行為,也正是所有市場開拓者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設置壁壘,將自己和其他人隔離開來,以便實現市場壟斷;只有在方便可行的情況下,才允許其他人進入同一市場。

《梧桐樹協議》的簽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阻止政府對於金融市場的干涉。

「莊家」的出現

華爾街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在最初形成的兩年裡建章定製,為以後兩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華爾街培育了早期的券商。他們既是證券交易的受益者,也擔負著責任和義務。

無論如何,早期的華爾街迅速繁榮起來,並且很快出現了許多重要場所,容納商人們從事金融活動。其中第一場所當屬唐提飯店,唐提飯店由唐提投資機構建造,也因此得名,它不僅是一家飯店,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招商引資載體。對於經紀人來說,集資的方式已經不算新奇。從販運皮毛,到買賣奴隸,他們曾經一度無所不為。經紀人作為中間人,從供貨商手裡購買商品。

在1790-1792年劇烈動盪時期過後,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停頓了近20年。 1812年對英戰爭爆發,政府又開始通過大量發行債券募集資金,華爾街隨即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戰爭結束後發生了三起重大事件,將華爾街繼續推向前進: 1816年美國第二合眾銀行重新開張,注冊資金3500萬美元,其中2800萬美元向公眾出售;為造伊利運河,首批債券開始發行,總額達7000萬美元;成立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與《梧桐樹協議》簽約者聯盟一樣,都是會員制,但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成為一個行業協會,可以憑幾個經濟人的實力和影響,為華爾街確定證券價格。普賴姆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並且成為現代華爾街的偉大規劃者。

最早,普賴姆以銀行間的票據買賣積累財富,他以頻繁交易成為第一個「莊家」,並通過銀行控股,成為第一個私人銀行家。他放貸的利率,被稱為「普賴姆利率」。當時,由於受杜爾丑聞影響,證券交易行業十分蕭條。普賴姆是個革新家,通過對傳統交易去粗取精,他在自己的交易場所營造了安全、穩妥、賓至如歸的氛圍。

此後十年裡,競爭出現了,一方自詡為「官方」交易者,採取各種限制措施;另一方為外來者,認為證券交易不能包辦代替,不時發起挑戰,並聚集在馬路上開出了「路邊市場」。雙方爭來斗去,在法庭內外打起了官司,最終導致了法律、經濟等領域的新觀念的形成——即在一個自由市場體系中,自由應普遍存在,不應僅由一部分人享有這種特權。
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金融大都會的再生

1835年12月16日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子,但發生了一場特大火災,夜晚火勢驟起,烈焰兇猛,以致連商業貿易大廈的大理石建築都毀於一旦。當大火終於熄滅的時候,原來的華爾街所剩無幾,一片廢墟。火災發生前,紐約共有26家火災保險公司,火災後,其中23家宣布破產。

盡管如此,華爾街的樂觀精神和無窮活力並沒有被摧垮。火災後僅四天,商業貿易就恢復正常營業。一年後,500幢新建築拔地而起或正在興建,一個更新、更好的華爾街如鳳凰再生般展現出來。

火災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里,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失去了棲身之地,只好四處游動辦公,直到新商業交易大廈在原址重新建造。新大廈位於華爾街和交易場所、漢諾威街和威廉街之間,占據了整片城區。設計者艾賽亞·羅傑斯採用了當時普遍流行的希臘新古典風格,在面對華爾街一面,豎立了12根巨大的愛奧尼亞式立柱。立柱每根重45噸,來自馬薩諸塞州昆西市的一個採石場,都是由整塊的岩石切割打磨而成,使用特製的木筏通過河流向南漂浮運輸,抵達紐約後,用了40組牛群從港口運抵施工現場。新大廈的圓形大廳,可以同時容納3000個交易員來回走動,從事各式各樣的商業貿易活動。

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辦公地點設在「鮑德廳」,羅傑斯匠心獨具,把它設計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中心,採光、供熱、通風設施一應俱全,還帶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作為金庫,擺放著鐵皮保險櫃,儲存各式各樣的股票、債券及商業票據。

「賣空」交易的引入

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爾街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從「路邊市場」開始職業生涯、發家致富的。他們在交易方法上革新、創造,發展了許多專業技巧。「不間斷交易」就是從「路邊市場」開始的。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每天只進行兩次交易,刻板不變,而「路邊市場」則不同,隨時可以進行交易。這樣,市場交易得以與瞬息變動的證券價格相適應,更趨活躍,市場交易額遠遠高於證券交易委員會。另外,在 「路邊市場」里,對某些特定企業或行業頗有研究的專家們,每天經常站在同一個地方,逐漸固定成習慣。長此以往,並經過發展演變,就產生了20世紀證券交易中具有顯著特點的「交易席位」和「專家」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操盤手是雅各布·利特爾,將證券交易中的賣空、買多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賣空意味著以特定價格賣出他並不擁有的股票,約定30天或60天後交割。他賭定屆時市場價格會有所下降,自己可以按照比約定價格低的價格買進,從而保證個人只賺不賠。

利特爾並非完全憑借預感、對市場趨勢的精確分析或者胡亂碰運氣,而是通過壟斷市場、散布虛假消息、利用他人幫助等手段,操縱特定品種的證券價格,使之向著自己的預期價位靠攏,以達到盈利目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成功操盤,是在19世紀 30年代中期。他通過囤積「莫里斯運河及銀行公司」的股票,隨即將股價從10美元成功地拉升至185美元,從而賺了個缽滿盆盈。

利特爾一夜暴富,又一貧如洗,一生至少經歷了三起三伏。直到1857年,金融恐慌最終使他傾家盪產,甚至剝奪了他從事金融交易的權利。據一位認識他的經紀人所記錄,利特爾本人結束操盤生涯後,在曾經享受國王般的待遇、備受尊崇的鮑德廳里,像鬼一樣出沒,進行五股這樣小份額的買賣,而恰恰同一隻股票,他曾經一度可以翻雲覆雨。

脆弱的金融體系

國家經濟造就了國家金融體系,信用票據毫無阻隔地從一個大洋流向另一個大洋。在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支持下,華爾街成了美國資本和金融市場的管理者。華爾街的股票交易成了國家金融市場平衡所依賴的杠桿。這一金融機構的頂層是華爾街新的代理人——私有投資銀行,它徹底改變了華爾街力量的對比,一躍成為19世紀最後25年中華爾街最重要的力量。

新興投資銀行中最強大的是J·P·摩根,摩根大廈就在華爾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匯處,摩根戰略性地把辦公大樓建在財政部大樓及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對面,暗示摩根最終掌控的國有及私有經濟領地——正如他既經營華爾街的鐵路債券,又經營賓夕法尼亞大道的政府債券那樣。摩根秉承了維多利亞時代銀行家的風范,他把誠信、聲譽和自律作為推進事業的核心准則。

穿著舊式的套裝和樣式古板的襯衫,摩根在華爾街總部里一張大書桌後面發號施令,管理由自己一手締造的金融帝國,經營鐵路運輸、黃金、石油和鋼鐵,這是美國新工業經濟的核心——這也是摩根的首選。

但是,這個國家忽視了一個警告:「用公眾的錢漫無目的地修路是不合理的。」 1865-1873年,美國鐵路里程增長了一倍;運輸能力的增大導致了價格戰,新興集團公司的運輸優惠也由此產生——鋼鐵業巨頭卡內基和石油業巨頭洛克菲勒都是摩根的客戶。危機的伏筆是托拉斯合並和兼並的過分泛濫,幾年中,有3000家公司因兼並而消失。在頂峰的1899年,資本總額達22.7億美元的 1200家公司被工業托拉斯吞並,這些托拉斯公司的名字在20世紀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標准石油、卡內基鋼鐵公司、聯合水果公司、全國餅乾和聯合碳化物公司。

然而,美國沒有管理流動資本擴張活動的中央銀行,貨幣供應的增長受到限制貨幣供應擴張的金本位制的控制。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即經濟擴張繼續而貨幣擴張停滯的局面,在繁榮的遮羞布褪下時最終爆發。

風向標是不斷累積而無法兌付的國債,由此產生的第二輪投機使情況愈發加劇。結果,投資回報如同一個隊列,每一份獲取的收益都在遞減。華爾街大買家最先到達,中央大街的投資者永遠遲到,只揀到內部交易者盛宴後的殘羹剩飯,其收益之低可想而知。這種模式每次都要重復,從1792年第一次危機到最近20世紀末的網路泡沫,概莫能外。

戳破氣泡的事件是聯合銅業公司的垮台,該企業背後有摩根的支持,其領導人是信託公司的查爾斯·巴尼。當摩根拒絕巴尼的援助請求時,他舉槍自殺了,隨之出現其他自殺事件。市場的信心馬上崩潰,暴露出堂皇的金融大廈相當脆弱的根基。在之後很短時間,即1907年10月22日,摩根被迫從他心愛的圖書館出來,主持對美國的金融援救行動。

1907年l0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喬治·科特柳,按摩根的安排投放 2500萬美元以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平息外國投資者中對欠款延付的擔心。兩天後,為了避免迫近的國內金融動亂,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H·托馬斯造訪摩根,告知他,經紀行的大面積破產迫在眉睫,除非摩根拿出2000萬美元堵住華爾街虧損的洪水。接到摩根的通知,一位又一位銀行家步入他的辦公窒,到當天下午,趕在市場閉市的三點鍾之前,他集資2500萬美元向經紀行放貸,這就實現了中央銀行「最後援助貸款方」的功能。

但他們並沒能立刻結束危機,在這期間,儲戶們排隊從銀行取錢,人數之多迫使城裡的警察像今天的麵包店一樣分發編號的紙條以維持秩序。10月28日,紐約市長請求摩根給予3000萬美元的緊急融資並獲得同意,這是摩根財團牽頭進行的四次金援,在僅僅一周之內聚集了總額達8000萬美元的資金,摩根拯救了華爾街、紐約和美國財政部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

構築「防火牆」

摩根去世的1913年,美國取得了兩個在金融改革之路上意外而又重要的進展。國會當年建立了聯邦儲備制度,從而解決了關於成立一家合眾國銀行的論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華爾街從1914年負債超過30億美元的凈債務人,變成了1917年向世界各地放貸50億美元的凈債權人。在其後的20年代,牛市吞沒了華爾街,汽車改變了美國人的活動方式,電話在家庭和工廠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傳播,美國似乎走上了一條持久繁榮的大路。當氣泡在1929年10月24日這個周四又一次破碎的時候,美利堅銀行倒閉了,這在象徵意義上成為大蕭條的導火索。恐慌第二天就蔓延到了證券交易所,拋售的浪潮打擊了股價,股價暴跌的結果,就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大蕭條。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對普通美國人預示了一場新政,而對華爾街則是新一輪監管約束。1933年3月,羅斯福宣誓就職後不久,他就請求國會支持銀行業立法,其法理基礎是「古老的真理」:那些經營銀行、公司和其他管理或使用他人錢財的機構是代表他人利益的託管人。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3年)為普通銀行儲戶提供了協調保護。首先,禁止商業和儲蓄銀行投資於股市證券;其次,建立銀行保險金保護儲戶利益——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家金融機構必須從中做出選擇,是致力於成為一家投資銀行,還是成為大型的、以客戶為主的商業銀行——銀行業的兩種功能間設置了防火牆。

第一部管理華爾街證券市場的法律經國會通過——《1934年證券交易法》,該法的實質是透明度,憑借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執法權的要求注冊和完全的信息披露,其現有權力擴大到管理新發行的證券。

1934年,羅斯福任命埃克爾斯擔任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他在這個位子上幹了14年。作為一個遠離華爾街地理和意識形態圈子的人,埃克爾斯正是民主主義者夢寐以求的人物:一個來自西北的堅定正直的銀行家,他改革了聯邦儲備銀行,以新的方式控制了貨幣政策。

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監管制度一直執行到20世紀80年代,這半個世紀中美國經濟要比歷史上任何其他可比時期的增長更快,同樣,這也是華爾街惟一一個沒有發生重大或甚至輕微金融危機的50年。

㈦ 華爾街是什麼,為什麼很多股票大師都在那裡

華爾街(wall street)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一條大街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荷蘭統治時,在這里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里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里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里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里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里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台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里,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里,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麼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里,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里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屏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麼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准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准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里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里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里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㈧ 最早創立兩黨制的資本主義國家是

在美國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1874年美國著名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在哈伯斯月刊發表了他創作了一幅漫畫。漫畫上有一個蹺蹺板里邊坐著一頭驢代表民主黨,另一邊坐著一頭大象代表共和黨。這幅幅畫的原意是諷刺兩黨輪流坐莊的美國政治現實,後來卻為兩黨所欣然接受。民主黨認為,驢子誠實倔強謙虛,共和黨則認為大象穩重高大堅強。驢象之爭就成為美國政治競選的形象描繪,也是美國兩黨制的比喻。

一、「傑漢」之爭
美國建國之初,聯邦政府最為緊要的工作就是解決財政和經濟上的問題,當時國庫空虛,幣制混亂,通貨膨脹嚴重,國家負債累累。

被譽為美國金融之父的漢密爾頓,在就任美國聯邦政府首任財政部長之後,開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成立一家國家銀行,當時美國共有三家銀行,費城的北美銀行、波士頓的馬薩諸塞銀行和紐約銀行,但他們都是州一級的銀行,資金不足缺乏信用,而且根據憲法各州也不能發行紙幣。

漢密爾頓建議成立國家銀行,資金總額為1000萬美元,聯邦政府可擁有五分之一的股票,其餘由私人投資。這一方案立即遭到了當時的國務卿傑斐遜的強烈反對,傑斐遜從沿革解釋的憲法出發,認為憲法沒有賦予聯邦政府成立銀行的權力,此外他認為成立國家銀行也並不是絕對必要的,設在費城的州銀行就可以向政府提供資金。漢米爾頓則主張對憲法做從寬解釋,認為成立國家銀行是合乎憲法,最後還是漢密爾頓的意見占上風。

1791年合眾國國家銀行正式成立。

兩人由財政經濟政策引起的爭論進一步擴大到了諸如聯邦的性質,憲法的解釋,外交政策等基本問題上。雙方的觀點進一步對立,國會中的黨派對立通過選舉滲透到選民中,結果是使午選民與社會輿論也分裂為兩個派別,漢米爾頓派自稱為聯邦黨,傑斐遜自稱為民主共和黨。傑漢之爭不僅是個人政見的分歧,它更深層次上突顯出兩人所代表兩個派別,兩種治國方略,兩種價值取向等等方面的深刻分歧。

兩人存在很大的個人差異。

傑斐遜是民主派的思想家,比較開明,漢密爾頓比較保守,兩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傑克遜代表的是以農業為主的南方,漢密爾頓代表的是工商業發達的北方新英格蘭地區,傑斐遜有濃厚的農業民族思想,主張農業利國,漢密爾頓則強調工業性的重要性,主張工業立國。

由於聯邦黨人總統約翰亞當斯當政期間的內外政策不得人心,聯邦黨逐漸喪失了威信,它的支持者紛紛投向民主共和黨。

在1812年第二次的英美戰爭中,聯邦黨因其嚴重的親英色彩而日漸勢微。在1816年後基本停止了活動,此後十多年間,基本上是民主共和黨一黨統治的歷史時期。

二、兩黨制的形成
傑斐遜總統在他的任期之內,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間。

民主共和黨開始分裂為許多派別,政黨政治在經歷了十餘年一黨制沉寂之後又趨於活躍,在新的政黨政治中一派稱為政府之友,後來成為國民共和黨人,最後在為輝格黨人,另一派是傑克遜黨徒,他們後來自稱民主黨人。

1828年的大選中,國民共和黨人失勢傑克遜入主白宮,民主黨之名正式確立並流傳開來 。民主黨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南部種植園奴隸主,西部邊疆的農業墾植者,紐約的商人,北方的城市工人等。

18世紀30年代,民主黨在傑克遜時期獲得重大發展,但這一時期,民主黨受到南方種植園主的控制,主張自由貿易政策,維護和擴大奴隸制擴展到新州。由於與奴隸問題緊密糾纏,民主黨被認為是奴隸制的保護傘。

1834年,被視為聯邦黨人的繼承者——國家共和派,改成輝格黨,它的名字取自於英國19世紀成立的反皇室特權的政黨。該黨力量的核心地域是受商業化農業工作化影響最大的地區,如新英格蘭以及西部的北方地區。

輝格黨作為聯邦黨的傳承者追求的目標是,建立強大的聯邦政府,擁護聯邦政府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干涉,實行保護性關稅,廢除奴隸制或最少限制奴隸制擴大新州。由於輝格黨順應了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力量和影響逐漸增強,並在1840年和1848年兩次取得競選總統的成果。

三、兩黨制的最終確立
19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奴隸制問題上升為美國國內的主要矛盾,一場不可遏制的危機迫在眉睫。

《堪薩斯內古拉斯加法案》又使美國各政黨開始重新整合,南方的輝格黨人因支持《堪薩斯內古拉斯加法案》而與北方的輝格黨人分裂,在民主黨內一部分北部民主黨人也反對該法案。

1854年二三月份,輝格黨、民主黨內反奴隸制人士開始商議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新黨,一些人提出新黨叫共和黨,經過幾個月的醞釀,1854年的7月6日這些人在密歇根州傑克遜市,召開了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一項反對奴隸制擴展的綱領,要求廢除《堪薩斯內古拉斯加法案》,這樣一個新的反奴隸制的嶄新政黨——共和黨就此誕生了。

在1854年以後的四年中,共和黨在北方各州取代了輝格黨成為民主黨的主要對手,雖然在未能在1856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但在1860年的大選中,共和黨的後選人林肯在北方的18個州獲得180張選票和近40%的選民票,成功當選,1860年起,共和黨開始了連續24年的執政。

此後美國進入民主黨和共和黨交替執政,輪流坐莊,兩黨製得到最終的確立。

㈨ 壓力山大漢密爾頓的主要經濟思想是什麼

當時美國財政混亂,國庫空虛,債務負擔沉重且沒有歲入,信用瀕臨崩潰。漢密爾頓在任期內提出的財政經濟綱領不僅使美國結束了財政混亂狀況,而且確定了其經濟發展的方向。漢密爾頓作為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其經濟思想為美國帶來深遠的影響。在《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和《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財政經濟綱領,不僅結束了當時財政混亂局面,而且確定了美國早期經濟的發展方向。
漢密爾頓首先著手處理債務問題。漢密爾頓認為,一個國家要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借到資金並且在有利條件上進行借貸,最根本的是建立良好的信用,而證明良好信用的唯一辦法,是由政府承擔所有舊的債務。1790年1月14日,漢密爾頓向國會呈交了《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旨在通過政府做出償債的姿態使國內外資產者對聯邦政府產生信賴感,以吸引新的投資,同時通過承擔州債以削弱州權,使國內投資者擺脫狹隘的地方觀念,把自己的前途和美國政府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報告中,漢密爾頓指出新政府要誠實對待他的債權人。隨著債券的償還,政府的信用就會得到恢復。他堅決要求按票面價值承認和償還全部債務——外債、內債、州債以及欠下的全部利息。聯邦國會對於償還外債並無分歧,但在是否按票面價值償還內債的問題上引起了爭議。擁護漢密爾頓償債計劃的一方主要是北部的商人、金融家和政府債券的投機者,反對的一方主要是南部人。由於交通及通訊的落後,在償債計劃的消息到達南部的時候,他們手中的債券已經被北部的投機者廉價收購。雙方開始激烈的辯論,即償債時要不要對債券原持有者和現所有者實行區別對待。漢密爾頓堅決反對任何種類的區別對待,他指出,區別對待使債券失去憑證的作用,包含著對信用的違背。與此同時,雙方辯論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聯邦政府要不要承擔州債。漢密爾頓認為政府承擔所有的州債,可以避免全國范圍內征稅的混亂,也是吸引各州及民眾效忠聯邦的有力措施。1790年6月20日,國會通過了漢密爾頓「承擔州債的法令」。政府信用的恢復,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也為漢密爾頓財政經濟政策鋪平了道路。有人稱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是美國財政史上有深遠意義的文件之一」。「它是第一份由一位美國政治家精心創作的關於資本與信用新制度的作品,這個新制度是被18世紀的英國所發展的。它為以後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廣闊的基礎。」
漢密爾頓關於新政府的經濟計劃沒有停留在融資國債和承擔各州的戰時債務上。美國按照漢密爾頓展望的資本主義的模式正常運行「還缺乏兩個基本條件:一種適當的流通媒介和一個國家銀行」。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國會一份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目的是吸引國內外投資,擴大國家的流動和生產成本,穩定通貨,同時通過政府股息擴大償債資金。這個報告實質上是公共信用報告的延續。漢密爾頓借鑒英國銀行業的經驗指出,在政府和國家銀行之間理所當然的存在著一種密切利益聯系。國家銀行發行的紙幣是全國流通的法償幣,可通過銀行單據增加流通媒介,擴大流動資本,為工商業提供信貸,同時國家銀行是政府資金的主要存儲機構,在緊急情況下提供資金上的幫助。在銀行的管理上,漢密爾頓提出董事會負責的原則,股東們按擁有股份數額的比例來選舉董事會,沒有政府任命的代理人,其基本原則是,銀行處於私人而不是政府的指導下。漢密爾頓關於國家銀行的思想,體現了他一貫倡導的原則,即國家銀行建立在政府與私人聯合信用的基礎上,政府執行監督的權力,而實際的經營管理委託於代表私人股東利益的董事們;同時又體現了他將銀行與政府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高明的財政戰略思想。華盛頓於1791年2月15日簽署了銀行法案。美國銀行迅速為全國經濟發展發揮了自身價值。它藉助紙幣為國家提供流通媒介,銀行信貸成為刺激資本主義企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向政府貸款,劃撥政府資金,幫助財政部操作外匯,使聯邦政府成為最大受益者。
對於漢密爾頓來講,重建公共信用,為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使美國有不依賴於別國自立的能力。經過精心准備,1791年12月5日,他向國會呈交了《關於製造業的報告》,提出發展製造業的計劃。報告中漢密爾頓對於發展製造業的重要性、如何克服發展製造業的困難及心理障礙、美國製造業的狀況以及促進製造業發展應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建國初期,美國是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國家,全國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漢密爾頓從世界范圍內來考慮,認為美國要在日益有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裡生存,就必須建立嚴密的經濟體系,而一個國家「不僅富足,而且一個國家的獨立與安全都是極大地與製造業的繁榮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發展製造業存在困難,如勞動力缺乏、勞動力昂貴、資金短缺,但是可以實行勞動分工,以婦女和兒童補充勞力不足,通過銀行吸收外資以彌補資金短缺。另外,要對製造業發展採取保護關稅的政策,「保護是一個武器,不是一種原則」,禁止原料出口,對原料進口免徵關稅,用補助金和獎勵金制度鼓勵創辦新的企業,政府協助國內道路、運河等方面的改善工作等。漢密爾頓建議政府應吸引商人投資製造業以及保護「幼稚產業」。他認為美國商人完全停留在商品交換和運輸這樣既舒服又獲利的領域,政府應引導他們向高贏利且政府扶持的領域冒險。然而,報告再次遭到南部人的反對,同時由於英國工業革命和歐洲戰爭的影響,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國內外條件都不成熟,以致於這成為漢密爾頓所有報告中唯一一份沒有被國會通過的報告。但他為美國未來發展所描繪的藍圖及憧憬卻在未來幾十年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份報告成為19世紀30年代後人們熱切研究的文件。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促使人們回過頭來從報告中尋求幫助和指導。
漢密爾頓經濟綱領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首先,通過國債制度的建立,沉重的戰債得到解決,公共信用重新確立起來。到1794年底,舊國債已全部還清,同時發行了總額為63054936美元,年利為6%的新國債。美國在歐洲的信用也很快恢復。1791年2月,財政部駐阿姆斯特丹代辦威廉﹒肖特報告,荷蘭銀行家表示願意向美國提供上百萬弗羅林的貸款,從而使美國在這里的信用出現了新的轉機。其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關稅制度和稅收制度。合眾國銀行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信用制度。1790年12月,漢密爾頓提交增收消費稅的報告,為聯邦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國統一的關稅與稅收制度,結束了過去各州不同稅則和以關稅為武器展開商業競爭的局面,為商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更為重要的是為聯邦政府提供了有保障的財政收入。第一銀行的建立使政府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政府的財政狀況有了好轉。從合眾國銀行當時具有的職能來看,它是現代中央銀行的雛形。最後,漢密爾頓財政政策的實施,以發行國債、股票為契機推進了美國金融業的變革,揭開了美國金融史嶄新的一頁。隨著財政金融狀況的改善,股份公司大量出現,進一步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形成。紐約和費城逐漸成了證券交易中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第一銀行的建立、國債和稅收制度的實行、股份公司的涌現和證券市場的形成,標志著美國的金融革命初步完成。漢密爾頓吸取英國的經驗,用短短十餘年的時間便將西歐和英國經過上百年才形成的財政金融制度在美國初步建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金融史上的創舉。這對聯邦黨時期美國的經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商業和航海業的發展。福克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密爾頓的政策取得了立即的和令人驚嘆的成功。他不僅為未來的後代擬定了一些計劃,還為他自己的時代建造了一座安寧宮。以1790年為起點,繼續了四分之一世紀,美國開始了一個擴張和繁榮發展的非凡時期,這是美國的第一個或許是最大的非凡發展時期」。
漢密爾頓的經濟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漢密爾頓是一個國家主義者,他的財政經濟政策與聯邦主義密不可分。如在公共信用的報告中,漢密爾頓提出,「一個民族的債務,如果不是過度的,對我們來說,就將是一個民族的幸事。債務將是我們聯盟的一種強有力的粘結劑。」在製造業的報告中,他展望了這樣一個前景,即北方的船能將南部的原料運到北部的工廠加工,南部可享用北部生產的工業品,這樣南北都不用再依靠橫跨大西洋的貿易。南北按各自的習慣生產各自的產品以達到互為補充。通過製造業將南北部從經濟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消除地區主義的差距,最終達到政治上的聯盟。可以說,漢密爾頓在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國家主義者。第二,漢密爾頓是一個極其注重現實需要和講求實際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他的改革財政金融體制的措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隨著美國獨立後面對的實際問題逐步形成的,反映了美國當時建設國家和發展經濟的實際需要。漢密爾頓不刻板的拘泥於某種經濟理論或某位經濟學家的思想,而從美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或發生轉變。如在發展製造業的過程中,政府應採取保護和扶助的措施即國家干預,這似乎體現了重商主義的思想,但同時他也強調保護政策只適應於發展工業的初期。他參考英國發展工業的經驗,也不十分推崇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理論,因為《國富論》發表時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而美國在18世紀末基本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背景不一採取的措施理應不一。第三,漢密爾頓的財政經濟政策不只是使聯邦度過一時的危機,而是與其建國主張「工業立國」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長期發展目標。在他的三個報告中,漢密爾頓不僅提出整頓財政的措施,還提出加快工業化以推進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措施,他的財政經濟綱領是一個旨在美國全面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綱領。在建國問題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順應西歐工商業興起的歷史趨勢,以工商業立國,盡快發展商業、製造業,促進航海業,迅速改革農業地位,使美國成為能與歐洲各國在美洲抗衡的工業強國。美國建國後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大體上是按漢密爾頓的思想演進的。所以說,他的經濟思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人,他的財政經濟政策實際上構成了美國社會經濟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為美國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漢密爾頓推行的政策和採取的手段,是建立在維護金融資產階級、大商人和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在他看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那些敢於冒險把私人財富投資於政府債券的人是思想開明的人,把他們的利益與政府的利益結合起來並給予保護,會使他們成為政府的朋友。可見,漢密爾頓是在有意扶持商業和金融資產階級,使其從他的政策中獲得巨大利益。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忠實捍衛者。

閱讀全文

與漢密爾頓銀行的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方證券股票後市走勢 瀏覽:819
股票賬戶1002股票賬戶 瀏覽:349
中國國葯是哪只股票 瀏覽:188
建行股票漲停 瀏覽:153
股票ma指標使用技巧 瀏覽:791
同花順股票無法登陸資金賬戶 瀏覽:870
做股票投資買賣點的電銷 瀏覽:6
怎樣開證券賬戶買股票 瀏覽:334
平安銀行股票96年 瀏覽:833
st昌九股票診斷 瀏覽:365
每日股票資產 瀏覽:649
中國買了股票 瀏覽:636
怎麼有的股票只有5個點漲停 瀏覽:680
公司賬戶投資股票 瀏覽:961
華夏科技成長股票型006868 瀏覽:821
中國最早的股票市場 瀏覽:946
華天科技股票5月份歷史數據 瀏覽:46
消費者服務兩倍做多股票走勢 瀏覽:377
融信中國股票分紅 瀏覽:760
股票風險評估過期app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