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股民占總人口多少比例
美國人口3億,股民人數8000多萬,將近9000萬,股民人數占總人口的近30%,這一比率遠遠高於中國。但由此說美國「全民炒股」,卻是一個誤判。「全民持股」不等於「全民炒股」。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約有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達9600萬人,約佔美國總人口數的1/3。
有趣的是,美國的股民也就是個人股票投資者數量遠遠小於基民。美國目前有九千萬戶家庭在股票、國債、基金等證券市場進行投資,但是,只有百分之十一(不到一千萬戶)的投資者自己進行股票證券交易。
對資本市場歷史略有研究的人都不難發現,股票市場發展的歷史,既是不斷開發股民的歷史,也是不斷消滅股民的歷史,這個進程的催化劑就是開放式基金的出現和發展。到了今天,歐美股市最終都變成以機構投資者為絕對主流。一般小散戶股民則大都依賴專業的基金經理為其搏擊股市。
股市長期發展的歷史殘酷地證明:
普通股民投資股票往往逃脫不了「七二一」的最終結局,那就是七成的人賠錢,兩成的人平本,一成的人賺錢。而美國自從1924年第一隻開放式基金面世以來,絕大多數基金都是賺錢的,並且平均年復利投資收益率為10%-12%。
㈡ 美國股票暴跌,對美國股民有什麼影響
會讓一部分股民傾家盪產的那種,因為美股可以說就是美國一個家庭的所有家當,所以現在美國股票出現暴跌,對於美國股民來說影響其實是非常的大的,畢竟美國人都是很少存錢的,錢都是在美股上面,特別是老年人,因為現在美股裡面佔比比較大一點兒的就是老年人和家庭了,所以這兩部分人受到的影響會非常的大。
所以說到底買股票還是得謹慎,把全部的身家都給投進去了,其實對自己來說也是非常的不好的,因為股票這個東西本來就不穩定,所以還是要讓自己的資金合理的分配,不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但是美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美國人的股票投資組合中,比例要比專家推薦的理財比例高,所以這也讓很多的股民的錢受不到保障。
㈢ 中美普通家庭在投資上有何差別
美國:美國家庭自1980年代以來,金融投資資產比例在不斷的上升,據相關數據顯示,1980年美國家庭平均有2%的家庭資產用於投資,而目前則達到了24%。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呈逐漸上漲的趨勢,近3年以來漲幅均超過了4千億美元,投資者直接參與股票、債券等市場的比例則相對減少,大多藉助於相對專業的投資機構來進行操作。
中國: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迅速,尤其是國債成為了當年人們理財的首選。但是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債的利息逐漸下降,許多新興理財產品漸漸進入了廣大民眾的視野。尤其是近期以來,個性化理財服務藉助互聯網平台有了長足的發展,理財個性化、專業化成為大勢所趨。
美國:美國普通投資者偏愛權益類資產,據近期相關調查顯示,全美56%的投資投資投入了基金市場,其中42%是美國國內基金,14%是全球性的基金產品,其餘的44%的投資分散在了股市等各個領域。
中國:中國的投資者在這方面和美國投資者的差別比較大。中國投資者的基金、股票比例在長期以來都小於銀行存款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投資者趨於保守的投資偏好。但是,近期以來,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例在高速上漲,也可以看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在逐漸改變。
㈣ 美國資產佔全世界資產的比例是多少
無法確切統計。
如果一定要知道,你要查美國的GNP做大概估計。
或者美國GDP+對外投資額。
當然最准確的是美國公司總價值,美國境內住房,商鋪等資產的總價值加上美國個人的對外投資,比如股票,海外住房等等,可以無限細分。
資產的定義,過去產生的能夠在將來帶來錢的東西。太廣義的說,歷史這東西都算資產,文化資產么,歷史學家寫本書賣錢就是過去產生的東西在將來帶來錢了。
㈤ 美國國有資產與總資產的比例是多少中國呢胡扯的走人!
美國的國有資產與美國的總資產比是很小的,美國國會就那麼100幾個億的,不過美國國家的國債是很多的,中國日本都是大買家,佔了很大的比例,本身的美國國有資產是很小的,一個蘋果公司就1000多個億,這只是一個公司啊,美國還有矽谷呢,那都是私人企業,所以美國的總資產就沒法說,我估計了一下 國 總 比例大概在1:100左右(美國的軍工都是私企,和中國截然不同),中國的比例就很大了,而且說實話很多大企業背後都是有國家背景的,軍工就更不用說了,壟斷,中國的國有企業壟斷了很多,石油啊能源啊軍工啊等等等等,總之國有和總資產的比例大概在1:5左右,這些數據也不準確都是我們這些股票分析師常在一起聊天的分析,供你參考吧,呵呵
㈥ 股票真正的本質
股票市值並不等於現金,這就是股票的本質,那就是一張賦予了一個價格的憑證而已,那隻是一個數字,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錢。真實的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增加。
也可以說,這就是資本市場泡沫的本質,如果把這些虛擬的游戲當成了真實的資本,那跟在做夢也沒什麼區別。
就像是棉花糖,一小勺的白砂糖,經過加熱,機器的攪動,就變成一個體積大了百倍千倍的棉花糖,實際上不管棉花糖膨脹到多大的體積,他裡面的實質就是那一點白砂糖而已。
股票市值就是棉花糖,市場裡面的資金就是白砂糖,棉花糖可大可小,並沒有穩定的形態,只要大家都不套現,並且還一直在買進去,市值就可以不斷膨脹下去,這時候看起來大家就都掙了錢,但其實只是掙了一些數字而已,都是紙面財富,是虛幻的,只有賣出去後不再買入的錢才是真實的錢。
如果大家一直在賣出,股票市值就會一直在減少,就像棉花糖一直在被壓縮一樣,最終也可以被壓縮到只有一勺白砂糖那麼小的面積,接近於無限縮小了。
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牛市裡面,所有人都賺了錢,那誰虧了?
反之,熊市裡面所有人都虧了錢,那錢被誰賺走了?
從宏觀視角看問題,確實是所有人都賺了錢,沒有人虧錢,因為股市的棉花糖膨脹了,記在大家賬上的數字大了,但是社會上總的錢並沒有增加。
同理,下跌的時候,股票的棉花糖被壓縮了,記在大家賬上的數字小了,但社會上總的錢並沒有減少。
也並不只有股票市場是這樣子,房地產市場,任何具備金融屬性的交易市場都是同樣的道理,市值並不等於真實存在的金錢的數量
㈦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
㈧ 美國財富的60%是在股市裡嗎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一個機制是財富效應,這種效應尤其體現在居民部門。
以美國為例,截至2014年底,在美國居民部門的資產組合中,公司股權佔到近20%的份額,養老金和共同基金合計佔到42%左右,後兩者的資產組合中又有超過30%到50%投入到了股市,因此,美國居民部門直接和間接持有的公司股權達到全部金融資產的1/3以上。所以,股市的上漲會顯著提高美國居民部門的財富水平,進而刺激居民消費,而居民消費又佔到美國GDP的70%。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二個機制是通過影響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融資和投資:股市上漲會刺激公司的股權融資,從而推動公司投資乃至經濟增長。
以美國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非金融企業發行股票的凈融資額基本保持在負值的狀態:其一,退市企業數量多於上市企業數量;其二,公司持續不斷地回購股票。事實上,美國股市已經不是美國非金融企業融資的主要場所,而是越來越「外國化」和「金融化」:按市值計算,美國本土的非金融企業市值佔全部市值的比重從上世紀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而金融企業市值和外國企業市值的比重分別佔到20%左右。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三個機制是杠桿效應。股市上漲對公司股權的影響有限,不過,公司股權價值的提高會降低公司杠桿,推動公司債務融資。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上市公司只有4千多家,上市公司數量只佔全部企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企業的債務融資和投資行為都與股市沒有直接關系。不過,從美國的經濟實踐看,居民部門的財富效應肯定離不開杠桿效應。
股市影響經濟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機制就是通過企業上市、退市的優勝劣汰,推動技術創新。
以美國為例,上世紀90年代發端於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股票市場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㈨ 美國人買股票比例是多少
出校門每次想重新拿出你們開車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