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菲特會買入哪家A股銀行
作者:劉建位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讓美國以及歐洲的大銀行出現重大危機,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銀行股股價一落千丈。目前我國股市的銀行股,盡管比歐美銀行盈利高,經營更穩健,但多隻股票市盈率僅為個位數。
危機,也謂危中有機。最近4年巴菲特增持富國銀行24億美元、買入美國銀行50億美元優先股。巴菲特正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才得以低價買入最好的銀行股。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東的信中說:「美國銀行業正在起死回生。」
重溫1990年度巴菲特對他的第一大銀行重倉股富國銀行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巴菲特選擇銀行股的四個標准:業績一流、管理一流、規模較大、股價便宜。
巴菲特說:「過去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0%,總資產收益率為1.25%。」請注意,巴菲特除了凈資產收益率以外,還使用總資產收益率評估銀行業績。
巴菲特重視銀行管理,因為管理對銀行業績影響很大:「銀行業並非我們偏愛的行業。如果資產是股東權益的20倍——這是銀行業的普遍資產權益比率(資本充足率的倒數)。那麼,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資產的錯誤就能夠毀滅很大部分的股東權益。因此,在許多大型銀行中,錯誤不是例外,而是已經成為慣例。大多數錯誤源自於一種管理上的失敗,這就是去年年報中我們討論過的『機構盲從症』:管理層盲目模仿同行行為。」
由於資產與權益比率為20:1的財務杠桿,同時放大管理上的優勢和劣勢的影響,巴菲特對以「便宜的」的價格買進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的股票毫無興趣。相反,他惟一的興趣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管理良好的銀行。
巴菲特1990年投資的富國銀行是一家規模很大的銀行,當時資產規模高達560億美元。2011年巴菲特投資組合中四大銀行資產規模在美國排名分別是,美國銀行第1,富國銀行第4,美國運通第19,合眾銀行第10,都是規模很大的銀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資大銀行,是因為銀行業規模優勢很重要,而且規模越大的銀行股很難被收購,股價往往更加便宜。巴菲特說:「我們買進資產規模560億美元的富國銀行的股票,占其股權比例為10%,大致相當於100%整體收購一傢具有相同的財務指標,而資產規模只有50億美元的小銀行。我們買入富國銀行10%的股價花費2.9億美元,但是如果整體收購這樣一家小銀行,我們就必須支付2倍的價格。」
巴菲特1990年買入富國銀行時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們能夠大規模買入富國銀行,得益於當時一片混亂的銀行股市場行情。這種混亂的市場行情是理所應當的:一個月接著一個月,一些過去一直很受尊敬的銀行被公開曝光做出愚蠢的貸款決策。隨著巨大貸款損失被揭露出來,投資者情理之中自然會這樣推論:沒有一家銀行披露的財務數據值得信賴。在投資者紛紛拋售逃離銀行股的風潮中,我們才得以投資2.9億美元買入富國銀行10%的股份,買入的股價低於稅後利潤的5倍,低於稅前利潤的3倍
2. 買富國銀行分級基金 5萬一天掙多少
富國中證銀行指數分級基金此時問世正當時。隨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改變,作為A股藍籌主力的銀行板塊迎來新階段,價值逐漸凸顯,多家機構分析人士看好銀行股未來走勢。天信投資分析師蔣律認為,13日創業板整體市盈率(PE)已經接近100倍,因為風險因素逐漸累積,其中大漲的個股獲利籌碼也有了結的需要和可能,建議布局主板當中低估值的藍籌板塊,比如銀行、券商、有色等。無獨有偶,廣發證券也指出,現階段來看,成長股隨著注冊制的推出供給增加,目前偏高的估值恢復到合理的水平存在壓力,而銀行股這種藍籌的稀缺性和獨特性隨著國企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推進將會顯示出獨特的投資價值,同時銀行股安全邊際高,在多重利好共振下有利於提升估值水平,後期堅定看好銀行股的表現。
3. 股神堅守30年投資富國銀行,為何如今會拋售套現
因為富國銀行第二季度的財政狀況是非常慘淡的,所以股神巴菲特為了避免自身的利益受損,因此才會在市場上拋售套現。其實股神的投資也是依照市場規律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社會哪有那麼多人情可言,這支股票未來有發展空間,就增持它,沒有發展空間,就直接拋售它。
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專業的知識就不要去投資股票。一旦投資失敗,將會給你無法想像的災難,安穩的投資才是長治久安的良策。
4. 美國富國銀行股票的年K線圖
你可以到雅虎的財經網上了解一下
美國富國銀行 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號(WFC)
http://finance.yahoo.com/q/bc?s=WFC&t=1y&l=on&z=m&q=l&c=
5. 工行市值幹掉富國銀行 重奪宇宙市值第一大行差多遠
工商銀行最新市值2639億美元 全球銀行凈利潤排名超富國
2017.5.31.9:54 來源:中國基金報
全球金融巨頭之爭風雲變化,在股市連漲五天和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的帶動下,工商銀行的最新市值剛剛超過了富國銀行,兩者市值分別為2639億美元和2619億美元。
工行曾長期占據全球市值和盈利第一大行的寶座,曾被成為「宇宙第一大行」,目前工行的凈利潤仍然居於全球第一,遙遙領先於美國和全球的銀行巨頭,只是市值方面目前仍距離摩根大通銀行還有15%的差距,需要繼續努力才能重奪全球市值第一大行。
工行股價五連漲 富國銀行三連跌
中國基金報統計顯示,2016年年底時,富國銀行是全球和美國的第二大銀行,市值達到了2716億美元,明顯領先於當時工行的2226億美元的市值。
當時工行的市值只是小幅超過美國第三大銀行美國銀行,當時美國銀行市值為2192億美元。
沒想到,短短不到五個月時間,工行的市值大幅增加到了2639億美元,而富國銀行的市值小幅下降到了2619億美元,工行實現了對富國銀行超越。
從目前來看,工行2639億美元的市值仍然距離摩根大通3033億美元還有近15%的市值差距,工行市值想要超過摩根大通,還需要工行的繼續努力和A股市場的配合。
目前國內和國際股市給工行等國內大銀行的市盈率低於7倍,就是對於傳統銀行業務優勢和盈利能力能否持續的擔憂,工行等國內大銀行只有真正實現了業務轉型,股市才會給這些銀行10倍以上的正常估值水平。
轉型後的工行若能繼續保持每年400億美元以上的凈利潤水平,市場給予工行的市盈率達到8倍以上,那麼就可以輕松超越摩根大通銀行,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銀行。
工行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用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在2016年年報展望中的話來說,「未來屬於毫不懈怠的創新者,屬於腳踏實地的實干者。」工行將始終堅持遵循商業銀行經營規律,保持戰略定力,擔當盡責,砥礪奮進,努力以新理念、新舉措、新作為帶動轉型發展走出新天地……
6. 美國有哪些金融大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怪圈
戴維斯家族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家族之一,歷經時間考驗,這個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他們的投資理念更加令人敬仰。
這個投資家族厲害了,爺爺從5萬美元做到9億美元,爸爸30年投資累計回報75倍,是標普500的兩倍,孫子管理450億美元資產。這個滿是大神的家族,就是美國著名的戴維斯家族。從祖父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開始,到兒子斯爾必、孫子克里斯和安德魯,都是名耀華爾街的投資人。
斯爾必認為,大部分廉價股由於公司質地很普通,只值現有的價格,盡管公司的業績可能會恢復,但是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
2、不要購買高價股
股票之所以值這個高價位是因為它們是由卓越的公司所發行的,但斯爾必卻不肯購買這類股票,除非股價相對於其收益而言比較合理。若在市盈率極高的價格買入,一旦增長率下滑,將面臨估值下降帶來的股價BAODIE。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
斯爾必認為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因為適度成長型公司不引人注目,價格通常比較合理,並且可以獲得穩定的回報。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回復合理
若斯爾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戴維斯家族尤其喜歡在長期發展前景良好的公司遇到暫時的負面新聞打擊時買入,通常此時投資者的期望極低,會給出匪夷所思的低價。當然前提是,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5、順流而動
斯爾必選擇技術股時非常慎重,但他並不完全排除技術股,只要他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實現全球化經營的高科技公司,斯爾必就會急切地購入該股票。按照這個標准他在20世紀80年代選擇了IBM以及應用材料公司,獲得了豐厚的盈利。
6、主題投資
「從下往上」型選股人投資於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發展前途,無論是石油鑽探業還是快餐連鎖業,他們都樂於投資。而「從上往下」型選股人則會首先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找出有可能興盛起來的行業,然後再從中選擇公司。斯爾必兼有這兩類選股人的特徵。他在投資前,會首先尋找「主題」。而很多時候,主題都是相當明顯的。20世紀70年代的主題就是泛濫的通貨膨脹。斯爾必的風險基金選擇了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商品類公司,因為盡管物價上漲,這些公司仍能贏利。到了80年代,有跡象表明FED已成功地打擊了通貨膨脹。斯爾必發現了一個新的主題:物價回落、利率下降。因此他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銀行、經紀行和保險公司的股票,因為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為了減少資本利得稅以及頻繁交易中的非理性操作風險,戴維斯家族通常長期持有股票,因此他們通常選擇盈利穩定增長的績優股,就算股價達到了合理的區間,只要盈利穩定增長,他們會繼續持有。
8、信賴卓越管理
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美國國際集團的漢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爾必也信賴因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太陽美國公司的艾利布洛德。如果一位優秀的格朗德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爾必也會相應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
9、忘記過去
斯爾必認為,歷史不會完全重演。投資者常常因為記起過去市場bengkui的經歷而不敢買股票,例如29年、87年的股市bengkui。事實上,股市按照周期運行,從股市bengkui中恢復後,牛市也就隨之而來。
10、堅持到底
戴維斯家族堅持長期投資,他們認為,股票在短期內有價格波動的風險,但是長期來看,投資股票的收益遠遠大於風險。他們在給股東的信中一再重申:「我們跑馬拉松!」
7. 巴菲特投資銀行類股票時他是如何分析其公司經營業績的
沃倫·巴菲特談富國銀行
作為富國銀行最大的股東,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對這家舊金山的銀行了解得很透徹,他在富國銀行被Norwest收購前就已經投資富國銀行了,現任富國銀行董事長迪克·科瓦舍維奇(Dick Kovacevich)是當時Norwest的CEO。作為富國銀行專題報道的一部分,《財富》總編輯亞當·拉什斯基在3月26日和巴菲特進行了詳細的電話交流。
富國銀行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巴菲特:很難想像像富國銀行這樣一家大型企業還可以保持其獨特之處,人們會認為當富國銀行增長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變得和其他銀行一樣。然而,富國銀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盡管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從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往往就是大家在說「別人都在做,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時,銀行開始陷入困境。
所有聰明的分析師都認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富國銀行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巴菲特:大約在20年前,他們就說過同樣的話。其實,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銀行業能以極低的成本得到資金,無須去做蠢事(就能賺錢)。然而,銀行業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窩蜂地做蠢事,如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貸款。如果你的資金成本不到1%-1.5%,你就不必像火箭工程師那樣聰明,照樣可以賺錢。我知道富國銀行的商業模式運作良好,比其他銀行好了一大截。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這就好像在所有的大型汽車保險供應商中,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是一家低成本供應商一樣。假如你是低成本供應商,不管是供應銅還是提供金融服務,你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現在,即使你收取20%的房貸首付,但如果其他人做了足夠多的蠢事,房價下跌還是會連累你。富國銀行沒有介入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等瘋狂的項目,這些項目將會面對很多信貸損失。但在收購美聯銀行(Wachovia)兩個季度後,他們將會有4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前收益。
富國銀行也沒有什麼定時炸彈,富國銀行會有一些虧損,這是毫無疑問的,且虧損會高於正常值。現在如果富國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會有100億美元的差額。不過他們有秘訣達成低成本的存款和來自顧客的副業收入的雙增長。
以保險收益為例,2008年保險收益呈兩位數增長。
巴菲特:我認為,大多數批評富國銀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富國銀行有保險業務,僅保險業務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富國銀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數量也十分可觀。批評意見可以適用於其他銀行,可以適用於花旗,可以適用於美國銀行(BofA),但不適用於富國銀行。
我們擁有四家銀行的股份——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富國銀行(Wells)、M&T銀行(M&T)、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我不知道太陽信託銀行怎樣,因為南佛羅里達州將最遲復甦,但他們已經把貸款集中度降了下來。其他三家銀行今年會很糟糕,但它們復甦後將大大提升盈利的能力。存款正在不斷流入,利差很大,商業前景很好。
迪克·科瓦舍維奇特別交代,要我問問您對有形普通股權益(tantible common equity)的看法。
巴菲特:我關注的是盈利能力。可口可樂沒有有形普通股權益,但可口可樂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至於富國銀行,它的顧客是無法被搶走的,顧客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顧客就是富國銀行的搖錢樹。富國銀行不是依靠做蠢事來掙錢的,它掙錢的法門是極好的資產利差。
順便說一下,富國銀行不會借錢給伯克希爾,富國銀行對國家信貸也不感興趣,對所有的利差小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在六、七年前對菲諾瓦公司(Finova)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筆投資是和盧卡帝亞(Leucadia)合夥進行的,原來的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of Boston)牽頭了融資活動,投資者們願意出資5億美元或2億美元不等。富國銀行卻毫無興趣,他們認為盈利的空間太小。富國銀行是正確的,這個交易只有大約20個基點的利潤,而其他機構有6或8個基點的利潤就願意發放任何信貸。
回到有形普通股權益……
巴菲特:你不能從有形普通股權益上掙錢,得依靠客戶的存款和這些存款的利差掙錢。在諸如TARP(troubled asset relieve program,美國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些事情上,大家都把這點混淆了。他們問:「那麼,這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投在什麼地方?」銀行不是靠這種方式盈利的,銀行依靠他們現有的8,000億美元的存款基礎來掙錢。我可以保證,富國銀行的存款基礎成本大大低於美聯銀行,它們所提供的貸款也不同。
富國銀行需要解決很多美聯銀行帶來的問題,他們已經將那些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optioan ARMs)分門別類,也許最後他們還將虧損30億美元或40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准確的數字。但我認為加利福尼亞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已不再繼續惡化,房價還未開始上漲,但已經不再下跌,且成交量不錯。所以,我認為富國銀行能夠像他們預估的那樣解決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問題。
為什麼銀行會在一夜間倒閉?
什麼行業才算是高風險?航運?地產?工業?其實,除非這些行業的公司造假或有人虧空公款,一般來說,公司很少會突然倒閉。相反,大眾認為最穩健的銀行,卻會因業務的突發事件而一夜間清盤,遠的如巴林銀行因一位職員的投機失敗而「關門大吉」;近的如曾經擁有超過1,000億英鎊資產(相當於兩家恆生銀行)的英國北石銀行(North Rock),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國有化,相信最終,北石銀行股東的投資亦將所剩無幾。
銀行業高杠桿的運作特性
為什麼公認為最穩健的行業會突然變得如此脆弱?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把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杠桿比率,這個比率反映出公司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表明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表明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杠桿比率少於3倍。目前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地房產股介於2-3倍,銀行則普遍介於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讀者可能仍不明了個中底蘊。筆者以匯豐為例,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美元,下同),而放賬及投資等總資產則達23,500億,杠桿比率大約是18.4倍。讀者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麼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由於負債並沒有減少),銀行亦會倒閉。當然,筆者無意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周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筆者只想指出,銀行業在高杠桿比率模式下運作,一點出錯的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有不慎,大部分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金)便會輸掉。北石銀行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0倍的杠桿比率實在不無關系(即30元資產中有29元是借來的),以它當時的高杠桿比率,任何突如其來的沖擊都足以把它拖垮。
美國次按所引發的信貸收縮還未顯現
明白了銀行的高杠桿運作特性後,讀者便知道,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次按風暴有多嚴重。表面上,銀行只需為手上的次按或其相關投資作撥備便能了事,但實際上,銀行面對龐大撥備時,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以更少的股東資金(由於撥備減少了股東資金)去營運相同金額的資產。換句話說,銀行就需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銀行不欲或無力承擔更多的風險,它便只有選擇減少借貸(即減少資產)或向股東籌集資金。理論上講,若每家受次按波及的銀行都能向股東集資,情況也能得以控制,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型銀行都未能成功集資,它們可做的往往是縮減借貸。在這種負杠桿效應下,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便需要將資產大幅縮減,以匯豐18倍杠桿為例(即每1元股東資金營運18元資產),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它便需要減少18元的資產。
據《經濟學人》的估計,次按至少有2,000億-3,000億美元的壞賬。就以2,500億及17倍杠桿比率計算,整個銀行體系便需減少42,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約兩成半)的貸款及投資,那麼,整個美國經濟的信貸便會急速收縮。情況有如在期貨買賣中,買入的投資者在期貨價格下跌時被迫收保證金一樣,如果投資者不能付出額外的保證金,他們的部分倉位便會被迫平掉以減少投資額。有見及此,那些外資銀行現在正引入各主權基金成為股東,以增加股本(即保證金)來維持資產數目。不過,由於有越來越多與次按相關的衍生工具曝光,這些主權基金的資金實在如泥牛入海。
讀者或許會質疑,次按出事至今,世界各銀行已作出高額的撥備;然而,實際的經濟狀況不如筆者所說般嚴峻?其實,那些收縮了的貸款和投資還未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從事債券買賣行業,在過去幾個月,相信已對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整體而言,信貸緊縮正在蔓延,原本只是次按及其相關產品的信貸受到限制,現在連正常的房貸及其他貨幣市場的投資工具亦受到牽連,可見次按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在現實生活中。
損失的是股東而非存戶
不過,讀者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到波及。其實,香港大部分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和中國內地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計入次按所帶來的影響,財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讀者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通過新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那些銀行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受到影響。
8. 銀行股投資價值如何看
銀行股投資價值如何看?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從巴菲特買富國銀行看銀行股投資價值。
以前,銀行股是A股市場上為數不多估值體系與國際接軌的股票。隨著去年以來的震盪調整,現在成為估值較國際同類股票嚴重打折的品種。這仍未能提振銀行股走勢,以周五收盤為例,銀行板塊僅有一隻個股飄紅。
少不了先聊下估值工具,本文將用市盈率來對比幾個主要市場的銀行股。市盈率對銀行股而言可能是有爭議的估值方法,經常有人說市凈率是較正確的方法。考慮到市凈率不能反映出銀行的盈利能力,而且文中提到巴菲特買入銀行的理由時會涉及這一點,就採用市盈率這個指標吧。
從最新收盤價看,A股銀行股市盈率全部在7倍以下,均值略低於5倍,最高是平安銀行6.8倍,最低是興業銀行3.9倍,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都是4倍多。
對比其他股市的同類股票,上述股票估值顯然低很多。香港市場銀行股的標桿企業匯豐控股,市盈率12.5倍;美國市場的富國銀行為11.8倍,美國銀行更高達18倍。
咱們開始聊巴菲特。從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2013年四季度報告可以看出,巴菲特投資倉位最顯著的變化是繼續增持富國銀行,減持了康菲石油。經過多年增持,巴菲特持有富國銀行4.635億股,按最新收盤價46.05美元計算,持倉市值為213億美元。2009年一季度,巴菲特增持1236萬股富國銀行。當年,伯克希爾持有富國銀行超過3億股,占總股本的6%多;2012年增至4.08億股,持股7.7%,早已成為該銀行第一大股東。
之前很多投資人士分析過巴菲特為什麼多次增持富國銀行,包括巴菲特非常了解富國銀行,1989年開始買入富國銀行股票,持有的年頭非常長。富國銀行的業務競爭優勢明顯,一直都是美國盈利最多、效率最高的銀行之一,在起伏不定的銀行業里,業績相當穩定。富國銀行資金成本低,客戶基礎龐大。
但在買點上,我覺得巴菲特最看重的是估值低。翻看巴菲特的言論,他把幾次買股的理由說得很清楚:1990年買進富國銀行股票是因為該股數月時間股價幾乎腰斬。他說:1990年我們買入富國銀行的股價低於每股稅後利潤的5倍。”2009年富國銀行再次暴跌,巴菲特再次增持時,又解釋說富國銀行股價低於每股稅後利潤的4倍。巴菲特說他評估銀行股的方法主要是看資產盈利能力,而且要以一種穩健保守的方式來獲得盈利。
股價相對每股稅後利潤的倍數,其實就是市盈率。按照巴菲特的這個標准,A股市場上所有的國有大銀行、股份制銀行,都在估值極低、投資價值極高的區間,因為它們的市盈率都在4倍至5倍。
富國銀行是一家盈利能力強的企業,2013年凈資產收益率同比增長16%。A股銀行業的2013年報尚未出爐,從2012年報、2013年三季報看,大部分銀行沒達到這個數字,也基本都在10%以上。不論如何,股價與每股收益的關系,直觀體現在市盈率上。相比富國銀行,估值低一半多的A股銀行股已經低於巴菲特的買點。
當然,估值高低、股價趨勢,綜合反映市場的新生態,投資者對行業、股票未來的預期,這遠不是市盈率等估值指標可以具化的。只是,作為尋求投資安全邊際的代表人物,在藍籌股低迷市道中,巴菲特的角度是可以參考的角度之一。
更多銀行股投資價值知識請關注股票知識網
9. 2008金融危機為何巴菲特投資荷蘭銀行股
巴菲特一直被投資者頂禮膜拜奉為「股神」,全球金融危機大爆發的背景下,美國及歐洲的大銀行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這讓許多投資者無所適從,憂心忡忡,對市場毫無信心。但是巴菲特在逆市中尋得機會,最近四年他增持國富銀行24億美元、買入美國銀行50億美元優先股。正是他這種別人恐懼時貪婪、才得以在低價位時買入最好的銀行。縱觀股神巴菲特過去二十多年的投資經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工具/原料
第一,巴菲特選擇銀行股的標准非常高。
1、業績一流:巴菲特1991年大量買入富國銀行時用兩個業績指標來評價,「過去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總資產收益率(ROA)都要優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巴菲特第一大銀行重倉股富國銀行過去三年ROE為11.6%、10.4%、11.9%,ROA為1%、1%、1.2%,逐年增長;運通銀行過去三年ROE則為16%、26%、28%,ROA為1.7%、3%、3.3%,同樣逐年增長。
2、管理一流:巴菲特強調管理對銀行業績影響很大,「銀行業並非我們偏愛的行業。如果資產是股東權益的20倍,那麼一個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資產的錯誤就能夠毀滅掉很大部分的股東權益。」這也是目前國內投資者對於銀行股的詬病所在。財務杠桿同時放大了管理上的優勢和劣勢,所以巴菲特對以「便宜的」的價格買進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毫無興趣,他唯一的興趣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管理良好的銀行。
3、規模一流:2011年巴菲特投資組合中6大銀行資產規模在美國排名分別是,美國銀行排第1,富國銀行第4,合眾銀行第10,紐約梅隆銀行第11,美國運通第19,M&T銀行第29,都是規模很大的銀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資大銀行,是因為銀行業規模優勢非常重要,而且規模越大銀行越難被收購,股價往往更加便宜。
方法/步驟
1
第二,巴菲特長期重倉持有銀行股。
2007年巴菲特投資組合為總市值688億美元,其中5隻銀行股市值197億美元;2011年投資組合總市值662億美元,其中5隻銀行股市值198億美元,以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持倉最重。不僅如此,巴菲特持有銀行股的時間周期也非常長。富國銀行持有至今已23年,美國運通銀行、M&T銀行持有至今也已經21年。
END
注意事項
第三,巴菲特都是在銀行股價大跌之後趁機大量買入。
巴菲特1990年買入富國銀行時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們能夠大規模買入富國銀行,得益於當時一片混亂的銀行股市場行情……在投資者紛紛拋售逃離銀行股的風潮中,我們才得以投資2.9億美元買入富國銀行10%的股份,我們買入的股價低於稅後利潤的5倍,低於稅前利潤的3倍。」
投資是有風險的,如何在風險中獲得收益是每個投資者都關心的問題,我們不讓學習一下巴菲特在逆市爆發的發展法則,或許有助你在投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0. 巴菲特為何減持富國銀行
2018年8月14日,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該公司增持了124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增幅5.2%,共持約2.52億股,季末市值約466億美元。
在5月舉行的伯克希爾2018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表示,蘋果公司有一些非常好的消費類產品,不管要不要買,蘋果股票都物有所值。對於蘋果今年4月宣布包括回購股票在內的1000億美元規模資本返還計劃,他感到很高興。當時巴菲特說,伯克希爾持有5%的蘋果股票,也許以後持股比例會增加到6%、7%。
「如果你看看蘋果,我認為它的收入幾乎是美國第二大盈利公司的兩倍。」巴菲特曾說。
銀行股方面,伯克希爾·哈撒韋選擇了增持高盛、減持富國銀行。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首次購買高盛的優先股。在2018年第二季度,它的持股數量增加了21%,增加到了約1325萬股。截至今年6月底,這些股票價值約2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高盛的跌幅已接近10%。
與此同時,伯克希爾·哈撒韋對富國銀行的持股仍在繼續減少。
二季度伯克希爾減持富國銀行450萬股,減持股份數量為一季度減持規模172萬股的2.6倍,持倉降至約4.52億股,季末市值約251億美元。使得富國銀行成為該公司二季度末的第二大持倉。8月14日,富國銀行股價收漲0.8%,報58.07美元,較二季度末漲近4%。
不過,這一減持未必代表伯克希爾對富國銀行的不看好。
8月13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官網上發布的一份聲明中稱:「這些買賣決策並未反映我們的投資管理層對相關股票吸引力的看法,而是遵守持股不超過10%的原則」。
伯克希爾公司在這份聲明中稱,除了少數例外,該公司希望避免持有10%或更多的被投資股票。
「由於許多投資者正在回購這些股票,伯克希爾有時需要進行少量出售,以避免達到10%的門檻。在第二季度,這種自我設定的限制導致伯克希爾出售了銀行和航空業的少量股權,同時伯克希爾還購買了同行業其他公司的股票。」聲明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