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股票資產剝離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股票資產剝離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10-16 19:20:54

Ⅰ 股票里的剝離資產是利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資產剝離是指公司通過剝離不符合長期戰略、沒有成長潛力或影響整體發展的業務,可以集中力量發展更具戰略意義的主要業務,使公司的資源達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從而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它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的轉讓剝離;另一種是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出售和轉讓,具體的轉讓出售方式包括協議轉讓、拍賣、出售等。

按剝離是否屬於公司的主觀意願可以分為自願剝離和非自願剝離。其中,自願剝離是指管理層發現剝離能夠提高公司競爭力而主動進行的剝離;非自願剝離則是受政府相關法規的約束而被迫進行的剝離,比如公司通過並購而進行規模擴張可能會產生壟斷,為避免政府反壟斷法的起訴而進行剝離。公司資產剝離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向控股股東或母公司出售資產
在國內上市公司中這種資產剝離方式最為普遍,其優點在於交易達成,價格和支付方式靈活,售出的資產對自身不具有競爭威脅,它也是上市公司的控股集團內部進行資產調整最常用的手段。如果是將優質資產剝離出去,顯然對現有公司股價是大的利空,如果是將不良資產剝離以盤活資金,則是利好消息。
向非關聯方出售資產
這種方式是指將公司的一部分資產出售給本公司控制之外的其他公司,這種交易往往有利於雙方公司,因而相對容易達成。通過將虧損的業務、非主營業務、閑置資產剝離變現,可以獲得一定的經營現金流,用於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這對於公司股票而言顯然是利好。
管理者收購
管理者收購是指將公司的一部分出售給管理者或管理者團隊,也被稱為杠桿收購。管理者首先出資成立一家新公司,然後以收購的資產作為擔保向銀行或財務公司貸款,用於購買原公司剝離出的資產,最後管理者用通過出售新公司的一部分資產以及生產經營獲得的收入償還貸款。這種方式一般用於將優質資產置出,以便將來獨立上市。對現有公司股票而言是利空。
員工持股計劃
這里的員工持股計劃是指公司將一部分資產轉讓給內部職工並成立新的公司,從而實現資產剝離的計劃。具體做法是,首先創建一個殼公司,再由殼公司建立一個員工持股計劃(ESOP),然後殼公司利用ESOP向金融機構貸款,用於購買母公司剝離的資產並負責經營。最後,殼公司將經營取得的收入投入ESOP ,ESOP 用於償還貸款。隨著債務的減少,股份最終將全部由內部員工持有。員工持股計劃最初是一種福利養老金計劃,後來被大量用於收購、接管等重組活動。這種資產剝離對股票的影響相對中性。
以上就是幾種不同的資產剝離方式以及對公司的股票可能的產生的影響,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Ⅱ 公司處理股權分置,所有股票全流通,這樣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事實也是如此。半年的股改進程中,監管層灑下一場政策雨,向上市公司、高管層乃至國外資本劃撥著或大或小的股改利益。而最近兩個月,為了推進重中之重的國企股改,監管層再次以令人眩暈的速度釋放著重量級的股改政策,迫不及待地烘托出一片熱絡氣氛。

當大大小小幾十個政策共同改變著股改的軌跡,去分辨何種政策產生了何種影響就幾乎成為了不可能之事。於是我們既難以分析某條單獨政策的利弊,更無從談及對政策的修改建議,只有在轟轟烈烈的國企股改中愕然。

然而,如果將這些股改政策與原先股市的各類規定加以比較,就能大致看出此次股改是對中國股市走出的巨大彎路所做的某種「還原」。而引人深思的是,彎路的產生源自於監管層早先的政策導向,而走彎路的代價卻由上千萬的中小股民來獨自承擔。

國內教改、醫改這些涉及人口眾的巨型改革之所以未獲成功,關鍵性的因素是改革中過分強調了宏觀層面上總體目標的實現,而忽略了中觀層面上對改革中各主要群體利益的適度調節。同樣,如果股改僅以速度、僅以國有資產升值、僅以股市指數的上漲作為總體目標,而忽略了對流通股東這一重要博弈群體的利益調節,那麼可以預見的是,股改仍然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本文主要將中國股市政策的「走偏-糾偏」過程做一個分步呈現,於是可以看到中小流通股東在股市發展過程中做出的真金白銀的巨大貢獻,卻懷揣著在股改利劍下急劇縮水的可憐資本,被即將新入市的外資巨流沖刷至股市的邊緣。這不由得引發我們思索起那個古老的話題:誰來監管監管者?

一、股市政策的「走偏-還原」分析

1、 股改前的發行制度「走偏」過程

股改前,監管層構建了一個股權分置的市場,非流通股東承諾其持有的股份不流通。在這個階段,政策的重點是扶助更多的國有企業上市獲得資金,幫助國企擺脫困境。體現在發行政策上,是在「非流通」的結構下提高發行價格,以使非流通股東籌集更充足的現金;對於流通股東而言,這意味著在付出超額的募集資金購買著「高價糧」。

這一「走偏」過程涉及的政策主要有:允許資產剝離上市,規定較高的發行市盈率底限等,這些政策的效果是提高了發行價格(每股盈利×發行市盈率)。

1)允許資產剝離上市(即「包裝上市」),從而提高每股盈利

監管層允許公司將非盈利性資產剝離,僅以核心資產上市。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不少公司上市的資產只有孤零零的幾條生產線,不僅剝離了土地、熱電站等大額非盈利性資產,甚至連生產線上方遮風避雨的廠房頂棚也未列入其中。

在這種方式下,由於這塊資產的盈利額是固定的,所以此時減少資產規模意味著大幅增加了每股盈利,從而也就大幅提高了發行價格(每股盈利×發行市盈率)。

2)規定了較高的發行市盈率底限標准,從而提高了發行價格

監管層多次通過發布操作指引封住了股票上市的發行市盈率的底限(十五倍至二十幾倍),卻不規定上限。這種政策導向下操作的結果是:1995年到2000年共有681次IPO,占我國股市所有IPO總數的75%左右,在這681次IPO中,集資規模最小的為3300萬元(ST重實),集資規模最大的為78.46億元(G寶鋼),發行市盈率最高的為88.69倍(ST閩電),平均發行市盈率為18.27倍(摘自《新股發行對市場指數短期走勢影響的實證研究》)。

2、 股改前的上市後經營制度的「走偏」過程

在承擔國企解困的重大任務的同時,股市還間接承擔了國企母公司的一些解困任務。體現在上市公司的經營政策上,是允許上市公司從母公司回購資產,未對母公司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資產進行限制。

這一「走偏」過程涉及的政策主要是「允許關聯交易」。

在關聯交易中,上市公司打著保證資產的完整性、收購必需資產的旗號,以募集到的流通股東的現金將上市前剝離給母公司的那些非盈利性大額資產購回,如廠房、土地、熱電站甚至過時的生產線,從而實現了資金和利潤向母公司的轉移;對於流通股東來說,這意味著高價購買的上市公司的資產的質量因關聯交易而大幅下降,即大幅降低了每股盈利。

在上述發行制度和經營制度的「走偏」過程中,由於缺乏監管經驗等多種原因,監管層一直未能推出集體訴訟制度。在頻頻發生的上市公司發行欺詐和經營欺詐的案例中,流通股東遭受了重大損失卻無法獲得經濟賠償。

3、 被「暫停」的股改的「還原」過程

股改的主要思路是非流通股東違背「不流通」承諾,意欲獲得股份按市價變現的權利。

股改並非一蹴而就,其間幾次啟動,卻又因流通股東的強烈反對而暫停。

誰都知道,之所以中國股市能夠在一個高企的平均市盈率的水平運行,是與政策規定的居高不下的發行市盈率分不開的;而之所以政策能夠規定必須達到一個較高的發行市盈率底限,是因為中國股市的非流通股「暫不流通」的特殊結構。如果股市改為全流通格局,平均市盈率必然向下大幅回歸。

在前幾次被暫停的股改中,由於均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對流通股東所承擔的高發行價(每股盈利×發行市盈率)的股改補償措施,股改成為股市最大的利空。而隨著數次股改的不成功推進,股市逐級盤下,從1700點跌至1300點,跌幅達到23.5%。這部分跌幅是非流通股東違約造成的,也受不合理性的幾次股改政策的影響,但是損失只有流通股東來承擔。

4、 股改的「還原」過程

2005年的股改是堅決的。以監管層信用支撐的「非流通股不流通」的發行契約在2005年上半年仍然有效,卻在2005年6月突然被打破。而改變契約所付出的違約代價僅為有權部門堅守的「10送3」的對價補償標准。

對於流通股東來說,如果按「10送3股」對價標准作一個近似的發行市盈率的還原計算,是全流通發行結構下的發行市盈率至少要達到12~19倍以上。

所以本次股改的「還原」,可以近似看作監管層要求流通股東在全流通結構下接受發行市盈率至少達到12~19倍的發行標准。而在全流通結構下如此龐大的總股本能否支撐這樣高的發行市盈率,著實令人感到懷疑。同時,這一股改「還原」過程還意味著流通股東因資產剝離的發行制度「走偏」而造成的損失、因關聯交易的經營制度「走偏」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因數次被暫停的股改政策的「還原」而形成的平均23.5%跌幅的股價損失,均由流通股東自行承擔而難以得到任何賠償。

最近郎咸平教授在多種場合談及:監管層的信用是一國股市的建立之本,失去了監管信用,股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此番話頗令人深思。

二、關於幾種錯誤理念

目前在股改中存在著幾種看似有理的錯誤理念,它們在影響著股改輿論甚至影響到監管層的政策制定走向,在此特別討論一下。

錯誤理念1:否認國內流通股東所做的歷史貢獻和承受的巨大歷史損失,認為「國內流通股東聲稱對價偏低而悲觀看待後市,外資卻在強烈要求投資中國股市,這說明國內的流通股東沒有真正認識到當前中國股市的投資價值」。

解釋這個問題可以打這樣一個比方:假如你的錢包被A拿走了,內裝100元,監管者出來主持公道說由你們雙方來自行協商解決辦法。A說還你10元,你不幹,說「明明拿走了100元,只還我10元我就虧了」。正在爭執之際有個閑人從旁邊路過,監管者把閑人叫過來,問他若是A給他5元他會不會嫌少?閑人當下心中狂喜,心說莫非這幾個人瘋了,此真乃天上掉餡餅也!

為什麼A還你10元你嫌少,而A給閑人5元閑人都覺得多?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原先損失了。10元的補償相對於一個損失了100元的人實在微不足道,可是5元的補償對於一個從沒有為A掏過一分錢的人來說,再少都是凈賺的。再者這個閑人又偏巧是個洋鬼子,正四處尋找中國幣,他發現A給的補償又正是尋來找去的中國幣,他當然要迫不及待地要求與A交易。

通過這個比方,我們可以看到之所以國內流通股東認為對價低、看空股改後市,是因為它們原本在「非流通股不流通」的承諾下入市,它們接受了證監會制定的不合理的資產剝離和包裝上市的發行規則,它們購買了證監會規定的至少十幾倍~幾十倍發行市盈率的部分流通結構下的高溢價發行股票,它們忍耐了上市公司不合理的關聯交易、利益迴流母公司和其他的違法違規行為而未能獲得集體訴訟制度的保護。在中國股市發展的十六個年頭里,正是國內流通股東完全承擔了所有這些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高額損失。

所以當它們在股改中因非流通股的「違約」而再次面臨進一步的損失時,它們當然會要求一個合理的補償方案,這既是基於嚴肅的具備法律效力的上市承諾,又是基於監管層至高無上的監管信用。如果法律承諾和監管信用均被打破,流通股東卻仍無法獲得合理的補償,那麼對於中國股市來說那是不是信用的完全喪失呢?

錯誤理念2:因流通股東群體內部的細微差別而否認流通股東群體的整體權利,認為「流通股東每日都在交易,那麼就無法判斷應該向哪一位流通股東支付對價,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向流通股東這一群體支付對價補償」。

國內流通股東是一個群體,這一群體內必然會存在持股的流動,例如十年前持有深發展的流通股東今天持有的可能是明星電力。然而正是這種流動才能支撐起一個活躍的股市。如果所有的流通股東都始終持有一種股票而從不交易,那麼這樣一個靜如止水、停滯僵化的股票市場,又能具有什麼投資和投機價值呢?

況且,這種流通股東持股的變化屬於群體內部的微觀變化,從流通股東群體的整體看,它是自始至終持有所有流通股的,所以流通股東這一群體當然具備獲得對價補償的資格。

流通股東這一群體內部還會存在一些入市和交易總量上的細微差別,例如一些流通股東入市晚損失較小;又例如有些流通股東交易總量較小所以損失較小,如果向所有流通股東平等地支付股改對價而不考慮這些差異,似乎也不是那麼的科學。

實際上,為了計算更加准確的對價,我們可根據不同流通股東入市時間的長短或者帳戶的虧損額大小來計算出不同的權重,使得不同狀況的流通股東可以在股改中獲得不同數量的對價補償。但是為了保證操作的簡捷性和對價的低成本,監管層摒棄了這一做法,而直接簡捷的平均對價的方法與所有流通股東對價。

也就是說,這種局部的不公平是由於監管層採用了相對簡化的對價方法而造成的,它並非流通股東之過。如果以此為理由而置疑流通股東獲得對價的資格,那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錯誤理念3:忽視外資無權獲得對價補償的事實,錯誤泛化補償對象范疇,認為「外資進入股市將成為新的流通股東,既然可以向現有的新入市的流通股東支付對價,那麼同樣可以向外資支付對價」。

我們剛分析過,之所以可以向新入市的流通股東支付對價,是由於監管層採用了簡化的對價方法而忽略了流通股東在入市時間上的差別,而只看作國內流通股東群體的不同組成部分。但是,外資絕不能劃入這一群體,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因為在十幾年的中國股市發展的過程中,對外資是封閉的,外資沒有對中國的股市付出過什麼,貢獻過什麼。

股改是什麼?是國內非流通股東為違背「不流通」的法律承諾而向流通股東協商補償方法以獲得流通權。既然國內的非流通股東從未向國外資本做出過什麼「不流通」的承諾,那麼國外資本根本就不具有獲得對價補償的權利。

錯誤理念4:忽略股改是違約補償的實質,忽略違約補償優先於其他交易的市場基本法則,認為「在股改中可以允許外資進入中國股市,可以藉助外資推高股價以化解股改阻力」。

在《公司法》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條款,當涉及違約補償時,必須先完成對「守約方」的違約補償,再進行其他的相關交易。這種在公司運作層面顯而易見的先補償後進行其他交易的原則,到了中國股市的宏觀層面同樣適用。如果尚未完成股改就允許外資進入國內股市,甚至允許外資通過持有某些流通股而獲得部分股改對價,實質上就意味著國內流通股東本應獨享的股改對價補償被外資侵佔,這實際上是對流通股東權益的又一種侵害。

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允許從未向中國股市貢獻過一分錢的外資進入股市獲得股改對價,那麼實際上是在向外資提供著「超國民待遇」,這是對外資提供的又一種特權,這本身就違背了平等交易的市場基本法則,更不用提什麼「與國際接軌」的概念了。

錯誤理念5:著眼局部的股市利益,而忽視整體的國民利益,認為「股價下跌是國內股東利益的損失,那麼外資介入推動股市上漲就不存在利益的損失了」。

我國的人民幣在堅持著不升值,即使為此我們招致了多個國家的貿易制裁而付出了高額的關稅代價,即使我國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正在損害著我們自己國民的生活和健康。在付出高昂的不升值代價的同時,面對迫不及待要擠入中國房市、股市以攫取升值利益的外資,我們卻慷慨地敞開了大門,允許外資的千軍萬馬擠上中國這條大船以和全體中國人民平攤水漲船高的人民幣升值的匯差利益。

更加准確的說,外資入市雖然能夠帶來一部分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但是對於更多的不屬於外資投資目標的上市公司,其流通股東並不能因此而獲益。與此同時,外資全面介入股市,卻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匯差利益的快速攤薄,是我國匯差利益對外資的拱手相送。也就是說,外資介入股市雖然能夠為少數人群帶來一些局部利益,對另一些人群卻無利益可言,卻對中國的全體國民利益更是一種中遠期的匯差損失。

因此在這一問題上,不同群體甚至同一群體內部的不同人群,其態度會存在一定的分化,那些持有藍籌股和較好質地股票的流通股東,它們自然會歡迎外資的介入。但是股改的監管層作為中國金融監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可以只注重股市的局部利益而置整體的中國全體國民利益於不顧呢?

進行了上述討論之後,我們強烈地感到:一鍋粥似的混亂股改、急功近利的政策雜燴,正在增添股改的試錯,正在引發利益向不合理的方向流失。而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源,或許正是監管者對自身監管角色的迷失。監管者是否能夠同時擔當改革者這一角色,而改革者是否又能夠同時挑起監管的重擔,這些問題在引發我們更深的思考……

Ⅲ 「股票剝離」是什麼意思

股票剝離就是股票中的資產剝離,所謂資產剝離是指在企業股份制改制過程中將原企業中不屬於擬建股份制企業的資產、負債從原有的企業賬目中分離出去的行為。剝離並非是企業經營失敗的標志,它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合理選擇。企業通過剝離不適於企業長期戰略、沒有成長潛力或影響企業整體業務發展的部門、產品生產線或單項資產,可使資源集中於經營重點,從而更具有競爭力。同時剝離還可以使企業資產獲得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企業資產的質量和資本的市場價值。

Ⅳ 拆股通常在股價過高時出現,拆股對股價的影響有什麼

股票分拆是指一股多股。一般來說,投資者的持股數量會增加,但其總資產不會改變,其持股成本會相應降低。持以40元的價格購買某股票1000股,購買之後,該股進行分拆操作,把1股分拆成2股,分拆之後,持股數量變為2000股,但是其總資產並不會發生改變,其持股的成本價也會進行相應的下調,變為20元。從本質上來看,拆股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只是增加了股東持有的股票數量,股票在經過分割之後,每股股價會出現下跌的情況,但是由於股數增加了,因此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市值是沒有發生變化的。

拆股目的簡單之,當股票價值過高時,拆股的目的是提高股票的交易量和流動性。一旦股價上漲到高水平,投資者在購買時的金額就會變得巨大,從而減少股票的購買量。股票分配後,股票市場價格下買賣股票的人越多,股票的流通性越大,股票價格的增長前景越好。

Ⅳ 資產重組是利好還是利空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對該股票是利好,伴隨新的優質資產重組以及結構重組成功後是股價會上漲,但是如果重組失敗則股價下跌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但是即使股票並購重組成功也只是說連漲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並不是必然的,具體還得由盤中資金的走向以及股票當前股價與實際價值是否對應決定,如果高溢價那麼甚至可能會跌。
資產重組對於被收購公司來說往往利好,因為通常重組完成以後被收購公司的資產質量會得到改進。對於收購方來說往往利空,因為收購以後母公司面臨如何消化被收購公司的問題,而且在收購過程中母公司通常要溢價購買被收購公司的股權,收購成本比市場價格高。這也是資產重組對股價有何影響的一個則面反映。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一般是比較優秀的資產,會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多數情況下上市公司股價會上漲。另外,有時候上市公司也會去掉不良資產或者持續虧損的資產,保持公司業績增長,這也會對股價產生積極的效應。但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如果失敗,股價存在下跌的風險,尤其是上市公司停牌期間大幅度下跌時。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資產重組是指企業改組為上市公司時將原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合理劃分和結構調整,經過合並、分立等方式,將企業資產和組織重新組合和設置的過程。

Ⅵ 資產重組股票會漲嗎散戶如何操作

資產重組一般是指在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資源的重新整合,將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合理劃分。通過並購、分立、股權轉讓等方式,對企業資產結構和組織架構進行調整和設置。狹義的資產重組僅指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劃分和重組,而廣義的資產重組還包括對企業部門和相關人員的設置與重組、業務機構和管理體制的調整。人們說的資產重組一般都是指廣義的資產重組,那麼資產重組對股票有什麼影響呢?下面和一起來學習一下。

常見資產重組方式
1. 股權並購,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收購其他企業的股權或資產,或是採取定向擴股方式將被收購公司吸收、合並到本公司,它是上市公司主動對外擴張的一種行為。
2. 股權轉讓,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權轉讓,主要包括股權有償轉讓、二級市場收購、行政無償劃撥和通過收購控股股東等方式。股權轉讓後一般會出現公司主要管理層的變動,人們常說的借殼就是股權轉讓的結果。
3. 資產剝離和所擁有股權的出售,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將自身的一部分出售給目標公司而由此獲得收益的行為。根據出售的標的不同,可分為實物資產剝離和股權出售。
4. 資產置換,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控股方以優質資產或現金置換公司的存量呆滯資產,或是以主營業務資產置換非主營業務資產等行為。
5. 其他重組,除了以上方式外,還有國有股回購、債務重組、託管、公司分拆、租賃等。
重大資產重組
重大資產重組一般是指將對相關公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使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發生重大變化的重組行為。它需要達到以下條件:
1. 購買、出售的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達到50%以上。
2. 購買、出售的資產在一個會計年度所產生的營業收入,占上市公司同期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50%以上。
3. 購買、出售的資產凈額占上市公司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期末凈資產額的比例達到 50%以上,且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利好還是利空
公司發生重大資產重組,需公告停牌並報請證監會和交易所批准。如果被收購方是被大幅溢價收購,那麼對被收購公司的股東來說是大利好;對收購方來說,如果資產重組後並不能使公司的盈利改善,反而會是一個利空因素。一般來說,並購、借殼、剝離不良資產等消息都是利好,但如果重組失敗就會變成一個大利空。
散戶如何操作
重大資產重組屬於我們通常說的「炒預期」,只能提前潛伏,等重組消息出來,股價通常會連續漲停而無法買進。到重組通過時利好兌現,股價會開始大幅回調,如果不幸重組失敗,股價很可能會斷崖式下跌。因此,提前進場的散戶可以等利好兌現時賣出,沒有倉位的千萬不要嘗試追高,否則很可能會出現嚴重虧損。
以上就是關於資產重組的介紹,以及散戶如何操作的建議,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Ⅶ 資產重組一般對股票造成怎麼樣的影響

在股市最常見的事情就包括了公司重組,對於重組的股票,不少投資者都喜歡買,那麼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重組的含義和對股價的影響。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重組是什麼
重組說的是企業制定和控制的,能夠將企業組織形式、經營范圍或經營方式的計劃實施行為有明顯的改變。企業重組是針對企業產權關系和其他債務、資產、管理結構所展開的企業的改組、整頓與整合的過程,就這樣然後再從整體上和戰略上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強化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推進企業創新。

二、重組的分類
企業重組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企業重組有下列幾種:
1、合並:也就是把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從而將一個新的公司建立起來。
2、兼並:就是把兩個或更多企業組合在一起,不過將其中一個企業的名稱保留。
3、收購:指一個企業通過購買股票或資產的方式,獲得了另一企業。
4、接管:也就是公司原控股股東股權持有量被超過而失去原控股地位的情況。
5、破產:是指企業處於一種長期的損失狀態,不能扭虧為盈,最終因為喪失了償還債務的能力,企業失敗了。不管重組形式究竟是怎樣的,都會對股票的價格起伏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因而重組消息的掌握必須要及時和快速,推薦給你這個股市播報系統,及時獲取股市行情消息:【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三、重組是利好還是利空
公司重組大多情況下都是好事,重組通常就是一個公司發展不好甚至虧損,實力更強的公司通過向這家公司置入優質資產,並使不良資產得以置換,或者通過資本注入的方式促進公司資產結構得到改善,使公司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重組成功一般意味著公司將脫胎換骨,能夠擺脫虧損或經營不善的困境,蛻變一個優質的企業。
來看中國股市,像是重組題材股的炒股都只是炒預期。賭它有沒有成功的機會,一旦公司重組的消息傳出,市場上一般都會炒的特別猛。一旦把新的生命活力注入了原股票重組資產,炒作的新股票板塊題材又可以借題發揮了,那麼重組後該股票就會不斷地出現漲停的現象。相反,假若在重新組合之後缺少大量新資金的投入,又或者沒有使得公司的經營改善,那麼就是利空,股票的價格將有所下跌。不知道手裡的股票好不好?直接點擊下方鏈接測一測,立馬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Ⅷ 資產重組和停牌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你好,資產重組就是對企業資產的分布狀態進行重新組合、調整、配置的過程,或對設在企業資產上的權利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
資產重組一般分為債務重組、機構重組、資產注入等等。當有優質資產注入或者現金流入的時候,對於一家公司來說肯定是好事。
舉個例子,比如:當一個公司股票是2元的時候,有100份股票,那公司的價值就是200元,當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引進外來資產100元的時候,公司的價值發生了變化200+100=300元,相對應的他的股票也會隨著漲起來。
所以資產重組如果成功了,並且注入的是優質資產,那對股票來說就是利好,股價會相應上漲。
但也有利空影響的時候,比如資產重組失敗了,或者是注入的資產比較差,那股價也會下跌。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閱讀全文

與股票資產剝離對股價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阿阿膠股票值得長期持有嗎 瀏覽:376
股票漲停後買入能成交嗎 瀏覽:963
哪款股票app自帶公式編輯 瀏覽:433
app能看年線的股票 瀏覽:970
股票投資該看哪些書 瀏覽:320
通信達股票軟體如何定製版面 瀏覽:998
股票報告季度業績是什麼時候 瀏覽:198
國海證券股票今日行請 瀏覽:309
股票有大筆資金流入 瀏覽:622
宏觀經濟分析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瀏覽:983
玲瓏股票分析軟體手機版 瀏覽:108
新股次新股中人工智慧的股票 瀏覽:670
平安銀行股票今日收盤價 瀏覽:868
浸入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649
赤峰股票走勢圖 瀏覽:151
香港股票電視劇第一季 瀏覽:588
買股票看公司什麼指標 瀏覽:820
買基金和股票的app 瀏覽:17
基金股票期貨債券的風險 瀏覽:446
股票K線走勢圖軟體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