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歷史中,一戰時的沙俄跟德國相比到底有多弱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0世紀前期,歐洲王室之間相互通婚,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都是血濃於水的表兄弟關系,他們有著共同的祖母(外祖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戰又被後人稱作是一場表親之間的戰爭。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掌權,俄國經濟建設步入正軌,這時才真正開始實現騰飛!
Ⅱ 「俄國」、「沙俄」、「蘇俄」及「蘇聯」的區別
這都是俄羅斯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叫法。
沙俄 時間1547年到1721年 ,
1547年,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俄羅斯開始被成為沙俄。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俄羅斯帝國 時間1721年到1917年
1721年,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自此俄羅斯開始被成為俄羅斯帝國,彼得一世也被尊稱為彼得大帝;我國的習慣,還是叫沙俄。
俄羅斯帝國晚期地圖
1866年,俄羅斯帝國領土面積達到最大,約22,800,000 平方公里;
蘇俄 時間1917年到1922年
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成立了臨時政府,俄羅斯帝國解體;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俄,全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成蘇維埃俄國。
蘇聯時間1922年12月到1991年12月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並而成的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合並而成。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蘇聯解體,主體被俄羅斯繼承。根據1993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是同等的國號。
(2)沙俄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現代俄羅斯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正式吞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
2015年3月28日,俄羅斯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如今俄羅斯面積1709.82萬平方公里(占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3%,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1.4%),水域面積佔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為9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寬為4000公里,跨越4個氣候帶。隨著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加入俄羅斯,俄羅斯版圖新增加2.55萬平方公里。
Ⅲ 蘇聯解體後存在蘇聯銀行的黃金還算數嗎
蘇聯解體後存在蘇聯銀行的黃金還算數嗎?
~~~~~~~~~~~~~~~~~~~~~~~
當然不算數啦!
不要輕易相信承諾!有一天美國解體也一樣!!!
Ⅳ 油價大跌,美沙俄誰是輸家
你要從市場和壟斷的角度看,而不是哪一國是贏家或者輸家。 歷史 上所有的競爭,歸結為市場供應商的兩樣東西,一個是生產成本,一個是資本。
生產成本:
沙特貌似是贏家,因為沙特油田成本最低,沙特石油的成本低於10美元,甚至有1美元一桶的油田。原因有二:1油田開采難度受限於自然條件,沙特屬於大平原,油層淺。2大多數石油開採的固定設施在上世紀早些時候已經存在,固定資產投入較少。
俄羅斯是持平,俄羅斯成本每桶超過10美元,不足20美元。其石油開采難度較大,部分油田在高寒區域,有些在山區。但依然屬於傳統油田開采范疇。
美國成本最高,高於35美元一桶。美國 歷史 上是產油大國,但是淺地層油田已經開採光了,所以,美國的油田大部分為頁岩油開采,頁岩層大多數在800米到2500米深度。所以,美國的頁岩油成本中位數一直在50-60之間。
資本:
原油的價格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被歐佩克壟斷,發起了三次石油危機。但是在之前相當長的時間是被美國壟斷。沙特的石油工業,本身是美國人建設的。之後各國紛紛國有化油田,驅趕美國人的資本。
論燒錢,俄羅斯和沙特都不是美國的對手。頁岩油是從07年開始,但是在14年-16年就遭遇了沙特以增產為手段的打壓。油價當時最低到26美元(近期到27)。而實際上那一輪沙特的行為最終失敗了。因為沙特發現,雖然自己的石油是盈利的,但是自己的財政收入十分依賴於石油銷售。價格低了,自己的損耗反而更大。所以沙特曾一度放棄了用價格競爭。
美國頁岩油資本實力雄厚,至今雖然堆積了650億美元的債務,但是華爾街的實力遠遠不只是650億。你看看特斯拉,沒盈利,最高摸到1600億市值。華爾街如今的思路,壟斷和主導比盈利更加重要。
所以呢。雖然成本上美國很高,但是資本上面的實力,使得,沙特和俄羅斯的價格競爭,最終倒閉的不是美國頁岩油。況且,頁岩油的開采比傳統開采更加靈活。頁岩油的成本高,是因為他的成本不是前期投入,而是開採的時候,一邊開采一邊投入。這和傳統石油不同。
誰將是輸家
之前已經進入油價競爭格局,委內瑞拉、伊朗,甚至於伊拉克,都是輸家,能源生產國不只是這么幾個國家。而如俄羅斯為什麼要硬剛油價,不肯減產。是因為俄羅斯發現,如果不這么做,破壞減產保價格局,美國可能用其他手段來限制俄羅斯的石油出口。比如讓歐洲國家不要進口俄羅斯的石油。這種干預還不如用石油傾銷來直接打壓來得方便。
而俄羅斯大約也干不掉頁岩油。頁岩油公司會倒閉,但是熟悉美國公司的,你就知道美國人的倒閉是非常普遍的。倒閉之後,只要油價有復甦的苗頭,那些破產的人馬上又會從銀行或者債券市場,或者華爾街獲得融資。
個人觀察:傳統石油開釆是幾十年前都已經建好的,比如我國的大慶,俄羅斯的中部油田,沙特中東的油田,這些油田都只是維持生產,而不是基礎建設,而美帝的頁岩油是新興產業,並且全世界70%多的石油都是中國進口了。可以推算一下:之前美帝也進口石油的時候,美帝40%,中國40%,日本等20%,這些油都是從中東,俄羅斯等進口過來的。現在美帝出口石油了,那麼之前美帝的40%稀釋到哪裡去了?實際上是全部被中國給接收了。所以現在世界上70%多的石油被中國接收了,而美的出口的石油份額,被日本等美的的傳統盟友給接收了。所以說這個現在就是歐佩克和俄羅斯的石油,基本上全部是都被中國給進口了。中國沒有進口美國的石油或者份額很小。所以可以想像這一次進口,這一次降價。對誰影響最大,因為中國進口石油不受影響。而美的每生產一升石油或者一桶石油,都有巨大的虧損。所以說這個現在的形勢就是這樣,這些油井一旦建成它是不能停的。如果停的話,這個生產線就停了,重啟生產線比維持更費錢。
三家都是輸家。
三家都是石油大國,石油降價影響經濟和財政。當然各國影響不一樣:
沙特,原油豐富,儲備足,開采成本低,降價仍有利潤,降價對其短期影響可接受,所以沙特敢首先發起價格戰,倒逼俄羅斯和美國。
俄羅斯經濟主要是重工業,出口對石油依賴嚴重,石油下降,明顯影響財政支出,但俄羅斯經歷多年制裁,提前有應對措施,抗壓能力比以前強,因此對其有影響,但短期可挺過去。
對美國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價格低於頁岩油開發成本,價格戰迫使一些頁岩油開發商破產從而停產,目前美國已經成最大產油國,大面積停產對其影響不言而喻是非常嚴重的。同時,「石油美元」時代,石油價格大幅降低,影響動搖美元國際地位。
上面是直接影響,還有間接影響,如果時間長,主要靠石油換匯的國家影響最大,同時,世界性通貨緊縮影響也很大。但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採取貨幣寬松措施,再開動印鈔機投放貨幣買石油也可能會出現。
所以,沙特一石三鳥降價,能不能將美俄逼到談判桌存在變數,有可能經濟目標沒有達到,倒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調整。
有句話說得好,「等到潮水落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這次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就好比退去的潮水,要問美國,沙特,俄羅斯誰是輸家,我覺得他們三個都是,關鍵看誰輸的最慘。
現在經濟離不開石油化工,但是石油的競爭卻非常激烈,其中又以美國,沙特俄,羅斯為三大石油輸出國,他們各有各的想法,既想聯合賺大錢,又怕別人多賺錢,最後只好玩起了「三國殺」。
劉備曹操和孫權,到底誰是輸家?其實他們三家都是,最終的贏家是司馬氏,因為三國歸晉了,那麼在現在的石油戰場上,會不會重演這樣的故事呢?我認為還是有可能的。
首先看一下沙特,這是當之無愧的產油大國,他們因為石油過上了好日子,如果石油價格長期下跌,他們就沒有指望了,這一次降價,其實屬於破釜沉舟,賭的就是別人不敢跟,如果美國和俄羅斯真的跟了,最先輸的的就是沙特,因為他們除了石油沒有其他賺錢的行業,石油一垮就什麼都沒了。
再來看一下俄羅斯,俄羅斯現在的日子不如沙特過得好,本指望通過石油補貼一下,沒想到沙特突然放水,所以俄羅斯堅定的要跟,因為兩家的石油開采成本相差不大,如果僵持下去,和沙特相比,俄羅斯的其他產業不受影響,即便石油賠上5年,也要把沙特干趴下。
最後來說一下美國,本來是沙特和俄羅斯之間吵架,沒想到把美國給帶進來了,而且現在看美國是最受傷的,因為美國的石油成本最高,原油價格下跌,受傷最大的就成了美國,如果石油企業倒閉,那首先就是美國的頁岩氣,這也是美國股市下跌的原因,但是美國其他經濟發達,即便石油產業虧損了,仍然會比俄羅斯和沙特好得多,這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我們不知道石油大戰什麼時候結束,但是我們真的希望它不要結束,因為他們打的越厲害,對石油消耗大國來說就越有利,如果他們能打個10年8年,說不定我們就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了,這就好比三國歸晉。
開始看,美俄沙特都是輸家,看誰挺得過誰,誰抗贏了,就是最後的大贏家…
正好今天易論在金酒圈才對石油危機進行了深度的分析,事實上我們很難對誰是輸家給出確切答案,但是油價大跌對美國的影響是最大的,對其他兩家也好不到哪兒去,以前也同樣發生過石油危機,不過最終都合理的解決了,這回也不會例外,區別在於持續的時間長短而已。
為什麼說對原油大跌對美國的影響是最大的?
最主要的還是成本的問題,沙特、俄羅斯、美國是全球產油大國,在2010年之前,美國除了用油量較大之外,在能源方面並沒有特別的優勢,但2010年頁岩氣革命之後,美國在產油方面逐漸攀升,到2019年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的石油出口大國,全球市場份額高達18%左右。
在石油價格的問題上,美國因為是產油大國,同時也是用油大國,因為其本身就是製造業大國,所以美國需要維持石油價格的穩定,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為什麼?
因為美國的頁岩油成本很高,全美的石油開采成本合計在30美元/桶左右,但是俄羅斯的石油開采成本只需要17-22美元/桶,至於沙特,那更是只需要9美元/桶,所以,油價大跌,最慘的一定是美國的石油開采企業。
那為什麼價格又不能太高呢?這是因為美國本身就是製造業大國,而石油是所有製造業的上游,假設石油長期維持在80美元/桶上方,美國的製造業將會面臨買不起原材料的局面,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長期對中東虎視眈眈的原因之一。
然而油價大跌的輸家是誰,我們的確說不清楚,或者說都是輸家,只是看誰更慘而已,俄羅斯強硬的表示油價維持在25-30美元/桶,可以支撐6-10年,那是因為其成本優勢,只是賺得更少了而已,而沙特有所不同,說中東富得流油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有油,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政府就很有錢。
上一輪石油危機是2014-2016年,美國受到中東跟俄羅斯聯手打壓,可謂是血流成河,美國石油開采企業死了一大片,但是上第一千自損八百,沙特連續兩年財政出現赤字,賺得少了,政府很難長期維持,所以油價又開始逐漸恢復……
對於石油危機的問題,會帶給全球經濟怎樣的影響?對A股有什麼樣的影響?金酒圈有詳細的分析,歡迎夥伴們成為圈友。
短期來看,原油暴跌,作為世界三大石油出口國的美沙俄全都是輸家,都不用計算油價下跌帶來的損失,看看三個國家的股市就可以知道了。一個比一個跌的慘,美股昨天觸發熔斷,三大股指跌入技術性熊市;沙特股市相當於跌了兩個跌停板;俄羅斯股市更慘,近期以來從1650點狂瀉600點,股市都跌去了超過三分之一。這哪個有點贏家的氣象?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俄沙三國對低油價的承受力是從高到低排列的,這是由國家的經濟硬實力決定的。雖然沙特的採油成本最低,俄羅斯次之,美國頁岩油最高,但三國對於石油經濟的依賴程度卻是沙特最高,俄羅斯次之,美國最低。這三國的損失打個比方,如果說沙特是砍了一隻胳膊,那俄羅斯就相當於砍了一隻手,而美國則是砍了一根手指。
對於美國來說,低油價受損的只是石油能源部門,是美國的能源大鱷們。頁岩油垃圾債券的暴跌會不會引發整個金融系統的債務危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這個事實形成,那美國就輸慘了,很可能就此失去石油美元這個經濟霸權的支柱,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將被撼動。但這個推論目前為止只是一種假設。
至於沙特和俄羅斯,持續低油價將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打擊。俄羅斯聲稱在25——30美元可以支撐五六年,不過是一種宣傳手段;沙特的低價傾銷一樣難以持續,富足的人民能接受收入減少七成的生活?
沙特的自殘式傾銷如果和俄羅斯一起能夠壓垮美國的頁岩油產業,確實將是重大勝利。重塑石油的供應體系確實能給沙特、俄羅斯帶來更大的定價權,但這個願景很難達成。估計最後還得回到限產保價的老路上來。
石油價格大跌之後,如果長期低迷,美國將會成為最大輸家。
次貸危機之後,美國的實體經濟空心化就一直是心腹大患問題,而美國頁岩油的大發展不僅充實了美國實體經濟,同時還控制了美國國內的通脹水平,關鍵還增強了國際原油的話語權,保障了石油美元體系的穩定性並避免美元過度向石油輸出國轉移。
美國依靠頁岩油的大發展成為了全球最大產油國,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適當出口,即可以增加國內就業還可以減少貿易逆差。而美國又是車輪子上的國家,石油價格對於美國的通脹影響非常明顯,美國原油產量的增加,以及對國際原油價格的話語權的增加,令美國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全球原油價格,這對穩定美國內部通脹非常有利,對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美國原油產量增加,可以減少大量進口原油,這不僅可以緩解貿易逆差問題,同時可以防止美元向石油輸出國過度流動,這樣可以減緩國內的債務壓力,也可以增強國內的流動性。同時,由於美國對國際原油話語權的增加,還可以強化美國金融市場對國際原油的價格操縱,藉此獲得國際金融利益。
另外,美國對國際原油價格的話語權的增強利於美國打壓俄羅斯與伊朗等對手,所以原油價格保持相對的平穩對於美國比較有利。
但是頁岩油開采成本比較高,大概在40美元左右,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過低,美國的頁岩油企業將會大半倒閉,這顯然會沉重打擊美國經濟與金融體系。而沙特與俄羅斯開採石油的成本基本上都在20美元以內,低的還不足10美元,因此在價格戰上美國必敗,如果打垮美國的頁岩油,國際原油產量自然下降,原油價格就會回升,沙特與俄羅斯就會長期獲利。
俺覺得我們有車一族是輸家!國際油價100美元一桶,我們加一升油6.5元,國際油價40美元一桶時,我們加一升油6.3元。
從利益上講沒有贏家都輸了,從輸的輕重上看俄羅斯輸的厲害,因為俄羅斯石油是它的支柱產業,石油大跌整個國民經濟都受影響,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而沙特雖然也以石油為主但它不差錢,變化的只是數字,加上它開采成本低,對它整體經濟影響比俄羅斯小。美國雖然是產油大國但在整個經濟中佔比小,加上本身消費大,石油降價對國民提高消費企業降低成本有好處,不利的是它石油開采成本高,很可能要限產來應付,這也是沙特的目的之一。
Ⅳ 為什麼俄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資本主義發展相對落後
沒解放生產力
Ⅵ 當時沙俄在東北中東鐵路流通的貨幣我們中國東北老百姓叫羌票,請問為什麼叫羌票
張新知 王學文《中國錢幣》 2007年第01期
一 羌帖兌換券的發行背景
「羌帖」是相對於當時我國東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民間對沙俄帝國在我國發行的盧布紙幣的俗稱。「羌帖」流入我國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侵佔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羌帖」就越過邊界侵入我國東北。1868年,中國商人曾向官府報稱:「近來該夷商人比前倍覺詭詐,凡買本鋪之貨,並不付銀,俱給羌帖,小民等欲不賣給,尤恐致失兩國之誼」。①與此同時,「羌帖」還滲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到1875年以後,黑龍江省璦琿縣幾乎為「羌帖」所獨占。據有關資料記載:「光緒初年(註:1875年為光緒元年)璦琿商賈行用皆系俄帖,華商購辦貨物必須以銀易帖,始可易貨。以至邊界數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數百萬」。②
1898年隨著華俄道勝銀行在哈爾濱建立分行和中東鐵路開築,俄人大量流入,並且逐漸操縱了哈爾濱地方的行政權,黑龍江境內「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鐵路運費、與俄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強制使用「羌帖」,於是,「羌貼」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車則只收羌帖,……持中國錢不能行用,反須加價以買羌帖,……俄元只重五錢零,其價反高於七錢二、三華元」。③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統計,東北「羌帖」流通量約在1億盧布以上,其中僅哈爾濱就有4000萬,中東鐵路沿線6000萬,流通在南滿和津、滬的尚且不計在內。其總額約佔全俄盧布流通量的1/16以上。④其後,「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據當時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編的《東三省經濟調查錄》載:「北滿一帶盧布流通額,共為四萬萬,第就濱江一埠而言,據一般人觀察,其數約有二萬萬,其它如黑河、滿洲里沿邊各處,亦約有二萬萬雲」。⑤流入遼寧的盧布也在數千萬元以上。至於帶到關內的則「遍及直、魯、蘇、豫之僻鄉」。⑥馬寅初先生也曾對在中國流通的「羌帖」數量進行估計,他說:「中國受羌帖的損失,有人統計過,說有二萬萬至三萬萬之巨,數目雖不能確定,但至少總在二萬萬以上,是敢肯定的」。⑦1924年,中俄恢復國交會議時,中國方面調查,國人所存「羌帖」數額為82.87億盧布。1926年3月10日《北京日報》報道,據中俄會議籌備處專門委員會總核結果,中國各機關、公私團體暨個人方面存俄鈔總數為12677.2萬盧布。⑧就連中東鐵路局主編的《滿洲雜志》也對「羌帖」入侵中國的事實供認不諱:東北的「貨幣流通已經完全受盧布影響了,無論在鑄幣以及紙幣方面都是這樣」。「在修築鐵路的5年時期,盧布的價值,較之不合規格的銀元更為穩定。在通境的經濟結算中,盧布占著統治地位。一切交易,不僅在中東鐵路沿線,而且在內地其他許多地方,也使用盧布。農村居民在各種各樣的金屬貨幣或紙幣中,寧願吸收盧布,特別在儲存貨幣的時候」。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昔日橫行於市的「羌帖」幾成廢紙,此時,國幣哈大洋券正在醞釀發行階段,東北各地商會等地方組織為了接濟市場找零及流通需要,陸續發行了一些可與「羌帖」兌換的臨時輔幣券和存票。這些紙幣設計形式與正式紙幣相同,也以「元」、「角」、「分」為計算單位(個別票券直接以盧布為單位),最小面額為半形(或5分),最大面額為100元。但其共同特點是都與各種「羌帖」有固定比價,這一特點足以反映當時東北地區受「羌帖」的影響之深。
二 濱江商會臨時輔幣和臨時存票
濱江商會的前身為濱江公益會,創辦於1901年(光緒27),系經官廳批準的哈埠地區最早一個商會性質的組織,它實質是一個官商之間的聯絡機構,其所屬的商工企業不過百家。1908年2月(光緒34年),依照清廷《商會法》規定,濱江公益會正式改稱為商會。因當時道外地區稱濱江縣,隸屬於吉林省管轄,而吉林省這時設立商務總會,故濱江商會的全稱為「吉林省濱江縣商務分會」,負責人稱作「會長」。1913年(民國2年),奉命改稱為「吉林省濱江縣商會」,並將會長改稱為「總理」。1918年(民國7年),依照民國《商會法》的規定,工業、商業的經營者均可加入工商會為會員,並將「總理」改稱為「會長」。當時經會員選舉,張泮為會長,李明遠為副會長,並設會董若幹人。
濱江商會為接濟市面零幣短缺,曾於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行羌帖兌換券。
1.濱江商會臨時輔幣券
1917年,濱江商會開始發行臨時輔幣,面額有半形(封底圖1)、1角、2角、5角4種 ,其中,1角券有「民國六年十月」和「民國六年十二月」兩種版別,後者票面中間面額四角印有「新換票版」四字(封底圖2)。這些票券分別由福升筆店(半形券)、濱江工藝教養所(民國六年十月版1角券)和濱江墨林堂(民國六年十二月版1角券、2角券、5角券)三家印刷廠印製,均為橫式印刷。正面印有樓閣、山水和火車等圖案,上方印有手寫體券名「濱江商會發行臨時輔幣」,左側豎印年份,右側印有字型大小,字以千字文排序,號碼為紅色或黑色4位阿拉伯數字。下方印有「足拾角兌換羌帖壹元」字樣。背面印有發行聲明:「本埠市面向系流通羌洋,近因零幣缺乏,市面滯塞,本會為維持錢法起見,特發行半形、一角、二角、五角四種小票,以資接濟,一俟錢法充足,再由本會如數收回,以防毛濫,特此聲明」。此套票券設計和印製都非常精美。
2.濱江商會臨時存票
1919年,濱江商會又發行了1元、3元(封底圖3)、5元、10元(封底圖4)4種臨時存票。此套票券分別由濱江墨林堂(1元券)和忠廷石印局(3、5、10元券)印製,票券色調較深,格調古板,除1元券有山水大樓圖外,其他票券均為花紋圖案。正面上方印有「濱江商會發行臨時存票」券名,左側豎印「民國八年造」字樣,右側印有千字文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字型大小,字為紅色,號張新知 王學文《中國錢幣》 2007年第01期
一 羌帖兌換券的發行背景
「羌帖」是相對於當時我國東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民間對沙俄帝國在我國發行的盧布紙幣的俗稱。「羌帖」流入我國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19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通過《璦琿條約》侵佔了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羌帖」就越過邊界侵入我國東北。1868年,中國商人曾向官府報稱:「近來該夷商人比前倍覺詭詐,凡買本鋪之貨,並不付銀,俱給羌帖,小民等欲不賣給,尤恐致失兩國之誼」。①與此同時,「羌帖」還滲入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到1875年以後,黑龍江省璦琿縣幾乎為「羌帖」所獨占。據有關資料記載:「光緒初年(註:1875年為光緒元年)璦琿商賈行用皆系俄帖,華商購辦貨物必須以銀易帖,始可易貨。以至邊界數百里,俄帖充溢不下數百萬」。②
1898年隨著華俄道勝銀行在哈爾濱建立分行和中東鐵路開築,俄人大量流入,並且逐漸操縱了哈爾濱地方的行政權,黑龍江境內「羌帖」逐日增多。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鐵路運費、與俄人交易以及鐵路地段內的稅捐繳納,強制使用「羌帖」,於是,「羌貼」的流通量迅速增加。至1907年,「乘俄車則只收羌帖,……持中國錢不能行用,反須加價以買羌帖,……俄元只重五錢零,其價反高於七錢二、三華元」。③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統計,東北「羌帖」流通量約在1億盧布以上,其中僅哈爾濱就有4000萬,中東鐵路沿線6000萬,流通在南滿和津、滬的尚且不計在內。其總額約佔全俄盧布流通量的1/16以上。④其後,「羌帖」流通量迅速增加,據當時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編的《東三省經濟調查錄》載:「北滿一帶盧布流通額,共為四萬萬,第就濱江一埠而言,據一般人觀察,其數約有二萬萬,其它如黑河、滿洲里沿邊各處,亦約有二萬萬雲」。⑤流入遼寧的盧布也在數千萬元以上。至於帶到關內的則「遍及直、魯、蘇、豫之僻鄉」。⑥馬寅初先生也曾對在中國流通的「羌帖」數量進行估計,他說:「中國受羌帖的損失,有人統計過,說有二萬萬至三萬萬之巨,數目雖不能確定,但至少總在二萬萬以上,是敢肯定的」。⑦1924年,中俄恢復國交會議時,中國方面調查,國人所存「羌帖」數額為82.87億盧布。1926年3月10日《北京日報》報道,據中俄會議籌備處專門委員會總核結果,中國各機關、公私團體暨個人方面存俄鈔總數為12677.2萬盧布。⑧就連中東鐵路局主編的《滿洲雜志》也對「羌帖」入侵中國的事實供認不諱:東北的「貨幣流通已經完全受盧布影響了,無論在鑄幣以及紙幣方面都是這樣」。「在修築鐵路的5年時期,盧布的價值,較之不合規格的銀元更為穩定。在通境的經濟結算中,盧布占著統治地位。一切交易,不僅在中東鐵路沿線,而且在內地其他許多地方,也使用盧布。農村居民在各種各樣的金屬貨幣或紙幣中,寧願吸收盧布,特別在儲存貨幣的時候」。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昔日橫行於市的「羌帖」幾成廢紙,此時,國幣哈大洋券正在醞釀發行階段,東北各地商會等地方組織為了接濟市場找零及流通需要,陸續發行了一些可與「羌帖」兌換的臨時輔幣券和存票。這些紙幣設計形式與正式紙幣相同,也以「元」、「角」、「分」為計算單位(個別票券直接以盧布為單位),最小面額為半形(或5分),最大面額為100元。但其共同特點是都與各種「羌帖」有固定比價,這一特點足以反映當時東北地區受「羌帖」的影響之深。
二 濱江商會臨時輔幣和臨時存票
濱江商會的前身為濱江公益會,創辦於1901年(光緒27),系經官廳批準的哈埠地區最早一個商會性質的組織,它實質是一個官商之間的聯絡機構,其所屬的商工企業不過百家。1908年2月(光緒34年),依照清廷《商會法》規定,濱江公益會正式改稱為商會。因當時道外地區稱濱江縣,隸屬於吉林省管轄,而吉林省這時設立商務總會,故濱江商會的全稱為「吉林省濱江縣商務分會」,負責人稱作「會長」。1913年(民國2年),奉命改稱為「吉林省濱江縣商會」,並將會長改稱為「總理」。1918年(民國7年),依照民國《商會法》的規定,工業、商業的經營者均可加入工商會為會員,並將「總理」改稱為「會長」。當時經會員選舉,張泮為會長,李明遠為副會長,並設會董若幹人。
濱江商會為接濟市面零幣短缺,曾於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行羌帖兌換券。
1.濱江商會臨時輔幣券
1917年,濱江商會開始發行臨時輔幣,面額有半形(封底圖1)、1角、2角、5角4種 ,其中,1角券有「民國六年十月」和「民國六年十二月」兩種版別,後者票面中間面額四角印有「新換票版」四字(封底圖2)。這些票券分別由福升筆店(半形券)、濱江工藝教養所(民國六年十月版1角券)和濱江墨林堂(民國六年十二月版1角券、2角券、5角券)三家印刷廠印製,均為橫式印刷。正面印有樓閣、山水和火車等圖案,上方印有手寫體券名「濱江商會發行臨時輔幣」,左側豎印年份,右側印有字型大小,字以千字文排序,號碼為紅色或黑色4位阿拉伯數字。下方印有「足拾角兌換羌帖壹元」字樣。背面印有發行聲明:「本埠市面向系流通羌洋,近因零幣缺乏,市面滯塞,本會為維持錢法起見,特發行半形、一角、二角、五角四種小票,以資接濟,一俟錢法充足,再由本會如數收回,以防毛濫,特此聲明」。此套票券設計和印製都非常精美。
2.濱江商會臨時存票
1919年,濱江商會又發行了1元、3元(封底圖3)、5元、10元(封底圖4)4種臨時存票。此套票券分別由濱江墨林堂(1元券)和忠廷石印局(3、5、10元券)印製,票券色調較深,格調古板,除1元券有山水大樓圖外,其他票券均為花紋圖案。正面上方印有「濱江商會發行臨時存票」券名,左側豎印「民國八年造」字樣,右側印有千字文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字型大小,字為紅色,號有紅、黑兩種,下方印有「此票足一千元、二百五十元俄帖兌付」字樣。背面印有發行說明,但1元券和3、5、10元券說明內容詳略不同:1元券說明為「本埠現因羌幣毛荒,零幣缺乏,金融奇緊,周轉不靈,甚至大小帖兌換任意加價,錢法如此紊亂,商業前途何堪設想?本會為調劑金融平價兌換起見,特發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臨時存票四種,以資接濟。此種存票准以一千元或二百五十元大帖來會兌換,不折不扣,與老帖一律行使,倘有不肖奸徒仿行偽造,一經查出定即送官懲究不貸,特此聲明」。此項說明清楚地闡述了當時濱江地區羌帖貶值情況和大小羌帖兌換混亂情形,也表白了濱江商會發行此項臨時存票的目的。3、5、10元券的說明較簡略,「本會為維持市面,調劑金融,特呈准發行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臨時存票四種,以資接濟,倘有不肖奸徒私行偽造,一經查出,定即送官懲究不貸」。
三 哈爾濱總商會臨時存票
哈爾濱總商會的前身是「哈爾濱商業公所」,成立於1901年,1908年改稱哈爾濱總商務會,地址設於哈爾濱埠頭區(今道里區),1916年根據民國《商會法》將哈爾濱商務總會改稱為哈爾濱總商會。
哈爾濱總商會於1919年5月發行了5角、1元、3元(封底圖5)、5元(封底圖6)、10元(封底圖7)5種面額的臨時存票。此套票券設計風格一致,顏色搭配合理,均由哈爾濱永遠石印局印製,正面中間印有門樓、城景和山水,面值分列兩側,上方印有「哈爾濱總商會臨時存票」券名,下方印有「此票照第二條兌換羌帖」(第二條內容即「滿足羌帖二百五十或一千元始能執換」)字樣。背面印有「哈爾濱總商會發行臨時存票條例」四條:「第一條,現因哈市零幣缺乏不便找付,特由本總會公議決定發行此項臨時存票五種,即五角、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者為限;第二條,此項臨時存票須滿足羌帖二百五十元或一千元始能執換;第三條,油爛塗抹難辨真假者不能執換;第四條,如有變造假造者送官究辦」。
Ⅶ 世界近代史上的六大強國有哪些
1. 葡萄牙和西班牙:
兩國的崛起和衰落極為相似,都是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他們衰落的原因則在於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的國家沒有著力於發展工商業,並最終在後續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很快盛極而衰。
《大國崛起》是由周艷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首播 。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葡萄牙,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國家。東鄰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歐洲大陸的領土以外,大西洋的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也是葡萄牙領土。葡萄牙語是2.4億人的共同母語,也是世界第六大語言。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荷蘭是由尼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家。荷蘭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權力以外,各構成國皆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俄羅斯帝國,簡稱俄國、俄羅斯、沙俄、沙皇俄國或帝俄,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帝國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Ⅷ 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是沙俄為了掠奪和侵略中國,控制遠東而在我國領土上修建的一條鐵路。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因此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896-1903年,帝俄築,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後,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民國後改稱「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十月革命」後,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勝利,全線合稱中國長春鐵路。東清鐵路是指沙俄在清朝末期修築的從俄國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俄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在中國境被日收買。
Ⅸ 聽說15世紀以來,世界上有9個大國相繼崛起,不知道是哪幾個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5世紀依靠海外掠奪實行強國,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但不久因為沒有發展工商業便衰弱了
荷蘭:17世紀,荷蘭人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17世紀末,因為地理等因素,荷蘭衰弱了。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創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在16世紀起便開始崛起,但在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衰弱了。
法國:17世紀,路易十四讓法國到達頂峰,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又把法國帶向光榮,但武力不能維持長久。直到二戰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不久,德國超越了英國,但隨後的兩次大戰使德國大大衰弱,但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
日本: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日本選擇了不戰而開國。隨後通過明治維新學習西方,日本發展迅速。因為二戰又使日本衰弱。但二戰後,在美國扶持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蘇聯(沙俄):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由此沙俄變強。18世紀後期,沙俄成為歐洲重要國家。但不久因為農奴制的枷鎖,沙俄逐漸衰弱。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斯大林要求發展重工業,也成就了兩國爭霸的傳奇。但是蘇聯卻在隨後分裂,至今,俄羅斯人還在努力回復當年的強大。
美國: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開始殖民。1776年,完成獨立,並迅速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年南北戰爭,為美國實行資本主義打通道路。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但1929年,美國波及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損失慘重。二戰之後,美國逐漸主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