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拿大央行加息100個基點,這會有哪些影響
加拿大為了應付當前國內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也開始利用貨幣工具宣布加息100個基點,而加息以後對於加拿大的進出口貿易、居民投資儲蓄消費以及國內金融市場都會產生一定沖擊和影響。
1、加息使得加拿大貨幣升值,不利於出口貿易發展。
加拿大作為美國的陸上鄰國之一,國內的絕大部分的國際貿易都是和美國發生的。那麼這次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100個基點就會使得加拿大的貨幣出現升值,那麼貨幣升值以後對於這些出口企業來說,他們的出口競爭能力就會下降,因為在國際貿易當中,在進行結算的時候,往往是先利用美元進行結算,然後再兌換成自己國家的貨幣,那麼在進行標價的時候也是會在出口國以出口國的貨幣來進行標價,那麼在自身貨幣升值的情況下,就會使得原本的價格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那麼在同等的價格競爭過程當中就會缺乏優勢。
Ⅱ 加拿大銀行不良率很低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加拿大銀行擁有全世界廣泛的分支機構,使其不必使用衍生工具就能降低信用風險的集中度。
Ⅲ 2022年9月加幣還會跌嗎
不會。加拿大元又稱加元或加幣,是加拿大的法定貨幣,自1858年起使用,1加元相等於100加拿大分,該貨幣2022年9月已經貶值到最低水平,會因美國經濟放緩而復甦,而不會再跌了,加拿大銀行創建於1934年,是加拿大的中央銀行,加拿大銀行負責加拿大的貨幣發行。
Ⅳ 能對股價產生影響的原因有哪些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響股價的因素,收益和利潤、新聞發布、股息公告、預期的收購或合並、管理層變動、會計錯誤等。通常,同一行業的公司的股價會同步變動,這是因為市場條件通常以相同的方式影響同一行業的公司。但有時,如果幾家公司在競爭同一個市場,公司的股價會從其競爭對手的壞消息中受益。投資者情緒或信心也會導致市場上漲或下跌,從而導致股價上漲或下跌,股票市場的總體方向會影響股票的價值。牛市是一個強勁的股票市場,股票價格上漲,投資者信心才能增強。
價格下跌往往意味著公司利潤下降和經濟活動減少,股價可能會下跌,投資者可能會開始拋售股票並轉向債券等固定收益投資。利率可能會降低以鼓勵人們借更多的錢,目標是增加支出和經濟活動。世界各地的變化會影響經濟和股票價格,例如,能源成本上升會導致銷售額下降、利潤下降和股票價格下降,恐怖主義行為還可能導致經濟活動下滑和股價下跌。
Ⅳ 銀行股在什麼情況下會漲或跌 什麼因素影響著他的漲跌
其實股票實際上就是一種「商品」,其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而且波動在價值上下。
像普通商品一樣,股票的價格波動,市場上的供求關系影響著它的價格波動。
就像豬肉,市場上需要很多豬肉的時候,供給過少,需求過多,價格就會上升;當人們對豬肉的需求量達不到所賣豬肉的量,豬肉產量過剩,價格下降是理所當然的。
在股票上就會這樣體現: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這樣一來股價就會上升,相反的話股價就下跌(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通常,會有多方面因素造成買賣雙方的情緒波動,進而影響到供求關系,其中對此產生深遠影響的因素有3個,我們來詳細講講。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是什麼導致了股票的漲跌?
1、政策
行業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指導,比如說新能源,隨著國家對新能源開發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有關的企業、產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比如補貼、減稅等。
這就招來大量的市場資金,對於相關行業板塊或者上市公司,都會不斷的尋找它們,這些都會影響股票的漲跌。
2、基本面
長期來看,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後我國經濟回暖,企業盈利增加,股市也就一起回升了。
3、行業景氣度
這個比較關鍵,行業的景氣程度,非常影響股票的形勢行業的景氣度和公司股票掛鉤,行業景氣度好,公司股票就好,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很多新手剛剛接觸到股票,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趕緊買上幾萬塊,結果一直往下跌,被套的死死的。其實股票的變化起伏可以進行短期的人為控制,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如果你是剛剛入門的股票小白,把長期持有龍頭股進行價值投資作為首要目標,避免短線投資被佔了便宜。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Ⅵ 近日全球股市下跌是何原因
英國出現更快速傳播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引發全球恐慌,甚至壓倒了市場對疫苗推送經濟反彈的樂觀情緒。周一歐洲股市下跌3%,北美股市開盤急跌。
新發現的毒株比原病毒傳染力強70%,目前英國已經有1600萬民眾受到更嚴格的封鎖限制,周日,加拿大和歐洲等多個國家宣布對英國封關,這些消息壓制了美國剛剛出台的的刺激法案帶來的積極影響。
封關令已經使英國民眾和商家陷入混亂。英磅匯率大跌2.5%,成為自今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英國銀行Lloyds和Barclays股價一度暴跌6%。歐洲股市全盤下跌約3%,旅遊和娛樂類股下跌5%。
北美股市周一上午10時,多倫多證交所S&P/TSX指數跌1.26%,至17314點。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360點或1.2%,至29819點。S&P500指數跌跌46點或1.25%,至3662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跌133點或1%,至12622點。
(6)加拿大銀行股票跌擴展閱讀
英國疫情升級引起全球多國的高度關註:
據媒體報道,俄羅斯應急響應中心表示,俄羅斯監管機構將跟蹤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新冠病毒突變事件,如果需要將隨時准備採取措施。
瑞士政府表示,目前瑞士境內還未檢測到新的新冠變種毒株,但自12月14日起從英國和南非進入瑞士的所有人必須接受10天隔離。法國衛生部長韋蘭表示,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冠病毒新毒株完全有可能已經在法國傳播。
據悉,約翰遜已經推出最新的防疫政策,倫敦等英國東南部地區進入最新設立且更加嚴格的第4級防疫「封城」封鎖,並取消這些地區居民的聖誕聚會計劃。在英國國內,由於疫情「失控」,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相關活動基本告吹。
Ⅶ 2014年1月26日全世界股票暴跌為什麼
新興市場恐慌情緒蔓延
美國縮減QE規模,使新興市場遭遇貨幣迴流危機,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匯率下跌以及恐慌情緒最終釀成了股市上周五「全球悲劇」。而道指的下跌,除了受到新興市場影響以外,更多是被看作美國經濟復甦的必經過程。隨著美國不斷縮減QE,這一局勢會逐漸蔓延。
上周五,除了滬指上漲0.6%外,全球主要股指全線大跌。其中,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股指受到重創,分別跌533點、240點,德國、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市場股指分別大幅下跌239點、119點、215點,道指暴跌318點,跌幅達2%,創五周以來新低,同時也創下7個月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在業內人士看來,美國縮減QE規模,使新興市場遭遇「熱錢」迴流危機,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匯率下跌以及恐慌情緒最終釀成了股指上周五「全球悲劇」。而在分析人士眼中,道指的下跌,除了受到新興市場影響以外,更多是被看作美國經濟復甦的必經過程。
隨著美國逐漸縮減QE規模,新興市場出現「熱錢」外流。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新興市場的股票基金凈流出達40億美元,截至1月22日的一周里就有24億美元的資金流出;債券基金今年以來也有1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上周五,包括印度、馬來西亞等多個新興市場的央行進行了干預,以維護其貨幣匯率,但效果並不理想。「在美國退出QE的大背景下,市場預期新興市場的匯率會普遍降低,所以會選擇撤出股市上的一部分資金,造成股市下跌。」大地期貨分析師倪官良表示,隨著美國不斷縮減QE,這一局勢會逐漸蔓延,「不排除以後新興市場遭遇重創,全球股市未來繼續下跌的可能」。
在銀河期貨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看來,美國退出QE進程中,新興市場的確會面臨一輪危機,但美股、道指的下跌,根本原因還在於美國的國內環境。「QE推出以後,美聯儲制定的基準利率處於0.25%這一超低水平,這也意味著企業發行債券的成本非常低。由於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低於股權融資成本,大量企業開始熱衷於用發行債券的方式回籠資金,進而回購股票,增強自身對股權控制力,在這個過程中美股被拉升。」
「美國國債的最大買家是美聯儲,當美聯儲削減QE,企業發的債券便將失去最大買家,同時,由於發債成本增加,有些企業就會停發債券。」付鵬繼續說,這樣以來,以發行債券回收股票的方式被企業棄用,便會造成股價回調,隨著QE規模的不斷縮減,預計2014年美股下跌幅度可能在20%左右。
此外,上周五,有「恐慌指數」之稱的CBOE波動性指數(VIX)暴漲31.74%,收18.14。當周,VIX暴漲46%,創2010年5月來單周最大漲幅。「這與經濟轉換周期過程中市場反應敏感有關,但目前看這一指數仍處於正常范圍。」付鵬認為。期貨日報
鄭眼看盤:外圍市場動盪A股面臨沖擊
上證綜指上周五漲0.6%至2054點,深圳綜指漲1.3%至1089點。早盤主板一度有所表現,推動力量主要來自絕大多數漲停的氣氛渲染下,創業板等小盤股走勢很強,漸漸將主板風頭搶去。
最近市場中流傳一種說法,即只要打破產品的剛兌潛規則,市場的無風險收益即降,如此就會凸顯股市的價值,屬於重大利好。因此,當工行及山西省相關政府部門否認兜底時,部分投資者或產生向好情緒,如此使得上周五盤面較為好看。
這么想的邏輯性很強,但筆者認為在實踐中卻可能走樣。次貸危機前,華爾街「精英」將一些垃圾包裝成高評級資產,人們誤以為這是「無風險收益」,然而當時卻是漲到歷史新高的。由此可見,「對風險收益的誤會」不是一定對應股市走熊。
因此,無風險收益誤會被澄清後,先是有實業崩潰,公司受沖擊(如通用等,輪不到股市。
本周二一切將水落石出,估計平穩的機會很大。名義上是否「剛兌」只是種春秋筆法,本質問題是購買信託的人能否拿回錢。如能拿回,那麼啥名義都不重要。
外盤上周五夜間暴跌,和熱錢逃離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相關。此波沖擊若不能迅速止住,會對全球市場造成沖擊。不過,由於開放程度有限,所以對我國沖擊相對有限,只是未來流入熱錢多少會受些影響,所以整體上仍偏空。
我們不妨將歐美成熟股市類比為A股,將阿根廷等金融資產視為信託產品。人們原以為後者是無風險資產,現在省悟了,資金外逃了,照理說歐美股市應該上漲才是。因此,從這個實例也可看出,邏輯性貌似很強的觀點在實踐中卻完全可能走樣。
這並非是不需講邏輯性,而是首先得保證邏輯鏈條中切不可遺漏「重要細節」。就以此例看,歐美上市公司中許多在阿根廷等國有業務,許多歐美銀行過度捲入了新興市常換言之,歐美股市陪跌其實是符合邏輯的。
如果帶著這個加強版的邏輯來回看我們A股和理財產品的關系,就理應另有所悟。因外盤暴跌,今日A股免不了低開,但以A股素有習性看,低開後走高的機會較大。在短期內,A股反彈勢頭應可延續,除非外圍惡化速度遠超想像。
外圍情況惡化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必然會有一定影響,但就對A股影響來看,應兼有短期利空和潛在利好作用。就短期看,至少熱錢流入速度會大為放緩;就中期看,有機會使我國的偏緊貨幣政策松一些。不排除有小型經濟刺激的機會,雖然遠不至於出現2009年那樣的恐慌性的「四萬億」。每日經濟新聞
Ⅷ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金融風暴中的花旗銀行
2008年09月18日 來源:多維網論壇
http://www.my6699.com/TabId/2101/Default.aspx
又是一個令花旗銀行難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財報7月18日公布花旗凈虧22億美元。曾 成功予警花旗將大幅降低紅利而一舉成名的女分析師維特麗 (Meredith Whetley)雖然沒有象上季度那樣給花旗作營利予測,但這樣這樣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自從次貸魔咒纏身以來,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減記181億美元, 結果造成近200年歷史上最高季度凈虧98億美元。而後又在2008年第一季減記了120億並凈虧50億美元。第二季度34億美元的減記相對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億美元次貸債卷, 那麼花旗應還有200多億美元懸在頭上。另鑒於復雜的經濟走勢 -- 石油,信貸,就業,房市,和通漲等等, 華爾街分析師宣稱, 花旗在個貸和信用卡方面的壞賬將會逐漸顯現,可以預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將充滿荊棘。 近半年來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據華爾街榜首, 股價從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
這家創始於1812年的銀行應該是美國金融的旗艦。其金融產品覆蓋眾多領域,從消費者金融到企業金融,從信用卡業務到投資業務,幾乎無所不有。其有38萬雇員分布於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花旗銀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外國銀行。作為歷史上第一家開拓中國市場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掛牌營業, 由於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陸後, 於1984年又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重返中國。
得益於多元化的地緣分布及產品配置,花旗的營利記錄始終是同業中的嬌者。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當時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純利-62億美元。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業侓師是前猶太老闆CEO威爾(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誠副手和法侓顧問, 在多次兼並戰役中, 贏得威爾的賞識。自從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爾力薦為CEO以來,此時可以說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身材高大的侓師具有無比的口材,他的演講象在法庭上的最後陳述,清淅明快並富有說服力。可嘆好景不長,次貸危機在2007下半年開始凸顯, 花旗帳上的次貸債卷市值迅速蒸發, 對普林斯執掌能力的懷疑從四面襲來, 花旗股價開始有跳水苗頭。
董事會當機立斷作出的決擇是棄普林斯保花旗保股價。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華爾街有消息稱花旗董事會將於周日召開緊急會議。果然,下個周一早上普林斯發表聲名,承
擔失敗責任並引疚辭職。雖然花旗給他的金降落傘(辭退補償)應該在1億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惡夢。華爾街對普林斯的功過評價還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幾年的迅猛擴張兼並後,有些交易員和部門的行為近乎走鋼絲。花旗在歐州,美國,和日本陸續遭受巨額罰款, 美國銀管委甚至不允許花旗在糾改之前做任何兼並。走馬上任後,普林斯以其侓師的得天優勢,迅速亡羊補牢並規范制約機制。據傳在日本他曾以標準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禮。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師談的那樣,他經驗豐富並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復雜,他缺乏駕馭花旗的全方位靈性。威爾傳下CEO交椅時也稍有擔心,他採取了兩個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長並提拔老資格的威魯斯泰(Robert Willumstad)為COO。但不長時間,象所有CEO一樣,普林斯開始不依賴威爾而做自己的決策,後來牢騷滿腹的COO威魯斯泰也於2005年離開花旗。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未任命COO。顯然董事會遷就了普林斯,以為這樣能讓他更好地統籌決策。可想而知,沒有COO來運作這樣個大攤子,該何等疲憊。後來財務支出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資人和華爾街對此提>>
出他們的擔憂。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為COO。然而為時已晚,次貸危機給了普林斯致命一擊。
潘迪特 (Vikram Pandit)臨危受命>>
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會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潘迪特的經歷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國夢。今年51歲,出生於印度中產富裕家庭, 16歲來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MBA,和金融博士。在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後,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機構證卷負責人。2005年, 由於理念差異, 被當時的CEO珀賽爾(Philip Purcell)解僱。懷材不遇的潘迪特從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創立一對沖基金。2007年7月花旗以8億美元買下他的對沖基金, 他也由此進入花旗。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來收拾次貸的爛攤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對沖領域的才幹能使花旗度過這個難關。但上帝沒給普林斯多少時間,1個月後普林斯被迫辭職。滿臉書生氣略帶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決未料到, 又一個月後這個爛攤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為規范程序,在普林斯辭職後花旗董事會組成CEO選任小組。對花旗來講,理想的CEO應具備多方面金融領域的經驗。然而進入小組視野的外部候選人中,有幾位現職大銀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組的橄欖枝。有一位經仔細權衡後,選擇去了美林證卷。的確,花旗的現狀讓人信心不足並缺乏誘惑。其實花旗內部有一最佳人選-柯林頓時期財>>
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但他曾發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決策咨詢。在那個周日,魯賓不情願地擔任了臨時董事長。關於花旗次貸損失的責任,作為當時花旗執行委主席的魯賓說他不知花旗次貸債卷的運作情況, 而他的2007年薪為1730萬美元,僅次於CEO。
在外部人選中,也有一人與眾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戴蒙(Jamie Dimon)。這個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曾隨CEO威爾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但他於1998年11月離開花旗,閑賦一年半後出任美國第一銀行CEO,後通過兼並成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這位從小隨希臘移民祖父在華爾街闖盪的哈佛商學院MBA,由於不滿威爾把CEO的寶座給了普林斯,一氣之下忿然離開。當他出任第一銀行CEO時,從自己錢包里掏出2000萬美元交給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雖背負裁員CEO之惡名,藍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華爾街最有才華的CEO之一。就拿眼前的次貸危機來講,利用短期借款,來操作次貸債券獲高回報是華爾街近年來的慣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過深而以, 而機警的老江湖戴蒙聞到暴雨前的潮>>
濕, 他執掌的摩根大通盡力脫身,損失相對小的多。2008年至今,美股銀行指數跌36%,而摩根大通股價僅降24%。但CEO選任小組還是放棄了爭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恐怕是花旗與美少數民族的不解之緣,最後潘迪特進位成功。
路在何方>>
銀行評級的核心指標之一是資金對總資產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為免降級和惡性循環, 花旗的首要動作是提高現金注入。這種時刻,多年的信譽沉積使花旗從中東和亞州很快獲得300億美元,又以增發普通股籌集105億美元。另外,出售一些非主營業務拿到數百億美。在節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紅41%。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資金對總資的比值已達8.5%。這一組合拳下來,潘迪特才出了口長氣。但潘迪特並不想恐慌性拋售花旗帳上所有的按揭債卷, 如果售價過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來,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誰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關鍵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步是業務結構重組,例如把原先的消費者集團部門重組為消費者銀行、全球信用卡兩個部門,並將以業務劃分部門方法改為按地區劃分,設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歐洲和亞太部等。潘迪特認為這樣可減少官僚環節加快決策過程。接下來,幾個倫敦加拿大的銀行家和一些原來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進入花旗高管層。潘迪特具有東方人的寬容,對原高管未實行大清洗,除個別嚴重失職者被解職外, 多未受大沖擊。原消費者集團有兩個CEO, 猶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負責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國際業務。重組後艾波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為亞太區CEO。這樣的安排對艾波也不算難堪,他原來就是北美信用卡CEO。而邦咖就有被貶之嫌,好在亞太區的金融業正處於空前膨脹增長期,是這位佩戴包頭巾的錫克教徒建功立業的良機。
花旗可能會出售更多的非戰略核心業務,潘迪特認為四個部門構成花旗的戰略核心:信用卡,財富管理,企業金融,和投資。這四巨頭在全球金融界各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具有強烈投資風險意識的CEO,潘迪特會傾向於避開風險,這有別於花旗以前的策略。但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是金融界的定則,這是又強調高回報比(ROA)的潘迪特面對的挑戰。如何優化資金投放,在何處增減資金將是考量他智慧的難題。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點是重塑企業文化和繼續減支。花旗雇員特別是中高層擁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來花旗股票如蹦極般從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員工士氣低落。另外花旗集團是通過多次兼並收購而成,沒有一個傳統共享的企業文化。加之部門與部門, 甚至本部們之間極其分散,有時員工在一起協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見面,全靠電話會議溝通, 這當然會制肘企業文化的構建。當然重塑企業文化這步棋是一軟招,沒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標, 但這是美國CEO的必讀課。相對而言,節省開支到是當務之急, 機構龐大極易造成臃腫和效能低下。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貸危機未解之前,現金流和收益的增長不會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減少支出仍可增大益價比(P/E),從而推動股價上張, 必竟股東利益是CEO的終極目標。
從次貸危機 - 到信貸危機 - 演變為全方位金融危機
這次由次貸風暴引起的金融危機讓華爾街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打擊。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給了認沽權證,如果有最差諾經獎的話, 抵押貸款債卷及衍生物, 這所謂的金融創新應當之無愧成為侯選。
次貸危機暴發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作出了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沖減或損失;
2007年底由於次貸造成巨額減記,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辭職;
2008年1月美國最大的住房按揭貸款銀行Countrywide無奈被美州銀行宣布吞並;
2008年3月貝爾斯登陷入財務困境,由於擔心這個第五大投行的崩潰會在華爾街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可怕的金融災難,美聯儲緊急調撥290億美元協助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 這是美聯儲有史來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資銀行, 此舉後來受到國會的調查聽證;
美聯儲已陸續向金融市場投放9800億美元的流動金,以舒緩遲滯的流動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貸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監管機構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億至80億美元,可能是歷來收購銀行成本最高的一宗;
2008年7月13日,美財政部和美聯儲在兩天的緊急磋商後,宣布對已陷入資不抵債兩大半官方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貸美)採取緊救措施, 財政部提高對兩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政府將出資購買兩大房貸機構股票並出借資金,美聯儲也表示將給予兩大機構特別融資待遇。兩大房貸機構佔美國按揭業半壁江山, 身系5.3萬億美元資產, 約等>>
於美國GDP的35%, 兩家企業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影響力遠大於貝爾斯登。如果這兩家公司垮台,極度疲軟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崩潰的危險,而美國的金融體系也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危機早已從次貸領域,演變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有分析師稱可能有近300家銀行會倒閉。
劍指美國金融政策>>
鑒於危機愈演愈烈,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國會呼籲改革金融管理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督,並建立一個可處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閉的金融體系。
伯南奇和保爾森2008年3月對貝爾斯登的承救引出兩個問題, 其一是有批評指出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丞贖風險投資公司,進而變相鼓勵冒險。「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開始就要做的事情。」伯南奇在國會解釋。這位前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和經濟蕭條問題頂級專家的意思是我別無選擇。
此後,他們一方面督促金融機構迅速融資解困,並向金融市場提供低息貸款。但此非治本之計, 因此他們向國會建議整合現有金融管理機構,改變目前對投資銀行與其他大型證券交易商監管乏力的狀況, 並建議賦予美聯儲更多的職權,使其能得到金融機構的資料,在類似貝爾斯登事件出現時能夠介入。保爾森還指出,銀行要為自己的風險操作承擔責任,大的金融機構也會倒閉。
多年來,美聯儲主要行使美國貨幣政策制訂者的職能,財政部將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給予美聯儲執行保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更廣大職權。但人們都知道這類的立法需要時間,今年又是總統大選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規會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爾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稱經典佳作。保爾森原為著名投行高盛的CEO,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他與經濟學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見的珠聯璧合。如果他們未當機立斷以290億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而是與白宮國會進行漫長協商,其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的金融形勢十分緊張。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國會不知道他們的確切舉動,作為保爾森上司的布希總統也只知個大略。布希在當時一個安撫媒體的講話中說: 「保爾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協議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買下貝爾斯登, 後來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動提價到每股10美元,總價10億美元。此收購方案隨後獲貝爾斯登股東投票批准。有評論指出,貝爾斯登在曼哈頓的地產就值10億美元,戴蒙撿個便宜。可這個便宜當時願撿的人廖廖無幾,沒什麼競爭戴蒙就那下這庄生意。這里的風險在於, 美聯儲提供290億美元可能不夠了結貝爾斯登的債務。
華爾街雖人材濟濟,但這個風險帳確實很難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貸危機中無法復原。債卷違約保險(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場龐大,2007年已達62萬億美元。債卷違約保險與次貸債卷緊緊相依相生,如果說次貸是一枚巨型炸彈,那債卷違約保險就是核彈。而貝爾斯登就是一幸運參與者。債卷違約保險市場如崩潰的話,美國金融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伯南奇和保爾森深知這可怕的一幕,他們目前一系列穩定金融系統的操作, 正是出於對這些深層次金融災難的擔憂。 這也同時使他們反思美國金融體系的缺陷,迅速向國會建議整改金融監管法規。
和花旗相比,貝爾斯登所持有的債卷違約保險的數量是小巫見大巫。花旗是債卷違約保險的大玩兒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債卷違約保險。在振盪的金融市場中, 房利美與房貸美陷入困境的噩耗無疑對花旗又陡添額外壓力。但花旗畢竟不是貝爾斯登, 相信這艘經歷了200年風浪的金融旗艦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駛出這場金融風暴。(完)
Ⅸ 誰知道國外有哪些著名 銀行家和他們的簡介
全美第一大銀行家——賈尼尼
財富檔案
他只有一張小學文憑,卻能用不同的語言跟人打交道;父親因為一美元的貸款給人打死,他卻無息把錢貸給分文不名的貧民。他以一種極不正統的經營方式,打破了美國傳統的民主,並在法律禁止壟斷的空隙間,秘密建成了遍布歐美的義大利銀行分行網。他在晚年的時候,終被推上了「全美第一銀行家」的寶座。成為改寫美國金融歷史的巨人之一。
企業類型
銀行業。
成長記錄
提起賈尼尼,或許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但提起美洲銀行,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美國第三大銀行。目前資產規模僅次於花旗和摩根大通,而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它一度是美國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也是美國第一家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而它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義大利裔銀行家賈尼尼一手創立的。因為對銀行業發展的突出貢獻,人們稱他為「現代銀行業之父」。今天的老百姓或許早已習慣了和銀行打交道,很少有人想過,如果沒有賈尼尼在銀行業發起的革命,銀行服務還只是少數富人享用的「奢侈品」。
年輕的商業奇才
1870年5月16日,阿馬迪·賈尼尼出生在美國加州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開始的時候,家裡經營旅館,後來因為生意不是很好,他們賣掉旅館,買下40英畝土地,開始做起了小農場主。日子雖然很辛苦,但還過得去。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878年的一天,同村的一個葡萄農,因為還不起向賈尼尼父親借的一美元貸款,竟然開槍打死了他。這件事情給年幼的賈尼尼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而他在成了銀行家後堅決反對放高利貸,與此有著直接聯系。
賈尼尼的母親是個堅強的女子,她一人既要照料3個孩子,又要管理果園。這樣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她嫁給好心的馬車夫斯卡蒂那。兩年後,他們將果園和房子賣掉,搬到聖諾耶鎮上居住。直到賈尼尼12歲,他們才在舊金山買了房子,開了一家「斯卡蒂那商行」,經營水果和蔬菜批發,做起了中間商。
賈尼尼很能吃苦,待人熱情,又有心計,很快成了商行的重要幫手。一天,他向繼父建議:「聽說最近市場上柳橙和葡萄柚很好賣,我打聽過,聖阿那的塔斯丁公司品質最好,我們買進來看看,怎麼樣?」
斯卡蒂那吃了一驚:「天哪,你怎麼會想起這個!那麼遠的路程,傻瓜才去買柳橙和葡萄柚。」
賈尼尼說:「但是這值得,聖阿那人口少,這種東西一定很便宜,只要能運到這里來,售價會提高許多,賺頭會很大。」
斯卡蒂那將信將疑,就先買了一部分。事實正如賈尼尼所預料的那樣,這兩種商品都十分暢銷,日後原本在加州極為罕見的柳橙和葡萄柚也成了加州的特產,這不能說不是賈尼尼的功勞。
賈尼尼並沒有滿足現狀,他還要進行改變,做更大的生意。為了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進貨價格,他親自跑到農家去收購果菜。在農作物未採收之前就與農民訂立收購契約。這要付一部分定金,但蔬菜和水果的價格卻要比碼頭上便宜得多。他這樣做,不僅從販運商手中奪過了利潤,而且,比販運商們買來的還便宜。農民也很樂意,因為得到了定金,農作物的銷路也有了保證,又可以減少乃至避免氣候突然變化造成的損失。這種做法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年僅19歲的阿馬迪因此被人們視為經商的奇才、鬼才。
不僅如此,年僅19歲的賈尼尼提出了「農民銀行」的構想。因為在經營這種契約買賣的過程中,阿馬迪深感農民的貧苦。尤其是那些來自義大利的移民,他們為了買農具和種子,經常不得不將農田作為擔保,向高利貸者借錢,因為銀行不肯貸款給貧苦的農民。由此,阿馬迪萌生了向這些農民提供貸款的念頭,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貸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獲的買賣契約。實際上,這便是他最初的「農民銀行」的構想雛形。而在以後的日子裡,賈尼尼實現了這個構想。
婚姻引路入銀行
經過幾年的奮斗,賈尼尼的事業已略有所成。1892年,他和銀行家科涅爾的女兒結婚了。誰也沒有想到這場婚姻,改變了賈尼尼的事業軌跡。
1902年,岳父科涅爾不幸去世,憑著岳父留下來的股份,賈尼尼進入哥倫布銀行當了董事,來到銀行後,他很快就得到下屬的尊敬和愛戴,但和銀行的創建者卻經常因意見不合發生爭執,他們對銀行經營方針的看法相去太遠:一個堅持貧民化、拓寬經營范圍,一個卻堅持因循守舊。最終賈尼尼決定放棄了,他想,既然我有這么多好的想法和建議,為什麼我不自己開一個銀行呢?何苦在別人的屋檐下低頭?
這時,大量外國資本湧入舊金山,造成當地的美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對峙的局面。但所有這些銀行,不是從事投機,就是目光盯著大企業,沒有一家想到小本經營的貧苦農民。賈尼尼認為,只有把這些農民作為貸款對像,他未來的銀行才能有立足之地。
於是,賈尼尼和朋友一共10個人,商定大家合股開辦銀行。股東只佔1/3股份,其餘2/3在普通民眾中募股,這些人包括魚販、菜商的老闆和一些鄉下農民。總的來說,以義大利移民為主要對象,名稱就叫義大利銀行。
他的想法的確有些離經叛道,最初大家都不太理解,後來他們明白了,只有這樣才能迅速地擴大銀行在民眾中的影響,開拓一片新的領域。這正是阿馬迪·賈尼尼的超人見解。以後的事實證明,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經營思路,義大利銀行得以從很低的起點上飛快地崛起,最終成為美國第一大銀行。
剛開始募集股金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北海岸的義大利移民向來是情願把金幣藏在床墊下
面,而不願用來買股票、當股東。股金不夠,賈尼尼和另外幾個發起人增加投入,這才湊足了股份。在一番周折之後,1904年10月17日,義大利銀行正式宣布開業。
盡管義大利銀行開業後,存款額月月上升,但與哥倫布銀行相比,還差一大截。但賈尼尼很有信心。在他的銀行里,小業主和農民能夠不用擔保獲得25美元低額貸款。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策略,那些布衣小民要想做點買賣或投資農業生產,往往苦於借不到錢而一籌莫展,賈尼尼牢牢地記著父親就是因為1美元而慘遭橫禍的教訓,他經常挨家挨戶地走訪農民,說服他們將錢存到他的銀行里來。他的做法無疑是扶持了農民和小業主,這些人一旦賺了錢,又會成為義大利銀行的忠實儲戶——一般人都會具有這種感恩心理。賈尼尼的遠見卓識正是從這里體現出來的。
1906年4月18日上午,舊金山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大地震。由於來得突然,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但幸運的是,義大利銀行所在之地還沒遭到很大損失。面對慘狀,賈尼尼親自監督,將銀行8萬元現金轉移到了安全地帶,這次轉移成功,為銀行災後恢復營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兩天後,各大報紙共同發起倡議,商討災後重建工作。賈尼尼不顧自己身份的低微,參加這次緊急會議。當時所有與會的商人要求銀行發放貸款,但銀行為了自身的安全,卻不肯這樣做,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忽然,賈尼尼站了出來,說:「我是義大利銀行的賈尼尼,我們會在明天正式開業!而且是露天營業!」一語驚四座,大家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4月22日,大災難後4天,報紙上刊登了大副廣告:「義大利銀行正式開業,時間照舊,露天營業,不受地震威脅!」出人意料的是,廣告一登出來,前來存款的人比取款的人還多,因為鑒於地震引起的火災,人們認為錢還是存在銀行比較保險。這次行動令那些拒不開門的銀行家們大為悔恨。
經過這次事件,義大利銀行從一家小銀行發展成為眾人皆知的大銀行。
不斷挑戰自我的人
1903~1097年,美國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像瘟疫一樣迅速傳播開來,造成人心恐慌,儲戶紛紛提取存款,形成雪崩之勢,一發而不可收拾。加州的情況雖然沒有其他地方那麼嚴重,但因大氣候影響,形勢也難免岌岌可危。僥幸逃過這場危機的賈尼尼驚異地發現,舊金山只有一家銀行沒有受到影響,這就是加拿大銀行。
為此他專門前去考察,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加拿大銀行在全國設有分行,分行形成一張網,從全國各地吸收存款匯集到總行,這樣,銀行就具有很大的機動支配能力。這和美國的金融體系大不一樣。在美國,地方銀行都把黃金集中到華爾街的大銀行。華爾街一旦出現危機,各地銀行也必然失去了保障。
賈尼尼恍然大悟:一定要有自己的分行網!隨後,他開始了一次偉大的行動:逐步收購、兼並一些經營不善的地方銀行。第一個被兼並的是賈尼尼的故鄉聖諾耶的一家高利貸銀行。盡管美國的法律禁止單一銀行取得其他同業銀行的股份,但法律是有漏洞的,他只要買下除了為首的那個家族之外的小股,總股份超過半數,吸收合並就是合法的。而像這種經營不善的銀行,小股東正巴不得出讓股份。因此,賈尼尼的收購十分順利。
1910年,賈尼尼又收購了舊金山銀行和舊金山機械銀行,此後不久,又成功地收購了聖瑪提歐銀行。但這些都不是賈尼尼真正的目標,他的目標是洛杉磯。1913年,賈尼尼來到洛杉磯,當他正打算繼續買下另一家即將破產的聯合銀行時,卻遭到當地一些銀行的反對。當地報紙打出了「打擊義大利的侵略」這樣的標題。
聰明的賈尼尼採取了反擊行動,他在次日的報紙上打出了整頁廣告:「貧窮的義大利借錢給貧窮的小市民和勞工。義大利是貧窮人之友。」
當時義大利的確是個貧窮的國家,移居海外的人多達87萬。同時,他還用7國語言登出了自己的廣告,把加州的普通百姓、移民作為自己的宣傳對像。事實再一次證明了他「以市民為主要顧客」方針的正確性。
1918年,賈尼尼在加州的義大利銀行分行已經發展到24家,成為全美最大的分行制銀行。
與摩根之戰
1928年夏天,積勞成疾的賈尼尼離開了刀光劍影的紐約華爾街,回到風光旖旎的家鄉義大利米蘭休養。
身在義大利米蘭,心在美國紐約。賈尼尼始終密切地關注著萬里之遙的紐約華爾街的情況。一天,賈尼尼突然被一條新聞驚呆了:「賈尼尼的控股公司紐約義大利銀行的股票暴跌50%,
加州義大利銀行的股票亦出現36%的跌幅。」
原來,義大利銀行收購舊金山自由銀行之後,金融巨頭摩根懷疑賈尼尼野心勃勃要控制全美國的銀行業,因此在摩根控制下,紐約聯儲銀行以義大利銀行涉嫌壟斷為由。強迫賈尼尼賣掉公司51%的股權。私下裡摩根財團則暗暗吸納義大利銀行的股份。
而賈尼尼的行動迅速而又果斷。他一方面以退出義大利銀行為條件,以求拖延時間。一方面到德拉瓦注冊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泛美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的最大股東就是義大利銀行。但由於它的股票分散在大量的小股東手裡,因而外人很難再懷疑它有壟斷嫌疑。
他們再以這家公司的名義,把別人控制下正在暴跌的義大利銀行的股票低價買進,這樣一來,便挫敗了摩根等人慾置義大利銀行於死地的陰謀。義大利銀行不僅沒有垮掉,而且越來越發展壯大。後來它甚至還吞並了美洲銀行,並將各分行都全部改名為美洲商業銀行,真正創立了自己的帝國。
這就是賈尼尼,寶刀不老,雄心不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力挽狂瀾,平安渡過危機。
1949年6月,奮鬥了一生的金融大王賈尼尼終於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站。此時,他的銀行的總資產已達到了20億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全部遺產只有價值43.9萬元的私人住宅等不動產!因為他對金錢極為看淡,堅信斂聚財富會割斷他和他所服務的普通大眾的聯系。這一點和他開辦銀行的平民化作風完全相同。在謝世的前一年,賈尼尼把他50萬的存款全部捐獻出來,用於醫學研究和銀行員工子弟的教育獎學金。他以他的實際行動,實現了他「不為自己,而為大眾」的誓言。
成功秘訣
少年喪父的艱苦磨礪。
不放過賺取1美元的小生意。
一位富有的岳父+捕捉商機的敏銳。
Ⅹ 金融危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時間
從06年底到萊特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的那天開始爆裂,真正隱下伏筆的是2001年911以來,葛林斯潘不顧後果的把利率從6%迅速降到1%所造成的美元信貸暴漲,使美圓泛濫!沒人可以說它會持續多久,沒人有個數!因為這裡面的不定因素太多!美國經濟恢復快就快,不然可能回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