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魚竿廠到碳纖維龍頭的躍變,承兌了光威30年奮斗
碳纖維 (carbon fiber,簡稱CF),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比鋁輕,比鋼鐵強度高,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 (碳纖維復合材料,簡稱 CFRP )
此外,碳纖維復合材料還可大量使用於,風電,跑車,自行車,魚竿等等產品。
威海 ,一座山東臨海城市,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坐擁豐富的釣場資源。
1942年,陳光威 出生於山東威海,戰亂年代,還沒未生時,其父離家出走。陳光威從小就跟著外婆四處乞討為生。從小就嘗遍人間冷暖。
幼年的苦難經歷,造就了陳光威先生樂觀好學,堅韌不拔的精神。
媒體口中,農民出身的「中學生」,陳光威先生,用了30多年時間,一手創建了光威魚竿廠,將其打造成漁具行業的巨無霸,而後,又創造了魚竿廠轉型成為碳纖維行業龍頭的奇跡。
陳光威先生開始創業的那年,已經45歲 。
2017年9月1日 ,「碳纖維第一股」,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可惜,一手創辦光威復材的陳光威先生,積勞成疾不幸離世,享年75歲。其夫人王言卿,代替陳光威先生完成敲鍾。
由師昌緒院士題寫的「發揚威海精神,創建中國碳纖維基地」,至今仍保留在光威集團。
1987年—2002年 ,第一個十五年,從瀕臨倒閉的鄉鎮小廠,一躍成為全球漁具界「航母」;
2002年—至今 ,第二個十五年,及後續,自主研發碳纖維材料,而成為國內碳纖維行業的新銳,國際頭部選手的重要挑戰者。
1987年11月 ,在山東省威海市田村鎮政府參與鄉鎮企業管理的陳光威,時年45歲,接管了一家瀕臨倒閉的鎮辦工廠。 當時廠子累計虧損76萬元,半年多發不出工資,人幾乎都走光了。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90年代那會,萬元戶基本上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為給廠子找活路,多番調研,陳光威決定因地制宜,將主體業務定為魚竿的研發。
創立時,魚竿廠處於三無時期,沒技術、沒設備、沒訂單。當時的設備,原材料都靠進口,好不容易找到了流水線供貨商,對方報價20萬美刀,差不多170多萬人民幣,因為沒人擔保,做不了貸款,只能作罷。
外購靠不上,就只能靠自己動手,於是陳光威就一邊鑽研技術,一邊琢磨設備,帶領場內的技術骨幹,攻克種種難題,熬過半年後,中國第一條國產魚竿設備流水線橫空出世。
不僅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隨後釣具在漁具博覽會上大放異彩,而且獲得山東省星火計劃獎,還吸引了大批廠商的關注。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席,光威的業績卻不降反升,
1999年 ,光威利稅同比增長了52.68%,成為亞洲釣具行業老大。
2000年至今 ,光威集團始終穩坐世界釣具生產冠軍企業的寶座。
—— 從零起步,短短十五年,鄉鎮魚竿的生意做到了全球銷量最大,這是獨享老天厚愛嗎?
—— 路對不是!
是媒體很少告訴你,大額研發投入,光威一度瀕臨破產,好幾次,都以為撐不下去了。
原材料的困局
90年代 ,碳纖維材料在魚竿應用上嶄露頭角。雖然,當時市場上酚醛樹脂玻璃纖維釣竿還是主流。
當時不比現在,國內都能實現碳竿自產。尤其像某北地區的商家,友商敢降價賣,我就敢破產價甩。
釣友都知道,碳纖維竿的好,也必然聽過日本東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裡面的心酸。
碳纖維在當時屬於尖端材料,主要生產力在美國和日本,因材料性能優異,除了民用魚竿, 體育 器材,還能軍用。所以國內好幾家研究所想要進口生產線時都被拒絕了
雖然,光威當時只生產魚竿,用的是普通民用碳纖維。但,美方仍委託國際咨詢公司,對光威集團,創始人背景以及引進設備的用途進行深入調查 。反復審核之後,才批准日方的出口申請,光威也成為國內第一家,能批量生產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的廠商。
盡管如此,日方不放心,多次派人來查看,反復確認是否將碳纖維用在了魚竿生產上。
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 。
是當時原材料供應的一大特色,沒辦法,技不如人,處處受限。 光威的困境,可以參考目前的華為。
扭轉戰局的決策總是由少數人制定的
1998年 ,不甘被人卡脖子的,陳光威先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 跳出魚竿的「院牆」,圍著「院牆」轉 。就是自己搞研發, 建設自己的生產線,生產魚竿的原材料——碳纖維預浸料 。
不出所料,這一想法立即遭到了內部人員的反對,原因就是風險太大。
如果不買設備不自己搞,雖然原料是有限供應,好歹不會虧。但是如果自己搞,萬一虧了,整個家底都會搭進去。
很快,光威從國外某公司,進口了中國第一條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 因為某些原因,售後體驗很差,只提供硬體,沒有任何技術服務和指導。設備到貨後,收貨人一度不知如何使用。。。
1998年10月 ,光威的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3個月後,碳纖維預浸料開始對外銷售。
2001年2月 ,由光威自主研發的首條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正式投產運行,發達國家相關技術封鎖與設備管制被徹底打破。
自此,第一個十五年內,光威實現了原材料的自產自足,以及行業供應,企業是行業老大,員工收入也很不錯。
2002年,光威集團收獲了可觀的利潤,啟動了上市計劃。准備繼續在魚竿領域深耕。
而當時, 科技 部領導到光威調研寬幅預浸料生產線時,一句問話,讓光威迎來 歷史 性的轉變。
當時專家組調研時,
有一位成員問,後面的生產線干什麼呢?
我們說是在研製碳纖維。
當時專家大吃一驚。
當時的大環境是這樣的。
1962年 ,我國就開始研發碳纖維,和國外的碳纖維研發相比並沒有慢多少。到1984年,「巴黎統籌條約」對中國實施限制,我國碳纖維研究陷入困境。
國外碳纖維領域對中國實行「三封鎖」,即產品封鎖、技術封鎖、設備封鎖。
2001年, 國家 科技 部啟動了「863」課題組,其中有一項科研項目就是碳纖維。
2002年 ,國內課題組即將結項,卻沒有在技術上實現突破之時,光威集團,此時已實現了碳纖維國產化。
打個比方 ,
就相當於你老闆,因進口軟體版權問題不能使用,沒法做方案,然後花錢找了幾個技術高手來自己研發,眼看錢花了,時間也到了,還是搞不名堂來,一籌莫展。這時候,你老闆不經意溜道一個平時悶不吭聲的同事工位旁邊,忽然發現這傢伙不僅把方案做出來了,而且連系統都倒騰出來了。這就是,驚喜呀!
2002年 ,光威集團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
期間,承擔了20餘項863計劃及各部委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並承建了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起草了《PAN基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的國家標准等。
研發 ,這是一個投資時間長不確定性風險大,收益滯後的選擇。比如某為。比如晶元行業國產化。
代銷 ,大部分的風險,來源於貨物的周轉率和供貨方的關系剩下的就是產品本身,商譽口碑的維護。比如某想,某米,以及大部分外資代理。
前路險且阻,初心不負
自主研發的道路,宣傳稿中是看不出其中的痛苦和磨難。
光威三個困難階段都是哪些?
碳纖維關鍵技術突破
高性能纖維產品突破,
公司研發和資金鏈的斷裂
國產碳纖維技術歷經六個「五年計劃」卻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就連相熟的碳纖維專家都勸阻陳光威先生:「我研究碳纖維幾十年都難有大的突破,你輕易可別碰碳纖維。」但陳光威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一定要自己生產碳纖維。」
技術困難,怎麼辦?
拼的是對信念的追求和人才的儲備,光威當時除了邀請企業、科研院所退休的老專家之外,還招聘材料領域的大學生自主培養,和國內一流大學學科開展產學研合作,用好國內頂級院士引領的國內新材料領域的頂級科學平台。
資金困難,怎麼辦?
40多個億的投入,在現如今也不是小數目。在當年更是迅速地讓光威,脫富致貧。 沒有地方融資,資本的逐利性不會把目光停留在這種投入時間長,回報不確定的行業中。當時大錢都流進了,鋼筋混凝土。
2008年 ,是光威最困難時期,融資遇到巨大困難。有5000多名員工的光威集團連續20多天賬面上只有幾萬元,資金鏈隨時有可能斷裂。
最後,光威集團走了一步險棋,把體系內最大的現金牛,光威漁具生產的廠房、設備,甚至訂單全部抵押出去,融來了資金。
光威漁具是當時系統內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而且被大部分利潤一直用於碳纖維的研發。抵押漁具就相當於不留後路的破釜沉舟。
當「沈飛」的某型號戰斗需要光威進行碳纖維研發、生產時,陳光威毫不猶豫地支持我國國防事業,不但免費為項目供應碳纖維,隨時為項目調整生產線;還放棄了已經成型的生產工藝,改用新工藝;甚至為了航空應用驗證將盈利時間推遲數年。
後來,即使光威挺過了難關,陳光威先生也時常自責,覺得投入軍工研發讓光威集團「脫富致貧」,以至於在2017年患重病期間,不時對兒子念叨「對不起光威」。
再後來,才知道,
但是,如果沒有陳光威先生為國家做點事情的決心以及背水一戰的魄力。
2005年 ,光威成為國內首家,實現T300級碳纖維工程化生產的企業。
2007年 ,T300級碳纖維,通過軍方驗證,正式進入軍品碳纖維供應體系。
2012年6月 ,光威生產的碳纖維在我國航空領域應用驗證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光威碳纖維應用在整個軍工領域,中國國防軍工領域迎來使用自主材料的新時代。隨著中國自主生產碳纖維材料的產業化,美日壟斷市場的格局從此被打破。
光威花了15年,從一個鄉鎮魚竿廠發展到魚竿界的龍頭
光威又花了15年,從魚竿廠轉型成為碳纖維材料領域的國內龍頭
2017年9月,經業務分拆,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公司2017年、2018年營收分別增長49.92%和43.73%,凈利潤分別增長19.1%和59.07%。其中,民用領域的風電碳梁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
可惜,陳光威先生在光威復材上市的前幾個月,因病去世,沒有看到上市的盛況。但是我相信陳老先生心中不會有遺憾。
因為 ,
每一架騰飛而起,保家衛國的飛機上,都有光威的貢獻,這也兌現了陳老先生之前為國家做點事的承諾。
無論是山嶺還是海疆,為綠色節能,低碳減排做出貢獻的風力發電機組上,也有光威的一份貢獻。
不用再看美日的臉色,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貨的碳纖維材料行業,更有光威的一份貢獻。
Ⅱ 光威復材:碳纖維產品毛利率高達80%,國內知名私募長期持股
摘要:
1、折疊手機: 華為以及三星的折疊手機一經推出都是瞬間售罄,反映了折疊手機的熱銷,將預計2021年銷量突破1000萬台,增速有望上升,關注 柔性OLED、 折疊面板、 PI 材料和MIM 鉸鏈三條投資主線的機遇 , 京東方 A 和 TCL 科技 具備柔性OLED面板量產能力, 鼎龍股份 是國內唯一同時具備PI漿料和PI膜的量產能力的企業, 東睦股份 是國內MIM龍頭。
2、光威復材: 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 核心產品 碳纖維及織物毛利率 高達 80% 以上 ,公司ROE大幅提升,毛利率、費用率、存貨周轉、固定資產周轉等財務指標均表現優秀, 2019年凈利潤增長30% ,機構長期看好其走勢, 國內知名私募自2018年三季度以來長期持有公司股份 。
3、中材 科技 : 2019年營收增長19%,凈利潤增長48%;風電葉片業務量價齊升,隨著風電行業搶裝的繼續,公司業績有望進一步上升,機構上調20/21年EPS預測至0.97/1.15元,原值0.90/1.03元,上調目標價至13.58-15.52元。
正文:
1、 折疊手機的核心是 這三種技術,價值量提升3倍,國內哪些廠商參與?(國金證券)
華為折疊手機Mate Xs和三星折疊手機Galaxy Z Flip一經推出都是瞬間售罄,在疫情期間折疊手機的熱銷有望引發相關供應鏈的重塑,將帶來三大投資機遇: 柔性OLED、 折疊面板、 PI 材料和MIM 鉸鏈 。
① 柔性OLED : 折疊手機中價值量最大的部分
折疊手機中價值量增加最大的部分來自顯示面板。以三星Galaxy S 9和Galaxy Fold作對比, 顯示面板 價值量從 79 美元大幅增至 218 美元,增長約3倍!
預計2021年全球折疊手機銷量有望達到1400萬台,折疊手機面板市場規模將達到214億元, 到 2023 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加至 420 億元 。
全球能實現折疊手機面板量產的企業有 三星 、 京東方 A 和 TCL 科技 ,在這波折疊手機浪潮中有望率先受益。
② PI 材料: 實現 手機折疊的關鍵 材料
PI材料是實現手機可玩彎折的關鍵材料,在折疊手機屏幕中,PI基板、PI蓋板、PI基膜得到大規模的使用,目前全球柔性OLED產能約3722萬平米,對應PI材料的需求量高達10噸以上,若按均價每噸100萬元計算, PI 材料的市場規模貨達到千億元以上。
目前 鼎龍股份是國內唯一同時具備 PI 漿料和 PI 膜的量產能力的企業 ,PI材料已供應深天馬等面板商。
③ MIM 鉸鏈:支持手機 完成十萬次以上折疊 的功臣
折疊手機要求完成10萬次以上屏幕折疊, 鉸鏈是實現這一功能的關鍵 ,目前 液態金屬 +MIM 工藝相結合是鉸鏈的最佳生產方案 , 折疊手機轉軸中含 有上百個 MIM 部件 。
折疊手機的放量將進一步刺激MIM市場的成長,到2021年,國內MIM市場有望突破百億元, 東睦股份 是 國內 MIM 龍頭,並打入華為供應鏈。
同時宜 安 科技 也是 華為 折疊 手機 受益標 的 ,給華為供應折疊手機鉸鏈中的液態金屬部件。
④建議關注京東方A、TCL 科技 、鼎龍股份、 東睦股份 等
2、光威復材:碳纖維產品毛利率高達80%,國內知名私募長期持股(東吳證券)
光威復材是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產品主要應用於軍工和風電碳梁,核心產品碳纖維及織物毛利率高達80%以上,機構認為 公司綜合治理水平優秀,因此堅定長期看好 其走勢 。
① 4 項關鍵指標驅動 公司 ROE 提升
光威復材的預差主要在於對盈利水平的認知和預期。根據 2019 年 業績快報測算公司 ROE 為 17% ,相比2018年有明顯提升 。
驅動 公司 ROE 提升的 4 項關鍵因素: 碳纖維及織物的 毛利率、費用率、存貨周轉、固定資產周轉。 ROE 提升主要來自利潤率和周轉率上升 ,利潤率上升是因為碳纖維及織物業務毛利率的顯著提升,以及費用率的大幅下降。周轉率提升體現了資產利用效率的提高。
② 具備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
從公司碳纖維產品的成本構成能夠明顯看出規模效應: 佔比較大的折舊、 能源成本相對固定,總成本增長緩慢,同時收入快速增長,毛利率越來越高 。
自產設備的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目前碳纖維產線的大部分設備,都由子公司光威精密機械生產,自產設備有利於延長使用壽命,同時折舊也較為穩定, 長期來看是降低了總生產成本。
未來公司的產線會維持較高的運轉效率, 存 貨減值也將保持在較低水平,進一步保證盈利能力 。
③ 盈利預測和投資建議
公司2019年凈利潤維持30%以上增速,估值明顯低於行業其他上市公司。
3、中材 科技 : 風電葉片業務量價齊升,機構上調盈利預測和目標價(華泰證券)
中材 科技 2019年營收136億元,同比增長19%;歸母凈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48%;扣非歸母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18%;經營性現金流30億元,同比增長90%。
① 風電 行業 2020 年搶裝仍將繼續,風電葉片業務量價齊升
19公司風電葉片業務實現營收50.4億元,同比增長51%,銷量7.94GW,同比增長42%,同時毛利率由18年的14%上升至19年的18.6%。
風電 行業 19 年行業高景氣, 2020 年搶裝潮仍將繼續 ,公司 風電葉片業務將迎來量價齊升。
② 玻纖 價格下滑 拖累利潤率 , 鋰膜業務扭虧為盈
19年公司玻纖業務實現凈利潤8.3億元,同比下降14%,拖累利潤率。鋰膜業務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518%,凈利潤約0.6億元,湖南中鋰並表貢獻收入1.6億元, 2020年 鋰膜業務 將 迎來業績釋放期 。
③ 機構上調公司盈利預測和目標價
上調20/21年EPS預測至0.97/1.15元,原值0.90/1.03元;上調目標價至13.58-15.52元,前值10.67-12.25元。
Ⅲ 海源復材為什麼資金流出海源復材2021半年業績報告怎麼看海源復材這個股票
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復合材料,該行業的市場需求與利潤空間大得我們沒法想像,使得潛在進入者都跑來這個產業。那目前復合材料產業是否還有機會呢?作為投資者,我們該如何從中得到一些好處?下面要給大家解讀的是專用設備行業的上市公司-海源復材!
在開始分析海源復材之前,我准備了一份專用設備行業龍頭股名單,現在讓大家了解一下,點擊即可領取:寶藏資料:專用設備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福建海源復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於1988年,並於1994年起公司以液壓成型技術進行橫向創新,目前已成為全球規模大、品類齊的專業裝備供應商。
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其主要經營范圍為資源再生、伺服液壓技術開發、高技術復合材料生產、建材機械、建材、全自動液壓壓機生產等。
對海源復材的信息進行簡單闡述之後,海源復材公司到底有些什麼優勢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對此投資呢?
亮點一:裝備技術優勢
海源復材做了多年的液壓技術及相關技術裝備領域的研究,現擁有寶貴經驗,目前在國內全自動液壓成型設備行業起帶頭作用的企業。海源復材及其子公司共擁有有效專利申請量達196件,已有117項專利獲得授權,有96項是發明專利,有35項已授權。共有76項實用新型專利,得到授權的有67項。外觀專利共有24項,獲得授權的有15項,
先進的裝備技術關乎公司長久穩定的發展,對准備公司以後的擴張是有利的。
亮點二:碳纖維成型工藝的先發優勢
海源復材是全球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快速成型工藝裝備的企業之一,公司所掌握的的大批量、短周期生產碳纖維汽車車身部件的主要核心裝備及工藝技術,其實早在2015年就已經完成了研發。
並且,由公司牽頭研發設計的汽車用碳纖維車身部件自動化生產線已經初具完整性,為後面降低成本以及擴大生產提供了應有的准備。
亮點三:品牌優勢
海源復材所擁有所有的海源品牌之中,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全自動液壓機的商標之一,自1993年,這個品牌就已經在全自動液壓機領域運用。這個品牌通過二十多年積累、沉澱,對比同行業其他企業, 已形成一種截然不同的品牌理念及形象。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海源復材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都放在這篇研報中了,點擊就可以了:【深度研報】海源復材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雖然復合材料利潤點大並且前景廣闊,但是,復合材料同時還具有以下這些特點:資金投入量較大、市場的不確定性、生產流程與技術手段多變性等,註定這是一個風險較高的行業。
總之,海源復材在復合材料領域已有20多年的沉澱了,具有的優勢是比其他行業要大的,是一家不錯的上市公司。
但是文章要比實際信息延後一點,假如需要了解海源復材更准確的未來行情,在這個鏈接里有你想要的,診股就可以咨詢這裡面的一些專業投資顧問,看下海源復材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海源復材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Ⅳ 陳氏兄弟「平分」光威集團,光威復材已無實控人
隨著光威復材(300699.SZ)一紙公告,這家威海知名民企的家族股權接力塵埃落定。
據光威復材18日公告,公司2月14日收到控股股東威海光威集團的通知,75歲高齡的大股東王言卿女士,近期將所持集團8786.72萬元出資額轉讓給了她的兩個兒子——陳亮、陳洞,其中長子陳亮獲得3601.65萬元出資,次子陳洞獲得5185.07萬元出資。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陳洞此前並未持有光威集團股份。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後,王言卿不再是集團股權,陳亮、陳洞持有光威集團的出資額均達到了5185.07萬元,各占注冊資本總額的39.89%,這也意味著兄弟二人平分了集團八成股權。
光威集團成立於1987年11月,總部位於威海,「光威」二字取自公司創始人陳光威先生的名字,這家公司最早以生產釣具起家,後成為世界最大的漁具生產基地。作為光威集團子公司的光威復材2017年8月在A股上市,是國內碳纖維材料龍頭企業。
早前,光威集團實際控制人是陳光威、陳亮父子,據光威復材招股書披露,兩人分別持股67.59%、12.18%,合計持股79.77%。2017年4月,陳光威先生因病去世,陳亮、陳洞兄弟自願放棄股權遺產的繼承權,這67.59%由王言卿繼承。
公開信息顯示,王言卿出生於1946年,曾擔任威海菲詩漁具包裝製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陳亮則出生於1969年,早先曾擔任威海漁竿廠技術科長,2006年起出任光威集團董事長,並從2013年起兼任集團總經理。
陳亮近照(資料圖)
光威復材表示,光威集團股權結構變動系母子間出於家庭內部安排進行股權轉讓,此次股權變動後光威集團仍持有上市公司37.33%的股份,仍舊是控股股東,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將由王言卿、陳亮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本月初,光威復材曾發布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為21.16億元,同比增長23.36%;歸母凈利潤6.42億元,同比增長22.95%;報告期內,公司碳纖維(含織物)業務保持穩定增長,受疫情影響的碳梁業務得到持續改善,預浸料業務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
Ⅳ 數字經濟龍頭股票
排名前十的軍工股票龍頭股分別是:
中航西飛A股的代碼為000768,股票的發行方是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1997年6月26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892.6億元。
中航機電A股的代碼為002013,股票的發行方是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2004年7月5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613.4億元。
中航光電A股的代碼為002179,股票的發行方是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2007年11月1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1022億元。
中航科工A股的代碼為02357,股票的發行方是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2003年10月30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391.74億元。
中航沈飛A股的代碼為600760,股票的發行方是中航沈飛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1996年6月4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1482億元。
航發動力A股的代碼為600893,股票的發行方是中國航發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1996年4月8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1564億元。
航發控制A股的代碼為000783,股票的發行方是中國航發動力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1997年6月20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364億元。
火炬電子A股的代碼為603678,股票的發行方是福建火炬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2007年12月20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341.7億元。
光威復材A股的代碼為300699,股票的發行方是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1992年2月5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385.8億元。
航天彩虹A股的代碼為002389,股票的發行方是航天彩虹無人機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2001年11月30日在A股上市。目前的總市值為211.6億元。
Ⅵ 高端裝備製造業龍頭股有哪些
高端製造業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製造業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中國的高端產業方向很多可以包括關鍵基礎零部件和基礎製造裝備,重大智能製造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能源裝備等。
其中高端製造業中股票龍頭非常的多,包括有西部超導,隆基股份,中國中車,三一重工、北斗星通、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國中車、機器人、航發動力、航發科技、京運通、中鐵工業,國茂股份,億嘉和、中國中車、濰柴動力等。這里就簡單介紹幾個高端製作業的龍頭股票。
北斗星通的股票代碼為002151,上市公司的名稱為北京北斗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了汽車智能聯網與工程服務,信息裝備等領域。公司2007年上市,該公司總市值高達20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5.31%。
三一重工的股票代碼為600031,上市公的名稱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了工程機械產品及配件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公司2003年上市,是國內較大的工程機械製作企業,三一重工的市值高達2160億元,凈利潤為15.34%。
濰柴動力的股票代碼為000338,上市公司的名稱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了汽車及零部件,非汽車用發動機的研究製造,並提供倉儲技術服務。公司2007年上市,該公司總市值高達1497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6.53%。
京運通的股票代碼為601908,上市公的名稱為北京京運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了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發電,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行業。公司2011年上市,是國內最大的光伏設備製造企業,京運通的市值高達284.2億元,凈利潤為20.54%。
Ⅶ 軍工半導體龍頭股票有哪些
軍工電子概念股龍頭:
一、光威復材(300699)。國內碳纖維行業龍頭企業,是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主力供應商,是國防裝備的關鍵材料。
二、中航高科(600862)。大飛機材料主要供應商之一。
三、中簡科技(300777)。自主研發並生產的國產ZT7系列(高於T700級)碳纖維產品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宇航級碳纖維的技術裝備封鎖。
四、寶鈦股份(600456)。公司是我國最大的以鈦及鈦合金公司。
【拓展資料】
一、企業簡介
中航軍工半導體是一家獨立分銷商,公司現與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知名IC原廠和代理商合作。公司主打品牌有:ALTERA、XILINX、TI、MAXIM、ADI,常備原裝現貨庫存,批發經營模式,價格實惠,為客戶提供供貨服務,保證客戶采購體驗。
二、公司理念
1.中航軍工目標:打造集成電路配套服務商。
2.中航軍工精神:求實、專業、高效、共贏。
3.中航軍工承諾:只賣原裝正品。
三、公司業務范圍
主打品牌:ALTERA、XILINX、TI、MAXIM、ADI等...產品應用於:航空、航天、核工業、石油礦產勘探、視頻圖像、衛星導航、通訊、安防應用、超級計算機、醫療器械、機車船舶、智能機器人、工業自動化。
四、公司性質
公司性質:國際集成電路獨立分銷商。
五、軍品量增長。我國國防開支水平立足於防禦性國防政策,近十年來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趨勢,但人均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國國防軍費開支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隨著軍品升級、實戰化訓練增加,軍品存在需求缺口,裝備費用佔比逐年提升。因此國防裝備數量將逐步增長。
六、軍品含硅量增長。國防信息化建設將成為十四五重點,軍工半導體是實現裝備信息化的關鍵。一方面未來戰爭逐漸走向智能化、無人化,另一方面北斗三號系統部署完成、5G在我國滲透率不斷提升,半導體新技術、新材料也將被逐步應用在國防裝備上。因此相關電子元器件將成為實現裝備信息化的關鍵。
Ⅷ 軍工股票龍頭股排名前十
1、航發動力,國內唯一生產航空全種類發動機上市公司,包括:渦噴、渦扇、渦軸、渦槳、活塞全種類航空發動機,承擔國產軍用發動機研製的重任,目前WS-10、WS-20國產發動機和直-20國產發動機是公司的三大爆款發動機型號,配置給殲20的WS-15研製更是大國重器,是國內技術能力最強、產品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軍用發動機製造商,是國內不折不扣的航空發動機龍頭霸主。
2、中航沈飛,國內唯一一家戰斗機上市公司,核心戰斗機系列殲15、殲16、殲11、FC-31的製造商,是目前空軍、海軍航空兵主力機種的核心生產商。
3、中航西飛,公司是國內軍民用大飛機整機製造唯一平台,經過與陝飛的整合,受益於運20整機、C919零部件以及未來的加油機、預警機、指揮機的生產。
4、紫光國微,是中國特種集成電路的龍頭,也是中國安全晶元領域龍頭企業,其產品包括:微處理器、存儲器、可編程器件、匯流排、介面驅動、電源管理和定製晶元等七大類近 400 個品種,產品覆蓋了航空、航天、電子、船舶等重要軍工領域。
5、中航光電,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的軍工連接器供應商,公司堅持軍品業務與民品業務雙輪驅動,保證了公司盈利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這點是比很多軍工企業要強太多,公司的商業模式較為成功。
6、中航機電,公司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專門做航空機電系統整合的平台,在我國航空機電產業中具有絕對龍頭地位。公司產品全覆蓋,是唯一一個全科目平台。
7、中航重機,公司是我國航空航發鍛造行業龍頭,主要從事鍛鑄、液壓環控等業務,鍛造業務涉及國內外航空、航天、電力、船舶、鐵路、工程機械、石油、汽車等諸多行業。作為我國最早開始從事軍用鍛造行
業企業,市佔率較高且長期配套於各大主機廠,並通過兩次定增募投加強自身生產能力,龍頭地位穩固,有望核心受益於軍用鍛造行業景氣度持續上行。
8、光威復材,國內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龍頭企業,在軍工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公司自研創新碳纖維T300和T700級性能優良,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逐漸開拓T800、T1000級別碳纖維應用,目前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碳纖維軍品供應商,市場份額達到70%,屬於軍品高端製造的獨角獸。
僅供參考。
Ⅸ 2021年最有潛力的股票有哪些
2021最有潛力的十大股票是:
1、伊利股份:市場競爭格局穩定,行業雙寡頭占據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也就是行業集中度在提升。公司戰略目標清晰,進軍全球第一,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不斷下沉的渠道以及線上渠道的發力將助力公司搶佔三四線城市以及鄉鎮農村市場。下半年來我國原奶價格加速上漲,鮮奶需求井噴,多地出現「奶荒」。原奶需求進入確定性上行周期,供給收縮的是催化劑,本質是消費升級下需求的擴展。
2、中順潔柔:環保趨嚴下加速淘汰行業落後產能,消費升級下高端產品放量,加上居民對健康的重視生活用紙會更注重品牌。公司渠道的下沉及線上渠道發力有望提升鄉鎮農村市場集中度。戰略目標定位清晰,三年要做到全國第一。產品矩陣完整,定位不同人群,整體產品矩陣幾乎覆蓋所有群體。
3、生益科技:發力高速高頻覆銅板等高端產品,下游需求爆發,迎來長景氣周期:基礎設施的建設(5G、充電樁、WiFi6),眾多應用(新能源智能駕駛汽車、掃地機器人、VR/AR)具備推廣基礎,對基礎元器件的需求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激增。科技不管怎麼發展,包括覆銅板、PCB、功率半導體、被動元器件在內的基礎電子元器件,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會用量越來越多。
4、光威復材:公司是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多年的技術研發打破了國外在高端碳纖維領域的壟斷,有力的保障了國防裝備所需,市場空間隨著軍備支出的不斷加大公司將長期受益。公司雖不是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但在技術領先、生產的穩定性以及產業鏈的一體化和生產成本四個方面綜合優勢領先。
5、華域汽車:公司是國內汽車零部件龍頭,傳統業務加速全球化布局且獲得高端品牌的認可。在新能源領域積極布局:如電機電控:公司與全球汽車底盤巨頭——加拿大麥格納公司組建了華域麥格納公司開發生產純電動車電驅系統總成。此部件對新能源車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且門檻較高。電池: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賽科利有電池殼體業務,已經取得了特斯拉的配套。
6、華夏航空:國內支線航空龍頭,航空業的創新者。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得到市場認可,可復制性高,公司規模正在大力擴張。支線航空是以後航空業發展的重點所在,市場空間大、增速快,潛力大。加上支線機場的建設,不斷下沉市場需求,時刻分布,其規模有望快速翻倍。在疫情下,公司穩定性高,其業績在半年報快速恢復盈利,成為整個行業唯一實現盈利的航司。
7、順鑫農業:隨著消費升級盒裝酒向上升級走向低中端市場,光瓶酒市場競爭度下降,將獨占低端市場。光瓶酒市場集中度分散,行業前三市佔率僅25%,牛欄山銷售額超百億,穩居龍頭位置,其他市場被地方酒占據。
8、久遠銀海:公司承建的國家醫保信息平台第二包跨省異地就醫管理子系統成功上線。目前該系統已承載全國32個省份,400多個醫保統籌區,近3萬家醫療服務機構,系統交易數據准確、運行狀態平穩。
9、恆瑞醫葯:創新葯一哥,公司研發實力雄厚,多種重磅產品卡瑞利珠單抗、氟唑帕利、吡咯替尼、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等獲批、且陸續進醫保,進入放量收獲期,未來 3 年公司業績增長有望提速;公司研發管線有多款重磅產品,URAT、JAK1、AR、CDK4/6、PCSK9、BTK等均是目前重要創新葯靶點,且研發進展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目前公司每一到二年就會有一款創新葯上市,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
10、生物股份:非洲豬瘟對養豬行業產生變革式影響,養豬行業規模化進程大大提速產生較大的基數效應。加上疫情影響以致養殖戶更注重預防,滲透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