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拿到CFA證書的人第一份工作是什麼樣的
2014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671人獲得CFA特許資格認證。截至2014年12月10日,中國大陸的CFA數量已經達到3125人,首度超過3000人。其中2014年,上海共有277人獲得CFA證書,佔全國的41.28%;上海的CFA持證人總數也因此達到1421人,佔全國的45.47%。
B. 《別了,雷曼兄弟》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別了,雷曼兄弟》(李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md9GpJGBNuo_Xt2HdL0Aw
書名:別了,雷曼兄弟
作者:李溦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頁數:270
內容簡介:
《別了,雷曼兄弟》結合大量華爾街第一手資料和全新的視角,對雷曼帝國——這位在華爾街叱吒158年之久的巨人——突然坍塌的謎團進行最全面、最深刻的分析。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雷曼帝國的終結?雷曼股東、雷曼雇員、雷曼債券持有人、各種投資基金,還有全美納稅人,究竟誰是真正受害者,又是誰在為雷曼埋單?後雷曼時期的華爾街和整個世界金融市場,將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格局?這些對正在展翅飛翔的中國證券和金融市場,又會有著怎樣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別了,雷曼兄弟》將通過對多名雷曼高層員工以及和雷曼有著密切合作關系的相關人士的聯合訪談,結合4位華爾街資深專家多年從業經驗,用第一手資料、第一流分析,在第一時間,為廣大中國金融從業人士和金融愛好者們,提供最詳盡的解密!
作者簡介:
李溦,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北美資產證券化副董事(Associated Director – Structured Procts),布瑞恩資本投資基金合夥人(Brain Capital – Founder Partner), 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碩士,注冊金融分析師。李溦女士多年從事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業務,曾先後在摩根大通(JP Morgan),匯豐控股(HSBC),巴克萊資本(Barclay)等華爾街一流金融機構任職。她本人和她的團隊領導和參與了超過150億美元房地產抵押債券以及相關金融產品(MBS,CMBS,CDO,CMO,CDS等)的結構設計,資產定價,風險對沖,和交易工作,對美國投資銀行業務,債券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運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理解。
李溦女士獲得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房地產金融碩士學位,武漢大學金融學士學位,並擁有注冊金融分析師 ( CFA ) 資格。
黃小軍,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第一副總裁(1996至今),研究部主管,中國銀行紐約培訓中心主任,兼任紐約分行資產負債委員會、信貸風險管理委員會,和新產品開發委員會委員,同時還擔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赴美前曾在武漢大學攻讀宏觀經濟運行研究生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最早見證者之一,黃小軍先生被選入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並於1989年參與了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前期籌建工作。數年以來,他與其團隊對美國銀行業和金融市場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報告被國內公開雜志廣泛引用和轉載。他撰寫了《美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外匯風險管理》(2003年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他作為專家被「歐洲貨幣2005年年鑒」邀請為全球機構投資者撰寫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專文。還被美國著名出版社Elsevier聘為著作評審人。加盟中行之前,黃小軍先生曾在世界銀行擔任研究助理,並在美國華爾街有多年工作經驗,取得美國證券從業特許執照(Series 63 和 Series 7)。
黃小軍先生持有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勃魯克商學院金融碩士學位,愛達荷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和中南財大經濟學學士學位,並持有紐約大學證券組合管理證書。
趙艷潔,美國黑岩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資本市場咨詢部客戶經理,其所在團隊為全美最大的全國級和地區級銀行提供風險管理方案和咨詢,並執行資本市場對沖,親身參與數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委託黑岩資產託管投行按揭貸款抵押債券資產的案例。加盟黑岩之前,趙艷潔曾在美國國際集團(AIG)國際投資部任分析師,專職研究證券化結構性產品市場(Securitized Proct Market)。
趙艷潔女士持有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商學院金融專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
李勇,Ph.D,美國著名對沖基金麥道基金(Midway Group)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高級基金經理(Portfolio Manager),博士(Ph.D)。全球風險專業人士協會(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前主席(1997-2000),財務風險管理認證(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RM)前負責人(1997-2000)。
加盟麥道基金之前,李勇博士曾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紐約總部擔任董事總經理,負責雷曼集團的全球信貸和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在雷曼的5年任職期間,李勇博士和他所領導的團隊領導和參與了數起雷曼核心交易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作。在此之前的3年時間里,李勇博士在里昂信貸銀行美洲(Credit Lyonnais Americas )擔任高級風險分析師,負責固定收入和股票業務的市場風險風險管理工作。
李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運籌學博士學位和應用數學碩士學位。並在貝爾實驗室進行過一年數據分析和統計建模研究工作。
李勇博士於2007年入編「華人金融家-80位華人金融領袖訪談錄」。
C. 創業企業該如何實行風險投資
創業公司是怎麼進行風險投資的呢?創業公司的風險投資是有什麼 方法 的?我為你帶來了“創業公司怎麼風險投資”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風險投資對創業公司有害?
‖投資未上市的公司對有背景的投資者來說充滿誘惑。比如,在媒體巨頭完成公開募股(IPO)預熱前,Facebook保持其股份私有化長達八年之久。Bill Gurley是基準資本風投公司(Benchmark Capital)的一位普通合夥人。
他認為,早期成功 故事 ,比如說facebook和其他高新科技公司,已經讓CEO 拒絕公司上市成為一個潮流。早期注資的投資人當然不會有怨言。除此之外,CEO們宣稱,如果沒有季度業績公告的壓力,他們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長期發展上。問題是,他們真的能夠實現多贏嗎?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錯失良機的恐懼,加上低息環境增加投資風險,這就足以讓投資者把資金投入私營企業,即使他們知道,要想完成階段撤股(an exit),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是這樣,我們進入了獨角獸時代——私營公司總值超過十億美金。
在1986年和1990年,微軟和思科上市時,市值分別為7.78億美元和2.24億美元,而谷歌2004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市值已達272億美元,Facebook在2012上市時,已價值1千億美元。2015年2月,《財富》雜志確認80隻獨角獸。截至2016年2月,VentureBeat統計了229家。‖
◆資金雄厚的私營公司,竭力保持股份私有化,有何不妥?如果最終符合預期高估價,那麼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這就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瑞士信貸銀行2016思想者論壇上,Gurley表示,私人科技公司,這個投資市場已經變成了危險的泡沫。在他描述的大環境下,科技公司募集每輪資金時,估價都比上一輪高的多,折讓每個人不經過多推敲就接收新估價。創始人當然想吸引更多的資金,同時,在相對中肯的私營公司估價中,風險投資者也願意看到他們注資的公司估價高升。
◆保持公司股份私有化,沒有IPO程序中律師,銀行家,審計員和監管機構,獨角獸缺少必要的財務監督,但這也不能說是毫無幫助。不像尋常的投資人,獨角獸的投資人不認為一些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按時的審計財務 報告 。
◆但是Gurley認為,缺乏審查的弊端日益顯露,近期,幾個成功的科技公司隕落也證實了他的觀點。
穩健的資金流也有不良影響。首先,在私營科技公司投資領域,高飈的估價淡化了投資資金流動性大的問題。缺少IPO,高估價減少了公司通過企業並購,退出市場的可能。
其次,Gurley認為,對於科技公司來說,無窮無盡的資金供應勢必引起過多的運營成本。“這些公司沒有固定資產——他們不建商店和工廠”Gurley在思想者論壇上說道,“你投資越多錢,他們就會雇越多人,公司消耗速率加快,離企業中心產業越來越遠。”未來需要籌集更多資金,如此往復循環。
投資巨頭,例如富達國際,黑岩集團和T. Rowe Price,近期都下調了對創業公司的投資金額。Gurley認為,還有幾次類似下調隨之而來。“我稱其為偉大的實現”Gurley說道,“這是我們第一次,為初創企業注入如此多的資金,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後果。”不像dot-com 危機那樣災難性的結局,Gurley擔心其 商業模式 不再奏效,公司依然保持擴張。
另一方面,融資環境已經開始改變。在他發表的一篇博客中,Gurley預測,一些投機取巧的投資人會進入市場,帶著結構嚴謹的條款單,為公司日後集資設下障礙。
比如說,一家公司上市後,投資人保證獲得收益,這在Gurley看來就是一個“黑幕”條款。任何投資人在上述這位投資人之後注資,都不得不對曾經的許諾深思熟慮一番。當獨角獸日後籌集資金時,他們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要麼接受條款——危及日後集資,降低估價,策略轉移為重視利潤而不是發展,要麼上市。
估價降低的可能性,顯然會給那些已經注資私人科技公司的投資方設下難題。越來越多的公司籌劃上市,步入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對投資人和科技公司來說,這也不失為一個良性轉型點。
風險投資如何選擇退出方式
如何減少風險投資項目的損失,確保成功投資的收益順利回收對於風險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目前,缺乏便捷市場化的退出 渠道 是制約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通過向開發高新技術或使其產業化的中小高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資本,通過股權轉讓(交易)收回投資的行為。風險投資一般不以控股和分紅為目的,而是通過資本與管理投入,在企業的成長中促進資本增值,並且在退出時實現收益變現,再尋找新的投資對象。風險投資行為是市場行為,其最終目的是盈利,為了實現這種大大超過一般投資行為所帶來的高收益,需要有一個可靠的投資退出機制。從另一方面看,風險投資是以資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資報酬,不斷循環運動是風險投資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業的中心環節,沒有便捷的退出渠道就無法補償風險資本承擔的高風險。風險投資的成功率非常低,其收益一般通過風險投資組合的整體效益來綜合考察。根據一項關於美國13個風險投資基金的分析研究表明,風險投資總收益的50%來自於6.8%的投資,總收益的75%來自於15.7%的投資。真正能為風險投資者帶來收益的投資項目還不到1/4。所以,如何減少風險投資項目的損失,確保成功投資的收益順利回收對於風險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目前,缺乏便捷市場化的退出渠道是制約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一、退出方式的分析比較
風險投資主要是通過股權轉讓或股票上市獲取投資回報。收益變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公開上市發行
公開上市發行即第一次向一般公眾發行一家風險企業的證券,通常是普通股票。IPO是風險資本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其投資收益也較 其它 方式高,大約佔美國風險投資退出量的30%。無論風險投資公司還是風險企業的管理層都比較歡迎IPO退出方式,但IPO退出周期長、費用高。目前,我國企業上市有直接上市和買殼上市兩種途徑。
D. 全球有哪些著名的投資公司
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美國國際數據集團,凱雷投資集團,Accel合夥公司等,下面一一介紹:
1. KPCB公司人才濟濟,在風險投資業嶄露頭角,在其所投資的風險企業中,有康柏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蓮花公司等這些電腦及軟體行業的佼佼者,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公司抓住這一百年難覓的商業機遇,將風險投資的重點放在互聯網產業,先後投資美國在線公司、奮揚公司(EXICITE)、亞馬遜書店。
2. 德豐傑是唯一一家通過聯合基金網路進行全球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在全球30多個城市設有辦事處,並擁有超過35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德豐傑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具有傑出才能並試圖改變世界的企業家,並向其提供資金和服務。
3.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出版、研究、會展與風險投資公司。IDG公司2006年全球營業總收入達到28.4億美元。
4. 美國凱雷投資集團(The Carlyle Group,又譯為卡萊爾集團,以下簡稱凱雷集團)成立於1987年,公司總部設在華盛頓,擁有深厚的政治資源,管理資產超過3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之一。
5. Accel Partners是世界五大風險投資機構之一,致力於幫助傑出企業家去建立業務定位非常明晰的技術公司。深入的專業知識、相關經驗以及行業關系,使得Accel Partners的團隊反應更加敏捷,創造更多價值,最終成為優秀技術家的最佳合作夥伴。
6. 大西洋大眾公司成立於1980年,專門為信息技術及知識產權驅動的成長型企業提供資金。目前管理約100億美元資本,至今已曾投資於約150家公司,目前投資的企業超過60家,其中接近一半在美國國外。公司憑借其全球化戰略及覆蓋世界各地的業務網路, 為其所投資公司持續提供增值協助, 以及長遠的投資理念 而在投資界中著稱。
E. 請問ssga,blackrock是不是就是基金公司
ssga即道富投資管理公司是道富集團的投資管理機構,是全球第七大投資管理公司。道富為投資者提供一系列卓越的投資服務,使其基金持有人可以分享到全球的投資機會。核心的投資戰略包括:積極管理型美國股票基金、被動管理型美國股票基金、積極管理型國際股票基金、被動管理型國際股票基金、固定收益型基金、混合基金、房地產基金、外匯基金、根據客戶特殊需要而制定的整套解決方案。道富投資管理公司在資產管理業務上排名領先,現為美國第三大資產管理公司。道富投資管理公司旗下現管理的資產有7932億美金。在世界各地設有33 個辦事處,及9 個全球投資中心。
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Inc.)又稱黑岩集團,不同於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 貝萊德集團(紐約證券交易所:BLK)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集團總部位於美國紐約,通過其遍布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
F. 《別了,雷曼兄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別了,雷曼兄弟》(李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9WFANuVlp2cBb7Y5Rby-pA
書名:別了,雷曼兄弟
作者:李溦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頁數:270
內容簡介:
《別了,雷曼兄弟》結合大量華爾街第一手資料和全新的視角,對雷曼帝國——這位在華爾街叱吒158年之久的巨人——突然坍塌的謎團進行最全面、最深刻的分析。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雷曼帝國的終結?雷曼股東、雷曼雇員、雷曼債券持有人、各種投資基金,還有全美納稅人,究竟誰是真正受害者,又是誰在為雷曼埋單?後雷曼時期的華爾街和整個世界金融市場,將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格局?這些對正在展翅飛翔的中國證券和金融市場,又會有著怎樣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別了,雷曼兄弟》將通過對多名雷曼高層員工以及和雷曼有著密切合作關系的相關人士的聯合訪談,結合4位華爾街資深專家多年從業經驗,用第一手資料、第一流分析,在第一時間,為廣大中國金融從業人士和金融愛好者們,提供最詳盡的解密!
作者簡介:
李溦,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北美資產證券化副董事(Associated Director – Structured Procts),布瑞恩資本投資基金合夥人(Brain Capital – Founder Partner), 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碩士,注冊金融分析師。李溦女士多年從事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業務,曾先後在摩根大通(JP Morgan),匯豐控股(HSBC),巴克萊資本(Barclay)等華爾街一流金融機構任職。她本人和她的團隊領導和參與了超過150億美元房地產抵押債券以及相關金融產品(MBS,CMBS,CDO,CMO,CDS等)的結構設計,資產定價,風險對沖,和交易工作,對美國投資銀行業務,債券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運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理解。
李溦女士獲得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房地產金融碩士學位,武漢大學金融學士學位,並擁有注冊金融分析師 ( CFA ) 資格。
黃小軍,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第一副總裁(1996至今),研究部主管,中國銀行紐約培訓中心主任,兼任紐約分行資產負債委員會、信貸風險管理委員會,和新產品開發委員會委員,同時還擔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赴美前曾在武漢大學攻讀宏觀經濟運行研究生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最早見證者之一,黃小軍先生被選入深圳資本市場領導小組並於1989年參與了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前期籌建工作。數年以來,他與其團隊對美國銀行業和金融市場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其報告被國內公開雜志廣泛引用和轉載。他撰寫了《美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外匯風險管理》(2003年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他作為專家被「歐洲貨幣2005年年鑒」邀請為全球機構投資者撰寫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專文。還被美國著名出版社Elsevier聘為著作評審人。加盟中行之前,黃小軍先生曾在世界銀行擔任研究助理,並在美國華爾街有多年工作經驗,取得美國證券從業特許執照(Series 63 和 Series 7)。
黃小軍先生持有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勃魯克商學院金融碩士學位,愛達荷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和中南財大經濟學學士學位,並持有紐約大學證券組合管理證書。
趙艷潔,美國黑岩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資本市場咨詢部客戶經理,其所在團隊為全美最大的全國級和地區級銀行提供風險管理方案和咨詢,並執行資本市場對沖,親身參與數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委託黑岩資產託管投行按揭貸款抵押債券資產的案例。加盟黑岩之前,趙艷潔曾在美國國際集團(AIG)國際投資部任分析師,專職研究證券化結構性產品市場(Securitized Proct Market)。
趙艷潔女士持有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商學院金融專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
李勇,Ph.D,美國著名對沖基金麥道基金(Midway Group)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高級基金經理(Portfolio Manager),博士(Ph.D)。全球風險專業人士協會(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前主席(1997-2000),財務風險管理認證(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RM)前負責人(1997-2000)。
加盟麥道基金之前,李勇博士曾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紐約總部擔任董事總經理,負責雷曼集團的全球信貸和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在雷曼的5年任職期間,李勇博士和他所領導的團隊領導和參與了數起雷曼核心交易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作。在此之前的3年時間里,李勇博士在里昂信貸銀行美洲(Credit Lyonnais Americas )擔任高級風險分析師,負責固定收入和股票業務的市場風險風險管理工作。
李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運籌學博士學位和應用數學碩士學位。並在貝爾實驗室進行過一年數據分析和統計建模研究工作。
李勇博士於2007年入編「華人金融家-80位華人金融領袖訪談錄」。
G. 一個韓國男人引發的中概股血案!「雷曼事件」還會重演嗎
Bill Hwang是誰?
一位名叫Bill Sung Kook Hwang、對外簡稱Bill Hwang的韓國人,Tiger Cub 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本次對沖爆倉的基金)創始人。重倉股都以中概股為主,其中包括Viacom、騰訊音樂、網路、跟誰學、Discovery。
有知情人士稱,該基金收到某一投行要求補交保證金的要求,但是他卻來不及籌措新的資金,因此該基金的部分持股就被強制平倉。
據悉,Bill Hwang的150億美金里100%是自己朋友的,因為他曾在2012年被SEC勒令不得管理基金,只能通過家族辦公室的形式炒股。
這張圖,或許可以讓大家對Bill Hwang有更多了解:
大家目前更關心的是:風波結束了嗎?現在可以趁低位買入這些股票嗎?
Bill Hwang爆倉事件發生後,多家券商遭遇沖擊波
3月29日,野村控股發布公告表示,2021年3月26日發生的事件可能會使其美國子公司在與美國客戶的交易中遭受重大損失。
同日,瑞士信貸也警告稱,其第一季度業績將受到「非常重大」的打擊,原因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大型對沖基金,在瑞信和某些其它銀行上周發出的追加保證金通知中違約」。
風險似乎還在加劇擴散,這讓我想起了2008年的「雷曼危機」
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時賬面上的次貸資產比例不大,直接拖垮雷曼的是商業不動產。一直讓我困擾的是,美國政府當時為什麼沒救雷曼...
處於行情極度不穩定的市場狀態,不多說了,整理了一些關於雷曼兄弟的資料,大家看看。
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簡稱雷曼)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其 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850年,雷曼三兄弟亨利、伊曼紐、麥爾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成立「雷曼兄弟」,專營貿易與干貨買賣,1858年在紐約開立辦事處,1870年協助創辦了紐約棉花交易所,1887年獲得紐交所交易席位,隨後進軍股票與債券買賣。
雷曼曾經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並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由於雷曼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因此它的客戶群涵蓋了眾多世界知名公司,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摩托羅拉、NEC、百事、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這個擁有一個半世紀的投資銀行是華爾街的「巨無霸」之一,同時還享有「債券之王」的美譽。
發展過程中,雷曼經受了很多次挑戰:1930年的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1994年從美國運通獨立出來之後的資本短缺以及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違約,雷曼都安然度過。盡管從前幾次的危機中全身而退,雷曼卻倒在了美國次貸危機中。當年毫不猶豫的一頭扎進次級貸款市場被證明是災難性的決定。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雷曼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貸款證券,資產大幅縮水,公司股價在次貸危機後的一年之內大幅下跌近95%。為籌集資金渡過難關,雷曼公司被迫尋找收購方。但與韓國開發銀行的收購談判無果而終,而美國銀行和英國巴克萊銀行也在美國政府拒絕為收購行動提供擔保後宣布放棄收購。2008年9月15日,擁有158年悠久 歷史 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公司正式宣布破產。
Richard Fuld在1993即成為雷曼的最高領袖,他對公司的發展始終持有樂觀的態度,是華爾街任期最長的CEO,多次帶領雷曼避免破產的命運,一次次走向輝煌。正因為如此,公司上下在其領導下難免也產生了盲目自滿和樂觀的情緒。
公司業務拓展速度過快,不僅將風險管理擱置在了一邊,管理層還對未來形勢產生了嚴重的判斷失誤,使得雷曼在房產市場出現危機苗頭的2007年還在繼續拓展業務。次貸危機初期的雷曼損失很小,甚至還一度被業界贊揚為能在非常時期成功處理危機的典範,這更使得管理層忽視了風險。然而,所有的一切都為雷曼後來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雷曼高層在危機發生時,優柔寡斷錯失良機。在2008年3月,貝爾斯登倒下的時候雷曼就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是雷曼管理高層多次出面辟謠,試圖向市場證明自己情況良好,一直盲目樂觀地宣稱自己不是貝爾斯登,但又斤斤計較於和韓國產業銀行談判時的要價。雷曼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等到它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只能坐等美聯儲來拯救。在這外部的最後一線希望也破滅的時候,雷曼自身已無力回天。
雷曼兄弟破產的原因
雷曼的破產倒閉有著眾多的原因,有次貸危機的外部經濟環境影響,也有公司內部控制的過失因素。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固定收益產品、金融衍生品的流行和交易的飛速發展,雷曼也開始大力拓展這些領域的業務,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獲得了華爾街上「債券之王」的美稱。
「債券之王」的稱號固然是對它的褒獎,但同時也暗示了它的業務過於集中。過於集中與固定收益部分,為之後被收購埋下了隱患。同樣處於困境的美林證券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將它所投資的彭博和黑岩公司的股權脫手而轉換成急需的現金,而過於集中於固定收益業務的雷曼就沒有這樣的應急手段。
倒閉前幾年,雖然雷曼也在其他如兼並收購和股票交易業務上有了進步,但仍遠低於其它競爭對手所具有的業務多元化水平。
自從2000年後,由於房地產和信貸這些非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蓬勃發展,雷曼兄弟和其它華爾街上的銀行一樣,著手嘗試該類業務。業務拓展本無可厚非,問題是雷曼的擴張速度太快。雷曼迅速成為住宅抵押債券和商業地產債券業務的頂級承銷商和賬簿管理人。即使是在房地產市場下滑的2007年,雷曼的商業地產債券業務仍然保持高達13%的增長率。這使得雷曼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十分巨大。在市場情況好的年份,整個市場都在向上,市場流動性泛濫,投資者被樂觀情緒所蒙蔽,巨大的系統性風險給雷曼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可當市場行情反轉、恐慌情緒泛濫、市場瀕臨崩潰的時候,如此的系統風險必然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2008年9月15日雷曼申請破產保護時,其杠桿率高得令人咋舌,而且它的資產價值暴跌,其他銀行也緊隨其後。雷曼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報告顯示,2007年年底之前,其杠桿率為30.7倍。這個比率在之前的幾年持續攀升——2006年為26.2倍,2005年為24.4倍,2004年23.9倍——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使銀行處於經營險境,尤其是在與住房相關的市場中,因為存在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作為高風險的行業,投資銀行的財務狀況很容易受到無法預知的市場變化的影響,因此對雷曼這樣的投行,其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司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能力,以及將風險與其潛在收益進行匹配的平衡掌控能力。
事實上雷曼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流程和方法來對公司的風險進行管理,例如每年年初針對當年能夠承擔的風險建立限額,使用一系列的壓力測試來確定經濟環境對其資產和投資組合產生的不利影響可能導致的損失等等。然而這些風險管理措施卻沒有真正落實,也就是管理層在認為合適的情況下,可以突破一些「限額」或者改變部分流程,例如雷曼在商業地產和杠桿貸款[4]兩類投資上面臨著投資過於集中的風險,在破產時商業地產超過風險限額70%,而杠桿貸款更是超限100%。更嚴重的是,在計算壓力狀態下公司資產可能產生的損失時,公司甚至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將上述高風險的資產納入到計算范圍內,當發現公司的風險敞口已經超過了設定的警戒線時,管理層沒有盡量降低風險,而是通過提高公司的風險限額來處理這些可能帶來過度風險的投資業務。尤其是在激進戰略的指導下,雷曼的高管們依賴自己的經營經驗和成功記錄,將增加利潤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而不是將公司的風險水平控制在根據風險管理制度和計量工具確定的限額以內,這使得公司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被輕易凌駕。
在雷曼逐步走向破產的過程中,雷曼管理高層負有相當大的責任。
2007年夏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這一響徹全球的金融風暴為雷曼的倒閉帶來了無法迴避的影響。2000年到2006年,美國房價指數上漲了130%,達到歷次上升周期最高漲幅。這一階段利率大幅下跌,房價大幅上漲,借貸雙方在高收益催使下風險意識日趨薄弱,次級貸款和衍生出的次級債券[1]、CDO[2]與CDS[3]等金融衍生品在美國快速增長。但從2004年中期開始,美國連續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產價格開始回落,僅一年內房價平均下跌高達3.5%。
雷曼持有巨大規模的次級貸款和以次級貸款為背景的金融衍生品,一旦市場利率上升和房價下跌,其本身蘊含的高風險頃刻爆發,迅速產生巨額的虧損。
次貸危機持續不斷地對市場形成沖擊,市場異常脆弱,市場參與者產生恐慌情緒的後果是人們對旋渦中心的銀行或者券商產生信用危機。
危機之下,雷曼的眾多客戶將業務迅速轉往相對安全的對手,進而被債權人停止提供銀行間市場拆借,造成流動性危機。客戶的大量轉移資金,形成「擠兌」現象,同時評級機構大幅調低信用等級,造成雷曼的融資成本大幅上升,最終無力繼續維持。
做空的機理是在高點將借來的證券賣掉,期待其價格下降,然後在低點買進。這中間的價差就是做空者獲利的空間。隨著市場表現對雷曼越來越不利,眾多的資本開始做空雷曼,信用違約互換的基點越來越高,造成雷曼的信用評級下調,融資的成本大幅上升,公司沒有辦法融資,運營就越加困難,進而加深市場的懷疑,導致業務停頓,惡化事態的發展。大量的做空導致雷曼股價呈自由落體狀下跌,極大增加了市場上的恐慌情緒。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相關電影:《雷曼兄弟三部曲》
橫跨近二百年延續子孫三代,《雷曼兄弟三部曲》講述了改變世界的家族企業雷曼兄弟的傳奇史詩。1844年九月的一個寒冷的早晨,一位來自巴伐利亞的年輕人站在紐約的碼頭邊,夢想新世界的新生活。他的兩個兄弟加入了他,一段美國奮斗史就此拉開序幕。163年後,他們建立的公司慘遭破產,並引發 歷史 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該劇原作由義大利人斯蒂法諾·馬西尼創作,被翻譯成11國語言並被搬上歐洲多個國家的舞台
H. 新浪財經查到的股本結構除主要股東外其他股份是誰的
前四大股東分別為BlackRock, Inc.、Thornburg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Platinum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
新浪大股東為BlackRock, Inc.,持股比例僅為8.3%,BlackRock, Inc.為貝萊德集團,又稱黑岩集團,不同於私募股權基金之一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貝萊德是美國上市投資管理集團,通過其遍布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
新浪第二、三、四位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為7.0%、6.4%、5.6%。新浪管理層總共持有的股權為2.8%,僅為新浪第四大股東股權一半,新浪管理層中曹國偉持股比例最高,股數為1,308,116股。
曹國偉持有的股權中包括922,603股是通過曹國偉控制的New-Wave Investment Company控制,190,653 股曹國偉自行持有,另有194,860股曹國偉可以行權。一旦曹國偉行權,其股權數將降至2%以下。
新浪的股權結構十分分散和復雜,新浪目前的核心管理層處於「四權分立」的狀態。目前的大股東是盛大,董事長為段永基,總裁和CFO為曹國偉,CEO為汪延,COO是林欣禾,董事會中可以說沒有日本人。新浪由日本人控股的傳聞來自於新浪成立之初「軟銀」(soft bank)對新浪的投資,軟銀的老闆孫正義是日裔美國人,soft bank是美國公司,他對很多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進行了投資,而且早期新浪的大股東也不是soft bank,而是四通集團,可以說新浪並不是日本人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