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票買入之後,資金流向何處了
一般首先在上市公司流動,然後在買股票的股民裡面流動。
部分被券商和國家收了手續費和印花稅這我能理解,但首次發行的股票錢流向了上市公司,以後就是只在股民之間流動.
炒股的時候我們都是會根據各種指標來對股票進行分析的,股票資金流向算是一個最為常見的指標了,而股票的每日資金流向看的就是內盤和外盤,內盤是說主動賣出的資金,外盤是說主動買入的資金,按照資金流向來判斷股票漲跌是非常由參考價值的,例如上漲拉升的股票通常都是外盤比內盤多,也就是主動買入的資金多,其後勢也是看漲;
如果內盤比外盤高很多的話就是主動賣出的資金多,也就是拋出多後勢看跌,這是資金流向中最直觀的。
股票資金流向表示什麼?資金流向和賣盤、買盤是有關系的,通常統計某一個交易日的總凈流量就是總流入減去總流出得到的值,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在交易股票的時候資金流向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而我們不能只依靠一個指標來分析,這樣是很容易虧錢的。
股票的資金流向這個功能在很多的炒股軟體中都有,軟體用戶依據系統給出的資金流向就可以進行分析,炒股軟體中除了個股的資金流向還有大盤的資金流向,還能看到行業板塊之間的資金流向。
我們在交易股票的時候必須要關注股票的各方面,之後在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對是否要買入股票進行分析,而且買入之後我們也要時刻關注股票的走勢情況,一定要在合適的價位賣出,才能賺取到股票的利差,除了股票本身的行情走勢之外,大盤市場的走勢我們也一定要注意,整體走勢是上漲的情況下,盈利的可能性會更大,但是如果大盤走勢是下降,即使個股走勢上漲也是很有可能會下跌的,這個時候投資股票就一定要注意了。
『貳』 買外匯怎麼填用途
一般填旅遊、培訓、醫療、探親、消費等用途。
個人購匯用途一般填旅遊、培訓、醫療、探親、消費等用途,但是購匯資金不能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買人壽保險、投資性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 若通過招行系統操作,購匯用途是讓您選擇的,您直接如實填寫即可,選項里是有因私旅遊。
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寫購匯用途時,「預計用匯時間」填報項為必填項,填寫預計使用購匯資金的日期。 在此之前,個人去銀行購匯,並不需要說明自己究竟打算何時使用所換的外匯。 同時,再填寫個人購匯用途時,只能單選,個人應根據實際用途勾選購匯用途項目,並完整填寫所勾選項目涉及的全部細項。
個人購匯用途一般有旅遊、培訓、醫療、探親、消費等用途,但是購匯資金不能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買人壽保險、投資性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購匯前請詳細閱讀《個人購匯申請書》,按照實際情況填寫資金用途等信息。
購匯資金用途有自費出境學習、因私旅遊、公務及商務出國、金融和保險服務回、專有權利使用費答和特許費、咨詢服務、職工報酬和贍家款、運輸、貨物貿易、投資收益、資本賬戶、投資資本金、其他直接投資、對境外證券投資、國內外匯貸款等等,關於投資類型的這一塊慎重填寫,前面的一些消費類型的可以隨便寫。
『叄』 買港股購匯用途怎麼填
按照外管局的規定,從2017年1月1日起,無論是網點櫃台、自助購匯機還是手機網銀辦理購匯,都需要先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除了基本信息外,還要填寫預計用匯時間和詳細的購匯用途。
新增的《申請書》除了對個人購匯用途調查更嚴格,還明確表示,境內個人辦理購匯業務時,不得虛假申報個人購匯信息;不得提供不實證明材料;不得出借和借用購匯額度;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3-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肆』 買了股票的錢是怎麼利用的
上市公司於股票在一級市場首次發行(或增發)時,就一次性完成了資金籌集。投資者購買發行的股票,上市公司拿錢,投資者拿股票。此後,二級市場上的股票交易,只是股東身份的轉換(賣出者向買入者轉讓股東身份),上市公司的資金與此毫無關聯,更不能隨時從股市抽取資金。
上市公司所能利用的,就是發行時一次性籌集的資金。上市公司會根據發行時說明的資金用途,投放於公司的業務發展。
但是,上市公司並不能將二級市場上的股價置身事外。因為不論上市公司股東(股票持有者)是誰,都會關心股價漲跌,這與上市公司業績、及其背後的管理有關。股東出於自身的利益,可以通過股東控股權(出席股東大會、投票決定公司重大事項、選舉董事會)來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也就是,若是由於管理層的原因造成股票表現不好,股東可以「用手投票」來撤換管理層。
從而,管理層必須關心股價走勢,因為這牽涉到他們的飯碗。特別當管理層持股或者存在股權激勵的情形下,他們更會關心自己經營決策是否影響了股價的漲跌。
『伍』 港股購匯用途寫什麼好
購匯資金用途說明
1、自費出境學習:個人跨境從事自費留學活動的外匯支出。
2、因私旅遊: 個人非商務目的跨境從事觀光活動的外匯支出,包括在境外旅遊期間購買貨物或接受服務。
3、公務及商務出國:個人為公務及商務目(如銷售活動、市場考察、商業談判等)的旅行的外匯支出,包括在旅遊地貨物和服務消費。
4、旅遊項下其他:個人跨境從事探親、就醫、朝覲等活動的外匯支出,以及居民承租非居民所有的境內建築物的租金支出。
5、金融和保險服務:金融服務指金融中介服務、輔助服務,
包括金融服務中介費、手續費、擔保費、承諾費、咨詢費的外匯支出;保險服務包括人壽險、財產險、信用險、責任險等直接保險和再保險的保費收支以及保險經紀、代理、公估機構提供的服務等保險輔助服務外匯支出。
6、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包括特許和商標使用費、研發成果使用費、復制或分銷計算機軟體、視聽及相關產品的許可費以及其他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外匯支出。
7、咨詢服務:包括與法律、會計(含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管理咨詢和公共關系服務等相關服務的外匯支出。
8、其他服務:指以上未提及的各類服務貿易項下的外匯支出。
9、職工報酬和贍家款:包括職工報酬和贍家款項下的外匯支出。職工報酬指在我國境內工作的非居民個人的外匯支出。贍家款指我國居民個人向境外親屬提供的用以贍養親屬的外匯支出。
10、運輸:包括海運、空運、陸運和其他形式的運輸、郵政及寄遞服務及其輔助服務交易項目項下的外匯支出。
11、貨物貿易:包括一般貨物、邊境小額貿易、代理進口、網路購物以及其他貨物貿易項目下的外匯支出。
12、投資收益:指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和股息等收益項下的外匯支出。
13、其他經常轉移:指在無同等經濟價值回報的情況下,我國與其他國家或者地區之間提供或者接受的金融資源,包括稅款、捐贈、無償援助、遺產、非壽險保險賠償等所有非資本轉移的轉移項目下的外匯支出。
14、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和放棄項下的外匯支出。
15、投資資本金:指在直接投資企業的所有股份(包括股票和非股票股份)、其他認繳資本和直接投資前期費用的外匯支出,包括居民在境外購買房地產外匯支出。
『陸』 《個人購匯申請書》購匯用途如何填寫
個人根據實際用途勾選購匯用途項目,購匯用途只能選擇一項,個人一次購匯存在多種用途的,應按金額從大原則勾選(從大原則是指所購匯金額中,按用匯金額最大的一項用途填寫)。
個人購匯用途不在《個人購匯申請書》列明的十四項購匯用途之內的,勾選「其他」項,並簡要說明購匯用途。電子渠道可購匯用途,以購匯交易界面展示的選項范圍為准。
如個人購匯後,選擇存入賬戶或購買外匯理財但可預計最終用途的,應按照預計的最終用途和預計用匯時間填寫;如個人購匯時無法確定最終用途暫存入賬戶或購買外匯理財的,按下述方式填寫:
櫃台渠道填寫紙質購匯申請書或電子渠道填報購匯信息時,暫存入賬戶的購匯用途可選擇「境內外匯儲蓄存款」,購買外匯理財的購匯用途可選擇「購買境內外匯理財產品」。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
誠邀您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或中銀跨境GO APP辦理相關業務。
『柒』 上市後股民購買股票的錢公司可以用來投資項目嗎
今年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去年僅有778家公司參與,規模約7000億,今年不管是公司數量還是金額,都有了顯著的上升。
只能說今年一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確實不錯,加上今年房地產調控,給房市平添了不確定因素,如果所在的行業不景氣,辛辛苦苦地經營還不如理財收益高,很多投資者就會更願意把資金投入理財產品,以獲得穩健的收益。反正上市公司不缺資金,缺了還有大把的股民願意投。
但是,A股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這些上市公司一方面對我們說,公司為了提高資金利用率,為了帶來更多的收入,把閑置資金拿去購買理財產品了。
我花錢買股票,上市公司反而拿著股民的錢,去買了理財產品
但是你這邊說有錢,那邊又說沒錢需要融資,為什麼不用自有資金進行再投資,而是反復通過再融資來開發項目呢?
行行行,募資不能用來購買理財產品,所以你先把自有資金購買理財,再把融資用於項目研發,算是一種提高資金利用率的方法,但是你們有沒有考慮過,這樣做,有可能損害我們股民的利益啊?
我花錢買股票,上市公司反而拿著股民的錢,去買了理財產品
風險這么高,不如我自個兒買理財
如果上市公司反復再融資,而投資的項目卻沒有什麼太大的利潤,會攤薄股東的權益。而且不排除會不會出現利益輸送,不斷攤薄股東權益的可能。
如果上市公司有著足夠的誠意,投資的項目具有高額的盈利,投資者的權益還是有著或多或少的暴漲的,但是目前來看,為投資者利益著想的公司真的是,少!
還有某些不務正業的公司,主營業務沒啥起色,完全依靠著理財收益讓財報更加好看,不經意得了"股神"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