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唯一可以長期持有的股票
在股市中,如果選到一隻非常具有價值的股票是需要有很豐富的投資經驗的,那麼中國最具價值的有哪些呢?這些股票有哪些共性呢?
「恆瑞醫葯作為我們國內醫葯行業中的龍頭,一直引領國內醫葯行業!創新研究的葯品眾多國家四類以上新葯高達90個,給國內外眾多被病痛折磨的人帶來希望!被廣大投資者稱為「醫葯界的華為"和「醫葯茅」。
⑵ 投資行(是基金還是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後,大眾百姓投資的錢能拿回一部分嗎
投資銀行是美國的叫法,在我國就是證券公司 如果是投資了雷曼兄弟股票的話,那麼拿不回來多少了,破產後,能剩餘的資產也不多了 但如果是通過雷曼兄弟公司經紀買賣其他公司股票,那沒什麼影響的
⑶ cathay bank是什麼銀行
CathayBank:美國國泰銀行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華資銀行,其使命是於大洛杉磯地區為逐漸成長卻被忽略的華裔社區提供金融服務。
成立於1962年的國泰銀行,是南加州地區第一家華商開辦的銀行。
拓展資料:
國泰銀行(Cathay Bank)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海外華人銀行。該銀行在1962年成立。現在,其業務已經已從加利福尼亞州覆蓋到馬薩諸塞州,紐約州,得克薩斯州,華盛頓州,伊利諾伊州和新澤西州。此外,它在香港,上海和台北設有代表處。
1962年,國泰銀行首次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唐人街開業。1979年,它在蒙特利公園開設第一家分行。1985年,它在香港開設首個海外代表處。2003年,分公司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和華盛頓州肯特成立。2003年,它兼並通用銀行。
國泰銀行納斯達克股票代碼為CATY,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為Dunson K. Cheng,首席運營官兼執行副會長為彼得·吳。2011年度收入為5.045億美元,共有986名員工。
經過40年的發展,國泰銀行已從創立時只有7名員工、資本金55萬美元的小門店,成長為總資產25億美元,擁有23家分行,在香港、上海設有辦事處,台灣設有子公司的區域性銀行集團。
1990年12月4日,國泰銀行控股子公司---國泰集團在NASDAQ掛牌上市,目前該公司市值已超過8億美元,是NAS-DAQ前100位金融公司之一。
2005年6月20日,國泰銀行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地址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515號26樓2610-A室。
國泰銀行公司銀行賬戶所需資料:
公司注冊證書;聯邦稅號(EIN);公司章程和公司經營范圍;公司董事身份證和護照掃描件、銀行卡掃描件;開戶人電話、郵箱、母親姓名;如有中國公司 提供中國公司名稱、地址以及在中國公司的職位(需要提供中國公司營業執照)。
開戶流程:1.提交資料:將開戶所需全部資料遞交至國泰銀行。
2.預約簽字:銀行審核時候,會添加微信,直接溝通,直至審核開通銀行賬號。
3.開戶成功:銀行確定美金到賬後,銀行會直接聯系您開通網上銀行,方便轉款。
⑷ M&T是美國的一家銀行,請問這家銀行的中文名叫什麼
M&T是美國的一家銀行,這家銀行的中文名叫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
M&T銀行(M&TBank;全名: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 Bank)美國著名的區域銀行,於1856年成立,業務主要集中在紐約、馬里蘭、賓夕法尼亞、華盛頓、新澤西等地區。
M&T銀行創建於1856年,開始的名字為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 Bank),後來取名字中的首寫字母簡稱為M&T銀行。M&T銀行是美國20家最大銀行之一,主要業務區域如紐約、馬里蘭、賓夕法尼亞、華盛頓、新澤西等地區。
M&T銀行以20萬美元資本開始在水牛城營業,於1902年成為全國性銀行並進行了第一次收購。在1929年股災時,美國超過1400家銀行倒閉,M&T銀行雖然存款從1.25億美元縮減至1億美元,然而仍然正常營業。至今,M&T銀行通過數十次的並購,結合業務增長,逐步成長為美國的大型銀行之一。
1969年,M&T銀行的股東投票成立了一家多銀行組成的控股公司,名字叫第一帝國(First Empire),原M&T銀行成為其子公司。1991年巴菲特購買了第一帝國價值4000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並於1996年全部轉換為普通股。1998年,第一帝國把名字改為M&T銀行。
1990年,美國正處房地產泡沫破裂期,銀行股一片蕭條,投資者紛紛拋棄銀行股,巴菲特趁市場驚恐時,以5倍不到的市盈率買入了富國銀行約10%的股份。
在第二年的1991年,銀行業壞賬大幅產生,銀行股價繼續低迷,但第一帝國(M&T銀行)的壞賬並沒有顯著增加。計提的壞賬撥備從0.27億提高至0.63億美元後,凈利潤仍然在增加,凈利潤從0.54億增加值0.67億美元。
1991年3月15日,巴菲特出手買進了第一帝國(M&T銀行)的可轉換優先股,購買人為伯克希爾的子公司國民賠償保險公司,購買總價為4000萬美元,強制贖回期為5年(1996年到期),每年股息率為9%,每股轉換價為78.91美元。
雖然巴菲特認為這筆投資規模太小,但他非常敬佩第一帝國(M&T銀行)的總裁鮑勃.威爾默,希望與之共事。鮑勃.威爾默也經常向巴菲特咨詢企業並購相關事宜。
1991年,在巴菲特買入優先股時期,第一帝國(M&T銀行)的股價約為每股63美元,轉股價為78.91美元,轉股價比股價溢價25%。當年第一帝國(M&T銀行)的每股凈資產為80.7美元,每股凈利潤為10.1美元,當時股價對應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6.2倍和0.8倍,而轉股價對應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7.8倍和1倍。
到1999年,當初巴菲特投資的4000萬美元變成了2.1億美元,不記分紅的投資收益率為425%,年復合收益率為20%,另外收到1800萬的優先股利息和700萬美元的股票分紅。其中,市盈率從1991年購買時的7.8倍提高到1999年的12倍,提高了約50%,而每股凈利潤增長了2.4倍。
在2000和2001年,在股市下跌之際,巴菲特又投資了6300萬美元增持M&T銀行的股票,增持部分的股票平均買入價格為38.5美元,對應的市盈率約10.5倍,市凈率約1.2倍。增持後的總買入成本為1.03億,總股數為670.9萬股,佔M&T銀行約7%的股權。
至2006年末,伯克希爾持有的M&T銀行股票市場價值為8.2億美元,總收益率為696%,當年市盈率達到16倍,市凈率為2.2倍。
到2013年1季度末為止,伯克希爾仍然持有M&T銀行的股票,持有股數約538萬股。
⑸ 讀《偉大的博弈——華爾街的歷史》
即使身為一個普通大眾,「華爾街」三個字對於我來也是如雷貫耳。世界金融的中心,數不清的經紀公司與投資機構,巨額股票交易等等,這些都是我從電影 《華爾街之狼》 中的直觀印象。不久之前,我恰好看到了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的歷史》 這本書,就想著從中窺視一下這個心目中在世紀經濟市場上的龐然大物。
首先,不得不說新阿姆斯特丹(後改名為紐約),荷蘭殖民者在踏上這塊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明確了他們了目標——賺錢。作為一個港口城市,這里充滿著無數的商機, 麵粉、奴隸、 木材和無數其他商品,都可以與北歐以及地中海、西印度甚至印度洋更大的范圍內尋找 低買高賣 的機會。 這種無處不在的商業精神以及只對錢感興趣的傳統,為華為街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美國建國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證券市場開始活躍。一批專業的經紀人出現在這個地方,他們需要一個交易場所,於是他們簽訂了著名的 《梧桐樹協議》 ,也建立起了紐約證券交易委員會——華爾街的雛形。於是,故事也就開始發展了。
十九世紀的早期,伊利運河修建成功,使得紐約一舉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也引發了對運河概念股的狂熱投機,在這個牛市中,出現了華爾街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投機者 雅各布·利特爾 (a.k.a大熊星),他通常在市場行情下跌的時候進行操作,喜歡賭股價的下落。他的成名之作是莫里斯運河股投機案。但真正的大牛市的到來是源於安德魯·傑克遜政府的金融政策:盡快還清國債,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證券市場上,證券的需求遠遠大於供給,因此證券價格被大大抬高。然後,就在牛市勢頭正旺的時候,一場大火燒襲了紐約(1835/12/16),商業中心成為了廢墟,導致了許多公司與個人的破產。好在此時美國經濟蒸蒸日上,經過短暫的調整後,紐約的經紀業很快開始重回正軌。中國有句老話,「成也蕭何敗蕭何」,美國股市的首次大熊市也來源於傑克遜政府,其在1836年實施《鑄幣流通令》後,大量實力弱的銀行倒閉破產,國內外資本的減少,導致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但也是這個時期,"華爾街"作為美國金融市場的代名詞進入美國人的字典。
對於提到的投機,在早期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里,由於證券市場缺少監管,市場上的股票交易,更多的是投機商以及腐敗政府的一種投機活動。真正的 投資 要到美林公司的出現才成為華爾街上的主流。這是我之前沒想到的,但是確實如此,在沒有法律法規的監督下,人類的貪婪本性就會暴露出來,人們遏制不住得挖空心思,竭盡手段去獲得巨額的暴利。
19世界30年代,鐵路的大力發展使貨運的成本得到了大大的下降,貿易發展同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修建鐵路需要大量的融資,於是鐵路證券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華爾街的主流,在1835年到1850年,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鐵路從3隻劇增到38隻。與運河的建成相類似,鐵路證券也成為了華爾街新的投機工具。還是利特爾,通過賣空明面上的伊利鐵路股票,而到履約日通過可轉換債券平了倉,贏取了對手們口袋裡的大量金錢。
同時期,電報的發明也對整個美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期,落後的遠距離通信(旗語)使得華爾街的人總能在情報上獲得優勢,通過信息不對稱,他們總是能去其他城市(比如費城)的交易所小賺一筆。但此時,至少這些交易所還保持著其各自的重要性和獨立性。當19世世紀50年代,電報真正被發明出來後,確保了紐約成為美國的金融中心(由於金錢集聚的趨勢)。
1849年,加利福尼亞淘金熱。大量黃金的開采並流入市場,擴大了貨幣供應並強有力地支撐了美元,經濟也在黃金的帶動下迅速地繁榮起來(當時的 金本位制 )。經濟的蓬勃發展也活躍了證券市場,大量的新股票參與到了這個市場當中。股票發行數的增多,投機的案例層出不窮,使股票的交易量大大增加,整個華爾街喜氣洋洋。可是好景不長,1857年中期,經濟開始顯出衰退的跡象。黃金的產量趨於平穩,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恢復使得美國的出口下降。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與早秋,資金流出了紐約的銀行,這導致紐約的資金供應非常緊張,崩潰從脆弱的經紀商與投機商開始,一步步席捲了整個金融市場。當時,由於破產留下的債務高達1.2億美元,這在當時就是個天文數字。1857年的華爾街是蕭瑟的,大量的人黯然離去,但同時也是一個新的契機,新鮮血液的注入,將給華爾街帶來不同凡響的能量。
1857-1867年間,美國經歷了它歷史上最大的創痛-南北戰爭。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100年中人類最大的軍事沖突, 它的規模和破壞力都是此前人類無法想像的, 而同樣影響深遠的是, 如何滿足這第一場現代意義上的戰爭的巨額資金需求, 也為此後的戰爭融資提供了經典的範例。
戰爭實際上就是經濟的比拼,長遠來看,經濟占優的一方總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傳統上,政府為戰爭進行融資, 主要依靠征稅和大量印鈔, 這是南北方政府都想到並做到的。但華爾街上年輕的銀行家-庫克為北方政府...革命性地通過華爾街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 ...戰爭後期, 庫克出售國債的速度已經超過北方政府為戰爭花錢的速度。 而與此同時,嚴重依賴發行紙幣支付戰爭費用的南方政府,此時的通貨膨脹率是戰前的9 000%。 同時,大量印鈔使黃金自然地從流通中消失(格雷欣法則)。華爾街上又開始了新的投機——黃金投機。
戰爭使大量的資金流入諸如鐵路、 鋼鐵廠、 紡織廠和軍工廠等公司, 而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將流入華爾街,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要從華爾街獲得急需的資本。
於是華爾街歷史上最繁榮的牛市即將開始。
華爾街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證券市場, 僅次於倫敦證券市場。新的交易所與交易系統使得交易量大大增加。據估計,到 1865 年,華爾街的年交易量已達到了空前的 60 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紐約變得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浮華世界。
顯然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對後影響深遠的人,但不得不提在這些歷史巨人當中依然算是傲視群雄的人——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 。 他既不是一個經紀人, 也不是銀行家, 他從來不做投機活動, 甚至基本上不涉足華爾街。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後 15 年裡,他成了這場大博弈的最重要的參與者。這里主要提一下其主要事跡:哈德遜股票逼空站與哈萊姆股票逼空戰。
范德比爾特希望在鐵路之間尋求妥協, 以維持價格同盟。而控制伊利鐵路的德魯集團(丹尼爾·德魯和兩個年輕人-傑·古爾德與詹姆斯·菲斯科)對鐵路運營毫無興趣、 一心只想靠操縱股市大發橫財。於是兩者之間圍繞著伊利鐵路控制權的遭遇戰就此展開(1867--1869)。
在這場戰爭中,也充分顯示了當時美國政府的腐敗。兩方分別賄賂法官為自己簽署有利而限制對方的的條令,以操縱勝利的天平傾向自己。
結果是德魯集團通過可轉換債券和印製新的股票,贏得了范德比爾特700萬美元後逃往新澤西。
第二次,在古爾德和菲斯科入主伊利鐵路後,他通過一個做空陷阱,使德魯損失了130萬美元,破滅了德魯以往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將屬於他的時代抹去了。
這兩次投機案,讓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意識到一個規范性的法律對於證券市場是多麼的重要,他們提出了5條建議實施的法律——這是如今美國《證券法》的基礎。但在當時,紐約立法機構不可能主動改革這樣一個能為其會員源源不斷帶來巨額灰色收入的體制。痛惡於市場本身監管缺失以及政府不作為,華爾街自身也開始著手實施一系列改革。紐約股票交易所和公開交易所開始了合作,於1868 年 11 月 30 日第一次頒布了要求所有在交易所拍賣的股票進行登記,並且任何新股發行都必須提前30 天通知交易所的監管條例。其後,監管條例在在數目上逐漸增多,而且在執行中也越來越嚴格,華爾街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得益於此,華爾街在接下來的幾年內迅速繁榮起來。
1869年9月,美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操縱案。華爾街新生代投機家古爾德和菲斯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的:他們試圖操縱黃金市場。
剛結束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還沒有實施金本位制 ,金幣和綠鈔同時可以流通,但是由於"劣幣驅除良幣", 人們很自然地選擇使用劣幣--綠鈔 , 而黃金幾乎立刻從流通領域徹底消失。在當時的黃金市場上, 只需要交納少量保證金就可以購買數額很大的黃金,這種杠桿效應使得黃金投機成為了最危險, 但同時也是回報最為豐厚的投機活動。於是古爾德計劃買斷紐約黃金市場的所有黃金供應。
在計劃過程中,他通過他人結識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來促使保證聯邦政府對於黃金市場的干預。
計劃進行的很順利,通過囤積操作,他們成功地控制了數倍於紐約黃金供應量的黃金合同,黃金價格扶搖直上,給美國經濟和華爾街帶來了巨大的混亂。格蘭特總統醒悟過來,他及時下令干涉黃金市場,結束了這場金融噩夢。同時也讓美國政府意識到金本位制的重要性,他們在十年後回歸金本位制。
1873年,以股市崩潰(也影響到了歐洲市場)為導火索,美國開始了長達6年的經濟蕭條期。
股市周期性的崩潰,雖然對經濟打擊不小,但是也將經濟芳容時期積累下來的泡沫擠出了經濟循環之外,使得經受了考驗的經濟體變得更加健康,增強了免疫力。
19世紀最後二十年,美國完成了規模宏大的工業化進程。使得到1990年,工業股票迅速成為華爾街的股票主體。
這個時期有一個重要的人物——J·P·摩根,他作為華爾街新一代投資銀行家的代表,信奉誠信為本的理念,重塑了華爾街在美國公眾中的形象,使得華爾街在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註:摩根創立的摩根銀行從那時起到現在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
1895 年,發生了一個非凡的事件,黃金從國庫大量外流。原因是美國國會於1887通過法案, 允許更為自由地將白銀鑄幣, 並規定了銀幣和金幣的價格比,又由於西部地區以空前的速度開采白銀, 白銀的供應量隨之激增, 導致白銀開始逐漸貶值。按照"劣幣驅除良幣"的原則,人們將黃金藏匿起來。於是,黃金開始不斷流出國庫。在1893 年市場崩潰的打擊下,形勢迅速惡化,流出國庫的黃金如滾滾洪流,並被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1895 年的 1 月, 美國國庫只剩下了價值 4500 萬美元的黃金, 不到一億美元法定黃金儲備量的一半。
時任美國總統克利夫最終向摩根伸出了求援之手。摩根和他的同伴成功地為美國在歐洲籌集了一億美元的黃金儲備, 同時摩根使出渾身解數, 使用各種金融操作手段,使黃金不再源源不斷流向歐洲。終於,到 1895 年 6 月, 美國國庫的黃金儲備穩穩地停在了一億美元之上。 這樣, 摩根憑借他無人可及的影響力和非凡的智慧, 獨臂擎天地挽救了美國, 使其免遭一場金融災難。 這一刻, 華爾街憑借自己的力量, 真正地成為了一個世界巨人。
19 世紀的 90 年代也是華爾街的轉型期。1892 年,紐約建立起了一個大型清算中心,為經紀商的證券交割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也在這個時期,《華爾街日報》的創始人道·瓊斯發明能夠反映股市整體情況的一個絕妙而簡單的方法——道瓊斯指數。同時期的華爾街的銀行和經紀人自發推行了對上市公司強制實施公認的會計准則, 有效地遏制了此前上市公司亂做假賬的惡習(現代會計制度與注冊會計師首次出現)。
二十世紀初期,由蒙達納州的比尤特"銅礦王"之爭引發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大危機, 摩根挺身而出,最終解救了這場危機。這一事實促成了美國聯邦儲備體系在 1913 年建立。這一年, 成為了美國金融歷史的分水嶺。 同年, 摩根去世, 這位在美國的崛起和現代化進程中起了非凡作用的人物,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1918),對美國和華爾街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機遇。七月底, 全球股票市場全線下跌,倫敦交易所和紐約股票交易所相繼閉市。八月,戰爭創造了對軍需品和農產品的巨大需求, 訂單源源不斷地飛向大洋彼岸的美國, 這給美國帶來了自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經濟繁榮, 而華爾街, 也在經歷了戰爭剛剛爆發的短暫恐慌之後, 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美國政府在戰爭中向協約國提供直接貸款,在戰後一舉從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變成了最大的債權國。至此, 美國不僅在實業上, 而且在金融上, 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戰爭大大刺激了美國經濟,而從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華爾街了, 它一舉成為世界金融體系的太陽。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紐約股票交易所, 雖然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場, 但是就其制度和運行方式而言,卻和1817 年它剛剛建立的時候沒有太大的差別。從本質上講,仍然是一個私人俱樂部, 其宗旨仍然是在為交易所的成員牟取利益, 而不是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在大部分情況下,"交易所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發生歷史上最嚴重的崩盤。這使得隨後而來的 30 年代經濟大蕭條。1933 年, 羅斯福總統開始著手實施歷史上以他名字命名的"羅斯福新政",大幅度地改革美國的經濟政策, 並著手對岌岌可危的華爾街進行改革,以恢復市場的信心。在這一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制, 並通過了一系列法律,這些法律決定了現代美國金融的格局。而在羅斯福上台伊始被任命為剛剛成立的證券監督委員會主席的老肯尼迪,顯示出了非凡的改革藝術, 在他的治下, 華爾街開始逐步走入了正軌。時任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主席的惠特尼由於他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和極其低劣的理財能力而覆滅, 使得衛道士的勢力圖崩瓦解, 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在此之前, 華爾街上的所有改革都從未觸動過交易所自身會員的利益, 而這一次則完全不同了, 它徹底改變了交易所的運行方式, 使其開始真正為公眾投資者服務, 並為即將到來的華爾街巨大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戰的發生,拯救了陷入經濟大蕭條中的美國。雖然初期受戰況(希特勒節節勝利)影響,股市下跌,交易萎縮,但此時美國整體的經濟卻在高速增長,因為戰爭帶來了巨大的需求。
該時期,梅麗爾創建的美林公司(1918年),嚴格培訓客戶經理,使他們成為具有金融知識和誠信意識的新一代經紀人,從而一舉改變了華爾街經紀人的形象。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這些經紀人將股票第一次引入到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另一個人物——格拉漢姆,則通過自己的成功證明了基本面研究額重要性,使得"投資"這個概念最終在華爾街出現並逐步取代"投機"而成為主流。他同時開創了現代證券分析業, 公司運營資本和現金流等概念被他首次提出--而這些概念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的股票分析師們分析上市公司價值的基本工具。
於是在1954年,華爾街再一次迎來了長達十年的大牛市。更具有重要意義的是, 包括一大批養老基金、 共同基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在證券市場出現, 並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同樣, 也是在這一時期, 高科技的發展使得交易所的技術裝備日新月異, 新的股票自動報價機和數字計算機開始使用。
紐約股票交易所於1964 年第一次建立了風險基金以防止單一金融風險擴散為金融系統風險。交易所和經紀人委員會曾一致採取行動抑制過度的投機行為,投資銀行也曾一致要求上市公司出具年度報告和獨立的會計報表一樣, 這一次, 華爾街的參與者們再一次團結一致, 他們再一次意識到, 他們有著超越各自利益的共同利益,需要大家共同維護。
六十年代初期, 牛市結束。 此後的華爾街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以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迅速崛起, 徹底改變了市場的投資者結構, 市場的交易量也逐年增高。激增的交易量使得華爾街的後台運作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個時代突飛猛進的計算機技術有效地改善了這一情況。
面對這些挑戰, 華爾街上證券公司不向公眾出售股份的百年慣例終於被打破。 為了增加資本金以迎接華爾街的新時代, 一些華爾街的證券公司開始放棄了合夥人制,1971 年,美林證券也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會員公司。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美國正在經歷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 通貨膨脹、 越南戰爭、 石油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股市低迷, 使得華爾街再一次陷入困境。但是變革仍在繼續,紐約股票交易所最終於1975 年放棄了長達 183 年的固定傭金制, 這標志著紐約股票交易所的"私人俱樂部"時代的徹底終結。
1975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證券法修正法案》,該法案要求將全國的證券交易所和三板市場連接起來,形成統一市場。1978 年,跨市場交易系統投入運營。 在這個擴大了的無形的電子交易平台上,紐約股票交易所利用其長久積累下來的影響力,保持著巨大的競爭優勢。而悄悄興起的納斯達克系統, 漸漸對紐交所形成了挑戰。 而今, 納斯達克已經成為唯一可與紐交所抗衡的交易系統,它培育了微軟、思科、甲骨文等美國經濟中新的龍頭企業。
華爾街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同樣不曾風平浪靜。1982 年,道瓊斯指數第三次突破 1000 點,此後它就再也沒有跌破過這個數字。 1987年 8 月 25 日,道瓊斯指數達到了頂峰,隨之而來的是又一次股市崩盤。1987 年的股市危機期間, 聯邦政府堅決地介入其中, 以免股市危機演變成為全國性的恐慌。在挽救此次危機的行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格林斯潘,他所代表的的美聯儲承諾向任何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幫助,這使得恐慌果然很快結束了。
這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是鮑斯基和密爾肯。鮑斯基的專長是風險套利--對潛在的被收購公司進行投機,最後由於行賄鋃鐺入獄。而密爾肯開創了著名的垃圾債券業務,他最終被判入獄十年,並被處以6 億美元的罰款,這是美國商業史上對個人的最高罰金。
到 1999 年的夏天,道瓊斯指數較1990 年初上漲了 400%, 較 1980 年初上漲了 1300%。
互聯網的出現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網路股的興起、 在線交易的出現是華爾街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觀的變化, 但是, 互聯網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對已經在加速進行之中的全球金融一體化的進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未來跨越國界的金融市場的聯合監管會提出怎樣的挑戰,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註:現在我們知道了,存活下來的互聯網公司對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產生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使得經濟發展得更加迅速。而網路金融市場的監管變得更加嚴格,想想之前跑路的P2P平台。
盡管存在著無數的未知, 華爾街不會止步。 就像歷史反復證明的那樣, 盡管有過無數的股災, 人們依然進入這個市場, 參與到這個偉大的博弈中去, 也正是通過這個生生不息的偉大的博弈,人類在不斷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或許, 只要這個世界有人需要資本, 而又有人能提供這些資本, 在曼哈頓島南端的這個偉大的金融市場就不會消失,會有無數的人們來到這里,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
註:此書簡述了華爾街的歷史,以時間線為軸,一步一步帶著讀者了解華爾街的發源,成長,壯大以及經歷的困境,感覺就像看著一個孩子慢慢得長大,只不過這個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明確得知,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只要這個世界還需要,那麼他在將來必定大有作為(雖然現在就很厲害了)。書中的人物以及事跡,對了解華爾街發展起到了脈絡的作用,讓人能更深刻得記得不同時期華爾街的變化。還有一點很有趣的,作者在每一部分的結尾比較了同時期的中國歷史,這對於中國人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反思作用。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⑹ 請問有限公司的名稱裡面可以有「控股」嗎
滿足控股條件就可以在有限公司的名稱裡面加控股。
通過持有其他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來對其實行控制和操縱的公司。控股有限公司按持股方式不同,可以分為純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
前者只憑借持有其他公司一定數量的股票來控制和操縱這些公司,而自身不經營實際業務;後者除了上述的純粹控股外,同時還經營某種業務。
控股公司在股權分散的條件下,只需掌握其他公司股票的20-30%,就能控制這家股份公司,控股公司作為「母公司」,被控制公司變成「子公司」或「孫公司」;對銀行的控制,掌握30%左右的股權,就可作為控股公司登記。
控股有限公司按持股對象不同,可以分為控制企業資本股權的工業資本控股公司和控制銀行股權的銀行控股公司。只控制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稱為單一銀行控股公司;控制幾家銀行即控制集團銀行的,稱多銀行控股公司。
控股公司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發行和銷售自己的股票或公司債券的辦法,吸收閑置的貨幣資本,用以購買其他公司的服票,以控制這些公司,再以持有的這些公司的股票為後盾,進一步發行更多的股票,再進一步購買更多的其他公司的股票。
控股有限公司在19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美國。1889年,美國新澤西州為了促進公司企業的發展,允許成立控股公司。至1904年,美國就已成立了318個控股公司。
由於控股有限公司這種組織形式能加速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能實現對銀行的兼並;可以用此購買資產或實行聯合等方式取得對公司的控制權;可以利用所控制公司的商譽或信用;還可以通過所控制的公司來分散經營的風險。
⑺ 注冊美國新澤西州公司優勢有哪些
1、美國新澤西為美國國家區域,成立公司可以為帶來更好的國際形象;
2、以美國新澤西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投資聲譽高,為企業間接帶來高效率;
3、以美國亞新澤西司名義可與世界知名銀行開設銀行賬戶,資金進出自由,無外匯管制;
4、成立美國新澤西公司,企業可以更好的拓展海外市場。
⑻ 注冊美國新澤西公司全套文件及物品有哪些
1、美國新澤西政府頒發注冊證書;
2、美國新澤西公司章程;
3、美國新澤西公司股票賬目;
4、美國新澤西公司股票證;
5、美國新澤西公司印章;
6、美國新澤西公司董事首次會議記錄;
7、美國新澤西公司董事委任書;
8、美國新澤西公司信使服務及法定秘書服務;
9、美國新澤西公司注冊全套文件接受清單;
10、美國新澤西公司文件精美黑盒。
⑼ pnc bank national associa什麼銀行,所在城市是哪個swift代碼是多少
pnc bank national associa是PNC銀行國家協會,公司總部所在城市地址: 匹茲堡 (Pittsburgh)。swift 代碼:PNCCUS33。
一、PNC金融服務集團
PNC(Pittsburgh National Corporation)金融服務集團,源於1982年賓夕法尼亞州兩家銀行的合並,這在當時是全美最大的一起銀行合並案。兩家合並的銀行分別是成立於1852年的匹茲堡信託儲蓄公司(Pittsburgh Trust and Savings Company)和成立於1865年的節儉國民公司(Provident National Corporation)。
接下來的幾年,PNC又兼並了幾家當地的地方性銀行。1986年,PNC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兼並了賓夕法尼亞州以外的,位於肯塔基州的Citizens Fidelity Corporation of Louisville。此時,PNC的規模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the Mellon Bank。1988年,PNC兼並了the Central Bancorporation of Cincinnati 和成立於1795年的the Bank of Delaware Corporation。
正常情況下,兼並會在一段時間內減少公司的價值,PNC小心翼翼的計劃促使股票價格很快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末,華爾街分析家已對PNC有了足夠的信心,以至於PNC宣布兼並案時並不影響銀行的股票價格。隨著美國州際銀行法規的放鬆,出現了一個新種類銀行--超級地區銀行。1987年,PNC的營業網點遍布賓夕法尼亞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德拉瓦州,成為美國第十二大銀行,它的資產比1983年翻了一番。盡管1987年第三世界債務危機影響到了PNC,但相比於美國大部分銀行的虧損,PNC的表現非常不錯,它仍然給股東們帶來了2.55億美元的凈收益。
1991年,PNC開始了新一輪兼並,收購了First Federal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 of Pittsburgh,此次收購使PNC成為匹茲堡最大的銀行。1995年,PNC用30億美元收購了Midlantic Corporation,實現了它一直想進入新澤西州的目標。在1991年到1996年間,PNC共兼並了9家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了銀行的客戶。
PNC的財富管理業務是從20世紀90年代兼並兩家信託公司開始的。90年代中期,BlackRock成為PNC資產管理業務的一部分,現在BlackRock已經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公司。1999年,PNC收購了First Data Investor Services Group(ISG),這家公司是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資工具的主要提供者,這次收購穩固了PNC作為全球投資服務主要提供者的地位。
從2003年到2006年,PNC完成了五次兼並,這段時間,銀行的擴張一方面拓展了大量的客戶,另一方面發展了PNC的公司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從2007年到2008年底,PNC完成了七次收購活動,其中包括對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Corp.)的收購。這段時期的兼並側重於擴張銀行的資本管理業務。
經過多年的發展,PNC已經從一個地方性銀行發展成一個達到國際標準的國家銀行。2007年,銀行的首席執行官Jim Rohr被評為"美國年度銀行家",銀行也位列"商業周刊50強",《信息周刊》(Information Week)稱其為"金融服務的技術改革者"。
PNC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現今擁有28000名員工,500多萬顧客和中小企業客戶,在美國50個州有2600多家分行,57個經紀人辦公室,6000多台ATM機,到2007年底擁有資產1390億美元。PNC的主要業務有零售銀行業務、公司及機構銀行業務、全球基金服務、貿易投資管理業務。
二、PNC銀行
PNC銀行隸屬於PNC金融服務集團,PNC金融服務集團是一家集多種金融服務於一體的金融機構.
pnc bank national associa是PNC銀行國家協會,公司總部所在城市地址: 匹茲堡 (Pittsburgh)。swift 代碼:PNCCUS33。
⑽ 對華爾街評價
國際金融的神經中樞 提起美國紐約的華爾街,在國際金融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以其魔幻般的巨大威力,對世界經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它是夢想家的天堂,不知有多少暴發戶一夜之間從這里跨入了金融巨子的寶座;它也是企業家的地獄,又不知有多少知名企業家一夜之間也是從這里破產身亡。這時是天堂與地獄的交匯處,這里是魔鬼與天使的聚集地。巨大的誘惑,巨大的實力,使它無愧於國際金融業神經中樞的地位。華爾街位於被譽為美國的象徵、紐約的精華的曼哈頓島最南端,與紐約世界藝術表演中心「百老匯」毗鄰,同著名的紐約唐人街也僅一箭之遙。
「牆街」由來 當年,荷蘭人為了防範印第安人及英國人的攻擊,從哈得遜河列東河之間築起一道木牆,華爾街「牆街」翻譯的名稱由此而來。
人造大峽谷 它曾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駐地,也曾是農產品和黑奴交易中心所在的街道,如今卻是大銀行、證券公司、股票交易所、保險公司等大金融機構的雲集之地。別看它全長不過1/3英里,中間卻橫過9條街道,從頭到尾120個門牌全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樓,這些高樓遮光蔽日使華爾街變成了一個地道的昏暗、狹窄的「人造大峽谷」。
夢想家的殿堂 這是一條沒有絲毫浪漫色彩,也不具有詩情畫意的所在,它像一架不知疲倦的巨型機器,分秒不差地運轉著。金融道高手在這裡布陣鬥法,夢想家在這里「一枕黃粱」,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個個表情漠然,嚴肅異常,令人望而生畏。
世界金融業的脈搏--股票交易所 華爾街11號,坐落的是鼎鼎大名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別看這座只有7層樓的大廈普普通通,而且夾在高聳入雲的紐約摩根抵押信託大廈和歐文信託大廈中間,似有受壓迫的委屈之感,可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如果說華爾街是世界金融業的心臟,那麼股票交易所則是其脈搏,只要它輕輕一跳,國際經濟與金融界立即就隨其晃動。華爾街今天的顯赫,與股票交易所密不可分。
股票交易所 紐約股票交易所建於1903年。如果追源探淵,早在1792年它就已經初具規模。1882年,來自羅得島的查爾斯·道和愛德華·瓊斯兩人又創建了一整套分析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指數的情報系統--道瓊斯指數,紐約股票交易所隨之一天天壯大起來。如今的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只准佩帶證件的會員出入。每個會員每年要交納一筆數目可觀的會費,用以保住自己的會員身份。在股票交易所的2樓,有一條狹長的公共走廊,從這里透過密封的玻璃窗,可以清晰看到股票開盤時交易大廳內那人聲鼎沸、萬頭攢動,喧囂而緊張的場面。這條公共走廊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對公眾免費開放,雖然交易大廳里喧聲如潮,可這里卻安靜無擾,一點也聽不到吵雜之聲。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行情,牽動著世界億萬人的心,左右著美國及世界的經濟形勢。而美國政局的演變,內外政策和世界經濟形勢也反過來影響著華爾街的股票行情,兩者可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在與紐約股票交易所迎面而坐的飪家信託大廈西北處是一座紀念館。從前,它是美國聯邦政府大廈。1789年4月30日,美國第一任總統、開國元勛喬治·華盛頓在這里宣誓就職,世界著名的人權法案在這里通過,同時它還是紐約股票市場的「發源地」。紀念館門前矗立著華盛頓的全身銅像,這位英姿颯爽、叱吒風雲的將軍雙目炯炯地注視著華爾街上熙往攘來的人流,不知他是否已意識到,如今華爾街上每日進行的現代化的商業大戰,其激烈與殘酷的程度並不亞於當年的炮火硝煙。華爾街上各公司、各銀行大門口那一桿桿隨風飛揚象徵著自己的旗幟,那高高懸起的各自的店徽,莫不就是一座座固守著的陣地?商場如戰場!
銅臭味之外的聖潔之地 如果說在這條沒有硝煙的「戰壕」中,還有一處能使人透出一口氣的「聖潔之所」的話,那隻能說是坐落在華爾街的「三一教堂」了。這座古遠而庄嚴的教堂是美國第一座英國天主教派教堂,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300年來它猶如一個飽經憂患的老人,看著這條街上為錢而疲於奔命的人們,定會感慨萬千吧。
街道探奇 以華爾街為中心的老市區,叫下曼哈頓,後來市區又向北發展到全島。除南端街道比較雜亂外,曼哈頓大部分街區像韭畦棋局,整齊劃一。南北向稱大道(),從第一大道編號到第11大道(另有幾條大道不以號碼為名,如公園大道);東西向稱等()。街名也以阿拉伯數字排列,一直排到最北端的第220街。棋盤格局中的例外是百老匯大街,它橫沖直撞,不守規矩,由東南斜插到西北,貫通全島。整個曼哈頓常住人口150萬,每天從四面八方湧入市中心的人數高達300萬。18座橋梁和4條水底隧道(其中布魯克林大橋和林肯隧道最為有名)把曼哈頓島與紐約市其他名區以及新澤西州連接起來,交通十分擁擠。這些橋梁、隧道和道路,像倔強的蛇龍一樣,忽而爬高,忽而降低,忽而分作上下層,在這寸土寸金之地,只得從平面交通發展到立體交通,甚至直升飛機的應用也相當普遍,停機坪就設在樓頂上。
金錢奴隸華爾街悲哀 華爾街是一條高效率,高濃縮的金融「巨子」,全紐約50多萬金融業員工,華爾街就佔了10多萬人。這條又窄雙短的街上竟容納著10多萬人,每天望著滿街黑黝黝的人頭,看著他們茫然無色的表情,真不知你感受到的是人間奇跡的喜悅,還是人被異化的沮喪!或許,人類就是在這悲悲喜喜之中轉演著自己的歷史?匆匆往來於華爾街的人們,也許都不會忘記70多年前的那個「悲慘的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屬於美國1280家最有名望的企業股票突然急劇下鐵,失去了控制。到中午12點,僅短短幾個小時,就發生了兩個銀行家、一個經紀人因破產而自殺的慘案。最終全部證券貶值一半,幾百萬人破產。人類創造了財富、製造了金錢,可人類又在一點點失去自身的本質,成為金錢的奴隸。雖然受美國經濟形勢的影響,在諸多競爭對手的壓力下,華爾街金融業務已不再像昔日那樣輝煌,一些大的公司也開始向外延伸,但是,華爾街仍以其巨大的實力,在國際金融業占據顯赫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