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交通銀行股票為何被嚴重低估
PE或PB分析。銀行股被低估來源於最經典的PE或PB分析。股價跟每股收益比大概六左右,股價跟每股凈資產比大多小於1,也就是破凈,感覺像破產公司大賤賣。與之矛盾的是銀行非常賺錢,不管分紅還是利潤總量都是A股排名前列。
㈡ 為什麼銀行股和地產股市盈率那麼低卻不漲呢
炒股的人都會知道股票漲跌背後都是靠資金推動的,並非是靠市盈率,或者其他消息刺激漲起來的。所以盡管股票市盈率再低,沒有資金推動,股價肯定也漲不起來的。
A股市場最典型的就是銀行股,整個銀行股平均市盈率在9倍左右,部分銀行股只有4倍的市盈率,但股價常年都是非常低吸,始終都是漲不起來。
地產也是一樣的,雖然很多地產的市盈率比較低,但近幾年A股地產股確實被市場冷落了,很多低市盈率地產股和銀行股一樣,始終漲不起來呢?
根據A股市場銀行股和地產股市盈率這么低,為什麼股價都漲不起來,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沒有資金炒作
銀行股和地產股盡管市盈率這么低,在二級市場得不到資金的炒作,沒有資金炒作才會導致銀行和地產股漲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
股票想要上漲必須要靠資金推動,比如資金抱團取暖,資金扎堆的白酒股,茅台和五糧液等都飛天了,最典型就是ST捨得,有資金炒作都飛起來了。
原因二:盤子太大了,不容易上漲
銀行股是屬於一線藍籌股,很多都是大盤子股票,而地產是屬於二三線藍籌股股,都是屬於中大盤子的股票。
正因如此由於盤子太大,想要推向銀行股和地產,需要巨大資金,沒有巨大資金是根本漲不起來的。
原因三:被市場冷落了
銀行和地產漲不起來,必然也是被市場冷落了,說白了就是沒有成為股票市場的熱點。近幾年的股票熱點都是輪動在釀酒、醫葯、農林牧漁、醫葯、 科技 、軍工等等。
就拿近兩年漲金融股時候只漲證券和保險,銀行股漲不起來;漲周期股的時候,漲有色、煤炭、鋼鐵等,地產不漲;這背後就是因為這兩大板塊被市場冷落了。
原因四:板塊周期性因素
其實銀行和地產是具有周期性比較強的板塊,說白了就是銀行和地產不是不漲,只是還沒有到時候,只有輪動到這兩大板塊的時候,銀行和地產必然會上漲。
比如今年銀行和地產這兩大板塊時不時的拉升,但持續性非常弱,很多時候都是一日游,所以銀行和地產具有周期性的,只要等時機上漲而已。
綜上
通過上面對股票漲跌的根本因素,以及結合銀行和地產股的特徵,即使這兩大板塊市盈率這么低,還是漲不起來的真正有以上四大原因,從而導致這些這兩大板塊漲不起來。
總之要清楚,這兩大板塊想要上漲,必須要等時機,做長期持股的,不然不建議投資者們盲目參與這些個股。
根據以往經驗,銀行股拿著問題不大,牛市到來也可翻倍。因為牛市後期其它板塊已炒到泡沫巨大,資金就會轉向低市盈率的銀行股。有點問題的是現在支付寶等產品搶走銀行部分業務,後續發展有待觀察。
地產股不敢打包票,那些業績是過去的,未來房市受政策影響大,容易資金鏈斷裂,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毓美美作答:從當下股市走勢上看,依舊是延續年前抱團行業龍頭的走勢,繼續打造行業龍頭趨勢新高模式,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金龍魚等個股均創新高。而銀行、保險、房地產等傳統白馬藍籌股出現明顯調整。銀行地產股市盈率確實足夠低了,其連續調整下挫,讓人們都不忍直視走勢,當大家絕望之時,往往就是希望來臨之際。
這次行情,資金偏好白酒、醫葯、消費、新能源等白馬成長類股票,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房地產行業受國家「房住不炒」政策影響,加上住房需求有所降低,行業前景不確定性大,市場資金就不願意過分參與。
當下不看好銀行和地產股的人很多,但銀行牌照一直都是無數有錢人最想得到的,安全第一的保險資金在幾百億地買入房企的股份。做企業的人和炒股的人看問題的觀點角度不同,做實業的人相對更清楚穩定盈利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讓你拿下銀行牌照,你會萬分欣喜,因為它是足夠有保證可以賺到錢的,那是我們尋常百姓不敢奢望的夢想,因此我們該從心底里非常看好銀行地產股才對。
銀行股的低股價,好業績,相對高的每股凈資產等,直接造成銀行股市凈率非常低。如果不把所持的股票當成發家致富的工具,那麼持有銀行地產等股票算是合格的理財方式,當下銀行地產股已經處於相對低位,是頗具長期價值投資的。持有銀行地產龍頭個股還不會失去幾年才一遇的大牛市所帶來的暴富機會,而這種機會是存銀行買理財所沒有的。
去年受疫情的影響,銀行地產個股2020年的全年利潤可能會同比下滑,但是到了今年估計就又會回到前年的水平。一定程度上講,銀行地產業的好壞取決於中國整體的經濟復甦情況。我們該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才對,銀行地產業是不會存在大的風險的,繼續悲觀的認為銀行地產行業後面的利潤要逐年下降是不明智的。
一旦形勢明朗了,走出了U型的底部,我們也就不能再按當下的估值買到股權了,即便當成理財買也不吃虧,持有股票以後還可以參與新股的申購,如果運氣好中簽一個新股,那可能就是額外的大紅包,帶給你意外之喜。
分享點亮生活,歡迎加關注,感謝留言交流!
㈢ 銀行股市盈率和市凈率這么低,為什麼銀行股卻始終漲不起來
盡管A股出現大牛市,銀行股的市盈率很難達到10倍,市凈率很難達到1倍,銀行股是整個股市所有板塊中嚴重被低估的板塊。
我們可以根據歷史牛市銀行股的市盈率達到多少呢?
2007年大牛市,銀行股平均市盈率約為9.26倍;
2015年小牛市,銀行股平均市盈率約為8.30倍;
2018年藍籌慢牛高點,銀行股平均市盈率約為9.06倍;
至今2020年7月份,A股市場總共有36隻銀行股,平均市盈率約為6.56倍;
如上圖,這是銀行股近10年的銀行指數和市凈率的走勢圖。
其中銀行市凈率總體都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從2011年12月份銀行市凈率達到1.4倍;2015年12月市凈率跌破1倍之後,近幾年一直在1倍以下,至今整個銀行股的平均市凈率不足0.8倍,超級超級低,已經創了歷史新低。
總結分析
A股市場總共有36家銀行,目前銀行股平均市盈率在6.5倍,市凈率不足0.8倍,已經處於底部,完全可以證明銀行股已經具備長期價值投資。
另外根據A股每一輪牛市歷史數據得知,當銀行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倍附近,市凈率達到1倍附近,說明市場已經高位了,要謹防下跌風險,所以從銀行股的估值同樣可以推測整個市場所處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㈣ 重倉銀行股3年不漲反跌,是不是要割肉了
作為十幾年的老股民,混沌哥負責任的告訴你,別輕易割肉了,你已經持有了3年,再持有3年又何妨!
銀行股,滬深兩市打折賤賣最離譜的股,業績優良,凈資產高,長年高股息分紅,可成了雷打不動多年不漲,還一路下跌,成了萬千小散心裡的傷害!
技術上看,很多銀行股已跌到強支撐,也到了跌無可跌的時候。
銀行股,為什麼不漲?
因為銀行業績好,凈資產高,市盈率、市凈率低,是滬深兩市唯一沒有虧損股的板塊,可謂是滬深兩市最優質的板塊,大部分銀行股跌破凈資產,部分銀行股跌破凈資產達二倍以上,可算是打折賤賣最離譜的板塊,也是眾多散戶都在買的板塊!
散戶買股票最主要就看以下數據,只要進入股市的都會進行了解,而且還幾乎都是看以下幾個數據進行買股:
1、看收益
股票上市說到底是一個盈利性質的組織,有利潤才可以讓企業長久的發展下去,企業經營的好壞就是以收益高低來決定,收益高低和增長直接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發展,長年穩定盈利公司的股票都是股民爭搶的股票。
2、看凈資產
凈資產是一隻股票的實際階值,通常情況下,如果上市公司破產清盤,其股票價格應等於每股凈資產,換言之,只要上市公司還有凈資產,就應該不會破產,如果其股價相對凈資產越低,投資就越是相對安全,
3、看公司現金流
現金流是維持公司正常運營所必須的資金,現金流量比傳統的利潤指標更能說明企業的盈利質量。現在各上市公司競爭非常激烈,很多都有一定的負債,利用杠桿來增加營收。這種情況下,現金流就尤其重要了!缺少現金流的公司,債務違約的風險會更大,一旦出現債務違約,不管公司經營狀況如何,股價都免不了下跌,會直接影響到股民的收益。如藍光發展,大股東質押暴倉,股價雪崩式下跌。
4、看分紅
股票分紅的上市公司一般年報業績數據都是大增或者長年穩定盈利。為了回饋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與支持,上市公司會選擇以分紅的方式來回報投資者,也可以讓公司通過分紅的方式來增加公司的市值。
股票分紅從整體來看是好事,因為能夠分紅的公司盈利能力不會差,只有盈利才有實力拿利潤回饋投資者。而且這類型公司股價應該也不會差,就算因為分紅股票除息除權後價格打折了,但是大部分都能快速的漲回來,這對於投資者來說何嘗不是利好。
其實以上幾個數據也把所有剛進入股市的散戶害了,因為剛進入股市的小散都是想賺快錢,買進去持有幾個月不漲反跌,便會心裡難受,沒有幾個能抗住主力的輪番洗盤,
下面的銀行股,哪個銀行不是長年收益穩定?哪個銀行的凈資產沒有高於股價一倍以上?哪個銀行又沒有高比例分紅?
1、中國銀行,601988,現股價2.99元,一季報收益0.18元,凈資產6.15元,分紅每10股派1.97元,股息率5.88%
2、北京銀行,601169,現股價4.29元,一季度收益0.33元,凈資產9.86元,分紅每10股派3元,股息率5.32%
3、交通銀行,601328,股價4.28元,一季度收益0.3元,凈資產10.19元,每股分紅0.317元,股息率6.5%
4、中信銀行,601998,現股價4.53元,一季度收益0.32元,凈資產9.91元,每股分紅0.254元,股息率5.02%
5、華夏銀行,600015,現股價5.48元,一季度收益0.29元,凈資產14.65元,每股分紅0.301元,股息率5.17%
6、民生銀行,600016,現股價3.97元,一季度收益0.34元,凈資產10.86元。每股分紅0.213元,股息碎4.6%
因為收益高,凈資產高,負債率低現金流充裕,長年穩定分紅,便吸引了大批散戶蜂擁而入,因為散戶太多,沒有主力進入,銀行股便長期雷打不動,無論業績多好,無論凈資產多高,無論分紅多少,無論大盤自2440點上漲到3550點,銀行股始終我行我素,相當有個性,成了滬深兩市中的奇皅!
銀行股,會漲么,短期看,還很難,因為還有很多散戶堅守,剛好主力借銀行又可控制股市慢牛,如果想要到股市賺快錢,那就要遠離銀行,現在的銀行股真是比垃圾股還慘???
跌到現在,也是散戶跟主力拚耐心的時候,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贏家!混沌哥預言: 大A想要走牛,還非得銀行扛旗才行!
分紅不填權,就是耍流氓;除權還下跌,強盜加流氓;你要它的股息,它要你的本金。交通銀行是典型。珍愛生命,遠離交行!
銀行股被房地產拖累,如果不割肉,就等幾年吧,經濟轉型成功後,會漲回來
銀行股肯定是需要穩定的,靠業績慢慢分紅肯定是比吃利息好。
如果是炒股的話,需要跟緊國家政策,未來經濟發展什麼就盯那個方向。買股票首先是1、價值。2、預期。就像你現在要去投資一家公司,或者你要去買一個東西。那你首先想的是不是值得買,這東西好不好,然後再想這東西未來是否有前景,是否有想像空間。
反過來說銀行股,好不好?當然是好啦,業績妥妥的。那未來呢,有沒有什麼預期?假設工商銀行漲10倍,會是什麼情景?如果工商銀行漲10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等等,你就不斷去問自己一些答案,你就容易得出結論。
操作上:我建議還是割了吧,買基金吧,最近這一兩年很多基金都翻2倍。
我和你一樣也是重倉銀行股,沒有賺到差價。只是連續分紅兩年,加上打新額度的提升,收益還算穩定,應該說買銀行股比存銀行要好很多。
你既然已經重倉持有銀行股三年了,還是堅持自己的初衷,不要割肉的好。因為據我觀察,金融股已經跌出了黃金坑,基本沒有多少下跌空間了,堅守其中,必有回報。其實,我感覺投資銀行股很輕松,買入持有,不用擔心坐過山車的心驚肉跳,只是等待每年的分紅收入就好,反而省心省力。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我把銀行股當做債券來配置,每年穩定收股息,加上打新收入,也能夠達到10%以上的收益,比起其他的理財產品已經好了很多,既穩定有安全,完全不用操心受累。所以,我是銀行股的堅定持有者。
我們來分析一下,目前在北京或者上海買一套很一般的房子,大概需要500萬元左右,但是每年的租金也就五六萬元最多了。可是你要是用500萬元,買入「北京銀行」的股票,就以今天的收盤價4.34元為准,可以買到115萬股還要多一些,每年平均每股分0.3元,每年只是分紅就可以獲得34.56萬元,10年分345.6萬元,如果每年都用分紅的資金復購再投資,不到10年應該可以翻倍,再把利潤的增長和總資產的增長計算進去的話會更加的可觀。難道在持有的十年當中銀行股就不會走牛一次嗎?絕不可能。因此,長期持有銀行股,獲取豐厚的回報還是可期的。對於我們普通的投資者來說,投資安全的品種,比如,銀行、保險等金融股,才可以保證收益的穩定性和生活的幸福安逸。所以,耐心持有,等待長期回報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割肉就意味著真正的虧損。
投資是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在等待,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在上漲,是非線性的上漲,如果持有的是四大國有銀行的,建議繼續持有。
㈤ 交通銀行股票為什麼一直跌
這是上周四的分析,有提到銀行板塊的異常,可以參考
㈥ 交通銀行股票為什麼老跌
市場不認可現在的股價,也就下跌了。
現在的市場價是凈資產的一半都不到,市場不認可,公司自己也不一定認可。
作為投資者,你說怎麼辦?
謝謝你的提問
㈦ 交通銀行股價為什麼這么低
不僅是交通銀行的股價低,所有銀行的股價都很低,因為沒有大資金去炒作銀行類股票。
㈧ 交銀新生活力為啥一路跌
因為政策上的變化加上目前整個市場上都處於低靡的狀態,導致一路跌。現在交銀新生活規模還有128億,由於長期下跌,很多定投的取消了,補倉的終止了,虧得不多的贖回了,規模也在一步步縮小。
一、交銀新生活力怎麼了?
多年前,交通銀行的新活力在收入方面曾經位居前列。現在,這不僅是一個逆轉,而且似乎是一個無盡的絕望.最新的情況是,新的一代基金經理已經加入,而支付寶金萱已經悄然被免職.看數據,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投資性價比都慘不忍睹,似乎「金牛獎得主」被狠狠嘲諷。
二、交銀新生活力
1、業績表現:交通銀行成立於2016年11月11日。截至2021年3月29日,成立以來總收益率為224.60%,年化收益率為30.79%。同期滬深300指數總回報率為50.26%。到2020年底,基金總規模將達到160.92億元。2、投資風格:大部分股票自下而上精選,個股操作靈活。楊浩整體風格趨於成長,對估值有較高的容忍度,偏好右手交易,選股注重盈利指標。很少追逐熱門行業板塊進行配置,多是自下而上選股,個股操作靈活,部分個股持有時間短。在選股層面,楊浩以媒體和消費為主,信息技術和產業為輔。2020年四季度十大尷尬股佔比63.44%,全股佔比87.66%。
數字經濟和製造業升級是承接經濟復甦、對抗競爭成本負面因素的重要途徑。本季度IT技術和製造公司的增加,不僅是產業周期的因素,也是這些智能化、集成化的優秀公司創造的新模式、新產品,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和估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