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譽指標大於多少的公司有風險
商譽評估值不超過30%則屬於在安全范圍之內,商譽評估值超過30%的上市公司則需要小心謹慎一些。 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得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一般來說,商譽與凈資產比值越大,商譽減值概率越高,當比例大於30%時,就需注意商譽風險了
拓展資料
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並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存在。
「三元論」
商譽的「三元論」:關於商譽的本質,比較權威的觀點當屬美國當代著名會計理論學家亨德里克森在其專著《會計理論》中介紹的三個論點,即好感價值論、超額收益論和總計價賬戶論。這三個論點稱作商譽的「三元論」。
好感價值論
好感價值論認為,商譽產生於企業的良好形象及顧客對企業的好感,這種好感可能起源於企業所擁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商業地位、良好的勞資關系、獨占特權和管理有方等方面。
由於這些因素都是看不見摸不著,且又無法入賬記錄其金額,因此商譽實際上是指企業上述各種未入賬的無形資源,故好感價值論亦稱無形資源論。
超額收益論
超額收益論認為,商譽是預期未來收益的現值超過正常報酬的那個部分。這里的超額收益應該是指在較長時期內能獲取較同業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潤。商譽是與企業整體結合在一起的,無法單獨辨認,但企業一旦擁有它,就具有超過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務潛力.因此,它的價值只有通過作為整體所創造的超額收益才能集中表現出來。
總計價賬戶論
總計價賬戶論,也稱剩餘價值論。這一論點認為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是繼續經營價值概念和未入賬資產概念的產物。
2. 股票商譽70%是什麼意思
股票商譽70%的意思是被並購企業的業績不良,有商譽減值的風險。以商譽在公司凈資產中的佔比為依據,佔比越高風險越大,商譽占凈資產比例在30%左右為合理中樞,商譽佔比大於50%就要引起關注了,大於70%以上的,說明商譽佔比遠超正常水平。這時需要非常關注被並購企業的業績情況,避免商譽減值帶來的巨大風險。商譽確認後,持有期間不再攤銷。但合商譽必須每年進行減值測試,如後續收購標的公司未來的經營狀況惡化,則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一旦確認要商譽減值,這些減值部分都會計入當年的利潤,形成虧損。
3. 商譽指標大於多少的公司有風險
商譽占凈資產考量,商譽占凈資產比率如果在10%以內,形成減值產生的風險不大;如果超過20%,則為高風險水平。
商譽比例達到30%就要注意商譽減值的風險,投資者在選擇股票時,避免高商譽的股票,高商譽的股票潛在的風險較大,若股票發生了商譽減值,那麼股票下跌的概率較大。
商譽減值是由於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追逐市場熱點、炒概念、做高股價,而高溢價收購,導致商譽不斷膨脹,但最後又因為被收購的資產業績不佳,公司承諾無法達到預期而導致的。
(3)商譽占凈資產30的上市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一,商譽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比如A公司要收購B公司,收購價格是50億,實際上B公司的市值只值30億,多出的20億就是商譽,
商譽是一家企業在並購另一家企業的過程中,所涉及的收購對價大於或小於被並購對象的可辨認的對應凈資產,即我們俗稱溢價或折價的那部分差價。但商譽並非在並購後就有,而是在並購後形成的母子公司在合並報表的過程中產生的。所以,商譽可以講並不是一個會計科目,而只是一個報表項目。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多數會計人員平時可能根本接觸不到,更不要說普通投資人。
二,用什麼指標來分析商譽?
由於2018年報,多達近200家企業引爆了商譽為主的資產減值,令這個市場中的投資者不少人踏中「地雷」,防不勝防,對商譽噤若寒蟬,很多還算有點水平的投資者也來問我商譽的問題,把握不準備商譽該不該減值。
所以我們建立了兩項指標來分析商譽的大小,分別是商譽占總資產比和商譽占凈資產比率。
商譽占總資產比,顧名思義,就是商譽占企業合並報表的總資產的比例;
商譽占凈資產比率,就是商譽占企業合並報表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比例;
三,商譽資產減值損失,是指通過商譽減值測試後,判斷當前賬面上所記錄的資產未來無法全部變現或只能部分變現,那麼,這部分不能變現的資產當然就是壞資產,所以我們在報表中,就會當成損失來處理,進入資產減值損失中。所以,商譽上爆雷多少就要看商譽本身有多大,其爆雷的上限就是全部商譽減值,用商譽占總資產比和商譽占凈資產比率就是看假如商譽全部爆雷,分別對總資產和凈資產的影響有多大。
其次,商譽的減值損失,跟企業收購的公司盈利有關系。如果被收購企業的盈利達不到設定的目標,或盈利仍不斷下降,通常情況下,對此類被收購公司形成的商譽,上市公司就會產生資產減值損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爆雷」。
四,分析商譽的指標具體怎麼用?
商譽占總資產比及商譽占凈資產比率,是負向指標,其值越大,意味著對企業的風險就越大,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商譽占總資產比率5%以內,減值風險不大,如果超過10%,那就要注意風險偏高;而以商譽占凈資產考量,商譽占凈資產比率10%以內,形成減值產生的風險不大,而超過20%以上,對應為高風險水平。
4. 股票商譽佔比多少合理
商譽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商譽/凈資產的比值越大,說明商譽減值的概率就越高,當比例大於30%時,就要注意商譽的風險。
舉個例子:發生在收購當中,假設A公司要收購B公司,談判的收購價格是80億,但是實際上B公司的市值只值50億,因此多出的30億就是商譽。
股票的商譽沒有明確的合理范圍,因為只要上市公司有商譽,都會在年底進行商譽減值。
如上舉例,假設公司當年凈利潤為40億,商譽減值就是將凈利潤彌補被溢價的30億商譽,所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
因此哪怕當年賺得多,最後股票一樣沒有分紅,所以短期內要注意高商譽的股票。
不過每年年底進行商譽減值,也是為了次年能輕裝上陣,這樣次年盈利的錢就會歸所有者權益。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股票是股份制企業(上市和非上市)所有者(即股東)擁有公司資產和權益的憑證。上市的股票稱流通股,可在股票交易所(即二級市場)自由買賣。非上市的股票沒有進入股票交易所,因此不能自由買賣,稱非上市流通股。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標准、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證書的簡稱,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或作價抵押,是資金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
5. 商譽/凈資產30.8%是什麼意思
商譽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舉個例子:發生在收購當中,假設A公司要收購B公司,談判的收購價格是80億,但是實際上B公司的市值只值50億,因此多出的30億就是商譽。
所以一般在年底的時候,就常有商譽減值的說法。商譽減值是上市公司購買的子公司沒有預期的賺錢,需要重新評估價值,所以需計提商譽。也就是說以前買公司買貴了,因此在年底凈利潤中需要扣除多花的錢,所以業績虧損而引發股價下跌。
當公司的商譽占母凈利潤比值超過1倍,業績將因商譽減值由盈利變成虧損。商譽/凈資產的比值越大,說明商譽減值的概率就越高,當比例大於30%時,就要注意商譽的風險。投資者可以通常同花順商譽掃雷等進行查看,剔除商譽也是為了次年輕裝上陣,扭虧為盈。
【拓展資料】
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得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一般來說,商譽與凈資產比值越大,商譽減值概率越高,當比例大於30%時,就需注意商譽風險了。為了防止公司在做賬時誇大自己的商譽,有規定表明公司不能自行確認內部產生的商譽,只有真正有人出資買,才能在報告出現公司商譽。而且我國要求擁有因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的企業,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鑒於商譽難以獨立產生現金流量,因此,商譽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
一般情況下,商譽佔比越高,其商譽減值對於公司來說影響也越大。比如一家公司收購另一家公司,承諾後期凈利潤不低於多少,但實際的報告中,卻不如預期。在報告期末,則未計提減值准備。所以就是當初誇下的海口,並沒有實現,這就是高商譽所帶來的雷。
現在A股市場上的高商譽已經成為了一個潛在的風險,股票商譽值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是不合理的,當商譽值大於30%,投資風險一般就比較大了
6. 商譽指標一般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大於多少認為公司存在較大風險
商譽評估值不超過30%則屬於在安全范圍之內,商譽評估值超過30%的上市公司則需要小心謹慎一些。
商譽是在將來能為企業經營帶來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在舊會計准則中,商譽是歸入無形資產的,商譽的處理方法與其他無形資產一致,自創商譽不算。
商譽減值測試的基本要求:
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時進行減值測試。由於商譽難以獨立產生現金流,所以商譽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應當是能夠從企業合並的協同效應中受益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但不應當大於企業所確定的報告分部。
企業進行資產減值測試,對於因企業合並形成的商譽的賬面價值,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難以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的,應當將其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組合。
對於已經分攤商譽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不論是否存在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每年都應當通過比較包含商譽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進行減值測試。
7. 商譽比例達到多少危險
商譽占總資產比率如果在5%以內,減值風險不大;如果超過10%,那就要注意了,因為此時風險偏高。
商譽占凈資產考量,商譽占凈資產比率如果在10%以內,形成減值產生的風險不大;如果超過20%,則為高風險水平。
風險的來源是商譽減值,而不是商譽本身。
如果商譽本身沒有減值風險,比例再高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商譽是確定要減值的,那麼,只看占凈資產的比例是不夠的。還要看占凈利潤的比例。一個公司的商譽占凈資產比例可能不高,但是商譽一旦發生減值,公司由盈轉虧(商譽減值損失高於經營利潤),股價就會暴跌了。
【拓展資料】
財務分析一定要結合商業實質。不要盲目適用指標。
商譽指標解釋:
商譽占總資產比例=商譽/總資產,即公司使外界相信的未來可能創造的超額價值/總資產。商譽通常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經濟收益,商譽值的大幅增加一般與上市公司的並購重組事件有密切關系。說的日常一些,就是品牌溢價。
有時候我們去挑衣服,明明都是運動服,材質看著差別也不大,不同品牌之間的價格卻是千差萬別。此外,各種明星的代言,表面上看都是流量「惹的禍」,其實這也是在無形中提升該品牌的商譽。
商譽比例達到30%就要注意商譽減值的風險,投資者在選擇股票時,避免高商譽的股票,高商譽的股票潛在的風險較大,若股票發生了商譽減值,那麼股票下跌的概率較大。
商譽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比如A公司要收購B公司,收購價格是50億,實際上B公司的市值只值30億,多出的20億就是商譽,商譽減值是由於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追逐市場熱點、炒概念、做高股價,而高溢價收購,導致商譽不斷膨脹,但最後又因為被收購的資產業績不佳,公司承諾無法達到預期而導致的。
8. 商譽指標一般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大於多少認為公司存在較大風險
商譽評估值不超過30%則屬於在安全范圍之內,商譽評估值超過30%的上市公司則需要小心謹慎一些。
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得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一般來說,商譽與凈資產比值越大,商譽減值概率越高,當比例大於30%時,就需注意商譽風險了。
舉個例子,在資本市場中,假如某一家上市公司要被收購了,實際賬面凈資產只有1億元,但是被收購的公司的品牌在市場中具備一定的影響力,所以有公司願意溢價,以2億元的價格來收購,那麼這多出來的1億元就是該上市公司的商譽值。
凈資產是真實反映上市公司財富實力的核心財務指標,在上市公司遇到困境時能夠直接解決問題的是凈資產,而非商譽,因此,佔比超過30%就表明上市公司在關鍵時刻的解決難題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商譽佔比越高,其商譽減值對於公司來說影響也越大:
比如一家公司收購另一家公司,承諾後期凈利潤不低於多少,但實際的報告中,卻不如預期。在報告期末,則未計提減值准備。所以就是當初誇下的海口,並沒有實現,這就是高商譽所帶來的雷。
現在A股市場上的高商譽已經成為了一個潛在的風險,股票商譽值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都是不合理的,當商譽值大於30%,投資風險一般就比較大了。
9. 商譽指標一般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大於
商譽指標一般占公司凈資產的比例不超過30%,則屬於在安全范圍之內,商譽評估值超過30%的上市公司則需要小心謹慎一些。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得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減值是指對企業在合並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一般來說,商譽與凈資產比值越大,商譽減值概率越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六條
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章程對投資或者擔保的總額及單項投資或者擔保的數額有限額規定的,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
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