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銀行股票牌照

銀行股票牌照

發布時間:2023-04-10 02:38:02

1. 銀行將獲券商牌照,銀行股會步入牛市嗎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 。

銀行將獲券商牌照,銀行股會步入牛市,個人覺得可能是慢牛形式。

有以下幾點分析:

1、股市資金為後盾,只有雄厚的資金量能才推動股市的上漲,銀行資金更容易流入股票市場。目前各銀行限制貸款資金違規進入股市,一方面對銀行的資金貸款放出去收回有安全性保障,畢竟錢在股票市場對投資者的風險很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對發展實體企業經濟有很強的資金幫助,符合國家輔助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如此這般銀行具備券商牌照,資金在銀行手中,可適時靈活的進行混業經營,都是自己的相關聯業務,金融產業鏈接銀行資金入市或許對大盤是利多,銀行的價值體現出來了,辦現金業務銀行大廳直接券商開戶。


2、是牛市真的要來了嗎?看近段時間上層出台的系列改革措置,目標很明確想讓資本市場活起來牛起來,怎麼活?怎麼牛?一步一步來,於是高貴的融合和勇敢的資本市場拋物線出來了,至於怎麼拋,怎樣的痕跡,慢牛的格局吧,銀行調控的基本作用還是有,我們模仿的國外金融混業嗎?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推動股市的上漲,是不是未來真的有大牛市?銀行忍不住來搶券商碗里的肉,可能動靜不小啊!


3、對於開放的資本市場,吸收外資券商前提是我們保守住固有的本地券商,我們的券商經得住外資券商的沖擊嗎?整合一兩個大的航母級券商勢在必行,全球化發展使銀行券商整合應用而生,A股牛起來遲早的事。


總的來說銀行將獲券商牌照,銀行股會步入牛市可能性會大,但不一定是大牛市,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我的丁香們,優質 財經 生活締造者,財富在您身邊需要我的存在。歡迎評論區討論,您的觀點或許是我們需要的重要投資線索。

(風險提示: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決策建議,不承擔任何風險責任,風險自擔。)

消息顯示: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雖然證監會還沒確認此消息,但已然在投資圈形成熱議。

現有模式:用戶通過銀行賬戶轉入開戶券商,而以後模式:直接在銀行開戶,資金就在此銀行

無疑單從程序來說對投資者來說顯得更加方便,而且打破固有的分業監管模式也是大勢所趨,更加有利於孕育航母級機構的出現。國內以往的分業經營的管理規定,將原本就是同一體系的中信證券和中信銀行、招商證券和招商銀行、興業證券和興業銀行、廣發證券和廣發銀行、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不得有業務上的任何交集。現在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則體現了目前國際上通行的銀行業混業經營的大趨勢。

其實早在2015年「股災」前就有過相關討論,證監會方面也正式向工行發出邀請,希望由工行率先試點。由於當時相關法律對混業經營均有明確限制,有關部門也一直在討論相關限製法條的修訂,但因「股災」胎死腹中。

銀行將獲券商牌照也側面說明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態度,銀行股步入牛市言論尚早,但下周銀行股炒作一番節奏不可避免,熱度持續度預估不會太久,投資者可以適當布局。

當前銀行估值較低而且利率下行情況下,目前股價在凈資產之上的銀行中,寧波銀行估值最高,為1.57倍,其次是招商銀行1.42倍,常熟銀行為1.14倍,紫金銀行1.03倍。 而且常熟銀行跟寧波銀行龍頭次數穩居一二名,龍頭意味其廣告效應,人氣比較足,要拉其板塊必須先拉龍頭股,常熟銀行本年跌幅19.21%,而寧波銀行本年跌幅8.99%,我建議風險能力較強投資者選擇常熟銀行,穩健投資者可以選擇寧波銀行跟杭州銀行。

投資者如果看好銀行行情,又不會選股就可以買入 銀行ETF(512800) ,相當於你在市場一鍵買入36隻所有上市銀行概念股,省心省力,不比買股票收益差,甚至還會更高,何樂不為呢!

短期股價會有影響,長期沒影響。

1,一個原因是銀行的估值和股價的走勢問題,銀行6倍左右的pe是和國家GDP有關的。

2,很多銀行集團也有證券業務,比如說中銀證券中國銀行,中信證券和中信銀行,廣發證券廣發銀行等等。

3,證券業務和銀行最大的營收比起來什麼都不算。

4,短期情緒會受影響

近期有消息稱證監會將向大型銀行發放證券牌照,可能會選擇2家銀行進行試點,如果消息最終被確認的話,那麼我國金融行業將迎來混業經營模式,證券行業9也許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其實在這則消息之前,我國已經部分商業銀行旗下已經有證券公司了,大家比較熟悉的有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國銀行~中銀證券、光大銀行~光大證券,因此個人認為這則消息對於銀行來說並不是什麼重大利好消息。

但是從未來混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部分持牌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如果說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是一個未知數,畢竟證券行業競爭也是異常激烈,要想從其他證券公司挖客戶也並非容易的事情,全國大大小小的證券公司也是多如牛毛。

如果說因為這個消息判斷銀行股步入牛市,還有些武斷,畢竟從當前中行、中信以及光大銀行來看,並沒有什麼突出的競爭力,尤其在證券業務板塊上。綜上,個人認為大型銀行取得了證券牌照,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業務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距離銀行股步入牛市還有很大差距。

券商在歐美國家又被稱之為投資銀行,以J.P.摩根為代表的美國投資銀行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在資本市場上組建了巨型的財團。1933年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實現了分離,投資銀行不得從事吸收存款的業務,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的承銷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和券商成立之初就參照了歐美國家的模式,兩者之間的業務模式是分離的。但是資本都是有逐利的沖動,商業銀行吸收的巨額存款有向高回報領域流動的沖動,因此在我國金融市場中衍生出了影子銀行的業務,由商業銀行作為通道,將資金通過券商和信託基金等機構投向了高回報的領域。

現今我國計劃對商業銀行放開券商的牌照個人認為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我國目前股市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態,股指長時間在3000點以下徘徊,而放開銀行的券商牌照可以使得商業銀行巨額的存款以合理的方式流入股市,必然推動股市的上漲;二是受疫情的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遇到較大的障礙,給銀行放開券商牌照必然會釋放部分流動性,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因此,總體來看給銀行放開券商的牌照會刺激銀行股的增長,而銀行股的上漲也會帶動整個大盤的上漲。但是商業銀行從事券商業務需要更加嚴格的監管,防止商業銀行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業務,從而損害普通儲戶的利益。



昨天傳出來的銀行獲券商牌照,能不能引起銀行股牛市不敢說,但是長期利好我們的資本市場。

前段時間銀行讓利1.5萬億,此舉是不是對其補償我們暫且不知,但是銀行拿券商牌照,那麼我們的銀行儲蓄會不會流入一部分到股市值得我們討論,如果長線資金入市,那麼不止是銀行股的大牛市,而是a股的大牛市。

其次,我國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必然伴隨著外國大資本和機構的入圍,那麼我們必須要有能大硬仗的部隊,必然是航母級券商,而此刻讓銀行介入,顯然是此舉。

雖然短期內不利於券商,但是長期來看利好我們的資本市場的長足 健康 發展。再配合注冊制,T+0,公司優勝劣汰,市場去散戶化,未來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博弈將使投資向著價值投資的方向邁進。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投資藍籌和白馬才是王道,強烈推薦的是滬深300。

應該會,至少估值會慢慢修復

如果銀行獲得券商牌照,就等於銀行搶券商的糧食。對銀行股是大利好,對券商股是大利空。
目前來看,銀行股剛起步,應該有很好的漲幅。

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怎麼理解這條消息?有三點。

第一,對於券商來說,表現來看搶「飯碗」的來了,但時間會有影響,長時間來看影響不大;

第二,對於銀行來說,天上掉餡餅,可以從券商那分一杯羹了,但實際能夠給銀行帶來的利潤也是有限的,可以參考一下香港的證券市場看看他們的零傭金後,市場格局有沒有發生變化。

第三,對於A股來說,肯定是利好,但對於銀行股來說也只能夠是個小反彈吧,長期的趨勢應該不會變的。

這個消息並不會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大,香港有很多銀行也有券商的牌照,並且推出了股票交易零傭金,但結果響應的人並不是太多, 銀行試點券商發牌照,更是加速了傳統經紀業務的趨勢,但也迫使證券公司做好自身專業化的發展思路 ,證券行業一定會出現拼多多這樣的企業,但就我了解到,就算銀行有了證券牌照,市場化的水平還是不及當下的證券公司,更別說什麼互聯網導流等工作吧,對證券經紀業務沖擊最大的並不是那些多少萬個銀行網點

未來可以期待一下

,只是大多數人還沒有準備好,一起加油!!!

A股有2⃣️個魔咒,

第一 兩桶油魔咒,只要它倆有一個大漲,個股就跳水。

第二個魔咒就是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只要大漲,個性股就大跌

2. 銀行可以給股票開戶嗎

開股票賬戶是只能在在券商辦理,現在開戶只需要准備好身份證和銀行卡,下載券商APP,現在開戶傭金已經可以萬一了,還沒有資金要求。

3. 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會迎來大牛市嗎

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一石激起千層浪!

市場普遍認為,給兩家銀行試點發放券商牌照,利好銀行。

本人斗旦猜想,應從工行、建行、農行三家中選擇兩家銀行。國有大行公司治理、業務規模、整體經營良好,有利於參與證券業競爭,培育能與國際大券商分庭抗禮的龍頭券商。此前,已經給中國銀行發放了「中銀國際證券」牌照。

當下,銀行股估值無論是從市盈率、市凈率來看,還是從股價表現來看,都在 歷史 低部。大盤上證指數一在徘徊在3000點以下,是與銀行板塊指數持續低迷不無關系。

銀行股在上證指數中的權重佔比高,一旦銀行股價值得到修復,啟動一波行情,A股會迎來一波指數上漲行情。

至於是否迎來大牛市,暫時還不好判斷。

個人之見,大牛市的條件還沒有充分具備。

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有利於股市來大牛市。

一是有利於股市。銀行客戶資源廣,資金來源多,有了券商牌照,打通了銀行與股市的互聯互通,為股市輸入後備力量提供了充足的客戶、資金來源,有利於股市的長期發展,催生大牛市的到來。

二是有利於銀行。銀行又多了一個收入的來源渠道,目前銀行板塊估值低,長期處於凈資產以下,市值大,股價一直沒有表現機會,現在發放券商牌照,雖然是老話新題,股市預期的是題材,現在有了利好的風口,銀行指數權重佔比高,只能利好催生上漲,馬上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牛市效果。

三是券商利空中性。重倉互聯網券商股,看到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心裡第一反應,利空券商,銀行搶生意來了。仔細想想,應該是中性比較客觀,金融混業經營是市場化的必然趨勢,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券商也有從事小額信貸的業務,今後也有發放銀行牌照,相輔相成,從國家層面講,金融全面對外開放,必須要做大做強國內金融機構,打造頭部券商,銀證聯姻共同發展,並且銀行控股券商也己有先例,現在試點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對現有券商短期有沖擊,長遠有正向激勵的作用,股市有了行情,券商最受益。

大牛市不會立刻到來,但已經不遠。

因為大資金在底部還沒吃夠籌碼,外圍市場震盪還很劇烈,國際金融秩序尚未恢復正常。但能給至少兩家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可以理解為對證券市場的重視度在提升。對牛市的期待值可以有所提升。

畢竟相比於歐美亞太股市,A股依然還是十幾年前的點位,而且幾乎沒有過什麼長牛,長則一年,短則半年。但能夠嗅到牛市氣息的大資金早都在底部開始布局了。今年國外經濟形勢如此混亂,股市集體暴跌,A股依然穩如泰山,這說明A股已經跌無可跌,未來上升可期。並且A股被華爾街諸多風評機構一直認為會是全球二級市場的下一個爆點,很多大咖已經通過滬股通深股通來布局A股,幾乎所有的風評對A股評級都是增持。

另外對於券商牌照的持續放開,先是允許外資入股券商,到現在的給銀行發券商牌照,很顯然是在給證券市場更多的賺錢機會。證券業賺錢從哪來?還不就是A股的成交量所決定。去年這樣只火了兩個多月的行情都推升出全年4000多億的印花稅,未來如果盤活A股,走出長期慢牛,每年萬億印花稅的稅收將是很有可能的,而且這也是繼樓市之後又一塊超級蛋糕。筆者認為這塊蛋糕的蠟燭已經點燃,掠食者正在躍躍欲試,所以現在有多少賣盤都被吃掉,該跌不跌,大餐就離開始不遠了。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個消息還沒有落實,現在還在研究的階段,所以我覺得這個消息只是利好銀行股和利空券商股而已,A股市場現在應該不會出現牛市。

之前也曾經發布過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但是到現在都沒有落實推行,使得我回想起今年五月份,公布將重新研究推出T+0,當天消息出來,所以人情緒高漲,星期一A股交易時段,大部分券商股都出現大幅上漲行情,但是現在我們看一下券商股,從T+0消息發放到今天,券商股價和A股指數有沒有很大的改變,所以消息只是一種對某些行業的預期的反映,不可能因為一個消息導致整個A股市場出現上漲。

我們都知道,這個消息是對銀行股有利好因素,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券商股在A股市場佔比也是比較大,所以你認為A股市場會因為這個消息使得A股指數大幅上升,我覺得不會。

最後,如果單一因為這個消息幻想A股市場會出現牛市,那麼你的幻想一定落空,牛市的出現,是民眾對股市的信心、經濟發展和企業前景的樂觀預期。

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本質上能帶來什麼?

公布消息的是證監會,但法律上還不允許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這意味著,即便是真的,法律也要修改。這需要時間。

早在2015年三月就傳出這個消息,銀行股大漲兩個月後牛市結束。2015年後每一年都有這個消息,但一直沒落地,這次能否落地,我個人持懷疑態度。

另外,假設此時為真,會給市場帶來什麼?

先說銀行和券商,券商去年總利潤1230億元,而銀行商業銀行總利潤接近2萬億。這意味著券商還不如銀行十分之一。銀行混業經營等於搶券商的利潤。如果這是個存量市場,這對券商並不是好事?

銀行混業經營,其實提高了其風控的要求。因為儲蓄民眾跟隨銀行買賣股票(普遍信任銀行,認為銀行不會虧錢),一旦行情發生不利的時候,就會出現類似今年原油寶的事件。本質上,我認為銀行不會過於激進放開進入市場准入條件,反而比券商更緊。這意味著這是個存量市場競爭。

當然,銀行的進入,有利於降低市場融資成本,如兩融,現在兩融額度接近萬億,降低融資融券利率,有利於提升融資總額。

僅此而已,這個概念被多次利用。不要一下子就期待牛市。畢竟全世界正值第二波疫情高峰期。

其實在2015年就有相關的消息傳出,以至於當時證監會還專門回應稱,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公布實施尚無明確時間表。所以不確定這個消息是真新聞,還是「舊聞新炒」。

但就算是真新聞,這個券商牌照對銀行來說實際上沒多大吸引力,來看一下數據。

分不同的業務來看,券商的經紀業務(就是傭金)的收入實在可憐。拿股市為例,兩市年初交易量最高的時候每天成交額是一萬億,按目前明面上萬2.5的費率,每天所有的券商最多最多收2.5億傭金,全年250個交易日算,也不過625億。

那麼多券商來分,一家券商能分到的傭金收入很少很少。雖然還有期貨、還有債券,但是依然不夠看。中信證券2019年經紀業務收入總共也不過95億,利潤20億左右,放銀行身上,這點利潤可能都瞧不上

投行業務,銀行早就在做了,各大銀行都有投資銀行部門,有沒有券商牌照關系不大。

證券承銷業務需要券商牌照,不過同經紀業務差不多,總體市場不大。還是拿中信證券舉例,2019年證券承銷業務收入43億,利潤……就沒必要提了吧。

融資融券業務,融資不說了,股權質押銀行同樣能做,比個人客戶融資的業務量大多了,融券銀行確實不能做,但規模也是太小,需求也不大。

再看下總的數據,2019年券商行業102家證券公司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248.60億元,只相當於建行的一半不到,所以,銀行不一定能看的上券商那點業務。


所以,別想什麼牛市了,最多銀行來一波行情而已。

開門見山、斬釘截鐵回答你:

你想多了,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不會迎來整體性大牛市!

到今天為止,M1目前58萬億就擺在那裡,流動市值滬市30.3萬億,深市21萬億。滬深兩市流動市值合計51.3萬億,也擺在那裡。
要知道2007年開啟的那輪大牛市,M1是滬深流動市值的10倍。所以那段時間A股從998點一路飆漲到6124點,不費吹灰之力。
現在呢?我們一直「加大直接融資比例」,一直IPO,還要迎來創業板的全面注冊制,用不了多久,海量股票鋪天蓋地而來,目前兩市流動市值已於MI相當,還拿什麼漲?
所以呢,向銀行發券商牌照也很難迎來牛市。面對龐大的流動市值,與之體量相當的M1已無力支撐起一輪整體性牛市。

有人反駁我拿美國的數據來舉例

2009年美國M1=1.7萬億美元,流通市值10.7萬億。2019年M1=3.7萬億,流通市值47萬億,他們沒有限售股。請問他們又是怎麼來的十年牛市呢?

數字沒錯,但不能這么算。

美元是國際貨幣,世界各國流通的美元,是美國天然的M1,如果按你的演算法,各國的外匯儲備得算進美國的M1。 目前,人民幣沒有像美元那樣國際化,華爾街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國股票市場也沒有像美股那樣的虹吸能力。所以,資金供給自然也就國內的這點M1為主了。

等外資完全進來的時候,就會有大牛市了。

發銀行個券商牌照,調整個指數計入方法,就來牛市了?哈哈,儂想多了!

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會迎來大牛市嗎?

這件事,是昨天(6月27日)獲悉的。我覺得對於作為市場中流砥柱的金融股來說,算是利大於弊的消息,有望帶領指數走出牛市節奏,甚至是大牛市 。接下來我來說說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券商牌照,對於銀行來說,是多了一項業務而已。我覺得對於銀行來說,就算是發了券商牌照,也不見得馬上要去做這個業務。 對於銀行來說,選擇收購一家券商可能更加務實一點。另外通過銀行龐大的群眾基礎,再添磚加瓦,還真能把這塊業務做大做強。如果銀行股能重新估值,那預期估值空間就更大了,這種勢能,最終很可能成為市場走牛的重要基石。

其次、對於券商行業來說,也是利好消息。那對於券商行業來說,進來了銀行企業,那券商的牌照不再稀缺,面臨的競爭也更大了。 對於券商來說,算是利空了,但對於龍頭券商企業來說,行業格局已經定型,真正面臨挑戰的是三四線券商企業,好在他們在並購,收購方面,有很多故事可以講。總體來說,也是利於券商板塊的發展。

最後、這是對今年銀行業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的一種補償。 按過去某銀行的行長說的話,銀行賺的錢,都不好意思說了。讓利之後,銀行業的利潤可能會少不少。但當下銀行股的估值水平只有卑微的4-6倍,就算是少了一半利潤,我覺得估值水平,也還是極度低估的。現在通過向銀行發放牌照,好比就是打了一棍,給顆糖吃。但我覺得這不僅是糖,而是一個糖塊。就看各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總體看來,這應該有點鯰魚效應。一方面能對券商行業的格局產生催化作用,強者更強,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券商跟銀行的融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我還記得天弘基金搭上支付寶這艘航母之後,發生了質的變化,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基金公司。所以池塘的水開始要變混了,就算各家的水平了。但無論如何,都無力撼動,目前的券商格局。拭目以待吧。

謙秋說問答,快樂有內涵。

暫時不會沒有出現牛市的經濟基本面,第一、目前只是有消息傳出銀行發放券商牌照,而且也說了先試點兩家商業銀行看看情況,後面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怎麼玩尚未可知。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這本身會對本輪反彈行情滯漲的銀行板塊會有一定刺激效應,銀行板塊目前還處於底部區域。而醫葯醫葯板塊,創50,創業板指都接連創出新高,銀行板塊藉此良機補漲一波行情,然後為2646點的反彈行情畫上一個句號,也挺好。


第二、有利必有弊,銀行開發券商業務,那麼券商是否也可以開發銀行業務,如果不允許券商開發銀行業務,那麼券商只能兼並小型商業銀行,然後在實現銀行+儲蓄業務。這樣既會形成競爭,也會形成新的不確定性的行業變革,銀行如此,券商亦如此。畢竟之前說的要打造航母券商,相信不會只是說說而已。

牛市本來就在路上,開放券商牌照不代表大牛市來臨。

1、開放業務不等於有專業辦理業務。

2、券商業務能為銀行帶來多少利潤,又是否可以帶來長期利潤?

3、儲戶開了證券戶也不等於會去使用,這還涉及了民眾對股市的認識和習慣。

4、可能有短期消息的炒作效應,長期還是看業務賺錢與否,如果銀行股不漲反跌,買點做為資產組合的底倉也還可以。

4. 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會讓A股迎來大牛市嗎

那是肯定的

5. 香港首批虛擬牌照概念股票有哪些

香港首個虛擬牌照概念股是什麼?據報道,香港金融管理局將在未來幾周內向六家公司發放虛擬銀行牌照.2018年8月,共有29家機構提香港虛擬銀行牌照申請.2019年1月,香港金管局向其中8家公司發出通知書,表示申請進入下一次選舉.其中包括渣打香港、眾安在線、騰訊、螞蟻金服等.

香港首個虛擬牌照概念股有哪些

1)從競爭結構的角度來看,虛擬銀行以低利率差距爭奪客戶,給傳統銀行帶來壓力,有望仿核逼近傳統機構的變革.在精細化經營要求備咐掘下,核心系統等金融IT升級需求.

2)從數據控制的角度來看,虛擬銀行依靠純在線展示方式,其控制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的依賴度很高.在獲取用戶數據、構建風力控制模型等方面,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需求,即打開個人應聘市場空間.

推薦主線:長亮科學技術(銀行核心系統領導人與騰訊深入合作擴大金融科學技術)、銀傑(個人招聘市場核心布局)、新簡野國都(與銀行深入合作,為普惠金融提供數據服務)、四方精創(銀行IT第一線廠商參股公司申請香港虛擬銀行牌照)、潤和軟體(銀行IT第一線廠商與螞蟻金服合作擴大銀行數字轉型)、宇信科學技術(銀行IT領導廠商)、康旗股份(基於金融科學技術大數據,幫助銀行信用卡中心快速發展).建議注意:中科金財、信雅達、勝時勝、科藍軟體、高偉達、安碩信息、南天信息、神州信息.

金融科技投資主線:1、證券IT領導:恆生電子、東方財富、同花順、勝時勝、金證股、頂點軟體.2、泛網路金融領導:銀傑、長亮科技、上海鋼聯、新國都、潤和軟體、宇信科技、宇宙信息、生意寶.

6. 如果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成真,對證券市場有什麼影響,是什麼目的

這幾天各大主流媒體都有信息稱,為了給銀行放權,為其提供更多自主操作的空間,進而為金融開放提供准備,為混業經營掃清障礙,證監會將可能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這個消息對券商和股票市場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總體上對券商股是利空消息。

向銀行提供券商牌照對整體證券市場的影響有限,試點並不是全面設立,對現有的證券行業格局也不會很大,A股市場的優質標的依然優質,股票是否上漲主要還是由行業和特定公司發展情況決定。現在的市場已經不再有全面普漲的機會存在,兩極分化嚴重,投資者應該更加註重自身的選股原則。

7. 給銀行發券商牌照意味著什麼

給銀行發券商牌照意味著會給銀行設立券商。券商牌照,即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目前券商牌照包括證券承銷與保薦、經紀、自營、直投、證券投資活動、證券資產管理及融資融券等。券商綜合牌照已停發16年。
拓展資料:
關於券商的簡介:
1、「券商」,即是經營證券交易的公司,或稱證券公司。在中國有中信、中信建投、申銀萬國、齊魯、銀河、華泰、國信、廣發等。其實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
2、我國總共合規的券商總計106家,其中有20家進入了2014年度的AA級券商行列,獲得AA級的20家券商包括:北京高華、華西證券、東方證券、申銀萬國、廣發證券、西南證券、國金證券、興業證券、國開證券、銀河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中金公司、海通證券、中投證券、華福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其中多家公司都是首次登上AA評級榜單。值得關注的是,仍無券商獲評AAA級這一最高級別,也沒有券商被評為D類或E類公司。
3、據悉,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 A、B、C三大類中各級別公司均為正常經營公司,其類別、級別的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的相對水平。D類、E類公司分別為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范圍及被依法採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2011年度證券公司會員證券承銷業務的排名情況。排名指標包括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股票及債券主承銷家數、股票主承銷金額、股票主承銷家數、債券主承銷金額、債券主承銷家數六項。

8. 明明28年前禁止,為什麼現在又允許銀行拿券商牌照了

商業銀行拿下券商牌照,對金融行業來說意味著什麼?

近日,關於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消息再度來襲。消息稱,證監會正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進行試點,設立券商。

盡管證監會並未對此消息進行公開確認,但在業內看來,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金融機構混業或已成大趨勢。

畢竟,打破分業經營,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早在5年前,市場就有此推測。不過,鑒於我國長期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事實,銀行持有券商牌照後,其監管難度勢必有所增加。

28年後卷土再來,那些混業經營日入萬金的金控公司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眼下上演的混業經營,不過是金融200年 歷史 長河中一個切片而已。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國內四大國有銀行就曾紛紛設立證券營業部,開始混業經營。

但在1992年下半年,受房地產熱及證券熱影響,大量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同業拆借進入證券市場,致使商業銀行損失慘重。

在此影響下,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明確嚴格分業經營原則,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經營業務,一直延續至今。

而近一兩年來,隨著我國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我國金融機構將面臨與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在這樣的背景下,打破固有的分業監管模式被業內看做是大勢所驅。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一直執行分業經營原則,但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實際上混業經營的禁忌在國內早已被逐步打破。

去年,監管層面就金融控股公司下發專門文件,當時幾家大型民營金控被直接點名,其中不乏幾家新經濟獨角獸。

所謂金融控股公司,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金融機構組成,背後關聯數百家公司,其關系錯綜復雜,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

這些被關聯的公司,可以是信託,可以是基金,可以是保險,甚至可以是與你息息相關的房地產,當然也可能只是個空殼公司。它們可以用5億撬動上百億人民幣的資金,賺取數萬億凈利潤。

這種日入萬金的金融控股公司,在2016年的時候,國內已有50多家。

但這種混業經營的模式,並非中國獨有和首創。目前,除中國之外,美國、日本、英國等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都在全球范圍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縱觀 歷史 ,這些金融控股公司在各國的萌芽時間大不相同,但其發展之路徑卻極為相似。

他們大多都是在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之時萌芽生長,又在經濟遭遇危機時被收縮,但卻總能耐心修煉,在經濟再次高速發展時,浮出水面,大展拳腳,形成行業壟斷。

如何來看待中國當下的金融分業與混業趨勢,美日英三國的金控發展歷程或許可以參考。

美國模式:第一家超級金融控股集團掘告——花旗集團

窺探 歷史 ,不管是經濟實力強大的美國,還是諸如中國這樣新崛起的經濟體,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

但無一例外,在金融控股發展歷程中,證券及投資是大多數國家發展金控模式的主要抓手。

「在其位,謀其職」,不僅是人,企業們也一樣,選好領域,經營擅長的業務,發揮自身優勢,最恰當不過。但事實上,總有企業喜歡越界,跨業經營。

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從某種角度來說,就跟銀行與企業在業務經營過程中的越界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僅從金融控慶散凱股公司的發展來看,美國的銀行是最早的「越界者」。

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迅猛攀升,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譽喚的金融業也快速發展。

彼時,美國監管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能作為投資銀行承銷證券,但一些商業銀行仍舊暗自成立關聯機構,進行證券代銷,頂風作案。

直到1929年,當不計其數的人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眼見股市暴跌,迎接世界范圍的經濟大蕭條之時,美國大多銀行也因曾經瘋狂涉足證券市場而開始倒閉並遭遇擠兌,損失慘重。

股市暴跌,銀行倒閉,私自經營證券業務的行為東窗事發。

於是,1933年到1956期間,美國監管部門三番五令禁止證券公司與商業銀行從事雙方之間的業務,還要求銀行不得並購與銀行業務無關的商業企業,甚至不得跨地域開設分行。

然而在此期間,仍舊有不少證券公司,想方設法規避監管,通過先收購一家銀行,然後將其存款或貸款業務出售的方式控制銀行。

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脹持續上升,銀行存貸利率受限,導致存款流向證券及基金市場。為求生存,銀行不得不突破地域限制,拓寬業務范圍,而監管部門也因擔心銀行倒閉,引發經濟危機,宣布廢除對銀行控股地域上的限制。

然而這並不能解決銀行的燃眉之急,在1979年到1999年,美國居民在銀行的存款金額削減了近一半,銀行的存貸款業務不斷衰退。

主營業務受到嚴重威脅,20世紀末,銀行再也不完全依賴傳統的貸款業務,開始拓展其他金融業務,如證券、租賃、信託投資等。在此期間,美國銀行控股公司逐漸形成。

1999年11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時,在美國人意識到實行了多年的商業銀行不得經營證券、信託等業務的分業經營模式,已成為限制其經濟在全球自由競爭與發展的桎梏時,美國出台 歷史 上有名的《金融服務現代法》,規定銀行控股公司可以選擇成為「金融控股公司」,直接或通過非銀子公司從事任何金融相關的業務。

由此,美國銀行、證券和保險交叉經營的混業經營時代正式開啟。

就在該法規出台的當天,美聯儲理事會就批准了117家銀行控股公司變成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請。

此後,美國金融控股公司快速發展。直到2006年,美國國內的金融控股公司已達到600多家。

但其實,受美國意欲爭奪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影響,以及在政府誘導及支持下,早在1998年4月,美國第一家超級金融控股集團就已形成。這就是由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產生的花旗集團。

彼時,花旗集團不但可以經營銀行業務,還可以經營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租賃等業務。

相關資料顯示,彼時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到了7000多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億以上的客戶、6000多萬張信用卡消費客戶。其規模之龐大,令人咋舌。

日本模式:159萬億日元的金融超級航空母艦——瑞穗銀行

美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為日本和韓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運行模式提供了參考依據。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竟然在模仿的過程中,一不小心造就了彼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在跟隨美國金融市場自由化步伐下,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逐漸放開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管制,1997年允許設立金融控股公司,1998年便推出金融控股公司制度。

1999年,日本第一勸業銀行、興業銀行和富士銀行宣布合並。由此,彼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金融資本集團——瑞穗銀行成立,日本開啟了金控模式。

據統計,當時三家銀行合計總資產達159萬億日元,是彼時日本國內最大的東京三菱銀行(約78萬億日元)的兩倍多,並超過先前合並誕生的德意志銀行等特大型金融集團,瑞穗銀行也因此而被稱之為「金融超級航空母艦」。

更為誇張的是,三家銀行的合作消息被透露出來以後,當日上午,東京股票市場上原先一直不被看好的金融股竟成為人們競相購買的熱點。受此消息影響,東京股市當日平均股價從一開盤便開始勁升,最後以18098.11點報收,較前一日上漲了218.37點。

此後,三菱聯合、三井住友相繼成立,並與瑞穗金融控股公司並列成成為日本三大金融控股公司。

與日本毗鄰的韓國,則是在1999年才允許設立金融控股公司,2000年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上得到認可。

2002年,韓光銀行、和平銀行、慶南銀行合並,韓國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有利金融控股公司成立。

英國模式:為拯救經濟而誕生的匯豐銀行

除日韓對美國金融控股的參照之外,在提及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時,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還有英國。

原因在於,第一,兩國金融控股的發展時間相近,均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第二,則因為兩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背景有鮮明的對比。

如果說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是經濟攀升期間發展的產物,那麼英國的金融控股公司則更像為拯救該國經濟而誕生的救星。

撒切爾夫人執政時,英國的金融服務業產值雖佔到全國GDP的15%,但如果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倫敦將失去其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國經濟將因此蒙受巨大損失。

為此,撒切爾政府出台《金融服務法》,徹底消除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之間的界限。由此,英國的銀行迅速開展並形成以銀行為母公司,收購其他金融公司為子公司的金融控股模式。

隨後,蘇格蘭皇家銀行、匯豐銀行等大銀行相繼迅速擴張為英國規模較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英國金融控股公司揚帆起航。

美國 探索 ,日韓復制,相比之下,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起步和形成時間則相對較晚,遠落後於歐美等國。

英美金融控股公司的雛形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而中國第一傢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點的公司則產生於1979年,比歐美等國相比,晚了一個世紀左右。

中國金控發展歷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回溯 歷史 會發現,歐美等國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及發展,多是由於市場的推動,不管是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還是德意志銀行與美國信孚銀行(美國排名第八的一家控股銀行)的合並,都能說明這一點。但反觀國內金融控股的發展,由於各國體制不同,中國的金控發展進程更多是由政府層面推動。

比如,我國第一家由國務院特批成立的,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點的公司是——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它成立的初衷是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外資,用來解決國內經濟建設資金問題的。

而後,隨著監管的放開,銀行才被允許可以試辦各種信託業務。至此,各大商業銀行才跑馬圈地,紛紛突破分工界限,拓展跨業業務。

比如,中、農、工、建四大行不但建立全資或參股證券公司,還在所屬信託投資公司中設立證券部,從事企業證券的發行、代理買賣或自營業務。

1986年,建設銀行先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交通銀行,則以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驗點銀行的特殊身份,於1988年和1991年分別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即現在的海通證券)及太平洋保險公司。

此外,交通銀行還公開經營保險、信託、房地產等非銀行金融業務。直到1993年時,交通銀行的金控雛形已現。

同一期間,一些商業商業銀行在染指證券業務的同時,還向地產、保險、投資、貿易等領域拓展。

彼時商業銀行這種跨業發展的混業經營模式,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這段快活且自由的日子,卻並沒有持續太久。1993年,成為國內金融控股公司發展的一道分水嶺。

1992下半年,在房地產熱與證券投資熱的浪潮中,大量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同業拆借進入證券市場,加速累積了銀行自身的風險,也催化了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的形成。

受此影響,監管部門開始對金融業秩序進行整頓,金融控股公司也因此迎來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監管。

1993年12月至1995年期間,一系列監管政策相繼出台。監管層一方面規定國有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另一方面要求國有銀行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離關系,分業經營。

這直接導致此前各大銀行苦心成立或投資的金融業務被剝離。1999年,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政府正式簽訂轉讓協議,將太平洋保險與海通證券兩家公司的相關權益進行轉讓。由此,交通銀行轉變為專業性的商業銀行,不再是金融控股公司。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與美國當時的一些證券公司不願放棄金融業務而另闢蹊徑躲避監管相同,國內一些商業銀行為了法律法規的限制,則在境外設立獨資或合資投資銀行,並逐步向金融控股集團轉變。

比如,建設銀行與摩根士丹利等境外企業,合資成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工商銀行與東南亞銀行合作在香港收購西敏證券,並將其改名為工商東南金融控股公司。

在此期間,各地的商業銀行以及信託投資公司,也並未完全將此前組建的證券公司剝離。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高漲,外資銀行大量湧入,外部競爭加大,監管部門才逐漸放開政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之間的資金壁壘被打開。

這也是為何當下從整個市場來看,銀行系所控股的金融機構多為保險、證券、基金、融資租賃的原因。畢竟在金融控股公司 探索 早期,以上幾項業務就已被對銀行開放,並被銀行牢牢抓住。

2002年伴隨著中信集團、中國平安和光大集團三家機構經批准試點成立綜合金融控股集團,國內最早的一批金控公司正式成立。

此後,從2005年到2009年期間,各大銀行又相繼成立基金公司、信託公司及租賃公司。他們的具體玩法是通過採取控股子公司的形式涉足不同領域的金融業務。

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發展出現呆滯。為挽救地區經濟,解決資本難題,地方銀行、證券、保險、產業基金和租賃等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近,由此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加速成立,並在2015年呈現出爆發增長的態勢。

如今,國內的金融控股公司分為五大派系,分別是金融系、央企系、地方系、民營系、互聯網系五大類。這些金融控股公司大多單獨設立或參股的方式,涉足金融機構。

其中金融系又分為銀行系與非銀金融系,銀行系如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成立或參股的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

非銀系如平安集團、中國信達、中國東方等成立或參股的保險、信託、融資租賃等金融機構。

央企系如招商局、中信集團、中石油等;地方系如上海國際、浙江省金融控股、越秀金控等;民營系如海航、復星國際、恆大等;互聯網系如網路、騰訊、阿里巴巴。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末,國內各類金融控股公司已達53家。

另根據新財富統計,截至2017年國內民營資本已經控制了近200家金融機構,總資產接近26萬億元,其中不乏部分大型的民企金控集團已經超過萬億級別的體量。

雙面金控:螞蟻腿上的大象

金融控股公司的迅猛發展不無道理,各大實體企業通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不但可以擴大資本來源,同時還可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收益。

然而,有利必有弊,金融控股公司雖能幫助企業得到諸多好處,但其風險也不容忽視。

以美國的純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為例,母公司作為控股公司,不負責具體業務,主要負責重要決策及管理,各子公司相互獨立,但由於其非銀業務佔比較高,因此系統性風險也更為突出。

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惡化影響,花旗銀行受到破產沖擊,由於花旗銀行將用戶的存管資金及央行的流動性資金支持,投資了高風險,高收益的非銀業務。以至於危機期間,即使美國政府三番五次的救助,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控制危機。

英國的事業型金融控股公司,其母公司大多以銀行業務為主,銀行母公司作為控股公司,同時負責控股公司的管理,各個子公司雖相互獨立,但當子公司發生危機時,也會將風險傳導至母公司。

德國的全能銀行模式,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以平行且同等的形式存在,能滿足用戶多種需求,且母公司都是銀行,但對母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要求極高,一旦其中一個業務發生風險,其他業務也會受到直接影響。但由於德國銀行從發展之初便開始採取全能銀行模式,因此風險控制能力較強,這是其他國家所不能輕易復制的。

中國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有兩種運營模式,即事業型與純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前者為中、農、工、建、交五大行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後者最典型的則為平安集團。

而國內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風險主要聚集在一些非金融企業以非自有資金進行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將金融機構作為「提款機」,使得實業板塊與金融板塊風險交叉傳遞等風險。

最典型的案例是安邦保險,2017年5月,安邦被爆先是以6名個人投資者用5.6億元的資金,投資於49家號稱總注冊資本達到24億元的企業,再通過「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動對安邦98%的股權、600多億元的注冊資金和超過19000億元的資產。

但實際上,這些個人股東並未實際出資600多億元現金支撐安邦的運作,而是進行了虛假出資、循環出資。

此外,在眾多的金融控股公司中,明天系也是值得一提的案例。新財富統計,截至2017年6月底,明天系已經控參股44家金融公司,涉足銀行、保險、信託、證券、基金、租賃、期貨等,覆蓋了金融業全部牌照,其控參股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高達3萬億。

然而,隨著國家金融去杠桿以及外匯管制,監管層要求金控公司以償債的方式來降低金融系統風險。明天系實控人在香港被控制等風波傳出後,「明天系」控股運作模式的弊病開始爆發。

旗下公司頻頻出現兌付風險,「明天系」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試圖拯救龐大的集團,但無濟於事。

去年5月,明天系旗下最早、最核心的的金融資產——包商銀行,也因被明天系佔用資金,而被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所接管。

金控發展200年,監管變革200年

事實上,為了抑制金融控股公司發生風險,各國都有出台相應的政策,對金融控股公司的行為進行規范。但各個國家又因具體模式及國家實際情況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監管模式。

美國採取的是分業監管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個子公司根據業務不同接受不同行業監管機構監管。美聯儲作為金融控股公司的「傘型監管者」,主要從整體上評估和監測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的內控措施,以及集團風險對存款子公司的影響,必要時擁有對銀行、證券、保險等子公司的仲裁權。

國內的金融控股公司的運營模式因與美國的模式相似,因此,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方式也與美國有異曲同工之處。

根據2019年7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起草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審查批准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變更、終止以及業務范圍;銀保監對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機構的具體業務進行監管;財政部負責金融控股公司財務制度管理;且各監管部門之間要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合作及信息共享。

而北歐國家與德國則採取統一監管的模式,即將所有金融機構歸納於同一個監管機構的監管之下。具體為德國在其財政部門下設置了一個聯邦金融監管局,統一負責銀行、證券、保險的監管。另外再下設銀行、證券、保險部,以及銀行與證券、證券與保險、銀行與保險三個相互交叉的監管部。

澳大利亞與荷蘭則採取雙峰監管模式,即將銀行與保險業進行統一監管,在把證券業獨立出來,著重市場行為監管。

從雛形初現到當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已超過200多年。它們有的萌芽於經濟發展之時,有的產生於經濟衰退之際,而無論屬於哪一種,其發展過程中,都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風雨之中,暗自滋長,才換得最終的破土而出,延續至今。

而梳理各國金融控股發展史,最終會發現,金融分業、混業的變化趨勢,一定程度上記錄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溫度,不僅與內在機制關聯,更與全球外部環境息息相關。

(參考資料:《新時代 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作者:連平 等著)

9. 哪些銀行支持股票開戶

哪些銀行支持股票開戶?股票開戶要去證券公司開戶,然後去指定銀行辦理三方存管。另外投資者一般可以在銀行看到證券公司在裡面駐點,其實銀行本身是不具備股票開戶職能的,都是證券公司的客戶經理在裡面駐點幫完成的。具體的流程如下:個人A股新開戶:攜帶材料:身份證、銀行卡(銀行卡去銀行連三方用,沒有銀行卡可去銀行辦三方時新開)。開戶費:上海40元、深圳50元,有些收費。流程:本人至營業部開立賬戶攜帶營業部出具的表單至銀行開立三方存管軟體下載備註:上海證券開戶第二個交易日可用,深圳證券開戶當日可用下載軟體之後,輸入資金賬號和密碼登錄,然後把銀行卡中的資金通過銀證轉賬轉入證券賬戶,之後就可以買賣了,輸入股票代碼,要買的數量和價格,然後下單就可以了。開戶一定是在證券公司,銀行沒有開證券賬戶的牌照的。可以異地開戶的,開戶不受戶籍所在地的影響。

10. 投行牌照分股票和債券嗎

有股票也有債券。投行基慶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塌搜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團鋒歷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有股票和債券。

閱讀全文

與銀行股票牌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股票APP中5日是什麼 瀏覽:420
橡膠漲停股票 瀏覽:828
平安長期服務計劃股票歸屬 瀏覽:293
股票軟體翻頁快捷鍵 瀏覽:964
千山葯機股票重組是好事還是壞事 瀏覽:666
股票私募怎樣賺錢嗎 瀏覽:272
你認為以下股票的走勢會如何 瀏覽:166
2020年春節股票休息時間 瀏覽:996
投資顧問自己不能買股票 瀏覽:943
股票在app100股 瀏覽:467
關於醫療方面的股票問題 瀏覽:84
人民網股票今天最新消息 瀏覽:673
限制性股票辭退員工 瀏覽:967
st股票多少換手率正常 瀏覽:74
股票開市鄙視時間 瀏覽:508
股票低位大宗交易是主力建倉 瀏覽:248
根據股票賬戶資產授信額度 瀏覽:14
股票龍虎榜的數據怎麼看 瀏覽:982
股票現金分紅怎麼顯示出來 瀏覽:573
漢中股票期貨投資類的公司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