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第一家外資銀行是什麼
匯豐銀行。
1、第一家在中國注冊的外資銀行-匯豐銀行,1906年其發行了股票 。
2、匯豐銀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創立於清同治三(1864年),香港總行於同治四年3月開業,殲襲上海分空升行於同治四年4月開業。英文名稱原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Ltd.,同治五年根據香港政府法令正式斗改老注冊時改稱。中文取名匯豐,含有預期匯兌業務發達的意思。
『貳』 金融學的歷史
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發展一般會經歷四個階段: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持續發展期(或衰落期)。
1) 在創業期,企業組織和流程不正規,但大家高度團結,創業的核心人物能夠對每個人施加影響,因此效率很高,企業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市場和產品的創新。
2) 在成長期,企業業務快速發展,由單一產品轉向多個產品線;人員大量增加,跨部門的協調越來越多,並越來越復雜和困難;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組織均衡成長和跨部門協同。
3) 在成熟期,由於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漸漸淡薄,企業組織和流程的僵化日趨嚴重,流程運作困難,效率低下;大部分企業由此走向衰落,也有極少數企業經過劇烈的業務變革,進入持續發展期,實現永續經營的追求(如IBM和通用)。
金融業定義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金融業特點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 指標性 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壟斷性 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 *** 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 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高風險性 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
單位和個人,其扒爛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 效益依賴性 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
高負債經營性 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
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 *** 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
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金融業的產生與發展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余此滾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和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豎余行的商業機構。
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最早出現的銀行是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
169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
明朝末期錢庄(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現代金融業 金融業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從古代社會比較單一的形式,逐步發展成多種門類的金融機構體系。在現代金融業中,各類銀行佔有主導地位。
商業銀行是現代銀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銀行、存款銀行、實業銀行、抵押銀行、信託銀行、儲蓄銀行等,雖都經營金融業務,但業務性質常有較大差異,而且,金融當局往往對它們的業務范圍有所限制。現代商業銀行一般都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
大商業銀行除在本國設有大量分支機構外,往往在國外也設有分支機構,從而成為世界性的跨國銀行。現代大商業銀行通常是大壟斷財團的金融中心。
持股公司已成為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業的重要組織形式。 與商業銀行性質有所不同的是專業銀行。
專業銀行一般由國家( *** )出資或監督經營。其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大都側重於某一個或幾個行業,並以重點支持某些行業的發展為經營宗旨。
中央銀行的建立是金融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現代金融業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導地位。
它是貨幣發行銀行、 *** 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的金融政策,調節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一般也是金融活動的管理與監督機關。 除銀行外,現代金融業中還包括各種互助合作性金融組織(如合作銀行、互助銀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組合等)、財務公司(或稱商人銀行)、貼現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咨詢公司、專門的儲蓄匯兌機構(儲金局、郵政儲匯局等)、典當業、金銀業、金融交易所(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調劑市場等)和資信評估公司等等。
現代金融業的經營手段已十分現代化,電子計算機和自動化服務已相當普及。
1921年7月1日中國 *** 成立以後,立刻投身於推翻三座大山的洪流之中。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經歷了1927年「4·12」蔣介石屠殺 *** 人,中國 *** 被迫轉入了武裝斗爭,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為標志,我們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而毛主席領導的農民武裝上井岡山、到1928年4月和南昌起義軍隊在井岡山會師,從而開辟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這一時期,工農武裝暴動風起雲涌,革命斗爭如火如荼。革命力量每攻克和佔領一座縣城,即從縣到區到鄉成立工農革命 *** 或蘇維埃 *** 。在打破圍剿和反撲、與反動武裝反復爭奪中,紅 *** 域失而復得,不斷擴大,革命武裝也不斷壯大,為紅色政權施政創造了條件。
我黨早在革命斗爭初期,即看到了金融的重要性,最初在金融領域上進行的斗爭是減息和反對高利貸。而一旦建立了紅色政權,即提出和建立了紅色金融——工農銀行。
1927年8月, *** 員傅柏翠在福建上杭蛟洋鄉建立農民協會,減租減息和抗稅,並組建農民自衛軍。在1927年冬創辦了「蛟洋農民銀行」,發行了「蛟洋農民銀行流通券」,到1928年6月,因地方軍閥的圍剿,蛟洋農民銀行停止營業。這是紅色金融的第一次實踐,第一次建立了人民的銀行,掌握了貨幣發行權,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在中央蘇區、在閩西、閩東、在湘鄂贛、閩浙贛、鄂豫皖、川陝等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一批工農銀行隨紅色政權的建立而建立。初期,這些工農銀行是分散的、獨立的,如湖南平江工農銀行、瀏陽工農兵銀行、江西萬載縣工農銀行、修水縣立總合作社與銀行、宜春縣工農銀行,湖北銅鼓縣生產合作社與銀行、鄂東農民銀行等等。後來,隨著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紅色金融的規模、存續期和根據地內金融的統一就有了新的變化。
新中國的金融業始創於革命根據地。最早的金融機構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1926年12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區由農民協會創辦的柴山洲特區第一農民銀行。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紛紛建立起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銀行。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市成立。
新中國建立後,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銀行逐步並入中國人民銀行。 *** 沒收了 *** 的官僚資本銀行,並對私營金融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同時, *** 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動和組織農民建立了大批集體性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並使它們發揮了國家銀行在農村基層機構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與眾多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相結合是50~70年代中國金融業的最顯著特點。
從1979年起,中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體制改革。中國人民銀行擺脫了具體的工商信貸業務,開始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國家專業銀行逐一成立;保險公司重新成立並大力發展國內外業務;股份制綜合性銀行和地區性銀行開始建立;信託投資機構大量發展;租賃公司、財務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資信評估公司、中外合資銀行、外資銀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一個以專業銀行為主體,中央銀行為核心,各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現代金融體系。
金融業,指的是銀行與相關資金合作社,還有保險業,除了工業性的經濟行為外,其他的與經濟相關的都是金融業。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和租賃業。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
公元前5~前3世紀在雅典和羅馬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在歐洲,從貨幣兌換業和金匠業中發展出現代銀行。
最早出現的銀行是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1580)。 一六九四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這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確立了最基本的組織形式。
此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對加速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以信用活動為中心的銀行壟斷與工業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金融資本,控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命脈。 中國金融業的起點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現的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
南齊時(479~502)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時出現了民營質庫。 明朝末期錢庄(北方稱銀號)曾是金融業的主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票號、官銀錢號等其他金融機構。
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現代銀行在中國出現較晚。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
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
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
這表明了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
五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 *** 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叄』 1887年中國第一家自己的銀行名稱
中國通商銀行
補充資料:
一、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系督辦全國鐵路事務前哪中大臣盛宣懷奏准清廷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銀行的官僚資本部分作為公股,改造成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1951年5月,同新華、四明、中國實業、建業等四行在金融業內首先組成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家私營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一起組成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成為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組成部分。
二、發展簡史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商辦銀行。寧波商人葉澄衷、嚴信厚、朱葆三等是該行的創辦人與大股東。 通商銀行名為商辦,實系奉旨設立的官商性質,規定"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其實大權均由盛宣懷一人獨攬。 通商銀行創立時,招商股500萬兩,先收半數250萬兩,並商借度支部庫銀100萬兩,議分5年攤還,至光緒二十八年如約還清,純留商股。 股份中,盛宣懷任督辦的招商局和電報局分別投資80萬兩和20萬兩,占實收資本的2/5;盛宣懷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大官僚如李鴻章等的投資達70餘萬兩;北洋大臣王文韶投資5萬兩;通商總董中張振勛和嚴信厚投資10萬兩和5萬兩。以上幾筆已達200萬兩,約占當時實收資本的80%。其餘真正屬於各地純粹商人投資的股份為數極少。此時,中國無銀行法令及成規可援,故一切組織管理及營業規則,皆參照外商銀行成例辦理。
設總董張振勛(弼士)、嚴信厚(筱舫)、朱寶珊(葆三)、劉學詢(慎初)、葉成忠(澄衷)、楊文駿(彝卿)、嚴瀠(芝眉)、陳猷(輝庭)、楊廷杲(子萱)、施則敬(子英)共10人 ,以嚴瀠為駐行辦事總董。由盛宣懷督同各總董議訂章程22條,奏明權歸總董,利歸股商,用人辦事,以匯豐為准,商款商辦,官但保護,而不管事。並借重外才,徵用客卿,聘任英人美德倫為洋大慧山班,滬上錢業領袖陳笙郊緩擾為華大班,藉以融通中外金融。
『肆』 最早的銀行誰開的
分類: 商業/理財 >> 銀行業務
問題描述:
最早的銀行誰開的
解析:
銀行是一家以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不同地區對銀行有不同的定義。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德國在漢堡、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在宋朝時期中國出現了具有高利貸性質及無利息存款業務的錢庄與票號,第一傢具有近代特徵的銀行是上海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清朝(光緒二十三年)成立。
1848年,經英皇家特許,英商東方銀行上海分行開業。」那麼近代我國最早的銀行到底是什麼呢?
1、列強在我國開辦的最早銀行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經濟是封建的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只有票號、錢庄一類的舊式金融機構,可以說整個中國都還沒有銀行。《南京條約》簽訂後,清 *** 允許五口通商,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掠奪茶、絲等原料,為了適應這種不斷擴展的掠奪性貿易的需要,外國的銀行才開始進入我國。
西方列強在我國開辦的第一家外國銀行是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該行原先是總行設在印度孟買的一家英國皇家特許銀行,原名西印度銀行,後與錫蘭的錫蘭銀行合並,改稱麗如銀行,並於1845年將總行移至倫敦。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正力圖擴大對華貿易,麗如銀行作為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金融堡壘,1845年,首先在香港設立分行,同年該行又在廣州建立它的機構;1848年,該行在上海正式開辦了「東方銀行分行」。作為「特許銀行」,麗如銀行在發揮殖民地銀行的職能方面得到了英國 *** 的特別庇護和支持,它通過經營國際匯兌、發行紙幣等業務,積極為英國的侵略政策服務,在對華貿易中攫取了巨額的暴利。1884年,麗如銀行因在錫蘭的投資失敗而撤出了中國,其在中國的地位也由後來的匯豐銀行所取代。1892年6月,麗如銀行因總行的營業虧損而在倫敦宣告壽終正寢。
2、最早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銀行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在中國設立銀行,進行經濟掠奪,而中國的社會經濟也逐漸發生變化,需要有自己的銀行來調劑資金。1896年11月,清 *** 督辦全國鐵路大臣盛宣懷上奏清廷,請求「急設中國銀行」,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批准。1897年5月,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正式營業,這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年底又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汕頭、煙台、鎮江等地設立了分行。通商銀行成立之初、清 *** 即授予發行銀元、銀兩兩種鈔票的特權,除發鈔外,還代收庫銀及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通商銀行的創辦,對當時鐵路、礦務、航運等中國大型工交企業的發展起了相當的作用。該行在營業之初,實際資本為二百五十萬兩白銀,業務發展比較迅速,到1899年底存款已達397萬兩。國民 *** 時期,通商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行鈔票業務進展較快。1935年該行因濫發銀行券發生擠兌現象,由官僚拿譽資本銀行加入「官股」,改組成「官商合辦」,從而成為 *** *** 控模敏肢制的銀行。解放後,「官股」由人民 *** 接管;1952年底,該行又與其他行庄合並組成公私合營銀行。
3、官方開辦的最早國家銀行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經財政處奏准,清 *** 在北京設立「戶部銀行」,這是我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
1908年2月,經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戶部)奏准,戶部銀行又改稱旦世「大清銀行」, 大清銀行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設立了二十家分行。
大清銀行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一千萬兩白銀,分為十萬股,分別由國家和私人各認購五萬股。大清銀行總行的管理官員有:正副監督各一人,理事四人,監事三人;各分行則設置總辦、經理、協理、司帳等官員。
大清銀行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外,還兼有發行紙幣、經管國庫等權項。民國成立後,大清銀行改稱「中國銀行」。
『伍』 辯論的總結陳詞 主題是關於「如何認識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我是反方,觀點是其促進了中國現代化
我覺得這樣的話題緩氏應該在不是中國的擾吵散地方辯論起來才好。即便是辯論也辯論不到多深的層次。因為在中國,中國的政策是正方,除非從這個觀點反駁,不然談不到深層次。碰閉(個人意見)不妨試著從市場制度的現代化來反駁。。
『陸』 求救,誰知道香港...
19世紀後半期中國錢庄的買辦化
-------------------------------------------------------------------------------
錢庄是中國封建社會金融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鴉片戰爭以前,它和另一種信用機構——票號,在調撥資金上為商品流通起著促進的作用。
一般地說,錢庄和票號的業務內容和活動地區是有區別的。錢庄的主要業務是對商人辦理存放款項,間或經營地區之間的商業匯兌,所以,和商業的聯系比較密切。票號是以匯兌為專業的;有放款,也只貸給錢庄而不貸給一般商人。錢庄的主要活動地區在長江流域和東南各省,而以上海為其活動的中心,票號則以黃河流域和華北各省為其主要的活動區域。當然,這樣的區分是極其粗略的,僅僅就其側重點而言的。事實上,上海和漢口都曾經是票號在東南地區的據點,而華北各省也有錢庄在活動。
鴉片納碰戰爭以後,外國侵略勢力從廣州北移,以上海為盤踞的中心。於是,上海的錢庄便逐漸與外國勢力發生了聯系。在50年代,當太平天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時期,票號銳意經營匯解餉需、協款和丁銀,與清政府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系。因而一切商業上資金周轉的業務幾乎完全落到了錢庄的手中。在這種條件下,當外國勢力進一步向中國腹地伸展時,錢庄就成為它必加利用的工具了。本文的目的就在於著重論述19世紀後半期錢庄職能的買辦作用。不過錢庄和票號的活動有時是很難截然分開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也要涉及票號。
一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外國侵略者從清政府手裡取得了許多入侵中國的條約特權。但是,條約特權本身不能把外國製成品送到中國人民的手裡。外國侵略者必須通過買辦人物之手和各種商品流通的渠道,才能深入中國的內地市場。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買辦人物就已經日益活躍起來,而中國原有的各種商品流通渠道也日益買辦化。在這一過程中,為商品流通服務的中國錢庄的職能也隨著發生了變化。
錢庄是商品貨幣經濟的產物,具備著調撥資金的職能。到了鴉片戰爭前夕,錢庄在商品流通中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在上海,錢庄的庄票早就起著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作用。商人在買賣豆、麥、花、布時,不僅可以用錢庄庄票支付貨價,而且可以「到期轉換」,也可以「收劃銀錢」①,可見當時錢桐吵庄庄票的用途已經很廣。
1843年上海開埠後,外國侵略者紛紛在上海設立洋行;在開埠的當年就有11家②,三年以後又增至25家。③跟隨洋行而
————————————————————————————
① 道光二十一年閏三月二十一日,《上海縣告示碑》,江蘇省博物院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85頁;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頁。
② 葛里芬(EAdon Criffin):《飛剪船與領事》 (Clipper and Consuls),密細根,1938年版,第257頁。
③ 徐潤:《上海雜記》,香山徐氏校印本,第12頁。
來的有許多廣州「舊日洋商行店散出之人」①。這是一批從事買辦性商業活動的人物。他們在華洋商人之間,溝通買賣,保證信用,起著極其重要的媒介作用。所謂「中外貿易,惟憑通事一言,半皆粵人為之」②,就是對他們的活動所作的寫照。
在外國銀行尚未進入上海以前,中外商人因貿易而發生的財務關系,通常都是經過經紀人或洋行買辦和當地錢庄進行清算的。③這是錢庄和外國侵略勢力發生關系的開端。
買辦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里開始形成的一個寄生的階層。買辦受雇於洋行或銀行,有為洋行開展業務的責任。洋行買辦必須為洋行提供各地商情,參預買主與貨主的接洽以及預防商業交易上的損失;當中國商號(或商人)和洋行發生貿易關系時,買辦必須為洋行了解該商號的信譽及經濟力量④;如果與洋行成交的顧客是由買辦介紹的,他必須是這個顧客的保證人;此外,買辦還常常為他所代理的洋行周轉資金⑤;等等。因此,洋行買辦為便於經營大量的交易,與本地錢庄和商號都有比較密切的聯系。⑥銀行買辦則以探悉本地各錢庄、銀號的財務情況為主要的職責,他對外國洞輪談銀行和中國錢庄、銀號之間的一切交易負有完全的責任。買辦的收入除了每月工資之外,還有視僱主營業額大小而定的傭金和紅利。資力雄厚的買辦除了為洋行或銀行服務外,大多還有自己獨立的經營。他們或者開設錢庄(或附股於錢庄),或者兼營其他商業。60年代以後,為數不少的銀行買辦是錢業中人轉化過去的。這些人物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乃是錢庄職能買辦化的主要媒介。
————————————————————————
① 《道光二十八年兩廣總督徐光緒等奏》,《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9,第28頁。
② 王韜:《瀛壖雜志》卷1,第8頁。
③ 《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上海貿易方法的變化》,1893年11月24日,第818頁(以下簡稱《捷報》)。
④ 包培:《論洋行買辦制之利害》,甘作霖譯自倫敦經濟學報。見《東方雜志》第16卷,第11號,第38頁。
⑤ 《捷報》,1901年12月11日,第1118頁。
⑥ 威廉(S.W.Williom):《中國商業指南》(The Chinese Commercial Cuide),第162頁。
例如,為大家所熟知而與李鴻章深相結托,被視為「洋務人才」的大買辦徐潤、唐廷樞之流,在他們任洋行買辦的時期都是同時與錢庄有很深的瓜葛的。
根據徐潤自己的回憶,他在1861年任寶順洋行(LancelodDent & Co.)買辦時,便已和人合股開設敦茂錢庄,以支持他所經營的「包辦各洋行絲、茶、棉花生意」①。當這家錢庄在1862年閉歇後,他隨之又在1864年與人合開協記錢庄。② 1868年,徐潤離開寶順洋行以後,主要的業務活動是經營寶源祥茶棧和地產公司。在收購茶葉的生意中,他在河口、寧州、湘潭、崇陽、羊樓洞等地都設立了分庄,以便於多方搜羅茶葉;而其地產經營則以上海為主。據說,徐潤在上海「租界」及其附近地區就佔有3000畝土地,蓋有3000座房屋。③在這些商業活動中,徐潤所需要的資金調度就是從錢庄方面取得支持的。例如,與地產公司有往來的錢庄有22家之多④,而寶源祥茶棧得錢庄通融的款項經常在200萬兩左右。⑤由於從錢庄方面能夠得到如此重大的方便,使徐潤即使在參預輪船招商局,並擔任會辦兩年之
————————————————————————————
① 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香山徐氏校印本,第5頁(以下簡稱《年譜》)。
② 徐潤:《年譜》,第13頁。
③ 萊特(A.Wright):《二十世紀之香港、上海及其他中國商埠志》,(TwentiehCentury lmpressions of Hongkong,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1908年版,第540頁。
④ 徐潤:《年譜》,第55頁。⑤ 《申報》,光緒九年十月二十九日(1883年11月18日)。
後,還不能忘情於錢庄的經營,以致在1875年再度與人合開了榮德錢庄。①
唐廷樞是從1861年起擔任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在長江各口代理人的②;到1863年他就成為該洋行的總買辦。③1880年7月他與人合夥購買了一隻「南潯」號輪船(「Nanzing")交由怡和洋行代理。④在唐廷樞擔任買辦的時期中,他經常利用洋行和錢庄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商業活動。1871年,由於與唐廷樞有密切聯系的三家錢庄陷於破產,使唐廷樞的資金周轉發生了嚴重的困難,結果不得不虧欠怡和洋行達8萬兩之多。⑤也許是由於唐廷樞在錢庄中的力量不夠雄厚的緣故,有些外國洋行的老闆就曾譏笑他「只會吹肥皂泡,而不會制肥皂」⑥。
事實上在通商口岸像徐潤、唐廷樞那樣一身兼具買辦和錢莊主(或錢庄股東)雙重身份的人物一向就是普遍存在著的。
早在40年代,大買辦楊坊就已在上海開設錢庄了。(Z)楊坊的密友丁建彰(Ting Kien Chang)本來就是在榮豐錢庄(Yung-Feng Bank)做生意的,後來則變成了伯德孚洋行(Bedford &Co.)的買辦。⑧這個洋行的另一買辦馬羅山(Ma Loisum)也是一個「非常機靈的生意人和
————————————————————————
① 徐潤:《年譜》,第21頁。 .
② 劉廣京(Liu Kwang-Ching):《英美在華輪運勢力的競爭,1862—1874》,(An-glo-American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1862—1874),1961年哈佛版,第143頁。
③ 徐潤:《年譜》,第58頁。
④ 《怡和洋行檔案》,轉見劉廣京,上引書,第143頁。
⑤ 《怡和洋行檔案》,轉見劉廣京,上引書,第143一144頁。
⑥ 《怡和洋行檔案》,轉見劉廣京,上引書,第144頁。
⑦ 馬士(H.B.Morse):《太平天國時代》(In The Days of The Taipings),1927年版。第41頁。
⑧ 馬士:上引書.第28頁。
錢庄老闆」①。在50年代,上海李百里洋行(Shaw,Bland & Co.)的買辦乃是當時協豐錢庄(Ya-Foong Bank)的大股東。②在60年代為上海匯豐銀行(Hongkong & Shangai Banking Co.)擔任第一任買辦的王槐山也是出身於上海的一家錢庄。③在70年代,匯豐的另一大買辦席正甫正是因為經營錢庄得法,才邀得匯豐的「青睞」④。同時,在席正甫當上買辦以後,他仍舊與人合夥開設協升錢庄。⑤不僅如此,席氏家族中有不少成員如席立功、席聚星、席錫藩等大體上都是循著席正甫所走的道路,從銀錢業者轉化為銀行買辦的,而在當上買辦之後,又復兼營錢庄。譬如席立功在90年代後,就同時是正大、裕祥、久源等幾家錢庄的大股東。⑥
又如,在上海開埠之初便以大洋貨號首創上海華商經營進口洋布第一家的湖州人許春榮與泰和洋行(Reiss & Co.)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大約在六七十年代,許春榮一面為該洋行推銷洋貨,一面又先後開設了阜豐等七家聯號錢庄。這些錢庄雖然在中法戰爭期間都陸續倒閉了,可是到90年代,許春榮還是兼充德華銀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和花旗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兩家的買辦,而同時又與席立功合夥開設錢庄。⑦
——————————————
① 馬士:《太平天國時代》(In The Days of The Taipings),第55頁。
② 《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以下簡稱《捷報》)1860年3月31日,第5l頁。
③ 《申報》,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884年1月12日)。
④ 萊特:上引書,第540頁。
⑤ 《上海錢庄史料》,第752頁。
⑥ 同上。
⑦ 《上海錢庄史料》,第743—744頁。
在70年代,另一個充任敦裕洋行買辦的洞庭山商人嚴蘭卿同時在上海開設了一家鎮昌錢庄,其後又陸續在上海、蘇州等地經營了七八家錢庄。並且,這些錢庄大多還是由這位買辦獨資經營的。①
在80年代,與上海沙遜洋行(E.D.Sassoon,Sons & Co.)頗有淵源的買辦王憲臣是從錢庄出身轉化為麥加利銀行(Char-tered Bank & India,Australia & China)買辦的。②另一個出身於錢商家庭的胡寄梅也是在長期經營錢庄以後成為中華匯理銀行的看銀師和買辦的。③同期中,寧波商人許詩考(Sze Tsay Kor)在上海一家錢庄服務多年後,轉營匹頭生意,而後在1884年又轉為上海義記洋行(Hollicay,Wise & Co.)的買辦。④
到90年代,與上海的錢庄有聯系的匯豐銀行買辦羅鶴平則同時兼開元隆錢庄⑤,他並且與廣州的成德銀號有密切的金融聯系。⑥
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買辦人物的活動情況也並無二致。例如,在天津,據說最老的一個洋行買辦就是一個兼營鴉片生意的錢庄老闆⑦;而任天津沙遜洋行(David Sassoon & Co.)達15年之久的買辦胡美平(Hoo Mei-Pin)同時又是上海天源錢庄(Tien-Yuen Bank)的股東。⑧
————————————————————————————————
① 《上海錢庄史料》,第745頁。
② 萊特:上引書,第556頁。
③ 萊特:上引書,第50頁。
④ 萊特:上引書,第562頁。
⑤ 《申報》,光緒十八年三月三日(1892年4月19日)。
⑥ 《字林滬報》,光緒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1892年4月17日)。
⑦ 《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1884年11月17日,第480頁。
⑧ 《字林西報》,1885年4月15日,第347頁。
又如在80年代,廈門一家最大錢庄源通銀號的主人葉諒卿則依靠他的兄弟,時充廈門匯豐銀行買辦葉鶴秋的關系,在資金周轉上得到匯豐銀行很大的方便。①在90年代廈門恆寶源錢庄的一位大股東趙某同時也就是福州美打洋行(Mehta & Co.)的大買辦。②
從上述一系列人物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活動在通商口岸的買辦中,有許多人是同時兼具錢莊主(或錢庄股東)和買辦雙重身份的。這種雙重身份,一方面便利了他們所從事的商業活動,而在另一方面,又必然把錢庄和洋行或外國銀行的關系緊密地聯結起來,使錢庄的職能嚴重地買辦化了。
二
錢庄的買辦作用主要在於它給予進口商人以信用便利,協助洋行推銷洋貨,搜羅土產。錢庄進行這種活動的信用手段,在口岸本地是庄票,在口岸和內地之間是匯票。
庄票是錢庄簽發的票據之一。它代替現金在市面流通。錢庄對所簽發的庄票負有完全責任,到期必須照付;如果出票的錢庄對庄票不能照付時,這就無異表示該錢庄的破產。庄票有即期和遠期兩種。即期庄票系見票即付;遠期庄票(亦稱期票)則在到期時兌付。上海各商號在交易中大抵使用遠期庄票。50年代有以10日、20日為期的期票,60年代後,普遍以10日和5日為期。
上海錢庄由於資本力量的不同,分為匯劃庄(或稱大同行)和非匯劃庄(或稱小同行)的區別。③匯劃錢庄在開業以前必須加入內園錢業總公所,並繳納會費,即所謂「入園錢庄」。
————————————————
①《申報》,光緒十七年五月十四日(1891年6月20日)。
②《申報》,光緒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891年7月21日)。
③在上海,非匯劃庄包括了「挑打錢庄」和「另兌錢庄」。在挑打錢庄內又分為元字型大小庄和亨字型大小庄,這些錢庄由於資力不及匯劃錢庄,不能參加錢業總公所,這些錢庄每日往來收解,大多轉托匯劃庄代為辦理。在另兌錢庄內也分為利字型大小庄和貞字型大小庄,此類錢庄資力更加薄弱,不經營存放款,專作銀圓輔幣的另躉買賣。本文所涉及的錢庄活動乃是專指匯劃庄而言的。
1863年上海錢業同行為了維持庄票的信用,曾公議規定:「錢業不入同行[即不加入內園錢業總公所的],庄票概不收用。」①這樣便排除了非匯劃錢庄庄票的流通。
在錢庄之間,庄票的清算方法最初大概是各自直接劃抵的;經過長期的實踐,到19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才創造了一種所謂「公單制度」。即每日下午2時各匯劃庄匯總其應收之庄票送到出票錢庄換取公單,到4時以後各錢庄齊集「匯劃總會」,互相核算,出入相抵,奇另尾數則以現金清償,其整數則由錢庄另行出票,實行劃賬,藉此以免除大量現金的搬運。實際上這就是在各錢庄之間初步地實行了票據交換的制度。
至於匯票則是錢庄對於委託匯款者所簽發的匯款支付書,亦即收款人收取款項的憑證。它的作用在於調度不同地區間的資金流動。
錢庄庄票的信用能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商人以調度資金的便利,對商品流通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上海開埠以後,隨著中外貿易的擴大,外國洋行很快就注意到庄票的這種作用而加以利用了。
早在1846年,外國商人就已利用上海錢庄庄票進行貿易活動了。②但是,外商比較普遍接受庄票作為結算工具,則是50年代以後的事。1858年的《北華捷報》記述了庄票在外國商人間的使用情況說:設在上海城區和「租界」地區的錢庄大約有120家,其中資本力量
——————————————————————————
①《捷報》,1863年3月7日。
②福卑士(F.E.Forbes):《旅華五年記》,(Five year in Chiha,1842--1847)1848年版,第68頁。
雄厚的錢庄都以10天或20天的期票對經營棉織品的批發商和鴉片掮客給以通融資金的方便,而外國商人則接受大錢庄的期票作為收取貨價的憑證。①
不僅止此,外國商人同時也用庄票作為支付手段。例如,50年代末,上海沙遜洋行(D.Sassoon & Co.)在大量收購黃金時,就經常使用當地大錢庄庄票去支付金價的。②應該指出,在這一時期,沙遜乃是一個大鴉片販子,而各大洋行也無不走私鴉片,搜購黃金。所以沙遜洋行的事例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
60年代以後,外國商人使用庄票的行動更加普遍了。1862年3月,上海公平洋行(Bower,Hanbury & Co.)在代理英國利物浦保險公司(Royal Insurance Company of Liverpoo1)招攬生意的廣告中宣稱該洋行願意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錢庄庄票或其他合格票據作為償付保險費的手段」③。把這項聲明和50年代外國商人只能收受大錢庄庄票的事實加以比較,可以設想,到了60年代外國侵略勢力利用錢庄庄票的范圍是擴大了。
——————————————————————
①《捷報》,1858年6月12日,第182頁。
②《捷報》,1859年9月17日,第27頁;1859年lO月29日,第50頁。
③《捷報》,1862年3月1日,第34頁。
外國商人接受錢庄庄票為的是利用中國錢庄的信用,達到迅速出售洋貨的目的。事實是,進口商人在購進洋貨時用庄票支付,就是把自己對洋行的債務關系改由錢庄來承擔。商人利用庄票所給予的期限去調度資金以清償他與錢庄之間的債務關系;而洋行則在庄票到期時,徑向錢庄收取款項。這樣,錢庄就給洋行提供了保證,使洋行所售出貨物的風險能減輕到最低的限度。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洋行接受庄票成交,能夠更迅速推銷進口洋貨。對外商來說,進口洋貨銷售愈快,商業利潤也就愈大。實踐證明了,「接受期票支付貨款,遠比用賣了貨的現款再來買貨要銷出更多的貨物」①。因此,利用庄票是非常符合於外國洋行的利益的。
及至60年代後期,錢庄和上海的外國銀行發生了通融資金的關系以後,庄票的作用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大家知道,外國銀行之進入中國是從1845年在廣州設立分行的麗如銀行(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開始的。50年代初這家銀行隨著貿易中心的北移而進入上海。到60年代末,外國銀行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和代理店的已達11家之多。②一些在後來的中國金融市場上起著壟斷作用的大銀行如麥加利銀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China),有利銀行(Mereantile Bank 0f India)以及匯豐銀行等等這時都已在上海建立了據點。不過,早期外國銀行的業務主要是給外商辦理匯兌,並不同中國錢庄有多大的聯系。③
大約到60年代後期,外國銀行開展了存放款業務,多方吸收存款,從而經常地掌握著大量的流動資金。例如,匯豐銀行在60年代的存款額經常在500萬元到600萬元之間④,70年代末更高達2200萬元以上。⑤對外國銀行來說,這種用極低利率從中國社會吸收進來的流動資金,必須有一條宣洩的渠道。在中國錢庄方面,隨著60年代以後對外貿易的擴大,
————————————————
①英國外交部:《英國領事商務報告》(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ommercialReports From He Me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69—1871,漢口,第192頁(以下簡稱《英領報告》)。
② 根據汪敬虞:《十九世紀外國在華銀行統計表》(未發表)。
③《申報》,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載:「銀行[指外國銀行]始初僅通洋商,外洋往來以先令匯票為宗。存銀概不放息。」
④《捷報》,60年代後半期匯豐銀行各年營業報告。
⑤《捷報》,1879年2月28日,
錢庄信貸的范圍和規模匯豐銀行營業報告。也必須有所擴充。可是錢庄自身的力量是比較薄弱的,即使是上海的大錢庄也不過只有8萬兩到10萬兩的資本①,十分明顯,這是與日見擴張的貿易形勢很不相稱的。既然外國銀行具有充分供應資金的力量,中國錢庄又有周轉資金的迫切需要,那麼,外國銀行和中國錢庄的進一步聯系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了。到了六七十年代之交,經過銀行買辦的媒介,外國銀行終於開始接受錢庄庄票作為抵押,向錢庄進行信用貸款了。②這就是通常所說外國銀行對錢庄的「拆款」(Chop loan)。「拆款」使若干中國錢庄「每天依照它們的需要」,「向外國銀行拆借其所必要的資金」,以便於「做龐大的生意」,而外國銀行也「樂意用最好的方式」來利用它們多餘的頭寸。③
銀行的拆款通常是兩天結算一次,但在外國銀行認為有必要時,隨時可以要求收回。④拆款也要支付利息,但比市場利息為低。⑤這種利息上的差額很快就成為錢庄向外國銀行尋求資金的主要原因了。但是,錢庄對銀行拆款的依賴愈深,銀行對錢庄的操縱也就愈緊。從70年代起外國銀行對中國金融行市的控制就是通過拆款開始的。
————————————————————
①《海關貿易報告冊》,1866,上海,第14頁(以下簡稱《關冊》)。
②《申報》在1884年的記述中認為1869年匯豐銀行通過買辦王槐山放款給錢庄是外國銀行對錢庄放款之始,可資參考。見《申報》,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884年1 月 12 日)。
③ 魏格爾(S.R.Wagel:《中國金融論》(Finance in China),1914年版,第238頁 。
④參見前交通銀行編:《金融市場論》,1947年版,第79頁。
⑤參見《上海錢庄史料》,第38頁。
在錢庄與外國銀行建立起拆款關系以後,原先洋行與錢庄之間的清算關系便轉移到外國銀行去進行了。這就是:出售洋貨的外國洋行在收到錢庄庄票時,可以將其充當支付手段,也可以將其送交外國銀行,存入它的賬戶;外國銀行在這時並不就把這筆款項算作現金,它不過暫時記在外商的賬戶上代為收取;另外,出售土產的中國商人在成交時所收到的又是洋行開發的外國銀行的支票,他可以把這些支票委託給往來錢庄到外國銀行去兌現。於是,在外國銀行那裡由洋商所付出的支票就可以和華商所簽發的庄票相軋抵,進行沖銷。①這種劃撥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現金搬運,大大地便利了貿易的進行。在這種辦法實行以後,中外商人的進出口貿易就都離不開外國銀行和中國錢庄的支持,這也就是說錢庄職能的買辦作用更加前進了一步。
上述情況僅僅是錢庄在上海本地華洋商人之間所起的買辦作用。但是,上海不過是外國商品向內地轉運的樞紐。70年代初葉的統計表明上海本市所消費的洋貨只不過占進口洋貨總額的20%左右②,其餘80%都是銷往內地去的。錢庄對這部分洋貨的內銷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發揮這一作用的手段則是錢庄的匯票。
——————————————————
①參見魏格爾上引書,第238頁。
②上海地區洋貨的輸入和消費(1870—1872) 單位:兩
洋貨| 1870| %| 187l| %| 1872| %
進 口|52453448| 100|57469457| 100|57062288| 100
轉 口|40524559| 77.26|42713641| 74.32|46995869|82.3l
本地消費|11928889| 22.74|14755816| 25.68|10066419| 17.69
資料來源:《英領報告》,1872,上海,第 150頁。
在上海左近,鎮江和寧波是上海進口洋貨向南、北擴散的兩個重要的據點。在這兩個地方,洋貨的擴散和土貨的匯聚都要依賴錢庄的活動才能完成。
根據海關報告,60年代進入鎮江的洋貨凈值在300萬關兩到500萬關兩之間;70年代上升到600萬關兩到900萬關兩之間;到90年代且達1000萬關兩以上。同時期中土貨的出口也由40餘萬關兩,100餘萬關兩上升至400餘萬關兩左右。①進入鎮江的洋貨主要是為了滿足更為遙遠的內地市場的需要的。譬如,山東省所消費的洋布和其他各種洋貨都是從鎮江轉運去的②;河南省各大商業中心所出售的洋貨也完全是從鎮江得到供應的。③
那麼,鎮江的錢庄是怎樣為這些洋貨的內銷起著買辦作用的呢?
60年代鎮江有27家錢庄,信譽卓著的大錢庄能夠吸收存款到l0萬兩左右④;到70年代初期,鎮江的八家主要錢庄在蘇州都設有分支機構,兩地之間的金融往來非常密切。⑤1869年的一項材料說:在鎮江,支付進口洋貨的主要方法是開出由上海錢庄付款的匯票,而商人則把銅錢或銀錠運入蘇州,從那裡收購土產到上海去變價付款。⑥這中間鎮江、蘇州和上海各地錢庄當然是起著很大作用的。
1876年,另一項記述鎮江貿易方法的材料指出:「上海洋行把鴉片和疋頭運給鎮江的外商,並指望他們付款。鎮江的外商按照買辦自己認為能夠銷售的數量,盡快地把貨物交給買辦」;「如果買辦不能在約定時間付款,他就用目前暫時毋需付款的貨物到錢庄去押借款項來支付」⑦。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錢庄對買辦的貸款在推銷洋貨上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錢庄的支持,不用說,買辦的活動當然是要受到很大限制的。
————————————————
①《關冊》,各年報告。
②《關冊》,1869,鎮江,第42頁。《英領報告》,1878,煙台,第47頁。
③《英領報告》,1887,鎮江,第12頁。
④《英領報告》,1868,鎮江,第178頁;《字林西報》,1869年5月17日,第6103頁。
⑤《英領報告》,1873,鎮江,第204頁。
⑥《英領報告》,1869—1870,鎮江,第117頁。
⑦《英頒報告》,1876,鎮江,第66頁。
寧波的錢庄在推銷洋貨上也起著同樣的作用。本來,寧波和上海一向存在著金融聯系的。70年代初,曾經多次為左宗棠向外國銀行洽借巨款的豪商胡光墉所經營的阜康銀號,在上海、寧波、杭州、鎮江等地都設有分號,促進了寧波與各地間的金融往來。①80年代後,這種情況還有所發展。所有設立在寧波的22家錢庄都與上海、紹興、杭州等地有直接的聯系。②所以,人們每在提到寧波的商業金融時,總是指出它與上海等地是「呼吸相通」的。③
寧波雖然在40年代初就被辟為口岸,但直接對外貿易一向很小,進入寧波的洋貨絕大部分都是由上海轉口而去的。④據海關記載,60年代進入寧波的洋貨凈值在300萬關兩到500萬兩,土貨出口
『柒』 外國在中國開設 第一家銀行
外國在中國開設的第一家銀行是中國麗如銀昌芹橡行。
1845年改耐旁名為東方銀行,總行遷至英國倫敦,並在香港設立分首手行。1847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是上海最早出現的一家銀行,也是我國出現的第一家現代商業銀行。麗如是該行在上海的中文名稱。早期麗如銀行在華的業務活動,主要是匯兌,包括自身買賣匯票和充當供求雙方匯票的中介者。1892年,因放款和投資不慎而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