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美國銀行股票發展

美國銀行股票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11 00:57:04

㈠ 對沖基金華爾街抄底之王——大衛·泰珀

約翰·保爾森之後新的華爾街對沖基金之王是誰?答案多半會是大衛·泰珀(David·Tepper)。

與大多數基金經理不同,這位另類投資者十分青睞於投資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在2009年初市場最低迷的時期,他大舉押注美國銀行股,斬獲高達70億美元回報,當年僅個人收入就達40億美元,成為華爾街有史以來年收入最高的基金經理。而在2013年對沖基金業整體表現疲弱的情況下,他又以35億美元的年收入再次稱冠,堪稱華爾街新的投資傳奇。

頭腦清醒的「抄底王」

自兒時起,泰珀就顯示出超乎尋常的投資天賦。小時候他熱衷於收集具有投資價值的「棒球卡」,而且對上面的球員信息過目不忘。高中時,他就開始協助父親投資低價股票。在匹茲堡大學就讀期間,泰珀開發出一套運行交易決策的系統,藉此賺零用錢,完成經濟學學業。25歲時,他就獲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學MBA學位。

1985年,泰珀加盟高盛,並在高盛工作八年。期間他主要的職責就是關注那些業績不好或者瀕臨破產的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垃圾債券蓬勃發展之際,泰珀的部門表現出色,成為高盛最掙錢的業務之一。而在1989年垃圾債券市場崩盤之際,得益於泰珀果斷購入陷入困境的銀行債券舉動,高盛在市場走出困境時收獲了巨大回報。

熱衷於「抄底」那些不被看好的資產,成為泰珀的制勝之道,也讓投資界看到一種另類投資方式。泰珀職業生涯早期的經典投資之一是購入阿爾格瑪鋼鐵公司優先股。後者曾於1993年申請破產保護,在詳細研究資料後,泰珀發現這家公司的優先股實際上就是公司的第一級抵押債券,抵押品是公司的工廠和總部。泰珀當機立斷,以每股20美分的價格買入這些優先股,隨後在一年內以每股60-80美分的價格將其出售。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1997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韓元大幅貶值50%,泰珀「抄底」購入韓元期貨和韓國政府債券,當年他的基金就收獲30%的回報。2001年,同樣是投資垃圾債券,泰珀的基金獲得61%的年回報。

在華爾街,「撿破爛」式的投資方式曾長期處於邊緣地位,但在泰珀巨大成功的照射下,如今已頗被外界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泰珀擁有在充滿恐懼和信息不清的市場環境下保持冷靜和頭腦清醒的能力,這使他能夠精準地發掘那些不被市場看好但具有潛在價值的投資標的。

抄底銀行股一戰成名

泰珀最輝煌的戰績出現在2009年。當時,市場對金融危機爆發的恐慌尚未散去,美國銀行股因陷入困境而遭到市場大范圍拋售,股價損失慘重。然而泰珀並沒有理會市場對一些大型銀行的悲觀情緒,而是關注到美國財政部關於支持大型金融機構的聲明。美國財政部當時承諾買入銀行的優先股,而優先股的轉換價格遠遠高於當時的普通股市價,並且財政部一再強調不會將這些銀行收歸國有。

基於此,泰珀在2009年初開始大舉買入被眾人拋棄的美國銀行、花旗和美國國際集團(AIG)的股票,成為當時市場上銀行股的最大買家。據泰珀後來透露,他持有的花旗集團股票平均成本是0.79美元,美國銀行股票成本是3.72美元。到2009年末,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股票分別暴漲233%和330%。

不止如此,泰珀還在2009年初以10美分的價格買入的AIG債券,到當年年底價格已飆升至61美分。截至2009年底,泰珀執掌的基金因押注銀行股豪賺70億美元,回報率高達120%。憑借出眾表現,泰珀的年度個人收入達到40億美元。

在泰珀曾經的同事喬納森看來,泰珀對事情有遠見,並且能依據對未來的看法做出微小的抉擇,比如挑選某隻特定股票,「他會買那些能夠反映他宏觀預期的投資標的。」

長期回報率驚人

泰珀在1992年底離開高盛,次年與另一位高盛垃圾債券交易員傑克·沃爾頓共同創建阿帕盧薩投資管理公司(Appalosa Management)。成立第一年,該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就從初創時的5700萬美元大幅增至3億美元。截至現在,該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高達200億美元。

在近20年的對沖基金職業生涯中,泰珀和他執掌的基金一直保持著超乎尋常的高回報率,成為對沖基金業新的標桿。去年,阿帕盧薩投資管理公司慶祝自己20歲生日,在過去二十年中,該公司的凈回報率高達28.44%。

阿帕盧薩的卓越表現令泰珀躋身華爾街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並成為近幾年阿爾法雜志評選的收入最多的對沖基金經理排名榜上的常客。2007年,泰珀以6.7億美元的年收入被阿爾法雜志評為最掙錢的對沖基金經理第9位。2010年,他以40億美元的年收入被阿爾法雜志評選為2009年度收入最高的對沖基金經理。在最新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56歲的泰珀以100億美元的身家位居第130位。

去年美國股市大幅上漲,標准普爾500指數漲幅高達32%,相比之下對沖基金業表現黯淡,整體回報率尚不到9%。但就是在這樣的市況下,阿帕盧薩管理公司旗下主要投資工具Palomino基金去年的凈回報率仍超過42%,遙遙領先於同業對手。這一年,泰珀以35億美元的收入問鼎機構投資者雜志對沖基金經理富豪榜首位。(完)

㈡ 美國股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美國股市有200多年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以後,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2)美國銀行股票發展擴展閱讀

美國納斯達克

企業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需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及一個原則:

1、先決條件

經營生化、生技、醫葯、科技(硬體、軟體、半導體、網路及通訊設備)、加盟、製造及零售連鎖服務等公司,經濟活躍期滿一年以上,且具有高成長性、高發展潛力者。

2、消極條件

有形資產凈值在美金五百萬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稅前凈利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近三年其中兩年稅前收入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公司資本市值在美金五千萬元以上。

3、積極條件

SEC及NASDR審查通過後,需有300人以上的公眾持股(NON—IPO 得在國外設立控股公司,原始股東必需超過300人)才能掛牌,所謂的公眾持股依美國證管會手冊(SEC Manual)指出,公眾持股人之持有股數需要在整股以上,而美國的整股即為基本流通單位100股。

4、誠信原則

納斯達克流行一句俚語: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意思是說,只要申請的公司秉持誠信原則,掛牌上市是遲早的事,但時間與誠信將會決定一切。

㈢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丙戌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折疊編輯本段產生原因
對於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一般看法都認為,這場危機主要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這場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近三十年來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經濟滯脹危機,內容主要包括: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的干預,打擊工會,推行促進消費、以高消費帶動高增長的經濟政策等。
一、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二、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態勢。據統計,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美國的平均小時工資僅僅與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歲男人的收入則比30年前同樣年紀的人,低了12%。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統計表明,這幾十年來美國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收入卻不見增長,與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三、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一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例如,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給與儲蓄機構與銀行相似的業務范圍,但卻不受美聯儲的管制。根據該法,儲蓄機構可以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
另外,美國國會還先後通過了《1987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眾多立法,徹底廢除了1933年《美國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基本原則,將銀行業與證券、保險等投資行業的之間的壁壘消除,從而為金融市場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投機等打開方便之門。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國華爾街的投機氣氛日益濃厚。特別是自90年代末以來,隨著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加上彌漫全社會的奢侈消費文化和對未來繁榮的盲目樂觀,為普通民眾的借貸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湧入住房市場。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造成嚴重影響。 有學者指出,「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折疊編輯本段爆發過程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宣布業績,並額外增加在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的准備金額達70億美元,合共105.73億美元,升幅達33.6%;消息一出,令當日股市大跌,其中恆生指數下跌777點,跌幅4%。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2007年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
折疊對美國經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折疊對全球經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2008年10月,英格蘭銀行的金融穩定報告估算,當時歐美的金融債券產品按照盯市價格計算,遭受損失已經高達2.8萬億美元。2009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此次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損失最終高達2.2萬億美元。截止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已報告信貸和市場風險損失共計1萬億美元(7400億美元在銀行業,2600億在保險業)。2008年,由於全球資產市場下跌所造成的財富損失(股票、債券、房市等)加起來在50萬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全球一年的GDP總額。始於2007年初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事件,事態的發展已持續一年之多,並惡化成為美國的次級債危機,不斷導致數家國際知名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受到巨大損傷,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危機。事件的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不僅導致股市的劇烈波動,甚至損傷到整個經濟層面。
一、次貸危機到次級債危機的衍變過程
1.次貸的含義
所謂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也即「次級按揭貸款」,主要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其服務對象為債務與收入比率較高、信用低、發生違約概率較高的貸款購房者。按照傳統的信貸程序,這類人群是申請不到優惠貸款的,只能在次級市場上尋求貸款。各式各樣的「次級貸款」產品使即使收入不高的人群也具備了還款能力,即使利率調高,還不起貸款,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也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幻覺——只要將房子出手,風險也是「可控」的。因此,自2001年以來美國每年的次級抵押貸款額呈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美國住宅自有率也迅速提升。
2.次貸衍變成次級債的過程
次級抵押貸款新產品深受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的追捧,而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貸款機構對借款人不做任何信用的審核,即向「次級信用」的人借出大量貸款,但對於華爾街的精英來說,風險是可以轉移出去的——把風險分散給那些願意承擔不同程度風險的機構。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向這些貸款機構買下貸款,然後將它們打包成一筆債券,債券再由信用評級公司如標准普爾給予債券評級,之後再到債券市場上把它們賣給基金、商業銀行或保險公司,或者推銷給全球的商業銀行和其他的投資者,這種債券產品是基於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而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被華爾街稱為「次級房貸債券」,即我們所說的「次級債」。由此,「次級貸款」也就衍變成為了所謂的「次級債」。
3.次級債危機的產生
從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及次級債各參與主體的圖示可以可出,一場原本單純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衍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實際上是參與主體共同造成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收益和風險鏈條環環相扣,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傳導就會受到影響。
次級抵押貸款,只要房價繼續走高,所購買的房產就會升值,就會有還款來源,這就是次級債的收益所在。但當房地產出現與預期相反的波動時,房屋升值速度減緩,加上美聯儲連續的提息,使許多次級貸款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出現了大量違約現象,利率風險加上違約風險使資產質量的惡化導致資產支持證券的評級降低,價格大跌,市場迅速冷卻,而此時的債券債權人則迫使貸款機構拿出出現問題的抵押貸款,引爆點出現——貸款機構在面對債權人催債的情況下而無法收回貸款,進而出現此後大量貸款公司被收購甚至倒閉的現象,惡性循環繼續加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次級債的持有比重中,銀行佔了大部分比例,銀行通過利用表外工具避開監管者,發行房產抵押等債券失去控制,而又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另外,自身資本不足而導致杠桿率過高,所持不良資產太多,且這些資產在短期內出現大幅貶值,結果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
在此次危機過程中,對沖基金也損失嚴重,其多涉及抵押貸款支持的組合證券等產品,充當風險的吸收者,運用較高的杠桿比率,獲得數倍的收益,而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其損失也將是數倍放大的,過度的虧損引發全局資金鏈斷裂,從而在根本上導致多加對沖基金宣布虧損甚至破產。
為了使次級債得到更大范圍的接受,為債券提供擔保,保險公司通常以信用增強方式向發債人提供擔保,以增強發債人的信用。保險購買人為標的資產池的違約風險購買保護,並定期向保護的出售方支付一定的費用,保護的出售方則在標的資產發生意外時提供補償。當大量違約現象出現時,保險公司所應承擔的責任遠遠超過其實際承擔能力,深陷危機。
二、次貸危機的原因
此次次貸危機的形成及惡化是受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處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房貸機構草率放貸
次級按揭貸款人的信用狀況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存在其他的負債,無力償還房貸、違約是較容易發生的事情,但在信貸環境寬松、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即使因貸款人違約收不回貸款,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賣出即可。因此,大量的貸款機構放鬆了貸款流程,甚至主動向資信等級較差的群體放貸,以至於使次級貸款的規模達到約1.5萬億美元, 約佔美國2007年GDP13.64萬億美元的11%,草率的放貸機制,大量次級貸款的放出,為危機埋下大量潛在的隱患。
2.美聯儲助長泡沫
為防止高科技泡沫破滅和「911恐怖事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美聯儲長期實施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流動性泛濫、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同時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在房產市場上有了產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起了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但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了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的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已從1%提高到4.25%,2006年8月則達到了5.25%,此番利率的調整標志著擴張性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美聯儲的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貨幣政策,在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的同時,也使泡沫達到極點而最終爆破。
3.金融機構違規操作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美國金融機構為了一己之利,忽略規范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進行違規操作,導致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加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了負首付現象。有的金融機構,還故意將高風險的按揭貸款,打包到證券化產品中去,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借款人的真實情況,就向其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貸款機構、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其自身的種種違規行為則為此次危機的爆發添加了更多的道德風險。
4.資信評級公司推波助瀾
自從2000年美國開始大規模發行次級抵押債券以來,各評級機構就一直給予次級抵押債券最高信用評級,這大大促進了次級債市場爆炸式的增長。此時的評級機構在結構性融資的設計中,不再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負責評級工作,而是親自涉足到金融工程中,設計出可以達到AAA評級的復雜結構。憑借AAA的評級,次級債券就立即變身投資產品中的優質產品,吸引大量的投資者。
然而從2007年春季開始,各評級機構開始將新發行次級債的評級調低,這也就成了次級債危機造成全球范圍內投資者恐慌的直接導火索。數據顯示,與傳統的公司債評級業務相比,評定同等價值的次級債券,評級公司所得到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評級公司通過自身參與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清楚了解所謂「AAA級證券」的本質,而大量的投資者卻被蒙蔽。評級機構評級過程的不透明,以及其過度的利益追求,使得嚴重的高風險資產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成為危機爆發的基本「工具」。
三、結語
次級債的風暴還未結束,從次級貸款到引發的次級債危機所暴露的是整個次級債鏈條和系統出現的問題,每個環節都有錯誤。金融創新為次級債市場帶來活力,但當新產品的復雜程度到了監管當局無力計算風險,轉而依賴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手段時,整個市場在失去控制的狀態下運行著,危機便隨時可能爆發。如何重新認清金融產品的作用及其本質,如何加強對其的有效監管,以及如何應對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些都是我們應當透過此次危機而進一步認真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辛喬利:次貸危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馮博: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法律監管[J].商業時代,2008(29)
[3]孫倩:從美國次貸危機看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J]商業時代,2008(7)
[4]譚根林:次貸危機的原因、發展及其結果[DB/OL] 從次貸危機的角度淺析美國投資銀行的發展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主體,投資銀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資本性投資需求的初始階段,成長於股份公司制度的發展階段,成熟於證券市場的發達階段。投資銀行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資銀行是指那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關於投資銀行業務的定義由廣到窄可分為四類:第一,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金融市場業務;第二,投資銀行業務包括所有資本市場業務;第三,投資銀行業務僅限於證券承銷、交易業務、兼並收購和資產管理等業務;第四,投資銀行業務僅指證券承銷和交易業務。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第二個定義。因此,投資銀行就被定義為是那些以資本市場業務為主營業務的金融機構。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危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引發了強大的連鎖反應,投資銀行首當其沖。國際上收入和資產規模占據前十位的投資銀行分別是: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貝爾斯登、摩根大通、花旗、瑞銀、瑞信和德意志銀行,其中七家為美國企業。繼今年3月,先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申請破產保護。前後僅半年時間,世界十大同時是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次貸危機中,前十大投行按照損失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輕傷、重傷和危重三個級別。屬於危重級別的,除貝爾斯登、美林、雷曼之外,還有花旗和瑞銀,這兩家均由於巨額減記資產陷入了季報甚至年報虧損的困境。受次貸打擊最大的是花旗集團,其減記和損失分別高達551億美元,其次美林減記518億美元,第三就是瑞銀,也達到442億美元。相比危重級別的損失慘重,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則幸運不少。但9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宣布轉變為銀行控股公司。並且,巴菲特、三井住友分別投資高盛50億和28.3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則向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UFG)出售20%股權,與三菱日聯締結戰略聯盟關系。而這都是為了增強現金流,一來通過足夠的現金流通過危機,二來安撫投資者,讓他們重拾信心!據最新消息,高盛在截至11月28日的四季度中可能將虧損高達20億美元,這也將成為其1999年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由此可見,時至今日沒有投行倖免於難!相比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兩個輕傷員,雖然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和瑞信蒙受的次貸損失尚未達到危重級別,但亦較為嚴重。此外,為了應對經濟惡化,資本市場混亂及資產價值縮水問題。各大投行紛紛裁員,截止目前,花旗集團目前裁減人數已達7.5萬名。並且花旗集團稱,其裁員的最終數字,將佔全球37.5萬名雇員的20%。摩根斯坦利在主要業務部門機構證券部門裁員10%,並將把資產管理部門員工裁減9%。高盛開始裁員10%,近3300人。據有關部門統計,該公司自2007年中以來已經裁員約4800人,而此間全球各地有超過10萬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被公司裁退。在此次次貸危機中,世界各大投資銀行都傷痕累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令以往於美國華爾街呼風喚雨的投資銀行於瞬間消失,即使逃過被收購及破產的命運,但僅存的兩大投行高盛及摩根斯坦利亦被迫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全球投行年代終劃上句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回到商業銀行的懷抱,不僅於此,從美林最為體面的並購到最後成為待宰羔羊的雷曼,都以投入商業銀行的懷抱而告終。這也意味著,銀行經營歷史再度循環,由分業經營模式,再次轉變為混業經營模式。至於銀行業的分業和混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早期的經營模式是自然分離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證券市場日益繁榮和膨脹,證券市場上的投資、投機、包銷等經濟活動空前活躍,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各自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大量地向對方行業擴張業務,這是金融業最初的混業經營。但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混業的弊端暴露無遺。美國政府為了加強對資本市場的控制,於1933年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界限。隨後,許多國家也紛紛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業經營的格局。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與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促使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推陳出新,金融業之間的滲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強,原來的分業經營與監管的機制阻礙了金融業務創新和服務效率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各國金融當局如英國、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紛紛進行了已打破證券和銀行業界限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形成了現代銀行混業經營的趨勢。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金融管制的放鬆和金融創新活動加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融合進一步發展,金融業並購潮風起雲涌。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跨行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購並,加快了國際銀行業向混業經營邁進的步伐。美國國會於1999年11月4日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法律上取消了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跨界經營的限制,以此為標志,現代國際金融業務走上了多樣化、專業化、集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重新聯姻。投資銀行憑借著其獨有的業務模式迅速成長起來,出現了諸如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業界巨擘。上世紀末,投行業務逐漸萎縮,美國最賺錢的投行業務開始走下坡路。為了追求高收益,華爾街投行紛紛將主營精力集中到了自營身上。由於美國投行既不受美聯儲監管,也不受相當於中國的《基金法》的《投資公司法》約束,便開發出了大量衍生品。投行自有資金有限,於是冒險使用金融衍生品。1992年華爾街投行平均杠桿水平在10倍,但到2007年年初達到了30倍。去年開始,高杠桿泡沫破滅,由於美國投行互為交易對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雷曼、貝爾斯登等少數幾家公司出事,便引發了骨牌效應,導致華爾街獨立投行的全線崩潰。「華爾街投行的覆滅是他們的宿命,命系自營讓他們走進了死胡同,次貸危機不過是導火索。」 施羅德投資管理公司中國總裁高潮生如此表示。華爾街投行的崩潰並不能說明是傳統投資銀行模式的失敗,因為美國大量跨國企業巨頭都是依靠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而不斷發展壯大的,這其中投資銀行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美國金融危機終結了華爾街五大投行的神話,華爾街投資銀行模式似乎走向終結,美國正重回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投行並非簡單的重回混業經營時代。重回混業模式後將有四個新變化:一是監管將更加嚴格,包括將接受傳統上監管商業銀行的美聯儲的監管;二是杠桿比例將大大降低,去杠桿化是首要任務;三是衍生品交易將大大減少,相互間對手交易也將大幅縮水;四是此前的高薪待遇體制也將發生重大變化。誠然,混業經營不可能是銀行業的避風港。銀行業不可能因為混業經營而從此免除金融風浪的擊撞。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混業經營本身具有一些分業經營模式所缺乏的優點:第一,混業經營增強了銀行業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從業務開發來看,全能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為銀行的金融產品創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極大的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第二,混業經營通過銀行內部之間的業務交叉,提高了服務效率,特別是針對中小客戶時,成本降低更為明顯,有利於增強競爭力。第三,混業經營可使銀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社會成本,促進金融機構的競爭,有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經濟效率。

㈣ 美國股票有多少年歷史啦

美國股票市場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於1811年由經紀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建立起來並開始運營,從此有了美國股市。目前主要由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三大股指來代表著美國股市的興衰。

發展歷程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㈤ 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美國金融服務業是美國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投資和信貸等領域。以下是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現狀:
銀行業:美國銀行業是全球最發達最成熟的銀行業之一,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信託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在2020年,美國銀行業的總資產達到了$22.6萬億,其中,JP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等五大銀行控制了美國銀行業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保險業:美國保險業也非常發達,包括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健康保險等。在2020年,美國保險業的總保費達到了$1.43萬億,其中,美國國內最大的保游飢前險公司是宏利保險(MetLife Inc.)和紐約人壽保險公司(New York Life Insurance Company)。
證券業:美國證券業是全球最大的證券市場之一,包括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在2020年,美國股票市場總市值達到了$41.2萬億,其中,肢友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是最大的兩個股票交易所。
投資業:美國投資業包括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共同基金、養老金等。在2020年,美國私募股權市場的總規模達到了$4.2萬億,其中,黑神清石集團、凱雷集團、KKR等私募股權公司是最大的幾家公司。
總的來說,美國金融服務業非常發達,各個領域都有很多公司和機構。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興業務也在崛起,將對傳統金融服務業產生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㈥ 美國股票市場的美國股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美國股票市場產生於18世紀末期。美國紐約的華爾街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這里座落著許多馳名世界的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及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就在這里產生。1768年4月5日在華爾街建立的紐約州商會,為股票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當時所有的商人都聚集在華爾街買賣股票,小麥、煙草以及其他商品,甚至奴隸。1789年至1790年為了彌補獨立戰爭的費用,國會授權發行8000萬美元的股票,由於當時還沒有集中交易的正式市場,這些股票都是在咖啡館和拍賣行進行的。
1792年5月17日,經營拍賣業務和其他行業的24名商人商定,每天聚集在一棵西印度常綠樹下從事交易,這就是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當時第一美國銀行,北美洲銀行和紐約銀行等銀行也參與了股票的買賣活動。1793年,一家名為湯迪的咖啡館在華爾街落成,這個露天股票市場就移進咖啡館經營,這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紐約證券交易和管理處」正式成立,這是美國股票市場正式形成的標志。隨著美國交通運輸業、煤氣、電力工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許多家公司都依靠發行股票等證券來籌集建設資金。t927年,國家銀行和9家水火保險公司以及紐約煤氣電燈公司都有股票在咖啡館進行交易。19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鐵路、公路股票,紡織業股票的交易活動也迅速增長。
隨著證券交易的發展,經營人員日漸增加,業務量也不斷擴大增多,咖啡館已不能適應需要。1863年,股票市場遷至華爾街上的布羅德大樓,同時將紐約證券交易和管理處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這樣,在紐約就有一個正式經營場所的股票市場。 19世紀60年代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是美國股票市場迅速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金屬礦業、鐵路、紡織業等原有產業日益強大,並出現了石油、電力、汽車、機電等新興產業,股票市場等證券市場承擔了籌措這些產業所需巨額資金的任務。新的股份公司不斷出現,股票的發行量和流通量增長迅速,股票市場更加繁榮。1890年至1900年的10年問,紐約證券交易所平均每年賣出的股票達8400萬。此問,美國股票市場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交易方法。
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的證券市場的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開始由國內市場轉變為國際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給歐洲經濟造成重大的創傷,而且使歐洲資本大量流向美國。戰後,紐約交易所就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資本市場,紐約也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1921年,美國證券交易所在紐約成立。海外資本的流入,進一步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有價證券交易的規模也迅速擴大。1923年至1929年,美國工業增長了18%,有價證券發行量增加了1.5倍,股票價格提高了2倍。這期間。股票市場非常活躍,交易量大幅度上升。1924年底。紐約證券交易總額已達270億美元,到1929年8月,交易量又急劇上升到近900億美元。股票價格從1921年的66.24點,上漲到1929年9月的569.49點。
這一階段,美國的股票市場出現了幾個明顯的特點:
①投資銀行從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分離出來,專門負責股票的承銷買賣業務,形成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業經營形態。
②股票交易的主要對象是工業股、鐵路股、公用事業股及外國公司股。
③美國股票市場已經由國內市場轉化為國際市場。20世紀以後,歐洲資金,尤其是英國資金大量流入,紛紛購買美國公司的股票及各種債券,使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
④股票市場已經形成了壟斷,由少數幾家大的私人投資銀行與國家金融機構共同控制股票市場的交易活動,使少數大資本家從股票溢價中大發橫財;
⑤美國股票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交易方法。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美國的股票市場受到嚴重的打擊,股票價格大跌,當年9至11月兩個月間就損失260億美元。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使股票市場空前的繁榮瞬間消失了。
美國市場崩潰以後,美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相應制定了有關的法規,加強了對股票市場的管理和監督。政府及證券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了1933年的證券法和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使股票交易減少了投機欺詐等行為,股票市場逐漸地恢復了生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美國遠離歐亞戰場,在此期間大力發展生產,特別是軍火生產經濟在此期間發展較快。戰後,美國經濟則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及亞洲各國需要醫治戰爭的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大量從美國進口商品,從而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股票市場也重新開始繁榮起來。1951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登記的股票已達940億美元,1975年又增加到6840億美元,增長了6倍。
在這階段中,美國股票市場日趨健全完善。美國政府不斷修改和補充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加強對市場的管理,使股票的發行、流通等交易行為日趨規范化、法律化,從而一個日趨完善的股票市場在美國形成。
美國股票市場近200年的歷史說明,證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未來的美國證券市場,會進一步朝全國一體化和國際化發展。
長期以來,美國證券市場,雖然以紐約為中心的證券交易體系一直在發展,但由於技術因素和其他因素影響,全國證券交易活動長期處於相互分離狀態,證券交易的地區特徵還十分明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1975年,美國通過了建立全國性證券系統的方法。並且。在證券交易機構大量運用以電腦為中心的新設備,使證券交易效率與容量都大大提高和增加。尤其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與西海岸的太平洋證券交易所的合並契約的完成,使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因此而有機地聯結為一體,為全國證券市場朝一體會合方向發展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隨著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美國證券市場也日益國際化。1985年6月3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把早晨10點到下午4點的營業時間改為早晨6點半到下午4點,以加強同歐洲證券市場的協作。因為倫敦和紐約之間的時差為5個小時,紐約交易所變更營業時間後,倫敦和紐約兩地交易重復時間增加到1小時,這對歐洲投資者很有利。1986年6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創立了共同調查委員會,以加強國際合作。

㈦ 美國銀行破產對股市的影響

而美國的銀行破產可能對股市的影響,一個是引發市場恐慌和投資做知者的擔憂,導致股市下跌。此外,如果銀行破產進一步引發金融市場的動盪,對股市也會形成更大的傷害。
矽谷銀行(SVB),1983年成立於美國是矽谷銀行金融集團的子公司,資產為50億美元,賀敬並通過位於美國的27家辦事處,3家國際分純拍消公司以及在亞洲、歐洲、印度和以色列的廣泛商業關系網,為風險資本以及創業企業提供了26億美元的貸款。矽谷銀行主要服務於科技型企業,成功幫助過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業。
當地時間2023年3月10日,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發布的一份聲明,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DFPI)當日宣布關閉美國矽谷銀行,並任命FDIC為破產管理人;3月11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表示,矽谷銀行的高管必須為其瀆職及管理不善導致的銀行破產負責;3月12日,美國財政部消息,財政部、美聯儲和FDIC聯合發表聲明稱,正在採取果斷行動,通過增強公眾對銀行系統的信心來保護美國經濟。

㈧ 美國銀行為什麼市盈率高

美國銀行股票估值較高。根據網路資料查詢顯示,美國銀行美國銀行股票估值較高導致的市盈率高,中美之間的股市投資主體不同,美國股市以機構為主,因此,大藍籌股票估值較高。

㈨ 股票的起源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啊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似400年的歷史。

股票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了社會化大生產的時期,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 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

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 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終又促進了 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所以,股份公司,股票融資和股票市場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推動著股份公司,股票融資和 股票市場的共同發展。


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在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 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了籌集更多的資本,於是,出現了以股份公司形態,由股東共同出資經 營的企業組織,進而又將籌集資本的范圍擴展至社會,產生了以股票這種表示投資者投資入股,並按出資額的大小享受一定的權益和承 擔一定的責任的有價憑證,並向社會公開發行,以吸收和集中分散在社會上的資金。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即 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 要形式之一。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

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據文獻記載,早在1611年就曾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進行荷蘭東 印度公司的股票買賣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即股票交所。

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最基本的企業組織 形式;股票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選擇方式;而股票的發行和市場交易亦已成為資本 主義國家證券市場的重要基本經營內容,成為證券市場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9)美國銀行股票發展擴展閱讀:

一、最早出現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本金。

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

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


二、中國股票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㈩ 美國銀行股歷史表現

一、美國股票有多少年歷史啦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於1811年由經紀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建立起來,並開始營運。

較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稍晚建立起來的美國股票市場,卻是對現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最有典型意義的。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步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證券交易市場,美國也成為證券投資的中心。

我們對西方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理論的研究,也以美國為主,基本也可以窺得西方現代股票投資和股票投資理論發展的全豹。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有了200多年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四個歷史時期: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至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美國證券市場萌芽於18世紀末,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美國馬里蘭州和費城的證券交易所在交易規模和活躍程度上和美國紐約交易所都相差無幾。與其他交易所不同,紐約證券交易所禁止龐氏(Ponze)騙局式的融資,這幫助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在與其他交易所競爭中勝出。

1850年代電報的發明,強化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對其他地域交易所的影響,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邊緣化,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從交易品種上看,當時各主要證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種是商品,聯邦 *** 債券和新獨立的州 *** 債券,也包括部分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股票。

1790年,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大規模發行債券直接導致了證券市場的活躍。最早進行活躍交易的美國股票是1791年發行的紐約銀行和美國銀行股票,1830年誕生了第一隻鐵路股票,1850年鐵路股票已達到38隻。

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聯邦 *** 為軍費融資,證券市場得到空前發展,股票發行也迅速增加。

二、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

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10)美國銀行股票發展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

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

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

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

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美國股市。

三、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10)美國銀行股票發展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閱讀全文

與美國銀行股票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人群的數據能賣嗎 瀏覽:907
法院能查到股票賬戶 瀏覽:294
股票發行定價過程中投資銀行 瀏覽:509
李笑來股票長期持有 瀏覽:28
中國智能健康股票市值 瀏覽:482
重慶股票開戶哪家app好 瀏覽:81
以嶺葯業股票可買入時間 瀏覽:960
app是什麼概念股票 瀏覽:759
股權投資比較多的股票 瀏覽:178
高鐵行業的股票 瀏覽:807
初靈信息股票6 瀏覽:483
20年買醫療股票 瀏覽:900
白酒核心資產股票有哪些 瀏覽:774
csdn如何獲取股票網站數據 瀏覽:31
交通銀行股票39 瀏覽:137
微信股票投資錢要不回來怎麼辦 瀏覽:64
一碼通是股票賬戶么 瀏覽:783
基金所得資金炒股票 瀏覽:961
證券營業部大量買入的股票 瀏覽:31
合夥開投資公司可以投資股票么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