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股市有那些特點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
美股不設漲跌停板,10分鍾之內漲跌幅超過百分之十,則停盤5分鍾,5分鍾後可以繼續漲或者跌。
比如今天的一個股票,BGCP,開盤漲幅就百分之40多。一會兒有截圖。
美股可以做空。當日股票跌幅達到百分之十,當日及次日,股票不能直接做空,只能把單子掛在上面等待被動成交。
美股採用T+0交易機制。當日可以自由買賣。
美股不能杠桿交易。
美股都有做市商(marketmaker)。電子化交易,實際交易中充斥著大量的電子單。
美股中有很多當日成交量微乎其微的股票,基本上沒人參與的股票。
還有很多特點,不知道你要問哪方面的。先回答這些了。
Ⅱ 請問美國股市中銀行股現在大約是多少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是多少錢一股
在紐交所上市的銀行股大概有400多隻呢
股價從幾塊的,十幾塊的,幾十塊不等……
——————————————————
比如美國銀行(代碼BAC)的股票今天7塊7毛多開盤
花旗(代碼C)今天開在32塊8毛多
匯豐(代碼HBC)今天開在43塊8毛多
——————————————————
現在美元兌人民幣是1:6.3左右,所以能換成多少人民幣,你自己一乘就知道了
——————————————————
不知道你問的「中國銀行股能不能達到美國銀行股」是指的那些方面,總的來說,我認為可能趕上,只不過需要時間
Ⅲ 美聯儲股權構成是什麼有沒有被美國政府控股幕後大股東是不是操控它
美聯儲的制度設計赫然是互相牽制的「恐怖平衡」的結果。美聯儲是一個名為國有實為「純粹」私有的中央銀行。對於美聯儲的控制權,沃伯格提出「國會控制美聯儲,總統任命董事會成員」的原則,形成了一個看似絕妙的由「總統任命,國會審核,獨立人士任董事,銀行家做顧問」的體制結構。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美聯儲成為美國的控股機構。從此,美國成為了一個偽裝成國家的私人銀行。
拓展資料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為美聯儲(Federal Reserve),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12月23日成立的。美聯儲的核心管理機構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所謂股東是聯邦儲備銀行的股東,而不是聯邦儲備局的股東。聯邦儲備局是聯邦政府的一部分,是政府機構。所以不能籠統地說這些股東是整個美聯儲的股東。
《聯邦儲備法案》明確規定,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就是其股東。美國的全國性銀行必須成為美聯儲的會員銀行,接受貨幣管理辦公室監管。
所謂股東的權利和上市公司股東的權利完全不同。聯邦儲備銀行股東持有的股票不能公開轉讓或者出售,也不能對美聯儲的利潤進行分紅。美聯儲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發放利息。這些股東平時也不幹預美聯儲公開市場政策的制定。
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12家分布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傑羅姆·鮑威爾為現任美聯儲最高長官(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從美國國會獲得權力,行使制定貨幣政策和對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等職責。
Ⅳ 美國銀行股歷史表現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於1811年由經紀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建立起來,並開始營運。
較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稍晚建立起來的美國股票市場,卻是對現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最有典型意義的。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逐步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證券交易市場,美國也成為證券投資的中心。
我們對西方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理論的研究,也以美國為主,基本也可以窺得西方現代股票投資和股票投資理論發展的全豹。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有了200多年的發展,大體經過了四個歷史時期: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至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美國證券市場萌芽於18世紀末,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美國馬里蘭州和費城的證券交易所在交易規模和活躍程度上和美國紐約交易所都相差無幾。與其他交易所不同,紐約證券交易所禁止龐氏(Ponze)騙局式的融資,這幫助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在與其他交易所競爭中勝出。
1850年代電報的發明,強化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對其他地域交易所的影響,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邊緣化,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從交易品種上看,當時各主要證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種是商品,聯邦 *** 債券和新獨立的州 *** 債券,也包括部分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股票。
1790年,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大規模發行債券直接導致了證券市場的活躍。最早進行活躍交易的美國股票是1791年發行的紐約銀行和美國銀行股票,1830年誕生了第一隻鐵路股票,1850年鐵路股票已達到38隻。
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聯邦 *** 為軍費融資,證券市場得到空前發展,股票發行也迅速增加。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
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4)美國獨立銀行的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
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
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
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
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美國股市。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4)美國獨立銀行的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Ⅳ 美國投資銀行業務案例
2000年12月31日,美國第三大銀行大通曼哈頓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並第五大銀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終於塵埃落定。由於兩家金融機構的顯赫地位和交易金額的巨大,使得它被視做銀行業並購的又一典範案例,並使得諸如銀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強強合並」以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互補等命題似乎更無懈可擊。然而,本文對這一案例的細節研究表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轟動過後,對這一案例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蹤研究,有助於我們從中得到切實有益的啟示,並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務業變革的邏輯、趨勢與未來挑戰。
一、舉世矚目的銀行兼並
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頓公司正式宣布與摩根公司達成了兼並協議。雙方交易的條件是,大通將按照9月12日的收盤價,以3.7股去交換摩根的1股,交易價值高達360億美元。12月11日,美聯儲理事會以全票通過批准了這項兼並計劃,並發表聲明:「美聯儲認為,在競爭及資源集中方面,該項兼並對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競爭的銀行業市場或其他相關的銀行業市場而言,都不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12月22日,雙方股東大會順利通過了兼並計劃。12月31日,兼並正式完成。新組成的公司取名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於2001年1月2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交易。
據測算,新公司的收入將超過520億美元,利潤高達75億美元,擁有9萬員工,6600億美元總資產,成為位於花旗集團美洲銀行公司之後的全美第三大銀行集團。這筆交易還使其位列全球投資銀行前列,與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並駕齊驅。新公司的總部仍將設在先前兩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紐約市。原摩根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沃納將出任新公司的總裁,而原大通總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則成為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新公司的業務除了包括原摩根公司擅長的金融咨詢、商業貿易以及債券發行外,銀行抵押貸款、保險銷售等方面的業務則是大通銀行的強項。沃納表示,兩家銀行的大規模合並是旨在組建一個全球范圍的銀行集團,這將有利於雙方在業務上展開互補,預計新組建的公司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二、兼並背後的故事
(一)贏家和輸家
從交易結果來看,這項交易導致摩根推動了獨立性。在新董事會13個席位中,摩根只佔了5席;從交易的過程看,大通的計劃是基於戰略的考慮,而摩根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放棄了主權。
表1:近幾年大通並購情況一欄表
時 間
兼並或收購的對象
交易價格
1995年
化學銀行
100億美元
1999年
美國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
13.5億美元
2000年4月
英國投資銀行 Robert Fieming 集團
77.5億美元
2000年9月
J.P. Morgan
360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各有關報刊整理
(二)大通的策略
大通—摩根案安全的真正特色的價值,首先反映在媒體鮮為報道的大通發展策略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對大通和摩根的歷史以及兼並的背景作一下簡單的回顧。
1、大通的發展歷史
大通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未。1997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艾倫·伯福米德(Aaron Burrformed)在紐約成立曼哈頓公司,當時的目的是為紐約提供自來水,後改為銀行。1877年,J.湯普森取林肯政府財政部長S.P.蔡斯(Chase:漢譯「大通」)的姓創辦了大通國民銀行。1929年J.D.洛克菲勒奪得控制權,次年,將其並入自家的公平信括公司,名稱仍沿用前者。1955年,大通國民銀行與曼哈頓銀行合並組成大通曼哈頓銀行,資產額達到70億美元。1965年參加聯邦儲備系統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1969年成立銀行持股公司——大通曼哈頓公司,大通曼哈頓銀行則為其主要子公司。截至1999年底,大通的資產總額達4061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三大銀行,在1999年全球500強排名第二十三。
2、兼並背景
近年來,大通已連續進行了幾次具有轟動效應的並購:1995年收購了化學銀行,並在接下來幾年建立並發展了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1999年買下了西海岸的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一家專門為高科技公司提供首次發行股票(IPO)服務的公司;2000年4月,收購了英國的投資銀行羅伯特·弗萊明集團(Robert Fleming);5月,大通又購買了Beacom集團;9月大通宣布兼並摩根,交易金額達到大通曼哈頓所做一毓並購中最大的一筆。
大通為何要頻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並購活動?是為了擴大規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嗎?或者為了實現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完美結合」嗎?筆者提醒人們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就規模而言,如果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商業銀行所關切的目標的確是資產規模與市場份額,然而這往往導致資產的盲目增長與不計效益的市場份額,這一擴張式發展模式的結果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近75%的成員國經歷了嚴重的銀行業問題。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商業銀行業的戰略目標已被重新定位,效率與收益已成為銀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標,然後才在此基礎上追求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從著名的《銀行家》雜志對1999年世界大銀行的排名表來看,即便是一級資本占第一位的花旗集團,也並非追求資產規模的第一位,而是致力於改善資本回報率、資產利潤率和成本/收益比等收益和效率指標。大通的一級資本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資產規模排名第20位,但其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在第78位,資產收益率排在第151位,成本收益比為55.04%。從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些才是大通兼並行動最關注的指標。
第二,就業務而言,大通在並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縮其商業銀行零售業務。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區的零售銀行業務,盡管信用卡業務是大通的一大特色,盡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銀行業務盈利高達8400萬美元,資產凈值達2.73億美元(對「資產規模論」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斷放棄。由此可見,大通的戰略原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用意非常明顯:希望專注於批發業務,而並非刻意追求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所謂「完美結合」。
實際上,大通並購投資銀行的一系列行動,是一場根本性的股票價值革命。大通並購之舉的最大壓力,來自大通收購化學銀行後股東乃至管理層對大通銀行股票市場價值的嚴重不滿。1998年,大通的股票雖然上漲了33%,但市盈率(PE)僅為15,而美國地區性銀行達到21,其他中心銀行也為19左右。表2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在過去的5年中的任何時候,美國銀行業的PE值都低於S&P500種股指;而在美國銀行業股票價格最高時,大通的PE值仍位居未端。形成成上述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新經濟」和投資銀行業備受青睞的時代,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概念的興趣已大打折扣,而將資金投向具有前者背景的公司。在過去的5年中,投資銀行業最高的PE值達到了34.18,最低的為11.80,均高於商業銀行的對應值。盡管幾年來大通一直度試圖通過自建方式進入投資銀行業務領域,但與老牌的投資銀行相比,大通微不足道,特別是在利潤率最高的股票承銷業務上,大通都遠遠落後(參見表3和表4)。因此,大通銀行要提高其市場價值,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變,在這方面,花旗集團(Citigroup)已作出了典範,它在華爾街已被視為一家金融服務公司而非傳統的商業銀行,因而頗受投資者的青睞。
表2: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對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業平均值
同業最高值
同業最氏值
S&P500
當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來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來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
Ⅵ 美國銀行為什麼市盈率高
美國銀行股票估值較高。根據網路資料查詢顯示,美國銀行美國銀行股票估值較高導致的市盈率高,中美之間的股市投資主體不同,美國股市以機構為主,因此,大藍籌股票估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