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資管統一監管時代,對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有哪些影響
【大資管觀察】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分析與展望
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釋放、監管政策的放鬆以及各中介機構的重視,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蓬勃發展,大資管時代到來。整個行業參與機構眾多,資管產品多種多樣,監管標准不一,未來會向著統一監管、市場集中的趨勢發展。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春秋戰國時代
資產管理從廣義上來說,是指投資者將資產投資於相關市場的行為和過程,既可以是投資者管理自己的資產,也可以是受託人管理他人的資產。本文所指資產管理是金融機構等各類中介機構接受客戶委託,本著保值增值的目的,按照與客戶的約定對其資產進行投資,並收取管理費用及業績報酬的行為。資產管理業務起源於18世紀的瑞士,工業革命後經濟格局的變化帶來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上層富裕家族對資產管理的需求劇增,瑞士的金融機構開始向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財富、資產管理服務。
我國資產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3年以前,這一階段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蠻荒時代,居民資產管理需求不高,只有證券、信託公司、公募基金等少部分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市場規范制度供給不足,行業發展並沒有得到重視。第二階段為2003年至2012年,2003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資產投資管理,2004年光大銀行首發人民幣理財產品,銀行理財規模日漸擴大;2005年廣發證券發行了證券行業首支集合資管計劃,券商資管業務逐步開始走上正軌;信託公司在2002年首次試發信託計劃後自2007年開始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一時期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各機構在各自投資領域范圍內從事資管計劃,因此資產配置范圍成為資管產品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信託公司明顯受益於分業監管體系的混業經營模式。第三階段為2013年至今,證監會、保監會相繼擴大券商、基金公司、期貨、保險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各個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范圍趨同,正面遭遇戰一觸即發,資管行業進入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從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格局看,多元化特徵明顯,我國資產管理監管部門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三個部門;參與機構包括接受正規監管的銀行、信託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逐步納入監管體系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私募基金公司,以及完全游離於監管體系之外的各類理財投資公司、民間借貸等;資管產品涵蓋銀行理財、信託產品、集合資管計劃、公募基金、基金專戶、期貨資管、各類保險資管等。
從各類資管模式看,投資范圍方面,信託計劃、銀行理財、基金公司專戶等投資范圍較廣,幾乎覆蓋所有重要資產類別,券商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公募基金、期貨資管計劃主要以標准化證券投資產品為主;投資門檻方面,信託、券商、保險資管等均為私募產品,門檻高,均為100萬元,銀行理財享有公募資管待遇,投資起點為5萬元,門檻較低;公募基金產品最低。投資者人數限制方面,集合信託300萬元以下投資者最多不超過50人,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是不超過200人,銀行理財、期貨資管計劃等無特定人數限制。產品流動性方面,信託計劃、銀行理財一般要持有到期,流動性較低,公募基金、期貨資管、券商集合資管計劃都可以定期申購贖回,流動性較高。監管要求方面,信託計劃、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一般需要事前報備或者審批,其他資管產品一般都是事後報備,同時信託計劃、券商集合資管計劃、銀行保本理財等均需要佔用一定資本金,而基金資管、保險資管計劃無資本金監管要求。監管規則以及模式的差異使得各資管機構及產品市場競爭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容易形成監管套利。
目前,中國資管行業的多元化、嚴重分割格局既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和效率提升,也會因為監管盲區等因素引發監管套利、風險傳染等風險隱患,值得關注。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2015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達到129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16%,居民對於財富的保值增值願望日漸上升,也逐步認可了銀行、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金融服務,雙方信任關系逐步加深。監管部門逐漸放寬資管行業門檻,除了傳統的資管機構,互聯網金融等也開始涉足資管領域,使得整個行業活躍度更高,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投資者所選擇的餘地更大,提升了市場效率。同時,各類中介機構也更加註重布局資產管理行業,這是一類輕資本業務,也各類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美國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板塊收益貢獻佔比一般在10-30%,相比而言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佔比仍較低,券商資管收入佔比僅為5%左右,未來提升空間依然較大。總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
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國資管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約為88萬億元,同比增長45%,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預計2016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有望達到110萬億元;根據BCG統計數據,2014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規模為74萬億美元,2015年有望達到81萬億美元,中國佔比約為16.7%,我國有望成為美國、歐洲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資產管理國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交叉持有的問題突出,除了公募基金、保險資管計劃投資限制較嚴外,銀行理財、基金專戶資管、券商資管計劃、信託計劃均可以相互投資和持有,由此各個資產管理產品之間統計數據簡單加總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有的資管產品可能多次相互嵌套,從而上述數字高估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情況,預計上述交叉持有的比例占資管行業總規模的10%左右,不過這不能掩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較快發展的趨勢。
從資管規模/GDP衡量的行業發展深度看,2014年和2015年我國資管規模/GDP比率分別為0.96和1.30,相比較而言,2014年歐洲國家該比率平均為1.24,2013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1.89、0.9和1.18,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深度已經逐步與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當,不過仍落後於美國。
就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結構看,2015年末,銀行、公募公司及子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期貨公司、P2P機構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20萬億元、21萬億元、13.7萬億元(保險資產12.36萬億元,來自第三方的受託資產1.34萬億元)、11.89萬億元,佔比分別為22.7%、23.8%、15.6%、13.5%、17.7%、5.9%、0.1%、0.6%。與2014年相比,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資管、私募基金均實現翻番,而信託行業資產管理增速顯著放緩,銀行理財、信託資管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也呈現下降態勢,顯示出整個資管行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傳統的銀行理財、信託資管逐步面臨其他資管機構的趕超。但是,需要看到券商資管、信託資管、基金子公司中的大量資金均來自於銀行以及銀行理財,上述數據低估了銀行資管在整個行業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銀行仍是資管行業核心力量和主導者。
資產配置以非標為主
資產管理實質也是一種中介渠道,受託社會閑置資金,用於投資於金融市場、實體經濟等領域,滿足社會資金需求者,從而為社會資金供需兩端搭建橋梁。從資金來源看,主要分為個人客戶資金來源和機構客戶資金來源,個人客戶主要是一般居民客戶和高凈值客戶,機構客戶主要是企業、養老金機構、銀行、財務公司等,受限於統計數據限制,現在仍無法准確估計兩類客戶比例情況,不過機構客戶可能更高,尤其是來自銀行的資金應該是佔比較高。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機構客戶資金來源仍是主流,這與老齡化社會保險、養老金機構資產規模龐大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以歐洲為例,個人客戶資產佔比約為24%,機構客戶資產佔比約為76%,機構客戶明顯是資產管理行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從個人投資者資產配置情況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現金和存款比例較高,截至2015年末我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這部分存款資金未來仍有投資和財富管理需求;公募基金等資本市場產品近兩年在居民資產配置中佔比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各類貨幣基金因其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好等特點得到青睞;其他資管產品在個人投資構成中佔比仍不是很高,這可能與各類資管產品門檻仍較高、個人投資者不了解等因素有較大關系。
來自於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的資產通過銀行等中介機構配置於金融市場、信貸市場、實業投資等各個領域。客戶資產的配置情況一是取決於不同周期下的資產配置偏好,另一個是取決於機構資產配置能力。資產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類資產配置的把握,實證研究表明,投資組合收益情況90%以上取決於資產配置戰略。根據美林投資時鍾理論,經濟上行、通脹下行時期,應主要配置股票;經濟上行、通脹上行時期應主要配置大宗商品;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應主要持有現金;經濟下行、通脹下行時期,應主要配置債券。另一方面,不同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和能力也不同,當前各類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范圍基本相差不多,即使個別領域有所限制,但是依然能夠通過其他方式繞道實現,諸如銀行無法進行實業投資,但是依然可以通過信託計劃、資管計劃實現,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雖然無法直接進行借貸,仍可以通過投資收益權、債權等方式實現為客戶融資。因此,各類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能力是其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市場核心競爭力。
從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資產配置狀況看,以股票、債券、現金存款、其他類進行劃分,截至2015年末,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股票資產佔比為8%,債券資產佔比19%,現金存款類資產佔比29%,其他類別資產44%。可以看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資本市場投資佔比不高合計為27%,而其他類主要是實業投資以及非標准化資產投資佔比高。2013年,歐洲資產配置主要為股權類資產佔比33%,債券投資佔比43%,現金存款類佔比為8%,其他類資產佔比為16%。與歐洲資產管理行業資產配置相比,我國資管行業資產配置現金存款類配置比例過高,股權配置略低,這可能源於我國直接融資佔比低,更多資管資金以非標准化金融資產形式實現實體企業融資。
資管行業參與者眾多
實際上,資產管理產品從設計到最終銷售需要經歷產品設計、銷售、監管監督、投資者購買等環節和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人的參與和掌控。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涉及機構眾多,本文以接受監管的正規機構為對象,研究當前行業參與機構和人員數量問題。
目前,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2503家,從業人員3415010人;信託公司68家,從業人員16683人;證券公司115家,從業人員222802人;保險公司180家,從業人員904252人;期貨公司153家,從業人員為30000餘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00家,17939人。其他私募基金公司、P2P機構等尚未正式納入監管范疇,信息披露不透明,行業門檻較低,機構數量眾多而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大資管時代,各金融機構競合是主旋律。競爭方面,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放寬,各金融機構仍在加快圈佔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處於跑馬圈地階段,產品同質化較高,特色產品較少。但,長期看,資產管理行業逐步將會向著更加專業化、差異化方向發展,立足自身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市場結構也會逐步趨於集中化。從各金融機構稟賦資源看,銀行客戶資源豐富,資管模式逐步成熟,但是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問題突出,理財業務內控、監管等制度體系有待完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資本市場投研實力強大,但是創新發展能力有待提升,國內資本市場運行不給力,導致相關業務開展不順暢;信託公司在實體投融資領域有優勢,但傳統業務領域發展空間收窄,轉型方向、進程仍不明朗;保險公司具有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的優勢,不過保險資管受託資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資金,資金來源受限,由買房向賣方的轉變需要適應市場檢驗;期貨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時間短,面臨人才、業務模式等方面困擾。
在合作方面,各資管機構也持續強強合作,諸如銀證、銀信、信證合作模式,增強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聚合力和專業化。以資管產品銷售為例,目前,銀行可以代銷各類資管產品,銀行已成為保險、基金等資管產品最重要的銷售渠道,證券公司可以代銷保險產品和信託產品,保險機構也可以代銷公募基金,相比較而言僅信託公司無法代銷除信託以外的其他金融產品。建立更為廣泛的互銷渠道有利於建立更加寬廣的資產管理平台,以更多豐富多樣的產品服務滿足資產管理需求更加多樣化的投資者,提升客戶忠誠度和粘性,也可以進步增加收入來源。
總體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粗放發展時期,資產管理鏈條扔不完整,專業化程度不足,缺乏資產管理高端專業人才以及資管產品評價和咨詢機構,行業發展透明性低,投資者面臨的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資管行業的四大趨勢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仍在加快發展,未來四大趨勢值得關註:
第一,資產管理行業頂層設計有望加快。目前,我國資管行業受到分業監管影響,處於分割狀態,還有部分領域未有覆蓋。從目前看,各個資管產品模式不一,標准不一,起點就不同,導致各類之間相互嵌套規避監管要求,形成行業發展虛胖,隱藏了金融風險。因此,監管部門正逐步加快行業頂層設計推動,實現各機構平等競爭,行業有序發展。
第二,資產管理行業專業化發展加快。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化主要涉及一是經營專業化,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不斷重視資管業務發展,加快建立資管子公司或者事業部,持續推動資管業務專業化發展;二是定位專業化,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自身特色發力特定資管領域,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實現差異定位、特色經營;三是人才專業化,不斷培養和引進更為專業化的資產管理人才隊伍,人才是支撐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第三,資產管理行業產品國際化、標准化、多元化加快。目前,我國資管行業產品較為單一而且同質化,私募業務多,流動性差,產品配置也不夠豐富。未來,資管機構會根據客戶需求進一步加強資產配置的全球化,增強投資分散度,加強標准化產品供給,滿足更多非高凈值人群的投資理財需求,或者針對老齡化趨勢,研究養老理財等,實現產品聚焦和細分市場聚焦。
第四,資產管理市場集中度逐步上升。目前,我國資管行業仍處於粗放發展階段,在行業逐步開放的背景下,各機構加快搶占市場,做大規模。隨著市場逐步飽和以及競爭水平提升,部分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資管機構逐步被市場淘汰,實現行業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有效提升行業集中度,促進有效競爭和行業創新發展。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㈡ 炒股如何進行資金管理
以下是一些交易資金管理的准則:
1、每次交易只投入整體資金的小部分,具體的百分比可以根據整體資金量的情況和風險來判斷,但每次最好不要超過20%。對於交易者而言,多次交易和多個交易品種的組合完全可以實現不錯的收益累積效應。
2、將整體投資風險的風險控制在20%以下。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交易品種,都不要讓損失超過本金的20%,這樣至少還可以保有80%的本金。
3、保持收益和風險比最少在2:1的水平,最好能在3:1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說,如果每次交易承擔1倍的風險,就要做到平均每次交易至少有2倍以上的潛在收益。
4、對風險程度要清楚並且實際,不要自欺欺人。比如,在期貨投資市場、高杠桿、波動性大的投資品種上,一定要清楚可能發生的風險程度。
5、了解市場和交易品種的波動性,根據波動的大小來調整倉位的輕重。在波動性大的市場和品種上,要採取更嚴格的資金管理。另外,注意整體市場變化對交易品種波動性的影響。
6、清楚品種配置的相關性。基於相似的理由同時配置同一板塊的3支股票對風險分散的幫助不大,因為這3支股票的相關性很高,這實際上相當於在同一題材上以3倍的倉位持有,相應的風險也是3倍。
7、鎖定部分賬面盈利。如果你幸運的趕上了某支股票短期內的持續上漲,一定要鎖定部分盈利,讓其餘部分的盈利去增長。
8、交易次數越多,每次交易的資金就應該越少。否則,一次倒霉的交易就會讓你遭受嚴重的損失。交易次數少的投資者可以相應提高單次投資的資金比例。但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第1條和第2條。
9、確保你在合理地投資。現實中沒有完美無缺的交易,如果有,那肯定是指那些把風險控制到最低的大宗交易。這些准則會幫助你在投資市場上長期生存下去。
10、永遠不要給虧損的交易補倉。如果錯了,那麼承認並且退出。一錯再錯並不會讓你正確。
11、採用合理的建倉和加倉策略:金字塔加倉策略。首先,加倉的前提是只給贏利的交易加倉,所謂金字塔的加倉策略是指:新增的資金不能超過前次買入的資金,保證第一次買入的是最大的頭寸。例如:第一次買入1000股,在贏利的前提下加倉,加倉的數量應該低於1000股,這里以600股為例,如果繼續贏利,那麼再次加倉300股。這樣,即使加倉後股價開始下跌,也不會對前期的盈利有較大的影響,無論進退都較為從容。
12、設置止損,嚴格或靈活執行。
13、達到盈利目標後主動減倉。當交易的盈利達到預想的收益風險比時,主動了結部分倉位,將利潤拿到手中,剩餘部分按盈利狀況重新設置止損。
14、了解你所參與的市場,尤其是衍生品交易市場。
15、致力於控制交易最大跌幅在20%-25%。一旦跌幅超過這個比例,要想再回到盈虧平衡就會非常困難。
16、當遭遇連續的損失後,要主動停止交易、重新評估市場環境和交易的方法。遭遇連續的虧損後,無論損失的大小,有些東西一定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判斷市場和價格的基礎可能已不復存在,這時候停下來,去研究那些導致你損失的原因。站在市場外面,永遠不會導致你虧損。
17、考慮虧損帶來的心理影響。很明顯,沒有人喜歡虧損。對於虧損,每個人的反應又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反應可能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和影響,導致你無法繼續正確的交易。
㈢ 一般監管不讓大資金買入的股票多久才能大資金買入
一般稿察唯監管不讓大資金買入的股票6個月才能大資金買入。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一般監管不讓大資金買入的股票6個月才能大資金買入。持有股票時間小於6個月公司業績優良,不會出現負利潤,如果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了鍵培問題的話,那麼基本上要穩定了。持股時間不可少於1個月,業績不可以太差,如果出現了負沒弊利率的話,那麼基本上沒有問題。
㈣ 保險資金投資股票要進行差別監管嗎
2018年保監會(現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修訂發布的一號文件——《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4月1日起正式實施。
本次將2017年的《通知》上升到部門規章,明確地納入了新規的監管框架中。
辦法還首次提出了「新三板」的股票投資——需要保監會另行規定。「保險資金投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公司股票,以及以外幣認購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國保監會另行規定。」
㈤ 股市裡大資金進場怎麼判別是什麼資金性質
大資金進場標志之一:成交量穩步放大但不暴量。
大資金如同市場里的鯊魚,游過來必然會翻起水花。這個水花就是成交量。從周一和周二來看,兩市成交量穩步保持在1400億上方,周二更是超過2000億,比過去30個交易日平均放大20%左右。這種相對溫和的放量,恰是大資金進場的首要標志。但假如出現成交量突然放大50%以上,則屬於暴量,此種情形多出現連續大跌之後,在利好消息刺激下的反彈,是下跌的中繼。
大資金進場標志之二:快速脫離成本區域。
小資金和大資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小資金的方向感不強,多以游資的形似存在。而大資金方向感較強,一旦確定後市的趨勢,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場,利用強大的資金優勢,果斷吸進籌碼,並快速脫離成本區域,以防止中小投資者跟風抄底。周一和周二兩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達到4.36%,許多個股的拉升幅度都在5%以上,可見超級主力的決心和魄力。
大資金進場標志之三:主攻大盤股,忽略小盤股。
作為市場里的巨鱷,大資金進場後,小盤股根本無法滿足其胃口,因此,二線藍籌股以上的大盤股成為大資金主攻的方向。周一和周二,上證指數上漲4.36%,而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4.74%,明顯強於上證指數的表現。這更從側面驗證窺探出大資金的行蹤。
大資金進場標志之四:超跌板塊受到青睞。
不管散戶還是游資,多數投資者在市場中的操作邏輯是信奉強者恆強,在弱市更不會關注弱勢股。而一旦大資金進場,選股的主要思路是看安全邊際,也就是說喜歡買便宜的股票,不管基金和社保,不管是保險還是熱錢,都是這套模式。從周一和周二來看,以券商為代表的超跌股異動明顯,這更加暴露出主力資金的手法和偏好。
㈥ 股市中如何運作大資金
1、大資金慣常運作思維。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目前市場上的資深機構慣常的運作思維有四點,第一步是低成本獲得籌碼,在這個階段,職業機構與券商比較注重成本價值,新基金與新機構比較注重成本效率;第二步是激活股性,利用並激勵市場多數投資者的追漲殺跌弱點;第三步是製造價差,即以較小的代價把股價提升到成本價上的理想位置,關鍵點是利用題材改變投資者的慣常思維;第四是兌現利潤,關鍵點是利用送配除權與題材培養跟風盤的慣性思維,然後逆反運作。
2、解破大資金的合理思維。大資金除了上述優勢外,也具有明顯弱點,即只有最後做多才能贏利,運作時間效率低,操作難度大。因此,中小資金應該利用這點。在解破大資金庄股時,主要重點分析下列幾點,第一是分析關注品種的現價與莊家成本價,主要的指標工具是動態OBV、靜態SSL與逆市K線;第二是分析莊家的操作目的。目前的莊家運作目的主要方式有,A、長線價差套利,B、短線題材套利;C、吸引其它投資者籌資;D、解套和出貨;第三是目標股莊家的現狀,主要了解莊家是處於運動狀態或者休眠狀態;第四是未來實現目的的可能契機。
3、運用解破結果的方法。在得到理想的解破結果後,跟蹤觀察這些目標股,在其達到下列時機後發動攻擊;第一是現價遠低於機構成本價,第二是目標股成為市場熱點,第三是大盤提供搏傻環境。
4、新機構的失誤利用。由於從1999年起出現了大量的新機構,他們操作大資金的經驗與資深機構有較深的差距,這為中小資金帶來了更大的短線機會。這些新機構的運作特點是:第一是操作情緒化,第二是操作手段激烈。中小資金的主要伏擊手段是在大盤順熱時主要跟隨巨量運動,在出現題材兌現與價量背離時撤離戰場的運作要快。
㈦ 銀行貸款入股市被查出會怎樣
銀行貸款入股市不會怎麼樣,不是違法貸款就沒影響。
銀行放款後的資金本來就是屬於個人自己理財處置,因為貸款並不是無息貸款,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是需要支付貸款利息。所以只要你能定時定期償還貸款即可,如果不能償還貸款,銀行有權起訴至法院,通過法律程序來維權。
通常情況下,銀行要求借款人具有二代身份證、穩定的工作證明、收入證明、貸款用途證明;個人信用狀況良好;對借款人的收入也有一定條件的限制,一般會要求借款人月均收入不低於4000元。
在提交相關申請資料後,銀行審核通過就可以申請到月收入的5-8倍的貸款,即:無抵押無擔保貸款平安銀行新一貸貸款。
(7)大資金投入股票監管擴展閱讀:
貸款方式
1、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技巧:
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 要講究信譽。 要寫好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突出項目特點。 選擇合適的貸款時機。 取得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支持。
2、創業貸款
創業貸款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能力或已經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個人,因創業或再創業提出資金需求申請,經銀行認可有效擔保後而發放的一種專項貸款。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根據個人的資源狀況和償還能力,最高可獲得單筆50萬元的貸款支持。
3、抵押貸款
對於需要創業的人來說,可以靈活地將個人消費貸款用於創業。抵押貸款金額一般不超過抵押物評估價的70%,貸款最高限額為30萬元。如果創業需要購置沿街商業房,可以擬購房子作抵押,向銀行申請商用房貸款,貸款金額一般不超過擬購商業用房評估價值的60%,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
㈧ 銀行如何監測貸款投入股市
銀行聯合證券公司、投資者和相關的企業,增強各方的風險意識,同時根據不同股票設定的不同質押率、股票市值進行科學判斷控制風險。銀行對進入股市的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和途徑進行檢測和盤查,通過同業拆借監測等完善統計制度;各銀行系統還會加強和人民銀行、證監會之間的合作,減少「盲區、誤區」。
貸款銀行里錢怎樣才能進入股市:銀行不能拿自己的資金炒股的,你說的這種情況,一般是銀行的抵債資產,比如說祥龍電業向工商銀行貸款,以股票作為質押,後來貸款沒有錢還,就把股票給了銀行, 最著名的當屬民生銀行擁有的海通證券的股份吧,賬面預計總價值有百億之多。
拓展資料
貸款的錢如何轉入股市:
1.以銀行貸款置換出其自有資金進入股市,直接購買股票進行炒作, 一般都是短線 。
2.與證券商互為擔保取得銀行貸款後進入股市。
3.用銀行貸款向證券商或其他企業投資參股後間接進入股市。
4.通過股票質押方式取得銀行貸款後進入股市。
5. 貸款資金長期被套,你要支付高額利息,會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其實大多都是因為貸款炒股或是拿別人的錢炒股,陪掉之後沒錢償還。
6.向銀行貸款炒股觸犯了銀行貸款的底線,銀行是不允許貸款資金用來炒股的,而且在貸款合同中也會註明資金用途,銀行貸款資金是嚴禁用到炒股等風險性很高的投資行為中的,銀行也不會受理這部分貸款。
7.銀行貸款之後,並不是說錢給你坐收利息就好了,銀行會進行貸後管理,一般會對炒股賬戶進行監控,放貸七天之後銀行一般會檢查,一旦發現你將資金用於炒股,銀行將會追回貸款。
股票市場是股票發行和交易的場所,包括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兩部分。股份公司通過面向社會發行股票,迅速集中大量資金,實現生產的規模經營;而社會上分散的資金盈餘者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投資股份公司,謀求財富的增值。
㈨ 大資金股票如何規避密集申報風險
規避風險的六大方法:
1固定投入法
「固定投入法」是一種攤低股票購買成本的投資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時,其關鍵是股民不要理會股票價格的波動,在一定時期固定投入相同數量的資金。經過一段時間後,高價股與低價股就會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購買成本維持在市場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投資者每季固定用1 元購買某種股票。一年後他所購買的股票情況如下:
季度投資額(元)每股價格(元) 購買的數量
1 1 40 250
2 1 55 180
3 1 50 200
4 1 44 220
該股票在一年中的平均價格為47.25元,4 元資金能買股票840股。由於採用 「固定投入法」,使股票的平均成本降為47.06元,共買入股票850股,如果他用一年的總投資額4 元都在股票價格最高的二季度時買進股票,那就只能買到730股,自然比 「固定投入法」的買入數量要少。如果他在股票價格最低的一季度時投入全部資金4 元購買股票,那能買到1000股,則要比「固定投入法」買入數量多。「固定投入法」是一種比較穩健的投資方法,它對一些不願冒太大風險,尤其適宜一些初次涉入股票市場、不具備股票買賣經驗的股民。採用「固定投入法」,能使之較有效地避免由於股市行情不穩可能給他帶來的較大風險,不致於損失過大;但如果有所收獲的話,其收益也不會太高,一般只是平均水平。
6.2固定比例法
「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資者採用固定比例的投資組中,以減少股票投資風險的一種投資策略。這里的投資組合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保護性的,主要由價格不易波動、收益較為穩定的債券和存款等構成;另一部分是風險性的,主要由價格變動頻繁、收益變動較大的股票構成。兩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確定的,並且一經確定,就不再變動,採用固定的比例。但在確定比例之前,可以根據投資者的目標,變動每一部分在投資總額中的比例。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增長,那麼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資者的目標偏重於價值保值,那麼投資組合中保護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按照「固定比例法」進行投資。首先他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為投資組合確定一個比例。假如該比例為保護性部分和風險性部分各佔50 %。於是,他就得把其中的500元投資股票,另外500元投資於債券,各佔50%。在其後,根據股票價值的變化,對投資組合進行修正,使兩者之間始終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價格上漲,使他購買的股票價值從500元上升到600,那麼,在投資組合中風險性部分就要大於保護性部分,破壞了原先各佔50%的比例規定。這時要進行修正,將升值的10 0元按50%的比例進行分配,即賣出50元股票,再投資於債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復到各佔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資者既定目標的基礎上的。如果投資者的目標發生變化,那麼投資組合的比例也要相應變化。
比如其價值增長的慾望加大,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縮小。
6.3可變比例法
「可變比例法」是指投資者採用的投資組合的比例隨股票價格漲跌而變化的一種投資策略。它的基礎是一條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投資者可根據股票價格在預期價格走勢上的變化,確定股票的買賣,從而使投資組合的比例發生變化。當股票價格高於預期價格,就賣出股票買進債券;反之,則買入股票並相應賣出債券。一般來講,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漲時,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看跌時,投資組合中的保護性部分比例增大。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兩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斷變化著的。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按照「可變比例法」進行投資。最初股票與債券各佔50%的比例,即500元投資於股票,購入某種每股50元的股票10股,500元投資於債券。假如股票預期價格走勢線是看漲的,並且預期每股每月上漲5元。投資者根據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的差額買入或賣出股票,並相應買賣債券。那麼,當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一致時(即每月上漲5元),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在第二個月就會從50%上升到5 2.4%(股票額550元與債券額500元之比),在第三個月又從52.4%升到54.5%。
當股票價格低於預期價格或者高於預期價格時,則可以根據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買入或賣出股票,從而也會使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性部分的比例逐月加大。比如股票價格上漲到每股61元,較預期價格每股55元高出6元,這6元就是股票價格與預期價格之間的實際差價。如果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仍然為各佔50%,那麼投資者就要在每股股票中抽出3元(即6×50%=3),將總價值為30元的股票拋出,並買入同額債券,這樣他的投資組合是股票580元,債券530元,風險性部分佔52.25%,保護性部分佔47.75%。這里實際差價的分配百分比可以根據投資者的需要和具體情況而確定。假如股票的預期價格走勢線是看跌的,那麼情況正好相反,投資組合中的風險部分的比例會逐步減小。
因此,在使用可變比例法時預期價格走勢至關重要。它的走勢方向和走勢幅度直接決定了投資組合中兩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變動幅度。
6.4分段買高法
「分段買高法」是指投資者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上漲,分段逐步買進某種股票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波動很快,並且幅度較大,其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股民用全部資金一次買進某種股票,當股票價格確實上漲時,他能賺取較大的價差;
但若預測失誤,股票價格不漲反跌,他就要蒙受較大的損失。
由於股票市場風險較大,股民不能將所有的資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據股票的實際上漲情況,將資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場。這樣一旦預測失誤。股票價格出現下跌,他可以立即停止投入,以減少風險。
例如,某投資者估計某種在50元價位的股票會上漲。但又不敢貿然跟進,怕萬一預測失誤而造成損失。因而不願將1000元現款一次全部購進該種股票,就採用「分段買高法」投資策略。先用250元買進5股,等價格上漲為55元時再買進第二批;再上漲到每股 60元時,買進第三批。在這個過程中。
一旦股票價格出現下跌,他一方面可以立即停止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據獲利情況拋出手中的股票,以補償或部分補償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假如投資者買進第三批股票後,價格出現下跌,這時投資者應停止投入,不再購買第四批;同時要根據股票價格下跌幅度來決定是否出售已購股票。當股票價格不跌為55元可考慮出售全部股票。這樣,第三批股票上的損失可以用第一批股票上的盈利來彌補,保證1000元本金不受損失。當然,投資者也可以根據股票下跌幅度,分批出售股票。
6.5分段買低法
「分段買低法」是指股民隨著某種股票價格的下跌,分段逐步買進該種股票的投資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習慣,股票價格下跌就應該趕快買進股票,待價格回升時,再拋出賺取價差。其實問題並沒有這么簡單,股票價格下跌是相對的,因為一般所講的股票價格下跌是以現有價格為基數的,如果某種股票的現有價格已經太高,即使開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價格仍然是偏高的。這時有人貿然大量買入,很可能會遭受重大的損失。因此,在股票價格下跌時購買股票,投資者也要承擔相當風險。一是股票價格可能繼續下跌,二是股票價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難以預料。
股民為了減少這種風險,就不在股票價格下跌時將全部資金一次投入,而應根據股票價格下跌的情況分段逐步買入。
例如,某種每股50元股票,其價格逐步上漲,當上升到每股60元時,開始回跌,假如跌到每股55元,這時可能繼續下跌,也可能重新回升。由於原先上漲幅度較大,使得繼續下跌可能性要大於重新回升的可能性。如果某投資者在下跌時將所有的資金1000元一資投入該股票,那麼他很可能會因股票價格繼續下跌而遭受較大的損失。他只有在股票價格重新回升,並超過每股55元時,才有獲利的可能。如果他採用「分段買低法」逐步買入該種股票,就能通過出售股票來補償,或部分補償遭受的損失,以減少風險。當股票價格跌到每股55元時,他先買進第一批5股該種股票,待股價跌到每股50元時,買進第二批,再跌到每股45元時,買進第三批。這時,如果股票價格重新回升,當上升到每股50元時,投資者就可以用第三批股票來抵銷買進第一批股票的損失。如股票價格繼續下跌,那麼也能減少投資者的損失。如股票價格重新回升到最初的每股60元時,那麼股民就能獲得巨大收益。
「分段買低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市場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對於長線股民來說,可以一次完成投資,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為股票價格一般不可能低於其內在價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時買進,很可能會失去獲利的機會。
6.6相對有利法
「相對投資法」是指在股市投資中,只要股民的收益達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就立即出手的投資策略。股票價格的高低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高價與絕對的低價。此時是高價,彼時卻可能是低價;此時是低價,而彼時則有可能是高價。所以,在股票投資過程中務必要堅持自己的預期目標,即「相對有利」的標准。因為在股票投資活動中,一般投資者很難達到最低價買進、最高價賣出的要求,只要達到了預期獲利目標,就應該立即出手,不要過於貪心。至於預期的獲利目標則可根據各種因素,由投資者預先確定。
例如,某投資者有現款1000元,買進了20股某種每股50元的股票。如果確定預期獲利目標為10%,那麼當股票價格上升到每股55元時,他就該立即出售全部股票,獲凈利 100元,正好為其本金的10%,如果其確定的獲利目標為20%,那麼必須等到股票價格上升到每股60元時,才能賣掉股票。很顯然,「相對有利法」雖然比較穩健,可以防止因股價下跌而帶來的損失,但也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股票出手後,如股票價格繼續上漲,那麼股民就失去了獲取更大收益的機會;二是如果股票價格變化較平穩,長期達不到預期獲利目標,那麼投資者的資金會被長期擱置而得不到收益。投資者除了事先確定預期獲利目標外,還可相應確定預期損失目標,這就是止損線,只要股票價格變化一達到預期損失目標,股民就立即將股票出手,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