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銀行股票投資國內外研究狀況

銀行股票投資國內外研究狀況

發布時間:2023-08-14 13:45:52

⑴ 上海銀行股票的基本面分析上海銀行財務研究分析報告上海銀行2021年診股

從當前銀行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大大降低尤其是實體經濟方面的融資成本,建立風險防控機制,並且加強監管,是目前金融業的發展關鍵。作為銀行業里的優質企業--上海銀行,我們今天就趁這個機會來好好了解一下,


在開始分析上海銀行前,我整理好的銀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銀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12月29日,總部位於上海。公司以"精品銀行"為戰略願景,近年來通過推進專業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在把握金融科技趨勢上,不斷滿足企業和個人客戶日趨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上海銀行自成立以來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在英國《銀行家》雜志2021年公布的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按一級資本位列第67位。


簡單介紹了上海銀行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上海銀行有什麼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完善的綜合化經營布局


以客戶經營、基礎支撐、生態建設等角度築建零售經營體系。逐步進行數字化轉型,並且創新思維,把科技與業務牢牢的綁在一起。經營穩步推進,規范管理,重點在於提升風險經營管理能力。上銀香港、上銀基金業務發展迅速,各村鎮銀行業務也在穩步的推進,在集團裡面資源加強合作,合作使得效應顯現,而且,積極研究通過新設、收購等方式介入消費金融、直投公司等領域,進一步完善綜合化經營平台。


亮點二:打造財富管理專家和養老金融專家特色


公司在上海地區養老金代發服務的經驗已達到了18年,創造了"一站式"的養老綜合金融服務,具備更為突出的市場影響力,是我國唯一在養老服務領域同時獲得"全國敬老文明號"及"全國敬老模範單位"兩項國家級榮譽的商業銀行。在精細化管理以及專業化經營的幫助下,銀行的服務水平不斷的提高。


由於篇幅不是很長,更多關於上海銀行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放到了這篇研報當中,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點開下方鏈接閱讀一下:【深度研報】上海銀行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中國宏觀經濟還是繼續保持穩步發展,實現了較快增長,經濟增長對質量和效益更加看重。在強監管、金融去杠桿條件下,銀行再度回到自己的本源業務,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優化,同業資產負債進行了收縮,同時公司的表外業務總規模的發展速度也在放緩。與此同時,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深入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金融科技加快發展為銀行業帶來新的業務機會和盈利增長點,銀行業針對國家戰略和新興產業發展是比較支持的,加大在普惠金融與民生領域的投入,進而使科技運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得以發展,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


總結全文,我覺得上海銀行實力不俗,有機會在行業深化改革的時候,將迎來新的高速發展和紅利。然則文章有滯後性問題,要是想深入了解上海銀行未來行情,不妨戳一下這個鏈接,讓專門的投顧來幫助你更好的診股,看下上海銀行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上海銀行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2-01,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⑵ 國內外機構投資者發展的情況,以及其對證券市場穩定產生的重大作用。

●2001年「6·14」後,市場環境出現較大變化,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也出現變化,即市場結構從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轉變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

●1999年滬深兩市月均換手率為33.97%,到2002年換手率降為20.39%。這至少反映出投資者有長期持股的趨勢。

●基金作為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持股從相對集中走向相對分散。基金過度分散化投資不但不能夠起到風險防範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分散化投資風險。

●今年,主流券商一般都調低了盈利預期,更加註重深入研究市場趨勢、上市公司、競爭對手,採取建立適度分散、重點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股票的投資組合模型及波段滾動操作的手法。(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選擇「6·14」為轉折點的一點考慮

證券市場經歷了從散戶投資者為主體到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結構轉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論述的方便,本文將2001年「6·14」滬深綜指同時達到最高點這天作為市場結構轉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但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

散戶時代市場操作特點

一、2001年「6·14」以前,市場投資者結構中的主體是散戶

1991—1998年,散戶是滬深證券市場的主要力量。此間,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不僅開戶數量少,而且資金投向也不僅僅是在證券市場,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資金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到1998年,管理層意識到一個穩定的證券市場必須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特別是1999年政府允許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上市公司等三類企業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開始了由散戶投資者為主體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迅速演變的過程。

二、散戶時代證券市場的主流操作特徵是投機

1、股價波動大

2001年「6·14」以前的滬深證券市場,談的最多的是機構投資者的坐莊、散戶投資者的跟庄、股評的「套住莊家」,熱衷於研究莊家行為。還有一些主力機構操縱市場,引起股價巨幅震盪。(詳見表1)

2、投機氣氛濃厚

在以散戶投資者為主體的市場環境中,一些機構投資者是市場的操縱者。部分機構通過對倒、拉抬股價,或者與上市公司聯手炒作。一些機構對上市公司的重點投資和股價拔高,並不是出於對其投資價值的本意認可,而主要是為了從二級市場的炒作中獲利以及擴大圈錢規模的需要。通過部分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的博弈,形成諸如「中科系」等許多頗具規模的機構大鱷。在市場行為表現上,「6·14」之前市場換手率極高,1996年達到最高峰時,滬深兩市換手率分別為760%和950%;到2001年6月才逐漸下降為126%和132%,仍比發達國家高出許多。滬深股市換手率極高的特點,足以說明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時間短,存在著較普遍的炒作現象(見表3)。

3、由於信息不對稱,違法操縱行為比較突出

由於當時股市深層機制存在缺陷,信息披露還不規范,上市公司造假行為時有發生。有的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集中資金優勢,憑借有利的交易地位和交易手段操縱市場。據統計,我國上市公司中三年內平均一家公司發生過兩次大型的資產重組事件,個別上市公司頻繁重組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在二級市場配合股價炒作的需要、滿足增發配股的要求、大股東將上市公司的資產更徹底地據為己有等。需要司法介入立案查處的先後有億安科技股價操縱案、銀廣夏財務造假案、中科創業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案等。

機構投資成為主流

一、市場和監管環境出現重大變化

「6·14」後,市場和監管環境出現較大變化,證券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也出現質的變化,即市場結構從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轉變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

從監管方面來看,管理層對證券市場採取了嚴厲的監管措施,並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規定。從市場角度看,從2001年6月開始,滬深綜指開始大幅度調整,到2001年12月底,滬深綜指均下跌1/3以上。在市場和監管出現重大變化的環境里,證券市場結構也悄然出現變化,機構越來越成為證券市場投資的主體。

二、「看得見的手」培育機構投資者

滬深市場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塊:一塊是政府力量推動型的機構投資者發展;另一塊是民間力量推動型的的機構投資者發展。政府力量推動的機構投資者包括證券公司、基金、信託投資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等。

證券公司 到今年11月底,國內證券公司數量上已經達到124家,注冊資本為1043億元。此外,一些券商還存在一些不同形式的委託理財資金。

基金 截至11月底,國內封閉式基金數量增加到54隻,其規模也將近800億元。除了封閉式基金外,到現在為止,共有17隻開放式基金,其規模達到560多億元。而且,根據目前開放式基金發行和發展態勢,相信今後將有更多的開放式基金進入證券市場。

信託公司 到2002年,被保留的信託投資公司為57家。就這些信託投資公司本身的資本金而言,57家信託投資公司資本金應該在600億元左右(平均每家10億元左右)。根據「自用固定資產和股權投資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80%」的原則,簡單估計其可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自有資金在480億元左右。此外,信託投資公司可以將受託資金投資於證券,其可用規模應該與自有資金相當,大約為500億左右。

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

至2002年11月底,全國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6167億元。以平均入市規模為10%計算,國內保險資金可投資於股市的資金大約為610多億元。另外,還有投資理財型險種的保費,它可以100%投入股市,這個規模大概在400億左右。合計2002年11月全國社保資金規模約為1000億元。

三、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主流

1、國外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

2、滬深開戶數構成及其變化趨勢

從機構數量、機構規模和市場換手率三者可以反映證券市場是否由機構佔主導。目前,機構投資規模大約在10000億元左右,是目前市場流通市值的76.65%,反映了一個機構時代的特徵。

從開戶數量看,目前市場也開始呈現機構占據主導地位的特徵。從1995年到2002年,機構開戶數占總開戶數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表2),尤其是新開戶的增長率更有明顯的變化。

3、換手率在逐漸下降

換手率也是反映證券市場結構的一個重要的特徵。表3所列是1999年至2002年間滬深市值、流通市值和換手率的一些情況。一般而言,換手率越高,資金進出就越頻繁。而頻繁資金的進出絕大部分是小資金運動的結果,大資金則難以頻繁換手和進行頻繁資金運動。從表3可見,1999年滬深兩市月換手率為33.97%,到2002年12月換手率降為20.39%。當然,也不排除換手率的下降是由於市場不景氣的結果。但是,這至少反映出投資者有長期持股的趨勢。

種種跡象表明,證券市場結構正在出現重大變化,即從過去的個人投資者為主體轉變為機構投資者為主體。

基金陷入分散化投資風險

結構發生變化,機構投資者的主流操作行為也因此發生重大的轉變。基金作為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持股從相對集中走向相對分散。

一、持股集中度降低

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機構就越有可能重倉持有某一家或者數家上市公司股票。反之,機構持股就有可能相對均勻。根據我們的分析,從1998年12月到2002年9月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在不斷下降。以基金開元為例,1998年12月持股集中度為76.45%,到了2002年9月基金開元的持股集中度降為42.28%。整體上,從1998年到2002年9月基金持股平均集中度總體也在不斷下降,1998年12月基金整體持股集中度為61%,1999年12月為55.37%,2000年12月為60.75%,-,2001年12月為59.12%,2002年9月下降為42.96%。持股集中度的降低說明現在基金更多地不是將投資於證券市場的資金集中投資於某一隻或者某幾只股票上,而是採取分散策略,將資金均勻或者相對均勻地投資於各基金組合之中,這點從後面的持股數量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二、投資越來越分散

基金操作變化之二就是投資越來越分散。考察一下基金近年持股數量,就會發現這一趨勢。2000年11月,23家基金平均持股家數為66.39家,到2002年6月52家基金(含開放式基金)的平均持股家數為124.6家,將近翻了一番。持股家數的增多說明基金投資越來越分散,組合投資越來越成為基金投資的主流,同時也反映基金投資行為越來越謹慎。從相對分散和相對集中收益率來看,如果以持股的家數超過124.6家為分散投資基金,持股家數少於124.6家為相對集中投資基金,則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資基金中有5家實現盈利,盈利比例為31.25%;反之,35家相對集中投資基金中有8家實現盈利,盈利比例為22.86%。分散投資基金盈利能力相對好於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

三、過度分散化投資能不能降低風險

分散投資究竟能否降低基金的投資風險呢?根據對基金的分析,我們認為,目前的市場結構情況下過度分散投資不能降低基金的風險。

據統計,在扣除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的漲跌幅後,我們發現在持股相對集中的時期,基金的業績明顯好於持股相對分散的時期。以基金總收入同比增長比例來看,除了2001年6月30日出現指數和基金業績增長背離外,在持股相對集中時期(1999.12.30—2001.6.30)基金業績(收入增長率)明顯好於大盤指數的漲跌幅度;反之,在持股相對分散時期(2001.6.30—2002.6.30)基金業績則明顯劣於大盤指數的漲跌幅度。據此,我們判斷,2001年6月可能是基金投資行為轉變的一個分界點。

從同一時期不同的基金錶現來看,基金的收益與基金持股數量多少之間會得出一些不同的結論。2002年中期,16家分散投資基金中有5家實現盈利,盈利比例為31.25%;35家相對集中投資基金中有8家實現盈利,盈利比例為22.86%。分散投資基金盈利能力相對好於集中持股基金盈利能力。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收益較好的基金,我們會發現持股相對分散且業績較好的基金有相當一部分是新上市的封閉式基金,如基金豐和、基金鴻陽、基金科瑞等。由於這些基金入市時間較晚、入市時機相對較好,因而在整體業績上好於老基金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將這些基金排除在外,持股相對分散的基金業績未必好於持股相對集中的基金。

不難看出,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比較,持股相對集中的基金業績要好於持股相對分散的基金。這似乎給我們當前的基金操作一個啟示:在目前的市場結構下機構投資應該還是以相對集中為主。過度分散化使基金在每隻股票上的持股數量相對較少,基本上已經淪落為「大散戶」,散戶在股市中被動挨打的境況在基金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因此,基金過度分散化投資不但不能夠起到風險防範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陷入過度分散化投資風險。

機構博弈操作特徵

一、機構和機構的博弈

市場進入機構博弈時代後,機構面臨的主要對手也是機構,彼此相互了解,市場行為和操作手法相似。目前,各類證券投資基金並未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投資理念和操作風格,機構行為散戶化使各大基金投資品種雷同化,主要靠小波段、小批量、高頻率來獲利,側重於短炒。證券投資基金正失卻資金量大、持股集中的優勢,並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鑒於滬深股市機構主要是基金和券商(目前保險類基金、私募基金基本上還是通過基金管理公司或券商委託理財的方式入市),而且真正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績優上市公司仍不算多,基金操作採取了極度分散化持股的策略,機構交叉持股情況必然非常嚴重,所以可供券商選擇和建倉的價值型上市公司甚少。對於券商來講,面對機構與機構的博弈,一方面要調整好心態,在激烈競爭沖擊下如何應對來自商業銀行、信託、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行業滲透的嚴峻挑戰,已經成為關繫到券商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另一方面券商在操作手法上,既要研究券商與基金之間的博弈行為,又要研究券商與券商之間的博弈行為,在一個只有少數人賺錢的博弈中,只有堅持自身操作特色、採取與眾不同手法的少數券商才會真正盈利。

二、從券商投資行為看未來機構的操作特徵

目前由於機構博弈時代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各種操作策略和行為的對與錯都還需要進行長期的實踐檢驗。但是,從2002年強勢股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強勢股的籌碼集中,以前券商的操作特徵依然存在。只不過是根據政府監管加強、市場波幅減小、換手率降低等特點,主流券商一般都調低了盈利預期,更加註重深入研究市場、上市公司、競爭對手,採取建立適度分散、重點持有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股票的投資組合模型及波段滾動操作的手法。從2002年以來證券投資基金盈利情況來看,極度分散投資十分被動,目前並不能真正降低風險。因此,在少數人賺錢的市場里,機構未來的博弈策略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尋找價值投資機會,採取合理分散、適度集中的模式。這一方面可以避免淪為散戶,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持靈活、機動,成為市場少數盈利者。

表1 深市A股1991.12.31—2001.12.31震幅前10名股票
名次 代碼 名稱 最高價(元) 最低價(元) 震幅(%)
1 000503 海虹控股 80 0.4 19900
2 000008 ST億安 126.31 3.07 4014.33
3 000534 汕電力A 14.7 0.5 2840
4 000021 深科技A 70 2.4 2816.67
5 000537 南開戈德 50.22 1.95 2475.38
6 000504 賽迪傳媒 34.65 1.4 2375
7 000023 深天地A 31.6 1.3 2330.77
8 000502 瓊能源 46.35 2.01 2205.97
9 000539 粵電力A 27 1.27 2025.98
10 000035 中科健A 59.2 2.95 1906.78
表2 滬深A股投資者構成(截至滬市2002.10,深市2002.1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機構(萬戶) 5.64 7.58 12.48 14.18 18.47
個人(萬戶) 232 2285 3304 3879 4443
合 計(萬戶) 1238 2293 3317 3893 4462
機構占總開 0.46 0.33 0.38 0.36 0.41
戶比例(%)
年份 2000 2001 2002
機構(萬戶) 21.48 31.33 35.63
個人(萬戶) 5081 6461 6761
合 計(萬戶) 5103 6482 6797
機構占總開 0.42 0.48 0.52
戶比例(%)
表3 1999.12-2002.11間滬深兩市換手率表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上市公司(個) 949 1088 1160 1220
市值(億元) 26471 48091 43522 40347
流通市值(億元) 8214 16088 14463 13047
月均換手率(%) 33.97 41.82 16.93 20.39
表4 基金收入指標與滬深綜指比較
2002.6.30 2001.12.31 2001.6.30
凈值收益率(%) -6.63 5.87 6.19
總收入同比 -161.5 -79.46 -73.65
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 -5.37 -37.66 -22.42
分紅率(%) 13.65
滬市綜指漲跌 5.27 -25.79 6.97
幅度(%)
深市綜指漲跌 6.52 -27.7 3.55
幅度(%)
2000.12.31 2000.6.30 1999.12.31
凈值收益率(%) 41.05 30.6 17.97
總收入同比 125.77 540.34 120.56
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 29.15 15.11 19.17
分紅率(%) 90.59 91.97
滬市綜指漲跌 7.54 44.26 -19.09
幅度(%)
深市綜指漲跌 5.59 47.7 -20.77
幅度(%)

⑶ 工商銀行股票走勢估值是多少工商銀行行業分析行業地位工商銀行最新研究消息

由於當前銀行業發展的現狀,提升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減低對實體行業的金融投資,加大金融風險防控力度,是金融業發展的要點。接下來今就跟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關於銀行業的龍頭企業--工商銀行!


在開始分析工商銀行前,我整理好的銀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銀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1月1日。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公司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直銷銀行業務等。經過持續努力和穩健發展,已經邁入世界領先大銀行之列,擁有優質的客戶基礎、多元的業務結構、強勁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連續八年位列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和美國《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榜首、位列美國《財富》500強榜單全球商業銀行首位。


簡單介紹了工商銀行的公司情況後,我們來看下工商銀行有什麼亮點,值不值得我們投資?


亮點一:打造綜合金融標桿行


公司基本面穩定向好,客戶基礎蠻出色的,連續促進第一金融銀行戰略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協同促使大有成效。2021年二季末個人金融資產規模達到了16.6萬億元,總量再次創新高,領先地位更加穩固。公司研究展開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不間斷的開展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賦能,助力其在綜合金融方面成為典範。


亮點二:境外業務覆蓋面廣泛


工商銀行在42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建立了412家機構,通過參股標准銀行集團的業務在范圍上覆蓋了非洲20個國家,建立的代理行關系涉及到14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7家外資銀行,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都提供服務網路,在「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27家分支機構。可以為全球范圍內的公司和個人客戶提供優質而又全面的金融服務。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工商銀行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工商銀行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政策支持銀行基本面的發展,繼續欣賞財富管理業務,但目前看來我國政策還是以"穩字起頭"。在未來的日子裡,隨著徵信業范規發展,平台經濟反壟斷以及支付互聯網持續的改進,傳統銀行(尤其是具備零售業務優勢的銀行)有希望獲得更好的發展。考慮到目前對貸款有需求的情況,和未來信用利差或者會上升,全部生息資產端綜合收益率都會有一點上升,因而資產端或將成為帶動息差企穩的重要推手。從未來的趨勢來看,國內宏觀經濟增長以及貨幣政策等出現大幅度波動的幾率還是比較小的,銀行業的整體經營環境趨勢於平穩的情況。


總的來說,我認為工商銀行有著強勁的實力,有望在行業平穩向好的時候,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但是文章稍微會有一些滯後性,倘若想更准確地了解工商銀行未來行情如何,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在診股方面給你提供意見,看下工商銀行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工商銀行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31,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⑷ 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狀況

我國投資銀行存在的問題,差距與發展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差距

1.投資銀行注冊資本和資產規模均較小

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國證券公司平均注冊資本8.41億元,我國最大的投資銀行銀河證券的注冊資本金只有45億元,最小的投資銀行注冊資本金只有1000萬元。前十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總計318.8億元,摺合不足39億美元,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銀行的資本規模平均為幾十億美元。像美林集團、摩根斯坦利等朝大型投資銀行甚至超過百億美元。

資產方面,2000年末,我國證券公司的資產總額約695億美元,同期美林集團的總資產為4072億美元。中外投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差距可見一斑。

較小的資本和資產規模導致我國的投資銀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資本市場主要中介的要求。

2.投資銀行數量眾多,行業集中度低

與較小的資本和資產規模相一致的是我國的投資銀行數量眾多。而在美國和日本等資本市場發達、市場規模大的國家,基本上是前十名的證券公司占據著大部分市場份額。

而我國截止2002年底,共有124家證券公司(另有資料認為有112家),市場存在低效率競爭,資源浪費嚴重,行業集中度較低,前十大券商利潤占整個市場的46%,不及一半。

3.大多數投資銀行存在業務范圍單一,業務品種雷同,缺乏特色,缺乏創新的問題。

以前除了個別大型投資銀行嘗試性地開展企業並購和資產管理等業務外,投資銀行業務范圍幾乎只有一級市場承銷和二級市場代理服務、自營業務。對於投資銀行的新興業務如企業兼並和收購、風險投資、金融衍生工具、資產證券化等很少涉及。

從收入上看,我國證券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手續費收入、自營業務收入和證券承銷收入方面。一般大型證券公司的交易傭金及相關收入一般占營業收入的50%左右,自營業務和證券承銷傭金佔30%左右;小型證券公司由於主要以經紀業務為主,交易傭金及相關收入一般占營業收入的8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證券公司對交易手續費的依存度比較高,使我國證券公司的利潤水平極大地受制於二級市場的繁榮,波動較大。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利潤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從當前國際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趨勢看,投資銀行的業務主要呈現出專業化和多元化兩個明顯的趨勢。美國證券業的收入構成體現出典型的均衡特徵,收入來源超過10項,其中傭金和交易收入佔比最高,但也只佔20%多一點,而佔比超過10%和接近10%的收入來源還有4項,顯示出美國證券業收入的多元化特徵。

4.缺乏精通投資銀行業務的專業人才
眾所周知,投資銀行業既不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也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產業,在投資銀行里最寶貴的資產是人,具有很高專業素質,精通投資銀行業務的人才。在這方面,我們同樣與發達國家的投資銀行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由於發展時間僅有短短的十幾年,我國的投資銀行業十分缺乏專業人才,目前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人才基本上是半路出家,邊干邊學,缺乏系統,專業的訓練。而且我國的投資銀行本身並不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儲備,認為投資銀行不需要專業人才,只需要有關系,有客戶即可,急功近利思想濃厚。

(二)國外投資銀行的運作實踐與成功經驗

我國與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展過程存在更多的共性,所以我們在此主要以美國的投資銀行的運作為主要學習對象,兼顧其他國家的情況。

投資銀行是市場經濟成熟、發達的產物,它已經成為創新經濟的典型代表。而充分代表金融創新的投資銀行更推動了市場經濟日益帶有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顯著特點。經濟發達國家投資銀行呈如下特點。

1.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行業集中度較高,呈現出壟斷競爭的特點

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早期也是機構眾多,但在不斷發展中,逐漸有一些投資銀行被淘汰,被兼並,形成了一些資金雄厚、經驗豐富的大型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一般為本國投資銀行排名前幾名)佔有大多數市場份額,處於主導地位,是比較典型的壟斷競爭狀態。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這種狀況充分反映出投資銀行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對於投資銀行,只有實現規模經營,才能保證投資銀行的正常盈利與持續發展。

2.發達國家投資銀行均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

當跨國公司們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開拓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投資銀行也不例外:目前西方大型跨國投資銀行紛紛擴展各自的經營空間,一方面努力鞏固國內原有市場,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全球各地新市場,其中經濟蓬勃發展、充滿活力的地區如亞太地區更是倍受矚目。

3.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業務顯現出多元化、專業化趨勢

西方投資銀行的業務范圍越來越廣泛,品種也越來越多樣化。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趨勢是市場經濟發展、資本市場開放、全球兼並與收購浪潮等等的需要。具體表現在投資銀行的業務已經從最初的傳統的承銷業務、經紀業務擴展到企業購並。資產管理、風險投資、風險規避。投資咨詢等領域。而且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也反映出西方投資銀行的風險分散化意識較強,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也很好。

專業化趨勢看似與多元化趨勢不同,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因為競爭的激烈使投資銀行的市場日益細分,以專業化服務吸引更多的客戶。

4.發達國家的投資銀行大多走向混業經營

5.競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發達國家投資銀行的現實狀況還向我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投資銀行正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即包括了各國投資銀行本身之間的國內、跨國競爭和其導致的投資銀行的不斷優勝劣汰,也包括了各國的現代「全能銀行」對投資銀行的挑戰。這些事實充分反映出投資銀行競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由此導致的競爭的殘酷和無情。

6.極其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在學習與競爭中不斷成長——中國投資銀行的發展思路

1.大力拓寬投資銀行的融資渠道

我國投資銀行之所以總是資金實力不足,資產規模較小。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投資銀行尤其是我國的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不通暢。證券公司為許多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證券公司自身卻一直「為人作嫁衣」,處於資金短缺的尷尬境地,嚴重限制了證券公司的發展壯大。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證券公司的資金狀況。例如現在允許證券公司採取增資擴股和公開上市的方式擴大資金規模。此外。我國目前已有72家證券公司獲准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調劑資金頭寸,緩解了證券公司的資金實力。證券公司還可以憑自營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質押向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獲得期限靈活的資金,優化資產結構。

2.注重金融創新、廣開業務領域,實現多元化趨勢

我國的投資銀行應該順應投資銀行發展的歷史潮流,以新產品開發為契機,強調金融創新,突破傳統業務局限,推動主體業務由傳統型(證券承銷經紀和自營)向創新型(企業並購、重組等策略性服務)以及引申型(資產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轉變,從而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和穩定增長,增強投資銀行的抵禦風險的能力。

3.通過兼並收購、資產重組,擴大我國投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從整體上提高我國投資銀行的行業集中度,並在此基礎土形成我國投資銀行業的航空母艦。

4.立足本國資本市場,實現特色化、專業化經營。

我國的投資銀行要以服務國內企業為主,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兼並、資產重組的歷史關鍵時刻,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我國投資銀行更是義不容辭。這不僅僅是我國投資銀行發揮優勢的好時機,更是我國投資銀行的歷史使命。

5.拓展發展空間,實施國際化戰略。

目前我國的投資銀行基本上以國內市場為主,這主要受制於我國投資銀行的實力。但我們切不可因為實力薄弱而局限於國內市場,而是應該用全球化的眼光經營我國的投資銀行,放眼世界。首先與進入我國資本市場的外國投資銀行競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不斷歷練自己。等時機成熟些,積極創造條件,走出國門,進入國外資本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這方面,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和中銀國際的成功經驗已經為國內的投資銀行樹立了榜樣。

6.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出具有現代意識、知識、能力和經驗的真正的「投賢銀行家」。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地對待資本市場的開放和投資銀行的開放。無數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過度的保護只能是保護落後,真正的先進一定是在競爭中產生的,所以我們不能懼怕、更不能迴避競爭。當我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成長、壯大後,我們會感激是競爭給了我們成熟與成功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國剛主編.資本賬戶開放與中國金融改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馬金軍,楊志平.國外投資銀行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借鑒[J].財經論叢,1998(1).
[3]尚金鋒.馮鵬程.美國投資銀行業的發展及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03(4).
[4]王海濱.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與發展前景[J].銅陵學院學報,2003(3).
[5]劉錦輝,對我國投資銀行業若干發展問題的思考[J].經濟師,2003(8).
[6]徐浩雄.楊安西。我國投資銀行業的模式選擇與發展趨勢[J].湖北社會科學,2003(6).
[7]楊菲.中國投資銀行國際化道路初探[J].甘肅科技.2003(6).

⑸ 銀行股為什麼大漲 你覺得未來A股走勢如何

銀行股在近期出現了大漲,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利率上漲:近期隨著央行加息以及債券市場利率上漲,銀行股表現出了相應的反應。銀行股受益於消吵利率上漲,因為它們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借貸,從而提高收益。銀行的凈利潤與市場利率密切相關,市場利率的上升既能提高銀行的利潤空間,也有助於降低銀行的資產風險。

2. 政策利好:近期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對銀行股具有積極影響。例如,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降低銀行存款和貸款准備金率等政策都有利於銀行的業績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並且有望推動市場對銀行股的投資熱情。

3. 估值修復:過去一段時間,銀行股的估值已經出現了一定的調整,股價相對被低估,出現了大幅上漲帶動市場的熱度以及投租數資者對於銀行股的關注度

綜合來看,銀行股的上漲主要還是基於趨勢上的大漲,由於市場資金流入,以至於相關券商也發生拿型侍了聯動上漲,對於未來A股的走勢,會繼續受到政策面、經濟面的影響。總體來說,經濟表現好會對A股有很好的支持作用,而政策環境會影響市場整體的投資信心;同時,整體估值也會影響市場的風險,當前市場雖然出現了部分主板股的上漲,然而整體估值仍偏高,股權質押成了當下的風險點。未來A股的走勢可能會波動起伏,因此投資者還需保持謹慎。

閱讀全文

與銀行股票投資國內外研究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行政處罰的股票多久不能重組 瀏覽:880
滬港通股票賬戶的開設的條件 瀏覽:754
股票資金流入最多 瀏覽:911
一審離婚股票資金轉出分割 瀏覽:770
證券公司買的股票有分紅嗎 瀏覽:531
股票橫盤時間很長 瀏覽:910
中國平安保險股票分紅率 瀏覽:770
股票賬戶如何設置紅利再投資 瀏覽:682
股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證監會通過 瀏覽:675
股票漲停換手率 瀏覽:960
股票軟體售後實施顧問 瀏覽:997
知道資金流向的股票軟體 瀏覽:441
st美訊股票的最新消息 瀏覽:338
為什麼要買銀行股票 瀏覽:614
怎麼選出當日漲停板的股票 瀏覽:573
香港電力股票為什麼低 瀏覽:186
條件篩選股票 瀏覽:373
發行股票屬於長期短期 瀏覽:290
西安銀行的股票行情 瀏覽:553
中國股票都被外國人賺走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