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追隨者的必修課:巴菲特抄底「被套」帶來的反思
偶像巴菲特的運氣其實真的太好了,除了他自身的超人素養之外,他遇人賢淑(除了老婆)、投資走運(趕上了超長牛市)。無論如何,巴老都是不可磨滅的基本面投資者標桿。
以下zz from 21cbh.
-----------------------------------------
沒有人會懷疑巴菲特過往投資的成功,除了暫時還沒有發生奇跡的這一次投資。
伴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三季度凈利潤下跌77%,原本被頂禮膜拜的「股神」開始遭遇了眾多的質疑。在質疑者看來,巴菲特的抄底行為,在美股乃至全球股市均單邊下跌的趨勢下,顯得如此的「不合時宜」
質疑者聲稱,巴菲特抄底後已經慘遭「腰斬」,其理由是股神在股災中主要的兩筆投資:高盛股價已跌至55.18美元,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115美元股價,暴跌了近55%;通用電氣股價已跌至14.45美元,創下11年新低,相比巴菲特注資時的22.25美元也損失了超過35%。而在高盛和通用電氣,巴菲特所持有的是優先股。
巴菲特的「交割單」
那麼細究巴菲特在二級市場抄底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收益情況?
暫不提上述較為爭議的兩筆投資,如果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公司發布的三季度報告所公布的全部為增持或新買進的股票而言,按照12月4日的美國收盤價計算,以「腰斬」來形容,恐怕也並不太過分。
康輝能源(ConocoPhillips),一家在全世界49個國家擁有辦事機構的國際能源公司,三季度,伯克希爾公司增持了其40.66%,約2427萬股的股份,占伯克希爾公司三季度組合的2.54%。以ConocoPhillips (COP)三季度72.74美元-90.46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80.2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ConocoPhillips收盤價報49.7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8%。
美國合眾銀行(U.S.Bancorp),全美排名前五的大型銀行,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6.27%,約43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2%。以U.S.Bancorp(USB)三季度25.43美元-37.53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U.S.Bancorp收盤價報27.91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10%。
NRG能源企業(NRG Energy Inc),得克薩斯州第二大電力生產商,三季度巴菲特增持了54.41%,約176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06%。以三季度,NRG Energy Inc.(NRG)26.41美元-46.97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35.5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NRG能源企業收盤價報23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5%。
伊頓公司(EatonCor.),一家燃油液壓系統的美國製造商,三季度巴菲特買入其290萬股,占其三季度組合的0.23%。以三季度(NRG)57.41美元-81.71美元的區間價計算,則巴菲特平均增持成本約在71.1美元左右;截至12月4日,伊頓公司收盤價報43.46美元,較平均增持成本價下跌了39%。
從上面的投資成績單看出,以三季度巴菲特在美國市場的抄底的股票來計算,他可謂是深度套牢,總虧損額約在8億美金左右。但在唯一一筆與中國有關的投資——比亞迪上面,卻是賬面收益頗豐。
9月2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與中國最大的充電電池製造商比亞迪電子公司達成協議,以2.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9.9%的股份,約合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其2.25億股。截至12月4日,比亞迪每股報11.72港元,較巴菲特買入價已經上漲了 46.5%,賬面盈利1億美金。
今時不同往日?
顯而易見的是,在巴菲特頻頻出手之後,至少在美國市場上,並沒有成為引領投資者風向標。
美國投資策略有限公司投資部、上海鑫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邁克吳認為,由巴菲特鼓吹的「抄底風」沒有使得標的股票從所謂的底部擺脫出來,反而是進一步創下新低,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大量持有這些標的股票的機構們基本上沒有認同巴菲特的價值理念,反而是作出了賣出的選擇。
對此,有「中國版巴菲特」之稱的同威資產管理公司的李馳不以為然。
「全世界永遠都與巴菲特不一樣,去年賣中石油時的一切情形尚歷歷在目,熊市讓人們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銀重倉去實踐『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何其不易!」
而從「股神」投資的歷史來看,公眾對其被套乃至長期套牢的評論是其一直無法迴避的話題。
1973年審慎評估過才出手的華盛頓郵報也不樂觀,買入後不久便跌二成左右;1987年買入所羅門兄弟公司優先股,而買入兩年後幾乎因公司丑聞而全部虧光;1988年股災後買入的可口可樂,在買入之後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為中國投資者津津樂道的中國石油H股,其初期的賬面虧損也達3年之久。
可也正是上述幾只被「套牢」的股票,在數年後帶給了巴菲特的豐厚回報,為其投資經歷增添了傳奇色彩。
問題在於,歷史的經驗能否在今日照搬?
細數巴菲特歷經的兩次危機,「1987年股災」,從現在看來更多是一次偶然事件,當時的美國實體經濟根本就沒有出現危機。事實上,美國股指在1988年就已經恢復到股災以前水平,並開始了90年代的一段黃金歲月。
2000年網路科技股泡沫破裂,但在格林斯潘的持續降息的調控下,美國實體經濟反而是迎來了繁榮(即使現在對持續降息政策已經有所質疑),「但此次的金融危機已經是滲透到實體經濟,並將持續影響美國的消費體系,而恢復將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而當遭遇真正意義上的、類似1929年的經濟衰退時,即使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那次股市持續低迷中,也遭遇了幾乎破產的危機。」
上海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則並不願意將如今的金融危機與1929類比。
他說:「1929 年沒有凱恩斯主義,當時危機是建立在市場萬能的理論上,過分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但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了,發達國家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的能力已經大大提高。現在去評論巴菲特看對看錯為時過早,因為股市從歷史的角度看永遠都是上升的。」
追隨者的反思
慢即快,少即多。
打開李馳的博客,躍然紙上的除了其一貫的投資相對論的論調,還有巴菲特的新書《滾雪球》的特大封面。
對於巴菲特價值投資,李馳沒有掩飾其作為信徒的虔誠。在11月27日,李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所提出的針對巴菲特一系列的質疑不以為然。
在李馳看來,巴菲特的投資不存在「抄底」的概念。「如果符合安全邊際和自己的價值評斷標准,如果可以用4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為什麼不投資?」
早在8月初,上證綜指接近2700點左右時,李馳就開始大舉建倉A股,尤其對金融股青睞有加。
「它們業績透明,穿著得太暴露了。」
「我們所建倉的公司,永遠的都是藍籌,永遠的都是最優秀的公司。因為只有這樣,即使是被套,也還是安全的。」當時的李馳,回答記者時仍是表現得意氣風發。
但在12月2日,李馳的博文更像是對其一直所堅持的理念的反思:「等待是價值投資的精髓,但如何等待何時出手真需要終身學習!」
「今天回頭看,在去年下半年絕對貴的市場買相對便宜的資產一樣形成巨大潛在風險。飛逝的時間是讓一切風險釋放的催化劑。絕對高的安全邊際,是一切投資的絕對生命線。現在這一刻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一份資產究竟多少價格算是便宜?」
在博文中,李馳對於前期暴跌的海通證券感慨良多。「 熱鬧的市場大大打折賣的東西有人搶,海通增發,錢少還買不到,但事後證明它們一點也不便宜;冷清的市場,優質資產在市場已經打折賣了,但更多的人依然在等更便宜更安全時再出手。而且市場冷清時出手被套幾乎是沒有人倖免。」
而在博文結尾,李馳更是少見的透露出其在當前熊市中的謹慎。「不斷犯錯,也似乎已經成為市場與我們自己的常態。但在市場上永遠不要犯致命的錯誤,留得青山在,一定有柴燒。」
在另一私募名家李振寧眼中,巴菲特的操作模式則不是其他人能夠模擬的。「從他的資本來源上說多為自由資金,伯克希爾本身是上市的投資公司,不存在其他機構時刻要面對的贖回問題,所以再長時間的等待都並非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李振寧表示,「巴菲特的神話誕生在一個屬於美國的世紀,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這個時代也許正在發生變化。我同意索羅斯的判斷,二戰後60年的全球牛市已經結束。而隨著企業生命周期在縮短,股市波動也將加大,投資者也將面對新的問題與困難。」
Ⅱ 巴菲特怎麼分析銀行股
閃牛分析:僅供參考!
第一:巴菲特持有銀行股一覽!
2016年年底巴菲特管理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所入股的銀行主要有7家!
其中,擁有最多股份的是美國運通銀行,達到15.47%,價值84億美元!
而在富國銀行的9.18%股份價值則高達231億美元!
此外,該公司還持有美國銀行(6.4%)、美國合眾銀行(4.77%)、高盛銀行(2.54%)、紐約梅隆銀行(1.81%)和M&T銀行(2.96%)的股份!
第二:銀行絕對是個好行業!
巴菲特:銀行業是個很好的行業, 很多銀行都有很高的有形資產回報率!
銀行存在的唯一問題是它們有時候會發展得特別瘋狂,做出一些傻事!
如果銀行不在資產上做出傻事,它就穩打穩賺錢!
如果銀行不跟隨潮流,也不放壞賬,那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業。!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困境之外的銀行其ROE(凈資產收益率)一直很好。!一些運營良好的大型銀行ROE高達20%,令我驚訝的是,銀行業的利潤並沒有被擠掉!
第三:銀行管理層特別重要!
巴菲特:銀行這個行業杠桿太高,高達15到20倍杠杠!
高杠桿的放大效應將所有的優勢和缺點都成倍放大,只要資產出現一點問題就有可能把股東權益全部虧光,所以優秀的管理層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巴菲特重視銀行管理,因為管理對銀行業績影響很大!
在許多大型銀行中,錯誤不是例外,而是已經成為慣例。大多數錯誤源自於一種管理上的失敗,這就是我經常提及的「機構盲從症』,管理層盲目模仿同行行為!
第四:絕對不用便宜價格買垃圾銀行
銀行的高杠桿屬性,決定了我們絕對不能買垃圾銀行,因為你所含有的風險將會成倍放大!
巴菲特:「我們對於用便宜的價格買下經營不善的銀行一點興趣都沒有,相反地我們希望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進一些經營良好的銀行。」
第五:3億美元買入富國銀行!
1990年,巴菲特在美國房地產破裂、投資者逃離銀行股份風潮之中以不到3億美元的價格買入富國銀行10%的股份!
當時他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說,「這是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次投資」,原因是,自己以低價買到了一家管理水平一流的公司股票!
該投資成為巴菲特投資史上的經典之作。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對的,巴菲特持有這家銀行的25年裡,為他帶來了100倍的回報!
富國銀行前年的效率比為57.8%!
效率比用於衡量銀行的經營效率,數值越高就代表該銀行效率越低,即銀行的費用成本占營收的比重較高,銀行普遍的效率比都高於60%,這說明,富國銀行在效率上領先美國其他銀行,不僅令它具備了更強的盈利能力,而且在產品定價上相比其他競爭者更有空間,更有利於搶占市場份額。
Ⅲ 巴菲特重倉股名單有誰 帶你了解一下
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在新的一季度,持有重倉股的名單里有中國比亞迪,還有蘋果公司,此外還有哪些,讓我們來看一下。
巴菲特重倉股名單前十為:2月27日,「股神」沃倫·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發布2020年財報在持有資產方面,截至2020年底,伯克希爾持股蘋果(市值1204億美元)、美國銀行(市值313億美元)、可口可樂(市值219億美元)、美國運通(市值183億美元)、威瑞森(市值86億美元)、穆迪(市值71.6億美元)、美國合眾銀行(市值69億美元)、比亞迪(市值58.97億美元)、雪佛龍(市值40.96億美元)、Charter通信(市值34.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前十大持倉中,中國公司比亞迪位列第八位,市值約58.97億美元,佔比8.2%。
三季度,巴菲特新買入6隻股票,增持4隻股票,清空1隻股票,減持10隻股票。持倉依然高度集中,前10大重倉股組合佔比達87.21%。值得注意的是,新買入的6隻股票中含4隻生物制葯類股票。
巴菲特投資富國銀行數十年,但近年來富國銀行問題不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020年11月初發表公告,指控富國銀行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斯頓夫(John Stumpf)和社區銀行首席執行官凱莉·托爾斯泰特(Carrie Tolstedt)誤導投資者。SEC稱,這些前高管在該行普遍存在的銷售實踐問題上誤導了投資者。斯頓夫同意支付250萬美元罰款以了結這些指控,而SEC將在法庭上對托爾斯泰特提起欺詐指控。
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2020年底的現金儲備為1383億美元。在局勢尚未明朗的2021年,擁有大量的儲備現金無疑可以為新一年的投資布局提供充實的彈葯,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備不時之需,增強流動性,防範突發性金融風險。
巴菲特的老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副董事長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出席公司旗下報刊Daily Journal 年會活動時表示,「比亞迪在中國汽車生產從汽油驅動到電動汽車的轉型中,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這令中國人感到興奮,吸引了瘋狂的投機者,股價一路上漲。」
看了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大家只能是作為借鑒,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Ⅳ 巴菲特持股蘋果7個月賺300億美元,他怎麼做到的
股神巴菲特的大名相信大家都聽過,蘋果持股7個月賺了300億,當然這個數字是一個理論上的數字,精確的數字肯定不是這樣,到底賺了多少錢只有人家自己知道,但是通過他所持的股份以及股份價格的上漲,大家能夠推測出來他大致賺了多少。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會賺錢的,就單純的半年之前吧,美國的股市發生過多次熔斷,在那次熔斷的過程中,巴菲特以及美國的一些大的資本家損失的金額平均都在300億以上,這是美元,人家本來就有很多的錢,損失一點也不算什麼,至少賠得起,我們普通人就不行了。
Ⅳ 巴菲特持股蘋果7個月賺300億美元,他怎麼做到的
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羨冊耐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市值蒸發900億美元。然而,大家沒想到,靠著蘋果這只股票,巴菲特完成了業績翻身。真的沒人會想到,“股神”巴菲特靠著一隻股票,悄然完成了“業績救贖”。隨著蘋果股價迭創新高且市值站上1.89萬億美元,巴菲特持有的蘋果股票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這意味著過去7個月巴菲特在“蘋果”身上凈賺逾300億美元,一掃市場對他提前清空航空股錯失股價反彈機會的詬病。目前,伯克希爾公司持有蘋果5.6%股份,占伯克希爾哈撒韋美股投資組合市值的約20%。一直以來,巴菲特都十分看好蘋果公司。此前,他曾表示蘋果是他所知道的“全球最好生意”,並直言想要百分百擁有蘋果公司股票。
Ⅵ 巴菲特減持蘋果和銀行股,你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保持什麼態度
在前幾日,美國“股神”巴菲特公布了其去年四季度的持倉報告,減持了蘋果股票和金融銀行股,清倉巴里克黃金、摩根大通,但是增持通信巨頭威瑞森的股票。巴菲特作為全球知名的金融投資大鱷,其股票調倉換股往往都是備受關注,甚至可能會成為資本市場投資方向標。近期的調倉換股,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投資方向出現了相應變化。燃油車時代,我國的公司沒有多少製造技術優勢,但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或許大有可為。我國現在有著世界領先的強大電網電力技術,而且在光伏新能源領域也取得很不錯的發展,風電發力也有布局,技術上也很有優勢,利用好這些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會發展得很好,前途是可預見的光明。如果我國在這波新能源汽車發展浪潮中把握住機會,應當會產生出不少優質的新時代車企,而不像在燃油車時代那樣對於德國、日本等車企的技術依賴,這也是我們非常樂於見到的。
Ⅶ 巴菲特投資銀行類股票時他是如何分析其公司經營業績的
沃倫·巴菲特談富國銀行
作為富國銀行最大的股東,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對這家舊金山的銀行了解得很透徹,他在富國銀行被Norwest收購前就已經投資富國銀行了,現任富國銀行董事長迪克·科瓦舍維奇(Dick Kovacevich)是當時Norwest的CEO。作為富國銀行專題報道的一部分,《財富》總編輯亞當·拉什斯基在3月26日和巴菲特進行了詳細的電話交流。
富國銀行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巴菲特:很難想像像富國銀行這樣一家大型企業還可以保持其獨特之處,人們會認為當富國銀行增長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變得和其他銀行一樣。然而,富國銀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盡管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從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往往就是大家在說「別人都在做,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時,銀行開始陷入困境。
所有聰明的分析師都認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富國銀行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巴菲特:大約在20年前,他們就說過同樣的話。其實,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銀行業能以極低的成本得到資金,無須去做蠢事(就能賺錢)。然而,銀行業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窩蜂地做蠢事,如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貸款。如果你的資金成本不到1%-1.5%,你就不必像火箭工程師那樣聰明,照樣可以賺錢。我知道富國銀行的商業模式運作良好,比其他銀行好了一大截。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這就好像在所有的大型汽車保險供應商中,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是一家低成本供應商一樣。假如你是低成本供應商,不管是供應銅還是提供金融服務,你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現在,即使你收取20%的房貸首付,但如果其他人做了足夠多的蠢事,房價下跌還是會連累你。富國銀行沒有介入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等瘋狂的項目,這些項目將會面對很多信貸損失。但在收購美聯銀行(Wachovia)兩個季度後,他們將會有4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前收益。
富國銀行也沒有什麼定時炸彈,富國銀行會有一些虧損,這是毫無疑問的,且虧損會高於正常值。現在如果富國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會有100億美元的差額。不過他們有秘訣達成低成本的存款和來自顧客的副業收入的雙增長。
以保險收益為例,2008年保險收益呈兩位數增長。
巴菲特:我認為,大多數批評富國銀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富國銀行有保險業務,僅保險業務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富國銀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數量也十分可觀。批評意見可以適用於其他銀行,可以適用於花旗,可以適用於美國銀行(BofA),但不適用於富國銀行。
我們擁有四家銀行的股份——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富國銀行(Wells)、M&T銀行(M&T)、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我不知道太陽信託銀行怎樣,因為南佛羅里達州將最遲復甦,但他們已經把貸款集中度降了下來。其他三家銀行今年會很糟糕,但它們復甦後將大大提升盈利的能力。存款正在不斷流入,利差很大,商業前景很好。
迪克·科瓦舍維奇特別交代,要我問問您對有形普通股權益(tantible common equity)的看法。
巴菲特:我關注的是盈利能力。可口可樂沒有有形普通股權益,但可口可樂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至於富國銀行,它的顧客是無法被搶走的,顧客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顧客就是富國銀行的搖錢樹。富國銀行不是依靠做蠢事來掙錢的,它掙錢的法門是極好的資產利差。
順便說一下,富國銀行不會借錢給伯克希爾,富國銀行對國家信貸也不感興趣,對所有的利差小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在六、七年前對菲諾瓦公司(Finova)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筆投資是和盧卡帝亞(Leucadia)合夥進行的,原來的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of Boston)牽頭了融資活動,投資者們願意出資5億美元或2億美元不等。富國銀行卻毫無興趣,他們認為盈利的空間太小。富國銀行是正確的,這個交易只有大約20個基點的利潤,而其他機構有6或8個基點的利潤就願意發放任何信貸。
回到有形普通股權益……
巴菲特:你不能從有形普通股權益上掙錢,得依靠客戶的存款和這些存款的利差掙錢。在諸如TARP(troubled asset relieve program,美國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些事情上,大家都把這點混淆了。他們問:「那麼,這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投在什麼地方?」銀行不是靠這種方式盈利的,銀行依靠他們現有的8,000億美元的存款基礎來掙錢。我可以保證,富國銀行的存款基礎成本大大低於美聯銀行,它們所提供的貸款也不同。
富國銀行需要解決很多美聯銀行帶來的問題,他們已經將那些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optioan ARMs)分門別類,也許最後他們還將虧損30億美元或40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准確的數字。但我認為加利福尼亞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已不再繼續惡化,房價還未開始上漲,但已經不再下跌,且成交量不錯。所以,我認為富國銀行能夠像他們預估的那樣解決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問題。
為什麼銀行會在一夜間倒閉?
什麼行業才算是高風險?航運?地產?工業?其實,除非這些行業的公司造假或有人虧空公款,一般來說,公司很少會突然倒閉。相反,大眾認為最穩健的銀行,卻會因業務的突發事件而一夜間清盤,遠的如巴林銀行因一位職員的投機失敗而「關門大吉」;近的如曾經擁有超過1,000億英鎊資產(相當於兩家恆生銀行)的英國北石銀行(North Rock),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國有化,相信最終,北石銀行股東的投資亦將所剩無幾。
銀行業高杠桿的運作特性
為什麼公認為最穩健的行業會突然變得如此脆弱?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把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杠桿比率,這個比率反映出公司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表明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表明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杠桿比率少於3倍。目前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地房產股介於2-3倍,銀行則普遍介於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讀者可能仍不明了個中底蘊。筆者以匯豐為例,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美元,下同),而放賬及投資等總資產則達23,500億,杠桿比率大約是18.4倍。讀者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麼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由於負債並沒有減少),銀行亦會倒閉。當然,筆者無意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周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筆者只想指出,銀行業在高杠桿比率模式下運作,一點出錯的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有不慎,大部分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金)便會輸掉。北石銀行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0倍的杠桿比率實在不無關系(即30元資產中有29元是借來的),以它當時的高杠桿比率,任何突如其來的沖擊都足以把它拖垮。
美國次按所引發的信貸收縮還未顯現
明白了銀行的高杠桿運作特性後,讀者便知道,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次按風暴有多嚴重。表面上,銀行只需為手上的次按或其相關投資作撥備便能了事,但實際上,銀行面對龐大撥備時,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以更少的股東資金(由於撥備減少了股東資金)去營運相同金額的資產。換句話說,銀行就需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銀行不欲或無力承擔更多的風險,它便只有選擇減少借貸(即減少資產)或向股東籌集資金。理論上講,若每家受次按波及的銀行都能向股東集資,情況也能得以控制,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型銀行都未能成功集資,它們可做的往往是縮減借貸。在這種負杠桿效應下,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便需要將資產大幅縮減,以匯豐18倍杠桿為例(即每1元股東資金營運18元資產),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它便需要減少18元的資產。
據《經濟學人》的估計,次按至少有2,000億-3,000億美元的壞賬。就以2,500億及17倍杠桿比率計算,整個銀行體系便需減少42,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約兩成半)的貸款及投資,那麼,整個美國經濟的信貸便會急速收縮。情況有如在期貨買賣中,買入的投資者在期貨價格下跌時被迫收保證金一樣,如果投資者不能付出額外的保證金,他們的部分倉位便會被迫平掉以減少投資額。有見及此,那些外資銀行現在正引入各主權基金成為股東,以增加股本(即保證金)來維持資產數目。不過,由於有越來越多與次按相關的衍生工具曝光,這些主權基金的資金實在如泥牛入海。
讀者或許會質疑,次按出事至今,世界各銀行已作出高額的撥備;然而,實際的經濟狀況不如筆者所說般嚴峻?其實,那些收縮了的貸款和投資還未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從事債券買賣行業,在過去幾個月,相信已對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整體而言,信貸緊縮正在蔓延,原本只是次按及其相關產品的信貸受到限制,現在連正常的房貸及其他貨幣市場的投資工具亦受到牽連,可見次按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在現實生活中。
損失的是股東而非存戶
不過,讀者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到波及。其實,香港大部分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和中國內地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計入次按所帶來的影響,財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讀者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通過新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那些銀行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