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的理由是什麼
新浪港股訊 據聯交所股權變動資料顯示,匯豐控股(00005)於2018年2月9日獲Ping An Asset Management Co., Ltd增持3722萬股,每股作價79.38元,總值29.55億元,最新持股比例增至6.17%。
港聯交所9月26日披露信息顯示,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管在9月23日增持匯豐控股,持股比例增加至8%,再度反超貝萊德的7.14%,成為匯豐控股第一大股東。
消息傳出,港股、美股以及倫敦市場,都以暴漲作為響應,創2009年以來最大漲幅。9月28日,匯控美股盤前漲8.78%報19.7美元;港股市場匯控收漲9.22%報30.8港元;匯控在倫敦市場也一度暴漲超10%。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天這個新聞會火了,小視頻平台都在講著這些 ,我想說投資都是看著利益最大化的,投入的都是希望得到回報多的,就不要太糾結這些東西,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2. 匯豐銀行十多年以來首次大漲,匯豐大漲是因為中國平安嗎
匯豐銀行十多年以來首次大漲,匯豐大漲的確是因為中國平安的增持。眾所周知,匯豐銀行一度在危險的邊緣遊走,股票跌倒谷底,是匯豐建立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匯豐卻迎來了中國平安這個救世主,中國平安用了三億港幣增持了匯豐銀行,購買了匯豐大約十六億數量的股票。這一次增持,也讓匯豐起死回生,股票也接連上漲,匯豐活了,中國平安富了。縱觀此次增持,其實最大的贏家就是中國平安。中國平安不僅一夕之間就成為了匯豐最大的股東,也通過低價購入匯豐的股票暴賺。
但是中國平安還是增持了匯豐,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選擇的時機非常恰當,中國平安已經從昔日匯豐的小投資者,變成了今日匯豐的第一大股東了。在這種情況下,股票因為中國平安自然會暴漲。
3. 平安銀行增持匯豐銀行真的那麼簡單嗎
中國平安以3億港幣抄底匯豐銀行,一時間各種輿論不斷。本來只是一場正常的商業合作關系,為什麼會被討論的這么嚴重?甚至很多網友都說平安銀行是H奸,要和平安銀行說再見。平安銀行又是怎麼讓網友的失望的?
在這場風波中,網友們之所以不停的指責中國平安,都是因為網友們的愛國情懷。也就是匯豐銀行和華為之間的恩怨。當初加拿大對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進行逮捕,說華為利用匯豐銀行操作一些違法事情,在加拿大被判雙重罪。當時匯豐銀行就是幫凶,而當初匯豐銀行拿出的證據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但是網友們堅信這是一場對華為的制裁與限制,懼怕華為的強大。而在這場風波中,因為匯豐銀行扮演的角色,遭到了愛國人士的憎惡。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那麼中國平安又是怎麼會突然想到要抄底匯豐銀行股票的呢?
我覺得在中國平安入股匯豐銀行的時候,肯定也會想到這件事所帶來的轟動。那麼也就說明了他們做好的准備。又或者說他們是有目的性的去做了這件事。畢竟他們都做到了這個位置,沒有幾個是簡單人物。那麼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其一,這就是一場戰略性的投資。匯豐銀行股票在低估的時候,進行抄底,等股票各種利好消息發出以後,股票就會隨之漲一波,那麼平安銀行會不會等賺了一波以後就開始割韭菜。從而壯大自己的資金。這個理由還是比較能讓人接受的,如果說平安銀行是想為孟晚舟潛伏進去的,我覺得這個腦洞有點大,可能性太低太低了。其二,為自己打造一場豪橫廣告。為什麼這么說呢?平安銀行在之前應該很多人都不知道,也許知道有平安銀行但是對這家銀行也不熟,旗下有哪些項目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也可以看出來平安增持匯豐沒有那麼簡單。不管是哪個猜測,平安銀行都是贏家。畢竟時間也是可以沖淡很多事情的。所謂的情懷也不是那麼堅固的。以上為我個人觀點與猜測。
4. 如何看待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呢
最近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消息一出,得到市場高度關注,大部分人都在吐槽平安增持匯豐事件。
匯豐銀行是匯豐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屬於英國的知名企業,針對我國平安增持匯豐事件,下面發表我個人看法:
第一,從國際利益來看
匯豐是英國的,平安是我國的,平安斥資3億去增持匯豐,平安如此大手筆的增持匯豐,背後必然是有原因的。
意思就是平安這種行為財產轉移,是有洗錢的行為,光明正大的用真金白銀購買國外資產,這筆資金名副其實的從國內流向了國外,這筆資金流向其他國家了。
也許這就是很多股民吐槽的地方,覺得中國平安這樣做是錯誤的,也是遭受很多國民吐槽的真正原因。
總結分析
針對中國平安3億增持匯豐銀行事件,上面從三個方面進行發表我個人看法,兩個看法是正面的,只有一個看法是負面的。
總之我個人覺得針對這件事一定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再來判定增持匯豐事件,不能憑借某個點就否定這件增持匯豐事件是不好的,就拚命吐槽,這樣的看法和觀點是不理智的,建議大家理性看待這件事,別瞎摻和進去。
5. 中國平安抄底增持匯豐是否會面臨巨大風險
目前來看不會面臨巨大的風險。首先,中國平安的經驗豐富。其次,資金比較雄厚。最後
第一,經驗豐富
任何企業在做到一定地步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他成為一個行業的佼佼者,他就會想去開辟更多的其他的商業領域,而匯豐銀行與平安保險同樣是做金融這一塊的,只是細分起來領域不同,而且在這之前匯豐的股價一度跌破到了50%,利用兩個領域的共通點,相信他也能夠把匯豐重新助推到曾經的巔峰,而且這回還是國內人控股,會風也就不能再作妖了。
以上就是對中國平安抄底增持匯豐是否會面臨巨大風險的看法,或許你有什麼其他不同的意見,歡迎寫在下面的評論區,咱們大家一起來討論。
6. 對於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一事,你有何看法
對於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一事,你有何看法?
在美國司法部對匯豐銀行涉嫌違法行為進行調查時,為求自保選擇出賣華為,當時美國正愁著抓不著華為的把柄而苦惱,在匯豐捏造提供的「證據」順勢對華為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c
經歷富通事件後,我認為中國平安應該有足夠的警醒,這么多人對平安的投資端持有看法也不是空穴來風,此次增持匯豐很多人問我我都沒講,因為我也看不懂。
7. 對於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一事,你有何看法
對於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一事,雖然現在網上一片聲討中國平安的聲音,但是我到覺得中國平安此番的作為,或許大有深意。中國平安非常清楚若是幫了匯豐就是在和華為對抗,就是在和愛國人士對抗,但是中國平安還是這么做了。中國平安為何這么做,我們還是要平心靜論的好好想一想才對。中國平安大手筆增持匯豐銀行,我到覺得中國平安是在爭取在匯豐銀行的話語權,那就是我有股份了,將來在匯豐做決策的時候,就不能越過中國平安,中國平安在匯豐將來有一些對中國不利的事情的時候,可以操縱局面。
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還是不要看錶面。若是看錶面就大錯特錯了,若是因為此事中斷和平安的合作,也就大錯特錯了。給中國平安一些時間,或許它能證明增持匯豐是為了給中國爭取話語權。
8. 中國平安「抄底」匯豐銀行,再次成為第一大股東,釋放什麼信號
金融機構,在2019年以前,應當很多人也不掌握這個金融機構,終究其在中國的合理布局營業網點較少,但是,自其構陷華為公司的事情被曝出至今,匯豐金融機構就不斷走上熱搜,絕大多數中國人多多少少都過聽過這個「披上綿羊皮的狼」的金融機構了。
撤銷2020年度的分紅方案
因撤銷2020年度的分紅方案,危害小公司股東權益;及其構陷華為公司,毀壞銷售市場井然有序市場競爭,變成銷售市場不幸者,再再加上肺炎疫情要素及洗黑錢事件的危害,2020年,匯豐銷售業績主要表現一塌糊塗,8月3日,匯豐金融機構對外開放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度度財報數據表明,總公司優先股公司股東應占盈利19.77億美金,同比減少76.8%,每一股基本上贏利0.一美元,環比跌76.2%,受此危害,匯豐金融機構的股價也是一路下降,現階段其股價早已是近二十五年來的最低限,下挫超出50%。
但是作為一家公司,平安集團要的僅僅追求完美利潤最大化,因此在匯豐股價暴跌的情況下,安全進到,我認為,很有可能有下列三個層面要素:一是「股票抄底」(自然不一定是股票抄底,由於安全沒有吃進的話,股價很有可能還會繼續再次下挫),既控住了匯豐的個股再次下挫,安全原擁有的個股損害沒有進一步擴張,並且能夠減少企業均值持倉成本;二是平安十分見到匯豐的將來,評定匯豐將來的股價能夠再次大漲起來,因此安全不害怕吃進匯豐的個股;三是自打2002年至今,安全與匯豐就密切的協作在一起了,二者乃至還合資企業開設公司,一旦匯豐倒地,安全的損害極大,因此在有可能的狀況下,安全也會知其較大 的勤奮解救匯豐金融機構,這即是救匯豐,也是為其本身權益考慮到!
轉過頭來看安全增持匯豐一事,金融市場也做出了恰當的極其熱情地反映。由於,通過安全增持匯豐所釋放出來的數據信號,足夠讓匯豐輕裝前行,坦然面對風險性,也傾心資金投入我國的金融業中國改革開放偉業。正由於匯豐股票基本面優良,本次增持有希望為安全產生長期性提高與公司估值修補的盈利。作為投資者,確實不必太多的焦慮情緒。
9. 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後匯豐銀行股價情況如何
中國平安大舉增持匯豐股票後,匯豐銀行股價持續走高。這是給匯豐銀行的一劑強心針,中國平安也是中國保險業務的大企業,強強聯合的背景下,市場對匯豐銀行的業務增長,保持樂觀態度,股民自然選擇增持匯豐股票。
中國平安作為一家大企業,其在增持匯豐股票後,自然為了自身利益會通過自身關系,給匯豐帶來大量內地銀行業務,加之中國新冠疫情控制較好,市場經濟持續回暖,其大陸業務的持續增長也是顯而易見的趨勢,不得不說中國平安選擇增持匯豐銀行股票真的是明智之舉。資本永遠是逐利的。
10. 中國平安成為匯豐控股重要股東了嗎
12月7日,中國平安首次披露在國際銀行巨頭匯豐控股中持股5.01%,並由此成為匯豐控股重要股東之一。凸顯出這家中資保險商嘗試用增加財務投資的方法提高回報水平。
中國平安稱,投資匯豐控股屬於財務性質的投資,因後者業務表現強勁且派息良好。中國平安表示,這項投資符合平安資產管理的保險資金的資產負債匹配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