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股票估值
1、B 6
2、D 公用事業股票
3、C 32%
4、B 市凈率
5、D 經濟附加值
6、根據現金流貼現模型,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多選
A 現金流越大的資產,價值越高
B 時間越遠,現金流的價值越低
D 風險越大的現金流價值越低
7、與貼現值法相比,相對估值法 多選
A 計算簡單
B 易於理解
C 易於查找
8、對「現金牛」公司,以下說法正確 多選
A 公司缺乏增長機會
C 公司應將部分盈利作為留利進行再投資
D 公司應將大部分盈利進行分配
9、適用於公司自由現金流估值方法進行估計的公司通常有 多選
A 財務杠桿不穩定的公司
D 公司的價值主要來自非營運項目
10、以下有關市盈率與市凈率的說法,錯誤的有 多選
A 市盈率適用於對周期型公司的估值
B 市凈率適合對盈利為負的公司的估值
C 對於將要倒閉的公司,可能更合適用市凈率
D 對於收益波動較大的公司,市盈率可能比市凈率更有用
11、通常基本分析主要用於長期投資決策,技術 分析則用於短期投資決定
A 正確
12、股票估值結果的准確性主要取決於研究者運用的估值方法
B 錯誤
13、相對於估算現金股利,自由現金流量的估算,避免了管理者操控股利政策的問題,因此更能滿足合理估值的需要
B錯誤
14、當公司的市凈率低於行業平均市凈率時,通常會認為該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了
A正確
15、經濟附加值是長期指標,可對長期決策形成指導。
B錯誤
6、10、?????????? 得多少分告訴我一下
B. 現金牛會影響股票買賣嗎
現金牛利好股市
C. 現金牛的貨幣基金
現金牛安全性、流動性足以媲美貨幣市場基金:不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和可轉債;無交易費用;進出免費;T+2的流動性。然而現金牛有比貨幣基金更高的預期收益,據我們測算,現金牛的收益率可達2.4%,平均高於貨幣市場基金0.5%-1%。此外,現金牛也與貨幣基金一樣,每日分配收益。
博時6號、易方達月月收益等短債基金:現金牛投資范圍涵蓋了短債基金的投資范圍,但現金牛投資范圍更廣,包括新股和一級市場發行的可轉債,可以獲取資本市場帶來的超額收益,同時我們的管理費和託管費更低。 與紫金1號相比,現金牛進出免費;不投資股票基金;不在二級市場買入可轉債;更低的管理費;每天開放。因此現金牛的投資風險更低,收益更平穩,流動性更好。從性質來說,現金牛是一個現金管理工具,而紫金1號則是一隻配置型的基金。
具體見下表:
產品收益性流動性收益穩定性 風險
現金牛 高 高 高 低
君得利 高 高 低 低
短債基金高 高 高 低
貨幣市場基金低 高 高 低
銀行理財產品中 中 高 低
1年定期存款低 低 高 低
紫金1號 高 低 低 高 可見,現金牛兼具貨幣基金和短債基金的優點,同時在穩定性上優於君得利和紫金1號,在流動性上強於紫金1號。
D. 如何看一隻股票的好壞
益盟行業明星策略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長性、財務健康以及股票的估值四個維度進行評分,找出各行業綜合評分高的個股,這類往往是行業龍頭,既可以享受行業增長的紅利也可以依靠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收入。
E. 求教關於股票分紅問題
股票入門有很多知識要學,你先去把基本知識弄明白吧,
推薦你可以去搜:優勢財經網,裡面很多股票入門知識和技巧,這個需要慢慢去學習體會,
還能查股票的資金流向主力持倉數據等挺好,我經常去那查我股票的資金動向.資金流向挺好的.
F. 現金牛是什麼意思
提示:
是波士頓矩陣模型中帶來現金流量的一種。指那些在成熟市場已經取得可觀市場份額,利潤豐厚穩定的項目。
列詳細的內容參見注會會計師考試《戰略與風險管理》教材。
G. 藍籌股票是什麼意思
藍籌股一般指長期穩定增長的、大型的、傳統工業股及金融股,也可以說藍籌股是市場上最值錢的股票,市值大、分紅派息穩定,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H. 股票買入賣出
選擇什麼樣的股票進行投資是贏錢的一個方面,股票的買入賣出時機是硬幣的另一面。缺一樣就賺不到錢。即所謂選股與選時的問題。先談談我對後一個方面的理解,拋磚引玉吧。這里談的時機是指戰略時機,遠非戰術層面的東西。
先提觀點:選擇在企業剛剛進入成長期時戰略介入,進入成熟期時戰略退出。
如同每個產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樣,每個企業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Stages of introction, growth, maturity, and decline. 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用詞不專請見諒)。
導入期也是投入期,企業表現默默無聞,沒有知名度,也沒有多少市場。企業的第一任務是要生存。這個過程有多長,沒人知道,80%的中小企業只有這個階段,然後就像路邊的小草,還沒開花,就被踩死了。
成長期未必到來,如果有了市場,有了利潤,超過了break-even point,盈虧平衡點,並且市場和利潤越來越大,這個時期就來了。在四個階段中這個時期的上升斜率最大,有時利潤呈幾何級數增長,因為基數相對較低的緣故。時間跨度因企而異。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利潤不斷增長,品牌也得以建立。各項促銷費用,研發費用也通常較高。
在成熟期,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定或者緩慢增長,利潤也是如此,顧客忠誠度得以體現,大量競爭對手涌現。Merger and acquisition (並購) 也常發生在此階段。
在衰退期,市場份額和利潤開始下滑,有時企業不得不進行價格戰來維持市場份額,由於強勢對手的涌現或者新興替代市場的出現(沒有這個要素企業能更長久的保持成熟期)導致客戶忠誠度下降。營運費用高企,企業負擔沉重。
當然,判斷一個產品的周期比判斷一個企業的周期來得容易很多,不過道理相通。我想說的是,從資金利用效率來看,我們最應該戰略介入的時刻正是企業處於成長期的前夜,假如市場定價機制有效的話(短期無效,長期來看是有效的)。我們可以享受斜率最陡的一段升幅。同理,我們戰略退出的最佳時間應該是企業進入成熟期的時刻。當然,你可以選擇處於成熟期的股票來買,享受合理的漲幅以及穩定的分紅。大多數人也容易為這樣如日中天的企業所迷惑而趨之若騖。但你不得不承認,你的資金應該有更合理的去處。這也是我為什麼很少投資blue chip, 大型藍籌股的道理。現在買MacDonald或者Coca-cola,就算是Buffett, 你還能期望當年的收益嗎?Buffett對於Coca-cola的做法好像是要陪企業終老,我不敢苟同。當然, 投資是一把double-edged sword,投資blue chips,由於這類公司較為透明,運行較為成熟,投資者可能獲得穩定的回報;而投資成長股則可能獲得超額回報,但不太容易看的清,踩空了翻船的事情時有發生。我的看法是,投資者一直讓投資伴隨企業到成熟期甚至快進入衰退期的話,很可能自己的投資也會失去成長性,而進入stage of maturity。
某雖不才,但能身體力行。投資於張裕B和天士力的做法正是這種投資哲學的體現,當然成效如何有待檢驗(目前投資收益分別為288%和135%,時間為14個月和19個月)。買入時我基本確認這兩個企業已經進入成長期,企業只要不斷成長,現價不太高估,我就不關心大盤1000點還是5000點。我也告誡自己,就算自己在某隻股票上賺了1000%甚至更多,但決不和股票談戀愛,當我判斷(判斷錯對是另一回事)企業進入成熟期時我會賣出而不顧自己驕傲的感受(其實就是虛榮)和情感因素,道理很簡單,一定還有處於成長前夜的股票的。投資者的第一原則是要對投資負責,而不是對企業負責,the point is to optimise your investment. 這算是我的一點個性吧。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處於哪個時期呢?呵呵,這個問題我覺得很難,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比如中集,你就很難定義,它的業務量和利潤額已經不小了,市場份額也很高了,但它適時地推出了新興業務,延伸了自己的市場。對於普通集裝箱,毫無疑問這個產品進入了成熟期,但這個企業現在不僅是集裝箱了。如果沒有這個戰略騰挪,我說你別買了,現在我不敢說。集裝箱業務從star變成了cash cow, 但他又培育了半掛車這個problem child/question mark, 難說不變成另一個star的。 總體上,我感覺中國大多數企業沒有進入成熟期,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我傾向於中國資本市場定位水平可以高一些。如果我們把中國證券市場本身看成一個處於成長期的企業,有人認同嗎?但是要找好企業,因為不好的企業走不完四個階段就完了。
我還是斗膽談一談這個問題。總體而言,企業是否進入成長期,我看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
1. 市場在快速成長嗎(包括已有市場和由新技術革命衍生的新興市場)?
2. 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戰術手段得當嗎(包括利潤導向,產品結構,激勵機制,企業戰略執行力等因素)?
兩個因素都具備了,就有可能得到利潤和市場份額的雙線快速增長。
對於業務單一型的公司,處於什麼時期相對容易判斷一點。主要看他的主導產品/服務的市場是否趨於飽和,他的主導產品/服務的市場份額是否趨於飽和。比如中材國際(有所得罪了,這個票現在表現很好,呵呵),其主導產品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要不怎麼有「夕陽」工業一說呢?國內的基建潮已至高峰,公司的國際份額也已不小),但其市場份額仍然有提升空間(由企業的成本和技術優勢帶來)。如果企業主導產品不變,那麼即使企業沒有走完成長期,至少也離成熟不遠了。何況這個產業的國內部分受政策影響偏大。我個人判斷中材國際的水泥工程業務用不了3到5年就將進入成熟期。問題是,企業經營者清楚的看到了嗎?Yes, 我們應該做這樣的假設(要不他沒資格坐在那把椅子上),那麼下一步就是要看企業將要培育什麼新業務了,這種新業務的市場有多大,企業在新業務上的競爭力如何,這種新業務和原有業務有多大關聯性(這決定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反觀張裕,國內葡萄酒,保健酒等市場可謂方興未艾,目前以年均約18%的速度增長。張裕的國內市場份額雖然第一,但也僅20%左右,有提升空間。而張裕的利潤提升速度顯然超過了市場份額增長,這說明企業的成長是良性的。張裕的國際化剛剛起步,也有提升空間。在解決了產權機制和激勵問題之後(盡管有許多人詬病),企業明確了利潤導向,完善了產品結構,並且加強了執行力。06年年報顯示三費增長得到了控制(佔比仍然有下降空間),毛利率則得到了提升(仍然有較為確定的提升空間),應收帳款和負債率均顯示企業的財務穩健。高分紅則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現金流的健康和贏利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profit is a matter of Chinese peculiarity)。因此我說,初步判斷企業處於成長初期,盡管張裕並非沒有缺點。
說個簡單直觀的辦法來參考業務單一的B2C型企業,那就是看廣告。企業處於前兩個階段的時候,廣告篇幅長,因為人們不了解;而成熟期的企業篇幅短,是reminding advertisement,因為僅是要提醒人們記住這個品牌,這個企業。比如宇通的幾個廣告較長,告訴你一些信息,旨在建立品牌,而nestle的咖啡廣告有時就剩了一句話,一個畫面,旨在提醒並維護品牌忠誠度。你覺得宇通的客車和雀巢的咖啡哪個成長性更好呢?我有點偷換概念了,把企業換成了產品,就那個意思吧。判斷企業是要紮根於判斷主導產品之上的。
對於多產品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判斷起來要困難一些。需要分清主導業務和次要業務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各自成長前景,不過道理是相通的。根據波士頓矩陣提示,企業產品或服務可以分為四種:stars (明星業務,市場成長快並且市場份額大),cash cows (現金牛業務,市場穩定或者無大增長但市場份額大),problem children/question marks (問題小孩或者問號業務,市場成長快但市場份額不高或者尚未形成良好的現金流),以及dogs(狗業務,市場成長及市場份額雙低,有可能形成現金漏洞)。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四種類型可以相互轉換。同時,企業可以根據情況推出新業務並且調整產品/服務結構。比如上面提到的中集,他的集裝箱業務基本上是屬於現金牛,市場份額大但增量不大,如果企業沒有新業務支撐,顯然他已經不再適合投資了。優秀的管理層總能未雨綢繆,提前預見未來並且作好准備。因此我們看到中集適時地培育了道路運輸車輛這個新業務,現在可能尚未形成良好的現金流,是個question mark,但有可能轉換為明星業務。同時由於產品比重的變化從而帶來了結構的調整。所以不能簡單判斷中集的成長期已過,至少他的部分業務是具有成長性的。類似中集的還有港機。
再比如重慶啤酒,他的啤酒業務是個 cash cow(西南市場佔有率為45%),正在培育的治療用乙肝疫苗是個典型的question mark。如果這個新業務培育不起來,或者不能形成良好的現金流,或者這個業務佔比過低,那麼這個企業就是處於成熟期的。反之,則企業處於成長初期。問題是,這里的不確定因素很大,事實上新業務處於導入期(二期臨床還沒完,上市還早),風險仍然很大,生物醫葯產業天生又具備高風險性(天壇生物的疫苗倒是上市了一段時間,較為成熟,但死了個人,股價馬上從07年3月27日的30.98元跌到了3月30日的25.15元),因此重啤的新業務客觀上是具有雙重風險的。比較重啤和中集的新業務,應該說重啤的風險更大,回報可能更高(目前只是可能)。而兩個企業的新業務中,中集的新業務和舊有業務多少是呈現一定相關性的,啤酒和生物醫葯又有多少關聯性呢?這個問題涉及到企業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是個大問題。所以盡管難以斷定重啤處於哪個時期,但綜上所述,現在應該不是戰略介入的時機。為什麼我不提倡在企業處於導入期就戰略介入(往往價格更低),是因為風險過大,具有賭博性質。
有人認為,介入股票一定要結合市場,當市場低迷時,容易低估,反之容易高估。這話不錯,但未免小家子氣了點。真正的戰略介入不應該首先看市場臉色,而是要首先看企業的成長。因為市場告訴我們,歷史告訴我們,成長的,尤其是高速成長的,總是容易被低估的。當然這話不是說任何時候以任何高價格買入高速成長股都是合理的,價格/價值比始終是價值投資的核心,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們取2001年6月14日和2005年6月6日這兩個間隔約4年的特殊的日子。前一天上證指數沖高至2245.12(標志著上一輪牛市的頂峰和新一輪熊市的開始),收盤2202.11點,後一天上證指數沖低998.23(標志著熊市的最低谷),收盤1034.38點。以收盤點位計算,指數回落52.98%。同日深成指數收盤分別為4734.98點和2729.20點,回落42.36%。4年熊市下來哀鴻遍野,個股慘不忍睹。但我們發現這樣一些股票,他們在那兩個日子裡的收盤價格分別為(為方便比較,全部復權處理):
2001年6月14日 2005年6月6日 上漲%
煙台萬華 34.30 41.06 19.71%
伊利股份 71.60 80.47 12.39%
中興通訊 61.12 79.17 29.53%
雲南白葯 56.24 77.84 38.41%
鹽湖鉀肥 21.53 34.78 61.54%
金融街 37.19 48.91 31.51%
雙匯發展 26.70 39.97 49.70%
振華B 1.457 2.529 73.58%
中集B 43.87 122.86 180.05%
張裕B 12.08 18.04 49.34%
這意味著,在4年熊市中,在大盤下跌約一半的過程中,持有上述股票仍然有相當不錯的收益。換句話說,完全看市場臉色行事的人,就算4年前成功逃頂4年後成功抄底,他們仍然要為這些股票付出更高的價格。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企業在這4年中是高速成長的:
2001年凈利潤(億) 2005年凈利潤(億) 4年復合增長%
煙台萬華 1.01 6.18 57.29%
伊利股份 1.20 2.93 24.98%
中興通訊 5.70 11.94 20.30%
雲南白葯 0.75 2.30 32.34%
鹽湖鉀肥 0.81 5.16 58.87%
金融街 1.51 4.09 28.30%
雙匯發展 1.71 3.71 21.37%
振華B 1.92 12.08 58.37%
中集B 5.43 26.69 48.90%
張裕B 1.72 3.12 15.99%
我們看到,復合增長率最低的張裕也達到了16%,鉀肥,振華,萬華三家高達57%以上。由於上市時間較晚,蘇寧,金發,茅台等等成長股並未列入。有意思的是,這批樣本企業和中國證券市場上的tenbagger 企業有著驚人的重復度(參見本人tenbagger的帖子)。當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烏雞變鳳凰的事情是能夠發生的,同樣我也決不相信這些企業能一直高速增長,我會保持對於這些企業的長期跟蹤。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戰略忽略市場因素而去全力搜尋這種高成長的股票呢?還是跟隨市場趨勢進退有序呢?姑且不論兩種方法操作的難易度,至少在這些高成長股中,市場中的「精明者」是占不到什麼便宜的。所以我的結論是:無論市場如何,高速成長股都值得持有。50%的市場爆跌下,你仍然找不到比持有這些高速成長股更有效的辦法。
有時花時間去琢磨市場還不如潛心研究企業,找出企業的快速成長時期。然後戰略介入,簡單持有,直到企業失去成長性,進入成熟期,再戰略退出。這樣遠比不切實際的期盼每次都能成功逃頂,成功抄底的做法來得簡單有效。大智若愚。這個道理不是什麼人都懂的,呵呵。
當然,買入成長股不等於一切結束,無須跟蹤。一方面,不會有永遠高速成長的股票,我們買入的企業隨時在發生變化,成長期沒有固定長短;另一方面不同企業步入成長期的步調不會一致。兩方面因素結合,會導致不同企業的價格價值比發生變化,從而帶來預期投資回報率的變化,這樣就使得我們持有某一隻股票的時間跨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通常會相對長一些而已。因此buy and hold只是表象,內功是不表現出來的,只是buy and hold的話,無論如何,都應該送一頂偽價值投資者的帽子,呵呵。
我也反對看圖選股或者跟隨趨勢選股,或者所謂在研究企業基本面的基礎上,結合技術面因素和市場趨勢作出決定。我一再堅持認為,個股的短期走勢受到太多短期因素影響,理論上說,人們是無法明辨各種短期力量對比的,即使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場趨勢,你也很難把握個股的趨勢,所以我對股票短期價格走勢基本持不可知論態度。這也是我反對無論出於短期,中期,還是長期投資還是投機股票而運用技術分析的主要原因。人類證券史本身發展至今,找不到一種技術分析方法而放之四海皆為准繩,也找不到一種技術分析一再有效。這個道理如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簡單。反證法也將輕易揭穿這種信念的虛偽:如果真有一根一再有效的四海皆可的准繩,100萬一根也好,1000萬一根也罷,只要你我負的起,你我還會有其他選擇嗎?至於市場趨勢,我還是慎言一些:短期內有一定實戰價值,但不適合所有股票。畢竟研究市場從根本上來看,是在研究價格,你永遠無法從市場趨勢中研究出企業/股票價值。
之所以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復不可為而為之的動作,大概只能從人性角度或者心理層面去尋找答案了:人們,尤其是投資股票的人們,大多具有貪婪而懶惰的本性/心理。就算你明確告訴人們,世上沒有Midas Touch(金手指),但你永遠無法使所有人不相信其存在。話說回來,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永遠感激搏弈派,趨勢派,技術派的信奉者的,正是這些人一手導演了市場短期錯誤的可能性,從而帶來市場長期糾錯機制的必然性。否則市場的一切始終都是合理的,又怎麼產生超額回報/超額損失呢?怎麼誕生Warren Buffett 這樣的虛擬經濟市場英雄和無數非自然死亡的投資失敗者呢?
選擇優秀企業,當其處於成長初期介入,從長遠看,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因為市場不大可能給予處於這樣時期的企業過分的估值水平,如果身逢熊市,更應該竊喜了,你很可能得到更好的價格,如果不是,也不要緊,付出一點時間成本,仍然能贏回超額利潤。同樣,在企業成長期走完或者剛進入成熟期而離場也是明智之舉,這時企業的合理市盈率往往會向20倍以下靠攏,如果身逢牛市退出,你就得貨了,如果不是,也不要緊,你至少能鎖定利潤。然後去找下一個成長的企業,復制你的成功故事。冀望超額回報,在我看來,只是兩點內容:
1.找到成長的企業 (選股);
2.定位企業的成長(選時)。
今天談的主要是定位企業的成長,也即選時。我的言論有局限性,針對的是追求合理超額回報的一群投資者。而選時的問題還包括追求合理穩定回報(比如高分紅)和追求非理性超額回報(比如市場熱度膨脹狀態下的題材,重組)的人,這里涉及到常用估值方法,市場趨勢,產業環境,以及一些無法說的清道的明的事情,本人並不在行,故此不在此帖討論范圍之內。
有時間的話,再談談選股的問題。
I. 請問現金牛、還有瘦狗是什麼意思
「現金牛」就是目前能給公司帶來穩定收益的業務,通常是公司目前的主營業務,但這類業務市場佔有率不高,已步入成熟期,以後要逐步縮小這類業務的規模
J. 請問牛股是哪個養牛場發行的股票嗎
牛股:
牛股是在一個時間段內,漲幅和換手率,尤其是漲幅均遠遠高於其它個股的股票的俗稱。一般牛股都有遠景題材,業績良好,震幅彈性較強。
牛股的選股技巧:
將一個職業(概念)區分為幾個階段:萌芽期、藍海期、紅海期、獨占期、闌珊期。區分根據就是商場的普及率(浸透率)。
個股的三個面:每個面的效果不一樣,底子面的效果是充任股價安全墊,決議了股價最低能夠跌到哪裡。資本運作起到杠桿的效果,能夠將個股的漲幅擴展幾倍。技能面是拿來擇時的,一個股票底子面再好也並不代表任何時刻都能買進,什麼時分買進就要靠技能剖析來決議。所以兩個維度一疊加就形成了下面的4X3格子圖:
上圖標明在不同的職業發展階段,需求重視的目標是不一樣。例如底子面目標,在藍海時期,你應該愈加重視與生長性有關的目標,而到了紅海時期,你要重視的目標就變成價值類目標了。為什麼要這樣?一切目標都重視不是更好嗎?理論上,一切目標都符合要求當然是最好,例如某公司毛利率高、產品又好、又有獨占優勢、管理層又牛逼、現金流又好、股價又低。。。。但在實際操作中,你底子不可能遇到這種低價股,你當商場上一切人都是傻逼,只需你是智者?因而,我們只能要點看某一個目標,其他目標能符合要求最好,不符合也沒關系。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要點來剖析在不同工業階段,底子面的剖析辦法。技能面和資本運作往後有機遇再敘述吧,不然文章太長了。(有一些圖片沒有傳上來,如果有興趣可以網路 牛吧雲播 了解更多)
將上圖赤色區域稍作調整,就得到下面表格:
萌芽期:
一般都還沒抵達上市規范,因而在股市裡找不到標的。這兒就不提了。
藍海期:
這個階段因為商場蛋糕尚未被分割完畢,而且遠景廣闊,因而只需上市公司的老闆不是傻子,都能賺到錢。因而這個階段,你只需隨意買入任何一支相關概念的股票,都會漲的很好。這個階段,成績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更會說故事,誰更會炒作體裁。所以這個時期,不要看PE、PB,也不要看財政報表,你僅有要看的就是:這家公司的餅能夠畫得多大?例如那些做途徑的,99%的途徑後邊都會倒閉,可是只需你說「我是做途徑的」,股價立刻就幾個漲停板,上海鋼聯就是典型。例如那些做手游的,真實能完生長時間掙錢的游戲公司百里挑一,可是手游被炒瘋了,又例如拍電影,韓寒一出,5億票房到手。。。一句話,這個階段你千萬別太理性,假設你用理性、專業的眼光來審視這些概念,你就輸了。
在藍海階段,你僅有要重視的目標就是這家公司的吹噓水平。可是我這么說,必定有許多穩健出資者心思覺得不結壯,那好吧,那我們專業一點,從商業形式視點來衡量這個階段的公司,這樣至少聽起來比較靠譜一點。我們分別從產品、客戶、促銷、途徑四個視點來衡量一個公司的生長性怎麼。
第一個問題:該公司有沒有重磅產品?不廢話,直接上圖。
第二個問題:該公司靠誰吃飯的?
第三個問題:廣告宣傳做的怎樣(補白:這一塊內容不是很完善)
第四個問題:途徑鋪設的怎樣?
我信任許多讀者看到上面那麼細的內容就心煩了(圖中的+號意味著還有更多細化內容,限於版面約束,我就不展開了)。可是研討就是一個從很籠統到很詳細的進程,許多人只能做到籠統,有的人僅僅部分細化。說的簡單點就是,商場上有的人只會侃侃而談,靠吹水混飯吃。有的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目光短淺。可是能像我這樣把一切知識結構連成一片的人不多。我能夠做到很微觀很籠統,也能夠做到很詳細很細節,這就是藝術。
在藍海階段,我們要警覺幾種生長性被損壞的圈套。一旦發現某公司出現下面的信號,就要提高警覺。
1、技能道路之爭、規范之爭中落敗了。例如電池道路之爭(鋰電仍是鎳鐵電池之爭)、4G規范之爭,落敗就意味著前期研製投入打水漂,下場往往會比較慘。
2、多元化戰略。在藍海階段就收買許多與工業鏈不相關的公司,自身就闡明這家公司的主業運營出現問題,不然這么大的蛋糕不吃,還跑去運營其他職業,你真認為自己是apple公司啊?
3、途徑鋪設過快。一方面簡單引發資金鏈斷裂,另一方面,假設是加盟店形式或經銷商形式,會導致經銷商之間相互搶生意,最終反而把自己的品牌搞臭了。
4、長時間無法找出盈利形式的互聯網公司。現在許多所謂的途徑,都把客戶數量看得很重,可是實際上,許多網站底子就不知道怎麼將客戶轉化成贏利。在藍海階段一般問題還不會立刻露出,一旦進入紅海階段,這些公司的下場只需死。
5、傍大款的公司。例如那些沒有技能產值的,依託iPhone工業鏈出產的公司,一旦iPhone工業鏈開端衰敗,首要死掉的必定是這種沒技能含量的傍大款人物。
6、新產品不被商場認同。除非這家公司具有繼續立異的才能,不然股價會遭到極大沖擊。有沒有繼續立異才能不能靠推理,只能靠歷史數據證明,例如輝瑞公司,具有的醫葯專利上百種,即使他推出一個新葯受挫,股價也不會跌太多,因為歷史證明,它具有繼續立異的才能。
7、槍打出頭鳥。在沒有競賽壁壘的職業里,領頭羊往往很簡單成為眾矢之的,反而引起失利。而在有競賽壁壘且具有先發優勢的職業則往往相反,領頭羊會贏家通吃。因而要區分這兩類職業,在沒壁壘職業不要選老邁,在贏者通吃范疇選老邁。
8、靠賣廣告招引眼球的。有些公司不惜重金做廣告,這種公司在前期會獲得十分明顯的效果(他狂刷廣告時持有這種公司必定不會錯),可是接下來跟著廣告費用的不斷飆升,而營業額的上升速度卻開端減緩,此刻就要當心了,這往往就是該公司到了生長極限的時刻。
9、具有許多資金卻一向不幹事的新上市公司。有的上市公司賬面上一向留存著許多現金,可是卻遲遲不用來幹事情。出現這種現象,至少能闡明兩點:1、他本來的工業底子不掙錢,他是靠造假上市的。2、這家公司的大股東是傻逼,不懂資本運作的重要性,估量金融資本自動上門要求協作拉抬股價,都會被這大股東轟出門外,這樣的股票,不被基金和組織列入黑名單才怪。
10、靠應收賬款帶來的擴張。有的職業出於結算的不同,可能對營運資金的佔用本來就比較高,這是能夠了解的。可是如果應收賬款擴張的速度大幅超越收入增加的速度,乃至對公司的正常運營帶來很大的風險,那麼公司的生長性就應該打個折扣了。
11、固定資產多且使用功率不高。這個多與少、高或低指的是跟業內其他公司比較,而不是跨職業比較。
12、凈贏利的增加靠非經常性損益來保持。這個略微懂財政的人都看得出來問題所在,不多解說。
紅海期:
望文生義,整個工業現已進入紅海戰。此刻靠畫餅、吹噓現已不行了,必需求真刀真槍跟競賽對手大幹一場。因而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選出哪家公司會在逝世角斗場上鋒芒畢露,成為「嚴酷角鬥士」。這個時分,那些價值出資理論就派上用場了。要調查一個公司的價值性,能夠從兩個視點衡量。第一個視點是:這家公司有沒有護城河?護城河的厚度怎樣?護城河還能保持多久?第二個視點就是成績。關於護城河(競賽優勢剖析),篇幅較長,這兒我就不多說,出資者能夠自己去檢查這方面的作品。而關於成績的剖析,這一塊首要經過剖析財政報表。剖析結構如下:
在剖析財報方面,我不是行家,假設出資者感興趣,能夠去關注牛吧直播,對財政報表的分析了解相當透徹。
在紅海階段,我們也要警覺幾種價值損壞的信號。
1、外來物種的損壞性競賽。這是最有殺傷力的損壞。例如ipad一推出,漢王電子書、E人E本一夜間就被篩選。淘寶商城對商業房地產的損壞、電子書對造紙業的損壞。
2、周期性股的周期動搖。在這個國際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靠安穩收入生計的,例如醫生。一種是靠盈虧生計的,例如炒股和賭博。後者的成績動搖十分大,有時賺100%,有時卻是-10%。同理,股市裡的職業也存在非周期性和周期性股。周期性是不能用PE、PB、EPS之類的目標來衡量的,因而周期性股的PE為負,反而是買入的機遇,而PE高達幾百時,是加倉的好機遇,反而當PE從幾百降到幾十,卻是賣出的機遇。
3、老二有必要死的職業。有些職業是贏家通吃的,在這種職業里,一旦進入到紅海階段,有必要只購買龍頭大哥的股票,那些小人物的股票都不能買(藍海階段能夠買)。
後邊兩個階段因為不是我們要點重視的,且文章現已寫的很長了,又沒多少人感興趣,我也不想寫太多,後邊兩個階段就簡單說一下好了。
獨占階段:
這個階段意味著三國混戰時期現已完畢,整個職業現已形成鼎足之勢之勢。因而這個階段其實現已沒啥好標的可選(就那麼幾只票,還有啥好挑的)。這個階段,財政報表直接扔一邊(幾家的報表都簡直一樣的,有啥好比較的?),你僅有需求重視的就是大盤走勢。這種票只會跟從大盤趁波逐浪(銀行股就這樣)。
闌珊階段:
職業現已進入落日階段,沒任何幻想空間了,商場主力是不會認同這種股票的,只需幾個不懂炒股的「穩健出資者」會購買這種廢物公司,理由是「安全邊際!」我都不想辯駁這種觀點了,跟這種人爭辯只會拖低我的智商。這個階段僅有能夠重視的就是那種還具有許多現金的「現金牛」,說不定他們會經過並購進行轉型。例如蘇寧電器宣告樹立蘇寧銀行。紡織類企業紛繁轉型搞3D列印、鋰電池。。。可是這種票的剖析邏輯得用重組股的剖析結構。往後有機遇,我再給出重組股的剖析結構吧。
小竅門:
下面列的內容跟上述邏輯結構沒相關,可是也歸於挑選牛股時需求參閱的目標。因而我將其界說為「小竅門」
1、不要買國企,國企沒生長性可言,那些大牛股往往都是民企。邏輯能夠用一個段子來闡明:「兒子問我,孫悟空大鬧天宮把那些神仙打的落後流水,為何西天取經時反而打不過那些妖怪,還要向神仙求救?我回答:大鬧天宮時,他遇到的都是替玉帝打工的,幹事但不玩命。西天取經時他遇到的都是自己出來創業的妖精,都是玩命的。」
2、市值30-50億的公司最佳。市值太大的公司成績難以翻倍。市值小的公司因為基數小,成績每年翻一翻都有可能。市值抵達100-300億,往往就需求成績來支撐,假設沒成績,股價往往會晤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