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瑞士銀行的支票跟其他銀行的支票有什麼不一樣 人們說瑞士銀行的支票是鐵票是什麼意思
這是自二戰以來,瑞士在國際上保持中立,不參與任何國家的事務,其金融業務也是中立,只針對業務,不對人和對國。其銀行也制訂了嚴密的保密制度和中立制度,不管你的錢是哪來的,只要存進該銀行,只有本人才可以獲取。這種操作形式,雖然從一定程度上使其業務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同時,也讓世界上貪官和洗黑錢的人有空可鑽。當然,由於二戰期間許多納粹存款最終無人認領,也成為瑞士銀行的一筆不菲的收入。
瑞士銀行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跨越式發展
曾經有一個小幽默,講的是有一位富人提著大把美鈔走進瑞士一家銀行,要求開立一個存款賬戶,銀行櫃台人員問他:「先生,您要存多少錢」?那位先生環顧四周,神秘兮兮、小聲地告訴櫃台:「500萬美元」。銀行櫃台人員大聲地對先生說:「先生不要不好意思,盡管瑞士很富裕,但貧窮不是您的過錯」。雖然只是一個小幽默,多少有些誇張成分,但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它反映出瑞士這個國家多麼富庶和瑞士的銀行多麼「牛氣」。瑞士乃至全世界如果真有這么一家牛氣的銀行,這家銀行非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莫屬,它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地位
瑞士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在瑞士有兩大東西其它國家難以匹敵,一是鍾表,二是銀行。2004年年底,瑞士人均金融資產超過165000歐元,在岸(onshore)金融資產總計超過1萬億歐元。瑞士也是全球最大的離岸(offshore)金融中心,持有全球30%的離岸貨幣,總額接近2萬億歐元。瑞士還是全球名副其實的銀行王國,銀行產業是瑞士第一大支柱產業。2004年,瑞士金融產業創造了瑞士GDP的14%,銀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同樣屬於金融強國的德國、法國和美國的兩倍。瑞士的銀行管理著全球1/4到1/3的國際投資私人財富,所以在私人銀行服務和財富管理兩大金融領域,瑞士銀行佔有極大的市場份額。銀行產業還是瑞士勞動生產率最高的產業,人均產出超過35萬歐元,比瑞士國內平均勞動生產率高出3倍以上②。
瑞士的銀行體系由州立銀行(Cantonal banks)、大銀行(Big banks)、地方和儲蓄銀行(Regional banks & savings banks)、信用合作銀行(Raiffeisen banks)和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其它銀行(Other banks)組成。2003年,瑞士全國銀行總數達378家。
支撐瑞士銀行產業的是它的「大銀行」。經過1993年和1997年兩次重量級的「大象聯姻」,1993年瑞士信貸銀行與民族銀行合並、1997年瑞士聯合銀行與瑞士銀行公司合並,如今的瑞士「大銀行」僅存兩家,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 AG)以及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是現今瑞士最大的銀行,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金融機構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瑞士龐大的銀行產業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實際上主要是靠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來支撐的。在瑞士國內,瑞士聯合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均接近瑞士整個銀行業資產和負債的40%,雇員數占銀行雇員總數的30%以上。在國際上,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商,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商,在全球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領域的地位如日中天。很多時候,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就是瑞士銀行產業的象徵和代名詞。
自從1997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成立以來,資本和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業績持續增長,全球影響力大大增強,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由一家僅僅在歐元區內有一定影響的銀行發展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有力競爭者。2005年一躍成為全球資產規模排名第一的全球金融業龍頭老大。
聯合銀行集團成功經驗已引起分析家們極大地關注,其優秀的管理技術和企業文化得到人們的一致贊賞,以致國外有分析家認為:「如果說今天的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有什麼弱點,那就是它成功太多和太久」。
為什麼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功?2005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提出的發展戰略作出了很好的注腳,即:「同一個信念,同一個團隊,同一個目標,同一個UBS(One belief, One team, One focus, now, One UBS)」。
從表面看,這只是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一個形象廣告或品牌戰略,它決定放棄過去花重金獲得的華寶和普惠等品牌,而使用統一的UBS品牌。但是,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發展歷史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四個一工程」是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成功之道。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發展
1997年的瑞士聯合銀行(UBS)與同樣歷史悠久也同樣屬於當時瑞士「大銀行」的瑞士銀行公司(SBC)進行了瑞士銀行史上最大的合並。這是一樁引起當時全球銀行業轟動的合並案例,合並的直接結果是產生了一家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有嶄新的品牌形象的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 AG)。當時,新的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總資產達到10160億瑞士法郎,員工總數27611人,有分行357家,分布在全球50多個國家。合並使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銀行和全球第4大銀行,管理的客戶資產達到13200億瑞士法郎,奠定了其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和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的地位。
瑞士聯合銀行與瑞士銀行公司為什麼要合並?在瑞士國內,瑞士聯合銀行歷史上的百年老對手瑞士信貸集團與民族銀行進行了合並,瑞士聯合銀行失去了瑞士銀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瑞士銀行公司失去的市場份額更大,只有兩家銀行主動聯合,才能奪回失去的霸主地位;在國際方面,英國匯豐銀行對米特蘭銀行的收購已經完成並組建了匯豐控股,日本的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的合並也早已結束,組建了新的東京三菱金融集團,德意志銀行對美國信孚銀行的收購接近尾聲,美國的花旗銀行、摩根銀行和美洲銀行都在緊鑼密鼓商談對其他美國銀行的收購事宜,新一輪全球銀行業購並高潮即將到來。面對內外競爭壓力,瑞士聯合銀行和瑞士銀行公司選擇適當的購並成為必然。
1998年,兩大銀行合並完成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董事會首先完成了對業務部門的改組,將銀行的業務部門劃分成私人和公司客戶管理(UBS Private and Corporate Clients)、資產管理(UBS Asset Management)、私人銀行(UBS Private Banking)、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ing)和私人產權(UBS Private Equity)等5大部門,放棄了SBC品牌而統一使用UBS品牌,在較短的時間內順利度過了磨合期。
但是,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生不逢時,正遇上美國高新技術泡沫破裂,原瑞士銀行公司在美國市場對沖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特別是持有大量頭寸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破產,造成了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超過1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不過,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是一家善於吸取教訓的銀行,這一次的失敗帶來了它在投資決策上的重大改變和此後的巨大成功。
1999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繼續對原有業務進行整頓,在金融市場上有進有退。鑒於保險業利潤微薄和前景不明,它首先中止了與瑞士再保險長達10年的合作協議,出售了持有的瑞士再保險股份及與瑞士再保險的合資的企業,從此主動退出保險業的歷程。為了避免由於業務重疊產生內部沖突和效率損失,它又將原UBS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出售給標准渣打銀行,並出售已經持有的Argor Heraeus SA 的75%的股份。為了發揮比較優勢,它加大了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的投入,收購了美洲銀行的歐洲和亞洲私人銀行業務,並擴充了旗下華寶公司(UBS Warburg Dillon Read)的交易大樓,使它成為歐洲最大的證券交易場所,還收購了百慕大有名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Global Asset Management),並將其並入它的私人銀行。為了在美國金融市場站穩腳跟,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對原有UBS和SBC在美國紐約證交所發行的股票進行了置換,重新以美國存托債券(ADR)方式發行UBS AG的股票,並且大獲成功,此舉使UBS AG成為第一家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非美國金融集團。
2000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兩方面繼續進行業務調整:一是收縮瑞士本土的業務,擴充美國市場的業務,出售幾家業務重心在瑞士的機構,收購幾家美國公司,完善集團在美國的業務布局;二是繼續收縮保險業務,再一次出售原來持有的幾家保險公司股份,同時加大在電子網路及相關業務的投入,成為第一家能夠提供全面的網上銀行業務的瑞士銀行。
2001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最大動作是以120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普惠公司(PaineWebber)的收購,並將其改組為瑞銀普惠(UBS PaineWebber)。普惠是一家老牌的投資銀行,在美國緊跟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和JP摩根,是美國證券市場公認的一級交易商,在資產管理和證券經紀等方面猶有盛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此舉無疑進一步擴展和鞏固了它在利潤豐厚的美國投資銀行領域的地位。由於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前景看好,收購消息宣布的當天,普惠的股票就上漲了40%。當然,此次購並也給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管理層帶來一個重大的難題,就是怎樣有效地整合旗下的瑞銀華寶和瑞銀普惠兩大投資銀行,從而減少由於內部的矛盾和摩擦形成的內耗。
2003年和2004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沒有進行大的收購行動,它的主要工作是加大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等業務的投入,同時擴大代理外匯交易和債券交易的市場份額。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和圍繞其產品和服務的第三方分銷基礎設施(Bank for Banks)的建立也是這兩年管理層關注的重點。事實證明,這兩年的調整卓有成效。
2005年6月,瑞銀集團正式發布公告,宣布了所有業務採用統一品牌的策略,其中包括瑞銀普惠和瑞銀華寶,都將劃歸單一的UBS品牌名下。原有的四大業務品牌:瑞銀華寶(UBS Warburg)(投資銀行業務)、瑞銀普惠(UBS PaineWebber)(投資銀行業務)、瑞士銀行私人銀行(UBS Private Banking)(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瑞銀環球資產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國際業務)將重組為以瑞銀(UBS)命名的三大業務:瑞銀財富管理(UBS Wealth Management)、瑞銀環球資產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及瑞銀投資銀行(UBS Investment Bank)。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全球發起了題為「四個同一」的公司形象廣告。正式宣布放棄華寶和普惠兩大品牌。這一決定反映出該公司已決意打造能匹敵花旗集團(Citigroup)和匯豐控股(HSBC)的全球金融服務品牌。
資料表明,瑞士聯合銀行集團2001-2005年度按照資產規模排名一直穩居全球前10強,四年中它的位次不斷前移,終於在2005年度坐上全球銀行頭把交椅。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與其它銀行的擴張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其它銀行的擴張基本上都依賴於銀行購並,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雖然也有購並行動,但與其它銀行相比,它的擴張主要依賴的是業務的增長。因此,它的核心一級資本增長較慢,而資產排名上升較快。使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名聞天下它的,是它的高而穩定的利潤回報,與花旗集團等美國銀行相比,每年6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20%的資本利潤率和不到1%的資產回報率也許有些低,但它是一家歐洲銀行,在歐洲各大銀行中,它的利潤和回報首屈一指,只有匯豐控股與它基本在同一個檔次。由於受到合並前一些不良資產的影響,初期的不良貸款率確實有些高,經過初期的整頓和處置,它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只剩下不到3%的水平,反映了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較高的不良貸款消化和管理能力。
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與瑞士僅有的另外一家「大銀行」瑞士信貸集團的業務收入進行動態比較。1998年,當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組建時,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與瑞士信貸集團基本處於同一檔次,業務收入都在220億瑞士法郎左右,到2000年,兩大銀行開始拉開距離,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營業收入超過370億瑞士法郎,而瑞士信貸集團卻只有330億,已經相差40億瑞士法郎。特別是2001年,美國股市泡沫破裂,大規模投資於美國對沖基金的瑞士信貸集團遭受了巨大損失,業務規模嚴重萎縮,業務收入下降到只剩下250億瑞士法郎,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由於從1998年對沖基金投資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及時從對沖基金撤離,後來又嚴格限制對對沖基金和泡沫過多的電子、通訊、網路(TMT)等產業的投資,基本躲過了美國股票市場的危機,業務收入接近330億瑞士法郎,足足超過瑞士信貸集團100多億元。雖然2002年和2003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業務也有些滑坡,那主要是這兩年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不景氣、投資銀行業務規模急速下降所致,到2005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計算,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收入達到380億瑞士法郎,而瑞士信貸集團只有不到330億瑞士法郎。
成功的經驗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無疑是全球最成功的銀行之一,足可以與當今全球最強大的花旗集團及匯豐控股媲美,這與它的市場選擇、業務取捨、團隊精神、風險控制等因素密不可分。
市場選擇
1998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成立伊始,不過是一家在瑞士有絕對市場份額、在歐洲有一定影響的金融機構,雖然客戶遍及全球,但業務范圍主要局限在瑞士國內,在國際金融市場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和發言權。而瑞士國內市場相對狹小、飽和度高,要謀求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未來的發展,向外擴張成為必然。歐洲本土雖然輕車熟路,也有相當的業務基礎,但經濟不甚景氣,各國銀行業的集中度相當高,進入前景不太明朗,瑞士聯合銀行採用了「守」的戰略,只謀求鞏固歐洲這一片基本陣地。亞洲當時正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市場相對有限且進入難度較大,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將其擺在次要位置。美國金融市場龐大,進入壁壘少而自由度高,所以,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高層毫不猶豫選擇了美國市場。近幾年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區位發展戰略的正確性,經過幾年拓展,美國成了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利潤的重要來源地,美國市場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利潤貢獻率都遠遠超過1/3。2004年來自美洲(95%以上的業務在美國)市場的利潤首次超過來自瑞士本土的利潤,達到38.91%,按照目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美國市場的進展,2005年這一比例肯定超過40%。有理由相信,美國市場對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利潤貢獻率還會越來越大。
業務取捨
僅僅進入美國市場並不能保證一家銀行能夠像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一樣成功,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成功的另一砝碼是在業務領域有進有退,張馳有道。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行業取捨的基本原則是:進入自身有比較優勢的業務領域,放棄自身有比較劣勢的業務;進入前景明朗的業務,放棄前景不明的業務;進入業務互補的業務,放棄業務重疊的業務;進入利潤不高但收益穩定的業務,放棄可能高收益但肯定高風險的業務;擴大代理業務,減少自營業務;在公司業務和私人業務的選擇中,重點發展私人業務。
對於任何銀行的管理高層,要進入某些業務或實施某些收購比較容易,而要主動放棄某些初期擁有的業務卻非常困難,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管理高層在業務取捨方面顯示了非常的魄力。
首先,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是全球第一家原來曾經擁有大量保險業務有主動退出的大銀行,在其它許多銀行還在熱衷於對保險業的進入而實施全能化時,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選擇了主動退出。
第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主動放棄了高收益證券和對沖基金投資,幾乎完全撤出這兩大投資銀行趨之若騖的領域,也大量減持了泡沫過多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股份,基本躲過了美國股災。
第三,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購並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在選擇合適的購並對象實施購並時將其整合進自身業務,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收購普惠公司(Paine Webber),看重的是它的美國著名零售經紀商(Retail Brokerage)的特殊地位。普惠主要以市政債券承銷(Municipal Bond Underwriting)而聞名,是行業的領頭羊,但是,盡管這一業務有相當的市場規模,由於利潤偏低,普惠公司對於其它銀行沒有多少吸引力,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這一收購初期也不被大多數分析家看好,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認定了普惠,因為普惠的業務與華寶的業務幾乎沒有重疊,是一筆互補性很強的交易,收購使它能夠在美國市場獲得新的盈利空間。現在分析家們認為:「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這筆交易未來有很好的前景,它不僅僅只是填補了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資產聚集的缺口,而且可以通過普惠幫助銀行整體成長。有助於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建立公認度和吸引出色的專業人才」。
由於自營業務存在巨大風險,但代理業務幾乎沒有風險,所以,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近幾年便主攻代理業務。在代理外匯交易領域,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商,處理全球交易量的大約12%,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也是美國最大的股票交易商,根據湯姆森金融(Thomson Financial)提供的數據,佔全球交易量的九分之一。
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團隊精神的企業會由於內耗降低效率和喪失競爭力,瑞士聯合銀行成功的關鍵,是由於它打造了一個單一的企業文化,它吸收的大量的來自不同領域和不同企業的人才,唱的都是UBS的同一曲譜。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深知,誰經營品牌,誰累積財富。所以,它從一開始就注重單一品牌的打造,1998年它就放棄人家視為「金字招聘」的SBC品牌,而全力樹立UBS品牌,2005年,它又將放棄華寶和普惠兩大品牌,這無疑有助於整合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這部龐大的金融機器。
實行單一品牌有利於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團隊精神的培養,不會像瑞士信貸集團一樣在集團內出現獨立王國,也不會出現專業人才各伺其主而產生內耗。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員工心中只有公司利益,員工們相互協作,業務協同發展,有效地促進了集團的整體壯大。
當然,只是實施單一品牌戰略並不是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團隊精神培養的全部。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忠實人才的合力配置,做到人盡其材,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才能。
風險管理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近幾年的成功,與它對風險的嚴格管理和控制密不可分,有分析家形容現在的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對待風險「就像白發老太太一樣謹慎小心」。
在業務取捨上,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寧願選擇利潤率偏低但收益穩定的業務,在客戶取捨上,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重點拓展高凈值(HNW)客戶,即不止是關注客戶的交易規模,也同樣關注它們為公司帶來的利潤,所以它重點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以較少的資本滾動了龐大的資產,而且保持了較高的回報率。有資料反映,近幾年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低風險的私人銀行業務利潤已經與投資銀行業務並駕齊驅,佔到公司總利潤的40%。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風險管理成功的一大訣竅是套期保值產品的開發和運用。它聘任了大批套期保值業務專家,開發了一批有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產品,廣泛運用於各種具有風險的業務之中。
在金融分析家的印象中,瑞士聯合銀行集團的風險管理高度集中,而且極其保守。瑞士聯合銀行集團不助長任何對風險的偏好。很多分析家還認為:「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是風險的局外人」。什麼地方有風吹草動,它就不會捲入、或將其頭寸套期保值甚至不建立任何業務關系。
正是由於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對風險的謹慎態度,保證了它在全球經濟並不甚景氣、歐洲銀行效益普遍不佳的大環境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② 我憑什麼為美國人買單
hehe
美國窮人和中國窮人不一樣,美國窮人都胖,聽說現在美國人有四分之一人肥胖。因為美國有失業救濟金,沒工作也能吃飽飯,加上不幹活,人就胖了。就是這對黑人胖夫婦, 每天不上班坐在門口曬太陽,還買了兩套房子。你看,我把錢買了匯豐的股票,匯豐把我的錢借給像這樣的美國人買房子;他們倆能從匯豐銀行借到不用還的錢買房。 其實,不僅是他們住的、吃的,連他們的煙都是我給買的
1:
香港一個朋友的媽媽是我見到過最忠誠的股迷,老太太做了一輩子的護士,八九年退休後成了專業股迷,只要開市風雨不誤去銀行大廳炒股機前上班。老太太炒股同別人不同,她只炒一隻股,那就是香港股市大哥大的匯豐銀行。老太太的炒法也很特別,隔一段時期她就為自己設一個底線,比如:1998年我問她炒股心得,她說:「我不管什麼大市不大市,我也不看別的股票,只盯著「大笨象」(香港股民給匯豐銀行起的綽號),只要跌到100以下我就買。超過120我就賣。」說來也怪,97香港金融風暴,2000科技股泡沫,不少香港股民,甚至很多理財專家——基金經理都虧的鼻青臉腫,可是這位匯豐老太太卻分毫無損。
老太太的丈夫是位中醫,可惜能治別人病的人治不了自己的病,不到五十歲就把兩個上中學的女兒扔給老伴走了。老太太一人把兩個女兒拉扯大,大女兒成了西醫,小女兒成了律師。兩個女兒有錢後,想給老太太換個新屋,可是勤儉一輩子的老太太執意不肯,仍然住在30多年的老公寓樓里。老太太唯一愛好就是炒股賺錢,因此把兩個姑娘給的零花錢全用來炒匯豐銀行。
我問她:「你為什麼這么中意匯豐銀行?」
老太太說:「我的第一個銀行戶口就是在匯豐銀行開的,我的第一個提款卡也是匯豐銀行的;匯豐銀行的職員從管我叫小姐開始,一直管我叫到阿婆,我是跟著匯豐銀行長大的,他們服務好,我放心。」老太太是典型的香港人,匯豐銀行是他們的驕傲,是他們的情意結。97年以前香港是殖民地,在別的國家沒有使領館,因此在海外旅行的港人看到HSBC這幾個字心裡會有一種特別的滋味。
她女兒在旁邊笑著插嘴:「我媽每年都去參加匯豐銀行的股東大會,每次回來都說人家自助餐好吃。」
我知道匯豐銀行是香港上市公司中股東最為分散的公司,聽說好像匯豐銀行的公司章程規定,任何單一股東的持股比例不許超過2%,因此每個股東都是散戶。匯豐銀行是個典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徹底分離的公司,董事會是它的真老闆,股東大會基本上是橡皮圖章。每年出席股匯豐銀行股東大會的人數盡管比其他上市公司要多很多,但絕大多說出席者都像這位老太太一樣,實際上是沖著那頓自助餐去的。
當然也不都是為了吃飯去的,98年匯豐銀行董事會主席浦魏士退休,一位香港老伯在股東大會上為他獻一首中文起律詩,詩的大意是:匯豐銀行紮根香港,服務大眾經營有方,140年風雨不倒,善待股東童叟無欺,感謝匯豐衣食父母……原來這位老伯也是匯豐股迷,20年來非匯豐股票不買,結果炒成千萬富翁,現在退休衣食無憂。
2003年我在香港又碰到老太太,她真是越炒越年輕。我問穿者牛仔褲和運動鞋的老太太:「現在匯豐銀行應該多少錢吃進?」
「跌過130,我就買。」老太太底氣十足地回答我。
她女兒背後跟我說,她媽這十幾年炒匯豐銀行,賬面已經賺了好2百多萬。可是她仍然捨不得花,每次吃飯都要女兒買單;每年給外孫子們的壓歲錢都不超過100元。她曾經跟別人說過,將來把這個錢捐給她只回過一次的廣東普寧老家修橋。
2008年春節前,我接到她女兒電話:老太太坐遊船周遊世界已經在海上半個月了,下星期二,她那艘世界最大的遊船靠岸悉尼,問我有沒有時間接待他母親一下?
我知道這種豪華遊船是專門給有錢的老年人玩的,在全世界轉一圈至少要幾萬美元,我問她:「你媽一向節約,怎麼突然大手筆花費起來?」
她笑著說:「你見面跟她聊聊就知道了。」
2008年1月15日,那艘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有一個高爾夫練習場,4個游泳池,12個餐廳,2000個服務人員的遊船靠在了悉尼歌劇院對面的海上旅客碼頭。老太太帶個大墨鏡從船上下來,快80的人了,走路有些慢。我和太太開車帶她遊了游悉尼,到中午了,問她想吃什麼?
老太太說:「吃最好的,悉尼那裡吃飯最貴?我請客。」
我忙說:「你大老遠來,怎麼能讓你請客?」
老太太有些自嘲地說:「黃生呀,我現在不炒股了,要把剩的錢花掉!」
到餐廳坐下,我忙問:「你不是一直都炒得很好嗎?為什麼不炒了?」
老太太說:「我炒了十幾年的股,專炒匯豐為的就是穩當,躲過了97金融風暴和互聯網泡沫,可哪知道這次美國次貸把匯豐也連累了,它撇了100多億美元壞賬,股價差不多跌回到10年前。這么多年炒它,賺錢了,高興得睡不著;虧錢了,心疼也睡不著。結果白白忙了十幾年,我應承給鄉下修的橋也不能修了。也都怪我自己,炒股的人誰不知道千萬別滿倉,可是越老越貪,加上我年事已高,想早點賺夠修橋的錢。結果這幾年一直滿倉做過山車,現在就剩下點本錢。看來人一輩子賺多少錢都是命中註定。可是讓我想不通的是:我不懂得次級貸款有情可原,我只是一個牙醫護士。可是每年開會坐在主席台上的匯豐高層都是藍眼黃發的洋人專業精英,他們怎麼也被那些美國黑人窮人給蒙了?」
我說:「怎麼叫被美國黑人窮人被蒙了?」
「次貸不就是美國窮人向銀行借錢,還不起,不還了;最後由銀行股東買單嗎?!」
老太太喝了一大口水繼續說:「今年一月外孫子在美國結婚,女兒帶我去美國。外孫子家旁邊有一對四五十歲的黑人胖夫婦,每人至少有100公斤重,一個人頂我們四個香港人重。夫妻倆每天不上班坐在門口曬太陽,人倒是很友善,我每次路過都跟我打招呼。外孫子跟我說,美國窮人和中國窮人不一樣,美國窮人都胖。因為美國有失業救濟金,沒工作也能吃飽飯,加上不幹活,人就胖了。就是這對的夫婦,還買了兩套房子,其中一套在街轉角,因為不能按時還房貸已被銀行收回正在拍賣。他倆住的那套本來也要收回,1月份布希政府出來救市,不讓銀行向這樣的美國窮人收房子,所以他們倆至今還住在那套挺好的房子里。他們不僅住得好,我看每天吃得也不差,一到中午了,那個男的准開他那個大的像卡車一樣的皮卡車去麥當勞,買回兩大包漢堡包,薯條和特大杯可樂。」
老太太情緒有些激動了。我忙說:「你先吃兩口菜再說。」
老太太說:「不行,我不說不快。現在我見人就說。殺人償命,欠賬換錢是天理,欠債可以不還,世道就亂了。香港人為什麼那麼博命(努力),因為沒人會白送錢給你。97年金融風暴,那麼多人買李嘉誠的房子變成負資產,可是李嘉誠那麼有錢也沒讓一分錢給那些因買他房子破產的人。那對沒工作的美國大胖子不僅住得好,吃得好,還抽煙!美國煙好貴,差不多要50元港幣一包!看著看著,我明白了,其實他們每天吃的漢堡包是由我來買單的。你看,我把錢買了匯豐的股票,匯豐把我的錢借給像這樣的美國人買房子;他們倆能從匯豐銀行借到不用還的錢買房,當然就不用像我們中國人這樣必須靠自己省吃儉用攢錢買房了,於是,他們每天就可以吃漢堡包了。其實,不僅是他們住的、吃的,連他們的煙都是我給買的!」
2:
老太太一口氣說完,然後問我:「黃生,聽說你現在在北大教書,你說,我說讀對不對?」
我盯著這位老太太的眼睛,半天說不出話,忙端起水喝了一大口。我知道老太太的錢變成那對胖夫婦的漢堡包需要很復雜的程序,可是老太太的邏輯似乎沒錯。
我說:「對,就是這么回事。只不過美國白人也有很多窮的。」
我太太插進來說:「那我2007年買QDII虧得錢,難道也都給讓美國人吃了?」
老太太苦笑了一聲說「對,他們就是因為能借到不用還的錢,才吃成大胖子的。聽說現在美國人有四分之一人肥胖,糖尿病已成為第二大流行病。」
我太太說:「肥胖是不是跟人種和飲食習慣有關?」
老太太說:「別聽那些專家瞎說,我們這代香港人都挨過餓;沒錢吃肉,只能青菜下飯;沒錢買青菜,那就鹹菜就白飯;那時沒看到誰是大胖子。現在可倒好,好多香港孩子也成了肥胖兒童,都是吃的。有錢能管住嘴的人少。我怎麼沒見過非洲黑人那麼胖的?」
我說:「那你現在決定不再借錢給美國人了?」
「對!我現在想通了,不再給美國人買漢堡了,家鄉的橋也不修了,我要趁我能走的時候,把這個世界看一看。」老太太瞄了一眼餐廳外面的悉尼大橋,若有所思地說。
我說:「能想到你這步的人不多。」
老太太喝了半杯白葡萄酒有些興奮,又說:「聽說美國還借了中國好幾千億美金,你說中國會不會像我這樣傻,也給美國人買單?你看為什麼美國到處清水秀交通發達,是不是借中國人錢修的?」
我太太說:「有可能。中國政府跟中國人似的,窮怕了,掙一元花五角;美國政府跟你孫子那個窮鄰居似得,掙一元花兩元;美國多花的錢是誰的?我估計有一部分是中國的了。」
老太太說:「那快點跟中國說,別在借錢給美國人了,要像我一樣快點花錢!」
我說:「你一個人可以遊船河,可是一個國家怎麼花呀?」
老太太毫不猶豫地說:「嘿!我在美國看那對夫婦每天大嚼漢堡時就給中國想好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美國人身上的肥肉轉換成中國人的牙齒。」
她看我不明白,繼續說:「我做了一輩子牙科護士,我知道盡管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經常吃肉啃骨頭,可是沒到老,牙都不行了;特別是農村人才五六十歲就豁牙露齒。為什麼?因為中國沒有足夠的牙醫設備,因此大多數中國人不能經常進行牙齒護理,如果每個中國人每年能讓牙醫洗兩次牙,中國人的笑容一定比現在要好看。因此,如果讓我當中國總理,我會買來世界最好的牙醫設備,每個村子配一個牙醫診所免費給每個中國人洗牙。」
後記:銀行家也是人,是人拉屎都臭。
第三天,老太太隨大遊船去智利了,可是美國人吃漢堡,老太太買單的問題卻留給我。此時正是2008年一月底,全球股市在美國次貸的影響下一片焦土,次貸給世界經濟究竟帶來什麼後果,現在誰也說不清。可是全世界投資者清楚的是:現在每個人的錢都少了。
按老太太的邏輯,投資者的錢不可能不少,因為都被美國人吃漢堡包吃掉了;按投資分析員和基金經理的邏輯,投資者要為美國次貸壞賬買單。買多少?據網上不完全統計:瑞銀要撇137億美元壞賬,花旗110億美元,美林8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37億美元,匯豐100億美元……甚至連香港中國銀行都要為此撇帳。
瑞銀是誰?是歐洲第三大銀行。花旗是誰?是世界第一大銀行。美林是世界第三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是世界第一大投資銀行,匯豐是世界第三大銀行。
怎麼全世界頂尖的銀行家都被美國次貸給涮了?這些銀行家可不是常人,他們差不多管理了地球上70%的錢,他們是地球上最懂得投資風險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把錢存到他們那兒,讓他們替我們管錢;我們不知道怎麼投資,他們替我們選擇股票;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每年才能賺到普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錢。
我們都懂得「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道理,專業高手偶爾犯錯誤誰都能原諒,可是美國這個次貸讓全世界銀行界專業高手一起都濕了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雖然次貸壞賬是一下子浮現出來的,錢可是一筆筆貸出去的。有人估計美國次貸懷帳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1000億美元房產貸款是什麼概念?按美國 2007年居民住房中價位22萬美元,每套房子75%按揭算,那可就是60萬套房子。這其中包括每套房子的估值(美國房屋交易主要是二手房)、每個貸款人的資格和收入審查。想想看,這是多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少第一線貸款人員、第二線有經驗的貸款經理、第三線資深的銀行貸款主管在每一筆貸款文件上簽字?!當然還包括只需在貸款額度,不需在每份貸款文件上簽字的層層更高層銀行主管。
難道這么多專門為老百姓管錢的人就沒有給銀行的頭們提過醒兒:「這種貸款風險太大!這些低收入者根本沒有買房能力,房價只要一跌,銀行就得收房,貸款就要撇帳。」
我相信這些世界級大銀行所僱用的那些拿天文數字工資的財務精英們不可能看不出這種風險?!
然而事實是:他們恰恰集體忘掉了他們的專業常識,於是這些人類最懂得投資風險的銀行家們集體促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貸款丑聞;再於是全球投資者為美國人的次貸買單就成了必然。要知道這些大銀行的市值差不多佔全球股市的15%,哪個投資者能躲過去?
難道是天上哪顆恆星出了問題,使這些銀行家們的銀行家在那段時間里集體變傻了?
不是的,其實他們正是美國次貸的始作俑者,是他們發明了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
其實次貸早已有之,最早出現在80年代美國,用於企業杠桿收購上。所謂杠桿收購就跟借錢買房子一樣,想買企業的人錢不夠,就要向銀行借一部分錢才能買得起企業;一般銀行為了貸款安全,需要用被購買企業的資產擔保才同意貸款;如果企業資產擔保的貸款加上收購者的自有資金還不夠,買企業的人就要尋求能接受更高風險的貸款——次級擔保貸款,這種貸款的抵押物是當企業破產時,資產變賣償還擔保貸款後的剩餘價值(如果還有的話。);由於只能得到資產剩餘價值的擔保,這種貸款風險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天下大亂了。
我相信最開始把這種貸款方式用在美國房屋貸款的銀行家是個天才,因為他知道美國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地球人都想去;可是再地大物博,土地也有限,因此美國房子,包括窮人的房子也會升值;當房價漲了,賣掉房子償換房貸款後,一定會有剩餘;這個剩餘價值就可以為新的貸款提供擔保——次級擔保。哇!想想看吧,這是多麼大的貸款市場。
3:
於是,原本被銀行躲得遠遠的的美國窮人,現在被銀行信貸員敲開門了:「需不需買新車?」
「滾!我買不起。」窮人以為又是什麼整天敲門的推銷員。
「你能買得起,你現在的房子升值了。」
「我賣了房子去哪兒住,再說我還有20年才能還完房貸。」窮人說。
「你不用賣房子,你只需把房子重新估值並同意用升值部分擔保,我們銀行就可以借錢給你;不僅如此,我們還免費給你估值,如果你的房子升值夠大,你的貸款額夠多,還可以免貸款手續費。」
窮人的眼睛亮了:「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
「對,這就是你在美國有房產的好處。在美國有房子的人都不算窮人,因為全世界的人都要把他們的錢變成美元,全世界的人都想來美國;於是美元多的不得了,移民多得不得了;美元一多,人一多,你的房子就升值了,於是,你就成為富人了;銀行是專門幫富人的,所以我們才來拜訪你。」貸款員流利的重復著銀行內部培訓時說的話。
窮人的胸脯慢慢地挺起來,說:「你能借錢給我?!可是我失業好幾年了,除了救濟金我沒有別的收入,怎麼還你們錢?」
信貸員說:「沒問題,不到三年你的房子就把你送到了百萬富翁榜上了,到時銀行還會借你更多的錢,你還害怕還不上這么點錢?」
窮人放心了,這個招兒他懂,他每到月末做的就是用新信用卡的錢還舊信用卡的帳。
「那好我貸3萬美元!」第二天,已經50歲,開了35年車,但從來沒開過新車的窮人開回來一輛嶄新、排氣量5升的通用大皮卡。
第三天,窮人的鄰居也被貸款員敲開了門,這個鄰居已經一晚上沒有睡好覺,就在等著貸款員呢。他的房子比買新車的那家還多一個睡房,他一咬牙貸了七萬。不過,他沒有買車,因為他目標遠大,用這七萬貸款又買了一間更大的房子。剛買了不到2個月,另外一家銀行的貸款員也來敲門了,這次是要給他第二套房子提供次貸。
於是,二十世紀末美國窮人沸騰了,美國房地產沸騰了。世界級銀行家們坐不住了,這么大塊餅怎麼能讓那幾個地區銀行獨吞。於是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二大銀行、第三大銀行,世界第一大投行、第二大投行,第三大投行相繼殺了進去,一向已穩健著稱的歐洲第一大銀行、第二大銀行、第三大銀行也坐不住了;二十年前在美國連褲子都輸掉的日本四大銀行穿著短褲又氣喘吁吁地趕來了;剛剛從股民手裡拿到錢,一心想沖進世界第一梯隊的中國銀行家們也高喊著「革命不分早晚」的口號咬住了次貸的尾巴。
於是美國窮人笑了,因為競爭的銀行多了,貸款條件自然越來越寬,利息越來越低。一大批房貸公司橫空出世,一大批專門為不知道如何撒謊的窮人編造個人收入的公司應運而生,會計師、律師、保險經紀紛紛成了次貸的皮條客,只要能拿到房貸生意都可以賣給銀行。
可惜,經濟的游戲永遠是少數的贏家。投資者需要的正確判斷必須是少數人的判斷;大多數人都看準了的事,結果一定是一場災難。
全世界的錢源源不斷進入了美國,美國房地產泡沫形成了,紐約洛杉磯的房價三年翻番了,波士頓舊金山的房價一年長了70%、連人口逐年減少的中南部地區,房子也一年也能長30%。建築商房地產商大興土木加速施工,一口氣建了美國十年也消化不了的房子——每7.5個房子就有一個空置的。
什麼是經濟危機?傳統經濟學的標准答案:生產力過剩。難怪有人說::「次貸的災難可能不亞於人類歷史上最大的1929年大蕭條。
據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派人進駐美國幾大銀行,開始調查是否有邪惡的銀行家在次貸背後推波助流。另外,有兩個美國城市的政府已把20幾個大銀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訴人在訴狀中把這些為城市送錢的世界級銀行稱為城市的破環者,因為當時他們明知道窮人還不起錢,還要借錢給他們,現在又紛紛開始收房子,把窮人都趕到大街上去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這如同一個正常人不知道違法是不對的一樣荒謬。這些人類理財精英們為什麼一起犯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我相信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這同山西黑磚窯的老闆不可能僅僅為了追求利潤,就喪盡天良違反法律逼人成奴一樣。
心理學有一條從眾理論,說的是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險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感到那麼壞。我相信這些銀行家們一定是發現他們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因此心理就放鬆了警惕。於是人雲亦雲地認為:只要美國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要這些美元源源不斷進入美國房地產,我貸的錢總會能收回來。因此,就像山西黑磚窯的老闆肯定不是一個,當地一定有一群黑老闆,他們看到別人或多或少也都這樣逼人為奴時,也就以為法不責眾了。這同文化大革命學生打老師的道理一樣,第一個學生吐了老師一口吐沫,第二個學生就會打老師一個嘴巴,第三個就會踢老師一腳,接著,所有學生就會歡聲雀躍跟著喊打倒老師的口號。
心理學還揭示了一條人類服從權威的心理,說的是人不容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權威比自己正確。我相信那些銀行家們看到他們所欣賞和崇拜的金融精英開始進行次貸,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力上繳了:「次貸風險看來不大。」同時,那些為世界級銀行打工的層層精英都認為:我們是世界第一大銀行,我們有世界最從聰明的風險分析師和最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他們讓我們做次貸,次貸一定沒問題。看,這些層層為存款人把關的決策者們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因為面對權威他們停止了思考。
第三個原因與人的驕傲本性有關。商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我熬了28年才登上這個世界第三大銀行CEO的位置,這個銀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職期內決不能讓它倒退,美國次貸雖然有大風險,但這個蛋糕太大了,大到能決定銀行的排名。於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去就不是虎了。山西黑磚窯的老扳可是也是村裡非常要強的人,看到鄰居家的二癩子靠雇幾個痴獃人燒磚就能當上萬元戶,就坐不住了。他敢剋扣工資,我就敢不發工資,看誰能先成為十萬元戶!人啊,人,誰想落後呀。
寫到此,我心裡開始坦然了。原來銀行家們也是人,是人拉屎都臭。普通人拉屎臭,最多臭自家廁所,銀行家們拉屎是一臭,就臭了全球經濟。
③ 銀行類的個股值得購買嗎,有什麼優點
我認為銀行股仍然值得購買,尤其是銀行股適合長期持有。我記得我以前讀過一則新聞:香港的一位老太太有閑錢買匯豐銀行的股票。她一直在買,一直在持有。最後,她銀行股之所以值得購買,銀行股現金分紅比例高。據我所知,銀行股普遍熱衷於現金分紅,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利潤分紅。股息率在4%左右,有的銀行甚至可能超過4%,比買銀行理財還劃算。
以工行為例,2018年凈利潤為2987億元8.181億元,2018年現金分紅893億元,2018年茅台只有183億元。工行股息率(每股股息/股價)超過4%,高於很多定期存款。所以我個人認為定期存款不如長期持有銀行股。由於銀行股風險小,波動小,基本上每年都有股息,加上現在新股認購是基於股票市值認購,所以非常適合持有銀行股玩新股,現在新股發行這么多,贏的機會很大,只要贏,遠高於你的銀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