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hk銀行的股票成交額

hk銀行的股票成交額

發布時間:2024-09-29 23:31:22

『壹』 上市公司是怎樣將股票變成錢的

一、指數的定義

股票指數即股票價格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由於股票價格起伏無常,投資者必然面臨市場價格風險。對於具體某一種股票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容易了解,而對於多種股票的價格變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勝其煩。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務機構就利用自己的業務知識和熟悉市場的優勢,編制出股票價格指數,公開發布,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標。投資者據此就可以檢驗自己投資的效果,並用以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同時,新聞界、公司老闆乃至政界領導人等也以此為參考指標,來觀察、預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形勢。

這種股票指數,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變動情況的價格平均數。編制股票指數,通常以某年某月為基礎,以這個基期的股票價格作為100, 用以後各時期的股票價格和基期價格比較,計算出升除的百分比,就是該時期的股票指數。投資者根據指數的升降,可以判斷出股票價格的變動趨勢。並且為了能實時的向投資者反映股市的動向,所有的股市幾乎都是在股價變化的同時即時公布股票價格指數。

計算股票指數,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抽樣,即在眾多股票中抽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權,按單價或總值加權平均,或不加權平均;三是計算程序,計算算術平均數、幾何平均數,或兼顧價格與總值。

由於上市股票種類繁多,計算全部上市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的工作是艱巨而復雜的,因此人們常常從上市股票中選擇若干種富有代表性的樣本股票,並計算這些樣本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用以表示整個市場的股票價格總趨勢及漲跌幅度。計算股價平均數或指數時經常考慮以下四點:(1)樣本股票必須具有典型性、普通性, 為此,選擇樣本對應綜合考慮其行業分布、市場影響力、股票等級、適當數量等因素。(2)計算方法應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能對不斷變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數或平均數有較好的敏感性。(3) 要有科學的計算依據和手段。計算依據的口徑必須統一,一般均以收盤價為計算依據,但隨著計算頻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時價格甚至更短的時間價格計算。(4) 基期應有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二、指數的計算方法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1.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而派許指數則偏重報告期的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股票指數都是派許指數。

三、股票指數與投資收益

股票指數是指數投資組合市值的正比例函數,其漲跌幅度是這一投資組合的收益率。但在股票指數的計算中,並未將股票的交易成本扣除,故股民的實際收益將小於股票指數的漲跌幅度,股票指數的漲跌幅度是指數投資組合的最大投資收益率。
股市上經常流傳的一句格言,叫做牛賺熊賠,就是說牛市中股民盈利、在熊市中虧損,但如果把股民作為一個投資整體來分析,牛市中股民未必能贏利。
1.如果一個牛市是可逆轉的,股民只賠不賺。我國上海股市上證指數的中間點位約為600點,在1993年初的牛市中,滬市曾突破過1500點,後在1994年的7月跌回到300多點; 1994年9月,滬市又沖上1000點,但不久又跌到600點以下。從這幾年的指數運行來看,上證指數總是從600點以下開始啟動,形成一個牛市後又回到600點,可以說上海股市的所有牛市都是可逆的。
當上證指數從600點沖上1000點又回到原地,對於個別股民來說,可能有賺有賠,相互間進行了財富的轉移。但對於股民這個群體而言,他們不但無所得且還有所失。
其一,不管是在那一個點位上交易,股民都需交納交易稅和手續費。股票指數從600點上揚再回到600點,對於股民這個整體來說,除了要開銷交易成本外,沒有任何投資回報。而上海股市在這個點位以上的成交量至少要佔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對於股民來說,量少一半以上的手續費和交易稅的支出是圖勞無功的,因為投資股票的目的是企圖在股票的上揚中得到收益。
其二,股民為配股和新股的發行付出了額外的代價。配股和新股的發行總是參照二級市場的價格進行的,二級市場的股價越高,發行價就越高,當指數又回到600點以下時,對於在此點位以上配股或購買新股的股民來說,就相當於套牢,而這種套牢又不同於二級市場的套牢,因為二級市場的套牢只是股民間的轉手而已,資金並無損失。但高價配股或購買新股後,其資金就流向了上市公司,一級市場的這種套牢對股民這個整體就是巨大損失。如青島啤酒的發行,每股的成本約為12.8元,但其凈資產每股只有2元,也就是說股民花了12.8元只買到了2元的凈資產,不管該只股票後來的上市開盤價如何,股民這個整體為每股青島啤酒股票還是花了12.8元的代價。如果股民用買一股青島啤酒的錢去投資國庫券或存銀行,每年至少能獲得1.3元的收益,而不論青島啤酒如何前程似錦,它每年的平均收益是難以達到如此之高水平的。所以對一個可逆的牛市,把股民作為一個投資整體來看,股民只賠不賺。

2.即使是大牛市,股民也不一定就能盈利。股票指數的漲跌幅度是股民的投資收益率,但這個投資收益率是名義上的,是沒有扣除交易成本的。對於西方一些較為成熟的股市,因為其年換手率一般只有30%左右,其交易成本一般可忽略不計。而我國股市,由於股民的頻繁倒手,最近兩年的換手率一般都在700左右,如果將交易成本計入,我國股民的收益實際上是一個負數。
1994年,滬深股市流通股部分共為股民產出了近50億元的稅後利潤,但這兩股市這一年的總成交額卻高達8200億,按單位成交額買賣雙方各需繳納3I的交易稅和近4.5I的手續費計算,股民累計將支出120億元的交易成本,收益和支出相比,股民還將倒貼70億元。
雖然滬深股市的綜合指數比開始計點時的基數100點上揚了許多,但據初步估算,到 1995年止,滬深股市的上市公司在5年中一共只為二級市場上的股民產出了100億元的稅後利潤,而股民在該階段支出的交易費、稅卻高達200億元。
相對於1990年,雖然滬深股市現在也還是牛市,但股民這個整體卻是虧損的,因為上市公司給予股民的回報難以抵消股票交易的開支。

3.如果一個牛市使股價偏離了它的投資價值,股民的盈利是虛擬的,且部分股民的盈利都是奠基在他人的虧損基礎上的。在短期牛市中,股市可能造成一種錯覺,即股民人人都是盈利者,其實這種盈利是虛擬的,因為股票的整體價值是以部分股票的成交價來計算的。當一支股票以較高的價格成交時,一些未交易的股票市值都將以成交價來計算,其結果是持有該種股票的股民帳面價值都升高了。如我國上市公司現在大概有70%以上的國家股或法人股未上市流通,一些人士卻經常以股票的市場價格來計算國有資產的價值,股價上漲以後就認為國有資產增值了。但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都進入流通,由於股票的供給量急劇增加,股票的價格就難以炒到現今股市這種高度。所以股市中的盈利不能以他人的成交價格來計算,而只能以賣出時實現的成交價來計算。另外,當股價脫離其投資價值時,某些股民的盈利是以其它股民的虧損為前提的。如某支股票的每年的稅後利潤為0.1元,現一年期儲蓄利率為10%,故這支股票的理論價格應為1元。當一些股民將其價格狂炒至偏離其投資價值以後,比如說將其價格由1元炒至5元,1元買進 5元賣出的股民盈利了4元,但5元買進的股民卻虧損了4元,因為該支股票的實際收益僅相當於1元的儲蓄存款。所以在股票的炒作中,一般都是後買的回報了先買的,新股民回報了老股民。

四、世界上幾種著名的股票指數

道·瓊斯股票指數
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它是在1884年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查理斯·道開始編制的。其最初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根據11種具有代表性的鐵路公司的股票,採用算術平均法進行計算編制而成,發表在查理斯·道自己編輯出版的《每日通訊》上。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價格平均數=入選股票的價格之和入選股票的數量自1897年起,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開始分成工業與運輸業兩大類,其中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包括12種股票,運輸業平均指數則包括20種股票,並且開始在道·瓊斯公司出版的《華爾街日報》上公布。在1929年,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又增加了公用事業類股票,使其所包含的股票達到65種,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期,因為這一天收盤時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恰好約為100美元,所以就將其定為基準日。而以後股票價格同基期相比計算出的百分數,就成為各期的投票價格指數,所以現在的股票指數普遍用點來做單位,而股票指數每一點的漲跌就是相對於基準日的漲跌百分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最初的計算方法是用簡單算術平均法求得,當遇到股票的除權除息時,股票指數將發生不連續的現象。1928年後,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就改用新的計算方法,即在計點的股票除權或除息時採用連接技術,以保證股票指數的連續,從而使股票指數得到了完善,並逐漸推廣到全世界。
目前,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共分四組,第一組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它由30種有代表性的大工商業公司的股票組成,且隨經濟發展而變大,大致可以反映美國整個工商業股票的價格水平,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引用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數。第二組是運輸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它包括著20種有代表性的運輸業公司的股票,即8家鐵路運輸公司、8家航空公司和 4家公路貨運公司。第三組是公用事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由代表著美國公用事業的1 5家煤氣公司和電力公司的股票所組成。第四組是平均價格綜合指數。
它是綜合前三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65種股票而得出的綜合指數,這組綜合指數雖然為優等股票提供了直接的股票市場狀況,但現在通常引用的是第一組——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最有權威性的一種股票價格指數,原因之一是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都是有代表性,這些股票的發行公司都是本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公司,其股票行情為世界股票市場所矚目,各國投資者都極為重視。為了保持這一特點,道·瓊斯公司對其編制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所選用的股票經常予以調整,用具有活力的更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替代那些失去代表性的公司股票。自1928年以來,僅用於計算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30種工商業公司股票,已有30次更換,幾乎每兩年就要有一個新公司的股票代替老公司的股票。原因之二是,公佈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的新聞載體——《華爾街日報》是世界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
該報每天詳盡報道其每個小時計算的采樣股票平均指數、百分比變動率、每種采樣股票的成交數額等,並注意對股票分股後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進行校正。在紐約證券交易營業時間里,每隔半小時公布一次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原因之三是,這一股票價格平均指數自編制以來從未間斷,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時期的股票行情和經濟發展情況,成為反映美國股市行情變化最敏感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之一,是觀察市場動態和從事股票投資的主要參考。當然,由於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是一種成分股指數,它包括的公司僅占目前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極少部分,而且多是熱門股票,且未將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服務性行業和金融業的公司包括在內,所以它的代表性也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

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
除了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外,標准·普爾股票價格指數在美國也很有影響,它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研究機構即標准·普爾公司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該公司於1923年開始編制發表股票價格指數。最初采選了230種股票,編制兩種股票價格指數。到1957年,這一股票價格指數的范圍擴大到500種股票,分成95種組合。其中最重要的四種組合是工業股票組、鐵路股票組、公用事業股票組和500種股票混合組。從1976年7月1日開始,改為 400種工業股票,20種運輸業股票,40種公用事業股票和40種金融業股票。幾十年來,雖然有股票更迭,但始終保持為500種。標准·普爾公司股票價格指數以1941年至1943年抽樣股票的平均市價為基期,以上市股票數為權數,按基期進行加權計算,其基點數為10。以目前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股票市場上發行的股票數量為分子,用基期的股票市場價格乘以基期股票數為分母,相除之數再乘以10就是股票價格指數。

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
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這是由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它起自1966年6月,先是普通股股票價格指數,後來改為混合指數,包括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500家公司的1570種股票。具體計算方法是將這些股票按價格高低分開排列,分別計算工業股票、金融業股票、公用事業股票、運輸業股票的價格指數,最大和最廣泛的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由1093種股票組成;金融業股票價格指數包括投資公司、儲蓄貸款協會、分期付款融資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不動產公司的223種股票;運輸業股票價格指數包括鐵路、航空、輪船、汽車等公司的65種股票;公用事業股票價格指數則有電話電報公司、煤氣公司、電力公司和郵電公司的189種股票。
紐約股票價格指數是以1965年12月31日確定的50點為基數,採用的是綜合指數形式。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半個小時公布一次指數的變動情況。雖然紐約證券交易所編制股票價格指數的時間不長,因它可以全面及時地反映其股票市場活動的綜合狀況,較為受投資者歡迎。

日經道·瓊斯股價指數(日經平均股價)
系由日本經濟新聞社編制並公布的反映日本股票市場價格變動的股票價格平均數。該指數從1950年9月開始編制。
最初根據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市場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算出修正平均股價,當時稱為「東證修正平均股價」。1975年5月1日,日本經濟新聞社向道·瓊斯公司買進商標,採用美國道·瓊斯公司的修正法計算,這種股票指數也就改稱「日經道·瓊斯平均股價」。 1985年5月1日在合同期滿10年時,經兩家商議,將名稱改為「日經平均股價」。
按計算對象的采樣數目不同,該指數分為兩種,一種是日經225種平均股價。其所選樣本均為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市場上市的股票,樣本選定後原則上不再更改。1981年定位製造業150家,建築業10家、水產業3家、礦業3家、商業12家、路運及海運14家、金融保險業15家、不動產業3家、倉庫業、電力和煤氣4家、服務業5家。由於日經225種平均股價從1950年一直延續下來,因而其連續性及可比性較好,成為考察和分析日本股票市場長期演變及動態的最常用和最可靠指標。該指數的另一種是日經500種平均股價。這是從1982年1月4日起開始編制的。由於其采樣包括有500種股票,其代表性就相對更為廣泛,但它的樣本是不固定的,每年4月份要根據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市價總值等因素對樣本進行更換。

《金融時報》股票價格指數
《金融時報》股票價格指數的全稱是「倫敦《金融時報》工商業普通股股票價格指數」,是由英國《金融時報》公布發表的。該股票價格指數包括著在英國工商業中挑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30家公開掛牌的普通股股票。它以1935年7月1日作為基期,其基點為100點。該股票價格指數以能夠及時顯示倫敦股票市場情況而聞名於世。

香港恆生指數
香港恆生指數是香港股票市場上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股票價格指數,由香港恆生銀行於1969年11月24日開始發表。
恆生股票價格指數包括從香港500多家上市公司中挑選出來的33家有代表性且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公司股票作為成份股,分為四大類——4種金融業股票、6種公用事業股票、 9種地產業股票和14種其他工商業(包括航空和酒店)股票。
這些股票佔香港股票市值的63.8%,因該股票指數涉及到香港的各個行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恆生股票價格指數的編制是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期,因為這一天香港股市運行正常,成交值均勻,可反映整個香港股市的基本情況,基點確定為100點。其計算方法是將33種股票按每天的收盤價乘以各自的發行股數為計算日的市值,再與基期的市值相比較,乘以100就得出當天的股票價格指數。
由於恆生股票價格指數所選擇的基期適當,因此,不論股票市場狂升或猛跌,還是處於正常交易水平,恆生股票價格指數基本上能反映整個股市的活動情況。
自1969年恆生股票價格指數發表以來,已經過多次調整。由於1980年8月香港當局通過立法,將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和九龍證券所合並為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在目前的香港股票市場上,只有恆生股票價格指數與新產生的香港指數並存,香港的其他股票價格指數均不復存在。

我國的股票指數
1.上證股票指數系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指數,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始發布。該股票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二天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范圍。
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其流通量與總股本並不一致,所以總股本較大的股票對股票指數的影響就較大,上證指數常常就成為機構大戶造市的工具,使股票指數的走勢與大部分股票的漲跌相背離。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指數的發布幾乎是和股市行情的變化相同步的,它是我國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2.深圳綜合股票指數系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指數,1991年4月3日為基期。該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與上證指數相同,其樣本為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權數為股票的總股本。由於以所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其代表性非常廣泛,且它與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發布,它是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深圳股市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在前些年,由於深圳證交所的股票交投不如上海證交所那麼活躍,深圳證券交易所現已改變了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採用成分股指數,其中只有40 只股票入選並於1995年5月開始發布。
現深圳證券交易所並存著兩個股票指數,一個是老指數深圳綜合指數,一個是現在的成分股指數,但從最近一年多的運行勢態來看,兩個指數間的區別並不是特別明顯

『貳』 炒hk香港股票有資金限制嗎

有資金限制。個人普通投資者要達到資產50萬以上才能參與買賣港股。

港股通交易方法步驟及費用

一、內地居民買港股的條件
1、首先要開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港股通賬戶。(目前只有「滬港通」)
2、個人普通投資者要達到資產50萬以上才能參與買賣港股。(資金限制是暫時的,以後有可能會修改)。
3、想參與買賣港股,還需要完成證券公司和港交所的風險測評和考試,達到合格才能買賣港股。
4、港股的各種交易和內地A股市場有很大的不同,自己需要加強學習知識之後再去參與。

二、開通港股賬戶流程開戶所需材料:
1、身份證復印件(包括正面和反面);
2、開通網銀的銀行卡。
兩種開戶方法,
1、到券商營業部開戶
(1)持本人身份證到券商;
(2)身份證正反面復印壓線簽字;
(3)填寫港股開戶申請表;
(4)填三方存款賬戶申請表;(就是支出和轉入人民幣的銀行卡)
(5)接聽香港總部的回訪電話;
(6)券商發郵件提示風險;
(7)券商發送股東賬戶和密碼。開戶完畢。
2、委託內地的代理公司開通港股賬戶:直接用「網路」搜索「代理開通港股賬戶」,能找到很多代理公司,選擇一家知名度高、信譽好的讓其代理就可以了。

三、港股交易有關事項
開好港股賬戶之後,開戶公司會幫你申請一個香港銀行戶口,可直接用申請的香港銀行戶口對港股進行交易,匯款直接通過開戶的銀行卡用網銀在網上匯款(需要開通網銀),先把人民幣通過網銀轉換成港幣或者美元,然後直接轉到開戶公司申請的香港銀行賬戶上,轉賬成功後就可以進行港股的交易了,轉出資金也很簡單,直接打電話到公司,然後公司那邊會核對你的個人信息,核對完之後確定是你本人,就會幫你把資金轉到你開戶時的銀行卡上了,具體的轉賬費用你可以問銀行的工作人員。

四、港股交易稅費
經紀傭金:經紀可與其客戶自由商議傭金收費。大致標准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1%—0.25%(買賣雙方分別照此標准支付)。
交易征費:買賣雙方必須分別按交易金額的0.0027%繳納交易征費,該費用由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收取。
投資者賠償征費:因賠償基金的凈資產已經超過14億港元,根據相關規則,自2005年12月19日起暫停投資者賠償征費的繳納。原繳納標准為: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額的0.002%繳納投資者賠償征費。
交易費:買賣雙方必須各按交易額的0.005%繳納交易費。費用由香港交易所收取。
股票印花稅:股票交易時,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額的0.1%繳納印花稅,由港府收取。
轉手紙印花稅:每筆交易必須由賣方向港府繳納5港元的轉手紙印花稅。
過戶費用:新發股票每筆過戶費2.5港元,買方支付,由上市公司過戶登記處收取。交易系統使用費:原則是上由買賣雙方經紀各按每筆交易0.5港元繳納。
股票交收費:買賣雙方必須各按交易額的0.002%繳納交收費,由香港結算所收取。

『叄』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萬(2009年)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當時的中原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 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 "香州" 等。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英語: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完成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屆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曾蔭權 曾蔭權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年6月16日成為2005年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因此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自動當選,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行政長官,即日就任,並於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職。兩年後,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1日發表數字顯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02.64萬人,與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長率為0.5%。 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 香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中國銀行發行的1000元港幣鈔票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香港不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黃金市場尤為著名,作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金銀業貿易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編輯本段政府架構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為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

『肆』 港股中成交量1M代表多少

M(Million),英文縮寫的意思是白萬,成交量1M代表成交量是1百萬股.
成交量指當天成交的股票總手數(1手=100股)。VOL顯示是1M在國際通行的說法是1M=1百萬。1K=1000、1M=1百萬、1B=10億。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人們說的大盤成交量指的是成交金額。說明市場的活躍度和資金規模。成交量與成交金額用下列公式表示: 成交數量(成交量)*成交價格=成交金額(成交額)
成交量是指在某一時段內具體的交易數。它可以在分時圖中繪制,包括日線圖、周線圖、月線圖甚至是5分鍾、30分鍾、60分鍾圖中繪制。市場成交量的變化反映了資金進出市場的情況,成交量是判斷市場走勢的重要指標,但在國外成熟市場,成交量主要是用於印證市場走勢。 一般情況下,成交量大且價格上漲的股票,趨勢向好。成交量持續低迷時,一般出現在熊市或股票整理階段,市場交易不活躍。成交量是判斷股票走勢的重要依據,對分析主力行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投資者對成交量異常波動的股票應當密切關注。

『伍』 香港的恆生指數和恆生銀行有什麼關系

香港(恆生指數)是由(恆指服務有限公司)負責編制及管理的.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乃(恆生銀行全資附屬機構),負責編制及管理恆生指數及一系列其他股市指數:

恆生指數:
為本港股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成份股分別納入(金融)、(公用事業)、(地產)和(工商業)四個分類.

選取范疇:
成份股以在聯交所主板作第一上市的公司為選取目標.

以(H 股)形式於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如符合以下其中一種情況,將合資格獲考慮納入恆生指數.

該(H 股)公司的股本以全(H 股)形式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該( H 股 )公司已完成整個股權分置改革,且沒有非上市股本;或新上市的(H 股)公司沒有非上市股本.

挑選准則:
恆生指數成份股乃經廣泛向外諮詢,及嚴謹周詳的程序而挑選.

任何公司均須符合以下基本准則,才有機會獲選為成份股: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 H 股除外 )總市值首90% 之列(市值乃指過去12個月的平均值);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 H 股除外 )成交額首90% 之列(成交額乃指將過去 24 個月的成交總額分為八個季度各自作出評估);或
須在聯交所上市滿 24 個月或符合有關上市少於 24 個月的大型股獲納入恆生指數之指引.

上市少於 24 個月的大型股獲納入恆生指數之指引:

新上市的大型股獲納入為恆生指數成份股候選名單須符合以下所列的市值排名及最少達到相關的上市時間:

於檢討指數時大型股平均市值排名:

五或以上:最少上市時間三個月

六至十五:最少上市時間六個月

十六至二十:最少上市時間十二個月

二十一至二十五:最少上市時間十八個月

二十五以下:最少上市時間二十四個月

經甄選合資格後,再按以下准則接受最終評選:

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不同行業在恆生指數內所佔的比重能反映大市分布;及公司的財政狀況.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

挑選准則:

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中的(國企 H 股).

恆生中國(H 股)金融行業指數.

挑選准則:
根據恆生行業分類系統中被歸類為金融業的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數份股.

恆生(綜合)指數系列:

恆生綜合指數系列由十八隻指數組成,以不同方法來反映市場之表現.

除恆生綜合指數外,整個系列包括六隻地域指數及十一隻行業指數.

恆生(綜合)指數:

成份股:
恆生綜合指數以涵蓋聯交所主板上市之股票市值的百份之九十為目標,而現時的成份股數量為二百隻.

挑選准則:
除停牌的日子外,成份股不能在過去十二個月中,有超過二十天在市場欠缺成交;

以過去十二個月的平均市值計算,選取在通過(1)項後最大市值之二百間公司作為成份股.

恆生綜合指數 - (地域)指數

挑選准則:
公司的大部分營業銷售額須來自中國內地以外的地方,並為恆生綜合指數的成份股.

挑選准則:
恆生香港綜合指數中,市值最大的十五間公司.

挑選准則:
恆生香港綜合指數中,以市值計算名列第十六至五十的股份.

挑選准則:
恆生香港綜合指數中,以市值計算名列第五十一或以後的公司.

挑選准則:
公司最少 50% 之營業銷售額須來自中國內地,並為恆生綜合指數的成份股.

挑選准則:
恆生中國內地綜合指數成份股中的非國企 H 股;並至少百分之三十股權由下列股東直接擁有:

1.中國國營、省市單位所擁有的機構;或

2.由上述( 1 )項所述之上市或私營公司.

恆生綜合指數 - (行業)指數
恆生綜合行業指數包括能(源業)、(原材料業)、(工業製品業)、(消費品製造業)、(服務業)、(電訊業)、(公用事業)、(金融業)、(地產建築業)、(資訊科技業),以及(綜合企業).

挑選准則:
二百隻成份股將會根據其業務而編制到所屬之行業.

恆生(流通)指數系列
恆生流通指數系列旨在為投資者提供另一組市場參考指數,在編算上顧及由策略性股東長期持有而不在市場上流通的股份.

恆生流通指數系列在編算上,採用個別股份的流通市值,並將其占指數的比重調整至不超過百分之十五.

恆生流通指數系列共有六隻指數:

流通指數:
三隻流通指數的成份股相對的恆生綜合指數內的「地域指數」組別相同.

流通指數相對指數.

恆生流通綜合指數.

恆生香港流通指數.

恆生中國內地流通指數.

恆生綜合指數.

恆生香港綜合指數.

恆生中國內地綜合指數.

精選指數:
精選指數採用同樣方法編算,但包括較少數目的成份股,以促進指數衍生產品之發展.

恆生 50(更 新 日 期: 二 零 零 六 年 九 月 十 一 日)

恆生香港 25(更 新 日 期: 二 零 零 六 年 九 月 十 一 日)

恆生中國內地 25(更 新 日 期: 二 零 零 六 年 九 月 十 一 日)

剔除停牌成份股之政策:
恆生指數系列之任何一隻指數成份股如連續停牌一個月,該成份股將會從有關指數中被剔除.

在非常特殊情況下,如該成份股被認為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復牌,始有可能獲保留在指數內.

上述指數透過以下媒界在本地及國際發布:

查詢熱線:[852]2810 8111 (粵 語)

[852]2810 8112 (英 語)
路透社:0#.HSIX

彭博資訊:HSIX

如有任何垂詢,請傳真至恆指服務有限公司

傳真號碼:[852] 2845 8919

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www.hsi.com.hk/

『陸』 美國股市每天成交額大概是多少

不知道你具體問那一天的美股成交額,一般美國股市報出的成交量以股數為多,很少報出成交多少億。美國股市一般成交量是: 每天 金額在1300-3000億之間!美國是中國的十倍左右---回顧上月,美股一周成交量 (定義為紐約證交所所有股票成交量加上Nasdaq 所有股票成交量)為21.78億股。 需要一提的是美元指數,原油期貨,銅,鋁和黃金分別上下浮動-0.19%,-5.74%,-0.42%,0.96% 和-0.64%。 在過去一周,具有影響力的經濟消息和數據回顧如下: 受中國進出口數據大幅攀升的鼓舞S&P 500指數連續6天攀升,美國鋁業公布財報顯示盈 利不及市場預期。 美國第2大銀行JP Morgan率先公布了09年第四季度的盈利情況,盈利雖超出市場預期,但 主營收入下滑和信貸損失繼續高企感到擔憂,投資者擔心銀行業的盈利前景。 周四,美國公布商業庫存增長速度超出預期,抵消了零售銷售下滑及初請失業金人數增多 等利空數據的影響。 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華爾街金融機構在未來十年繳納一項總額最高1170億美元的稅收,來幫助償還納稅人在政府拯救金融業計劃中所蒙受的損失。
例如2009年7月31日 美國紐約交易所總成交 6,220,794,500股。納斯達克系統總成交 2,297,524,750。美股有成交量高有低,而且還有幾個股市。Knight Capital Group公布,4月份日均交易額為222億美元,較3月的212億美元增加4.6%,較去年4月的221億美元增加0.5%。紐約交易所:每天平均400億美金左右!這些數據僅供參考。

『柒』 哪位能介紹一下日本和台灣的股災

1965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災,主因是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

隨著1960年中華煤氣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與九龍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國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大量新移民湧入,導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樓市出現不健康的繁榮現象。雖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發廖創興銀行擠提,1個月後董事長廖寶珊受打擊因腦溢血猝亡,但由於樓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額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高,然而卻隱伏了香港銀行體系的危機。自恆生指數於1964年7月31日以100點為基數起,曾於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點,半年內只上升3.53%,已顯示出市場的憂慮。

在1965年1月26日,小型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到1月30日因對地產放款過度宣布破產。而於2月6日,廣東信託銀行同樣發生擠提,不出兩天,2月8日宣布全線停業。當天下午即波及多間華資銀行,包括當時最大華資銀行恆生銀行,以及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銀行,並繼續蔓延至遠東銀行及廣安銀行,並波及澳門。香港政府即時安排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無限量出資支持恆生銀行、遠東銀行及永隆銀行,渣打銀行則支持道亨銀行及廣安銀行。事件到2月10日暫時平息,廣東信託銀行最後亦宣布破產。

然而,市面謠言仍然針對恆生銀行。同年4月5日,恆生銀行於一天之內失去六分之一的總存款,至4月10日與匯豐達成協議,以5100萬港元出售51%股權予匯豐,擠提潮即告平息。當時全港最大華資銀行即變為英資匯豐的附屬公司,事後引起各方議論。

同年11月25日由邱德根創辦的遠東銀行再次遭到擠提,匯豐應財政司要求,宣布對該行作出無條件支持,直到1969年該行被萬國寶通銀行收購為止。1966年9月15日,匯豐根據財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財政困難的有餘銀行,

由於這次金融風波,恆生指數由1965年1月29日103.53點下跌到11月30日77.95點,跌幅達24.71%。

1967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繼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出現的另一次股災。
恆生指數由1965年11月30日77.95點開始回升,1966年2月28日升至85.81點已是當年最高點,市況並無復元之象,之後輾轉反覆下跌。

1966年5月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繼而於1967年引發六七暴動,令香港市民一時人心惶惶。加上有謠傳指解放軍要越過深圳河驅逐英國勢力解放香港,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移民潮,大批外藉人仕以至世家子弟均大力拋售股票物業離港,製造大量財富轉移。

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宣布停市共10天。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報58.61點,創出有恆生指數以來最低紀錄,由1966年高點計算跌幅31.70%,如計及銀行擠提潮之前的跌幅,達43.39%。由於當年只有香港證券交易所,市場參與者以外藉人仕及所謂高等華人居多,一般普羅市民極少參與,加上年代久遠,所以較少人提及。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甚至自殺。
多間證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交易所先後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開業,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證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冊成立,並計劃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罰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並為止。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1990年日本發生的一場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從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有兩個極端的表現。1986年,日本經濟走勢平穩,由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帶動,實力逐漸增強,年底經濟企劃廳宣布又一次景氣來臨,即為時長達4年之久的"平成景氣"。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逼伏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然而1990年的一場股災幾乎將日本幾年來的成就全部毀滅。這次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風雲驟起

由於日本經濟的強勁長勢,這場股災的來臨似乎顯得突然。股災爆發後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一直認為實體經濟並沒受多大影響,或許其中還有日本業界保密口風很緊的原因,直到爆發一年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日本經濟受到了多麼大的震動。?

進入"平成景氣"以後,日經平均指數(圖1)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後,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為此,經濟理論界的人士得出積極的分析,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漲的主要原因,而證券業內則有人看好50000點大關。然而,自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日經平均股指高收38915點後,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風驟雨劈面向人們襲來,一夜變巨富的美夢化成噩夢深淵,恐慌情緒籠罩著投資者的心。1990年10月日經225種股票平均指數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彈,旋即轉入更猛的跌勢。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的心理大關,股已民陷入了絕望情緒中。8月18日日經指數再創14309點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於16000-17000點之間,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點,以後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過14個月後才再次突破20000點,收盤在20011.76點(12月28日)。?

膨脹有因

日本股市暴跌後,經濟學界把80年代末期日本由股市的狂熱造成的過熱經濟增長稱作典型的泡沫經濟。股市遭重創後,泡沫經濟也就隨即破滅。這就是90年代世人所看到的日本現象。?
1985年9月,西方5國財長在美國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決定提高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因為美國連年出現巨額貿易赤字,現行美元匯率雖然在各國一致干預下仍難以維持。日本由於與美國貿易摩擦最為劇烈,日元首當其沖,一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受到極大沖擊,為了刺激經濟的回升,並實現由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結構的轉變,日本政府實行了金融緩和與自由化的政策。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連續5次調低貼現率,使之降低至低於同期西方各國貼現率2.5%的水平。這雖然使許多受日元升值影響的企業迅速擺脫了困境,但同時也種下了惡果。日本國內儲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緩和造成的貨幣供應擴張以及外匯盈餘的驟然膨脹,一股龐大的過剩資本逐漸在容量有限的日本經濟中生成。這筆過剩資本除了一部分尋找海外投資市場外,大部分在國內湧入投資收益相對較高的資本市場,抬高了股價和地價。日本政府在實施金融緩和和自由化政策的過程中犯下了兩個錯誤:1.急於求成,速度過快,過高地估計了日本國內市場的吸引能力。日本國土狹小,人民注重節儉美德,投資意識強,這些決定了日本的消費市場不可能迅速大規模擴張,內需主導型經濟難以短時間內形成。2.未採取控制過剩資本流向的措施。金融自由化的過度自由擴張了它的負作用,投機成分過濃。因此,日本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急於求成是誘發股市暴漲的最根本原因。?

閱讀全文

與hk銀行的股票成交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股票開盤閉市時間 瀏覽:226
股票下跌多少周為時間周期 瀏覽:504
這段時間可以買股票嗎 瀏覽:521
怎麼看一隻股票到沒到凈資產 瀏覽:794
香港股票大跌電視劇 瀏覽:30
大資金通過深股通買入股票 瀏覽:395
股票投資100胡立陽 瀏覽:991
開了多個股票賬戶影響 瀏覽:970
零基礎股票入門app 瀏覽:360
一隻基金里重倉股票說明什麼 瀏覽:261
股票有沒有十檔顯示軟體 瀏覽:142
工商銀行股票的基本信息 瀏覽:610
hk銀行的股票成交額 瀏覽:122
股票資金流入流出判斷技巧 瀏覽:718
a股股票是如何操盤盈利的 瀏覽:796
股票做空和做多哪個更賺錢 瀏覽:867
上海st股票有哪些 瀏覽:941
晶澳科技股票最早行情 瀏覽:195
楚天科技股票生產葯嗎 瀏覽:172
介紹一隻股票範文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