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信證券:如何看待MLF、OMO連續降息後的市場反應
原標題:如何看待MLF、OMO連續降息後的市場反應?
報告要點
本周一央行OMO降息超市場預期,最近兩個交易日出現了股債同漲的局面。對此,歲李我們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央行貨幣政策窗口打開的背景下,利率下行的空間是較為明確的,而短期內股市上行的空間還有待驗證,更加看好四季度和明年先債後股的邏輯。
央行MLF、OMO連續降息後,股債連續兩日上漲。 9、10兩月諸多利空,債市空頭占據上風。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9月份開啟了一波上行的行情,最高點一度突破3.3%。轉折點出現在10月底,經濟金融數據表現較弱,加上央行兩次降息來的猝不及防,尤其是本周一的OMO降息,以致本周前兩個交易日股債雙雙受到提振。股市大盤單邊走高,債市表現更加強勢,國債期貨全線收漲,國債、國開現券均走強。降息信號短期對股債雙雙形成刺激,是否意味著階段性的股債雙牛行情呢?
每次降息周期中債市都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牛市行情。 降息對債市的影響較為直接和明確,會帶來利率下行和債市走牛。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央行降息之前是否採取降准等手段予以寬松,二是需要關注央行降息的節奏。在央行降息的過程中,短期內利率的下行趨勢是相對確定的,降息對利率下行的幅度和點位的影響仍然取決於降息的節奏和力度。
相比之下,降息對股票市場影響並不確定,還需要結合對經濟基本面和未來企業盈利的判斷。 央行降息對股市的影響並不直接,但在考慮了其他因素之後可能會對股市產能較大的間接影響。一是降息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刺激實體經濟生產和投資活動,帶動總需求回暖和企業盈利回升。二是降低了企業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利率,提升企業預期收入的現值。有時降息的同時還伴隨降准,釋放大量流動性流向股市,推動股市走牛。盡管降息對股票市場幾乎全是利多影響,但是央行選擇降息的時點往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盈利較差,企業生產運營較為艱難的時期。綜合上述兩方面考慮,盡管降息利多股市(因果性),但未必對應股市上漲(相關性)。
先債後股可能是今年四季度和明年的交易邏輯。 四季度和明年年初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逆周期貨幣政策窗口打開,利好債市。經濟下行壓力本身制約股市的上行空間,更兼逆周期政策循序漸進,聚焦「穩增長」,求穩而不求快,短期很難看到經濟和企業盈利的快速反彈。盡管股市或許會茄坦受降息因素的提振出現短期的行情,但我們更傾向於認為股市更大的機會始於明年二季度。
債市策略: 10月的經濟數據也很好的佐證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5BP的降息信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天平在「豬通脹」和「穩增長」之間已經向後者有所傾斜。據此我們判斷在年末或明年年初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點,仍然會有數量或價格工具的推出。結合本文的分析,我們認為當前利率仍然存在向下的空間。當市場對央行的貨幣政策在節奏和力度上產生了預期差而導致利率發生震盪調整時,逢高進入總是占優策略,2.8%-3.2%是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的合理區間。
正文
央行MLF、OMO連續降息,股債連續兩日上漲
9、10兩月諸多利空,債市空頭占據上風。 一是降息預期的落空,盡管從今年年中開始,市場對於今年下半年的經濟下行壓力已經有了一定的預期,對國內央行跟隨美聯儲降息也有不小的期待。但是隨著國內央行在幾個重要時點的降息預期落空,債市多頭的信心遭到打壓。二是貿易摩擦邊際緩和,風險偏好邊際回升。三是結構性通脹超預期,市場普遍擔心CPI的上行壓力將對貨幣寬松形成掣肘。在上述幾個主要因素的作用下,債市的多方力量逐漸削弱,10年期國債收益率自9月份開啟了一波上行的行情,最高點一度突破3.3%。
轉折點出現在10月底,經濟金融數據表現較弱,兩次降息來的猝不及防,股債雙雙受到提振。 10月底公布的PMI下滑至年內新低49.3,顯示製造業仍運行在弱勢區間,低於市場一致預期。市場對此的反應趨於謹顫雀桐慎,利率未見明顯下行。11月5日央行在續做MLF時「突然」將1年期MLF利率下調了5BP,大大超出了市場預期,國債利率當日下行了約5BP.11月11日公布的金融數據讀數較差,市場早有預感,利率在數據公布前就已經走出了明顯的下行趨勢,隨後幾天大致震盪走平。利率再一次快速下行出現在11月18日和11月19日,上周末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刪去「閘門」表述,透露出邊際寬松的跡象或許已經在預期之內,但是周一早上央行無到期新作1800億元7天逆回購,並且跟隨MLF下調了5BP的OMO操作利率超出了很多投資者的預期。隨著超預期的寬松信號釋放,國債期貨大幅走強,10年期現券利率兩天時間下行6-7BP左右,流動性寬松的預期也對股市產生了不小的提振,兩日之內呈現出股債同漲的局面。
近兩日(11月18日、19日)股市大盤單邊走高。 前期貿易摩擦的利好和央行調降MLF利率的舉動並未對股市情緒產生太大的提振,上證綜指未能維持在3000點以上,隨著11月11日的一波大跌,上證綜指重新回落到2900點左右,並在該點附近的支撐位反復築底,即便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傳出邊際放鬆的信號,也難掩周一早盤小幅低開的事實。不過,周一一早央行調降OMO操作利率顯然超出了市場預期,A股隨後便應聲上漲,其中上證指數周一上漲0.62%,昨日又上漲0.85%,兩日累計上漲1.47%,報收2933.99點;深證成指周一上漲0.70%,昨日再次上漲1.80%,兩日累計上漲2.50%,報收9889.75點;創業板指周一上漲0.46%,昨日上漲2.77%,兩日累計上漲3.23%,報收1729.08點。
債市表現更加強勢,國債期貨全線收漲,國債、國開現券均走強。 周一央行降息信號傳出後,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T1912直線拉漲0.3%,當日上漲0.41%,昨日再上漲0.12%,兩日累計上漲0.53%,報收98.505元。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TF1912周一上漲0.20%,昨日再上漲0.10%,兩日累計上漲0.30%,報收99.975元。2年期國債期貨主力TS1912周一上漲0.09%,昨日再次上漲0.06%,兩日累計上漲0.15%,報收100.435元。現券方面,10年期國開活躍券190210收益率周一下行4.75bp,昨日再次下行2.37bp,兩日累計下行約7.12bp,報收3.6350%。10年期國債活躍券190006收益率前日下行4.00bp,昨日再次下行2.50bp,兩日累計下行6.50bp,報收3.1675bp。降息信號短期對股債雙雙形成刺激,是否意味著階段性的股債雙牛行情呢?
降息周期能夠帶來股債雙牛嗎?
我們通過對2008年以來國內三次降息周期的梳理,發現降息周期對債市的影響較為明確,每次降息周期中債市都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牛市行情 。2008年9月-12月央行連續四次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五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2012年6-7月央行先後2次下調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2014年11月開始,央行先後6次下調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2015年內先後10次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這幾次降息過程無一例外都帶來了長端利率的下行。
降息對國內債市的影響
2008年以後的第一輪降息周期發生在2008年9月-12月,本次降息的特點是降息幅度大,持續時間短。 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對國內經濟的劇烈沖擊,央行連續四次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五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其中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2007年末的7.47%高位,下降到了5.31%。同期,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也由4.5%左右的相對高位快速回落至2.6%附近。
第二輪降息周期發生在2012年6-7月,此次降息的特點是降息力度較小,且持續時間較短。 央行先後兩次下調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其中貸款利率從6.56%下降到了6%。早在2011年11月央行就已經開始逐步下調了存款准備金率,長端利率在降息前已經price in了部分寬松預期,雖然降息期間債市出現短暫的「小牛市」,但由於降息力度較小,不具有持續性,所以對債市利好有限。
第三輪降息發生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此次降息的特點是降息力度大,降息周期長,「持續性」強 。當時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央行先後6次下調存款和貸款基準利率,2015年內先後10次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其中貸款利率由6%下行至4.35%,七天逆回購利率也由4.10%下行至2.25%。僅降息的過程就持續了1年左右,期間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由4.25%左右下行至2.8%左右,隨後的最低點觸及2.65%,是近十年來債市的最大牛市。
總結而言,降息對債市的影響較為直接和明確,會帶來利率下行和債市走牛,但也取決於降息的節奏和力度。 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一是央行降息之前是否採取降准等手段予以寬松,如果央行採取了一些放寬流動性的手段,那麼利率在降息之前可能已經包含了一定的降息預期,降息對利率的表觀影響可能不會那麼強烈。二是需要關注央行降息的節奏,包括幅度和時間長度,如果是幅度較小且非持續性的降息,也難以帶來利率的大幅下行。在央行降息的過程中,短期內利率的下行趨勢是相對確定的,降息對利率下行的幅度和點位的影響仍然取決於降息的節奏和力度。
降息對A股的影響
相比之下,降息對股票市場影響並不確定,還需要結合對經濟基本面和未來企業盈利的判斷。 央行降息對股市的影響並不直接,但在考慮了其他因素之後可能會對股市產能較大的間接影響。一是降息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刺激實體經濟生產和投資活動,帶動總需求回暖和企業盈利回升。二是降低了企業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利率,提升企業預期收入的現值。有時降息的同時還伴隨降准,釋放大量流動性,這些廉價的資金可能在監管寬松的情況下大量流向股市,推動股市走牛。盡管降息對股票市場幾乎全是利多影響,但是央行選擇降息的時點往往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盈利較差,企業生產運營較為艱難的時期。綜合上述兩方面考慮,盡管降息利多股市(因果性),但未必對應股市上漲(相關性)。
降息短期難抵經濟危機。 2008年的降息周期中,降息對股票市場的利多影響並未顯現,央行宣布降息之後股市不漲反跌,三輪降息之後滬指甚至下跌到1706點的低位。這段時期股市主要受全球危機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偏好大幅下滑支配,降息對股票市場的利好難以在短期內力挽狂瀾。但從長期來看,隨著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逐漸發力,2009年一季度經濟觸底之後出現較大反彈,股市也隨之而動,出現了危機之後的牛市,滬指一度上漲至3000點以上,還曾在2009年8月初觸及3400點。
2012年降息對A股的影響與直覺相反。 在2012年6-7月的降息周期中,由於持續時間較短,對股市的影響更加不明確。在降息前的降準的過程中,滬指出現過小幅反彈的行情,但是在短暫的降息期間,滬指幾乎是單邊下行的。
2015年的寬松帶來股市大幅波動。 2014~2015年的降息周期中,股票市場經歷了牛熊切換行情,上證綜指在2015年6月份達到5178的高點,後迅速下跌形成股災。從降息的角度來看,央行大幅降低了資金成本,同時釋放了大量流動性,但由於當時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規范地方債務發行等政策,使得大量流動性淤積在金融體系內部,流向實體經濟的相對較少,另外再加上監管的分割和放鬆,使得大量廉價資金流向了股市,使得從2014年底開始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股市出現「泡沫牛」。但在2015年中的時候由於監管突然加強,泡沫最終被戳破,股市出現陷入大熊市之中。
先債後股的邏輯
股市或許會受降息因素的提振出現短期的行情,但我們更傾向於認為股市更大的機會始於明年二季度。 經濟下行壓力本身制約股市的上行空間,更兼逆周期政策循序漸進,聚焦「穩增長」,求穩而不求快,短期很難看到經濟和企業盈利的快速反彈。因此,即便股市受降息影響出現階段性的行情,我們更傾向於認為明年貿易緩和、地產竣工回暖、專項債發力、美國政治周期等一系列基本面的利好因素將推動股市在明年二季度開始回暖。
四季度和明年年初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逆周期貨幣政策窗口打開,利好債市。 關於明年經濟的節奏我們在《固定收益2020年度投資策略——柳暗花明》中已經有所論述,10月的經濟數據也很好的佐證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5BP的信號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天平在「豬通脹」和「穩增長」之間已經向後者有所傾斜。據此我們判斷在年末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點或年初,仍然會有數量或價格工具的推出。結合本文的分析,我們認為當前利率仍然存在向下的空間。當央行貨幣政策在節奏和力度上產生了預期差而導致利率發生震盪調整時,逢高進入總是占優策略,2.8%-3.2%仍然是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的合理區間。
(文章來源:明晰筆談)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㈡ 如果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股票怎麼處理
首先你要判斷這系統新金融危機有多大.
資本市場價格每天都在波動,
市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盤整,
不論是發生了大的牛市還是大的熊市,
這都是難得的機會啊.
如果發生金融危機當然是,
賣出股票從多頭轉空頭了.
例如18年的行情,多標準的空頭行情啊.
如果你執行的是空頭趨勢策略,一定大賺.
在市場中不能只做一個方向,
既然趨勢改變了,
就不要堅持以前的策略來,
要及時的改變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下圖中青藍色很長的一段就是18年上證指數的行情走勢
㈢ 什麼是股市崩盤,中國股市崩過兩次盤嗎
現有的股民全部被套,沒有新股民入場,當被套的股民開始只知道割肉賣股票,而不肯買股票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持續下跌,最終造成股市關門,即崩盤。
中文名
崩盤
體育競技
籃球比賽上常說的末節崩盤,常指一方在前三節比賽領先的大好形勢下,最後一節被對手打崩潰,最終導致翻盤。如休斯頓火箭隊又犯了比賽後期「不給力」的老毛病,在前三節領先16分的大好局面下末節崩盤,被新奧爾良黃蜂隊拖入加時,最終105:110負於對手。
誘發原因
崩盤即證券市場上由於某種原因,出現了證券大量拋出,導致證券市場價格無限度下跌,不知道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這種大量拋出證券的現象也稱為賣盤大量涌現。
發生條件
引發股市崩盤的直接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判斷標准
華爾街崩盤標准:崩盤通常被定義為單日或數日累計跌幅超過20%。1987崩盤時道指單日暴跌22.6%。1929年連續兩個交易日的跌幅分別為12.8%和11.7%。
2歷史事件編輯
在房價飛漲、股市低迷的今天,可能我們沒有經歷過股市的崩盤,但回顧過去,歷史上有十次市場崩盤,每一次都伴隨著瘋狂過後財富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的悲痛,也許能給今天的投資者一點警示。
1.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
這次事件是現代的所有投資者狂熱事件的始作俑者。在這次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事件中,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飆升至一個手藝人年收入的數倍。
2.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英國人約翰·羅(John Law)因為在倫敦的布魯斯伯里廣場的一場決斗中殺人而被定罪。他後來成為了法國的財政大臣。他監督創辦了一家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的股票成為投機炒賣活動的主要交易股票,最終股票泡沫破裂。羅最後窮困潦倒地在威尼斯去世。
3.1720年的南海泡沫
英國出現的第一次現代市場崩盤,原因是對一個完全沒有前景的公司的交易。這次英國股票公司的泡沫事件以政治上的裙帶主義、自我交易和內幕交易為特點。在這一點上,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4.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市場的崩盤,事件的導火索是費斯克(James Fisk)和古德(Jay Gould)等金融家尋求利用政治上的關系壟斷金市。162美元每盎司的金價峰值在100多年的時間里都沒有被打破。這次丑聞讓格蘭特(Ulysses S. Grant)政府的名譽受損,下一任總統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帶領國會對這件事進行了調查。
5.1882年的法國股市崩盤
這次股市崩盤由Union Generale的破產所引發,其破壞性後果幾乎令交易所內四分之一的經紀商受到威脅,直到法國央行的一筆貸款穩定了市場。不過,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據說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在這次崩盤後退出了經紀業務,去從事更值得做的事。
6.1907年大恐慌
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計劃壟斷股市失敗引發了這次大恐慌。直到摩根大通(J.P Morgan)說服其他信託公司總裁為美國信託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提供資金,經紀商和銀行的破產才得到控制。這次危機最終促成了聯邦儲備系統的建立。
8.微崩盤:1997年10月27日的亞洲金融危機
香港的恆生指數下跌了6%,引發了全球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當日提前收市,收於554.26點。
9.2008年9月29日,救市表決未通過
在國會投票否決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簡稱: TARP)之後,道指經歷了有史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雷曼兄弟(Lehman Bros.)破產之後引發的一段極不穩定的時期內,該指數下滑了超過700點。
10.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
這是高頻交易市場特有的崩盤情況。道指在幾分鍾內下跌了大約1,000點,原因是計算機演算法停止競價導致股價大幅下跌,這種交易大約占當時市場交易量的一半左右。[1]
紐約1929
一個小時內,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
紐約1929大崩盤書籍
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布,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
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著的投機者,接下來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維德在《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述的1929年股市崩盤前後的一個故事,成為那一時期投機者的經典寫照。
一個投資者在1929年初的財產有750萬美元,最初他還保持著理智,用其中的150萬購買了自由國債,然後把它交給了自己的妻子,並且告訴她,那將是他們以後所需的一切花銷,如果萬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這些債券,一定不可以給他,因為那時候他已經喪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來了。他就向妻子開口了,說需要追加保證金來保護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萬美元。他妻子剛開始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被他說服了。故事的結局可想而知,他們以傾家盪產而告終。
實際上,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逃脫噩運。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像其他人一樣,凱恩斯也沒有預料到1929年大崩盤,而且還低估了這次危機對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凱恩斯積累的財富在1929年崩盤時受到重創,幾乎變得兩手空空。
後來憑借著敏銳的判斷力,到1936年的時候,他靠投資股市把財富又增長到了50萬英鎊以上。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資金又縮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盤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陰影。
盡管股市暴跌最初影響到的只是富人,但這些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其成員掌握著大部分消費收入,構成了最大部分的個人儲蓄和投資來源。因此,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失去了由證券投資盈利形成的對支出的支撐。
股市崩盤以後,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託的崩潰,大幅削弱了借貸能力和為投資籌措資金的意願,這迅速轉化為訂單的減少和失業的增加。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盡管在泡沫崩潰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損失的人有限,但銀行無法避免大量壞賬的出現,而銀行系統的問題對所有人造成間接沖擊。
大崩盤之後,隨即發生了大蕭條。大蕭條以不同以往的嚴重程度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1/3。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接著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更嚴重的是,股市崩盤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年大恐慌再臨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又一次大崩盤。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即貶值了二成多,總計有5000億美元消遁於無形,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10月19日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
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還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就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慘的是那些將自己一生積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眾,他們本來期望借著股市的牛氣,賺一些養老的錢,結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積蓄便在跌落的股價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崩盤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日本股市夢魘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國「黑色星期一」過後,率先恢復的是日本股市,並且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後,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態勢,但另外一個噩夢般的恐慌卻在醞釀之中。1989年12月,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這也是投資者們最後一次賺取暴利的機會。 進入90年代,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股市泡沫的破滅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一方面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賺取交易手續費生存的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戲劇性地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影響所至,連房地產也未能倖免。日本房地產價格在1990年達到了聳人聽聞的高位,當時日本皇宮地塊的價格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所有房地產價格的總和。泡沫破滅後,日本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中國式股災
目光放回國內。雖然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 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之,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崩盤圖片錦集(16張)
3樓市編輯
房地產
網上流傳「房地產崩盤時間表」顯示中國地產走勢與1991年日本崩盤前頗相似。
房地產頻遇調控,一份「房地產崩盤時間表」也開始在網上流傳。它回顧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產市場走勢,發現與中國2005年~2008年房地產市場走勢頗為相似,更預言中國房地產會在2009年崩盤。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兩地銀行體系、人口結構、城市化程度不同,「崩盤」可能只是「預言」而已[2] 。
雷同
房價飛漲、貨幣面臨升值壓力、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寬松貨幣政策、穩健財政政策。
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調查顯示,日本地價連續第二年下滑,商業用地價格跌至紀錄低位。
經濟起飛晚了近30年的中國,金融危機過後地產價格依然火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7%,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3%。
「現在的樓市,確實和當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樹長不到天上去,這樣下去早晚要出問題。」曾在亞洲開發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現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不無憂慮地表示。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表示,確實有部分投資者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經濟過於依賴出口、貨幣面臨升值壓力等等,都與上世紀8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類似。
此外,中國也與當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費率、高儲蓄率。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方面,中國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差異
政府對銀行和企業的控制力、市場廣度、銀行體系和人口結構等都不相同。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看來,當前高房價症結在難以抑制的投機性需求。中國大量二、三線城市如今還可以吸引投機資金。所以這幾年房地產整體還難以遭到崩盤的結果。「但是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果將會比日本更嚴重」。
戴德梁行策略研究顧問部董事黎慶文更認為,內地樓市10年內都不會崩盤。中國內地金融體系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香港地區不一樣,央行對房地產信貸的控制力更強。
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總經理沈建光也指出,泡沫前,日本政府並沒有對商業銀行採取有效措施引導監管。中國政府對銀行和企業有很強的控制力,可以引導資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壓房地產泡沫。
沈建光認為,另一個視角是人口結構。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達76.7%高點,城市化接近尾聲;中國城市化進程還處於加速階段。只要吸取日本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及有前瞻性的政策,歷史就不會重演……
游戲
指如DOTA、夢三國、LOL、真三等競技游戲中,一局比賽雙方或多方因競技,人頭懸殊差距過大,而造成無法逆轉的現象,稱之為崩盤。
㈣ 中國股市的長期大熊市是什麼原因
特徵之一,政策市。市場唯政策是瞻。十多年來,每次市場重大的拐點及行情產生的背後,都打下了深刻的政策烙印,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影響中國股市最突出的因素仍然是政策的走向。我們注意到,無論新股發行速度、紅籌股回歸、股指期貨的推出、貨幣政策出台以及國有股的減持比例、包括新基金發行節奏等都有可能成為政策調控股市的籌碼。當此輪牛市股指不斷攀上新高峰時,估值過高還不是市場最擔心的,恐懼政策的打壓才是投資者頭上的「達摩克里斯劍」,政策走向成了股市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改變了市場固有的運行規律,而大盤的變幻無常也都能從政策調控中找到最終解釋,構成了「中國式牛市」的主要特徵。政策不僅可以產生行情,而且能夠製造拐點,同樣也可以改變股市的運行節奏,加快或放慢行情的演變過程,由此引得不少市場人士熱衷研究「政策底」,「政策底」逐步構成了市場股指運行的「脊樑」。我們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股市依然難以擺脫政策的調控陰影。中國股市常常處於一種既害怕政策調控,又離不開政策托底的矛盾心理,成為市場依賴自身調節功能逐步走向成熟的主要障礙。
特徵之二,博弈市。股市是利益重新瓜分的場所。公司經過IPO後,一級市場的募資流入到了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來,而二級市場如果不考慮分紅派息,那麼市場利益的重新瓜分僅能看成資本利得帶來的一場「零和游戲」。統計顯示,2006年1400多家上市公司賺取了3892億元的凈利潤,但以0.3%的印花稅計算的話,如果按2000億元平均日交易量考慮,每年將有2880億元收歸國庫,如券商平均傭金按0.2%計算,全年產生1920億元傭金收入,兩項之和共計4800億元,已經超過了上市公司全部凈利潤達1000億元之多,使得二級市場淪為了不折不扣的「零和游戲」。這場游戲的背後隱藏著管理層與市場、禁售股與流通股、機構與散戶之間的多重博弈關系,這里邊既包含政策與市場的較量,也有市場內部的結構性博弈。在這種博弈關系下,散戶戰勝市場的前提是先要戰勝機構,機構戰勝市場先要規避政策風險。「5·30」印花稅的意外出台是此輪股市調整的導火索,從防範市場急劇上漲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來看,是管理層與市場的一次成功博弈。
特徵之三,全民市。投資渠道狹窄使得股票投資成為居民投資的主要渠道。在社會保障沒有健全的情況下,財富積累成了全民追逐的目標,而多年來居民儲蓄的大幅增長反襯了人們對住房、子女教育、養老等費用不斷增長以及未來通脹的擔憂,資產增值成了人們擺脫貧困、追求資產安全的必然選擇。而股市由於流動性強、投資門檻低、在人們意識中賺錢快成為國內居民致富的首選,上半年市場呈現了儲蓄搬家、股市結構散戶化的特徵,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炒股運動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了。但由於投資者缺乏對股市本質的認知和風險防範意識的建立,上半年市場出現了低價股和垃圾股雞犬升天狀況,隨後在5·30中引發了題材股、績差股的一場暴跌,為投資者追逐短期財富敲響了警鍾。
特徵之四,過渡市。由於上市公司處於非流通股禁售期,市場步入了一個特殊階段,這階段上市公司成為自身市值增長的擁戴者。首先反映在因股權激勵必須做出未來公司盈利或市值增長承諾。其次,大股東由過去的「掏空」轉為「注入」,但由於「優質」資產的「注入」往往是一次性的,盈利持續增長缺乏相應的保障。第三,反映在上市公司既是投資對象又是市場參與者,上市公司熱衷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製造盈利轟動效應,從而有可能偏離原來主業,放大了公司經營風險。第四,大非尋找有利的套現機會進一步透支公司盈利。上市公司有可能製造短期盈利增長、拉高股價,透支未來,製造最佳出逃機會。過渡市加大了研究機構對市場趨勢與公司盈利的預測難度。
特徵之五,震盪市。其一,研究機構推介品種與觀點高度趨同。由於研究的影響力日益擴大,直接影響到市場主流資金流向,也容易成為市場助漲助跌的影響因素。其二,全民參與,散戶機構一哄而上,行情發展與散戶開戶數高度相關。容易誘發市場的盲目跟風。其三,海外資金流入股市暗潮湧動,加劇了市場的動盪。其四,基金交叉持股增加了股市風險。盡管扎營績優股與大盤藍籌股,客觀上可能起到了穩定市場作用,但由於交叉持股現象嚴重,一旦市場出現暴跌,持有人大量贖回,基金仍難以擺脫「囚徒困境」,有可能成為市場崩盤、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五,上市公司盈利波動加大。由於上市公司盈利不僅受經濟本身影響,也受資產注入的影響,盈利出現大起大落可能性加大,加之在兩稅合並、新會計准則以及股權激勵的背景下,迎來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虛假繁榮,相應地,基於盈利分析的基本面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本質上看,「新興加轉軌」的國內證券市場造就了「中國式牛市」的主要特徵,也不斷引發價值估值爭論的升級,加大了基本面研究的難度,放大了市場風險。「中國式牛市」特徵提醒投資者股市是利益重新瓜分的場所,如果上市公司盈利增長難以為繼,市場會淪為「零和游戲」,此外,基本面研究要特別注重政策走向研讀,要充分認識全民參與帶來的市場風險,理性對待過渡階段上市公司盈利的非正常波動,從而防範股市高位震盪運行的風險。
㈤ 股市走勢與國家整體經濟形式之間有什麼關系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讓我想起一句話,一百多年前,查爾斯·H·道的道氏理論對股市有個十分經典的歸納:「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直到今天,幾乎從來沒有人會從根本上去否認這句話;在其他國家或許這個歸納是適合的,但在中國,二者之間雖然也有一定關聯性,卻並不那麼明顯。
我們以美國為例,從長期看,美國股市幾十年來的快速成長,離不開美國經濟的支持。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自1960年到2006年增長了近26倍,從5000多億美元(名義GDP)增長到13萬億多美元(見下圖1),同期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也上漲了26倍多,從1960年代初的400至500點,上漲到2006年的14000多點(見下圖2)。其間盡管幾經波折,但是,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支撐了美國股市頑強的成長之路,而美國股市的迅猛發展,也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
1960年-2006年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走勢
觀察美國股市的發展之路可以發現,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正是美國股市不斷增長的基礎所在,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又是股市強勁增長的堅實基礎,二者之間血肉相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中國,股市和經濟在5年前、10年前甚至更久的時候里,股市和經濟基本上是完全背離的,幾乎沒有關聯性,原因是中國股市總市值和中國經濟總量不成正比,所以關聯性小。
中國股市嚴格來講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規模小、質量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盤子小的個股更容易被資金大戶所控制。在其他相對成熟的股市,一波上漲或下跌行情一般需要幾個月到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我國一波行情能在數天之內走完全部歷程,時間快得連人們使用技術分析的工夫都沒有,股價波動也沒有什麼規律。也就是說只有當股市達到一定的規模後,也只有當股市的變化與當時經濟發展狀況相聯系的時候,股市才能起到經濟「晴雨表」的作用。
從股市與經濟增長率之間關系來分析:
近10多年間,我國GDP的實際增長率最高是1992年的14.2%,從1993年開始,連續7年下降,直到1999年到達低谷。但在這7年中,我國股票市場以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數來算,有5年上漲。尤其是1995年到1999年,GDP增長率連續4年下降,降幅達30%以上,股票市場卻連續4年上漲,漲幅達到110%。相反,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間,GDP的增長率連續提高,股票市場卻連跌了4年。由此看來,股市對經濟的反應並不那麼機械地對等。
從股市與公司利潤之間關系來分析:
從兩方面來看:
1、是上證指數與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從1994年平均17.77%的凈資產收益率開始,到1998年9.17%,我國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連續4年下降,降幅高達48.4%。而這4年的股票市場有兩個為強勢整理年份(1995年和1998年),兩個為顯著上漲年份(1996年和1997年),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數4年間上升了78.76%。
2、是指數與利潤增長率,為更准確地反應客觀狀況,扣除新股貢獻後的上市公司可比利潤增長率。從1994年以來,上市公司可比利潤增長率有5年為負,分別是1995、1996、1998、2001、2005年。5年中有兩個上升年份(1996和2001年),兩個強勢整理年份(1995和1998年),真正的下跌年份只有2005年。這一結果依然叫人氣餒,號稱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竟然連公司利潤增減都無法提前反應。
由此可見,經濟好,只是股市上漲的一個積極因素,如果有更多更大的負面因素,經濟很好,股市有可能持續熊市。以中國股市為例,2003年,全球股市的熊市結束的一年,全球經濟也開始回升,中國在這一年開始,經濟自大概1995年前後第一次GDP增速重新達到了10%,並且一直持續了5年。但中國股市2003年只反彈了10%,2004和2005年繼續下跌創新低。什麼原因?因為2001年中國股市積累的泡沫太大,雖然經濟增長減少了泡沫,但阻止不了泡沫的破滅。
當然,也並不是說股市和中國經濟之間一點關系也沒有,起碼也反映了三點:
1、股市從總量趨勢上反映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總量的長期趨升推動股價指數的長期趨升。這種反映同樣也不是機械的,即宏觀經濟總量的上升並不一定會推動股市上漲,股市只是圍繞宏觀經濟總量在上下波動而已。這種波動也不是無規則的:每當股價指數到達一個高點,股市就會由升轉跌,到達一個低點,就會由跌轉升。而促使這一轉折的因素很多,有時是公司利潤的增減,有時是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有時是利率變動等。
2、股市從平均數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
統計1995年以來我國上市公司利潤的年平均增長率,得出一個數據:12.41%。然後我們以1995年的上證指數年平均數661點為起點,按12.41%的年均升幅算出各個年份的上證指數的理論值,最後再將實際的指數與之比較,顯示兩種趨勢高度重合,只是當市場樂觀時,指數就在它的理論值上方運行,當市場悲觀時,指數就在它理論值的下方運行。
3、股市與利率的關系比股市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
特別是1994到2001年的7年間,以1年、3年、5年3種基準利率平均數計算的銀行存款基準利率從12.36%下降到2.61%,這可以完全解釋這7年的牛市歷程。2001年,由於股市估值已大幅度透支了利率下降效應,大盤開始調整。2002-2003年,伴隨利率小幅下降,股市進入相對平穩階段。2004-2005年,利率重續升勢,股市又跌一波。2006年,雖然平均基準利率由3.03提高到3.21,但其間上市公司的可比利潤出現53.61%的巨大升幅,推動股市大幅上漲。2007年,雖然平均基準利率提高到4.31,但上市公司可比利潤達到63.88%,推動股市以更大的幅度攀升。
最後總結一下,未來股市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比如二三十年內,和經濟可能是基本對應的,不過大多數投資人不可能像投資房產一樣中長期持有股票,而對於一兩年的股市行情,資金因素是股市漲跌的關系。因為最近10多年,社會主流的投資渠道是買房;最近一兩年,信託業的興起又導致較多的股市資金流向10%左右固定收益的信託產品。而股市的話,中國的股票消費者雖然普遍比較「小白」,但畢竟不是傻,決策層長期把股市消費者當成了「備用小金庫」,一旦有了更好的投資渠道,股市就會越來越被拋棄。
㈥ 2016年中國個人資金流向哪裡
您好!跌宕起伏的2015年即將過去,展望2016年市場,到底有多少資金能流入,是市場關心的焦點問題。回顧過去三年可見,市場漲跌與資金流動相生相長,股市由13年存量資金博弈到14年增量資金入市,再到15年上半年場外資金瘋狂入市,伴隨著股價不同的表現。展望16年,在利率不斷下行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轉向股市不變,資金繼續流入股市,幅度比15年溫和,市場有望從激情走向溫情。
1. 不同的資金流,不一樣的股市
股市漲跌與資金流動相生相長。股市漲跌伴隨著資金的流入流出,資金供需分析很重要。從投資者結構角度出發,可以把資金流入歸為四個方面:散戶資金(銀證轉賬)、杠桿資金(融資余額)、機構資金(基金、保險等)、海外資金(滬港通等)。資金流出可以跟蹤三個方面:股市融資(IPO和再融資)、交易費用(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產業資本凈減持。下面我們對過去三年市場漲跌和資金流入流出做個簡單回顧。
2013年資金供需整體均衡,是存量資金博弈市場。2013年資金流入和流出的規模均較小,全年資金流入3784億,主要流入項為銀證轉賬2048億和融資余額增加2578億,資金流出5504億,主要流出項為再融資3910億,資金凈流入-1721億,資金供需較為均衡,略有流出。在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里,投資者傾向於賣藍籌買小票,同期上漲綜指下跌6.8%,上證50下跌15.2%,創業板指數上漲82.7%
2014年下半年開始增量資金開始入場,市場走牛。2014年股票市場資金流入18840億,是2013年資金流入規模的5倍左右,資金流入主要來自於銀證轉賬和融資余額的增加。受再融資擴大和產業資本增減持的影響,資金流出也有所擴大,為9977億。資金凈流入8863億,上半年凈流入1254億,下半年凈流入7609億,增量資金入市主要發生在下半年,7月在改革預期上升和滬港通刺激下,存量資金博弈演變為增量入市,尤其是11月21日降息後資金入市加速,全年上證綜指上漲52.9%、創業板指數上漲12.8%。
2015年資金瘋狂入市。2015年上半年市場上漲和資金入市形成正循環,銀證轉賬最大規模達4.69萬億,融資余額創下2.3萬億的天量,公募基金最多一個月發行2491億,上證綜指和創業板指最高漲幅分別為60.1%、174.5%。615去杠桿引發的股災和8月中匯率貶值引起的第二波大跌,一度讓資金不斷流出市場,場內融資余額最低降至9040億,8月底央行「雙降」後,市場情緒逐步變化,融資余額9月開始止跌回升,銀證轉賬10月開始走平,11月回升,基金發行緩慢恢復。到目前為止資金凈流入44016億,上證綜指上漲6.9%,創業板指數上漲80.4%。
2. 展望2016年:還是錢多
資金流入1:銀行資金配置性需求,預計2萬億。銀行有兩個部門對股票有配置性需求:銀行理財和私人銀行。截止到今年9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為20萬億,比2014年底的15萬億增加了5萬億,平均每個月增加5600億。依此估算,2015年底銀行理財21.7萬億,2016年末有望達到28.4萬億。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股票配置比例只有6%,若明年提高到10%(參考保險配置13%的比例,因為銀行理財資金更注重安全性,按10%計算),未來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54萬億。私人銀行管理高凈值客戶資產, 2015年10家銀行中報披露了私人銀行資產規模,共計4.5萬億,較2014年末增長約25%。這10家銀行總資產規模76.4萬億,占整個銀行業總資產的40.5%,以此估算私人銀行資產規模10萬億,預計2016年達14萬億,參照保險資金13%的權益配置比例,可帶來增量資金5000億。
資金流入2:保險、社保、養老金配置性需求,預計6300億。目前保險資金余額為10.4萬億,15年同比增長19%,14年同比增長21%,假設16年保險資金規模增速為20%,保持目前13%的權益配置比例,增量資金大概在2700億。14年末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為1.54萬億,13年末1.24萬億,過去三年復合增長率為20%,保守估計16年末社保基金能達到2萬億的規模。社保基金投資股票上限40%,目前20%左右,保持此比例,新增入市資金600億。人社部稱將於2016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預計明年養老金將會分批入市。2014年末基本養老金結餘3.5萬億,扣除預留支付資金外,可投資資金預計3萬億左右,《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參照目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比例13%,社保基金20%,保守假設養老金投資股票比例10%,則會帶來入市資金3000億左右。
資金流入3:居民儲蓄搬家,潛在資金2.7萬億。根據歷史統計,居民儲蓄增速與M2增速大致相同。但在06-07年以及09年牛市中,居民儲蓄增速都遠小於M2增速,反映牛市中居民儲蓄向股市搬家的現象。在震盪市中,M2與居民儲蓄增速之差一般在三個百分點以內,而07和09年牛市中其均值達到6%-9%,高點超過15%,說明股市可以分流3%以上的儲蓄存款。目前我國儲蓄存款54萬億,如果股市存在持續的賺錢效應,參考以前大類資產配置思路,未來儲蓄搬家的規模大概在5%左右,則預計約有2.7萬億儲蓄存款流入股市。14年銀證轉賬8046億, 15年為30281億(截止到11月末)。
資金流入4:海外資金流入,潛在資金1700億。根據MSCI觀點,未來A股將有望納入新興市場和全球市場指數兩個指數系列。目前,新興市場、全球市場指數僅包含港股和B股,權重分別為18.8%、2.4%,按照MSCI測算,完全納入A股後,MSCI新興市場指數、全球市場指數分別增加A股權重15.7%、2%。14年底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全球市場指數的資產分別為1.5萬億和2.1萬億美元,靜態測算新增A股配置資金2652億美元。按照期初10%的折算比例測算,增量資金為265億美元,折算為1700億人民幣。
16年資金流出預計2.2萬億。證監會明確表示16年會進一步擴大股權融資規模,並盡早實行注冊制。14年IPO和再融資規模分別為613億、6882億,盡管15年下半年IPO和再融資受股災限制,全年仍分別有1406億、9144億,考慮16年股權融資進一步擴大,預計16年IPO和再融資能分別達到4000億、10000億,合計14000億。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為交易金額的千分之一和萬分之六,14年全年交易金額為73萬億,15年為238億(截止到12月2日),預計2016年交易金額200萬億,交易費用可能達到3200億。產業資本凈減持14年為1299億,15年為2646億,7月初政策救市要求大股東半年內不能減持,積壓了很多減持籌碼,預計16年產業資本凈減持將超過5000億。
3. 股權投資大時代,資金繼續流入
資本市場大發展期,利率下行助推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轉向股市。經濟轉型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這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有利於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比國外融資結構,中國直接融資比例太低,只有18%,而美國為80%,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利率下行使得各種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都出現趨勢性下降,貨幣基金收益率從2013年的4.9%降至2.8%,1年期AA企業債、1年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分別下降至4.0%、3.6%。而金錢無眠,大量資金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有資產配置需求,增量資金入市的趨勢強化。個人投資者角度,目前國內股票占家庭資產比例僅為3%,8.8萬億。而美國家庭資產結構中股市佔比達32%,隨著直接融資代替間接融資,房地產投資時代過去,股權投資大時代正在路上。
資金繼續凈流入,股市從激情到溫情。根據我們以上分析,預計16年新增入市資金約5.5萬億,包括銀行理財和私人銀行配置資金2萬億、保險社保和養老金入市資金6300億、儲蓄搬家2.7萬億、海外資金1700億;預計16年資金需求2.2萬億,包括IPO4000億、再融資1萬億、交易費用3200億、產業資本凈減持5000億。則16年資金凈流入預計約為3.3萬億,目前流通市值20萬億,資金供給大於需求,牛市格局不變;但相比15年4.4萬億的資金凈流入,年初流通市值14萬億,16年資金流入將會更加緩和,股市有望從激情的瘋牛走向溫情的慢牛。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