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投訴億聯
金融科技夢醒,海聯金匯(002537.SZ)已經陷入泥潭。此前,海聯金匯因對子公司聯動優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動優勢」,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計提商譽減值近21億元,引起廣泛關注。
大額計提減值的背後,是海聯金匯金融科技板塊業績的大幅下滑,海聯金匯也出現虧損。2020年第一季度,海聯金匯營收11.4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22.0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201.73萬元。
業務沒做好,股東的日子也不好過。6月11日,海聯金匯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北京博升優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皮荃,累計質押股份數量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數量比例超過80%,其中1990萬股在6月9日到期後進行了展期。
資本市場也迅速做出了回應。截至6月11日收盤,海聯金匯報價每股5.59元,總市值69.19億元。近一年來,海聯金匯最高股價為11.16元,最低4.75元,距最高價已腰斬,距離巔峰期的百億市值更是相去甚遠。
01
金融科技業務過山車:年虧損4億
海聯金匯成立於2004年12月,原名海立美達,主營製造業,包汽車及汽車配件、家電配件、電機及配件製造等,2011年1月在深交所中小板塊上市。
與大多數轉型互聯網金融的上市公司一樣,海聯金匯也從2016年開始謀求金融科技轉型,並通過回購把聯動優勢變為全資子公司。彼時聯動優勢的凈資產僅為5.46億元,交易價格30.39億元,增值近5倍。並購完成後海聯金匯增加24.83億元商譽。
在收購聯動優勢後,海聯金匯也嘗了兩年甜果子。2016年、2017年,聯動優勢合並凈利潤分別為2.25億元、2.8億元,實現了相關業績承諾。但2018年聯動優勢頹勢顯現,凈利潤2.38億元,差4123.82萬元未能完成業績承諾。因此,當年海聯金匯計對聯動優勢計提了商譽減值准備2.71億元。
但到了2019年突然急咐豎轉直下,海聯匯金為聯動優勢計提商譽減值准備攀升至20.69億元,隨即收到深交所問詢函。
在回復問詢函中示,海聯金匯給出的數據顯示,其金融科技板塊營業收入為9.56億元,同比下滑14.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06億元,同比下滑270.29%。而海聯金匯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通過聯動優勢展開。
具體來看,海聯金匯稱,金融科技板塊營業收入同比明顯下降的業務主要有第三方支付業務、數字科技業務,毛利率同比明顯下降的業務主要有移動運營商計費結算服務、第三方支付業務、移動信息服務業務、金融增值業務。
其中,第三方支付業務下滑明顯。2019年,海聯金匯第三方支付業務營業收入為3.78億元,同比下降30.88%;毛利額為8311.27萬元,同比下降63.20%。
海聯金匯在2019年的年報中解釋稱,線上支付方面,「斷直連」政策持續兄扒削弱了公司第三方支付業務對通道側的議價能力,導致線上業務營業成本增加,毛利率下降,同時淘汰高風險客戶和低附加值客戶以確保合規發展,致使線上支付業務收入大幅下降,未來會主打B端市場;線下支付方面,大力開展線下收單業務規模,但交易規模未達預期且投入大量成本費用未獲得相應產出。
有意思的是,按照深交所要求,海聯金匯需要結合行業發展、競爭對手以及營業成本明細等情況,說明聯動優勢業績下滑的原因及合理性。在第三方支付業務中,海聯金匯選取了仁東控股、宏圖高科以及騰邦國際。
但海聯金匯選取的這3家公司,自身情況也不夠理想。仁東控股通過間接控股的孫公司合利寶支付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宏圖高科旗下開展相關業務的子公司為天下支付,騰邦國際握有孫公司騰付通的支付牌照。
其中,僅仁東控股支付業務營收增長且處於盈利狀態,但毛利率也下降了3.52%。仁東控股2019年財報披露後,同樣收到深交所問詢函。宏圖高科以及騰邦國際支付業務營收跌羨簡昌幅接近40%,天下支付2019年虧損超過1900萬元,並且未能完成續展,如今牌照已被注銷。
金融科技業務拖累下,海聯金匯自2019年第二季度開始,陷入虧損。2019年全年,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4.56億元。
02
未完成業績承諾 去年金融科技高管離職
盡管海聯金匯的金融科技之路在2019年並不順利,但兩年前 「金融科技業務高速成長」曾是其2017年財報的最大亮點。
正因如此,海聯金匯在2018年將金融科技板塊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並自2018年5月起陸續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聘請了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管、業務和技術人員,用於快速組建團隊進行業務創新。
在海聯金匯聘請的人員中,戴兵是被賦予期待值最高的一位。2018年5月,海聯金匯發布公告稱,聘任戴兵擔任公司董事以及執行總裁。根據公告,戴兵曾先後擔任招商銀行總行個人銀行部副總經理、中國光大銀行總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吉林億聯銀行行長等職務。
就在宣布戴兵就職的同一天,海聯金匯還宣布聯動優勢擬在廣州汕頭出資設立保險代理公司,進一步外延公司金融科技服務,與第三方支付形成協同效應。
戴兵在傳統銀行和新興銀行方面的豐富經驗,也與海聯金匯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計劃高度契合。戴兵上任之時,東吳證券分析師曾發文指出,戴兵此前主要工作是如何用前沿的金融科技做好風險可控的創新服務和普惠金融,海聯金匯金融科技業務有望迎來新篇章。
但戴兵帶領的金融科技團隊並未能帶來預期的收入。2019年10月底,海聯金匯在披露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時連發多條公告,披露戴兵離任,並對2019年度商譽減值風險進行提示。
海聯金匯公告顯示,戴兵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執行總裁的職務。同時,海聯金匯還提到,「戴兵在公司任職期間,未完成向公司承諾的業績目標。」
圓圓君查詢發現,2019年,戴兵從海聯金匯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為140.33萬元,是海聯金匯薪資最高的高管,第二名僅為68.6萬元。按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戴兵2018年從公司獲得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鎖定1,730,000股,其中692,000股因未達到第一期解除限售條件於2019年回購注銷。
03
聯動優勢發展不順 頻遭投訴和處罰
海聯金匯的金融科技板塊中,聯動優勢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海聯金匯斥資30億元將聯動優勢收入囊中,看中的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
但在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加強、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聯動優勢的業務開展也多有不順。自2018年以來,聯動優勢收到央行多張罰單,累計被罰沒近2900萬元。其中,2018年6月,聯動優勢因為非法交易提供了網路支付服務、違反規定將境內外匯轉移境外等行為,被罰沒2640萬元。
各類投訴平台,針對聯動優勢的投訴信息超過3000個,包括為違規平台提供支付渠道、劃扣用戶資金等投訴內容。
21CN聚投訴官網顯示,聯動優勢為財貓分期、京銀豬、白條分期、暖分期等多個借款平台提供支付渠道,以會員費的名義劃扣用戶資金,金額在數十元至數百元間不等。
據投訴用戶反映,在注冊相關平台、綁定銀行卡信息後並未同意資金劃扣,也未提交貸款申請,最終由聯動優勢將資金劃走。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聯動優勢在大多數投訴中都痛快地進行了退款操作。聚投訴也顯示,聯動優勢的投訴解決率達到了84%。
另一方面,聯動優勢因線下業務帶來的問題逐步顯現。海聯金匯在問詢函中提到,公司在2019年發展第三方支付線下業務,在投入大量POS 機具和營銷費用後,業務規模未達到預期。隨後公司對相關業務再次進行了調整。
但從投訴記錄上看,聯動優勢線下業務推廣時產生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5月26日,用戶投訴稱聯動優勢剋扣POS機押金299元,「原來說刷滿88萬就可以返還,後來私自調高刷卡費率並調整返還押金的門檻到129萬,現在滿額了也不返還。」該投訴人隨後聯系了聯動優勢POS機代理商,代理商則反映稱聯動優勢已有數月未發放分潤,且至今尚未給出明確說法。
但對於上述投訴,聯動優勢當日就在聚投訴回應投訴人稱,反饋已經收到,將於今日與其聯系。
*聲明:金融觀察團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
End
❷ 全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的特點和趨勢
一、銀行跨國並購
本文所稱的跨國並購包括跨國兼並和跨國收購,其中,兼並指一個公司被另一個公司吸收,後者保留自身的名稱和實體資格並取得前者的資產和負債,前者喪失獨立的法律地位,即吸收合並;收購指一個公司通過購買股份、股票等方式取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權或管理權,後者仍然存續而不必消失,即股權收購,同時也包括購買另一公司資產的資產收購。
(一)銀行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並購的抉擇。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並購,均可實現銀行的跨國擴張,實現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同跨國新建投資相比,跨國並購有諸多優勢: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實現規模效益;能迅速佔領東道國市場,增強資本實力,提高風險防禦能力;共享業務、客戶、技術資源,通過雙方優勢互補獲取協同效益;獲得並保持技術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尤其是新建投資遇到諸如進入壁壘、市場開拓、領域區別、文化差異、海外經營經驗等問題時,以跨國並購的方式進入跨國市場是銀行業跨國擴張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二)世界企業(銀行)並購浪潮的趨勢。世界經濟金融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並購史,每一次的並購活動,都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縱觀19世紀末以來的五次企業(銀行)並購浪潮,並購行業由橫向並購、縱向並購發展到混合並購,並購跨度由本國並購發展到跨國並購,銀行角色由並購中介發展到並購主角,並購動機由減少競爭到戰略合作,並購方式由以強並弱、弱弱合並發展到強強合作,並購中心由英美發達國家逐漸發展到歐亞地區等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經濟全球化背景的第五次企業(銀行)並購席捲而來,與前四次相比,該次並購除強強合並、規模巨大,並購浪潮覆蓋全球,跨行業的混合並購、並購支付方式多元化等特點外,同時還呈現出並購的頻率加快的特點,1990年至2001年發生銀行並購的次數是1978年至1989年發生的3倍,而跨國並購是6.4倍,而且歐亞地區逐漸成為銀行並購的亞中心。
二、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歷程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並購浪潮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走出去」成效明顯。截至2007年末,有7家中資銀行在跨國設立60家分支機構,同時,我國銀行也更多地使用並購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共有5家中資銀行控股、參股9家外資金融機構,跨國總資產2674億美元。
(一)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基本情況。我國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跨國並購,1984年9月,中國銀行收購了澳門大豐銀行50%的股權,是我國銀行業的首次跨國收購。至今,我國銀行在境外市場的並購主要發生了20起,具體情況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財經》2007年12月10日和ZEPHYR《全球並購交易分析庫》資料整理而成
(二)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動機。企業進行跨國並購既有外部需要也有內部動機(見圖1),銀行跨國並購也不例外。
圖1 企業(銀行)跨國並購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動機
我國銀行跨國並購是由以下外部因素造成的:避開某些國家對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的法律限制,快速進入新興/高增長市場;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很快,對中資金融機構境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技術進步與發展,有助於提升服務效率,拓寬分銷渠道;人民幣升值增強了我國銀行海外並購的支付能力;股東要求更高的回報等等。
在中國金融改革中,國有商業銀行經過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後,資本實力大大增強,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我國銀行已初步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並進行了一些成功的並購。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由以下內部動機驅使:經濟驅動,包括開拓新市場追求規模經濟、業務多元化追求范圍經濟、收入多元化、風險分散化等;管理人為提升自身價值而通過並購提升公司價值等等。
(三)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特點。
1.交易頻率、規模與涉及區域。一是並購交易日趨頻繁。2007年我國銀行跨國並購共發生了5起(以宣告日為准),涉及金額93.48億美元。其中,工行3起,民生銀行和國開行各1起,是次數最多的年份。二是並購規模逐漸擴大。2006年以前,我國銀行跨國並購交易金額均不到10億美元;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參股巴克萊銀行,參股資金近3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准銀行,交易金額高達54.6億美元。三是並購交易多發生在亞洲,但已走出亞洲。20起跨國並購中,有15起發生在港澳,佔比75%;有17起發生在亞洲,佔比85%。2007年的境外並購已走出了亞洲,在美國、歐洲和非洲均有發生。
2.交易雙方。一是並購主體已不僅局限在國有控股銀行。早期並購交易的並購方基本都是國有控股銀行,但近兩年,國開行、民生、招商銀行也積極參與跨國並購。2008年,招商銀行宣告收購香港永隆銀行53%的股權,金額高達46.4億美元,這是招商銀行的首次跨國並購。二是目標公司有「弱」有「強」。我國商業銀行早期並購多為「弱肉強食」,如工行並購的友聯銀行,在被並購前,是香港地區最差銀行之一,不良資產率高達31.4%,虧損達5億港幣。近年來逐漸發展到「強強聯合」,如工行並購的南非標准銀行,是南非乃至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三是以混合並購為主,橫向並購為輔。我國銀行跨國並購大多數為混合並購,工行、中行、建行通過並購在香港地區建立了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與投資業務的旗艦。橫向並購發行在銀行同業之間,工行並購哈利姆和誠興銀行、招行並購永隆銀行即是完全意義上的橫向並購。
3.並購方式。一是並購由現金支付過渡到現金與股權支付並用。我國銀行經過一系列改革,資本實力大增,加之人民幣升值壓力,在收購中多採取現金支付方式。2004年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收購採用了「股權+現金」的支付方式,這是我國銀行首次在國際資本市場通過股票配售方式籌資進行收購。二是直接並購與間接並購相結合。我國銀行對目標企業的並購既有直接並購,也有通過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對目標企業的間接並購。前者如工行對哈利姆銀行、誠興銀行、標准銀行的並購,後者如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並購、中銀香港對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並購。
與國際間銀行跨國並購相比,我國銀行的跨國並購尚處在初級階段,在並購頻率、規模、行業跨度等方面的趨勢與前者有相似之處,但在並購對象、區域跨度、支付方式等方面與前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三、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並購目標的因素。
1.並購區位的選擇。銀行並購的參與雙方處於大致相同的區域,由於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容易溝通,則管理文化容易融合,可有效地降低並購成本和整合成本,在亞洲地區並購較為有利。另外,歐盟地區也應優先考慮,因為如果並購歐元區任何一個國家的銀行即意味著進入了歐盟區,並購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
2.東道國的選擇。一是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由於私人銀行實力很強,並且擁有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可以考慮在跨國並購與新建投資中選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落後的國家和轉型國家,跨國並購很難在短期內成為跨國銀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方式;在最不發達國家,雖然有投資機會,但是缺少可供收購的銀行。因此擁有較先進工業部門和較發達資本市場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收購當地銀行成為了新建投資的現實替代。而且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可能成為並購目標的銀行也就越多。二是東道國與我國的貿易關系。我國非金融投資越聚集、規模越大的國家,對我國銀行業提供國際服務的需求也就越大,本著客戶導向的原則,這些國家的銀行也很有可能成為目標銀行。三是東道國的外資進入管制。東道國對跨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的態度不同,有些鼓勵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中國香港、東南亞和歐盟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進行並購相對容易;有些限制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在這些國家進行並購或新建投資比較困難。
3.並購對象的選擇。一是並購對象的規模。並購對象的規模如果較小,則並購活動比較容易獲得成功,而且單個並購的失敗也不足以對並購方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二是並購對象的發展潛力。如果並購對象在並購前具有較強的增長勢頭,則該並購是以增長為目的的並購,有利於實現價值創造。三是並購對象的業務與資源。我國銀行在橫向並購時,應主要著眼於商業銀行業務的互補、服務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資源的有效整合。另外,在全球綜合化經營趨勢下,我國銀行也可選擇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租賃、資產管理等不同業務類型的金融機構進行混合並購,提升銀行的整體綜合經營能力。
(二)並購方的因素。
1.並購銀行的跨國經營戰略。對並購銀行而言,跨國並購首先要符合其跨國經營戰略,要分析並購是否與公司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客戶戰略、人才儲備等多種因素以及國際化速度相適應。
2.並購銀行的效率。如果並購方的ROE高於被並購方的ROE,銀行並購的最終結果會比較好,即表明並購銀行的管理效率高,則非常有利於並購,對並購銀行今後的盈利和股東價值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並購銀行的經驗。由於並購過程非常復雜,因此並購經驗在並購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積累較多並購經驗的銀行在並購中更容易獲得成功。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工行、中行、建行的並購經驗比較豐富,其他股份制銀行也紛紛開始參與全球銀行並購,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總的來說,這些銀行積累了亞太地區以強並弱的大量並購經驗,在歐洲、美洲等市場也已積累了部分經驗,但經驗尚不豐富。
4.對並購銀行未來的影響。一是未來盈利能力。在並購過程中,合並成本一般都會大於並購企業公允價值,這部分商譽即使在購買時不出現減值,也是母行的潛在包袱,一旦被購買方出現重大不利影響,商譽面臨減值,需用今後的利潤去消化。二是股價。收購與整合的成敗直接關繫到公司未來價值,進而敏感地反映在公司股價上,如果收購對股價的影響是負面的,則很可能挫傷投資者積極性。三是再融資。並購行為會使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銀行一般通過發行次級債或者增發等方式來補充附屬資本或核心資本。這一方面,加大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進而加大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股東控制權的稀釋與轉移。
四、我國銀行跨國並購的策略建議
基於對我國銀行業跨國並購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清晰的跨國並購策略。跨國經營是銀行業共同的戰略目標,但各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現有資源,制定不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進行實質性拓展海外市場時,要根據東道國的外資准入管制、業務限制監管要求、客戶資源等情況,選擇新建投資或者跨國並購。鑒於我國銀行業的跨國並購僅處在起步階段,建議本著由近到遠、由弱到強、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原則逐步進行跨國並購,實行跨國經營。由近到遠,除指距離的遠近外,還指先並購文化背景相似再並購差異較大的,因為80%的國際並購失敗直接或間接地源於並購後的整合,而整合的關鍵又在於文化整合。由弱到強,指先並購規模較小的對象,積累經驗後再並購規模較大的對象。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是出於發達國家外資准入限制嚴格的考慮。
綜合來看,先可在亞太地區進行並購,然後推進到歐盟,最後進入英、美國家。亞太地區又首選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其金融資源配置合理、監管嚴格,非常有利於國內銀行學習先進的國際銀行業管理經驗;然後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快、潛力大,而且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放寬了外資收購本國銀行的限制,這些不僅為我國銀行跨國並購提供了良好條件,還讓我國銀行能夠享受這些國家高速增長帶來的利益;再次是歐盟,並購任何一家歐盟成員國的銀行,打開歐盟金融市場;最後是英、美、日等發達國家。
(二)明確跨國並購的並購銀行策略。我國銀行可分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前者規模大、在海外的分支機構相對較多,並且有跨國經營的經驗,多數還有跨國並購的經歷,優勢比較明顯,適合選擇跨國並購的方式進行擴展;後者規模較小、在海外有代表處,但並無太多跨國並購的經驗,最好是選擇新建投資的方式進行海外擴張,待條件成熟後再進行跨國並購。另外,在進行跨國並購時,我國銀行不宜採取一哄而上的方式,這樣不僅會削弱中資銀行的談判能力,而且會使成交金額偏離理性報價過多,加大並購成本。
(三)注重對並購方式的選擇。一是支付方式多樣化。目前,我國銀行進行跨國並購多採用現金支付方式,雖然這種方式有利於並購成功,但是該方式不僅會削弱銀行的流動性,還可能延誤其他業務機會,加大並購成本,因此在跨國並購時,應盡量採用「現金+股權」、「現金+債權」、純股權等多種支付方式。二是並購的逐步推進,即可採取參股到控股的分步並購方式。
(四)把握並購時機。在進行跨國並購時,做好將時機選擇在一個特殊階段。比如,並購對象所在國發生經濟危機、並購對象陷入經營困難和發生內部危機等,這都有利於降低並購成本。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一舉並購了韓美銀行、韓國第一銀行和韓國外換銀行;日本經濟蕭退過程中,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銀行並購狂潮,使市場上銀行的數量銳減。在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不少金融機構陷入了流動性困境,我國銀行應該利用好這些機會,慎重進行可行性研究,重點選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銀行進行並購。
❸ 白馬股選股七步法
一、篩選白馬股用凈資產收益率ROE指標,選出ROE連續7年大於等於15%的公司,因為ROE>15%是一個基本的標准;
二、剔除股價過高的企業,過高可能會溢價。可以用市凈率PB指標,30%的ROE對應的PB是8;20%對應的PB是4;
三、白馬股不能是周期股,因為周期股只在順周期的時候才有表現;
四、篩選白馬股要剔除凈利潤虧損的公司;
五、剔除基本面較差、破位、長期低迷股價沒變化的公司;
六、剔除一些商譽較高的,因為商譽過高,年底商譽減值,會在歸母凈利潤裡面扣除;
七、篩選出負債率<30%的企業。
按照以上的方法,基本上就能在上千隻股票中篩選出幾只股票了,投資者可以用同花順問財和微信小程序芝士選股篩選,當然沒有篩選出來的股票並不代表沒有投資價值。
【拓展資料】
白馬股:
白馬股,指的是股市裡業績和股價表現長期都比較優秀的股票,比如貴州茅台、恆瑞醫葯、美的集團、伊利股份、招商銀行等就是白馬股,名字來源於「白馬王子」,是「人人都知道這只股票是好股票」的那類股票,業績和回報都保持著穩定快速的增長,有較強的確定性。
白馬股的特徵之一是ROE(凈資產收益率)較大幅高於行業平均水準,並且是持續保持優秀,通常白馬股也是行業龍頭,不過有些行業已日薄西山,因此不是每個行業的龍頭股都是白馬股。
白馬股的特徵之二,就是多機構抱團,通常被眾多基金持有,需要注意的是,白馬股不意味著只漲不跌,實際上白馬股由於市場認可度高,通常估值不低,相對於黑馬股波動小,但相對於低估值的股票波動會更大,投資風險並不能算小,即使不看康美康得新這類財務造假導致暴跌的昔日大白馬,在A股板塊輪動行情切換時白馬股的股價也會出現較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