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助】分析兩次金融危機的資料!
歷史果真總是驚人地相似。
11年前的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宣布放棄實行了14年之久的美元聯系匯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動匯制。泰銖當日應聲而貶20%,並由此引發一場歷時兩年席捲除中國大陸以外的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波。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十年後的2007年3月13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因瀕臨破產被紐約證券交易所停牌,標志著次貸危機的正式爆發。時至今日,以次貸為發端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仍然看不到噩夢結束的跡象。
對於上個世紀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原因紛繁復雜,既有國內經濟發展的內在基礎因素,也有世界經濟因素和外力推動因素。從內在因素分析看,當時,發展中國家「出口替代」型增長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生產成本提高,出口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為了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當國內促使經濟增長的條件不充分時,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同時,國內放鬆的資本市場管制與發育不成熟的市場體制,使國際游資進出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入侵提供了通道和機會。可以說,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是危機爆發的主因,而國際游資的介入為危機的最終爆發點燃了導火索。
與之相類的是,本世紀初美國次貸問題點燃的金融危機也可以看作是其內在負債發展模式的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通過將美元與石油捆綁,確保了美元在國際上作為主要清算貨幣的地位,通過巨額貿易赤字向全世界大量輸出美元紙鈔,而貿易盈餘國則把貿易美元、石油美元這些儲備貨幣又投回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尋求保值增值。美國憑借其雄厚的國力為信用,以未來的許諾向全世界借錢消費借錢投資,以一種負債發展模式維持經濟繁榮。同樣,美國國內也是奉行借貸消費,信用大行其道。而各種無節制的金融創新使信用規模無節制地擴張,危險也隨之四處蔓延,當資產價格在上升途中時,一切歸於平靜和繁榮,風險被弱化和掩蓋,而資產價格下跌時,綳緊的信用鏈條最終在國內房地產領域斷裂,迅速向上游並通過各種渠道的債權債務關系向全球蔓延。
所不同的是,亞洲金融危機是國際游資刺破了風險積聚的泡沫,而美國金融危機是自身信用體系鏈條綳緊無法支撐經濟增長泡沫而自解。
對比這兩次金融危機,香港證監會前主席、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在陸家嘴論壇上詳細地分析指出,過度借貸是造成這兩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分析說,亞洲金融危機中,銀行拿存款借貸給企業,企業過度借貸出了危機,銀行就出了危機;而次貸危機中,銀行將房屋抵押貸款批發出去,給另外的機構去承擔,更多銀行也買了這種產品,就感染到整個危機出現。
而泰國中央銀行行長塔莉莎在曼谷向出席東南亞澳紐央行行長會議的亞洲央行官員發表講話時說,「乍看之下,兩起事件的根本原因明顯地相似……在缺乏謹慎金融政策的情況下,投資者承擔很大的風險,並製造資產價格泡沫。」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第十五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上深刻地指出,高負債率和不當利用資本市場過度融資往往造成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深度災害。
所幸的事是,11年過去,面對危機,各國不再是當年的孤軍奮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邁進,世界各國聯手對抗更增添了應對危機,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和力量。目前,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已經通過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日本、英國、瑞士和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央行都採取相應的注資措施,我國也一直關注這場危機的動向,人民銀行和有關監管部門已經制定了各項應對預案。可以相信,通過各國政府積極的通力合作,這場危機的影響將被有效地減小,而隨著各國政府幹預措施的相繼落實,全球經濟的轉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