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衍生工具
簡單說原因是次貸危機 深層原因及影響分析如下:
此次金融危機成因及影響程度分析
2007 年,美聯儲連續十幾次加息,房地產市場降溫,評級機構調低次貸
衍生品評級,投行拋售次貸,次貸危機開始集中爆發。尤其是今年9 月份,
三大美國投行的倒下以及保險等金融機構資本結構迅速惡化,引發全面金融
危機。
1、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一是長期低利率水平埋下隱患。為了應
對科技股泡沫破裂引起的經濟下滑,2001~2003 年美聯儲連續降息,最低降
至1%。長期的低利率激發了房地產價格飆升,住房按揭的次級貸款衍生類產
品獲得快速發展。二是監管缺位導致風險擴散。以投資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通過紛繁復雜的分拆打包,掩飾各種衍生金融產品中的風險,不僅擴大了
對不良貸款的需求,而且將不良貸款傳遞給更多的投資者。三是高杠桿交易
放大次貸。實際上,美國次貸僅佔美國整個房地產貸款的14.1%,大約在1.1
萬億—1.2 萬億元,這樣的次貸規模並不足以導致一場牽動全局的金融危機。
這主要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杠桿交易,造成了次貸規模的逐級成倍放大。
2、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因素:世界經濟供求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當今世界經濟結構是美國的過渡消費和發展中國家的過度供給,美國消
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由於美國的居民儲蓄是負數,消費支撐主要
是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增值,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的金融和房地產要不斷地吹起
泡沫,來支撐過度消費。但泡沫總是有限度的,這也決定金融危機的爆發有
內在的必然性。
3、此次金融危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並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預計至少持續到2010 年
與歷史上尤其是1929 年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的應對面臨以下
有利方面:一是各國央行已聯手降息,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二是商
業銀行是穩健的。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最嚴重的破壞是通過摧毀支付體系完
成的,但目前為止美國的商業銀行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三是政府幹預經濟已
成為共識,且調控手段進一步豐富。四是全球採取合作態度,沒有引發貿易
保護主義。但也要看到,此次危機是發生在全球金融體系的心臟,並且當今
美國的經濟規模、信貸市場、期貨市場、各類衍生品規模、高貨幣乘數和金
融杠桿,以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程度都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稍有
處理不慎,世界經濟都將會步入中長期衰退。從深層次看,此次金融危機對
經濟的沖擊,主要表現為對世界經濟供求模式的調整。目前來看,新經濟還
沒有出現的跡象,吹起另一個巨大泡沫的條件還不具備,美國消費缺乏支撐,
放緩無疑。由於短期內發展中國家內需難以大幅提高以彌補美國減少的消
費,這種調整必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預計此次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沖擊
將至少持續至2010 年。
目前來看,這場危機已對我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考慮到我國的
儲蓄率非常高,在經濟下行時可以刺激需求,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外需下滑不至於造成根本性打擊。但要看到,如果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大對世界實體經
濟的破壞力度,我國經濟也將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在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外經
濟放緩的背景下,我省經濟雖然對外貿易依存度低,但經濟受到影響已在所
難免。尤其是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滑,勢必對主要依靠資源產業的
我省產生較大影響。當前,我省要加速傳統產業調整升級,鞏固發展優勢;
大力發展生物、節能環保、公共安全、創意和電子信息等新型高技術產業,
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參考資料: 世界金融危機成因及影響程度分析
回答者: shijiezeyu - 一級 2010-3-1 13:17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金融危機積淀久,它啟示人們從中吸取教訓。我們要一切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辦好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這也是化解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之良策。
5.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好轉.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家電行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家電行業累計產值增長速度同比下降超過10%,銷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15%。
在嚴峻形勢面前,國內家電企業積極拓展市場,化「危」為「機」。更有許多優勢品牌企業逆勢取得了良好增長,如海爾、格蘭仕、美的、九陽等都實現了預期銷售目標。
努力擴展市場份額
受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家電業寒冬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顯露端倪。「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人民幣匯率已經連續4個月維持穩定,勞動力緊張狀況也在緩解。」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家電生產成本降低為國產家電降價鋪平了道路。
彩電向來是引領家電產品降價的先鋒,在這一輪價格調整中,國內彩電品牌無一例外地降低了全系列產品的售價,國產32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的平均降幅都在千元以上。洗衣機價格下調力度達到歷史之最,平均降幅達到20%到30%。在空調市場,目前長虹、海信等都已成功進軍壓縮機領域,使得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得到提升。長虹部分2級能效空調的價格已經與其他品牌四、五級能效空調的價格水平相當。格蘭仕也將其2級能效空調的售價調低近30%。
成本壓力緩解帶動的家電降價使本土品牌迅速提升了市場份額。在平板電視市場,本土品牌已經占據市場主流,不僅保持了二、三級市場的優勢,在一級市場的份額也達到了5成左右。今年上半年,在洗衣機銷量排行前10位品牌中,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對比保持著擴大趨勢,市場佔有率從去年的59.12%上升到今年的62.29%。在空調市場,海爾、格力、美的三大品牌2008年度出貨量占據行業出貨總量的66.89%,同比2007年度增長17.65%。
下鄉撬動農村市場
「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給家電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統計顯示,「家電下鄉」在山東、河南、四川3省的試點,大約帶動了農村家電40多億元的銷售增長,試點產品銷售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以上。
2008年11月,新一輪「家電下鄉」啟動。受益地區進一步擴大,覆蓋農村居民3.92億人。下鄉產品也擴展到彩電、冰箱之外的洗衣機、手機等多個類別。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霍杜芳預計,擴容後的「家電下鄉」工程將可帶動農村每年465.24億元的家庭設備及服務市場需求,「無疑將給家電企業帶來峰迴路轉的新機遇。」
國內家電企業積極應標,取得了豐碩成果。從中標情況看,行業內優勢企業幾乎都順利入選。海爾在冰箱、彩電、洗衣機和手機領域全部中標,中標型號分別為10個、15個、15個和10個;康佳一共中標14款彩電、11款冰箱、11款手機和10款冰櫃;海信集團共有電視、冰箱、手機等75款產品中標;「美的系」旗下美的、小天鵝、榮事達、雪爾共4個品牌的77款冰箱、冷櫃、洗衣機產品也在中標系列。
調整開拓新興市場
「歐美市場下滑已成定局,而新興市場的需求還在快速增長。」格蘭仕集團常務副總裁俞堯昌說。據了解,2007年格蘭仕微波爐銷量達到2500萬台,出口比重佔到七成。截至目前,格蘭仕對美國出口僅增長了18%,而在其他市場則增長了50%。
2008年11月17日,為鼓勵家電企業出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將家電的退稅率由13%提高到14%。退稅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企業信心。在明年家電出口訂單繼續減少的情況下,企業紛紛調整出口策略,加強內部管理,把新興市場作為增長點。
據創維集團海外副總裁匡宇斌介紹,即使在彩電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創維預計今年出口數量仍將獲得80%—90%的增長。創維的成功得益於出口策略的調整。一年前,創維認為短期內在歐美市場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場容量比較穩定,具有較大增長空間的發展中國家。這使得創維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避免了出口下滑,並通過主力客戶保持了較大增長。
每次重大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將帶來行業的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或者洗牌。我國企業抗風險的能力相對外資企業更強,在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不斷出台的推動下,各企業如果能夠把握機會是可以把挑戰轉變成機遇的。陸刃波認為,作為競爭充分的家電行業,完全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市場困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回答者: chinasowell - 助理 三級 2008-12-14 18:56
檢舉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家電行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家電行業累計產值增長速度同比下降超過10%,銷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15%。
在嚴峻形勢面前,國內家電企業積極拓展市場,化「危」為「機」。更有許多優勢品牌企業逆勢取得了良好增長,如海爾、格蘭仕、美的、九陽等都實現了預期銷售目標。
努力擴展市場份額
受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家電業寒冬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顯露端倪。「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落,人民幣匯率已經連續4個月維持穩定,勞動力緊張狀況也在緩解。」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家電生產成本降低為國產家電降價鋪平了道路。
彩電向來是引領家電產品降價的先鋒,在這一輪價格調整中,國內彩電品牌無一例外地降低了全系列產品的售價,國產32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的平均降幅都在千元以上。洗衣機價格下調力度達到歷史之最,平均降幅達到20%到30%。在空調市場,目前長虹、海信等都已成功進軍壓縮機領域,使得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得到提升。長虹部分2級能效空調的價格已經與其他品牌四、五級能效空調的價格水平相當。格蘭仕也將其2級能效空調的售價調低近30%。
成本壓力緩解帶動的家電降價使本土品牌迅速提升了市場份額。在平板電視市場,本土品牌已經占據市場主流,不僅保持了二、三級市場的優勢,在一級市場的份額也達到了5成左右。今年上半年,在洗衣機銷量排行前10位品牌中,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對比保持著擴大趨勢,市場佔有率從去年的59.12%上升到今年的62.29%。在空調市場,海爾、格力、美的三大品牌2008年度出貨量占據行業出貨總量的66.89%,同比2007年度增長17.65%。
下鄉撬動農村市場
「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給家電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統計顯示,「家電下鄉」在山東、河南、四川3省的試點,大約帶動了農村家電40多億元的銷售增長,試點產品銷售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以上。
2008年11月,新一輪「家電下鄉」啟動。受益地區進一步擴大,覆蓋農村居民3.92億人。下鄉產品也擴展到彩電、冰箱之外的洗衣機、手機等多個類別。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霍杜芳預計,擴容後的「家電下鄉」工程將可帶動農村每年465.24億元的家庭設備及服務市場需求,「無疑將給家電企業帶來峰迴路轉的新機遇。」
國內家電企業積極應標,取得了豐碩成果。從中標情況看,行業內優勢企業幾乎都順利入選。海爾在冰箱、彩電、洗衣機和手機領域全部中標,中標型號分別為10個、15個、15個和10個;康佳一共中標14款彩電、11款冰箱、11款手機和10款冰櫃;海信集團共有電視、冰箱、手機等75款產品中標;「美的系」旗下美的、小天鵝、榮事達、雪爾共4個品牌的77款冰箱、冷櫃、洗衣機產品也在中標系列。
調整開拓新興市場
「歐美市場下滑已成定局,而新興市場的需求還在快速增長。」格蘭仕集團常務副總裁俞堯昌說。據了解,2007年格蘭仕微波爐銷量達到2500萬台,出口比重佔到七成。截至目前,格蘭仕對美國出口僅增長了18%,而在其他市場則增長了50%。
2008年11月17日,為鼓勵家電企業出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宣布將家電的退稅率由13%提高到14%。退稅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企業信心。在明年家電出口訂單繼續減少的情況下,企業紛紛調整出口策略,加強內部管理,把新興市場作為增長點。
據創維集團海外副總裁匡宇斌介紹,即使在彩電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創維預計今年出口數量仍將獲得80%—90%的增長。創維的成功得益於出口策略的調整。一年前,創維認為短期內在歐美市場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場容量比較穩定,具有較大增長空間的發展中國家。這使得創維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避免了出口下滑,並通過主力客戶保持了較大增長。
每次重大經濟形勢的變化都將帶來行業的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或者洗牌。我國企業抗風險的能力相對外資企業更強,在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不斷出台的推動下,各企業如果能夠把握機會是可以把挑戰轉變成機遇的。陸刃波認為,作為競爭充分的家電行業,完全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市場困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2. 求《金融衍生工具發展及監管》論文
提供幾個相關聯論文供你參考:
論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及其監管:http://www.lw90.com/paper/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20060615/51720/index.html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應選擇統一監管模式:http://qiqi8.cn/article/1/8/2007/2007072554258.html
瑞富破產警示中國開發金融衍生產品業務要謹慎:http://qiqi8.cn/article/42/193/194/2006/200610039757.html
金融衍生工具對財務會計理論的沖擊及對策:http://qiqi8.cn/article/54/208/209/2007/2007051548497.html
從中航油巨虧事件再看金融衍生產品:http://qiqi8.cn/article/42/193/201/2007/2007051447944.html
加強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審計:
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0104687.html
新加坡: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監管的發展及借鑒:
http://business.sohu.com/20051128/n240818110.shtml
OTC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及其對我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http://www.66wen.com/02jjx/jingjixue/jinrong/06514/15759_2.html
參考《金融衍生工具--發展與監管》
美國金融衍生工具監管體制及各項改革提議:
http://wwjj.xiashanet.com/2004-12-9/news2004129133713.htm
芻議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
http://www.shandongkuaiji.com/Article/kjlw/glkj/200704/29443.html
論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及監管
http://a.lwen8.com/LunWen/Html/5903.shtml
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監管法制構建中的三個關鍵問題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0594
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及其規范監管的探討
http://www.cfrn.com.cn/paper/download.php?filename=20030909474.pdf&PHPSESSID=
希望以上相關論文對你能起到一些作用。
3. 文藝復興科技用的是什麼模型
文藝復興的模型起源於統計信息理論,是一種從大量噪音中尋找信號,最後做出結論的方法,和最大熵理論和隱含馬爾可夫過程都有關系。語音識別也是同樣的道理:需要從人們所發出的各種因人而異、似是而非的聲音裡面尋找信號,過濾掉各種雜訊。文藝復興技術僱用了很多這方面的專家。這種技術的使用使復興技術能夠更有效地從過去的價格中去除大量雜訊,發現規律。西蒙斯在復興技術的左膀右臂布朗和默瑟都是這方面的專家。
1 .市場過激反應
這個模型是復興技術的創始人之一施特勞斯在2007 年接受采訪時說的,而且他說過去大獎章靠這個模型賺了很多錢。言下之意,這個模型現在已經不賺錢了,所以才說給公眾聽。
如果某個期貨的價格在開盤的時候遠遠高於前一天的收盤價,大獎章會沽空這個期貨;如果開盤價遠低於上一天的收盤價,那麼大獎章就會買人。
這個模型針對的正是市場對於新的消息常常反應過激的現象。離開或者低開,那麼返回原地的可能性要大於扔硬幣出現正面的概率,所以大獎章高開之後拋出,低開之後買人。這個模型在很多的投資書上也有提過,肯定有很多人專門做這樣的交易,所以現在用這個簡單的形式賺錢的可能性已經不太大了,因為在同一個地點采同一種蘑菇的人太多。但是,投資者對消息反應過激的偏差並沒有消除,所以類似的情況肯定會在其他許多地方出現,或者以其他形式出現。
比如說,在整個一天的交易過程中(而不是僅僅看開盤價和收盤價) ,有可能某個匯率的價格突然大跌或者大漲,或者某個股票的價格在公司有新消息公布之後突然大幅波動,這時候它們返回原地的機會就比較高。我們可以想像,使用一些量化模型對這類變動進行分析, 將那些返回原地的情形和沒有返回原地的情形分類,尋找一些能夠區別兩類情形的條件,然後再使用這些條件進行交易。條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是不是某種匯率在1 分鍾之內價格變化超過2% 以上回歸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如果變化只是1. 5% 就不一定?另一個例子:是不是同時有多隻股票的價格(標准普爾500指數裡面的250 只股票)移動超過1% 的時候回歸的可能性大一些?又一個例子:在過去30 天中已經出現過一次或者兩次以上價格波動之後又回落的商品期貨.如果再次出現價格波動的時候,回落的可能性是不是會大-些?這類各種各樣的"如果 那麼 " 都可以算是一個個量化投資模型,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有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則很難解釋。
量化研究可以對這些林林總總的模型進行分析、歸納,依照歷史數據進行模擬,可以給出各種模型的歷史回報和風險。但是,數據研究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後還是要西蒙斯這樣的人來判斷:通過量化研究找到的那些過去表現很好的模型只是數字上的巧合呢還是有-定的道理?它們未來重復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西蒙斯認為它將來再次出現的可能性要比隨機出現的大,那麼他就有可能將這個條件編成程序,放到計算機裡面去。如果未來這個條件再次滿足的話,計算機就可以自動進行交易。
尋找這類機會,計算是否滿足各類條件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因為你可能需要對市場上的各種交易進行連續監控,獲取各類數據,並且在最短的時間要做出響應。我們根據已有的資料分析,這類模型仍然是大獎章使用最多的一類模型:追蹤很短線的市場過激反應,採取相應的買賣手段,
等待市場的回歸。西蒙斯自己也說過:當市場波動性比較高時,大獎章的模型一般表現較好。大獎章使用的這類短線過激反應的模型正適合於市場上下起伏狀況:大家都摸不著北,一會兒要買,一會兒要賣,西蒙斯的電腦模型正好在渾水裡面摸魚。
2. 套利交易
這類模型是西蒙斯自己於2000 年11 月接受采訪時透露過的。
如果美國政府債券長期債券的折價遠遠高於短期債券的折價,那麼購人長期債券,拋出短期債券。
他當時也承認,像這樣的機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有很多像長期資本管理這樣的公司專門做這樣的生意。美國政府債券交易市場是交易量非常大、信息流動很迅速的市場,這樣的套利機會的確寥寥無幾,其他西方發達市場的
政府債券也情況類似。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大獎章現在不做這類交易了。
但是在一些新興市場的國家債券市場上,這樣的機會仍然可能存在,大獎章有沒有在那些市場上交易呢?西蒙斯說過,大獎章只投資流動性比較好的產品,所以我們推測它投資新興市場債券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我們的估計是,大獎章的債券和利率方面的投資方向可能主要是兩塊:
一塊是交易很頻繁的債券期貨、利率期貨,這類交易屬於上面提過的短期過激反應模型的交易范罔;另一塊是流動性比較好,但是在櫃面交易的利率掉期合同,這個我們下面單獨說。
3. 趨勢和聯動性
這個模型也是西蒙斯自己於2000 年提過的。
追蹤商品市場的中、長期趨勢。 但是他也說了這類中長期的趨勢現在已基本上不存在了,即便存在的話能賺到錢的機會也不大,原因也是很多人都在做這類套利,所以機會就沒有了。我們推測,大獎章已經不使用這類比較長線的趨勢模型了,雖說它過去很可能使用過這類模型。
商品期貨的交易現在流動性越來越大, 參與者越來越多,其中包括不少所謂的長線投資者,所以在這個市場進行短線交易的機會應該越來越多,主要是前面所說的過激反應的一類,也包括我們後面要提到的市場微觀結構的一類,大獎章的這兩種模型都應該用在商品期貨市場上。
我們認為西蒙斯的交易模型裡面還有可能包括商品期貨價格和相關股票、匯率價格聯動的交易模型。比如,原油期貨的價格和中石油的股票價格應該有一定的關系, 但是原惱期貨的價格變化可能更快一些,中石油的股票價格可能需要幾秒,或者幾毫秒的時間來反應,如果模型的反應足夠
快、交易速度足夠快的話,這也是-類短線套利模型。這種聯動的關系在各類金融市場裡面有很多:商品價格和股票價格、商品價格和商品出口或者進口同的外匯匯率、外匯匯率和貴重金屬價格、利率和金融類股票的價格、利率和外匯匯率,等等, 雖說我們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大獎章的確在從事這類利用相關性的套利操作,但是我們認為這類交易符合它傳統的捕捉過激反應的模式, 而且它能夠快速處理大量數據的優勢也可以在這方面用上, 所以它從事這類交易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4. 偏門信息源
這是在2004 -2007 年間復興技術訴訟於禧公司以及兩名前雇員自羅波爾斯基和沃爾夫冰的案件之中透露出來的。
使用交易量信息和其他不太常用的信息源。 使用交易量數據來輔佐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並不稀罕,很多投資人都會參考過去一段時間某隻股票或者期貨的交易量來進行交易決策。但是這個方法在一些櫃面市場交易的產品上可能做不到,因為沒有公開的交易量數據。另外,交易量數據反映的只是已經成交的交易量,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講,那些可能成交但是還沒有成交的交易包含更為重要的信息,因為它們還沒有做成,將來做成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做成的話會影響股價未來的走勢。
很少有人會去關心沒有做成的交易。
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套路了:西蒙斯會。
在沃爾夫冰反訴訟復興技術的文件中,沃爾夫冰聲稱復興技術公司要求他開發一套交易程序,這個程序能夠通過分析"限價買賣指令表數據"而對下一步價格變化進行預測。限價買賣指令是一類比較常用的交易指令,投資人限定在某個價位買人或者沽出一定數量的股票或者其他工具。股票交易所會及時公布這類數據,交易人在下單的時候能夠看到在當前買人賣出價的上下方都有多少買人、賣出的限價指令,這樣他也能夠對價格的下一步變化做出一些判斷。但是對一些交易量很大的股票或者其他工具來說,限價買賣指令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資料庫,而且投資人在不斷增刪或者調整買賣指令,所以指令表還在不停變化,一般的投資人看到的只是這個表格很小的一部分。要想從這個龐大而且是不停變化的"列軍時刻表"上看出風景,同時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生殺指令,這不是人腦能夠完成的,也不是一般的量化模型和電腦系統所能夠做到的,而復興技術公司元論在量化模型還是在電腦系統這兩個方面都遠遠領先同行:官所招募的許多專家正是大規模信息處理的行家,它的電腦系統要比一般大學的電腦系統功能強大許多,所以它去看風景有著得天蝕厚的優勢。
通常各個交易所都會公布限價買賣指令表,但是能夠真正在實際操作中使用這些數據的投資手段還不多。我們前面提過的麻省理工學院的量化專家羅聞全教授推測說:假定某隻股票的交易價格是15.05 美元,如果某人通過細篩限價買賣指令表的數據發現在15 美元有一個數額很大的沽空限價
買賣指令,他就可以在1 5 .0 1 美元開始沽空這個股票,如果15 美元的沽空指令被執行的話,股價肯定會受到打壓而大幅下降,這時候他再將沽空的股票買回來,從而獲利。羅聞全說:"如果有很大的沽空指令等在股價下方的時候,股價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向下壓力。"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羅教授的解釋:股票最後的交易價格是1 5 . 05 美元,如果這時候有-個賣出指令是15美元,那麼這個在市場價格之下的賣出指令會立即被執行, 不可能給誰在15.01 美元潔空的機會,所以那個例子是不合適的。
但是這種在交易價格之下沽空或者在交易價格之上買人的限價買賣指令在櫃面市場是很常見的,它們常常被投資者用來作為止損的手段。所以在櫃國市場上,做市商或者其他人如果能看到投資人的這類限價指令的話就有可能進行"超前交易",搭順風車。這種做法雖說違反監管規定,但是
在做市商的交易部門是非常常見的,也是做市商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可是, 復興技術公司不是做市商, 所以不能直接從這個方向獲利。
我們的推測是:復興技術通過某種統計演算法來快速綜合限價買賣指令表裡的各種信息,能夠很快判斷出在不同價位不同數量的限價買賣指令對目前的股價究竟是推還是拉,還能夠判斷出如果股價真是達到了某個或者多個限價買賣指令, 這些交易被執行之後,股價又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我們可以拿一個斯諾克檯球桌來比喻:白色球是目前的股票價格,它停在球桌的正中央;許許多多的限價指令像桌上的其他球,數量很多,每個球都有不同的分量,而且都在移動,跟白色球的距離也不同。這些球都對自球有吸引力或者排斥力,所以你可以估算出來如果在沒有桌面阻力的情況下自球會向哪個方向滾動,你還可以進一步計算白球在滾動的過程中會碰到哪些球,反彈之後的方向和速度會如何,等等。有了這個判斷之後,你就可以採取相應的交易策略,如果你的判斷正確,你就可以賺錢。
從純粹物理學的角度來判斷,你可以將白球的軌跡很准確地進行預測,但是我們知道在金融市場上,不斷會有新的消息到來,要麼直接改變白球的軌跡,要麼通過改變其他球的大小、位置、速度和方向來間接改變白球的軌跡,所以你不可能准確預測。但是,如果這些新的信息的到來完全是
隨機的,那麼你把這個實驗重復千萬次的話,那些隨機的效果會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准確性相當高的預測了。准確性相當高的預測用另外的話說就是旱澇保收的投資回報。
沃爾夫冰在他的反訴訟中指稱,他認為復興技術的限價指令表模型會觸犯到證券交易法的有關限制條例,所以他拒絕開發這個交易程序。他說在他2003 年離開復興技術公司的時候該公司還沒有使用這個程序。究竟這種演算法有沒有觸犯美國法規我們無從判斷,但是如果用的是公開渠道可以
獲得的信息,進行一些運算而獲得的新的信息,這應該是合法的。復興技術後來有沒有用這個模型我們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使用別人很少使用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判斷和交易的做法肯定也是復興技術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使用限價買賣指令數據來判斷價格走勢的基金
現在已經有幾家,一般都不大,像復興技術這樣技術力量雄厚、能夠在全球多個市場同時操作的公司還比較少.
復興技術使用其他信息糠的另外證據也是來自沃爾夫冰的反訴訟文件。他指稱他在復興技術公司的上司讓他開發一個模型,從一個交易系統的公開數據中推測出交易系統本來要保密的信息,從而獲利。他說的交易系統叫"機構投資組合交易匹配系統",是美國一家叫投資技術集團的公司提供
的,供機構投資人交易的電子平台。這個平台其實跟普通的股票交易所有些類似,但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大的基金,沒有通過券商交易的散戶,也沒有虎視眈眈的做市商。這種繞過大家熟知的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平台叫"暗池" , 在過去10 年的發展非常迅速。一方面是因為電子交易技術的發展
和普及.另一方面是許多機構投資人對交易所壟斷地位的不滿,許多國家也都慢慢放開了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允許新的平台提供跟交易所類似的服務。這些平台的交易成本一般比較低,而且保密性可能要比交易所高,因為在這些平台上,限價指令通常是不公開的。在沃爾夫冰的訴狀中他沒有
談及究竟復興技術想要窺視何種投資技術集團不願意透露的信息,但是我們估計很可能也是跟限價買賣指令相關的數據。
沃爾夫冰在訴狀中說, 他當時就告訴了復興技術的老闆這種做法是違反證券交易法規的,所以他拒絕參與這個項目。當然,這是訴狀裡面的一方之詞, 當時的情況究竟如何,復興技術拒絕評論。沃爾夫冰說後來投資技術集團採取了相關的措施,堵住了這個有可能被外界窺視的漏洞,所以復興技術最終沒有採用這個模型。
這兩個指稱都說明復興技術的一些交易策略著重分析那些較少為人所關注的數據來摞。這些數據來源較少被人所關注一般是有原因的,常常是所需要的技術的復雜程度很高。
5. 買賣掉期合同
這也是在2004 -2007 年的訴訟案件中透露出來的。沃爾夫冰指稱復興技術使用掉期合同的交易方法是一個"大騙局",但是他沒有具體透露是哪一種掉期合同,為什麼是大騙局。他在反訴狀裡面說復興技術的做法違反了美國證交會和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有關證券沽空的法規。
在交易工具的選擇上,復興技術一般走的是標准化的道路,選擇買賣流動性高、歷史數據比較齊全、交易成本比較低的各種工具:外匯、商品期貨、利率和債券期貨、藍籌股票都符合這些條件。很多比較復雜的期權因為都是櫃面交易,而且買人賣出價差比較大,所以不太適合大獎章基金
快速買人賣出的交易方式。西蒙斯1998 年才邀請羅聞全到復興技術公司去講授關於布萊克-舒爾斯-默頓的期權復制和標價的理論,但是那時候期權的交易已經非常普遍,我們提過的芝加哥奧康納兄弟早就通過交易期權而盆缽滿盈,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復興技術很少使用期權或者其他復雜的產品。事實上,這樣一個非常成功的投資基金很少使用非常復雜的產品, 對普通投資人來說,這也許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掉期合同在外匯、債券、股票領域都存在,指合同的雙方同意在將來特定的時間按照事先商定的辦法交換一系列現金流。比如外匯掉期,一般有兩個日子,在比較近的那個日子,甲乙雙方交換一筆外匯;到了較遠的那個日子,雙方再換回來, 兩次交換的數目稍有不同,以反映兩種外匯之間利率的不同。按照每日交易量來說,外匯掉期是外匯市場交易量最大的一種合同,而外匯市場又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一個市場。利率掉期我們在講長期資本管理的時候提起過,這類合同一般期限比較長,從數年到三四十年不等,雙方在固定的日子裡交換現金流,通常是一方支付固定利率,一方支付浮動利率。按照總存量來說,利率掉期是金融行業存量最多的工具,因為一筆合同的期限通常很辰, 所以總存量很大。外匯或者利率合同都是流動性非常高的工具,所以復興技術把它的短期交易模型用在這兩種工具上不足為奇。另外,這兩種工具其實都是其他一些交易量同樣很大的
簡單工具組合起來而成的,復興技術也有可能通過監控整體和零件之間的價格差別而尋找套利機會。不過這種套利操作是很常規的,所以機會也許是鳳毛麟角。但是利率。掉期和外匯掉期怎麼會觸犯證券沽空的條例呢? 一個可能性是組裝利率掉期的零件之一一一政府債券期貨合同一一的交易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美國證交會和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有關證券沽空的限制條款包括防止操縱市場的內容,通過交易利率掉期合同,復興技術可以問接潔空相關的美國政府債券期貨。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復興技術交易股票掉,期。這類合同的甲方乙方在未來固定的時期交換現金流,一方按照某種利率,另一方則按照某種股票或者股票指數的表現。這種產品的交易量不大,都要通過投資銀行量體裁衣而完成,所以流動性並不高。但是這種產品的基礎一一利率的變動和股票
價格、股票指數的變動一一都是有很多數據可以用來做量化分析的,所以,復興技術通過這種產品來沽空某種直接沽空可能受到限制的股票或者股票指數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我們覺得這種可能性比較小,首先,這不太符合復興技術一貫的交易原則; 其次,如果復興技術長年累月買賣這種
交易量不太大的工具,那麼復興技術使用股票掉期合同的消息應該早就傳到市場上了。我們目前沒有看到任何關於該公司交易這類產品的報道。
綜合起來看,復興技術通過交易利率掉期而間接影響政府債券期貨的可能性比較大。
另外,從已經掌握的資料來看,復興技術公司交易范圍的擴大通常不是通過使用比較復雜,或者最時髦的產品來達到的,它最可能採取的多元化策略是將成熟市場已經用過的那些交易方法用到其他比較新的市場中去。它申請印度股市的交易牌照就是一個例子,它在中國股市上進行交易的那一天我想也不會太遠。
模型的新陳代謝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五點之外,西蒙斯接受采訪時的另外一席話也是值得思考的。他說"我們起初建立大獎章基金的時候試圖捕捉的那些市場異常到目前仍然存在,不過它們都有些弱化。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加大交易的幅度。你的交易系統必須是一層上面又有一層。每個新的交易策略被提出來之後,我們就在內部討論,這究竟是一個全新的交易策略呢,還是包括在我們已經有的模型裡面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統汁測試的方法來判斷這個所謂新的交易策略究竟是不是新的。如果真是新的,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確定給這個新的交易策略多少權重。這就又給我們的模型體
系新加了一層。我們會不斷給我們的模型添加新的內容的。"
這段話值得細究。
第一, 它多少證實了我們上面的第一個猜測,那就是復興技術最主要的策略是利用市場過激反應這個現象,捕捉價格跳動之後回歸的那些機會。
第二,復興技術所使用的杠桿可能有所升高,因為市場信號在弱化。當然復興技術的杠桿不可能達到長期資本管理的水平,從我們已知的信息來看,這家公司所使用的杠桿水平相對其他對沖基金是比較低的。
第三,復興技術在最近十幾年中的交易速度越提越快,這也很可能是西蒙斯說的"加大交易幅度"的一部分。第四,復興技術不斷引進新的模型, 將新的模型和老的模型並行使用。
復制文藝復興技術
我們可以看出大獎章的歷程:
·首先是通過統計信息分析方法來判斷外匯和債券短期的價格變化,尤其關注過激反應的一類。
·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風險控制模型。
·之後又引入了統計套利,開始高速交易大量股票。
·接著義引入了統葉套利的變種,低速交易大量股票。
·繼續引人其他模型,分析像現價交易指令表這樣的不太常用的數據來瀾。
這就是大獎章。
當然,復興技術的上百名專家不是天天坐在那裡看電腦的。他們每天都可能提出新的想法,對已有模型的改進和補充肯定是在不斷進行的。但是提出一個嶄新的模型則需要時間,12 年也不過是兩三個模型而已。
這些基本上就是我已經了解到的關於復興技術公司交易模型的信息了當然,如果你想憑著上面說的一些東西來"復制"復興技術的模型,光靠這些還差很遠。很多銀行和復興技術的競爭對手都想復制它的天書秘籍,復興基金不惜去打官司來捍衛自己的秘密。
我們隨後還將看到,復興技術公司成功的秘密不在一個公式上:它有很多不同的公式,適用於不同的-丁.具和不同的市場條件;它另外還有很多公式,幫助它進行風
險管理(何時入市、何時止損、何時止盈、每種交易公式之間的分配、杠桿的配置等) ;它還有很多公式控制公司的交易成本。
退一萬步,如果西蒙斯把所有的公式都交出來.能把這些公式變成錢的公司和個人在全球仍然是屈指可數。為什麼?答案在公司的名字裡面:一家投資公司,卻叫復興技術。很多人都認為.大獎章賺錢最大的秘密就在它的技術上。這里的技術指的是電腦技術、通信技術。
4. 2007年或2008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發展的基本情況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譯。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品的分類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分為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OTC)市場。自1980年代以來,兩類市場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1986~1991年間,交易所市場和OTC市場交易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和40%;1991年兩市場的未清償合約名義價值分別達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約在兩市場均占據了主導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場合約名義價值已增長至23.54兆美元,OTC市場增長到了111兆美元,並且全球OTC市場的市值達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型(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型金融創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區域分布結構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1999年末的未清償金融期貨和期權合約名義價值中,有全球80.5%屬於北美和歐洲,到2002年6月末,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區的合約價值佔到總價值的64.6%(見表4)。
美國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場,但其地位正在趨於下降,美國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別佔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歐洲市場的增長最為顯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間日本的交易量大約增長了7倍。從交易額統計看,直至1986年,美國尚佔有交易所市場交易額和未清償合約價值的80%份額。1990年後,美國以外的市場日趨活躍,交易增長率開始超過美國,到1995年,美國以外市場的交易額已超出美國,而未清償合約價值稍遜於美國。從交易量統計看,1990年後美國以外市場衍生品交易的活躍趨勢更加明顯(見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場
與交易所市場類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場也主要分布在歐美國家。英國一直保持著OTC市場的領先地位,而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見表6)。倫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額達6280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6%。紐約日均交易額位居第二,為2850億美元,較1998年下降3%,法蘭克福交易額名列第三,業已取代東京在OTC市場中的位置,法蘭克福地位的上升明顯得益於引入歐元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設立。
金融衍生品投資者結構
金融機構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例,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貸機構(Thrift)和人壽保險公司三類,其中商業銀行是最早和最熟練的參與者。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的一份報告,被調查的大部分金融機構參與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機構使用過利率互換,69%的機構使用過遠期外匯合約,69%的機構使用過利率期權,46%的機構使用過貨幣互換,23%的機構使用過貨幣期權。BIS的統計顯示,金融機構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交易額穩步增長,2001年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日均交易額由1995年的7100億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機構間交易占市場的份額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見表7)。
銀行無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場上),1970年代末以來,銀行日益熱衷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國銀行業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躍,從1990年到1995年,銀行持有與衍生品相關的資產增長了約35%,達到3.1兆美元,其間銀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增加了2倍。銀行是金融互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換合約的未清償價值達6兆美元,持有頭寸最大的20家金融機構佔到三分之二強,其中銀行佔了18家。
非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顯然不如金融機構活躍,例如目前非金融機構只佔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的10%,與1995年相比其市場份額有明顯萎縮(見表7)。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報告,被調查的非金融類公司中,使用過有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的公司的比例分別是87%、64%、78%、40%和31%。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透過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非但不能減緩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決心和金融創新步伐,而且還應當從五個方面釐清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領了全球金融創新的歷史潮流,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但同時金融創新也帶來了接連不斷的麻煩,特別是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更是發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確實給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能得到某些啟示,這將有助於我們釐清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思路。
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透過此次美國次債危機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
我們注意到,次級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滿足了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過房價的不斷上漲進行博利。盡管美國承受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巨大壓力,但美國也通過金融創新方式將次貸風險成功地向全球輸出。因為,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將次級債的收益與風險轉嫁給全球資本市場投資者,次級債引發的投資風險自然要由全球資本市場來共同承擔。
對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行為是應當充分肯定還是予以徹底否定?或許,我們難以做簡單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所引起的諸多負面影響,放棄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心或推遲我們的金融創新腳步。
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
事實上,金融創新永遠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如美國次級債就產生於「9·11」事件之後的那個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國情變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一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已形成氣候並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股票和基金市場的不斷擴大和規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新興市場認知的不斷加深,傳統的銀行業務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即便資本市場發展還很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地位,但將會動搖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過日子的基礎。
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長期以來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正在被「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取而代之。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這種橄欖型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隊伍也將逐步壯大起來,此時不斷滿足投資者各不相同的投資風險偏好要求,既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其業務轉型、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受第三次「嬰兒潮」的影響,與前代人相比,無論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還是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如何適應這樣的一種新變化,同樣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既緊迫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
從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所借鑒或引進的國際金融創新工具。
通過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銀行的信貸違約及房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問題。但證券化不等於沒有風險,將風險從銀行內部轉移到社會並不等於風險並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對於當前我國到境外投資於金融創新工具也有積極意義。
但筆者認為,不管是實施QDII,還是借鑒ABS,如果我們不從國情出發,不時刻綳緊風險管理這根弦,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管是自己進行直接投資,還是引導投資者進行境外投資,總有一天會遭遇「滑鐵盧」。
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筆者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顯示,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因此,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進行金融創新,一定要堅持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鑒於此,我們要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對此,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創造有利的創新環境,充分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能像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那樣,精心設計一套體系完整、應有盡有的創新操作工具,將那些蜂擁而至的巨額游資一起裹進風險投資之中;二是必須突破傳統狹隘經營理念的束縛。對銀行來說,在信貸資產的組合結構中,房屋抵押貸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優質資產之一,而且還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延伸進中高端客戶群體中。面對這樣一個利益巨大的信貸資產,我國銀行業難有動力將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也是目前我國房貸證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才是創新戰略應該鎖定的目標;三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指向混業經營。從國際經驗及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且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最深刻教訓之一就是,金融創新不能違背了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首先,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正在公開挑戰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後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會調動銀行或次貸公司在重新獲得現金流後擴大信貸規模的積極性,次貸不僅很快會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並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而且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最終會放大相關的投資和交易風險。此時,相當多的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了,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不僅遠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而且也把市場參與者完全隔離在「謹慎經營」的藩籬之外。
其次,金融機構貪婪的逐利性在經營風險被轉移給社會後,必然會以犧牲謹慎原則作為擴大信貸規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風險集中爆發,整個社會在為之震驚時,突然會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及是否遵循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但為時已晚。因此,問題是在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風險隱蔽的嚴重滯後之間,如何實現與謹慎經營原則的有效銜接,這是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再次,金融衍生產品從一開始就遠離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典型的衍生產品價值依賴於原生資產價值的變化,但由於金融創新,衍生產品通過切分包裝、評級定價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資銀行家們精心包裝並推向資本市場後,其價格與投資價值往往會被高估,市場風險隨時都有可能集中爆發。同時,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也被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美國次債危機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是,在金融創新中必須很好地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創新與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棘手的現實問題
5. 關於金融外匯期貨的一些問題.急!
美圓與黃金、石油及一些外匯幣種的特性
一、美元與黃金
美元跌的時候黃金在漲,而黃金跌的時候美元則往往處於上升途中,黃金與美元在全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呈負相關。為何美元能如此強的影響金價呢?
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美元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柱石,美元和黃金同為最重要的儲備資產,美元的堅挺和穩定就消弱了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和保值功能的地位。第二,美國GDP仍佔世界GDP的1/4強,對外貿易總額世界第一,世界經濟深受其影響,而黃金價格顯然與世界經濟好壞成反比例關系。第三,世界黃金市場一般都以美元標價,這樣美元貶值勢必導致金價上漲。比如,20世紀末金價走入低谷,人們紛紛拋出黃金,就與美國經濟連續100個月保持增長,美元堅挺關系密切。
二、美元與石油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凈進口國,石油價格上漲無疑會給美國的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並導致美元實際匯率的波動。從歷史情況來看,歷次石油危機都造成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並且是導致美元實際匯率波動的主要原因。但是對美元實際匯率走勢的分析將不同於前述對一般石油進口國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國際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油價的上漲意味著對美元支付需求的上升,因而美元仍有可能繼續保持強勢貨幣的地位,從而使分析變得復雜。
學者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均表明石油價格的波動是導致美元實際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對美元名義匯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美元實際匯率水平的波動。
首先,油價的上漲會全面提高生產資料成本和生活成本,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而通貨膨脹又會提高名義貨幣需求從而導致國內信貸需求水平的上升,進而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美國。國外資本的流入將導致美元匯率的上升。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貨幣政策又常常會加強美元的升值過程,聯儲往往在石油價格上升的初期採取提高利率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這樣利率水平的升高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流入從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其次,油價的上漲使得石油輸出國的貿易出現盈餘,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增加,產生所謂的「石油美元」,這些石油美元出於逐利的需要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大量購買美元資產,進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第三,油價的持續上升會導致世界經濟的衰退,使得石油進口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不確定性,因而這些國家紛紛提高他們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率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在上述三方面影響機制的綜合作用下,美元在面臨石油價格上漲時出現名義匯率水平上升的情況。在名義匯率上升的情況下,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化取決於美國國內的物價水平與國外價格水平之比。由於美國的石油消耗比其他國家要大,因此油價上漲對美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要比其他國家大。這樣相對物價水平的上升與名義有效匯率的變化方向一致,因而在油價上漲時,美元的實際匯率水平將會上升。
美元指數說明
出人意料的,美元指數並非來自 CBOT 或是 CME ,而是出自紐約棉花交易所 (NYCE) 。紐約棉花交易所建立於 1870 年,初期由一群棉花商人及中介商所組成,目前是紐約最古老的商品交易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期貨與選擇權交易所。在 1985 年,紐約棉花交易所成立了金融部門,正式進軍全球金融商品市場,首先推出的便是美元指數期貨。美元指數期貨的計算原則是以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量為基礎,以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以 100 為強弱分界線。一共採取了 10 個國家為計算標的,以歐元、日圓、瑞士法郎、及英鎊為主。價格影響因素
1.美國經濟整體表現—貨幣強弱為國力之顯現
a 、貿易經常帳 (Trade Deficit)
美國經濟自 1999 年下半年以來持續擴張,轉強的消費需求及企業投資大幅擴張使得進口額持續大幅增加,但由於出口額卻未能隨之成長,導致貿易逆差的缺口持續擴大,按理說這時必須透過貨幣貶值的效果來解決,但由於目前美國仍堅持強勢美元政策因此其貿易赤字持續擴大,長此以往勢必影響美元之強勢地位。
b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1999 年底美國失業率降至 1960 年代以來的新低,由於擔憂勞動市場緊縮將導致通膨,進而壓縮企業獲利, FED 開始採行一連串緊縮貨幣政策,差點使得美國經濟出現硬著陸之危機,失業率更在 2001 年 3 月出現近年來新高。
c 、企業獲利 (Profit Earning)
受到勞動成本,資金成本大增且消費減緩的影響,美國企業獲利水準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今年以來不斷發布的企業獲利預警及調降財測的動作將使美國的經濟強勢地位受到嚴重威脅。
d 、生產力成長性 (Growth of Proctivity)
要生產力持續成長,即使勞動成本增加,即使就業成本上升仍不至於導致通膨。恩此美國能否順利軟著陸的關鍵將落在生產力身上。但是今年以來資本利用率及資本設備支出一再創下新低,對於生產力的提升並不是一個樂觀的消息。近來各界包括葛林斯班都促請小布希政府應加速培植技術勞工,而此一方案將有機會大幅改善勞動力的結構,進而增加生產力。整體而言,預估今年生產力的成長將是逐步趨於平緩,而其仍具有抑制通膨的力量。
2.美國利率動向
由於美國擁有相當強勢及獨立的央行,因此貨幣決策對其經濟整體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因此每次聯准會的例行性調息會議都會對匯市產生或多或少的沖擊。由於利率直接影響外幣存款的固定收益高低,因此美元指數的強弱受到調息的沖擊甚大。在過去講求固定貨幣收益的年代裡,一國貨幣的存款利率越高可吸引越多的國際資金匯入進行套利而使得匯率走強,但在近年來美國股市高科技股狂飆之後,由於利率升高不利股市整體表現,反而使得國際資金匯出採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國家,匯價也因而走軟。利率的走向則取決於上述的整體經濟因素,如通貨膨脹率、貨幣供給成長率、經濟成長率、央行政策等。因此市場對未來美國利率水準的預期會影響到美元指數的價位。
3.股市表現
一國股市若表現優異,將吸引國際資金流入投資,進而帶動匯率上揚。代表作為此波美股的新經濟熱潮,令人咋舌的高投資報酬率使得高科技類股成為全球的超級吸金機器,而美國股匯市也同步展開一波多頭行情。
4.其它主要貨幣的相對強弱度—歐元
在歐元推出後,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義大利里拉、荷蘭幣、及比利時法郎五合一,歐元一躍成為最重要的權值貨幣,佔美元指數總成數高達 57.6% ,影響甚鉅,權值也形成集中在歐元、日圓、及英鎊三者身上的趨勢。因此,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動向及歐元區的經濟表現都是觀察美元指數強弱不可或缺的要素。
(3)影響美元的因素
影響美元的基本面因素
Federal Reserve Bank (Fed):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美聯儲,美國中央銀行,完全獨立的制定貨幣政策,來保證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非通貨膨脹增長。Fed主要政策指標包括:公開市場運做,貼現率(Discount Rate),聯邦資金利率(Fed Funds rat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主要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包括每年制訂8次的關鍵利率調整公告。FOMC共有12名成員,分別由7名政府官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以及另外從其他11個地方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中選出的任期為一年的4名成員。
Interest Rates: 利率,即Fed Funds Rate,聯邦資金利率,是最為重要的利率指標,也是儲蓄機構之間相互貸款的隔夜貸款利率。當Fed希望向市場表達明確的貨幣政策信號時,會宣布新的利率水平。每次這樣的宣布都會引起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較大的動盪。
Discount Rate: 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因儲備金等緊急情況向Fed申請貸款,Fed收取的利率。盡管這是個象徵性的利率指標,但是其變化也會表達強烈的政策信號。貼現率一般都小於聯邦資金利率。
30-year Treasury Bond: 30年期國庫券,也叫長期債券,是市場衡量通貨膨脹情況的最為重要的指標。市場多少情況下,都是用債券的收益率而不是價格來衡量債券的等級。和所有的債權相同,30年期的國庫券和價格呈負相關。長期債券和美元匯率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系,但是,一般會有如下的聯系: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原因導致的債券價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可能會使美元受壓。這些考慮可能由於一些經濟數據引起。
但是,隨著美國財政部的「借新債還舊債」計劃的實行,30年期國庫券的發行量開始萎縮,隨即30年期國庫券作為一個基準的地位開始讓步於10年期國庫券。
根據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一些經濟指標對美元有不同的影響:當通貨膨脹不成為經濟的威脅的時候,強經濟指標會對美元匯率形成支持;當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威脅比較明顯時,強經濟指標會打壓美元匯率,手段之一就是賣出債券。
作為資產水平的基準,長期債券通常一般會受到由於全球的資本流動而帶來的影響。新興市場的金融或政治動盪會推高美元資產,此時,美元資產作為一種避險工具,間接的會推高美元匯率。
3-month Eurodollar Deposits: 3月期歐洲美元存款。 歐洲美元是指存放於美國國外銀行中的美元存款。如:存放於日本本國外銀行中的日圓存款稱為「歐洲日圓」。這種存款利率的差別可以作為一個對評估外匯利率很有價值的基準。比如以USD/JPY為例,當歐洲美元和歐洲日圓存款之間的正差越大,USD/JPY的匯價越有可能得到支撐。
10-year Treasury Note: 10年期短期國庫券。當我們比較各國之間相同種類債券收益率時,一般使用的是10年期短期國庫券。債券間的收益率差異會影響到匯率。如果美元資產收益率高,匯推升美元匯率。
Treasury: 財政部。美國財政部負責發行政府債券,制訂財政預算。財政部對貨幣政策沒有發言權,但是其對美元的評論可能會對美元匯率產生較大影響。
Economic Data: 經濟數據。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中,最為重要的包括:勞動力報告(薪酬水平,失業率和平均小時收入),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費者價格指數),PPI,GDP(gross domestic proct,國內生產總值),國際貿易水平,工業生產,房屋開工,房屋許可和消費信心。
Stock Market: 股市。3種主要的股票指數為:Dow Jones Instrials Index(Dow,道瓊斯工業指數), S&P 500(標准普爾500種指數)和NASDAQ(納斯達克指數)。其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對美元匯率影響最大。從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美元匯率有著極大的正關聯性(因為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資產的緣故)。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的3個主要因素為:1)公司收入,包括預期和實際收入;2)利率水平預期;3)全球政經狀況。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匯率影響。交叉盤的升跌也會影響到美元匯率。
Fed Funds Rate Futures Contract: 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這種合約價值顯示市場對聯邦資金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約的到期日有關),是對聯儲政策的最直接的衡量。
3-month 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 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和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合約一樣,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對於3月期歐洲美元存款也有影響。例如,3月期歐洲美元期貨合約和3月期歐洲日圓期貨合約的息差是決定USD/JPY未來走勢的基本變化。
影響世界黃金價格的主要因素
20世紀70年代以前,黃金價格基本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決定,國際上黃金價格比較穩定。70年代初期,黃金價格不再與美元直接掛鉤,黃金價格逐漸市場化,影響黃金價格變動的因素日益增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供給因素:
供給方面因素主要有:
1、地上的黃金存量
全球目前大約存有13.74萬噸黃金,而地上黃金的存量每年還在大約以2%的速度增長。
2、年供求量
黃金的年供求量大約為4200噸,每年新產出的黃金占年供應的62%。
3、新的金礦開采成本
黃金開采平均總成本大約略低於260美元/盎司。由於開采技術的發展,黃金開發成本在過去20年以來持續下跌。
4、黃金生產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變動狀況
在這些國家的任何政治、軍事動盪無疑會直接影響該國生產的黃金數量,進而影響世界黃金供給。
5、央行的黃金拋售
中央銀行是世界上黃金的最大持有者,1969年官方黃金儲備為36458噸,占當時全部地表黃金存量的42.6%,而到了1998年官方黃金儲備大約為34000噸,占已開採的全部黃金存量的24.1%。按目前生產能力計算,這相當於13年的世界黃金礦產量。由於黃金的主要用途由重要儲備資產逐漸轉變為生產珠寶的金屬原料,或者為改善本國國際收支,或為抑制國際金價,因此,30年間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無論在絕對數量上和相對數量上都有很大的下降,數量的下降主要靠在黃金市場上拋售庫存儲備黃金。例如英國央行的大規模拋售、瑞士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准備減少黃金儲備就成為近期國際黃金市場金價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需求因素:
黃金的需求與黃金的用途有直接的關系。
1、黃金實際需求量(首飾業、工業等)的變化。
一般來說,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決定了黃金的總需求,例如在微電子領域,越來越多地採用黃金作為保護層;在醫學以及建築裝飾等領域,盡管科技的進步使得黃金替代品不斷出現,但黃金以其特殊的金屬性質使其需求量仍呈上升趨勢。
而某些地區因局部因素對黃金需求產生重大影響。如一向對黃金飾品大量需求的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從1997年以來黃金進口大大減少,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韓國的黃金需求量分別下跌了71%、28%、10%和9%。
2、保值的需要。
黃金儲備一向被央行用作防範國內通脹、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黃金主要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達到保值的目的。在經濟不景氣的態勢下,由於黃金相對於貨幣資產保險,導致對黃金的需求上升,金價上漲。例如:在二戰後的三次美元危機中,由於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趨勢嚴重,各國持有的美元大量增加,市場對美元幣值的信心動搖,投資者大量搶購黃金,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1987年因為美元貶值,美國赤字增加,中東形勢不穩等也都促使國際金價大幅上升。
3、投機性需求。
投機者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利用黃金市場上的金價波動,加上黃金期貨市場的交易體制,大量「沽空」或「補進」黃金,人為地製造黃金需求假象。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對沖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COMEX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空倉有關。在1999年7月份黃金價格跌至20年低點的時候,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公布的數據顯示在COMEX投機性空頭接近900萬盎司(近300噸)。當觸發大量的止損賣盤後,黃金價格下瀉,基金公司乘機回補獲利,當金價略有反彈時,來自生產商的套期保值遠期賣盤壓制黃金價格進一步上升,同時給基金公司新的機會重新建立沽空頭寸,形成了當時黃金價格一浪低於一浪的下跌格局。
三、其他因素:
1、美元匯率影響。
美元匯率也是影響金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在黃金市場上有美元漲則金價跌;美元降則金價揚的規律。美元堅挺一般代表美國國內經濟形勢良好,美國國內股票和債券將得到投資人競相追捧,黃金作為價值貯藏手段的功能受到削弱;而美元匯率下降則往往與通貨膨脹、股市低迷等有關,黃金的保值功能又再次體現。這是因為,美元貶值往往與通貨膨脹有關,而黃金價值含量較高,在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加劇時往往會刺激對黃金保值和投機性需求上升。1971年8月和1973年2月,美國政府兩次宣布美元貶值,在美元匯價大幅度下跌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作用下,1980年初黃金價格上升到歷史最高水平,突破800美元/盎司。回顧過去20年歷史,美元對其他西方貨幣堅挺,則國際市場上金價下跌,如果美元小幅貶值,則金價就會逐漸回升。
2、各國的貨幣政策與國際黃金價格密切相關。
當某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時,由於利率下降,該國的貨幣供給增加,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可能,會造成黃金價格的上升。如60年代美國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國內資金外流,大量美元流入歐洲和日本,各國由於持有的美元凈頭寸增加,出現對美元幣值的擔心,於是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搶購黃金,並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但在1979年以後,利率因素對黃金價格的影響日益減弱。
比如今年美聯儲十一次降息,並沒有對金市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惟有在「9.11」事件中金市受利。
3、通貨膨脹對金價的影響。
對此,要做長期和短期來分析,並要結合通貨膨脹在短期內的程度而定。從長期來看,每年的通脹率若是在正常范圍內變化,那麼其對金價的波動影響並不大;只有在短期內,物價大幅上升,引起人們恐慌,貨幣的單位購買力下降,金價才會明顯上升。雖然進入90年代後,世界進入低通脹時代,作為貨幣穩定標志的黃金用武之地日益縮小。而且作為長期投資工具,黃金收益率日益低於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但是,從長期看,黃金仍不失為是對付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
4、國際貿易、財政、外債赤字對金價的影響。
債務,這一世界性問題已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現象。在債務鏈中,不但債務國本身發生無法償債導致經濟停滯,而經濟停滯又進一步惡化債務的惡性循環,就連債權國也會因與債務國之關系破裂,面臨金融崩潰的危險。這時,各國都會為維持本國經濟不受傷害而大量儲備黃金,引起市場黃金價格上漲。
5、國際政局動盪、戰爭等。
國際上重大的政治、戰爭事件都將影響金價。政府為戰爭或為維持國內經濟的平穩而支付費用、大量投資者轉向黃金保值投資,這些都會擴大對黃金的需求,刺激金價上揚。如二次大戰、美越戰爭、1976年泰國政變、1986年「伊朗門」事件等,都使金價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如今年9月份的恐怖組織襲擊美國世貿大廈事件曾使黃金價格飆升至今年的最高近$300。
6、股市行情對金價的影響。
一般來說股市下挫,金價上升。這主要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如果大家普遍對經濟前景看好,則資金大量流向股市,股市投資熱烈,金價下降。
除了上述影響金價的因素外,國際金融組織的干預活動,本國和地區的中央金融機構的政策法規,也將對世界黃金價格的變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近30年黃金價格的走勢和近年的大幅度下跌,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首先是黃金在貨幣體系中主導地位的喪失。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黃金已基本非貨幣化,商品屬性逐漸增強;2000年4月,瑞士通過全民公決廢除了金本位制,黃金非貨幣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黃金價格的新一輪下跌,就是黃金貨幣屬性的進一步衰退,商品屬性的進一步增強。所以,黃金貨幣職能的衰退,是國際金價維持30年下跌的大背景。
其次,是西方主要經濟強國出售黃金,造成黃金供給比較充裕。由於歐洲各國的黃金儲備長期價值被低估,如在1970年購入的黃金每盎司才35美元左右,出售黃金換匯,提高各國金融資產價值和質量成為必然選擇。瑞士准備出售約1300噸黃金,約占其黃金儲備的一半。英國也准備出售約415噸黃金,相當於其黃金儲備的5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計劃將10%的黃金儲備變現。
第三是進入90年代以來,美國和西方國家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的發展局面,通貨膨脹壓力不大,投資黃金保值的需求不旺,難以刺激黃金價格上升。
除此之外,電子化發展,黃金在國際清算手段的作用下降,而儲備成本卻是最高的。歐元的誕生也使歐元區國際儲備結構產生變化,歐洲中央銀行明確宣布將把黃金儲備下調到15%左右。這些都使黃金作用和需求受到影響,黃金價格下降也在所難免。
6. 為什麼新興市場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家更容易爆發金融危機
1、由於本幣幣值經常發生變化,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銀行和政府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傾向於發行以外幣(通常是美元)計值得債券。這種情況稱為「債券美元化」
2、為了規避通貨膨脹率的波動,新興市場中的貸款人傾向於發行期限短的債券和貸款。相比之下,像美國這樣的市場中通脹風險比較穩定,因此甚至大約一半的住房抵押貸款在長達30年的期限中採取固定利率。
特徵
首先是低投資,高成長與高回報。新興市場公司常常比西方同類公司增長要快,新興市場的股票定價效率低下為高回報提供了可能。定價效率低下又是由監管阻礙(比如禁止保險公司入市)、缺乏嚴格受訓的證券分析師和投機者佔多數等原因造成的。
其次是分散化投資帶來的好處。新興市場的出現拓寬了可選擇投資品種的范圍,這使得投資組合進行全球性分散化經營成為了可能。
第三是反經濟周期的特性。由於新興市場國家所實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西方發達國家迥然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和公司盈利循環周期與西方國家的股票指數相關度很低,有的甚至是負相關,因此,在歐美出現不利的經濟循環時,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可以有效對沖掉上述不利影響。
第四是市場規模普遍偏小。例如,整個菲律賓股票市場的市值還沒有美國杜邦一家公司的市值大。
第五是投機者和追漲殺跌的投資者佔多數,這種投資者結構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西方經典的股票估值技術在新興市場常常不適用,股票的定價通常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
第六是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普遍不成熟。比如在巴西,投資者把好的公司和好的股票混為一談,不考慮價格因素;而在我國,也有許多投資者認為越便宜的股票越有價值,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6)利率對沖新興市場債券股票指數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首先,這些新興市場,在其開始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之前,都已走過了一段不算太短的發展路程。即使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們獲得獨立時算起,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有三四十年。
如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國,更早在19世紀初就已獲得政治獨立。至於俄羅斯,其前身蘇聯,經濟有了更高度的發展。
總之,這些國家在其經濟快速增長之前,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科技、教育事業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發展,為其快速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
經歷過重大的波折,吸取了寶貴經驗教訓
其次,這些國家在其不算短的發展過程中,都在尋找最適當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上,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其間,有得有失。
不少國家都遭受這樣或那樣的重大挫折,如中國長達十年的浩劫,拉丁美洲國家長達十年之久的債務危機,俄羅斯更是十年之久的轉軌期的沉淪
7. 請幫忙解釋一下對沖基金。
一、對沖基金概況
1、什麼是對沖基金(定義和特點)
能說出對沖基金的許多別名,如套頭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險基金,但要說清對沖基金是什麼並非易事。9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多種大型金融工具書,如《新國際金融辭海》(劉鴻儒主編,1994年)、《國際金融全書》(王傳綸等主編,1993年),選入了「對沖(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條目,卻沒有「對沖基金」的條目,說明直到90年代中期,雖然對沖基金的一些相關術語早已進入,對沖基金卻還聞所未聞。
國外對對沖基金的理解也頗為混亂不一,試列舉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獻對對沖基金的定義如下。IMF的定義是「對沖基金是私人投資組合,常離岸設立,以充分利用稅收和管制的好處」。美國第一家提供對沖基金商業數據的機構Mar/Hedge的定義是 「採取獎勵性的傭金(通常佔15—25%),並至少滿足以下各標准中的一個:基金投資於多種資產;只做多頭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桿效應;或者基金在其投資組合內運用各種套利技術。」美國另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HFR將對沖基金概括為:「採取私人投資合夥公司或離岸基金的形式,按業績提取傭金、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著名的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VHFA的定義是 「採取私人合夥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資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國國會就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問題作證時給出了一個對沖基金的間接定義。他說,LTCM是一家對沖基金,或者說是一家通過將客戶限定於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個體的組織安排以避開管制,並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資和交易運用下的高回報率的共同基金 。
根據以上定義,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間接定義,我們認為,對沖基金並非 「天外來客」,實質仍不外乎是一種共同基金,只不過組織安排較為特殊,投資者(包括私人和機構)較少,打個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資俱樂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眾投資俱樂部」。由於對沖基金特殊的組織安排,它得以鑽現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監管並可不受約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獲取高回報,從而衍化出與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諸多區別開來。
有人認為,對沖基金的關鍵是應用杠桿,並投資於衍生工具。但實際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資者也參與對沖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自營業務部門持倉、買賣衍生品並以與對沖基金相同的方式變動它們的資產組合。許多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大學捐款參與一些相同的操作並且名列對沖基金的最重要投資者。此外,從一個細分的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和債務是它們的資本的好幾倍這個意義上看,商業銀行也在運用杠桿。
通過對文獻的解讀,試將對沖基金與一般共同基金作如下對比(表1),從中可清楚地看出對沖基金的特點,進而確切把握究竟什麼是對沖基金。
表1 對沖基金與共同基金的特徵比較
對沖基金 共同基金
投資者人數 嚴格限制 美國證券法規定:以個人名義參加,最近兩年裡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義參加,夫婦倆最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如以機構名義參加,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規定:參與者由100人擴大到了500人。參與者的條件是個人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證券。 無限制
操作 不限制 投資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夥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賣空、衍生證券的交易和杠桿 限制
監管 不監管 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曾規定不足100投資者的機構在成立時不需要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登記,並可免於管制的規定。因為投資者對象主要是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強。 嚴格監管 因為投資者是普通大眾,許多人缺乏對市場的必要了解,出於避免大眾風險、保護弱小者以及保證社會安全的考慮,實行嚴格監管。
籌資方式 私募 證券法規定它在吸引顧客時不得利用任何傳媒做廣告,投資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參與:依據在上流社會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直接認識某個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通過別的基金轉入;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咨詢公司的特別介紹。 公募 公開大做廣告以招徠客戶
能否離岸設立 通常設立離岸基金 好處:避開美國法律的投資人數限制和避稅。通常設在稅收避難所如處女島(Virgin Island)、巴哈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鱷魚島(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盧森堡(Luxembourg),這些地方的稅收微乎其微。MAR於1996年11月統計的對沖基金管理的680億美元中,有317億美元投資於離岸對沖基金。這表明離岸對沖基金是對沖基金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HFA統計,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計算在內,離岸基金管理的資產幾乎是在岸基金的兩倍。 不能離岸設立
信息披露程度 信息不公開,不用披露財務及資產狀況 信息公開
經理人員報酬 傭金+提成 獲得所管理資產的1%-2%的固定管理費,加上年利潤的5%-25%的獎勵。 一般為固定工資
經理能否參股 可以參股 不參股
投資者抽資有無規定 有限制 大多基金要求股東若抽資必須提前告知:提前通知的時間從30天之前到3年之前不定。 無限制或限制少
可否貸款交易 可以自有資產作抵押貸款交易 不可以貸款交易
規模大小 規模小 全球資產大約為3000億。 規模大 全球資產超過7萬億
業績 較優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間年平均回報率為17%,遠高於一般的股票投資或在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的投資(同期內華爾街標准-普爾500家股票的年平均增長率僅12%)。據透露,一些經營較好的對沖基金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高達30-50%。 相比要遜色
2、什麼是「對沖(hedging)」,為什麼要對沖?
「對沖」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對沖」、「套頭交易」等。早期的對沖是指「通過在期貨市場做一手與現貨市場商品種類、數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約交易來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所存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劉鴻儒主編,1995)。早期的對沖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於農產品市場和外匯市場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實際生產者和消費者,或擁有商品將來出售者,或將來需要購進商品者,或擁有債權將來要收款者,或負人債務將來要償還者,等等。這些人都面臨著因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對沖是為迴避風險而做的一種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風險用期貨或期權等形式迴避掉(轉嫁出去),從而使自己的資產組合中沒有敞口風險。比如,一家法國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個月後要出口一批汽車到美國,將收到100萬美元,但他不知道三個月以後美元對法郎的匯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將蒙受損失。為避免風險,可以採取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同等數額的美元(三個月以後交款),即鎖定匯率,從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對沖既可以賣空,又可以買空。如果你已經擁有一種資產並准備將來把它賣掉,你就可以用賣空這種資產來鎖定價格。如果你將來要買一種資產,並擔心這種資產漲價,你就可以現在就買這種資產的期貨。由於這里問題的實質是期貨價格與將來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所以誰也不會真正交割這種資產,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貨價格與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該資產的買賣是買空與賣空。
那麼什麼是對沖基金的「對沖「?不妨舉出對沖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對沖是一種市場中性的戰略,通過對低估證券做多頭和對其它做空頭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將投資資本放大倍數,並使得有限的資源可以進行大筆買賣。當時,市場上廣泛運用的兩種投資工具是賣空和杠桿效應。Jones將這兩種投資工具組合在一起,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體系。他將股票投資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來自個股選擇的風險和來自整個市場的風險,並試圖將這兩種風險分隔開。他將一部分資產用來維持一籃子的被賣空的股票,以此作為沖銷市場總體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將市場風險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杠桿效應來放大他從個股選擇中獲得的利潤,策略是,買進特定的股票作多頭,再賣空另外一些股票。通過買進那些「價值低估」的股票並賣空那些「價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論市場的行情如何,都可從中獲得利潤。因此,Jones基金的投資組合被分割成性質相反的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場看漲時獲利,另一部分則在市場下跌時獲利。這就是「對沖基金」的「對沖」手法。盡管Jones認為股票選擇比看準市場時機更為重要,他還是根據他對市場行情的預測增加或減少投資組合的凈敞口風險。由於股價的長期走勢是上漲的,Jones投資總的說來是「凈多頭」。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以後會怎麼樣?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現價為150元,估計月底可升值至170元。傳統的做法是投資該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獲利20元,則利潤與成本的比例為13.3%。但如果用期權,可以僅用每股5元(現股價)的保證金買入某公司本月市場價為150元的認購期權,如果月底該公司的股價升至170元,每股帳面可賺20元,減去保證金所付出的5元,凈賺15元(為簡便計,未算手續費),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獲利15元,利潤與成本的比率為300%,如果當初用150元去作期權投資,這時賺的就不是20元,而是驚人的4500元了。
可見,如果適當地運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較低成本就可以獲取較多利潤,就象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在遠離支點的作用點以較小的力舉起十分靠近支點的重物。金融學家將之稱為杠桿效應。這種情況下,假如說不是為了避險(也就是實際上不對沖),而純粹是作市場的方向,並且運用杠桿來進行賭注,一旦做對了,當然能獲暴利,不過風險也極大,一旦失手損失也呈杠桿效應放大。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資金22億美元作抵押,貸款1250億美元,其總資產1200多億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涉及的各種有價證券的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杠桿倍數達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風險就可遭滅頂之災。
3、對沖基金類別(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據基金經理的報告將對沖基金分為8類:
1、宏觀(Macro)基金:根據股價、外匯及利率所反映出來的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資於新興市場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區,雖然也像宏觀基金那樣根據某一特殊市場的走勢進行操作,但更偏向選擇單個市場上行情看漲的股票,也不像宏觀基金那樣對指數衍生品感興趣;
3、多頭(Long Only)基金:傳統的權益基金,其運作結構與對沖基金相類似,即採取獎勵性傭金及運用杠桿。
4、市場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過多頭和空頭的對沖操作來減少市場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投資哲學與早期對沖基金(如Jones基金)最為接近。這一類基金包括可轉換套利基金;對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據債券市場的收益曲線操作的基金等;
5、部門(Sectoral)對沖基金:投資於各種各樣的行業,主要包括:保健業、金融服務業、食品飲料業、媒體通訊業、自然資源業、石油天然氣業、房地產業、技術、運輸及公用事業等;
6、專事賣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從經紀人處借入他們判斷為「價值高估」的證券並在市場上拋售,以期在將來以更低的價格購回還給經紀人。投資者常為那些希望對傳統的只有多頭的投資組合進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時持有頭寸的投資者;
7、重大事件驅動(Event-driven)基金:投資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況的事件。包括不幸(distressed)證券基金,風險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個對沖基金分配投資組合,有時用杠桿效應。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研究公司(1998)則將對沖基金分為15類:
1、 可轉換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購買可轉換證券(通常是可轉換債券)的資產組合,並通過賣空標的普通股對股票的風險進行對沖操作。
2、 不幸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資於並可能賣空已經或預期會受不好環境影響的公司證券。包括重組、破產、蕭條的買賣和其它公司重構等。基金經理人運用標准普爾賣出期權(put Option)或賣出期權溢價(put option spread ) 進行市場對沖。
3、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資於發展中或「新興」國家的公司證券或國家債券。主要是做多頭。
4、 權益對沖(Equity Hedge)基金:對一些股票做多頭,並隨時賣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權。
5、 權益市場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關的權益證券間的定價無效謀求利潤,通過多頭和空頭操作組合降低市場敞口風險(Exposure)。
6、 不對沖權益基金(Equity Non-Hedge):盡管基金有能力用短賣股票和/或股指期權進行對沖操作,但主要是對股票做多頭。這類基金被稱為「股票的采擷者」。
7、 重大事件驅動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稱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資。該基金投資於重大交易事件造成的機會,如並購、破產重組、資產重組和股票回購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資於固定收入證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轉換債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書基金等。
9、宏觀基金(Macro):指在宏觀和金融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直接對股市、利率、外匯和實物的預期價格移動進行大筆的方向性的不對沖的買賣。
10、市場時機基金(market timing):買入呈上升趨勢的投資品,賣出呈下滑趨勢的投資品。該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之間進行買賣。
11、合並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時也稱為風險套利,包括投資於事件驅動環境如杠桿性的收購,合並和敵意收購。
12、相對價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試圖利用各種投資品如股票、債券、期權和期貨之間的定價差異來獲利。
13、部門(Sector)基金:投資於各個行業的基金。
14、空頭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屬於賣主的證券,是一種用來利用預期價格下跌的技術。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個經理人或管理帳戶之間進行投資。該戰略涉及經理人的多元資產組合,目標是顯著降低單個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或風險波動。
盡管有以上許多種對沖基金的類別,但一般說來,主要是兩大類。
一是宏觀(Macro)對沖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為宏觀對沖基金是最凶惡的基金,風險最大,其實宏觀對沖基金的風險並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桿。雖然宏觀對沖基金追求投資戰略的多元化,但這類基金仍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A、利用各國宏觀的不穩定。尋找宏觀經濟變數偏離穩定值並當這些變數不穩定時,其資產價格以及相關的利潤會劇烈波動的國家。這類基金會承擔相當的風險,以期有可觀的回報。
B、經理人尤其願意進行那些損失大筆資本的風險顯著為零的投資。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投資者判斷泰銖將貶值,雖然無法准確預料具體貶值的日期,但可斷定不會升值,因此敢放膽投資。
C、當籌資的成本較低時,最有可能大量買入。便宜的籌資使它們即使對事件的時期不確定時也敢於大量買入並持倉。
D、經理人對流動性市場很感興趣。在流動市場上它們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筆的交易。而在新興市場,有限的流動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規模對宏觀對沖基金和其他試圖建倉的投資者造成一定的約束。新興市場對與離岸同行有業務往來的國內銀行進行資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對沖基金很難操縱市場。由於在較小的、缺乏流動性的市場,無法匿名投資,經理人還擔心會被當作政府或中央銀行交易的對立方。
另一類是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對密切相關的證券(如國庫券和債券)的相對價格進行投資,與宏觀對沖基金不一樣,一般不太冒市場波動的風險。但由於相關證券之間的價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桿效應的話就不能賺取高額利潤,因此相對價值基金比宏觀對沖基金更傾向於用高杠桿,因而風險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對價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總裁梅里韋瑟相信「各類債券間的差異自然生滅論」,即在市場作用下,債券間不合理的差異最終會消彌,因此如果洞察先機,就可利用其中的差異獲利。但債券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小,要賺錢就必須冒險用高杠桿。LTCM在歐洲債市一直賭「在歐元推出之前,歐盟各國間債券利息差額將逐漸縮小」,因為德國和義大利是第一批歐元國成員,希臘也於今年5月宣布加入單一歐幣聯盟,於是LTCM大量持有義大利、希臘國債以及丹麥按揭債券的多倉,同時也持有大量德國國債的空倉。與此同時,在美國債市,LTCM的套利組合是購入按揭債券和賣出美國國債。1998年8月14日俄羅斯政府下令停止國債交易,導致新興市場債券大跌,大量外資逃離並將德國和美國的優質債市視為安全島。於是德、美兩國國債在股市面臨回調的刺激下,價格屢創新高,同時新興市場債市則暴跌,德、美國債與其他債券的利息差額拉大。1998年年1至8月,義大利10年期債息較德國10年期債息高出值A1的波動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間;俄羅斯暫停國債交易後,A1值迅速變大,更在8月底創出0.57厘的11月來新高;進入9月,A1變化反復,但始終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報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著LTCM「買義大利和希臘國債,賣德國國債」的投資組合失敗了(希臘國債虧損同理於義大利國債);同時持有的大量俄國國債因為停止交易而成為廢紙;丹麥按揭債券自然也難逃跌勢。在美國,市債交易異常火爆,國債息減價增。自1998年8月1日後,市場利率較10年期美國國債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國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掉512點。同時,美國公司債券的拋壓同國債強勁的買盤形成鮮明對比,國債的利息被推到29年來低位,LTCM逃離持有的美國國債空倉被「逼空」。因此,LTCM在歐美債券市場上的債券投資組合上多空兩頭巨損,9月末,公司資產凈值下降78%,僅餘5億美元,瀕臨破產的邊緣。
3、 對沖基金的歷史與現狀
(1)創始階段:1949-1966年
對沖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瓊斯最初是一個社會學家,後來成為一個記者,再後來成為基金經理人。1949年Jones任職於《財富》雜志期間,受命調查市場分析的技術方法並撰寫文章。結果無師自通,幾乎在一夜之間從一個新手成為一個精通者,並在文章發表兩個月前,建立起一家合夥的投資公司。公司帶有後來的對沖基金的經典特徵,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對沖基金。存在一個獎勵傭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資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經理人員支付的薪水占所實現利潤的20%。此外,Jones在隨後的十年裡還創建了一套模擬指標。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夥公司,後來則改為有限合夥公司,其運作保持著秘密狀態,業績良好。
(2)初步發展和變化階段:1966-1968年
1966年《財富》的另一位記者Carol Loomis發現了業績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贊 「Jones是無人能比的」。該文詳細描述了Jones基金的結構和激勵方式,以及jones在後來幾年創建的模擬指標,並列出Jones基金的回報率-酬金凈額,發現大大超過了一些經營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過去五年的回報率比誠信趨勢(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過去10年的回報率則比Dreyfas基金高87%。這導致了對沖基金數目大增,雖然並不知道在隨後幾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確數字,但根據SEC的一項調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資合夥公司中有140家是對沖基金,其中大多數是在當年成立的。
雖然對沖基金的迅速成長與強勁的股票市場同步,但一些基金經理發現通過賣空來對沖投資組合不僅難度大、耗時,且成本高昂。結果,許多基金越來越求助於高額頭寸來放大股票多頭的戰略,從而對沖基金開始向多種類別發展,所謂「對沖」,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罷了。
(3)低潮階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給對沖基金業以災難性的打擊,據報道,SEC在1968年底所調查的28家最大的對沖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資產減少了70%(由於虧損和撤資),其中有5家關門大吉。規模較小的基金情況則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對沖基金急劇萎縮。
(4)緩慢發展階段:1974-1985年
從1974—1985年,對沖基金重新以相對秘密的姿態進行運作。雖然宏觀對沖基金在此期間嶄露頭角,但總的說來發展不是太快。
(5)大發展階段:90年代之後
對沖基金是隨著金融管制放鬆後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出現興盛起來的,特別是90年以後,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對沖基金迎來了大發展的年代。1990年,美國僅有各種對沖基金1500家,資本總額不過500多億美元。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高速增加,最近兩年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據美國《對沖基金》雜志調查,目前約有4000家基金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據基金顧問公司TASS的資料表明,目前全球約有4000多對沖基金,比兩年前的數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資產總值則由1996年15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億美元。而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的資料則認為,對沖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過5000個,管理資產在2500億美元以上。另據預測,今後5-10年間,美國的對沖基金還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其資本總額的增長將高於1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正在把退休資金以及各種基金會和投資經理人吸引過來,形成更強大的勢力。5年前,退休資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投資在對沖基金資本總額中僅佔5%,現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對沖基金組織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有對沖基金。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稱不叫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聲名顯赫,許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無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實大部分的對沖基金規模並不大。按資本總額來區分:5億美元以上的僅佔5%;5000萬-5億美元的約佔30%;5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65%。約有四分之一的對沖基金總資產不超過1000萬美元,有人說,「它們的運作像個小作坊,通常是在僅有一兩個人的辦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際對沖基金依次為:美洲豹基金(資產100億美元)、量子基金(資產60億美元)、量子工業基金(資產24億美元)、配額基金(資產17億美元)、奧馬加海外合夥人基金(資產三類17億美元)、馬弗立克基金(資產17億美元)、茲維格-迪美納國際公司(資產16億美元)、類星體國際基金(資產15億美元)、SBC貨幣有價證券基金(資產15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國際公司(資產13億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內對沖基金依次為:老虎基金(資產51億美元)、穆爾全球投資公司(資產40億美元)、高橋資本公司(資產14億美元)、帽際基金(INTERCAP,資產13億美元)、羅森堡市場中性基金(資產12億美元)、埃林頓綜合基金(資產11億美元)、套利稅收等量基金(資產10億美元)、定量長短賣資金(資產9億美元)、SR國際基金(資產9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公司(資產8億美元)。
二、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
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行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其表現引人矚目,而90年代也是國際金融動盪不安,風險日增的年代,從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債券市場危機機墨西哥危機,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世界似乎越來越不得安寧。許多人指責對沖基金是金融風險之源,特別是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於這一流行的說法,我們先作一般性的討論,然後再引證資料,介紹一些對對沖基金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實證分析。
1、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一般性討論
一般來說,對沖基金並不具有較其他機構投資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對較小的規模。到1997年底,對沖基金全球資產僅3000億美金,而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產超過20萬億美金,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資金高達11萬億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則在1996年就已有7萬億美元之多。
(2)大部分對沖基金不用杠桿或所用的杠桿比例小。有人或許會說,對沖基金雖然規模小,但使用杠桿作用大。事實並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對沖基金整體上運用的杠桿比較適度。約30%的對沖基金不運用杠桿,約54%的對沖基金運用小於2:1的杠桿(1美元當作2美元投資),只有16%的對沖基金運用大於2:1的杠桿(即借貸額超過了其資本額)。極少數的對沖基金的杠桿大於10:1。並且大多數運用高杠桿的對沖基金進行各種各樣的套利戰略,因此其杠桿的量不一定是其實際市場風險的一個准確尺度。與此同時,銀行、公司及機構投資者也運用杠桿,考慮到它們管理的資產加起來數倍於對沖基金,誰的作用更大不難想像。
(3)對沖基金信息匱乏。有人認為,對沖基金還可利用「羊群效應」,自己作領頭羊。如果這是真的話,將取決於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8. 利率上升引起債券價格和股票價格如何變動
利率上升,一般情況是股票和債券下降。基本在資本市場的資金一定的情況下,資本有逐利性。利率上升會引導資金流向儲蓄。從而導致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需求量減少了。相應的價格就下降了。
9. 港元保衛戰的難點在哪裡為什麼
港元保衛戰 1.六次戰役 1997年7月18日——投石問路; 1997年8月——初試牛刀; 1997年10月——大舉進攻; 1998年1月——持續騷擾[這四次金融大鱷滿載而歸]; 1998年6月——持續騷擾; 1998年8月——官鱷對決[對沖基金削弱的轉折點]
2.炒家基本策略 A.三市聯動 股市拋空; 股指期貨市場拋空; 匯市拋售港元; 結果:拋售港幣沖擊港元匯率,導致港幣對美元貶值, 匯率下跌,通過聯匯制下的美元均衡流動機制見外匯市場 與RMB升值問題部分]和套利機制使港府推動港幣利率上升, 而利率上升則導致股票市場下跌,從而恆生指數下挫,最 終也導致股票指數期貨市場下跌。炒家同時在股票現貨市場和期市獲利。B.心理攻防 利用周遍經濟體崩潰的事實和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定 氣氛,在各市場散布謠言,進一步誇大市場不穩定因素, 反復強調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不合理因素,促使各種 謠言"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上述策略連環相扣,屢試不爽。
3.1998年8月決戰 A.炒家拆借策略的變化 在前面五次的匯,期,股市沽空中,炒家均從市場 拆借港幣,狙擊匯市,同時扯高利率,這使他們承擔了 高額的利息成本支出和在匯市的虧損。7 自1998年3月,利用市場暫時穩定和利率回落,炒家 積極收集港幣,特別是在4,5月間趁港幣利率低時,從市 場大量拆入港幣.同時為了避免承擔高額利息損失和牽制, 他們還改在債券市場發債和掉期籌集資金等.通過這樣的 方法鎖定利息支出,炒家就避免了高息的懲罰,利率再高, 只會導致香港經濟受損,股票現貨和指數期貨市場下跌。B.匯市爭斗 炒家四市輪番拋售——1998年7月底8月初,日元持續下 跌,美國股市高位回落,國際炒家利用這一良機在世界四 大市場[紐約,倫敦,悉尼和香港]輪番拋售港幣。8 8月5,6兩日,國際投機者在港匯市場共拋出近400億 港幣,同時在匯,股和期三市沽售港幣,股票和期指.
同時,他們還在股票市場拋空港股現貨,並在此前後在恆生 指數期貨市場沽空大量的期指合約.意圖有二: 若聯系匯率制度被沖破,港幣有即時貶值30%或以上的 可能,炒家將手上等值400億港幣的美元換回港幣可獲30%, 即120億港幣的利潤; 若港府捍衛聯匯制,必然以外匯基金接下沽空的港幣, 從而導致利率上升,結果股票市場大跌,期指也大跌.假 恆指下挫3000點,那麼50000張淡倉合約可掙75億港幣, 再加上現貨市場收益,可獲利至少100億港幣。9 港府策略轉變——出乎炒家意料之外 在炒家計謀未售之前,港府已摸清楚其套路,掌握了 其三市聯動策略.於是港府放棄使用外匯基金承接,改用 政府儲備吸納港幣[由於儲備兌換為港幣之後仍然迴流到 銀行體系,使港幣資金未被抽緊,避免了利率急升的危機] 雙方爭斗 8月5日,炒家拋售港幣,港府以財政儲備接盤,據估計, 香港政府大約動用了近230億港幣,兩大發鈔銀行也接下 30億港幣。8月6日,港府再以新招接納了100餘億港幣沽盤,連續 二日,接納近400億港幣.炒家無功而返。
結果,炒家進一步大力拋空股市現貨和期貨,還利用中國水災, 日本和香港經濟低迷等利淡消息,在倫敦和其他金融中心 製造和散布人民幣與港幣貶值論調,拚命質低恆指.使港 股兩周之內跌去1200點,港府與炒家對抗的主戰場也從匯 市轉到了股市; 8月6日,市場因信心不穩定以7254點收市,全天跌去212 點; 8月10日,港股跌破7000點,11日破6800點,8月13日跌 至6544點,創5年半以來新低.炒家揚言要將恆生指數質低 至4000點[6000點是心理關口,一旦跌破,將導致香港經濟 萬劫不復]。11 C.股市與股指期貨市場決戰 為打擊炒家,港府根據《外匯基金條例》所賦予的權 力,於8月14日利用外匯基金,高姿態大舉買入恆指成分 股[尤其是大的藍籌股],同時在股指期貨市場做多,購入 10000張合約.從是日開始至8月28日,共10個交易日,港 府與炒家展開了決戰 逼短線客平倉,進行主力決戰 8月14日,港府與炒家的戰幕正式拉開.首先高調入市 掃入藍籌股,逼迫短線沽空客平倉,集中精力與國際炒家 決戰.當日,港股勁升564點,升幅逾8%.收市報7224.69 點.誓言恆指將跌至5500點而在6500點狂沽期指的炒家被 迫離場。
8月20日,港府利用日元回穩的有利條件,於上午掃貨, 加上市場其他程式買盤入市搏短線反彈,刺激恆指上升 260點,直逼7900點.是日,港府主要策略包括在現貨市 場集中買入匯豐,香港電訊及和黃等大藍籌股;在期貨市 場開始買入9月期指; 拉鋸相持 8月25日,港府挾高隔夜拆息至15厘,迫使部分炒家大 手低價出售美電套現港幣以交收.市場估計炒家損失在 1600-2000萬港幣; 總體而言,8月21日至26日,港府與炒家處於相持不下 階段,至26日大市以港府努力而以7864點報收。13 結算慘勝 8月27日,決戰前夕,俄羅斯金融危機引發全球股票市 場下挫,同日紐約股市下挫200點,歐美股市跌幅均在3% 以上,新興市場更有下跌8%,亞洲股市全面報跌;港市開 市半小時內,多空雙方成交30億港幣; 其後,港府主力掃高匯豐,中國電信,和黃等重要恆指 成分股與炒家硬碰;僅收市前15分鍾以內,就有83億港元 股份易手,在港府力守下,港股全日升88.57點,以7923 點收市; 8月28日,在國際市場影響下,港股低開50餘點,拋售 盤蜂擁而至。14 為使恆指維持在7800點,港府嚴陣以待,整個上午,指 數在7800點以上窄幅波動.下午,拋盤仍然不斷,但政府 已基本控制大市,恆生指數最終以7829.74點收市。港府投入產出 從14日開始到28日截止,港府累計投入1181億港幣入市 吸納恆指33隻成分幅.最終使恆生指數由6660點反復回升 至7829點,共升1169點,升幅為17.55%; 炒家要麼已遭損失[實際數據缺乏],要麼已被追交保證 金,部分炒家感覺到無利可圖,已經平倉離場[無統計數 據,據猜測,炒家可能共動用了至少6250億港幣攻擊香港市場]。
三,餘音 1.股票該如何減持。10個交易中港府動用了1000億港幣買入了恆生指數33隻成分股.
為了管理好這批股票,政府專門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公司,加上稍後並入的90億港元的土地基金 股票投資,外匯基金投資公司共管理的股票投資組合價值 1271億港幣,被市場稱為"官股".約2年後的2000年8月 3日,這批股票已增值到2475億港元,賬面盈利1204億港 元,全港人均賬面獲利17200港元。在做了各項扣除後,共有1270億港元的股票需要逐步 減持,而這1000餘億元的股票如何全身而退已經成為香港 各界關注的焦點,這已成為港府較為頭疼的事。16 表2 港府持有的恆指成分股情況 吸納股份 匯豐銀行 香港電訊 中國電訊 和記黃浦 中國電信 其他藍籌股 8月期指好倉 9月期指淡倉 數量 2.3億股 8.3億股 4.7億股 2.9億股 1.2億股 不詳 40000張 100000張 盈虧[億元] 1.5 0.83 0.23 0.58 0.6 0 5 14 17 2.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港府幹預行動的疑點: 港府幹預名為捍衛聯系匯率,但卻在股市,期市大動手 腳.實際資料顯示,港府抽緊銀根,匯市接盤已經達到了 打擊炒家的目的,似乎沒有必要在股市和期指市場冒險; 港府幹預行動得到了華資大戶的支持,他們既不拋售股 票也不借出股票給炒家,減小了恆指的拋售壓力,使港府 利用較小的代價就拉高了指數.第三大市值的中國電信股 價偏低,股份集中在中資財團手中,對恆指的杠桿作用顯 著,本應是其首選.但是港府在干預中,卻放棄這一籌碼 而瘋狂吸納流通量大,股權分散,且不支持干預的匯豐和 香港電訊,原因何在[匯豐和電訊均由英資和美資控制]。
港府8月入市干預雖然獲利20億元,但是並沒有使高位沽空的炒家受損,實際上炒家的損失並不大.因為在1997 年金融危機以來,炒家已經多次狙擊港幣,使香港成為其名副其實的"超級提款機".8月決戰僅使其略微受創, 但未傷其筋骨。因此,仔細分析上述疑點,港府借打擊國際炒家為名,借機從以Morgan Stanley為代表的海外基金和投資銀行手中奪回對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控制權目的十分明顯.顯然是想師出有名。在恆指33隻成分股中,港府已成為大股東,據有關資料顯示,港府當時持有匯豐5-10%的股權,為最大股東.持有香港電訊10%股權,也是大股東之一。港府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控制了香港的經濟和金融控制權匯豐長期充當香港中央銀行的角色,是香港最大的發鈔銀行,壟斷著全港銀行市場的70%.而香港電訊則獨家壟斷香港電訊業,因此控制這二者實際上就等於控制了香港 的金融經濟命脈.而在回歸之前,他們是控制在英資和美 資手中,顯然是心腹大患.但是,正常情況的收購會遭受英資注意,也會違背港人治港原則.因此,有理由相信,港府的目的基本實現.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索羅斯為什麼明知如此,還要知難而上。
希望能幫到你!
10. 怎麼操作股票才算是對沖投資呢 能舉個例子解釋一下嗎
對沖投資:對沖(Hedge)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套利(Arbitrage),意味著從價格聯系的差異中獲得無風險利潤,在完全有效率的市場,這樣的機會不會出現,只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抵消(Offset),即「避險」、「對沖」之意,在相關交易中,為降低市場波動風險,而同時持有方向相反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頭寸的來抵消市場交易中所存在的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
對沖基金是通過在國內外市場運用各種策略(如杠桿,買空賣空,衍生品等)來抵消市場下跌帶來的損失,以獲得比傳統股票和債券投資更高收益而私下募集資金進行積極管理的投資基金。對沖基金也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貨和金融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與金融組織結合後以高風險投機為手段並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
舉個例子,在一個最基本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
又譬如,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中看好的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較差的幾只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劣質股,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而產生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劣質股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可以說是一種基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對沖基金操作的宗旨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對沖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風險對沖的內涵,HedgeFund的稱謂亦徒有虛名。對沖基金已成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的代名詞,即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復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杠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對沖基金操作的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實買空賣、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在最基本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Option)。
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只劣質股。
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可以說是一種基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對沖投資策略:
1.可轉換套利型:
在該策略下持有可轉換證券的多頭頭寸,並通過賣空其對應普通股股票對該多頭頭寸保值。基金經理往往購入可轉換證券的多頭頭寸(如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優先股或者購股權),然後賣空目標普通股股票將它的一部分頭寸對沖,捕捉市場上與這些證券相關的缺乏效率的機會。該策略實行的時間多是在出現了某些與目標公司相關的特殊事件,或者是因為基金經理相信這些證券存在著錯誤定價。
2.多頭/空頭權益型:
該策略又可稱為權益對沖策略,在持有股票多頭的同時賣空股票或者股票指數期權。該組合依據市場條件,可以是任意的凈多頭或者凈空頭。權益對沖基金經理通常在牛市提高凈多頭頭寸,在熊市則相反,減少持有的多頭頭寸甚至是只做空不做多。股票指數看跌期權經常作為市場風險的對沖手段。於是,該策略在多頭獲利、空頭虧損的情況下產生了凈收益,或者是相反的情況,在多頭虧損、空頭獲利的情況下產生了凈損失。權益對沖基金經理的收益與傳統的股票挑選者一樣,都是在上升的市場上獲利,但是他們會運用賣空和對沖手段在下降的市場上做的更好。
3.賣空偏好型
4.權益市場中性型 :
該策略通過精心挑選凈風險暴露為零的頭寸組合,試圖在上升或者下降的市場上都獲利。基金經理持有大額的權益多頭頭寸,並同時持有與其數額相等或者近似相等的空頭頭寸,使凈風險暴露接近與零。保持為零的凈風險暴露為權益市場中性基金經理的普遍特徵,這樣的話,他們可以均衡系統性變化使整個股票市場的價值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5.事件驅動型:
事件驅動型。基金經理試圖預測某個交易的結果和資本進入的最佳時間。由於這些事件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這就為能夠正確預測結果的基金經理帶來了投資機會。
事件驅動型策略包括了合並套利(merger arbitrage)策略、不良債券策略、特殊狀況策略等。有些基金經理長期採用某種核心策略,其他的經理則針對不同的事件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投資工具包括多頭和空頭的普通股,債券,購股權,期權等。
6.全球/宏觀型:
運用該策略要充分的對股票、利率、外匯和商品的價格做出評估,然後運用杠桿對預期的價格波動下賭注。
7.新興市場型 :
主要投資於通貨膨脹率較高、經濟具有潛力大幅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股票與證券。如巴西、中國、印度和俄羅斯。
8.固定收入套利型:
固定收入套利策略的目的在於利用相關聯的利率產品之間不規則的定價來獲利。大多數基金經理力求在較低的波動性下獲取穩定的收益。具體策略有:利率互換套利,美國與非美國政府債券套利,遠期收益曲線套利和抵押支持證券套利等。
9.期貨管理型:
該策略主要投資於全球的金融、商品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基金經理通常被稱為商品交易顧問。
10.多重策略型:
該策略的典型特徵是,將前述幾種投資策略動態的組合起來進行投資。
投資技巧:
第一,對沖基金會使用券商來執行其交易,首先可以通過他們的券商看他們是否真有賬戶和執行的狀況。
第二, 檢查對沖基金用的是哪些服務供應商,並檢查他們的背景。特別是他們的行政服務商,因為他們管理著對沖基金的現金賬號,並擔有監管的職責。
第三, 檢查看對沖基金的行政服務商是否也投資他們,如果是,那表示他們相信該基金的投資策略。
第四, 如對沖基金請四大財務會計公司作財務或審計,那他們就比較可靠。
第五, 最好能訪問一下基金公司的辦公室,並能和投資經理面談。
第六,投資人必須了解有些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非常激進,當然這樣他們的投資回報才會比較高,風險也較大。投資人對這樣的對沖基金只能投一部分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