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證券市場紅周刊與證券市場周刊的關系及區別
是一個公司發的兩本刊 一個主要是宏觀的 一個是證券股票為主
② 證券市場周刊與證券市場紅周刊一樣嗎 是同一家媒體的不同名字,還是只兩家媒體啊
不一樣。是同一家媒體的不同刊物。
兩家均隸屬於財訊傳媒集團( SEEC Media Group Ltd. )。財訊傳媒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最具全球視野和國際影響力的主流媒體運營商,是香港上市公司(聯交所股票代碼: HK0205 )。集團多年來成功經營平面及互動媒體,旗下擁有《新旅行》、《財經》、《證券市場周刊》、《新地產》、《成功營銷》、《美好家園》、《中國汽車畫報》、《證券市場紅周刊》、《體育畫報》、《電腦時空》、《秀》、《他生活》、《信息方略》、《視覺》、《動感駕馭》、《timeout消費導刊》北京、上海中英文版等二十餘種刊物,以及財經網、支點網等網路媒體。
③ 誰了解證券市場紅周刊,怎麼樣
我看過,本人認為還可以。因為裡面的內容有對政策的了解,有對企業前景的觀望,有對經濟發展的看法,還有很多散戶寫的文章。你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開闊你的眼界,增加你的知識面。不過你要學會分析,取長補短,學為中用。他推薦的股票不一定都好,但可以參考。主意還是自己拿。
④ 證券市場周刊和證券市場紅周刊區別和優劣,側重點和價值是什麼,哪個更好沒看過的就甭亂說了
證券市場周刊與紅周刊共同點有兩個,一.同屬於財訊傳媒集團下屬期刊;二.都是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期刊。但兩者因受眾定位不同內容存在較大差異,紅周刊側重對上市公司股票的技術分析(K線、量價比等),而證周側重宏觀經濟分析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財報)。選哪種要看你是否信奉有效市場假說,且偏重於弱式-有效市場假說還是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說了,呵呵
財經雜志的報道範疇更多、更全面,與以上兩種雜志可比性不強,市場上同類型雜志為《新世紀周刊》,兩者報道範圍除證券、經濟相關外,還涉及政治、改革、民生、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如果說紅周刊和證周更側重於定量分析的話,那財經和新世紀就是以定性分析為主。
經濟觀察報知之不多,故不在此評論。
建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刊物兩手抓。
⑤ 那些股票的報紙或者雜志比較權威。~
有專業的證券報啊
上海的第一財經頻道很不錯,如果不在上海的話東方衛視早晨開盤時段有轉播第一財經的
⑥ 跟《證券市場紅周刊》合作可靠嗎
不會有問題。先說下和這個紅周刊。
證券市場紅周刊屬於財訊傳媒集團下屬期刊;是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期刊。紅周刊側重對上市公司股票的技術分析(K線、量價比等),紅周刊更側重於定量分析。有一些忠實的用戶,背景在這里,還怕他耍賴嗎。
⑦ 證券市場紅周刊的介紹
《證券市場紅周刊》是中國證監會惟一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刊物;1997年創辦《證券市場紅周刊》;在國家統計局1998、1999、2000年全國媒體調查中閱讀率排名第一;曾被美國期刊協會評選為世界十大財經媒體之一;在中國證券類雜志市場佔有率超過80%。《證券市場紅周刊》現已成功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財經信息服務集團和證券教育集團,旗下擁有國內最大的證券培訓學校——紅學堂。
⑧ 證券市場紅周刊股票論壇 為什麼注冊了會員後,裡面的文章都不能看
再試試
⑨ 證券市場紅周刊:把流行元素嫁接到選股中
「其實我的選股思路並不復雜,看到身邊的『新潮、熱門』流行元素,會首先想到這些事情能不能和資本市場聯系起來,與哪些個股有關。和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的新興高科技我最感興趣。」電話另一頭騰逸投資總監張飛騰對《紅周刊》記者說。但他不僅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背後的東西,基本面、技術面都會用到他的選股中。此外,市場變化無常,嚴格做好風控,及時反思才能在市場中活的更長久。
新潮、熱門現象與選股。
那麼,時代飛速發展,各種新潮熱門現象層出不窮,張飛騰是不是有重點關注的方向呢?「是的,我對前沿的高科技更喜愛。」面對《紅周刊》的提問,張飛騰回答道。而且他眼裡的這些高科技,基本都是能夠在衣食住行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因為這樣的事物和現象,他才能去體驗,能做更直觀的判斷。
比如,當VR(虛擬現實)技術逐漸興起時,二級市場開始出現VR概念股。而張飛騰並沒有直接跟風,而是先從市場上買回國內、國外不同類型的VR設備實地運行體驗。張飛騰說:「國外VR眼鏡價格都在1萬元左右,效果好但價格高。而國內VR眼鏡價格低,基本都在千元以下,但效果體驗非常差。」那麼最後體驗的結論就是,虛擬現實和3D電視的感覺類似,設備不完美、舒適度不夠,稍好一點的設備價格又太高。
他還對資料和數據運行加工和分析發現,現在VR技術的應用還集中在航空教育、醫學培訓等方面,真正進入爆發期可能還需要技術方面進一步的突破。因此,他對VR概念的炒作只有了小倉位博短線參與了歌爾聲學這類的股票。「但我也一直關注行業動態,畢竟這個行業前景廣闊,總有一天會進入爆發期。博短線參與,也是為了保持對這個行業的關注度,能在這個板塊普漲前捕捉到蛛絲馬跡,而不至於大概率錯過機會。」
說到此處,張飛騰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他是影迷,如果有時間他就會坐到電影院去看一場時下大片。同樣的,和別人看電影不一樣,他看電影還會發現背後的機會。2013年初,《西遊降魔篇》上映,因為周星馳的加盟,讓這部電影的觀眾場場爆滿。「雖然我看《西遊降魔篇》的時候,最終票房數字還沒出來,但看著火爆場面,就可以判斷票房數字會不菲,那麼作為這部影片的投資方和發行方的華誼兄弟,是直接受益者。」
看電影回來後,他開始認真研究華誼兄弟這只股票,以及該股票所處的影視文化傳媒板塊。「當時的大環境是,影視文化傳媒有政策支持,市場大爆發,各大影院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再加華誼兄弟強大的導演和明星團隊,同時華誼兄弟還在2013年投資了掌趣科技。股價水漲船高可期。」張飛騰回憶說,「於是我在2013年4月份,以每股5元左右(向前復權,下同)大手筆買入華誼兄弟,而這只股票也不負眾望,10月份漲到了17元左右。我的股票也在9月份以15元的股價賣出,5個月的時間就賺到了300%的收益」。
事後,通過新聞和公告了解到,《西遊降魔篇》以12.48億元總票房成為2013年票房冠軍。2013年華誼兄弟中報凈利潤達到4億,同比增長282%,確實出現爆發式增長。這也印證了張飛騰之前對這家公司判斷的正確性,「股票炒的就是預期,如何讓你的選擇和預期不出現大的偏差,就來自你在生活中對一些細節的判斷和深挖。」
那麼,又是什麼能讓張飛騰在華誼兄弟股價還處於上漲時果斷止盈呢?張飛騰表示,做股票不可能從魚頭吃到魚尾。之所以會在15元左右的位置賣出華誼兄弟,是從市場的大環境考慮的。創業板從2012年12月的585點開始到2013年10月的持續拉升,相比大盤「風景獨秀」,這也造成了創業板的投資過熱,許多股票都漲得非常瘋狂,市盈率普遍偏高,股價已經遠遠透支了業績增長。比如,身處創業板的華誼兄弟,從每股15元的價格去判斷其估值,與當時的業績相比較,已經觸及了短期的「天花板」。另一方面,2013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促進利好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可能也已經消化得較為充分。因此我判斷華誼兄弟的這一波上漲行情可能即將結束,也就選擇了獲利了結。
「因此,僅僅通過一部電影票房的好壞來決定影視股的投資邏輯顯然還有失偏頗。《西遊降魔篇》的票房大賣僅僅是華誼兄弟股價上漲的催化劑。選擇不選擇哪只股票,必須綜合考慮。」張飛騰說。
把握「人棄我取」大機會。
關注新興產業機會,還存在一個問題,雖然有機會,但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產能過剩,像光伏行業。「一個行業發展過程中,都存在這個問題,這是經濟規律。尤其是我們國家,不少領域還有補貼和扶持,更容易出現投資熱和惡性競爭。」
但這些行業最會「剩者為王」,因此就有著「人棄我取」的機會。而張飛騰就在光伏產業板塊的投資中獲取過超額回報。2007年左右,剛剛興起的光伏產業出現了一波實體建設投資熱潮,由於光伏行業中的多晶硅利潤巨大,眾多地方政府和投資者一哄而上,很快惡性競爭、利潤下滑,造成了該產業嚴重的產能過剩,許多龍頭企業都陷入困境。從此前國內一批光伏企業在美股的股價表現情況來看,進入2008年之後,這些企業的股價都出現了超過90%左右的大幅下挫,如英利綠色能源的股價從2008年年初的約每股40美元下跌至年末的2美元左右,阿特斯從年初的每股約50美元下跌至年末的5美元左右。我國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總市值,也從2007年的最高點約320億美元,縮減到2008年的不足20億美元。
如此快速的萎縮速度讓許多人開始擔心未來光伏行業會不會消失?張飛騰卻堅定的認為,光伏是新能源的一個方向,國家也有政策在扶持,光伏行業不僅不會消失,一些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還是會繼續繁榮發展。且中國的光伏產業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0%以上,洗牌淘汰了一批公司,生存空間進一步擴大。20億的總市值顯然還有充足的上升空間。基於這種判斷,在經歷了光伏企業大洗牌的4年後,2012年,張飛騰開始大舉買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的光伏企業股票,潛伏半年多的時間以後,一些龍頭股股票開始紛紛發力,其中僅阿特斯一隻股票就讓他獲利超過15倍。
而對於為什麼選擇投資美股,張飛騰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都集中在美股,同時相比A股的光伏企業,美股跌得更透,價格更便宜,投資機會也更多。
借鑒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現在的一些新興行業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也因為國家的扶持力度較大,一些中小企業紛紛涉足,造成了產能過剩的隱憂,雖然這些新興行業是否會「重蹈」光伏產業惡性競爭、嚴重產能過剩的「覆轍」還不明朗,但張飛騰認為,從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行業也一定會存在,如果後期行業面臨倒閉潮或者重新洗牌,龍頭企業出現一些危機,可能反而是比較好的投資機會。
及時反思 嚴格風控。
采訪中,張飛騰也提到巴菲特、歐奈爾等一些投資大家的書籍都是他的「枕邊書」,許多投資心得讓他受益匪淺。
「威廉·歐奈爾說過,絕不買入處於低價位的股票,但只要股票突破了它的較長時間形成的底部,產生相對以前價位更高的新價位時,就買入股票。這樣你就能在某個股票開始發動一個大的漲勢時及時買入,而不是買入某種股票後,浪費6個月或9個月去等它上漲,最後有時還不知究竟它上漲還是下跌。」
這一條技術面的分析就被張飛騰綜合運用到了前面提到的對華誼兄弟的投資當中。在決定具體的買入時機之前,張飛騰發現華誼兄弟的股價走勢此前已經大約橫盤了三年多的時間,從技術角度調整得較為充分,當其股價創出5元的階段新高時,他選擇大舉買入,因為此時前期所有的套牢盤得到釋放,使得其股價上漲起來也更輕松。
不過,市場中沒有長勝將軍,市場也會有牛熊周期。2015年7月他推出的第一隻產品「騰逸一號」就生不逢時,正好趕上了去年的「股災2.0」,在成長過程中又遇到了熔斷時期的暴跌3.0。市場環境不佳也導致「騰逸一號」在存續的一年時間內未能實現正收益,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在股市的暴跌期間,「騰逸一號」的收益曲線卻並未出現大幅波動,走勢也較為平穩。
對於如何成功躲過股市兩次大跌,張飛騰解釋說,這個是綜合了自己的擇時能力和風控能力起的效果。比如,在2015年6月股災1.0發生後,國家隊開始救市,也使得很多人試圖抄底,但張飛騰發現仍然有很多杠桿盤還是在被清理過程中,場內資金不斷在逢高減持,判斷市場還沒跌夠。而2015年12月滬指雖然也出現了一波小幅反彈行情,但張飛騰分析發現,在此期間市場未能出現放量,同時前期的一些套牢盤也在紛紛出逃,因此判斷這一波的反彈僅僅是對前期下跌的修復,市場仍然面臨調整,而1月份正式推出的熔斷政策則無形中加劇了市場的調整幅度,但在此之前,張飛騰已經提前將倉位從最高峰50%下調至10%的水平。「『騰逸一號』是結構化產品,背負的杠桿比重較大,採取了更加嚴格的投資機會的篩選和風控也有很大的關系。在市場中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⑩ 推薦幾本最好的證券股票周刊雜志好嗎,還有報紙多謝!
我自己的一點心得。
《每日經濟新聞》里一個版面有主力增減倉的倉位變動情況,是個不錯的參考。另外一些評論文章也不錯。屬於微觀方面。
《上海證券報》或者《中國證券報》,裡面的大政方針是官方的權威言論。還有對於行業的分析報告也十分有水準。另外也有高水平的評論文章。屬於宏觀方面的。
《理財周報》,這個報紙於理財方面的東西非常全面,包括股票、基金、保險、金融、汽車、黃金等等方面。關於股票方面,這份報紙的編輯水平非常高,無論是對鋼鐵、汽車、電力等板塊的分析還是對主流券商的倉位分析和股票池的分析都十分到位。另外一期對於基金的分析也很到位,是一份非常好的報紙。
《證券市場紅周刊》,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證券周刊,以及中國證監會指定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刊物。無論是官方的權威言論還是民間的高手論道都能找到不少有價值的東西。
這些是我經常看的,但是我很少看那些亂七八糟的報紙,尤其是天天推薦黑馬,把自己吹的神乎其神的,往往是用來忽悠人的。最好還是看官方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