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有哪些
1.系統性原則
各指標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它們不但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狀態,而且還要反映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每一個子系統由一組指標構成,各指標之間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層次性,自上而下,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評價體系。[1]
2.典型性原則
務必確保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盡可能准確反映出特定區域——高西溝的環境、經濟、社會變化的綜合特徵,即使在減少指標數量的情況下,也要便於數據計算和提高結果的可靠性。另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權重在各指標間的分配及評價標準的劃分都應該與高西溝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
3.動態性原則
生態一經濟一社會效益的互動發展需要通過一定時間尺度的指標才能反映出來。因此,指標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動態的變化,應該收集若干年度的變化數值。
4.簡明科學性原則
各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以科學性為原則,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高西溝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狀況,能客觀全面反映出各指標之間的真實關系。各評價指標應該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過多過細,使指標過於繁瑣,相互重疊,指標又不能過少過簡,避免指標信息遺漏,出現錯誤、不真實現象,並且數據易獲且計算方法簡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
指標選擇上,特別注意在總體范圍內的一致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為區域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的,指標選取的計算量度和計算方法必須一致統一,各指標盡量簡單明了、微觀性強、便於收集,各指標應該要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選擇指標時也要考慮能否進行定量處理,以便於進行數學計算和分析。
6.綜合性原則
生態一經濟一社會的互動「雙贏」是生態經濟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綜合評價的重點。在相應的評價層次上,全面考慮影響環境、經濟、社會系統的諸多因素,並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
B. 股票怎麼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
交易系統怎麼建立,其實網上就有。
說簡單點:交易系統就是什麼時候該買,買多少倉位,買什麼;什麼時候該賣,賣多少倉位;如果失手你該怎麼處理,其實就是止損。等等。交易系統不可能100%正確,勝率一般達到70%就了不起了。
你說的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當交易系統建立了,有時候我們又懷著僥幸在炒股,該止損的時候沒有止損,有時候又漲上去了,但又時候又跌回去了。你想過沒有,如果繼續下跌?如果失手?
從長期來看,堅持自己的交易系統是必須的。正是因為交易系統的小概率事件,特別是在震盪市上,更容易動搖我們堅持交易系統的信念。
所以,又有人說:交易紀律是交易系統的核心。
C. 關於股票投資方面,請問股票指標是什麼意思
股票投資方面,股票指標是指用數據統計出來的規律。
1.股票指標基本上都是基於數據歸納,總結出來的規律,用來交易;
2.股票指標都有滯後性,因為先有數據才有指標的變化;
3.牛市行情買入指標比較有效,熊市行情賣出指標比較有效。
投資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投資方法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樣,股市中有一些人專門利用股市指標進行投資,他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股票指標都是建立在數據之上,這些數據基本跟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成交量有很大的關系,基本上指標都是圍繞這些數據做一些統計,從而發現股票中的一些規律,然後用來交易股票。
三、不同市場指標的作用完全不一樣
很多人對股票做了總結,得出了相同的答案。
1.牛市中買入指標比較有效,因為牛市中股票都是不斷上漲,每次下跌就是最好的買點,買入指標在牛市中效果非常好。
2.熊市中賣出指標效果非常好,股市處於熊市,股票都在不斷地下跌,每一次賣出都非常正確,所以賣出指標在熊市很有效。
技術指標只能夠做參考,如果完全按照技術指標操作,基本上都會發生虧損,沒有任何一個指標能夠幫你賺錢,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
D. 如何建立業務數據分析指標體系教你完整的方法論
1. 一個比喻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指標體系的建立,比作穿衣服,剛開始沒有衣服可穿的時候,可以先找人借一件,這件衣服或許不太合身,但能滿足抵禦寒冷等基本需求。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就可以去選擇其他更加適合自己的衣服。
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是一樣,可以先從其他企業借鑒過來,剛開始未必很合適,但能讓業務更快地走上正軌。
隨著業務的發展,再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優化調整。
2. 用魚骨圖
利用魚骨圖,可以一層一層地進行分析,如同抽絲剝繭一般,從而找到影響業務的關鍵因素。
比如說,把一家企業的願景與方向,先分成幾個大的方面,再細分為一些具體的指標,然後從中找到對業務影響比較大的指標,也就是關鍵業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 KPI。
更進一步,找到唯一關鍵指標(One Metric That Matters),簡稱 OMTM,也稱為 北極星指標 ,因為這個指標要像北極星一樣,指引企業前進的方向。
用魚骨圖尋找 KPI 和北極星指標的過程,就好比給企業量身定製衣服。選擇戰略,就像選擇衣服的類型,因為太極服與西裝的用途不同,所以同一個部位的尺寸往往不一樣。同理,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階段不同,KPI 和北極星指標也會不一樣。
3. 業務邏輯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標體系,應該從業務邏輯出發,一點一點地進行展開。
業績層的指標體系,是由戰略層的目標決定的,而指標體系又要進一步分解到組織當中,這樣才能起到戰略方向的牽引作用,其中 KPI 指標體系是核心。
舉一個例子,一家零售企業,目標是獲得更豐厚的經營利潤,這來源於一個又一個的訂單,而訂單包括人、貨、場三個要素,每個要素下面又有若干個指標,以此類推。
隨著業務的發展,你可能會發現,指標越來越多,如果這些指標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那麼就像一團亂麻,讓人抓不住重點。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個框架體系,分門別類地對指標進行梳理,按照一定的業務邏輯,把指標關聯起來,從而形成業務分析的場景。
4. 二八法則
指標體系是管理水平的體現,選擇合適的指標,可以運用「二八法則」。因為 80% 的業績,通常是由 20% 的關鍵因素決定的。所以,要抓好這 20% 的關鍵因素,對其進行分析拆解、指標設定、考核評價、激勵控制,這樣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就如同牽牛要牽牛鼻子。
沒有健全的指標體系,做數據分析就沒有抓手,很多東西沒法量化,做業務就沒有方向,團隊產生不了合力,就很難取得好成績。
總之,建立指標體系,要按照業務的邏輯和流程,細分為可以量化的指標,經過分門別類地梳理,並把關鍵指標按照「二八法則」提煉出來,這樣一套指標體系就基本建立好了。
5. 一個例子
以零售行業為例,按照人、貨、場的業務邏輯,我整理了一份指標體系,其中假設經營利潤是北極星指標,所以在該指標前面加了一顆星星圖標。
對於人力驅動型的傳統零售行業,員工在商場賣貨給客戶,人、貨、場其實是融為一體的,所以指標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比如銷售額,分別可以從客戶、員工、貨物、商場等維度進行統計和分析。
上面這個零售行業指標體系,僅供參考,你應該根據自身業務的實際情況,增加或刪減相關指標,建立最適合自己的指標體系。
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商業目標不一樣,北極星指標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企業的目標是「活下來」,所以要控製成本,減少廣告投入。疫情之後,有些企業想要擴大品牌影響力,所以增加廣告投入。
小結
本文介紹了建立指標體系的方法,利用魚骨圖,按照業務邏輯,遵循二八法則,並以零售行業為例,建立了一套指標體系。
特別提醒一下,指標體系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包括創建、運行和修正三個階段。
創建階段包括確定目標、分配權重等工作;運行階段包括制定標准、考核評判等工作;修正階段包括復盤總結、修訂調整等工作。
E. 如何構建指標體系
在如何搭建指標體系之前,我們先簡單說下,什麼是指標?
指標,實際上就是一種度量。大到用於監控和評估商業進程的狀態,小到衡量某個功能模塊的情況,或者是自己的活動效果。
從運營角度來看,一個好的指標,需要具備四個特點:
業務層面是有價值;
可衡量業務真實情況;
簡單可執行;
大家都共同認可。
從技術層面來看,一個好的指標,統一具備四個特點:容易收集快速衡量;准確度高;可被多維度分解;單一數據源。就像我們經常使用的衡量APP產品啟動人數,使用UUID或者是COOKIE往往比使用IP更加准確。
但很多時候,因為技術或者是業務自身的原因,我們往往很難找到很完美的指標。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統一口徑進行分析,更多地觀察數據的波動情況。
1. 選什麼樣的指標
選指標有兩個方法:指標分級,OSM模型。
(1)指標分級:通常是分成三級。
一級指標:公司戰略層面指標。
用於衡量公司整體目標達成情況,通常設定在5-8個指標。這類指標是與業務緊密結合,按照行業標准進行制定,有可參考的行業標准指標,且這類指標針對全公司所有員工均具有核心的指導意義。
比如某游戲公司的一級指標:新增賬號、留存率、DAU/MAU、付費人數(率)、收入金額等。
二級指標:業務策略層面指標。
為了實現一級指標,企業會做出一些策略,二級指標通常與這些策略有所關聯。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級指標的實現路徑,用於更快定位一級指標的問題。
例如:某游戲公司一級指標是游戲收入,那麼二級指標可以設定為不同游戲物品的收入。一級指標是DAU,那麼二級指標設定為分伺服器的DAU等。這樣當一級指標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快速查詢到問題的所在點。
三級指標:業務執行層面指標。
三級指標是對二級指標的路徑拆解,用於定位二級指標的問題。三級指標的使用通常是可以指導一線人員開展工作的指標內容。三級指標的要求是:一線人員看到指標後,可以快速做出相應的動作。
如游戲公司的二級指標是XX區服的DAU,那麼三級指標則可以設定為游戲時長、游戲頻次、游戲等級分布、游戲關卡流失情況等。通過觀察這些數據,可以去針對性地做調整,如某個關卡流失的用戶特別高,那麼嘗試降低難度。
這里有一個注意事項,在進行整個指標分級的時候,我們需要先思考:
一級二級指標,能否反應產品當前的運營情況;
三級四級指標能否幫助一線人員定位問題,指導運營工作。
以上是指標分級縱向的內容。橫向思考,如何針對不同級別的指標來選取合適的指標?
這就是指標分級的第二個方法:OSM模型。
2. OSM模型
OSM模型(Obejective,Strategy,Measurement)分別代表業務目標、業務策略、業務度量。
O:用戶使用產品的目標是什麼?產品滿足了用戶的什麼需求?
S: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採取的策略是什麼?
M:這些策略隨之帶來的數據指標變化有哪些?
我們搭建指標體系是為了更好地發現用戶的問題,並且去解決。所以我們需要站在用戶的場景去考慮整體的內容。
以知乎為例,按照OSM模型,它的指標是什麼樣的?
O:用戶來使用知乎這個產品,目標是什麼?
這里涉及兩個不同的用戶——內容分享者和內容消費者,這里簡單介紹內容生產者的分析思路,大家可以自己試著分析下內容消費者。
用戶需求:分享知識觀點(發布觀點),建立行業影響力(內容受到反饋)。
那麼,如何讓用戶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滿足了呢?
S:知乎做的策略是:內容點贊評論、內容打賞、鹽值增加、XX話題優秀回答者。
M: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這些用戶動作去做指標,在這裡面我們的指標會有兩個,分別是結果指標和過程指標。
結果指標:用於衡量用戶發生某個動作後所產生的結果,通常是延後知道的,很難進行干預。
過程指標:用戶在做某個動作時候所產生的指標,可以通過某些運營策略來影響這個過程指標,從而影響最終的結果。
還是以內容生產者為例:
結果性指標:發布文章數、發布文章的人數、文章點贊/評論數、被打賞人數、被打賞金額、優秀回答者人數、新增優秀回答者人數等。
過程性指標:使用內容導入人數、內容發布轉化率、文章互動率、評論折疊率等。
通常我們會在指定指標的過程中使用OSM的模型,去針對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產生的動作,以及這個動作可能帶來的結果,用戶在這個動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數據變化。之後再結合數據,針對性地去調整我們的運營策略或者產品功能。
簡單理解:結果性指標更多的是監控數據異常,或者是監控某個場景下用戶需求是否被滿足。而過程性指標則是更加關注用戶的需求為什麼被滿足(沒被滿足)。
2. 如何搭建
指標選取之後,就要開始搭建指標體系。前面我們說過,指標體系是通過場景流程來綜合進行分析,而這里最重要的就是分析維度的選擇。
一個好的指標是可以多維度去拆解劃分,當好的指標搭上完整的維度,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沒有合適的維度,你建立起來的依然只是多個指標,只是指標合理,做不到前後場景化的分析。簡單理解,維度是將點串聯成場景的那根線。
我自己通常會採用這樣的邏輯來進行體系搭建:選指標-針對每個指標做出可能要的維度-將指標和維度重新組合。
通常我們在選取某個指標的時候,想到的維度都比較簡單,如:用戶進入商品詳情頁,我可能只想要知道用戶進了哪個類目的商品詳情頁;商品成交的時候,可能關注的是類目和金額;同樣地,在商品列表頁的時候,我們監測用戶搜索,會關心用戶搜索了哪些詞,搜索頻次等。
那麼如果我將用戶進入商品詳情頁內,搜索的關鍵詞和成交的指標組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用戶搜索了哪個關鍵詞,並且進入了商品詳情頁,之後這個商品被購買了。
這時候我們分析搜索關鍵詞的時候,效率會非常高。如搜索某個關鍵詞的用戶轉化率非常高,但是搜索的次數比較少,那麼我們將這個關鍵詞置為熱搜是否可以提升整體的轉化率呢?
指標的維度拆解後,重組我們如何做呢?
我的原則是:在同一個流程,用戶動作存在關聯的,盡可能多地在多個指標覆蓋相同可用的維度。以電商為例,用戶的動作是:搜索品類-搜索列表頁-點擊篩選-商品列表頁-提交訂單-購買。那麼在整個流程中最好可以保留搜索品類的關鍵詞、篩選的條件、商品的信息等內容。
最後,當我們指標和維度都確定之後,剩下的就是去做數據埋點了。什麼樣的埋點數據不會被開發噴呢?開發拿到不用動腦子的那種。
我之前使用的格式是這樣的,大家可以參考下:
最後,就剩下數據可視化的內容了。數據可視化通常根據自己的業務場景去結合,使用自己合適的數據,通常會包含用戶數據、渠道數據、業務流程數據等。具體的可視化我就不做過多贅述,網路一下,什麼樣的場景用什麼樣的圖我想都可以看出來。
重要的是這些流程的組合,就是將不同的指標和維度進行組合,關聯分析出來的事件才是最核心的,這是完全可以指導你進行工作的三級指標,並且貫穿全流程。
F. 新手如何炒股如何建立自己的交易體系
先後經歷了牛市、熊市、震盪市以及反彈。想將經驗和學到的知識總結出來用於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統。但是想到的都是只言片語,文中沒有技術分析,只是一些投資邏輯和碎碎念。以分條的方式羅列出來,並在日後隨時補充。
1.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交易系統,市場中投資者存在各種風格,交易系統跟自己的性格匹配十分重要。找出符合自己性格的交易方式並不斷的完善這個屬於自己的交易系統,交易系統就是在股海中戰斗的裝備。
2.隨著時間線的拉長,收益率是檢驗交易系統的最直接的指標。時間的推移,收益率會抹去運氣的成分。如果不賺錢,那就說明交易系統存在問題,需要反思改進。
3.交易系統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具有木桶短板效應。大盤行情判斷、個股選取、倉位管理、買入賣出時機、交易心態。任何一個短板,都會使得交易系統這個木桶漏水。
4.牛市捂股。牛市中整體估值上升,即使再爛的股票也會上漲。強勢牛股的上漲方式是啟動-主升-盤整-再主升。一般的小盤股也會是波段-波段-主升,都會有最後的瘋狂階段。在牛市中享受上漲,由於有一種股票叫別人家的股票,所以不能因追漲殺跌而壞了心態。騎上了牛股,不堅持持有也同樣獲不得收益。
5.說到捂股,其實慢就是快,財不入急門。分倉管理是保證良好持股心態重要手段。賭性強的滿倉一支股票,股票橫盤一兩個月都是常見的事情,牛市中天天看別人的股票漲停怎能熬得住,往往堅持不住賣了,沒幾天就起飛了。自己本金不多,選擇不同行業龍頭持有4-6支股票,可防止踏錯節奏,享受板塊間的輪動。
6. 往往看好一個公司,拿著長線的思路炒短線投機。又或者因為短線的博弈走勢懷疑長線的投資價值,這是一個思維的陷阱。
7.選擇長線投資的邏輯:
-具有國家政治需求,如去年的牛市一帶一路、國企改革;
-符合政府提出發展改革的方向,如互聯網+。在互聯網+的標的中互聯網金融是核心。
-能夠顛覆傳統行業的或能改變人類生活習慣的新興事物,這種必然會是長期大牛股,如新能源汽車及上下游產業、互聯網金融已經改變人類的支付習慣等很多方面。
-題材具有時間窗口,且具備持續反復炒作邏輯的題材股如在開業之前的迪士尼。
8.精挑細選自選股。刪除各種消息渠道股。除了大央企,每個上市公司都有做大市值的慾望。經常得來莊家建倉或未來重組的消息,庄也不容易賺錢。重要的是市場的合力,板塊的效應,政策的支持和煽風點火的題材爆發。選擇幾個確定性的行業,幾個行業中的龍頭、題材股龍頭、歷史股性活的標的加入自選。
9.賺過錢的股票總會讓你再賺錢,熟悉的股票反復做,因為已經熟悉了他的股性。這也是精挑細選自選股的原因,給多達N頁的自選股減減肥。
10.震盪市中短線自選池滾動操作。根據技術分析提前選好短線標的,分檔買入,若尚重倉即起飛,則不追漲,介入另一個備選標的。震盪市中上漲不要貪,回調不要怕。
11.如何選擇超跌反彈的妖股。滿足三個條件:前期人氣股、斷崖下跌非階梯下跌、底部圓弧底非平台底。原因如下:1.前期人氣股的好處,一旦反彈會快速聚集跟風盤2.圓弧底啟動的力量會比平台旱地拔蔥的反彈更有力量,因為均線拐頭上揚的角度也協調。3.流暢式下跌好於階梯下跌,因為階梯式下跌的每個階梯平台都是強阻力。
12.何時賣出妖股。妖股漲幅大,洗盤力度更大。堅持收盤不破5日線則繼續持有。連續漲停的首陰之後2日之內會有好的賣點,因為妖股凝聚人氣,不會一棒打死。
13.符合自己的倉位配置,長、短線五五配比。長線用於價值投資捂股,短線滿足手癢需求。選擇看好的不同行業,持倉4-6支股票。長線正規軍堅持價投,短線游擊隊用於做T和搞題材股。
14.風險控制,通過紀律約束止損。距離最高凈值跌10%減倉,跌20%清倉,保住利潤比看錯更重要。堅持技術分析判斷大盤的波段,指數的K線組合中出現吊頸線,大陰線時需提醒自己謹慎,不可心存僥幸迷戀個股。
15.分倉管理的好處可以更容易感知大盤趨勢變化。若不分倉只持有一支股票的短線炒股,容易受單支股票的波動,而忽略大盤的系統性風險。
16.熊市不急於抄大盤底,底部不是一天形成的。以成交量和形態為標准。指數非庄股,是市場情緒的直接表現。
G. 如何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一、確定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 企業人員績效考評的評價對象是企業中各個層次、各種崗位的人員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基層管理人員,也應該包括技術人員和現場操作人員。評價目的是評判他們對企業的貢獻程度後運用評價的結果,提出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得企業人員繼續為企業做出貢獻。對於管理人員來講其業績多半體現在所管轄的組織的整體業績。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經營者的業績則體現在所經營的企業所取得效益以及與企業相關的各種關系的處理狀況。從評價結果來決定經營者的年薪、榮譽或承擔損失。
二、 擬定評價指標和指標體系
1、 收集企業內部或與企業相關的資料,進行體系輪廓設計。按層次結構分析法,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層是經營業績。
一級指標 A1=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 A2=市場地位 A3=對公眾顧客關系 A4=同國家的關系 A5=員工關系及能力發展 A6=股東關系
二級指標 B11=生產要素的利用 B12=優質產品率 B13=商品銷售率 B14=資金利稅率 B15=成本利稅率 B21=市場佔有率 B22=增長率 A31=環境污染狀況 A32=產品對消費者的滿足性質 B30=對公益事業的貢獻 B31=污染狀況 B32=產品滿足性質 B33=服務 B34=對公益事業貢獻 B41=稅收 B42=國有資產的保值 B51=員工的報酬水平 B52=員工的發展 B61=股東的報酬率 B62=股票的走勢 B63=資本金的利潤率
三級指標 對應於 B11 C111=全員勞動生產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產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費用利潤率 評價指標體系說明如下:
以上指標中,既有財務數據為基礎的硬指標,又有一些主觀判定或市場調查的資料為基礎的軟指標,從而全方位的對經營效益做出評價。
2、 建立相應的統計指標系統。統計指標系統是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需要而設計的,是為評價指標體系服務的。它將評價指標體系各項指標所需要的統計數據清晰的、系統的、有層次的表示出來。統計指標體系是評價指標體系的輔助系統。
H. 怎樣建立數據指標體系
建立數據指標體系第一步:
尋找業務的最主要的目的;實際上數據分析的目的就是:藉助數據推動公司業務發展。而針對不同業務,最主要的目的會有所不同。最快速找到最主要的目的方法,與你同事,領導溝通,留意高頻詞彙,在根據自身對業務的理解去總結簡短的一句話即可。我覺得,明確了最主要的目的,才能使自己在做分析的道路上不會走偏,給的建議更加容易落地。
第二步:
用思維導圖畫業務流程;建立數據指標體系,不是盲目的去收集「數據需求」,然後把數據需求的指標都添加上去。而是從業務入手,了解整個業務的流程,考慮每一個流程所需要用的的指標,全面的囊括用戶相關數據,防止遺漏。
I. 該怎麼建立自己的股市操盤系統和體系
成功交易的一個秘密就是找到一套適合你的交易系統。這個交易系統是非機械的,適合你自己個性的,有完善的交易思想、細致的市場分析和整體操作方案的,在風險市場的贏家都有自已的交易系統,因此尋找適合自已的交易系統與完善自已的交易系統是專業交易人士投資的一生幾乎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
什麼是交易系統?交易系統是完整的交易規則體系。一套設計良好的交易系統,必須對投資決策的各個相關環節作出相應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必須是客觀的、唯一的,不允許有任何不同的解釋。一套設計良好的交易系統,必須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徵、投資對象的統計特徵以及投資資金的風險特徵。
交易系統的特點在於它的完整性和客觀性。它保證了交易系統結果的可重復性。從理論上來說,對任何使用者而言,如果使用條件完全相同,則操作結果完全相同。系統的可重復性即是方法的科學性,系統交易方法屬於科學型的投資交易方法。
大部分投資人往往把決策的重點放在對市場的分析和判斷上,其實這是非常偏頗的。成功的投資不但需要正確的市場分析,而且需要正確的風險管理和正確的心理控制。三者之間心理控制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風險管理,再次才是分析技能,即所謂的3M系統(Mind、Money、Market)。如果用一個比方來形容,對市場的判斷在投資行為的重要性中只佔1%而已,被大多數投資人忽略的東西,才是投資行為中的決定性因素。市場分析是管理的前提,只有從正確的市場分析出發,才能建立起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統,風險管理只有在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統下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用,而心理控制正是兩者的聯系橋梁和紐帶。一個人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則往往會偏離正確的市場分析方法,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分析,也常常會背離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
投資人若想在效率市場持續穩定的贏利,必須成功的解決兩大問題:1、如何在高度隨機的價格波動中尋找非隨機的部分;2、如何有效的控制自身的心理弱點,使之不致影響自己的理性決策。很多投資家的實踐都證明,交易系統在上述兩方面都是投資人的有力助手。
大多數投資者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對市場的認識沒有系統的觀點。很多投資人根據對市場的某種認識,就片面的承認或否認一種交易思路的可行性,其實他們不知道,要想客觀的評價一種交易方法,就要確認該方法在統計概率意義上的有效性。無論是隨機還是非隨機的價格波動中不具備統計意義有效性的部分,只能給投資人以局部獲勝的機會而沒有長期穩定獲勝的可能。而交易系統的設計和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投資者有效的克服對方法認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交易系統還可以幫助投資人有效的控制風險。實踐證明,不使用交易系統的投資人,難以准確而系統的控制風險。沒有交易系統做指導時,投資人很難定量評估每次進場交易的風險,並且很難評估單次交易的風險在總體風險中的意義。而交易系統的使用,可以明確的告訴投資人每次交易的預期利潤率、預期損失金額、預期最大虧損、預期連續贏利次數、預期連續虧損次數等,這些都是投資風險管理的重要參數。
幫助投資人有效的克服心理弱點,可能是交易系統的最大功用。交易系統使交易決策的過程更加程序化、公開化、理性化。投資人可以從由情緒支配的處於模糊狀態的選擇過程轉變為定量的數值化的選擇過程,即單純判定信號系統的反映以及執行信號所代表的決策。
交易系統幾個核心內涵
1:心態核心。
在交易系統沒有提出可交易各股時期,心態如何擺正,並且做到行與心合一,是交易系統能夠發揮系統交易的首要條件。如果,一套很好的交易系統,但心態急噪,無法忍耐空倉或者視那些持續飈升但不知道如何控制風險才為合理而又強行介入,那麼,作為脫離交易系統控制,導致的失敗,就不能歸咎於交易系統程序失敗,是心態失敗導致了交易失敗。因此,偶認為,心態是最重要的,決定了交易系統的成敗。
2:得失核心。
不同的資金起點,有不同的得失。如100萬與3萬,年一倍,其交易次序是一致的,但掌握100萬的個體,其將收益目標降低到年50%,其收益高於3萬翻倍許多,其心理要求和技術要求就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導致了不同的交易系統性質,100萬的個體很有可能看重中線交易系統,3萬的個體很有可能看重短線交易系統。
3:技術核心。
市場獲利模式就三種,超跌反彈、高拋低吸、強勢追高。
1》超跌反彈,超,超到什麼程度必反?彈,彈到什麼程度必跌?
2》高拋低吸,高,高到什麼程度為高?低,低到什麼程度為低?吸,吸是一次還是多次?
3》強勢追高,強,什麼時期可以追,什麼時期不能追?追,高到什麼程度還可以追?
超跌反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析基點,那麼,定義這個超,就可以採用歷史統計來實現。例如,高點下降超過60%,並且在形態、成交量分布等等技術,都達到適當,那麼,這個超,就是必反的定義。歷史統計應該成功率非常高才對,如果,還是很低,那麼,這個就不是超。
高拋低吸,
偶認為,從形式上,它應該是某種通道的產物,達到通道的上軌,拋出,達到通道的下軌,低吸(在你的系統中有使用布林線進行操作,但必須分析整個趨勢處在什麼狀態,如果處在整理趨勢之中是很可行的一種技術分析指標,但如果明顯處在一個上升或下降的趨勢之中,那麼使用趨勢線與通道線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在整理趨勢中也適用,這樣避免使用布林線等擺動指數所發出的模糊或錯誤信號)。通道的下軌永遠都都在K線之下,出現小概率在之上,應該是抄底系統信號。通道的上軌永遠都在K線之上,出現小概率在之下,應該是逃頂系統信號。——與布林線有同曲異工之妙。
強勢追高,
當指數形成中級行情的時候,才追高,這種是比較安全的。也可以在下降通道中追高,但這要取決於歷史統計,實際上,強勢追高是一種不理性的操作手法。在追高的選股時期,可以肯定手中有資金,行情在上漲,這部分資金踏空,那麼,如果有上面兩種交易系統,就不存在踏空。只存在速度上的不同。
4:控制核心
在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因為必然存在不確定性,就需要資金管理來將不確定性(偶稱為風險)降到最大可控程度,這個並不是技術交易系統的內容。假設,一個可以達到70%成功率的技術交易系統,如果加入資金管理,可以提升到80%,那麼,這個技術交易系統的成功率就是80%,而不是70%。
5:跟蹤核心
在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並交易介入。後市趨勢跟蹤系統是否有轉市的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即立刻止贏。因此,好的交易系統,還應該有一個配套的好的趨勢跟蹤系統存在,以決定趨勢的終結,以便於,讓利潤奔跑。
6:空倉核心
當交易系統沒有信號時期,是否能夠達到空倉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這也是交易系統成敗的重大問題。
由此,可以清晰看到,技術交易系統只是交易系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當技術交易系統出現信號時期,並不是系統在做決策,實際上是人在綜合做出行為決策。一份好的交易系統,包含了心態、技術、要求、忍耐、控制等等。所以,交易系統是綜合分析系統。來解決在正確的什麼時機、選擇正確什麼對象、進行正確的行為的決策系統。
自己的交易系統。
1:交易流程圖及注意事項。
2;資金管理及應對事項。
3:指數頂底分析方法。
4:各股頂底分析方法。
5:交易系統復利統計。(以控制空倉心態)
6:交易系統信號分布。(以控制等待心態
說流程之前,先說說股市的本質是什麼?股市的本質是博弈;
A)從參與股市的人員看,股市博弈的本質是多方博弈;
B)從參與人員的目標看,『股市博弈的本質是兩方博弈』,即看跌賣出的空方和看漲買入的多方進行博弈;
C)股市博弈的本質和下棋很相似,有人說股市如棋,此言甚是;
D)多空雙方在『不同的時間等級上』進行廝殺和糾纏,正如沒有兩盤完全相同的棋局一樣,股市也是一樣,過去不能預見未來,沒有完全相同的股價走勢,有的只是『相似的博弈原理和盈利模式』;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一:『明確交易系統的依據』;
A)說完股市本質,我們就應該知道建立交易系統的依據了;
B)建立交易系統的依據就是:『在股市博弈總體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要發現和分離出股價運動的確定性因素』,也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科學交易觀和正確交易方法論』;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二:『構造交易系統』;
A)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目的:『克服人性弱點,便於知行合一』;
B)要明確交易系統的特性:『整體性和明確性』;
C)交易系統隨時間和證券市場外部環境變化,『本身要能夠修改和進行參數調整』;
D)交易系統的一些基本子系統:『行情判斷、板塊動向、風險管理、人性控制』;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三:『檢驗交易系統』
A)檢驗交易系統包括:『統計檢驗、外推檢驗和實戰檢驗』;
B)要考慮交易成本;
C)要考慮建倉資金量大小造成的回波效應;
D)要考慮小概率事件(統計學上的胖尾)對交易系統的影響;
建立交易系統總體流程步驟四:『執行交易系統』;
A)日常操作主觀要服從客觀,『交易有依據、慾望要消除』;
B)模擬操作不可少,即使不交易,依然要『仔細看盤、仔細復盤、揣摩多空主力的思路、勤動腦多實踐』,最終做到『正確地知行合一』
系統交易,即按照一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系統交易者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交易系統的開發中。證券市場中,對於採用趨勢型策略的系統交易者來說,成功開發一套交易系統的要素及其重要性比重,不妨設計大致如下:范圍,10%;買點,5%;賣點,10%;止損,20%;資金管理,40%;對系統的理解、洞察、應變與創新,15%。可見,資金管理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系統交易中,資金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上:
(一)倉位。即帳戶中股票市值/(股票市值+債券市值+現金)*100%。據道氏理論及後人的多次統計,一個市場中約75%的個股的走勢是與大盤高度正相關的。因此,根據大盤風險系數來決定倉位高低,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穩健的選擇。舉例說,如果當前大盤風險系數是70%,那麼倉位就應該是30%。當然,大盤風險系數的判斷是有很大難度的。這里推薦三個方法,一個是台灣張松齡先生的表格打分法,把影響大盤的各個因素列出來並賦予權重,設計一張表格,每日打分;一個是某基金投資總監、《K線黃金定律》作者股樂先生提出的R28定律,即用R28與A股指數對照;第三個是最簡單的,就是當前指數在最近一個顯著運行周期內所處的位置,應用的原理就是周朝國立圖書館館員老子先生提出的物極必反,反的高度可以根據歷史統計取值。
(二)組合。即持有多隻個股時,每隻個股佔用多少資金。這里說的組合與CAPM、APT基本無關。每隻個股佔多少資金,取決於交易系統對每隻個股所處位置的判斷。如果同時運用多個策略不同的系統,則還取決於每個系統的目標預期年均回報率。另外,同一個系統又給出新的個股信號時是否換股,也是系統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三)分段。即同一隻個股的買賣分段進行。基於趨勢型策略的系統交易者,一般需要設立多個買入、賣出點。比如說系統設定了有三個可能的買入點,那麼每個買入點各應投入多少資金,這也是屬於資金管理的內容。當然,更多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也同時屬於買點、賣點、止損這幾個要素的范圍。
倉位、組合、分段這三個層次,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當判斷大盤風險系數增加,須降低倉位時,組合與分段常常也同時受到影響。理想的情況是系統本身對所有問題都定出明確的規則,但由於軟體平台的限制,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對於中小資金的投資者來說,運用手工方法每日進行一下處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方法,相信也能達到基本的效果。
當然,不管是指標公式、選股公式、交易公式,還是交易系統,其生命都源於交易策略。交易策略是根據對股市的基本原理和運行的非隨機性特徵及規律性進行深入研究後制訂的作戰原則和總體思路。我們經常見到很多大資金管理人和操盤手並不去編什麼公式,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對交易策略有系統而深入的掌握。當然,如果有了好的軟體,他們把自己的策略放進公式里,也會省下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在這點上,你已經能編一些指標進行實戰的操作,這方面是很優秀的)。不過凡事均有利弊,過於機械則會損害洞察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
交易系統的思路
----(1)、從歷史牛股的市值變化、股價變化、股本擴張、股本區間分析,尋找主力在製造什麼樣牛股。
----(2)、從歷史上賺錢投機者的操作頻率、資產變化、賺錢的個股從什麼價位持有到什麼價位進行分析;從歷史上賠錢的投機者的操作頻率、資產變化、賠錢的個股從什麼價位持有到什麼價位,這些賠錢的個股在股本和業績等有什麼性質進行分析。從而尋找最佳的操作頻率;資產阻力位;股價阻力位。
----(3)、通過對大單分析(這在你的交易系統說明中有充分的體表);股東數據分析;換手率分析;指數對大盤重心的偏離度分析。尋找買點和賣點。
----(4)、指數偏離大盤重心的程度與倉位線性關系探索,創立指數和倉位的年度方程和季度方程。
----(5)、個股的排他性分析,特別是對回調個股的「時間、幅度、交易量」分析,空中加油的特性分析,確立參與目標個股的最優數量、最優委託筆數、和最優的委託時間間隔。
總之:一個交易系統的形成除了有市場普遍性具有的特點外,也應有每個人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於即日交易(秒——小時)、短線(小時與天)、中線(周與月)、長線(月與年)不同交易方式的人(其中已含有個人的操作特點)也應有所不同,對於不同的市場(股票、期貨、期權、價差交易、權證、基金、債券、外匯等)在交易系統中各子項的偏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就是使用的技術分析系統參數也應做充分的調整。交易策略也應有主次之分從而使整個交易系統很明確。不談交易之前的分析策略,從交易一開始,交易系統最終要牢牢把握的就是三點(一個買點與二個賣點——止益目標點與風險控制點),從而在不明確的市場中以概率的方式獲勝(截短揚長)從而獲取總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