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電影股票經理把手下魚缸里的金魚吃了,還辭退了組員,求電影名字
華爾街之狼
㈡ 最近看股社區的魚盆交易,可靠性並不高,但它的交易信號一旦正確,利潤也很可觀,不知哪位小夥伴有屏蔽魚
你沒發現,正確的時候是大盤上漲的時候?
那就簡單了,順著大盤做
㈢ 為什麼股票市場俗稱"金魚缸"
在九十年代初,當時證券買賣還沒有電腦化的。
當時香港有四個交易所(四個交易場地)。
一切買賣都是用人手操作。
當時買賣股票的流程是這樣的。
每一家券商可以派兩名出市代表進入交易場地。
券商辦公室有專線電話接通交易場地的出市代表。
要進行買賣的投資者打電話到券商辦公室下買賣指令,或在券商辦公室填寫買賣指令。券商收到買賣指令後,就用專線電話通知在交易所的出市代表。出市代表接到買賣指令,如果是股票的市價買賣指令,就可以馬上成交。如果是限價買賣指令,則會將買賣指令用粉筆寫在黑板上,掛牌排隊。
在交易場內有閉路電視將交易場內的情況傳到各券商的辦公室。交易場內同時有人唱票,將各股票的賣出、買入和成交價傳到各券商辦公室。公眾投資者如想了解即市行情,可到各券商的辦公室,聽或看股市行情。
有一些投資者則跑到交易所去看。
當時交易所內,為了增加股票市場的透明度,每一個交易場地,公眾投資者都可以隔著一面大的玻璃窗看清楚交易所內,股票的交易清況,大黑板各只股票的買賣盤的分布情況。一些專門炒股票的人就長駐交易所,隔著大玻璃緊跟股票行情。這些專門炒股票的人常向別人戲稱到金魚缸看股票。金魚缸也就被意會為股票交易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