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市商制度的國內運用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包括期貨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必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其未來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學習和吸收海外金融市場先進的運作模式已成為必然選擇。中國對於國債、股票、期貨市場的做市商制度研究和探索,雖然起步較早,但效果不太明顯,直到目前仍未形成健全的制度。
證券市場運用情況
做市商制度在中國探索和運用始於證券市場。成立於1990年12月的原「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曾經試行做市商制度。1991年8月16日,STAQ執行委員會制定了〈〈關於實行做市商制度的說明〉〉,並於同年9月開始正式實行做市商制度。但是,由於是在市場規則極不規范的環境下運行,做市商制度名存實亡。該系統後來停止運行,做市商制度未能堅持下來。
⑴股票市場
1993年至1994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內部及證券公司層面曾提出過多份做市商研究報告,建議在缺乏流動性的B股市場建立做市商制度。1995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曾組織過有關證券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大規模研討活動。羨鏈在1999年5.19行情和2000年下半年的暴跌行情中,一些機構的出逃導致了股價的劇烈波動薯派鋒,有關方面為穩定市場,再次提出建立做市商制度問題。
中國創業板市場(又稱二板市場)將目標定位在高起點、國際化、規范化上,這表明中國的創業板市場將努力吸收發達國家二板市場的成功經驗,科學設計,嚴格管理,力爭成為規范、有效、活躍創新性企業的融資市場。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可避免地要對包括交易制度在內的現行制度體系進行調整。但是就是否引入做市商制度實行報價驅動機制,在證券市場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其中的觀點對於我們在期貨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很有幫助。反對在中國二板推行做市商的觀點稱,「中國股市的流動性(以換手率為衡量指標)居全球之冠,因此不需要引進旨在增強流動性的做市商制度數晌。」
中國推出創業板市場,在交易機制方面完全用不著照搬納斯達克的制度,而應當延續主板市場的交易機制。其原因還在於,延續主板機制可以降低二板市場的設立成本,簡化運作程序,使券商和投資者能迅速地適應二板市場的交易環境。但鼓動在中國股市推行做市商制度的業內人士,其訴求點並非是「活躍市場」,而是「規范市場」。「中國股市的最大問題是操縱,而做市商制度恰恰可以抑制操縱。」做市商抑制操縱的原理是,由於做市商對某種股票持倉做市,使得有意操縱股價者有所顧及,既不願意為做市商「抬轎」,又擔心做市商拋壓;另外,做市商還可以利用技術手段來平抑股價——當市場出現買賣指令不均衡,有過大的買盤過度推高價格,或者是有過大的賣盤壓低價格時,做市商可以插手其間,平抑價格波動。但反對的觀點稱,做市商事實上也是莊家,也有可能濫用享受的特殊權利,甚至和其他做市商合謀串通,產生新的操縱行為。中國證監會前顧問梁定邦認為,「做市商與莊家有根本的區別,做市商的交易行為是透明的,而莊家的行為則是不透明的。」由於考慮到當時國際二板市場的整體環境及對主板市場的影響,中國二板市場至今仍沒有推出。較為可取的意見認為,中國二板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模式應當是:以電子自動撮合的競價制度為主、以競爭性多元做市商制度為輔的混合交易模式,比如在不活躍的大盤股板塊以及股價波動劇烈的股票,都可以輔之以做市商制度,這樣既不拋棄原有的比較成型的交易制度,同時又能夠融合做市商制度的優點。
⑵銀行間債券市場
真正在做市商制度的探索方面做出實際行動的是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實行的雙邊報價制度具備做市商制度的雛形。
銀行間債券市場是中國貨幣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成立時,市場交易主體僅為商業銀行。隨著市場准入制度的改變,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的類型不斷豐富。截至2002年12月末,交易主體已達945家,已開立4萬個櫃台債券個人賬戶。類型由商業銀行擴展到財務公司、保險公司、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法人。市場的交易主題也從國債延伸到金融債券、央行票據和金融債券等,品種日益豐富。幾年來,銀行間債券市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在完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體系與傳導機制、促進財政政策的實施、擴大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改善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已經成為發債融資、優化金融資產結構、貫徹實施財政貨幣政策的重要場所。
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及其功能的發揮。最突出的問題是市場存量很大而流動性不足。二級市場交易規模過小,現券交易不活躍,與一級市場供不應求和龐大的市場存券量很不成比例。無法形成科學的收益率曲線,致使債券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不能為央行的決策提供准確、靈敏的利率信號,從而影響到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和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另外,許多商業銀行的債券資產比例不斷提高,而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遠不能適應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需求,使商業銀行面臨潛在風險。為此,中央銀行適時提出了「在發展中逐漸建立做市商制度,以便活躍市場交易」的要求。2000年初,在上海召開的「債券交易推介及做市商制度研討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的一位官員表示,要形成統一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中國債券市場,並在市場交易活動中培育做市商。 表一:2002年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情況單位:億元品種 成交筆數 環比 成交量 環比 拆借 5363 58% 12107.24 50% 回購 67811 91% 101885.21 154% 現券 6645 429% 4411.68 426% 合計 79819 99% 118404.13 141% 探索及運用情況研究
中國期貨市場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社會資金缺乏投資渠道,期市生逢其時,交易十分火爆,各個交易所成交經錄不斷被刷新。在巨大的利益驅引下,各地爭相建立期貨交易所,在短期內,國內交易所達50餘家,期貨經紀公司則有300多家。僅商品期貨在1995年就曾達到9.62萬億元成交額,作為金融期貨的國債期貨在1995年達到6.2萬億元成交額,期貨市場輝煌一時。在這種盲目發展時期,成交量十分驚人,市場規模大,更不缺乏流動性,恰恰相反,市場面臨的問題是投機過度。因此,當時做市商制度在期貨市場根本不存在引入的原動力和發育土壤。
過熱的期貨市場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市場操縱屢禁不止,利用外盤期貨的詐騙事件不斷發生,國有主體及銀行資金進行期貨投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從1994年初,國務院開始進行全面的規范整頓,特別是對期貨交易所的試點單位重新審批認定,1994年10月首批確定了14家交易所,進而在1998年最終確定為鄭州、上海和大連三家試點交易所;對經紀公司進行重新審核,停止了大部份交易品種,並將品種上市批准權收回國務院。限制或禁止國有企業、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進入期貨市場。由此期貨市場開始進入調整期。法律法規的限制引發投資群體、資金的流失,成交量大幅萎縮,隨後更是出現了期貨業全行業虧損的嚴重局面。在此後數年的規范整頓過程中,期貨市場規模逐年縮小,2000年達到最低的1.63萬億元,商品期貨交易規模比1995年下降83.06%;期貨交易所由1993年的近50家先減少到1994年的15家,1998年再減少到現在的3家;期貨公司數量由最初地上地下合計1000多家先減少到1994年的330家,再減少到目前的200家。2001年,期貨市場在規范運作條件下,實現了恢復性增長,成交規模達到3萬億元,開始進入了規范發展新階段。而隨之品種的交易流動性問題暴露出來並成為市場的焦點問題。各個交易所面對市場生存危機,為保證當前品種及新品種上市後能夠成功運行,都開始從制度創新入手,設法活躍交易,國際市場的做市商制度開始受到關注。
為提高市場流動性,進而擴大交易規模,交易手續費減收政策首先出現在期貨市場,各期貨交易所相繼實行。減收政策的目的在於吸引資金、刺激交易,同時也有利於減輕會員單位特別是經紀公司的經營與財務困窘。這種政策類似於現貨交易中的商業折扣,對交易量、持倉量達到一定標準的會員按一定標准進行現金返還。減收政策一般針對全體會員,沒有資格選擇,也無報價義務要求,只是就交易量及持倉量做出要求。因此,雖然其目的也在於提高市場流動性,但諸多方面與做市商制度存在不同。國家財政部於1997年發布的《關於期貨交易財務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對手續費減收作出規定,從而解決了會計、稅收方面的實際應用問題,客觀上也確立了其合法地位。
與手續費減收政策相比,鄭州商品交易所於2002年4月推出的指定交易商制度向著做市商制度更進一步。鄭商所在此之前已經深入研究了做市商制度及在期貨市場實行的可行性。並向國家監管機構提交了正式報告。由於做市商制度在國內金融市場尚屬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出於謹慎性考慮,同時結合期貨交易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變通的情況下推出指定交易商制度。與做市商制度相比,指定交易商制度在目的和資格選擇、指定交易商的權利、責任豁免等方面的規定是共通的,區別在於義務方面。這點與手續費減收政策相同,要求指定交易商必須完成規定的成交量與持倉量,並沒有雙邊報價的內容。這主要與鄭商所期貨交易的現狀有關。鄭商所實行指定交易商的品種為普通小麥期貨合約,普通小麥缺乏流動性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乏報價,而是缺乏資金關注、市場競爭等方面問題。在對做市商制度進行深入研究和指定交易商措施的基礎上,為了迎接期權交易這一新型交易工具的推出,並確保推出後能夠成功運行,鄭商所正在加緊制定《鄭州商品交易所期權做市商管理辦法》,並確定在開展期權交易的同時實行做市商制度。這意味隨著期權的上市,做市商制度有可能在中國金融市場完成實質意義上的突破。與期貨交易相比,期權交易的交易策略眾多、交易理論復雜,被稱為華爾街的「導彈科學」,更需要做市商發揮其專家作用,為期權提供報價,因此引入做市商制度更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表二:全國期貨市場分交易所成交量統計期間:1998年—2002年 單位:萬手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鄭州商品交易所 5828.22 3697.14 1139.77 1463.82 1827.17 大連商品交易所 2652.95 3034.36 3497.77 9435.54 9681.48 上海期貨交易所 1076.58 695.66 825.8 1121.97 2249.02 合計 11555.75 7427.16 5 463.34 12021.33 13757.67
2. 股份公司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中國股票證券市場 起始於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舉貸和王侯的放債,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債券。明後清前,在一些收益高的高風險行業,採用了「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方式,參與者之間簽訂的契約,成為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19世紀40年代外國在華企業發行外資證券。1872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和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張股票誕生。證券的出現促進了證券交易的發展。最早的證券交易也只是外商之間進行,後來才出現華商證券交易。1869年中國第一家從事股票買賣的證券公司成立。1882年9月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制定了相關章程,使證券交易無序發展變得更加規范。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這兩所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市場的形成。1992年中國開始向境外發行股票,2月,第一支B股(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1996年12月,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停製度(即指漲跌幅一旦超過前日收市價的10%,該股票將於當天停止交易)。
從2005年夏天開始,中國股市開始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簡稱"股改"。其目標是消除各類股權分置的結構,從而解決中國股市的頑疾。在股改過程中,已經完成股改的股票被添加「G」標記。2006年10月9日起,原股改完成的股票的G標記取消,未股改股票加上S標記.這標志著大陸A股的股改工作基本完成.
然而,相當數量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股市的弊病並不在於股權分置的問題,而在於中國股市缺乏誠信,以及監管不得力造成上市公司質地過差且投資人無法獲得合理的賠償。同時,由於此次股權分置改革以「速度」為目標,忽略了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從而引發了巨大的爭論。
[編輯] 股票的分類
[編輯] 中國大陸分類
按票面形式,可分為記名股票和無記名股票,有面額股票和無面額股票。
按上市交易所和買賣主體,可分為 A股 (上海和深圳)、B股(上海和深圳)、H股(香港)、N股(紐約)、S股
按持股主體,在2005-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以前,可分為國家股,單位(法人)股和個人股。
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據專家考證,中國最早出現股票,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而股份制度真正在中國出現,則是始於19世紀中葉李鴻章等人倡導的「洋務運動」時期。1872年,李鴻章籌建招商局,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股票的憑證。
至20世紀上半葉,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出現和日益壯大,股份公司也不斷地建立,上海成為股票交易的中心,在抗戰時期,上海灘已有多家股票交易所存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5月發布命令,在上海重建證券交易所,並於同年9月開業。
對於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的股票市場,現在只能從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找到回憶,茅盾的小說《子夜》給了我們太多的「股票市場人吃人」的記憶。以至於現代的年青人由於看不到因炒股票而跳樓的例子而感慨萬千:難道一夜之間小小的股票突然變得溫柔起來了?
1949年5月,在上海解放的時候,上海證券交易所被關閉。
網路歷史回答
3. 股票到中國多少年了
「堅決地試」中國股市發軔之端
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
——摘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
綜述
1990年12月19日,位於上海浦江飯店的遠東最大玻璃天棚舞廳經過4個月的裝修,變更為證券交易大廳,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此開張。
從1990年市值幾十億到今年3月突破5萬億,從幾十家上市公司發展到今年7月的1367家,中國證券市場迅速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證券市場之一。
中國資本市場能迎來今日的奼紫嫣紅,其發軔始於小平同志南巡時一場中國股市可「堅決地試」的講話。那種「不爭論,大膽試」的務實態度讓處於爭議旋渦中心的中國新生證券市場起死回生。
在中國證券發展歷程的關鍵時刻,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建構了中國股市基本的發展框架,中國的資本市場全面啟動,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隨之誕生。
在「堅決地試」的鼓舞下,中國的資本市場也迎來了雨後春筍般的大發展。
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很年輕,又處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中,在快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包裝上市、內幕交易、虛假信息、做莊操縱等有損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屢禁不止。
在這種情勢下,2001年,有人提出了將資本市場「推倒重來」、「另起爐灶」等論調。改革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理論中的改革創新,依法治市指導思想仍在發揮著其重要作用。國務院今年2月發布了各證券媒體、專家學者、機構和普通投資者都給予高度評價的《九條意見》,正本清源,再一次統一了資本市場各方的思想認識,中國的資本市場必將實現再一次跨越。
近日業間傳出消息,在現有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某外資投行有望「提前」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醞釀近三年而操作一年有餘的精巧運籌,終於導出一個引入外資市場化處置證券公司風險的創舉,中國證券業的一次重大突破也即將來臨。
「大膽地闖、堅決地試」,鄧小平理論中的精髓部分在中國證券市場今後的發展中仍將熠熠生輝。
見證
浦江飯店上海證交所「搖籃」
浦江飯店位於上海市黃浦路,原名理查飯店,由英國人於1846年創建,目前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2月19日至1997年12月18日,這里曾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駐地,見證了上海證券市場從出生到發展的過程。
8月4日,記者來到浦江飯店,烈日曝曬下的這座石頭建築顯得古老安靜,只有不多的人進出。
朱鎔基帶隊選中「浦江」
浦江飯店營業部副經理蔡冬弟曾參與了證交所選址、裝修和開張後的種種事務。
蔡冬弟回憶,最初上海的證券交易試點是在西康路101號營業部。
1990年上半年,上海市長朱鎔基帶隊考察選擇證交所地址,看了好幾個地方,最終選中了浦江飯店,原因一個是這幢古老的建築有一定象徵性,二是飯店有一個可容納500多人同時用餐的孔雀廳(曾是遠東最大的玻璃天棚舞廳),可用作交易大廳。
「當時餐廳的生意不好,政府看中,雙方很快成交」。上交所共租用浦江飯店3300平方米面積,租用期7年。由於時間很緊張,經過四個月的裝修,上交所正式開業。
蔡冬弟帶記者參觀了曾經的交易大廳,現在這里上了鎖,正在等待改造,黑暗的大廳里空盪盪的,只有一塊大電子顯示屏在提示這里的過去。
查閱資料得知,該交易廳面積為477平方米,這塊顯示屏長4.7米,寬2.7米。記者看到,飯店走廊里的幾張放大照片,向人們顯示當時的交易盛況。由於當時擴印技術不過關,記者看到這些照片顯得相當模糊。
曾經飛漲的「上海老八股」
蔡冬弟回憶,證交所開張之前,股票經歷過跌價,開張之初,股票價格猛漲,由於股票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沒有解決,證交所業務保守,只發行「上海老八股」,包括飛樂音響、興業房產、延中實業、豫園商城等,每天成交量很小,在股價上漲方面控制很嚴格。
蔡冬弟說,比如豫園商城,證券交易所為控制股票上漲,限定一天只能漲1元,後放寬為一天漲7元,成交量需在5手以上才能漲價。但當時的成交量每天只有一手,沒有人願意賣。證券公司只好採用「對倒」方式,造成虛假的成交量,以使股票獲准漲價。
雖然這樣,股票仍然漲得很猛,如豫園商城原始股為100元一股,後來漲到一萬多元一股。
當時交易方式也很原始,必須由身穿紅馬甲的交易員進場報單,最初有40多個「紅馬甲」。
後來股票多了,證券公司也多了,黃浦到青浦一條街上都是穿著紅馬甲的交易小姐、先生,共有1000多人。
小平南巡後「場地不夠了」
小平南巡後,股票全面放開,證交所場地不夠了,就把浦江飯店一層全部吃下,作為第二交易大廳,交易席位由100多發展到400多。後又租用了東海艦隊的一個辦公樓和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的倉庫等地,總共搞了11個交易廳。
浦東開發之後,上海證交所遷往陸家嘴,浦江飯店此後有幾家證券公司入駐,又相繼退出。
浦江飯店的管理者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准備全面裝修,恢復飯店的豪華氣派,證交所在這里的七年,成了浦江飯店一段值得紀念的歷史。
訪談
九二年後證券業「起死回生」
新京報:在小平同志提出「堅決地試」理論前,中國證券市場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周道炯(曾任第二屆證監會主席,並在1992年擔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是蘇聯計劃經濟模式,隨即關閉了證券市場及交易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自留地都要作為資本主義尾巴來割,根本談不上股份制和股票,正所謂「談股色變」。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證券市場開始創試。
「生死攸關之際」小平發話
新京報:「爭議」產生於何時?
周道炯:當時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先是通過股份制改革,試點發行內部職工股在「櫃台」、「店頭」交易,甚至在集市設攤交易。
1990年,上海、深圳兩地證券交易所建立,當時也只是將兩地的小企業上市,如上海的「老八股」。
證券市場的創試和興起在黨內外、社會各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所謂是「搞資本主義一套」,認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等等,各種聲音蜂擁而起。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時,針對中國證券市場當時的狀況,提出「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新京報:這在當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周道炯:「堅決地試」這幾個字擲地有聲,在中國新生的證券市場生死攸關之際,可以說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摸著石頭過河」的現實意義
新京報:「摸著石頭過河」使中國的證券市場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周道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一二百年的歷史相比,中國的證券市場仍是一個新生的「嬰兒」,也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或者叫新興的市場。
我認為,中國證券市場可以用「五句話」和「一個特點」來概括,即「時間短、發展快、成績大、問題多、前景好」,其特點是兩個90%,即90%以上的上市公司是國有企業,90%以上的證券公司是國有或者公有。
新京報:中國證券市場在前進的過程中要解決很多的問題,這個理論的現實指導意義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周道炯:在改革開放的20多年中,中國證券市場有了快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看首先要歸功於小平同志和他的一系列指導思想。
如何認識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進一步規范證券市場,我看還是要遵循小平同志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依法治市。
「我在火山口坐了兩年多」
新京報:您對現在的證券市場有什麼期望?
周道炯: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石是上市公司的質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誠信建設,維護投資者的合理收益是當前重中之重。
1997年6月,在我與周正慶同志(第三任證監會主席)的交接會上,我曾戲稱在火山口上坐了兩年多,現在非常慶幸,安全著陸了。現在該由你來坐和起飛了,相信你一定比我飛得更好更安全。
又過了不到三年,周正慶同志與周小川同志(第四任證監會主席)的交接會上也重復了這句話。
我期望後任者,以後不再重復這句話,中國證券市場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絕不是「火山」了。
故事1
楊百萬:我孫子乳名「漲停板」
「讓你在底價時買進,你不聽,現在後悔了吧?」
2004年8月5日,楊百萬坐在上海閘北區廣中西路777弄12號樓204房間自己公司里打電話,指導一個「學生」如何買股。
這間公司以他的真名取名為楊懷定軟體公司。楊的桌上擺著三台筆記本電腦,電腦屏幕上正在接收股票實時信息和運用楊氏股票分析軟體對其進行分析。
「沒有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里,坐在自己的公司里,這些學生也不可能喊我楊老師。」楊百萬說。
楊百萬,原名楊懷新,1950年6月生於上海,上海鐵合金廠工人。1988年開始買賣國庫券,此後改名楊懷定,即懷著堅定的信心改變貧窮。(以下是楊百萬的自述)
我們這些人是鄧小平養大的。我出生在1950年,進入債券市場之前,我活了多少年,就窮了多少年。在小平主政後,我們才擺脫貧窮,擺脫了思想觀念的束縛。
我的思路:不爭論大膽地賺
以前搞兩個凡是,什麼事要問個姓社姓資。小平給了我們一種思路:不爭論,大膽地試。我進入債券和股票市場,就是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不爭論,大膽地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如果沒有這種品質,社會上的是非議論早就把我打垮了。
用一句革命歌曲的詞說:新社會給了我的身,鄧小平給了我思想。1988年我開始買國庫券,後來買股票,一直到小平南巡,日子不好過。因為我已經出名,是有爭議的人物,經常受到責難。
小平南巡後我們身份才確定
有人就說我在經濟上成功後,在政治上猖狂進攻。確實,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還沒開張,股票姓資姓社的問題還沒解決。小平南巡了,股票不姓資了,股市放開了,我們的身份才確定了,官方邀請我參加各種會議、論壇,上海證交所跟我很熟。
比如你采訪,他們不接受。因為你不是名記,名記能采訪到。我打個招呼,帶你去,就能進去。社會,周圍的人,看我這種人的眼光變了。
以前人家怎麼看我?怕我,又懷疑我,不跟我交往。以後就開始喜歡我,找我請教。最開始是狗屎臭,但就像上海臭豆腐,臭是臭,吃著有味。現在變成了千里香餛飩、辣子雞。你們記者也一樣。以前有個記者不敢采訪報道我,說我是個敏感人物。現在他自己也到證券公司當副總了,跟我是好朋友。
我的太太是「原始股」
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第一天,成交1000股,我搶了500股。第一筆交易也是我搶的。我在好幾個營業部同時並列第一,我弄了好多身份證第一個辦委託,提前半個月辦。我買的500股真空電子,每股價值由300多元漲到2萬多元。股市暴漲持續了兩年。買國庫券的時候,我就被人叫楊百萬,其實真正的百萬是在炒股之後。上海第一個大戶室就是證券公司為我建的。
我一直沒離開證券市場,這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做股票,寧可去死。我現在的吃、用、花都是股票提供的。
我的家人是我公司的員工,我給孫子起的乳名叫「漲停板」,我的太太是「原始股」,兒子是「成長股」,股市是「情人」。我死了以後,骨灰不能像偉人那樣撒在大海里,就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大門口吧。
他們是上層建築我是社會基礎
我只有初中文化。如果我不是只有這個文化水平,那我現在就更不得了。如果我是博士,今天就不會坐在這里了。如果我是大學畢業,我的公司就會開得大一點。現在這公司不需要很多資本,注冊資本也就50萬。
家庭生活沒什麼變化,比以前過得好一點。我住在閘北區頂級樓盤,小富人區。我只能算小有成功,比較成功。最大的變化是在心理狀態上。
我到底在股市上賺了多少?這不能告訴你,個人隱私。我叫楊百萬,也就是賺了100萬吧。我一直是100萬,現在我在股市上的投資也是保持在100萬。前一段投了200萬進去,一波行情過後,還是投100萬。
我曾經在證券發展論壇上講:由於高瞻遠矚的小平,開拓了這個證券市場。他們是上層建築,我是改革開放的社會基礎,我這個社會基礎是不自覺地順應了上層建築的需要。
我個人應該算是中國股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實踐者。我特別要感謝鄧小平他老人家,他逝世時候我特別悲痛。紀念他100周年誕辰也特別有意義,所以不管誰來采訪,我特別歡迎,所以也給你一小時。
我現在很忙。我請你吃根冰糕。好了,一小時到了,差不多了。
故事2
飛樂股東「飛越重洋」
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所發行的股票。
中國第一股———飛樂音響股份有位洋「原始股東」范爾林先生,屬於他的那張飛樂股票也已永久陳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櫥窗內。
1986年11月14日,時任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董事長約翰·范爾林訪華,向鄧小平贈送了一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章。
鄧小平對他特意提到新中國也發行了股票,決定贈送給他一張新中國股票。為了股票真實、可靠,這張飛樂股票當時填上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周芝石的名字。這也說明當時大多數人不懂股票所有權這一基本屬性。這位股票專家立即看出破綻,我是范爾林啊!「我的股票就要用我的名字,我親自去上海更名過戶。」
11月24日下午1點,范爾林走進了新中國首家證券交易部———上海靜安證券營業部。營業部免收了1元過戶費。范先生連聲道謝,同時又幽默地說:「中國好,不像我們美國人光認錢。」在場者轟然大笑。
■中國股市大事記
●開業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三大政策「救市」
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2、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3、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這就是著名的「三大政策」。
●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2月23日,「3·27國債期貨事件」爆發,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5月18日股市井噴,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東南亞金融危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5·19行情啟動
1999年5月9日發生美軍「誤炸」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5·19行情啟動;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7月1日《證券法》實施,指數沖高回落。
●退市制度推出
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短線反彈結束。
●6·24井噴
2002年6月23日,停止國有股減持,引發6·24井噴,股指隨後見頂回落。
●非典襲股
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國九條」出台
2004年2月2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出台,股指越過2003年高點1650點繼續上行。
●中小企業板登場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