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29—1932年間,美國由於跌價而造成多少億美元證券貶值
1929年10月29日這一天更糟,拋出股票1650萬股。到12月底,紐約市場股票價值總共下跌了450億美元左右。從1929—1932年間,美國由於跌價而造成840億美元證券貶值。股市風波席捲全球各個領域,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大危機開始了。
Ⅱ 美國股災的1929年美國股災
在世界其他國家,發生過多起因股市而引起的經濟災難,最典型的要數1929年美國股災。
1929年10月29日
在這個被稱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裡,紐約證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旋渦之中,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危機已經悄悄降臨,人們卻沒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機狂潮中被炒得離譜的佛羅里達房地產泡沫首先破滅了。然而,這絲毫沒有給華爾街的瘋狂帶來多少警醒。從1928年開始,股市的上漲進入最後的瘋狂。事實上,在20年代,美國的許多產業仍然沒有從一戰後的蕭條中恢復過來,股市的過熱已經與現實經濟的狀況完全脫節了。
1929年3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股票價格的高漲感到了憂慮,宣布將緊縮利率以抑制股價暴漲,但美國國民商業銀行的總裁查爾斯·米切爾從自身利益考慮,向股市中增加資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經紀商和銀行家們仍在極力鼓動人們加入投機。甚至一些著名的學者也失去了冷靜。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耶魯大學的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不僅自己融進了投機者的行列,而且還在公開演講中宣稱:「股票價格已達到了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
不過,也有不少人保持著冷靜的頭腦,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從股市中脫身者之一。他對自己說,如果連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裡面了。這個明智的選擇使他提早撤出資金,為其家族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1929年夏,股票價格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潰已經近在眼前。9月3日,華爾街的一位統計學家羅傑·巴布森在華爾街的金融餐會上說了一句話:「股市遲早會崩盤!」這句話被《道瓊斯金融》發表。其實,這位先生在此前的兩年中一直重復著這句話,卻只被人們當做笑談,沒想到這次竟一語成讖,千古留名。此話不久就傳遍了全美國,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股市立刻掉頭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驚動了總統胡佛,他趕緊向新聞界發布講話說:「美國商業基礎良好,生產和分配並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關的政府財政官員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股市在經過曇花一現的上揚後,就開始了噩夢般的暴跌。 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動記錄器到收盤1小時40分後才記錄完最後一筆交易。
10月23日,形勢繼續惡化,《紐約時報》指數下跌31點。
10月24日,這一天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剛剛開市,股價就如決堤之水轟然下泄,人們紛紛脫手股票,全天換手1289.5萬股。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理查德·韋尼親自購入股票,希望力挽狂瀾。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文告說:「美國的基本企業,即商品的生產與分配,是立足於健全和繁榮的基礎之上的」,力圖以此刺激新一輪投資。然而,過了一個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費了。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這一天,已經沒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鍾,紐約證券交易所剛剛開市,猛烈的拋單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人人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經紀人被團團圍住,交易大廳一片混亂。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至此,股價指數已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1點。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一名交易員將這一天形容為紐約交易所112年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
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絲牛氣,在1~3月大幅反彈。並於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後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出現了6次暴跌,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歐文·費雪這位大經濟學家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危機、銀行危機與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是個相互推動的惡性循環,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使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
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一,這一天對於美國紐約所有股票持有者來說,是一個難忘的災難性日子,美國當日一天中股票市場財富縮水超過五千億美元。由此使得全球經濟的病變迅速蔓延
Ⅲ 美國道瓊斯指數是1929年幾月幾日大跌的
美國道瓊斯指數1929年大危機的爆發 在1929年10月29日之前的十八個月里,華爾街股市經歷了從未有過的瘋狂上漲,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當時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0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涌進美國。而最瘋狂的則是美國的銀行業,居然向證券商貸了約80億美元的巨款,占當時美國GNP的8%。 暴漲必然帶來暴跌,對於一個過度投機的市場來說更是如此。紐約道瓊斯指數在1929年9月3日達到歷史最高點419點,當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但隨後股市開始下跌,平均每天狂瀉18點,在10月24日觸及第一個谷底,當天就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這時,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再次給市場大量注入資金。銀證混業的弊端迅速暴露出來,由於銀行的自營盤和客戶使用銀行貸款購買的股票大量縮水,銀行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資金自救。當時將年存款利率提高到20%-30%這樣驚人水平的銀行比比皆是,這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緩解資金壓力,卻無異是飲鴆止渴。 股價不久又開始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跌了40%,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股市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化為烏有。但這僅僅是股市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隨後是連續4年的大熊市,直到1933年本次熊市才終於達到底部——37點。
Ⅳ 美國歷史上的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始末緣由是什麼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似乎是一夜之間就起來了,但是這一年的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卻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早有預謀的。當時的美國政府是缺乏一個可以調節經濟的宏觀調節機構的,而這也是導致了金融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股票大崩盤的始作俑者。
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影響的也不只是一個美國,更是波及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也是後來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大蕭條的開始。其實早在兩年前的秋天,佛羅里達的房地產泡沫的破碎就已經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徵兆了,但是華爾街的人並沒有從這當中明白美國經濟的衰退,反而更是在投資上瘋狂了起來。再加上美國的產業並沒有能夠從一戰的蕭條中恢復,因此股票的高漲已經是和現實的經濟的狀況完全脫了節。而這也正如美國政府所估計的那樣,果然在不久之後美國的股市開始了大崩盤。
Ⅳ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美國華爾街股市為何突然下跌
原因:
1、1929年,在世界貿易中,美國的份額超過英國,居世界首位,資本輸出額僅次於英國,居世界第二位。但在浮華背後,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劇,市場的供需關系已經出現嚴重失衡,因而股市下跌。
2、由於市場萎縮,大量工廠倒閉,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人心惶惶,大量股票持有者都拋售股票,結果所有股票都成垃圾了,只有賣家而沒有買家。
3、證券市場出現了畸形發展,從投資到投機,市場泡沫越來越多。缺乏監管的銀行卻還在不斷鼓勵人們超前消費,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奢侈品,乃至抵押房產去購買股票,從而進一步助長了股市的投機行為,也使銀行內部的不良資產不斷堆積。
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5)1929年美國股票走勢擴展閱讀: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
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Ⅵ 1929年的美國,因為經歷了經濟大蕭條,有多少人家破人亡
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迎來了「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的美國股市發生大崩盤,金融界大地震,股價從巔峰一下跌到深淵,由於連鎖反應太快,股價行情自動顯示器的反應速度都跟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到了29號的時候,所有股民都反應過來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所有人都開始大量拋售股票,股價跌了又跌,似乎根本沒有底。
世界經濟大衰退時期,希特勒趁機崛起,挑起德國民眾的怒火,而英法等國由於經濟衰退,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根本管不了納粹德國的崛起,只能採用綏靖政策。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衰退,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引以為戒,卻總避免不了金融危機的繼續發生,這是因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只要矛盾還在,問題就會反復出現。
Ⅶ "1929年大崩盤"具體指什麼事件
世界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1929年-1933年
起源地:美國
開始標志:「黑色星期四」
表 現: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概論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
特點:
世界經濟大危機
編輯 鎖定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蒙古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中文名
世界經濟大危機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時 間
1929年-1933年
起源地
美國
開始標志
「黑色星期四」
表 現
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等
影 響
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范 圍
由美國向全世界蔓延
目錄
1 危機概論
2 危機背景
3 爆發原因
▪ 具體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政策原因
4 導火線
5 爆發標志
6 危機表現
7 危機特點
8 危機影響
9 新政救治
▪ 背景
▪ 階段
▪ 內容
▪ 實質
▪ 評價
危機概論編輯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范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世界經濟大危機 (6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危機背景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處於的相對穩定時期,進入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爆發原因編輯
具體原因
生產(供給)和銷售(需求)的矛盾。
①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②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導火線編輯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
爆發標志編輯
1929年10月28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潰。
危機表現編輯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到20世紀30年代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逐漸形成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瓦解了。30年代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是個沉重的打擊。世界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才恢復到1928年水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機進一步表明,現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容納不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美、德、英、法等國為了維持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大力實行生產關系的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私人壟斷資本進一步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危機特點編輯
特點
具體表現
涉及范圍特別廣 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持續時間比較長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破壞性特別大 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成產下降了1/3以上,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2/3
危機影響編輯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
羅斯福
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編輯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涉及范圍特別廣
具體表現:
1、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
2、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3、 從1929年到1933年,前後共5個年頭
危機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新政救治
背景
(1)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導致危機更加嚴重。
(2)羅斯福當選總統,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對經濟干預,獲得支持。
階段
(1)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恢復經濟。
(2)1935年以後為第二個階段,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全過程。
內容
(1)整頓財政金融:主要是通過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等措施,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工業生產: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規,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藍鷹計劃)。
(3)調節農業生產: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並規定由政府收購剩餘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採取社會保障措施,對失業者、老人和殘廢者給予一定的保險金。興辦公共工程,提供就業機會。
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
評價
(1)新政使美國從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民經濟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羅斯福新政緩和了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了像德國、日本那樣走上法西斯道路,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3)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種體制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
(4)新政只是一種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此就不可能解決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資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Ⅷ 在1929年10月24日,美國的股票市場發生了什麼
在1929年10月24日,發生了人們怎麼都不會相信的事實。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開盤鑼剛剛敲過,就有人大量拋售股票,一天之內轉手的股票超過了1300萬股,超過了平常的100萬股。隨著股票的大量拋出,股票的價格也迅速降低。整個交易所大廳內好像成了瘋人院,一大批絕望的投資者在看到自己的財富一天之內化為烏有而發出了絕望的吼聲。
Ⅸ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
1929年10月19日,美國紐約市場上出現拋售股票浪潮,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到10月24日(星期四),由舉國上下謠言四起造成了金融不穩,人們驚恐萬狀,被嚇壞了的投資者們命令他們的經紀人拋售股票,導致美國股市崩潰。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人們很難估計其具體損失。按當時的價格,有1300萬份股票易手,有很多幾乎白送給人家,總額達數十億美元。交易所的經紀人從未經歷過這種情況,他們只希望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他們跟不上股票市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只有交易機應接不暇。華爾街、芝加哥等主要交易所和股票市場也發生類似的情況。
Ⅹ 1929-1933的金融危機,美國股市跌了多少
從1929年10月開始,在歷經10年的大牛市後,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40.56點,才宣告見底,最大跌幅超過90%,直至20年後的50年代才恢復到原來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