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根繩子長12.56米,若把它圍成一個圓或正方形,誰的面積大為什麼
文|本刊特約記者 梁文心 發自台灣
內地的十一黃金周期間,智能手機風潮再起,iPhone 4被搶到缺貨。一時之間,消費者大發感慨:國內手機生產廠商眾多,但是要掀起這樣的風潮,只有蘋果具備如此魔力。
為什麼一定是蘋果,大中華經濟圈難道沒有可以和蘋果相抗衡的企業、iPhone相抗衡的產品?其實是有的。
在台灣的證券交易市場上,十一假期後第一個交易日的股價顯示,今年前三季的「股王」宏達電、「股後」大立光,股價分別達到了715元〔新台幣,下同〕、598元。這兩家公司正是大中華經濟圈的手機代表企業。
宏達電的手機品牌是HTC。在智能手機市場上,HTC的誕生比iPhone還早,但是卻比Nokia、摩托羅拉、索愛這些品牌成名要晚。今年9月,HTC的銷售排行躋身全球前五,創下了華人手機品牌中,創立時間最短,卻能和世界級大哥平起平坐的紀錄。
說起大立光,它與消費者的關系更是密切。無論是Nokia、Moto、HTC、Sony Ericsson的手機,甚至是現在最紅火的iPhone 4,均要使用大立光生產的相機鏡頭。從最初的100萬像素到目前智能手機使用的500萬像素、800萬像素,大立光總是在競爭對手還沒准備好的時候,就向市場推出領先於對手的高端產品。
「股王」宏達電
台灣「股王」、「股後」背後都有故事。
宏達電的董事長王雪紅,是前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兒。眾所周知,王永慶這輩子最得意的,就是創建了自己的石化王國。他的下一代,有的做汽車,有的做電子,有的做半導體晶圓,有的甚至涉及生物科技,對這些領域,王永慶都很謙虛,表示看不懂、不碰。其實是沒什麼興趣。
而王雪紅和他的父親則剛好相反,基本不碰石化,而是先後創辦了兩個較大的事業體,一是半導體企業威盛,一是目前全球知名的宏達電,生產HTC手機。
威盛在最風光的時候,喊出要挑戰半導體巨人英特爾的口號,甚至一度真的直接威脅到英特爾。當時,王雪紅的策略是說服包括聯想在內的內地廠商,在PC上使用威盛的微處理器。為了打響威盛品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一度處處可見「中國芯」的威盛廣告。
惹上了英特爾的威盛被喻為「小蝦米鬥上大鯨魚」,聲名大噪,股價一度升至629元。但畢竟,大鯨魚在海里稱王,非一般可比,最後在雙方的專利官司中,監聽手機,威盛銳氣漸減,直至氣焰全無,現在股價只維持在25元上下。
但是,王雪紅的個性和父親王永慶一樣,只做第一,性格更像拚命三郎,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之後,王雪紅跨入PDA領域,經歷了一段短暫的PDA生涯,其產品還沒來得及讓消費者有所認識,就從市場上消失了。這次經歷讓王雪紅繳了不少學費,也讓王雪紅的堅持和信仰出現了轉變。
雖然在PDA上跌了跤,但王雪紅看清了消費者的個人商務需求,於是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智能手機之路。
宏達電最近幾年的現金股利分別是:2006年27元、2007年34元、2008年27元、2009年26元,平均每年稅後的每股盈利(EPS)都在30元以上,2006、2007兩年甚至分別達到57.9元、50.5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獲利王。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宏達電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優勢:
首先是技術派掛帥。宏達電有一個技術導向很強的團隊,卓火土、周永明等前後幾任CEO,都是執著於技術開發的工程師出身,王雪紅也能做到充分授權,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
傳統手機是利用不同的晶元組裝而成,而宏達電卻可以不假手外人,自行研發線路串聯,獨辟蹊徑。
再有,就是緊緊咬住蘋果不放。智能手機的頭號「公敵」就是蘋果,任何一家智能手機唯一想做的是就是打倒蘋果。而宏達電在營銷策略上,並不直接與蘋果沖突,往往是搭蘋果的順風車,借蘋果對消費者進行智能手機的先期教育,尋找機會。
在這一過程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零元手機」。零元手機並不是宏達電首創,但這一策略既幫助消費者認識了HTC,又有效幫助電信行業找到了高端用戶,坐收話費。
從某個程度上說,宏達電開創了一個台灣企業走出代工之路的新模式,擺脫了代工低毛利的宿命。目前,台灣前五大計算機代工廠??鴻海、廣達、仁寶、華碩、緯創,雖在全球PC領域不可或缺,但其毛利率始終維持在低位。而對於投資人來說,規模並不代表獲利,如何通過創新以改善收益,才是更現實的思考。
「股後」大立光
大立光電也是一家以創新起家的公司,手機鏡頭組占其營收的九成以上。
大立光電董事長林耀英預估,全球手機未來會以智能型手機的成長最為明朗。所以,從現在開始的5年內,都是智能手機爆發期。從明年開始,智能手機中數碼相機模塊的像素將由500萬像素迅速升級,無線竊聽器。而為了等待這一美好時光的到來,林耀英堅守了20年。
林耀英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早期在政府擔任公務員,當過老師,在一家糖廠從基層幹部做到廠長。到了47歲,林耀英才大膽創業。
在沒有計算機、手機的年代,大立光的主要產品是塑料鏡頭。當時,幾乎所有光學產品的最重要技術都由日本人掌握,台灣只能生產低端產品。林耀英並不滿意這樣的現況,在創業初期就相當重視公司的自主技術能力。
林耀英有一句名言:與其在貴賓室,不如在研究室。他不喜歡把時間花在與客戶吃飯、喝酒上,並強調:「客戶要的是你的產品,把產品做好了,就算不應酬,訂單一樣來。」
在今年8月的情況說明會上,除了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大立光上半年稅後EPS更達到16.96元。iPhone話題自然是大立光股價的最佳催化劑。500萬像素的相機模塊挾著iPhone上市熠熠生輝,讓大立光備受吹捧。
從2006?2009年,大立光每年發放的股利都在10元以上,是不錯的成績。即便這樣,在某一季度大立光的毛利率不甚理想時,林耀英仍堅持向股東道歉,承諾會更加努力幫股東多賺錢。此種態度可以看出大立光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為其永遠不滿足,x卧底手機軟體下載。
宏達電、大立光有一個共同之處:主要負責人很少在媒體曝光,少講話、多做事。也許,這就是他們能把事做好的主要原因。2009年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赴台,第一站就到了宏達電。這原本是大力宣傳的好時機,但宏達電並沒有為一時的贊美而沉醉。
此外,宏達電、大立光還有一處共同點:堅持選擇,不隨外界搖擺。
一王一後,成績斐然,卻為何輪不到台灣首富郭台銘所領導的鴻海、晶圓代工教父張忠謀的台積電?對於台灣企業,做手機出身的宏達電、做數碼相機鏡頭起家的大立光,這兩個後起之秀的崛起,代表了兩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宏達電、大立光代表的是一種新價值,即21世紀的價值:品牌、創新、專注。
另一層意義:從潮流角度看,20世紀80年代後期PC產業所倡導的,是教導消費者努力工作,有效率執行;而21世紀的消費潮流則是享受、娛樂。
智能手機的興起,改變了3C產業的毛利。以往,代工一台筆記本電腦,僅賺人民幣100元。如今,一手就可以掌握的iPhone 4賺的要多的多。宏達電30%以上的毛利率尚輸給蘋果,可以想見一台售價約600美元的iPhone系列,蘋果公司會入袋多少利潤了。
中國輸出的不缺產品,缺的是高毛利,唯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正視到這個問題,跳脫紅海的掙扎,中國的產業、企業才會受到真正的尊敬。
> 相關報道: 傳宏達電將推網路商店:銷售電子書及雜志宏達電預計第四季度營收將達33億美元宏達電將推5款Windows Phone 7手機
相關的主題文章:
黃光裕和陳曉兩大陣營和解
游刃有餘玩爽A N新卡 游戲高端電源導購
諾基亞中國公司副董事長鄧元?:將大力發展TD
文化部開展知識產權專項行動 嚴打網游私服外掛
聯通李剛:10月份盡最大努力供貨iPhone 4
阿里巴巴第三季度凈利潤3.6億同比增55%
美的電器簽新星代言 瞄準80後冰洗市場
Twitter日均消息達9000萬 多與電視節目有關
IDC%EF%BC%9A%E7%AC%AC%E4%B8%89%E5%AD%A3%E5%BA%A6AMD%E5%A4%84%E7%90%86%E5%99%A8%E5%B8%82%E5%9C%BA%E4%BB%BD%E9%A2%9D%E4%B8%8A%E5%8D%87
游刃有餘玩爽A N新卡 游戲高端電源導購
B. 台灣的經濟相當於大陸哪個省
湖北省。
台灣省,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瀕東海,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縱跨溫帶與熱帶。人口約2341萬,超過70%集中在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台北都會區最大。
中國台灣地區,是指台灣當局控制下的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以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烏丘等島嶼,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地區行政區劃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6個台灣當局「直轄市」,基隆、新竹、嘉義3個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台東、花蓮、宜蘭、澎湖、金門、連江(馬祖)13個縣。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三國、隋朝時期,中國政府先後派萬餘人去台。明末清初以來大量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居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主要少數民族高山族與華南壯侗語人群同源;中國歷代政府對台灣行使管轄權。
C. 全世界的蘋果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嗎
不是。
蘋果不是中國生產,中國只是最後的總組裝而已。
富士康有一條生產線,就在這里零部件開始按加利福尼亞州總部的要求代工總裝。不同版本就是對硬體的個別硬體要求不同,比如16G就是那個硬碟內存是16G,32G就用32G,有鎖版就用有鎖的那個硬體,無鎖版就用那個無鎖的硬體,這些硬體都是加州總部統一發貨到富士康,富士康根本干預不到這些部件生產,他只是利用大陸廉價的勞動力把收到的零件組裝起來,而零件是什麼品質什麼型號和富士康毛關系沒有,它也管不了,說白了,富士康也只是乾的最低級的勞動密集型的最低技術含量的一環手工活,只是有了機器替代而已。
D. 舜宇光學VS大立光:一個光學巨人的崛起與隱憂
據說,在寶島中國台灣的消費電子產業里,有兩家可以 和蘋果「掰手腕」 的企業:一家是威名在外的晶元代工龍頭「台積電」,依靠先進製程維持著行業地位;另一家則是普通人經常使用卻很少知道的鏡頭公司: 大立光(Largan Precision) 。
大立光的產品用於手機鏡頭。一般來說,手機的鏡頭模組由 鏡頭、濾光片、CMOS感測器和FPC基板 幾部分組成,其中成本佔比最高、技術最密集的是CMOS感測器和鏡片。越是高端的鏡片,利潤就越高:大立光毛利率常年高達70%上下——這個毛利水平離茅台鎮的醬香 科技 還有不小的距離,但也足以把一眾製造業同行氣暈。
手機鏡頭模組的構成,廣發證券
手機鏡頭領域的玩家有台企大立光、玉晶光、日本企業Kantatsu,以及大陸企業舜宇光學。大立光不僅技壓同行,也經常可以把「甲方變乙方」。從iPhone3G時代,大立光就開始給蘋果供貨,基本掌控了高端手機鏡頭中鏡片的生產,無論是華為高端機的鏡片,還是iPhone祖傳的1200萬像素鏡頭,基本都仰仗大立光生產。
蘋果也想扶持別的企業,弱化大立光,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效果均甚微。 比如2013年,蘋果推出iPhone5S,但由於對鏡頭模組的輕薄要求更高,蘋果只能將iPhone5S的鏡頭交由大立光生產,但iPhone5C的鏡頭就交給了玉晶光。可惜,由於iPhone5C銷量低迷,玉晶光的良率始終難以突破,最終,蘋果又不得不將後續iPhone5C的訂單也交給大立光。
大立光「卡脖子」的能力可見一斑。那麼,為什麼一個手機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組件,卻能創造了一家千億市值、卡在產業鏈最頂端的光學巨擘呢?探究這個問題,對於正在爬坡階段的大陸電子製造業來說,很有啟發意義。
本文將聚焦以下三個問題:
1. 大立光如何崛起?
2. 大立光的優勢從何而來?
3. 舜宇光學的反超機會在哪裡?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提起鏡頭,大家首先聯想到的大部分是徠卡、蔡司、尼康、佳能,前兩家是德系、後兩家是日系,這幾家公司在單反、攝像機等領域無可撼動,它們所佔據的是 「玻璃鏡片陣營」 ,前文提到的大立光、舜宇光學等公司,占據的則是 「塑料(樹脂)鏡片陣營」 。而大立光的崛起,正是因為塑料鏡片的爆發。
玻璃鏡片的主要原材料是玻璃,折射率高、透光率高、色散也更低,而且更重要的是,生產流程復雜,需要不斷研磨,很多環節依賴「老師傅」的經驗和調教,無法自動化,因此很難做到高度標准化。因此,強調嚴謹、工匠精神的德系、日系自然也成為了主要競爭者。
而塑料鏡片在參數上打不過玻璃,但勝在成本低、不容易老化,而且一次成型,生產自動化程度高、標准化程度高,容易大規模量產。
兩種鏡片的生產流程,海通證券
如果下游只是單反這種高端產品,那自然沒塑料鏡片啥事兒。但幸運的是,手機崛起了。盡管,2003年,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為代表的高端機都配備了攝像頭。但在很長時間內,拍照只是手機的附屬功能,就像筆記本攝像頭一樣,「得有但未必常用」、湊合一個就可以了。因此,低成本成為首選。
塑料攝像頭正好迎合了這種產品需求。因此,大立光等企業,也相繼介入了光學領域。從1998年到2002年,大立光收入增長了6倍。在此期間,也有許多競爭對手出現在塑料鏡頭領域,但大立光不僅「起了大早」,而且「堅定趕集」:持續在手機塑料鏡頭領域研發。
2002年,大立光上市後,成功研發出了300萬像素三倍光學變焦鏡頭,卡住了塑料鏡片的上限身位。
而和高大上的玻璃鏡片相比,手機鏡頭依然不算得大生意。哪怕在如今,以三星高端手機S20Ultra為例,其鏡頭模組成本已經「高達」107.5美元,但這個成本在單反相機上,只能做一個票友級別的鏡頭。所以,在當時,其他公司不願意過多押注。要麼在技術路線上猶豫不決,要麼在研發投入上裹足不前。
這個狀況一直等到蘋果的問世。2007年蘋果第一代iPhone發布,大立光自然成為了其供應商之一,而日本的Kantatsu(康達智)和Konica Minolta(柯尼卡美能達)則因為工藝技術落後被蘋果淘汰,韓國的Chabiotech和Kolen等廠商也只能靠著三星和LG的「欽點」才有生意。
此後的故事,已經非常清楚,蘋果的熱銷,讓一批批供應商坐上了收入「噴射機」,而大立光也因為對賽道前景的押注、投入,賺了一大筆。而塑料鏡片也完成了對玻璃鏡片的「屌絲逆襲」:出貨量方面,智能手機已經是光學設備中的最大品類,佔比高達75%,而相機只有1%,還不如平板電腦的8%和PC的4%。
押注新產品、等到猛大哥,大立光的起步似乎是憑眼光和運氣。但大立光不只有運氣,從iPhone3G到如今的iPhone12,每一代iPhone都有大立光的身影。對蘋果來說,大立光的實力,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
一直以來,蘋果都以對供應鏈近乎極端的掌控力聞名。一方面,蘋果希望供應商的技術不斷進步,但同時,蘋果又不願意看到供應商的技術達到「卡脖子」的水平,導致自己喪失議價權。
從2007年選擇大立光供應鏡片起,蘋果就一直希望扶持一個能夠與大立光抗衡的供應商,改變大立光在鏡片環節一家獨大的局面。2010年,同樣地處台灣地區的鏡片廠商玉晶光進入蘋果產業鏈,和大立光分享iPhone4/4S的鏡頭訂單。
蘋果的動作隨後引起了大立光的警覺: 2013年,大立光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專利訴訟,控告玉晶光「引誘」蘋果侵犯大立光5項美國專利,同時認定玉晶光8項產品侵害大立光專利。不僅把地點選在了蘋果總部所在地,時間還是在蘋果供應商加緊備貨的6月份,敲打蘋果的意味明顯。
這場官司一打就是三年,最終在2016年,以大立光和玉晶光達成和解告終。大立光敢於敲山震虎,本質上還是自身積累的優勢,加上這個行業的特點所決定的。
(1)技術壁壘: 鏡片製造中,模具和設備是良率的關鍵。大立光模具基本以自製為主,自動化設備也能自己生產一部分。這也是判斷一個工廠是否「高端」的指標之一,有的代工廠看起來高端大氣,結果設備全是買來的,自然屬於山寨富士康水平。
例如在高端鏡頭的生產中,一台注塑和鏡片切割機一分鍾可以生產16片鏡片,但是一片鏡片的檢驗要花30分鍾。大立光自行建造的檢驗機大大提高了檢驗的自動化水平,其他廠家大多隻能等鏡頭組裝好再檢驗,犧牲了良率。
(2)專利壁壘: 大立光持續投入研發,持有中國台灣、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專利件數超過千件(包括申請中專利),這些專利多為鏡頭設計領域。大立光把容易生產的技術都搶注了專利,只能逼著其他公司想盡方法繞道而行,得到的要麼是高成本、要麼是低良率。
2013年後,大立光曾對玉晶光、先進光、三星電子等競爭對手相繼發起專利訴訟,意圖減緩其他廠商追趕速度,並試圖達成專利授權,這些訴訟最後也多以勝利告終。
依靠著專利壁壘,大立光獨享超額收益。
(3)規模壁壘: 鏡頭代工領域,產能規模是良率的關鍵,產量越大、良率越高,很容易形成強者恆強的局面。日本廠商雖然在技術積累上有優勢,但產能是最大短板。
另一方面,iPhone的出貨周期往往長達一年以上,又使得大立光有足夠的時間逐步提高良率。而大多數手機品牌出貨周期較短,供應商很難在短時間內將良率提升到足夠穩定盈利的水平,進一步加固了大立光的壁壘。
大立光與玉晶光收入及利潤對比,廣發證券
比如前文曾講過玉晶光的拉跨,而在此之後,蘋果又轉而扶持日本廠商Kantatsu,並讓Kantatsu在2016年取代玉晶光,拿下了蘋果20%的訂單,但大多集中在前置攝像頭和Mac鏡頭等低毛利產品上,高端鏡頭的生產依然依賴大立光。
總結下來,相比台灣和大陸廠商,大立光有技術優勢;相比日本和韓國廠商,大立光有產能優勢。提前布局帶來的技術與規模壁壘,加上蘋果產業鏈的造富運動,塑造了這支股價一度超過6000元新台幣的台灣股王。
但隨著大陸半導體產業鏈的崛起,行業格局也在出現新的變化。
2018年9月,大立光在手機鏡頭領域的霸主地位第一次受到了大陸廠商的挑戰:舜宇光學當月的鏡頭出貨量第一次超過大立光。同年3月,三星旗艦機型Galaxy S9的鏡頭也交由舜宇光學代工。而在這之前,三星手機鏡頭的供應商大多是Kolen、Sekonix等韓國本土品牌。
舜宇光學的起步和大立光有相似之處,除了光學鏡頭,舜宇光學大部分收入來自鏡頭模組業務。2004年,舜宇光學啟動「名配角」戰略,即為索尼、柯達、諾基亞等大公司當打工人,迅速在鏡頭模組領域站穩了腳跟。
手機鏡頭出貨量,截至2019年12月,國盛證券
所謂鏡頭模組,可以簡單理解為從供應商采購鏡片、CMOS感測器和FPC基板等部件,組裝成完整的鏡頭打包賣給手機品牌。
雖然看起來技術復雜、工藝精密,但本質上是個常見的「德國人出設備、中國人出人力」類型的代工品種,毛利不高,市場集中度低。這裡面比較有名的是之前被蘋果無情踢出供應鏈的歐菲光,毛利率只有10%左右。
做模組也有錢賺,但是否止步於此,是公司不同命運的抉擇。而舜宇光學並不想只做「打工人」。2008年金融危機中,舜宇抄底韓國力量光學54.9%的股權,獲得了其在高端鏡頭領域的部分技術。2013年,舜宇又收購了日本鏡頭製造商Konica Minolta在上海的手機鏡頭生產基地,將一系列專利攬入懷中。
長期的研發投入以及幾次技術並購,幫助舜宇光學成功拿下了包括華為在內的絕大多數國產手機鏡頭的市場份額。大立光做高端高毛利,舜宇做中低端低毛利(毛利率40%左右,也不算低)市場的格局逐漸形成,這也是兩岸消費電子產業常見的分布。
主要鏡頭製造商營收對比,國盛證券
但與台積電在高端製程上難以追趕的優勢相比,大立光在高端鏡頭上的優勢,卻存在著一些隱患:
(1)蘋果的套路深: 雖然大立光一家獨大,玉晶光扶不起來,但蘋果不會放棄對其他供應商的扶持,「舜宇進入蘋果供應鏈」的傳聞也若隱若現。今年1月,果學第一人、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再度爆料,稱未來iPhone主要鏡頭供應商為大立光、玉晶光與舜宇光學。
(2)技術迭代放緩: 隨著手機攝像頭對成像質素的要求越來越高,手機鏡片數量越來越多,從3P(Plastic,即塑料片數)到5P到8P。但一方面,鏡片數量提高,技術難度也指數級增加。目前,8P鏡頭的製造工藝牢牢掌握在大立光手中,但9P10P的量產依然有難度。
塑料鏡頭結構,國盛證券
另一方面,單純鏡片增加的空間也有限了。8P已經是業內認為的頂配了,鏡片再增加,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也沒那麼大了,邊際效應遞減。就像是吃包子一樣,前三個吃起來都很爽,後面再多也就那樣了,甚至會成為負擔(比如成本大幅增加)。
而目前,舜宇光學實現了7P鏡頭的量產,在中高階鏡頭競爭最為激烈的6P市場,舜宇也緊咬大立光。換句話說,從鏡片角度看,當第一名站在終點線上沒辦法繼續前進時,留給後來者的追趕難度也就小多了。
(3)技術路線變化: 由於塑料鏡頭面臨的量產困難,玻塑混合鏡頭成為了一種新的技術路線。由於玻璃透鏡透光性好、折射率高,一片玻璃透鏡的效果大致等於2片塑料透鏡。一個7P鏡頭,通過5P+1G(Glass)或3P+2G實現厚度減薄,也使得製造商存在「彎道超車」的空間。
2017年,LGV30最早應用玻塑混合鏡頭方案,榮耀也在2019年的榮耀20Pro和榮耀V30Pro中採用了6P+1G鏡頭的方案。相比塑料,玻璃透鏡打磨難度大,量產也比較困難。也可以說,大家又都來到了一個新的同一起跑線上。
玻塑混合鏡頭結構,國盛證券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像不少台企老闆奮斗幾十年後奮斗慾望降低、開始享清福一樣,大立光目前在玻塑混合方面,並沒有大幅發力,仍是聚焦塑料鏡頭領域;而舜宇光學則在研發上不斷投入,已經實現了玻塑混合手機鏡頭的量產。
大立光掌門人林恩平,其精舍門口有4個大字,「只管打坐」,寄語自己要時刻學會清零。然而,從產業動態、以及自6000元新台幣之後就開始下跌的股價來看,面對新技術趨勢,能否抵擋住舜宇光學等公司的挑戰,並不明朗。
舜宇光學一步步縮小與大立光差距的過程,其實也是大陸光學產業逐步崛起的一個縮影。
在鏡片製造上,舜宇光學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升級的樣本;在CMOS晶元上,韋爾股份沖擊高端市場、格科微站穩中低端市場;在鏡頭模組業務中,歐菲光、舜宇光學和丘鈦 科技 坐穩了前三名。
而回到當下,新能源車帶來的攝像頭增長,也會是一個新的增量。而依託本地化優勢,國內光學企業也會迎來機遇。新的產品浪潮,是大立光當年作為挑戰者而成功的「密碼」;而也將會大陸這些挑戰者而成功的「密碼」。
而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光學產業也為國內製造業擺脫依賴人力成本的低端加工,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路徑。在消費電子領域,無論是技術突破、還是產品量產、還是良率提升,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與耐心。唯有如此,才能擺脫「分工鏈」的尷尬,形成「價值鏈」的競爭力。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 從大立光成長史看lens行業變革,海通證券
[2] 從大立光看電子企業如何穿越周期,廣發證券
E. 國內被動元件唯一的一家陶瓷材料電子股票是誰
國內被動元件唯一的一家陶瓷材料電子股票是誰?綜投網(www.zt5.com)3月4日訊
業界表示,電阻龍頭國巨2月稼動率40%不到,訂單外溢到旺詮等相關電阻廠,其他廠商也進行一定程度的漲價。
據中國台灣媒體報道,受國巨電子漲價行為影響,電阻等被動元件掀起了漲價潮,台廠奇力新旗下旺詮上周通知通路商、EMS客戶調漲電阻價格,調漲幅度達60%以上,為歷次漲價最大單一漲幅,後續不排除再漲的可能性。
從年初開始,MLCC、晶元電阻等被動元件已多次計劃調漲價格。此前漲價主要由龍頭國巨電子主導,目前已經擴大到行業內其他參與者,漲價效應已然形成。
被動元件對現代科技至關重要
被動元件主要用於電路中,控制信號傳遞、增益信號大小等功能,對於晶元、通信、面板等高新技術行業不可或缺。
電容、電感及電阻是最重要的三種被動電子元件,佔了整個市場90%的份額,它們的單顆成本、價格都很低,普通電阻可能只要幾毛、幾厘錢,但是電子產品中這三大被動元件的用量極大,主板、顯卡PCB上動輒上百顆電阻。
被動元件的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6年達到242.4億美元,預計2021年達到328.9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6.29%。隨著5G、VR、AI等多種前衛功能的逐步落地,未來被動元件的市場空間將會獲得倍數級的增長。
相較於MLCC,電阻標准化程度相對較高,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但是電阻的市佔率卻高度集中在台灣,加上日商在非車用的大尺寸電阻上,有淡出姿態,韓系廠商也不產制電阻,因此電阻是比電容更依賴台廠的被動元件,台系廠商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以產能來看,國巨是台灣被動元件龍頭,也是全球晶元電阻龍頭,月產能已經達到900億顆,全球份額高達34%,遙遙領先第二大廠KOA的9%,全球第二大廠至第五大廠的產能合計,不及一家國巨。
近期被動元件價格連續上漲
被動元件的漲價經過了兩個大的階段。節前主要是價格止跌回穩,需求上升;節後主要是收疫情影響,交通不暢、開工率低導致的供應減少,下遊客戶哄搶導致價格暴漲。
去年下半年開始,被動元件就從底部躍起,價格一路上漲。去年11月末,被動元件廠商大毅科技率先表示已對旗下電阻產品完成了漲價動作。後國巨以關閉交易系統的方式來了一波花式漲價。三星電機在去年12月就針對分銷商調漲MLCC價格,並鎖定在104、105等常用料號上,調漲幅度約5-10%。
節後疫情導致生廠廠家遲遲難以開工,下遊客戶庫存嚴重不足,補倉需求急升。龍頭廠商國巨電子由於估計開工情況不足,此前已經連續數次調高了產品價格預期漲幅,最新漲幅在70-80%之間。
業界表示,電阻龍頭國巨2月稼動率40%不到,MLCC、晶片電阻的庫存均不到30天,加上對EMS客戶調漲的幅度中,有為數不少的規格漲幅達100%以上,訂單外溢到旺詮等相關電阻廠。其他廠商來看,華新科針對通路商調漲10%,旺詮上周針對大中華區直營及經銷客戶調漲全系列電阻價格幅度達60%以上,後續還有繼續上調的可能性。
天風證券(7.06 +0.71%,診股)認為,疫情擴大行業供需缺口,漲價邏輯強化,密切關注日韓供應鏈進展。另外,未來5G/IOT/電動車供應鏈需求增長,推升被動元器件景氣度。
F. 為什麼歐菲光股票每十天就要公布一次股東人數
上市公司披露股東人數問題不屬於相關規則規定的強制披露范疇,除定期報告外,其他時間點股東人數不屬於公開信息,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為遵循謹慎公平原則。該股票根據公司規定,定期披露股東人數相關信息。
一、歐菲光股票
歐菲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03月1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蔡榮軍,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開發、生產經營光電器件、光學零件及系統設備,光網路、光通訊零部件及系統設備,電子專用設備儀器,並提供相關的系統集成、技術開發和技術咨詢服務;新型電子元器件、光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及其關鍵件的研發、銷售和技術服務等。
二、歐菲光股票未來會怎麼樣?
股票投資是隨市場變化波動的,漲或跌都是有可能的。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很明確,這支股票目前位於底部區域,但基本面業績虧算,並且由於長期下跌均線全部倒置,短線只能當反彈操作,還沒真正到他反轉連續大漲的時候。
歐菲光在技術和產業鏈地位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光學龍頭。從紅外截止濾光片全球第一,到幾年時間觸控做到全球第一,攝像頭模組做到全球第一,屏下指紋模組做到全球第一,歐菲光每進入一個領域,幾年時間必定成為全球第一。
公司技術研發和執行力完全沒有問題,進軍鏡頭行業不過幾年,已經可以量產7P鏡頭,研發8P鏡頭,合肥國資背書,投資100多億擴張鏡頭產能,未來鏡頭時代,歐菲光和舜宇光學會成為國內兩大鏡頭寡頭,後面的公司會慢慢出清,瑞聲科技都沒機會,未來五年之後,台灣大立光會慢慢沒落,被舜宇歐菲光趕超,再也無法享受66%的高毛利。未來攝像頭模組和屏下指紋模組領域小廠加速出清,歐菲光可以享受到高一點的毛利率,手機鏡頭業務做到國內第二,汽車鏡頭,汽車電子,激光雷達,VC均熱板,高端引線框架可以放量,未來的光學龍頭做到1000億營收,絕對可以支撐起2000億市值。
三、歐菲光股票前期上漲原因
1、從大盤看,大盤已經回調差不多,炒垃圾股已經暫告一段落,資金必定會再次聚焦價值股成長股,歐菲光股價已經進入價值區間,公司也已經回歸成長渠道,必然會吸引一部分資金抄底。
2、公司攝像頭模組從全球角度看都處在成長中,無論手機多攝,還是智能汽車,還是未來5G應用對攝像頭需球都在成長中,中國依靠世界工廠必然對本土優質攝像頭模組帶來長期利好。
3、隨著9月15日蘋果發布會到來,當那些研究機構在新出的蘋果產品上依然有歐菲光產品時,市場傳聞蘋果禁用歐菲光以及擔憂情緒自然解除,因為從歐菲光回復投資者中公司產品訂單增加客戶穩定來判斷蘋果依然使用公司產品,從這點看前期因擔憂情緒而賣出歐菲光的散戶和機構必定會有一部分會重新看多歐菲光。
4、從技術面角度看,macd綠柱有轉短,下跌量能縮小懂技術的都懂。
G. 上班炒股如何盯盤
作為上班族來說,一邊要工作,一邊還要做到隨時關注股市行情,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最終容易陷入 「兩邊不討好」的尷尬局面。
與此同時,上班族們也會因無時間看盤,錯過最佳投資機會,只能賺個買零食的錢,或是錯過止損時機,結果虧的更多。
不少資金與時間都有限的上班族、年輕投資者雖有心投資,卻礙於復雜的行情和投資經驗的不足而不敢出手。
其實,以下兩種方法或許都值得參考:
定期定額存零股:
定期定額買股是由劵商協助投資買股票,對於想買高價股卻沒資本的投資人,定期定額確實能發揮小額投資的功能。
定期定額買進個股的缺點是風險會過度集中,就算買進一些好股,但又有誰能保證長期完全無風險?
簡單試算,假設每月定期定額 5000 元投入各買大立光(3008)及聯發科(2454),五年來各自總投入金額六十萬元,以 5/31 日當日收盤價來計算,大立光這五年來的投資總報酬達 1353255.16 元,投資報酬率達 225.54%;聯發科這五年來投資總報酬虧損為 - 118963.12 元,投資報酬率為 - 19.83%,這例子意味著定期定額買個股並不代表沒有風險,選對個股仍然是重點。
如果投資人對個股不了解,但又想透過定期定額買股,可從、成份股中去找這五年投資報酬率在中段班的個股,這些個股投資報酬率雖然沒有一些龍頭股高,但相對也比銀行定存利率要高。
ETF:不用盯盤
資金不多又想投資的人可買 ETF,年輕人預算有限,可考慮用每月固定扣款買一些排在前面的表現良好的大上市公司股票。ETF 追蹤指數進行布局,因此投資組合與指數內容一致,投資標的一目瞭然,不易受人為因素影響,也因為追蹤指數因此投資風險遠較單一個股低,投資一檔 ETF 等於投資一籃子股票,又加上以定時定額方式投資,更能達到分散個股風險的效果。
除了零股、定期定額買股及 ETF 之外,其實只要懂得選股訣竅,投資人也可以從低價股中掏寶,不必天天看盤、無須擔心暴漲暴跌,以存股的方式布局自己的財富。
此外,理財之家還有一些經驗之談想與大家分享:
一、最好長線持股,時間不夠充裕的上班族不適合短線炒股。
二、關注走勢,首先自己預測大盤可能的走勢,只有大盤保持上漲強勢,個股才適合長線持股。
三、卻誤跟風炒作短期熱點,一般這些股票來去匆匆,不適合長線的投資
四、選擇自己熟悉的板塊。最好是和自己工作相關的行業,這樣能夠心裡有底。
五、學會空倉,等待機會,大盤如果處於調整或者大波動的時候,不適合操作。
六、保持好的心態,不要計較短期得失,切誤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