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據報道,貝殼美股盤前跌超10%,股價大跌對公司有何影響
鏈家的創始人左暉突然離世,給市場帶來了軒然大波,截至發稿,貝殼美股盤前跌超10%,誰都在問創始人的突然離開,到底會對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股價大跌對公司有何影響?
從鏈家創始人左暉突然離世開始,貝殼找房在美股開盤前就已經跌超了10%了。很多人都以為貝殼不行了,要開始沒落了。其實我覺得,這次貝殼的股價下跌是正常的操作。試問一下哪一家公司的領導人去世以後股價沒跌?比如說之前的蘋果公司,一旦喬布斯過世蘋果的股價下跌了多少?所以,這次下跌只是短暫的。雖然貝殼痛失了一位公司的精神領袖,但是我相信未來貝殼還會有更棒的人才出現。
Ⅱ 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案例研究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早期發展
2001年以後,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開始增多,隨著2002年《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出台,管理層收購成為一大熱點,被作為經理層激勵、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手段,引起各方的關注。
一方面,實施MBO是實現國有資本戰略性退出,優化企業治理結構的一劑良葯;同時也是解決由於歷史原因導致的集體企業產權界定模糊問題、實現企業所有權向真正的所有者回歸的一條捷徑。另一方面,不少人對MBO的實施動機、定價標准、融資方式等諸多問題提出種種質疑,認為在相關法規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規范的情況下,MBO隱患太多,極有可能產生國有資產流失、損害上市公司中小股東利益等種種弊端。2003年3月,財政部向原國家經貿委企業司發函,建議暫停對MBO的審批。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資委《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對涉及國有股權轉讓的管理層收購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定。由此,如火如荼的MBO浪潮開始走向低潮。
二、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典型模式
(一)關聯股東共同收購
關聯股東共同收購最典型的案例及美的(美的集團,SZ000333)的管理層收購。參與美的管理層收購的兩家公司開聯和美托,具有關聯關系,前者的主要股東是董事長的兒子何劍鋒,後者則是董事長何享健本人。由於2001年中國證監會還沒有對收購中「一致行動人」作出規定,兩個公司通過分別收購美的的部分股份,順利獲得了控制權。同時,也順利規避了「要約收購」的義務。
這種模式還可能出現一些不同情況,例如管理層分別成立兩家公司共同收購,典型的如深方大(方大集團,SZ000055)的管理層收購,由於目前《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對「一致行動人」的界定比較模糊,管理層在實施收購、獲得控
股權的同時迴避「要約收購」義務。
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對於一致行動人的界定逐步完善,美的模式已不是一個可行的路徑。
(二)間接收購
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權轉讓必須經過財政部審批,程序較為復雜、所需時間較長,而未上市的國有資產轉讓相對來說則要容易一些。因此,通過直接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實施間接收購,是管理層收購的一種重要途徑,比較典型的有鄂爾多斯(鄂爾多斯,SH600295)管理層收購。管理層和職工共同出資成立的東民公司,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鄂爾多斯的第一大股東鄂爾多斯集團,間接成為鄂爾多斯的控股股東。同樣的案例還有宇通客車(宇通客車,SH600066)、寧波富邦(寧波富邦,SH600768)等。
2010年以來的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案例並不多,包括2012年的大連國際(SZ000881)、2014年的山東如意(SZ002195)和2016年的東貝B股(SH900956),上述案例無一例外均採取了間接收購的模式。
(三)形式上無關聯的.法人聯合收購
在管理層暫時無力實施獲得絕對控股權的收購時,還可能利用一家形式上無關聯關系的法人共同參與管理層收購,從而獲得相對較高的控股地位,宇通客車(宇通客車,SH600066)的管理層收購就是一例。2002年6月,鄭州市國資局將上市公司宇通客車的大股東宇通集團的89.8%的股份轉讓給管理層出資成立的上海宇通,10.2%的股份轉讓給河南建業公司。上海宇通利用對宇通集團的控股,聯合河南建業成功收購了上市公司宇通客車。寧波富邦(寧波富邦,SH600768)的管理層收購也屬於這種模式,兩個形式上無關聯關系的公司寧波富邦、上海城開聯合收購上市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43.7%的股份,由於這兩家公司沒有形式上的關聯關系,並不構成關聯交易,可以避免要約收購。同時,這種模式的管理層收購還可以再管理層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藉助另一家形式上無關聯的法人,成功實施收購,其實質是管理層利用外部權益資本融資。
(四)參與發起,逐步收購
深方大(方大集團,SZ000055)、洞庭水殖(大湖股份,SH600257)的管理層收購頗具特色,在公司上市之初,管理層就通過成立另一家「殼公司」,參與上市公司發起設立,由於資金較少,參股份額有限,並不是公司控股股東。在以後的經營中,管理層通過「殼公司」的資本運作,增加在上市公司股份,逐步實現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深方大1995年成立之初,董事長熊建明就通過個人持股98%,在香港成立集康公司,參與深方大的發起設立,並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在2001年又個人持股85%成立邦林公司,和其他中、高層管理人員成立的時利和公司共同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全部股份,實施了管理層收購。以權益計,熊健明個人對深方大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上,成為實際控股股東。在洞庭水殖的管理層收購中,管理層發起成立的泓鑫公司從一開始就參與上市公司的發起設立,並持有股份12.84%。2002年9月,泓鑫公司進一步收購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17.07%股份,合計持有上市公司29.91%股份,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
(五)收購非控股法人股東股份,實現間接收購
上市公司管理層欲實施管理層收購,但是公司控股股東又不願意出讓股份,此時,管理層通過收購其他法人股東股份的方式,實施間接收購。這種方式有點類似於西方國家流行的「敵意收購」,但由於收購者作為目標公司管理者的特殊身份,又不同於「敵意收購」。目前,佛塑股份、特變電工的管理層收購是以這種方式進行。佛塑股份(佛塑科技,SZ000973)的管理層收購中,管理層成立的富碩公司通過受讓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特變電工(特變電工,SH600089)的管理層分別收購第一、五、八大股東4.93%、4.93%、1.59%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11.46%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早期的這種模式下的管理層收購雖然並不徹底,管理層並沒有獲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但是管理者的身份已經發生重要改變,由純粹的「管理者」變成了「重要股東」,從而改變了公司原有的治理結構,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要影響。
收購非控股法人股東股份進行間接收購在近年來又出現了新的案例,在這兩個案例中,管理層均獲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2014年的山東如意(SZ002195)管理層收購案例,公司董事長控制的如意科技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毛紡集團24.46%的股份,通過收購中億集團持有的毛紡集團27.55%的股份,合計持有毛
紡集團52.01%股份,超過了東方資產持有的毛紡集團31.86%的股權比例,成為毛紡集團的控股股東並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2016年的東貝B股(SH900956)管理層收購案例中,公司管理層控制的冷機實業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東貝集團9.26%的股份,通過收購洛克電氣持有的東貝集團39.14%的股權,冷機實業將合計持有東貝集團48.41%的股權,並通過與持有東貝集團5.51%股份的埃博科技簽署《股權委託管理協議》,合計控制東貝集團53.92%股權,超過東方資產的43.81%的持股比例,成為東貝集團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三、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的資金來源
(一)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融資情況
(二)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融資的特徵
1、從公開披露信息看,早期管理層收購資金大部分來自管理層自籌資金 從交易情況看,早期的管理層為收購成立的新公司注冊資本都比較高,其中,洞庭水殖、特變電工、勝利股份、鄂爾多斯、宇通客車等5家公司的注冊資本均高於收購所需資金。並且,管理層在這些收購平台公司中所佔權益比例高,只有洞庭水殖的受讓方有20%權益屬於外來機構投資者融資。由於這些收購平台公司都是新成立,注冊資本較好地反應了內部現金流,據此可以判斷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收購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管理層自籌。
2、個人融資是管理層收購資金的重要來源
然而,管理層用於成立平台公司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個人融資。中國管理層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合理的推測是管理層收購的資金大量來源於個人借款,例如向親朋好友借款,用個人資產向銀行作抵押貸款、以個人信譽向其他企業融資等,個人融資成為管理層收購資金的重要來源。佛塑股份再管理層收購的公告中,明確披露了所需資金由管理層自行通過借款、貸款解決。
3、外部權益資本較少參與管理層收購
在典型的管理層收購中,收購資金除了依靠大量的借貸以外,還可以通過吸收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等權益資本形式,共同參與管理層收購。在上述案例中,只有較少案例利用了外部機構投資者的權益資本,其他收購活動全部依靠管理層自籌資金入股解決。
4、股權質押成為管理層收購再融資的重要手段
在已經完成管理層收購後,一些注冊資本低於收購資金的受讓人都進行了股權質押融資,如美的集團、方大集團和最新的東貝B股案例。先通過銀行或者其他機構借款進行管理層收購,收購完成後再進行股權質押將上述借款還清,雖然本質上是一種「以新債還舊債」的行為,但是能夠讓管理層收購的資金來源多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5、分期付款具有賣方融資的性質
分期付款作為一種融資技巧,被應用到管理層收購中。如佛塑股份管理層收購中,收購平台富碩公司通過分期付款方式,解決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與原第二大股東協商,在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後,支付首期轉讓款,恰好略等於富碩公司的注冊資本,而承諾在股權過戶時支付餘款13,764萬元,另外在一年內付清剩餘的16,457.198萬元。通過分期付款,實施管理層收購的富碩公司得到了賣方16,457.198萬元的1年期融資。
四、近年來國有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相關案例
(一)2012年大連國際MBO
1、收購的基本情況
本次管理層收購的收購方為大連翰博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翰博投資」),是大連國際董監高為主出資組建的有限公司,管理層合計持有翰博投資61.60%股權。本次收購為翰博投資受讓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股權,轉讓後,翰博投資持有國合集團53%的股權,並通過國合集團間接持有大連過18.38%股權。
本次收購前上市公司的控制關系結構圖為:
本次收購完成後控制權關系結構圖為:
2、股權轉讓協議的主要內容
轉讓協議當事人:億達投資(出讓方)和翰博投資(受讓方);
協議簽署日期:2012年8月21日;
轉讓的股權及比例: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股權;
股權轉讓的價款:人民幣17,000萬元;
付款安排:翰博投資在股權轉讓協議生效後五個工作日內向億達投資支付80%的股權轉讓價款(即人民幣13,600萬元);並在股權過戶登記變更完成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支付剩餘20%的股權轉讓價款(即人民幣3,400萬元);
股權轉讓協議的生效:股權轉讓協議經大連國際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生效。
3、收購資金來源
上述收購資金來源於翰博投資的自有資金1,500萬元、股東借款3,500萬元及銀行貸款12,000萬元。根據翰博投資與中國農業銀行大連軟東支行簽訂的貸款意向書,中國農業銀行大連軟東支行將為翰博投資提供12,000萬元的信貸資金用於本次股權轉讓價款的支付。翰博投資各股東承諾,如出現上述資金不足以支付本次股權轉讓全部價款的情形,各股東將按出資比例向翰博投資提供剩餘股權轉讓款。翰博投資聲明,本次受讓國合集團30%股權所需資金未直接或者間接來源於大連國際,也沒有與大連國際進行資產置換或者其他交易獲取資金。
4、本次收購的定價
本次收購中,翰博投資以17,000萬元收購了億達投資持有的國合集團30%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後,翰博投資將持有國合集團53%的股權,其通過國合集團間接持有了大連國際56,772,782份股權,佔大連國際股本總額的18.38%。
本次收購價格是以評估機構出具的《大連翰博投資有限公司擬收購中國大連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股權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元正評報字[2012]第086號)為基礎確定的。根據該評估報告,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國合集團30%股權的價值為18,242.62萬元。根據交易雙方意願,經協商,翰博投資和億達投資以評估價值為基礎進行了友好協商,最終確定本次收購價格為17,000萬元。
元正評估在對國合集團股權價值進行評估時,評估假設及評估方法合理,評估結果真實反映了國合集團股權的價值,不存在明顯低估情況。其中對國合集團
擁有的大連國際股權的評估值為48,881.29萬元,該評估值與大連國際評估報告中上市公司全部股東權益評估值的18.38%一致,且略高於該部分股權按照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7月13日收盤價計算的價值。如以該評估值作為大連國際股票市值,則相對於大連國際2011年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每股收益,市盈率為17.22倍,與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市盈率17.54接近,因此該評估值不存在明顯低估大連國際股權價值的問題。
Ⅲ 黃石的東貝集團、華新水泥、大冶新冶鋼哪個公司比較好呀
東貝吧。水泥,容易的職業病。
冶鋼是上市公司,華新水泥也是。
我是大冶的,冶鋼我看著建成。
不過在那工資不會高的。
Ⅳ 貝殼被曝正進行新一輪優化,比例為10%
貝殼被曝正進行新一輪優化,比例為10%
貝殼被曝正進行新一輪優化,比例為10%,據貝殼內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優化本部門10%的員工。部分管理層放棄期權離開。貝殼被曝正進行新一輪優化,比例為10%。
新浪財經報道,本月,貝殼進行了新一輪的大規模裁員,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基本不受波及。
貝殼內部人士透露,本次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部門主管接到通知,人員優化比例為10%。
據了解,這是在去年10月人員裁員之後,貝殼開始的又一輪大裁員動作。 上一輪裁員,主要是一線房產經紀人,合計優化總數超過3萬人,平台職能部門(含地方)大約2000人。
除了裁員外,貝殼的中高管理層人員也面臨巨大離職動盪。 從去年10月到現在,貝殼已經有20多名中層、高層陸續離職,包括一名金融副總裁、兩名總經理、高級總監和總監等,甚至有部分管理層選擇放棄期權離開。
2021年10月,就多家媒體陸續報道貝殼裁員消息,在社交軟體脈脈上關於「貝殼裁員」的吐槽有幾十條。
一位認證為「貝殼找房員工」的網友提到,自己畢業到貝殼已工作三年多,10月18日被上級約談裁員,賠償拿了N+1,幾天後火速離職。
《財經》報道中提到,接近貝殼上海公司的人士透露,被裁人員共200多人,其中貝殼上海研發團隊、貝殼金服員工分別裁了100多人,裁員補償為N+3。
除上海外,裁員在杭州、成都、廈門等地均有發生。牽涉的業務部門也不僅限於金融,各後台支持部門也受到波及。
針對裁員傳聞,貝殼曾回應稱,2021年以來,行業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公司對上海地區金融等部分業務進行調整。並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為員工優先提供內部轉崗機會。
但從財報數據來看,2012年二季度,貝殼的經紀人數量在54.86萬人,到了三季度經紀人數量銳減到51.55萬人左右,相較二季度下降了6%;到了四季度,貝殼經紀人數量僅剩45.45萬人。
也就是說,2021年下半年,接近9.41萬人離開了貝殼,側面印證了上述優化傳聞。
創始人去世,年底遭做空,貝殼跌回原點
2020年8月13日,貝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在上市前的溝通會上,創始人左暉曾說「目前貝殼完成了從0到1」。
然而事與願違,上市後的貝殼陸續經歷了股價下跌、估值回到原點、創始人左暉離世、裁員傳聞、地產政策調控等事件,至今依然未走出困境。
2021年5月20日,貝殼創始人、董事長左暉因疾病意外惡化離世。貝殼失去了精神領袖,股價當日暴跌10%。
隨後貝殼宣布,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彭永東接任貝殼董事長一職,並任命貝殼首席運營官徐萬剛先生為貝殼執行董事。
除了內部調整之外,外部房地產行業也遭到監管的重擊。2021年,國家出台一系列「房住不炒」配套政策,樓市熱度落於低位。政策變化讓貝殼業務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且整體交投活躍度下降也對其業務產生了較大影響。
去年年底,貝殼還意外遭到做空。渾水出具了長達77頁的做空報告內容,該報告稱貝殼涉嫌系統性欺詐,和當年的瑞幸一樣是一個巨大的商業騙局。
報告顯示,貝殼的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傭金收入被誇大了近八成,新房GTV被誇大了126%,二手房GTV被誇大了33%,各項數據均存在誇大之嫌。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貝殼找房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盤,貝殼股價為12.15美元,總市值約 145.4億美元。
相比2021年2月22日貝殼9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63億元)的市值,目前貝殼的總市值已跌破1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0億元), 縮水八成有餘,是同期除教培巨頭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資料顯示,貝殼發行價為20美元,上市當日股價大漲87.2%,收於37.44美元,公司市值422億美元。上市後幾個月里貝殼股價一路上漲,最高時接近80美元,市值也超過900億美元。
虧損加劇、毛利潤大降,貝殼還能翻身嗎?
對於貝殼來說,2021年是艱難、沉重又充滿挑戰的.一年。
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下行趨勢與貝殼逐漸下降的交易額,將貝殼這一交易平台與消費者、經紀人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
今年3月10日,貝殼發布未經審計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業績。這也是彭永東掌舵貝殼後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
貝殼董事長兼 CEO 彭永東表示, 2021 年是貝殼「充滿挑戰,史無艱難」的一年,這些在財報中反映地尤為明顯。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貝殼全年總交易額達到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0.1%;營業收入808億元,同比增長14.6%;凈虧損5.2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經調整後凈利潤為22.94億元,同比下跌近60%。
2021年第四季度,貝殼總交易額為7324億元,同比下降34.6%;營業收入178億元,同比下降21.5%;凈虧損為9.33億元,調整後的凈利潤為4200萬元。
另外第四季度,貝殼現房交易規模同比下降39.4%,新房交易總金額同比下降24.0%。貝殼第四季度營業收入也因交易規模大幅下降,從2020年227億元下降21.5%至2021年178億元。
雖然營收業績亮眼,但貝殼運營虧損、毛利和第四季度業績下滑,全年凈虧損達5.25億元,2020年剛剛實現盈利的貝殼由盈轉虧。
數據顯示,貝殼近四個季度的毛利潤分別為48.16億、53.33億、28.0億和29.15億元,該年四季度同比大幅下滑超46%。
除了毛利潤,貝殼在毛利率上的表現也不盡人意。
2021年四個季度的毛利率分別為23%、22%、15.2%和16.4%,上半年波動並不明顯,但在下半年貝殼毛利率退步明顯,第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下滑了8%左右。
相比較之下,在2020年第二季度,貝殼毛利率曾一度超過30%,如今的毛利率只有高位時的一半。
從全年數據來看,貝殼的毛利潤也從2020年的169億元,下降至了2021年的158億元,同比下降6.2%;毛利率從2020年的23.9%下降至2021年的19.6%。
CFO徐濤解釋稱,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一是貢獻利潤率較低的新房交易服務在收入結構中的佔比持續提高;二是鏈 家經紀人的固定人工成本及交易支持人員的人工成本佔比上升,導致存量房交易的貢獻利潤率下降。
平台模式的困境再加上利潤空間被擠壓的問題,讓許多投資者選擇「放棄」貝殼股票。
財報發布後,貝殼股價暴跌,3月11日盤中跌幅超過20%,跌至11美元/股的歷史最低點,對比歷史最高點79.4美元/股,股價暴跌86%。
可以說,行業下行、擴張過快、競爭加劇,是貝殼裁員的主要原因。在地產下行的大環境,貝殼面臨的困境並未消除。
值得思考的是,在虧損擴大、利潤被擠壓、半年流失近10萬經紀人情況下,貝殼還能翻身嗎?
今日,針對有媒體報道「貝殼新一輪組織優化」一事,貝殼官方回應稱,沒有整體優化調整計劃。
貝殼稱,受疫情防控常態化影響,貝殼各城市公司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及自身業務發展,進行組織動態調整,屬於公司組織常態化運營優化機制,不存在比例、數量等要求。同時,公司在發力租賃、家裝、家居等領域業務,為員工提供內部轉崗機會。
此外,關於網傳「中高層離職」等信息,貝殼表示,為 2021 年下半年公司根據行業發展變化,對金融部門做出的調整,此前已公告。
以下為聲明全文:
有媒體報道「貝殼新一輪組織優化」,特此說明:
貝殼沒有整體優化調整計劃。
受疫情防控常態化影響,貝殼各城市公司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及自身業務發展,進行組織動態調整,屬於公司組織常態化運營優化機制,不存在比例、數量等要求。同時,公司在發力租賃、家裝、家居等領域業務,為員工提供內部轉崗機會。
關於網傳「中高層離職」等信息,為2021年下半年公司根據行業發展變化,對金融部門做出的調整,此前已公告。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貝殼於今年 3 月又進行了新一輪優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需要優化本部門10%的員工。
新浪財經獨家獲悉,在去年10月人員優化之後,貝殼於今年3月又進行了新一輪優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基本不受波及。
據貝殼內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優化本部門10%的員工。此外,去年10月至今,已經有20多名中層、高層陸續離職,包括一名金融副總裁、兩名總經理,另有高級總監和總監等,部分管理層放棄期權離開。
此外,上一輪優化主要是一線房產經紀人,合計優化總數超過3萬人,平台職能部門(含地方)大約2000人。
「史無艱難」的一年
今年3月10日,貝殼董事長兼CEO彭永東在財報電話會中坦言 ,2021年是貝殼「充滿挑戰,史無艱難」的一年。
這一天,貝殼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財報,全年的凈虧損為5.25億元人民幣,調整後雖然凈利潤為正,達到22.94億元人民幣,但是相比於2020年下降了近60%。門店經營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據貝殼內部人士透露,在財報剛剛公布後,貝殼開啟人員優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基本不受波及。其中,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部門主管接到通知,人員優化比例為10%。
此外,去年10月至今,貝殼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群已經有20多名中層、高層陸續離職,包括一名副總裁、兩名總經理,高級總監和總監等,部分管理層放棄期權離開貝殼。
已經離職的高管中,部分簽訂保密協議,補償分為三種形式發放:股票;與股票或期權(貝殼內部稱RSU)等值的現金;或者是部分期權未到期高管離職後可正常領取期權。
實際上,在半年前,貝殼已經經歷過一輪優化。據媒體報道,2021年10月,貝殼上海區域裁員的消息持續發酵。當時貝殼回應稱,「2021年以來,行業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公司對上海地區金融等部分業務進行調整。並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為員工優先提供內部轉崗機會。」
不過與媒體公布的「共200人」、「超100人」不同,貝殼內部人員透露,上一輪優化主要群體為一線房產經紀人,裁員超過3萬人,平台職能部門(含地方)裁員大約2000人。
據貝殼2021年四季度財報,貝殼聯網門店數量已經增長到了五萬家以上,同比上年增長了近9%;但聯網經紀人的人數為45萬人,同比上年下降了近8%。
如果從2021年橫向對比來看,貝殼的門店和經紀人數量下降較為嚴重。截至2021年9月30日,貝殼共連接53946家門店,515486位經紀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貝殼共連接51038家門店,454504位經紀人。
這意味著2021年第四季度,貝殼連接的門店相比第三季度減少了2908家,經紀人減少了60982人。
從財報數據來看,側面印證了上述優化傳聞。
對於上述人員優化,貝殼方面尚未給予回應。
市值縮水超80%,轉型能否解困?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盤,貝殼股價為12.15美元,總市值約145.4億美元。相較2020年上市後的高點縮水超過八成,是同期除教培巨頭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二級市場對貝殼的低預期源於業績的低迷。2021年7月,網傳中介費下調,8月杭州成立官方背書的「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台」,10月人員優化,三季報三個月虧了17億元,12月被做空,疊加一系列的調控政策,貝殼跌入冰點。
而隨著集中供地、各地發布指導價、嚴查經營貸、打擊學區房、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房地產行業的規模已經有了逐漸萎縮的趨勢。
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曾預測,2022年不僅是萬科集團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一年,也是樓市黑鐵時代的元年。從他的預測中可以看出,房地產行業的規模開始縮水,樓市的黑鐵時代已經來到。
易居研究院重點監測的100個城市中,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積直接環比下跌了20%,跟上年同期相比,更是下跌了44%。中房研協數據顯示,2022年第5周以及第6周,重點城市中的成交面積連續下降,第5周還有263.88萬平方米,到了第6周,就僅剩21.73萬平方米了。
在房地產成交量不斷下降的背景下,面對艱難的市場環境,彭永東在電話財報會議上提出了接下來的發展戰略:2021 年底,貝殼發布「一體兩翼」戰略,「一體」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賽道,「兩翼」分別為整裝大家居事業群(也就是家居裝修和傢具產品)與普惠居住事業群。
此次裁員,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整裝大家居事業群與普惠居住事業群基本不受波及。也不難發現貝殼對新業務給予厚望。
在家居家裝領域,貝殼曾推出自營的被窩家裝的同時,去年還對聖都家裝提出了並購要約;在另一翼普惠居住方面,貝殼於2021年成立普惠居住事業群,普惠居住包括普通房產租賃經紀業務、輕託管業務和集中式公寓服務三個類別,疊加增值居住服務。
盡管如此,與房屋交易行業相比,家裝是典型的訂單生意市場,標准化程度更低。這使得其在收入端很難擴大。
據Fastdata數據,2016-2020年,營收規模超1億元的大型裝企僅有4000家,在逾10萬家住宅建築裝飾企業中仍是極少數,超過10億營收的裝修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從貝殼2021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來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服務帶來的營收佔比高達97%以上,包含家居裝修和房屋租賃在內的新興服務收入僅為5億元,還未能成為貝殼的下一個增長引擎。
面對房地產行業邁入黑鐵時代,房企進入微利時代,樓市可獲利的空間逐步壓縮,留給貝殼的轉型時間不多了。
Ⅳ 200986、600183,900951,900953,900956這幾只股票是什麼性質的企業,如國有控股
200986 粵華包B最終控制人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有控股;
600183 生益科技 最終控制人:東莞市電子工業總公司 (東莞市電子工業總公司(下簡稱「總公司」)成立於1984年4月,是市屬全資企業,由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國有控股;
900951 大化B股。實際控制人 |大連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有大化集團有限責任 |
| |公司比例:53.13%)國有控股;
900953 凱馬B───────┼─────────────────────────┤
|實際控制人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持有中國恆天集團公司 |
| |比例:100.00%) 國有控股;
900956 東貝B股 實際控制人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持有黃石東貝機電集團有限責任 |
| |公司比例:43.81%) |
├───────┼─────────────────────────┤
|最終控制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國有控股;
Ⅵ 東貝B股退市了那股票都到哪裡去了
股票退市後,股民的資金一般來說,要想拿回來本金會比較困難。並非所有錢都拿不回來了,要看情況而定。退市後股民還是那個公司的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