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情中心 > snapchat公司股票最新價格

snapchat公司股票最新價格

發布時間:2023-06-16 14:09:22

1. 錯過了BAT ,國內投資者會錯過下一波巨頭

美圖在香港的成功上市,開始讓科技公司重新審視香港的資本市場。雖然國內的金融體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然而赴美上市仍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主流的選擇。
對於國內的投資者而言,一面唏噓錯過了投資BAT等互聯網巨頭的機會,一面又對美圖等登陸香港股市的互聯網新貴猶豫不決,國內的A股市場則直接缺少了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單就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勢能驅動的國內投資者在錯過了BAT之後,會錯過下一波巨頭嗎?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國內互聯網市場的兩個現象。
1、中國互聯網企業為何樂忠於赴美上市?
從2015年開始,曾經篳路藍縷只求在納斯達克敲鍾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們,紛紛開始私有化回歸,名單中包含了360、世紀佳緣、歡聚時代、陌陌、中手游等在國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不過,在A股市場表現不那麼樂觀的情況下,諸如排隊或借殼上市的聲音已經少了很多。即便在港股市場,也只有一家獨大的騰訊和剛剛上市的美圖,互聯網或科技公司的面孔並不多見。
與之相反的是,國內互聯網企業並沒有停止赴美IPO的浪潮,即便是不被看好的2016年,依然有中通、51Talk等勇闖美股市場,螞蟻金服也傳出了在矽谷路演的消息。如果從2000年開始算起,中國科技企業的赴美上市已經迎來了四波浪潮。
第一波上市潮發生在2000年前後,典型代表就是有互聯網三劍客之稱的新浪、網易、搜狐。
第二波上市潮發生在2003年-2007年,攜程、巨人、網路等赫然在列,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較上一波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波上市潮可以看作是2010年-2012年期間,諸如優酷土豆、搜房網、人人網等國內二三線陣營的互聯網公司開啟了赴美上市的序幕。
第四波起飢陪仔於2013年,阿里巴巴、京東、聚美優品、58同城、微博、獵豹、陌陌等,在數量和規模上再度刷新了歷史。
究其原因,一方面,國內資本市場仍未放鬆用以衡量企業上市的財務標准,這大概也是尚未盈利的美圖選擇香港市場的原因。縱觀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上市之初多半處於非盈利狀態,去年虧損4.5億美金卻傳聞估值在250億美元左右的Snapchat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而在香港上市的騰訊,IPO當天的股價創造了3.38元的歷史最低價,如今騰訊的股價已經攀升至180港幣以上,這還不包括股票增發所帶來的影響。兩者截然不同的市場標准,不排除是將中國互聯網企業推向美國上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赴美上市已經成功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標桿,即便被要求超低價發行,中國互聯網企業仍然願意去討好美國資本市場。此外,美國股市的資金容量、市場規則和投資偏好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選擇的誘因,畢竟在這個市場能夠融到更多的資金,企業的股權結構也更加自由。
當中國企業趨之若鶩的奔向美股的時候,對中國市場的影響不止於公司層面,還有資本層面,比如中國投資者的投資邏輯,這便要談起第二個問題。
2、中國資本市場形成了什麼樣的投資邏輯?
站在大洋的彼岸遙望美國資本市場,多少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中國的投資者學習了華爾街的形態,但亂配是否領悟了投資的內涵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在對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上流行著這樣的觀點:
如果一個互聯網產品是一個工具,那麼它是一個十億美金的生意;
如果一個互聯網產品是一個平台,那麼它是一個百億美金的生意;
如果一個互聯網產品能夠打造生態系統,那麼它是一個千億美金的生意。
按照這個邏輯似乎不難對美股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行對號入座。
在工具類產品的陣營中,高爛汪德地圖和獵豹最具有代表性,2014年高德從納斯達克退市歸入阿里時,市值在14億美元左右。同樣作為工具的獵豹,如今的估值在15億美元上下。
在平台型公司當中,唯品會、優酷土豆、58同城等可以歸為此類,阿里收購優酷土豆時開出的價格是68億美元,唯品會和58同城當前的市值分別為68億和46億美元,似乎符合百億美金生意的定位。
網路、騰訊、阿里則屬於生態系企業,截止到目前,阿里巴巴的市值超過2200億美元,騰訊的總市值超過1.7萬億港幣(2190億美元),而在生態方面表現不那麼搶眼的網路,市值則處於580億美元上下。
對於這一邏輯的科學性暫且不去討論,畢竟這一說法本身就是歸納性的結論。然而這個邏輯對國內的投資者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上市不久的美圖為例,因為自身產品的工具類屬性不利於估值,而開拓了智能硬體美圖手機,美拍、閃聊等社交類產品。即便如此,當美圖在香港股市拿到50億美元估值的時候,盡管相比同樣於圖片工具起家而後進入社交和硬體領域的Snapchat已經有5倍的差距,國內一些媒體依然傳出了揶揄之聲,資本也處於觀望的狀態。
為此,周鴻禕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一個公司不要定義成是工具還是社交…只要他能為用戶創造持續的價值,有用戶基礎,這就是一個好公司的基礎。」這番觀點不無道理,對國內的投資者也是一個善意的提示。對於美圖的上市,無論是香港還是大陸的資本圈,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許多教父級人物都出席了美圖的上市,這無疑也印證了周鴻禕的觀點。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未來的生存空間要比現在的盈利能力重要的多。美圖和騰訊一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態,如果單憑某個產品形態來判斷價值不免有些許盲目,甚至將錯過一些投資機會。
我們會錯過下一波巨頭嗎?
對比來看,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都來自互聯網陣營,分別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和亞馬遜,且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已經佔到了美股的28%。而在A股和港股,除了騰訊一家獨秀,石油、房產、金融仍占據了大頭,不折不扣的偏科生。
深港通開通之後為內地投資者打開了一個資本配置的機會,香港很可能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投資市場,但實際發展並沒有預期中那麼理想。相比於A股近乎苛刻的標准,香港股市已經開明了很多,至少允許虧損的企業上市,這對互聯網公司來說,似乎不必再漂洋過海遠赴美國,可事實是這樣嗎?
不管是香港投資者還是大陸投資者,都屬於勢能驅動型,更看重現實的營收情況和回報率,而大多互聯網公司表現出的是後期發力,這在網路、騰訊、阿里等巨頭身上已經得到了驗證。深港通的開通,為國內個人投資者購買港股提供了渠道,尤其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80後和90後投資者,或許會成為扭轉這一局面的力量之一。
事實上,在香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也或多或少存在這方面的考量,比如蔡文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圖的主要用戶集中在大陸和香港市場,選擇在香港上市解決了內地投資者參與的門檻,希望和用戶一起成長。從結果來看,美圖上市的反應沒有市場預期的那麼熱烈,但整體集資金額仍然不錯。而就近期美聯儲加息、恆生指數整體走低等不利因素致使香港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美圖的表現已經優於大盤走勢,或許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憑美圖一己之力能否扭轉趨勢還不得而知,幸運的是已經出現了兩個利好因素。
其一,美國資本市場對於中國網民消費能力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十年之前,這便不難理解為何偏工具屬性的產品估值被嚴重低估。而國內的投資者對這個情況則有著更清晰的認識,比如說國內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網路消費能力並不輸於歐美,為優秀的產品和服務買單已經開始萌芽。
其二,近兩年國內出現的獨角獸企業不再少數,滴滴、美團、大疆甚至是小米等優秀企業都有可能成為港股的潛在目標。香港股市的特殊性在於在地域和文化上更接近中國內地市場,這便讓互聯網公司在打法和商業模式上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同時,香港也扮演了互聯網公司謀求海外布局跳板的角色。
理想的狀況是,美圖在港股的未來表現有個很好的走勢,為國內三到五年內即將上市的獨角獸們形成標桿效應,吸引更多優秀的公司,也吸納更多的投資者,進而逐漸改變港股的現有格局,以及對高科技股的態度。
寫到最後。站在個人投資者的角度來講,美圖的上市以及深港通的開通都為我們提供了投資潛在巨頭的機會。過去十年中,中國互聯網群雄創造了超過5萬億的資本財富,又悉數被國外投資者瓜分,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不只是互聯網成長史的見證者,還是受益者。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2. 當時美國放開疫情後哪幾個行業上漲

我總結了5大類可能在疫情中短期和長期受益的行業,與你分享。非學術研究或投資建議,而是從個人角度的觀察,也包含了對疫情生活的記錄,很可能有失嚴謹和全面,期待拋磚引玉,聽到你的思考。

第一類:健康防疫類

站在健康防疫最前線的行業,是新冠疫情來臨之後受益最直接最明顯的,基本上每天的新聞里你都能聽到它們的產品被提及。

生產防疫物資PPE的廠家:例如生產N95面罩的3M, Honeywell,疫情以來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國內早期曾經出現過各個省之間截流口罩的事情,更是在歐美各個國家之間上演,3M就曾經因為把口罩優先供給加拿大,而被美國媒體吊打。

生產清潔和消毒產品或提供清潔服務的公司:疫情期間,Lysol,Clorox生產的消毒濕巾,消毒噴霧,基本上在Amazon和Walmart都處於長期斷貨狀態。你如果能刷到一罐,可以說是你的幸運日了(但是不能喝啊)。疫情復工之後,公共場所消毒清潔需求會暴增,提供這類服務的公司也會從中受益。

相關的醫療器械公司:位於美國疫情中心的紐約州州長Cuomo在每日的疫情簡報上,有過一句名言:我一個月前對於人工呼吸機(ventilator)一無所知,而現在我做夢都在想它。除了生產呼吸機的公司,通用汽車(GM),Tesla都開始改造生產線製造呼吸機,也有不少初創公司都在進行呼吸機的修理再利用,或開發「分叉」設備把一個呼吸機變成2個到4個等。」

相關的制葯公司:不管是做抗體,做葯品,做診斷試劑盒,新冠疫情都會直接讓一批制葯公司受益。美國制葯商Moderna Inc.宣布已經交付首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人員將進行第一批人體試驗。這一消息令公司股票直線上漲,CEO Stephane Bancel也一下子擠入億萬富翁的行列。

健康家電:例如空氣凈化器、除菌洗碗機、除菌洗衣機、消毒櫃、凈水器、蒸汽拖把,家用紫外燈,臭氧儀等與健康生活相關的小家電產品

第二類:生存「必需」品

這里的生存」必需品「,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它並不僅僅包括傳統定義里的必需品,也包含在後疫情時代,可能被某類人群定義為「必須」的產品。

超市,食物,必需品:2月底3月初,美國政府開始正視疫情之後,美國人民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囤貨潮,而囤貨的首選就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Costco。各地的Costco無不大排長龍,以至於Twitter上出現了一個著名的#costcocorona標簽。

至於屯的東西,從著名的廁紙,消毒紙巾,礦泉水,各種食物,酒水等,五花馬門。也有位大哥被拍到屯了四大盒杜蕾斯 - Twitter網友評論道 「we all have our priorities」 只能說我們各自有自己的優先順序。

在囤貨的品類里,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緊急食品(Emgergency Food),迅速買斷貨。美國的一個暢銷的戶外食品品牌Mountain House,到現在多種凍干食物仍然斷貨。這些食物的好處是不佔地方,保質期長達30天...不,月......不,年,30年......但是我看了一眼品類,什麼肉末義大利千層面,芝士馬克羅尼意麵,我還是多買兩罐梅林午餐肉和豆豉鯪魚吧。

「末日生存」產品:經歷美國疫情的過程中,也讓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的人群,「末日生存者」 Doomday Prepper。簡單的說,這是一小群堅信地球會以各種方式毀滅並持續不斷做好准備的人。

國家地理頻道早在2012年就曾經出過一個紀錄片,其中有一集就講了這位叫做Donna Nash的大媽,認為世界很可能會遭受到一場類似於超級大流感的呼吸系統瘟疫,在家裡准備好了大量的防疫物資,並且全家老小會經常進行防疫演習。

這群末日生存者,早就准備好了應對瘟疫,地震,火山,戰爭,甚至外星人入侵。他們的准備程度不一,從最基本的家裡隨著存著一些罐頭食品,到最誇張的修建或購買「地下堡壘」Bunker,如遇緊急情況,可以鑽到裡面避難,入門級的掩體定價在6萬到10萬美元。這本是一個極其小眾的人群,兢兢業業為了小概率事件,做好完全准備,你可能覺得它們有點神經病。

但萬萬沒想到,新冠疫情就竟然給了他們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You never know,Donna Nash大姐的youtube 視頻下充滿了8年之後的2020年,全球各地網友的五體投地和膝蓋。據說許多生產地下堡壘的公司的訂單也都排到了明年。所以,我猜,末日生存市場會在疫情後大幅增長。

家防系統:由於疫情,很多人居家時間變長,並且出於經濟動盪可能引發犯罪上升的考慮,對於家庭安全系統的需求上升。所以,家防(Home Security)也是美國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行業。這里的家防是廣義的家防,比如傳統的家居安防系統ADT systems,智能門鈴 Ring,智能攝像頭Arlo等等。

美元店 :美元店例如Dollar General等向來被認為是在經濟下行期投資組合里的「安全牌」。實際上,不僅僅是這次危機,自2007年以來,尤其是在廣大中西部非大城市的地區,美元店非常流行,一旦開了美元店,老百姓超市就去的就越來越少。

據統計,美國07年到17年之間美元店新店開業數,是同期超市開業數的5倍,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零售業。說起來,算是美國版的下沉市場。

第三類:宅家生活類 (「Homebody」)

2020年3月中,美國各個州陸續頒布了「宅家令」,一向喜歡出去浪的美國人民也不得不開始了宅家生活。各種服務於宅家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其實之前也都存在,受益於疫情使用量和普及度得到顯著提升。除了下面提到的,遠程醫療,移動支付等行業也有增長,這里不贅述。

線上娛樂:包含流媒體(Netflix,Youtube),短視頻(Tiktok),社交(Instagram,FB,Reddit, Nextdoor, Snapchat最近一次季報大漲40%),游戲(Nintendo Switch可是一機難求),虛擬現實 VR等等。別的不說,以我家為一個小樣本,加州3月中開始」宅家令「以來,我們家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吃晚飯的時候全家一起在Youtube看盜月社吃播或《最強大腦》
白天兜兜糖糖做完了一天的功課後,玩半個小時Roblox
老孫吃完飯葛優躺在沙發上一邊看Tiktok一邊傻笑
下午我一邊跟著Keep鍛煉,一邊看Youtube里的Vlog
周末的時候,全家跟著Nintendo Switch 上的《Just dance》跳 《江南Style》
在家健身(Home fitness):2012年成立於矽谷的home fitness代表Peloton,以家用健身單車/跑步機+訂閱直播課模式,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成長,用戶量達百萬級,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7月剛剛上市。

追根溯源,美國人民對於健身的熱情那是無比高漲的,家裡地方也大,還有人專門把車庫或地下室改造成家用健身房。隔離期間,我微信朋友圈裡都在秀廚藝,大家開玩笑等到都能炸油條了就隔離的差不多了;而我Instagram里都在發健身video,我覺得可能等到大家都可以burpee就差不多了。

這次疫情期間,除了Peloton之外,很多新產品和新趨勢也逐漸冒頭,比如說:

各大線下健身房和瑜伽館,紛紛通過Youtube Live,Instagram Live,Zoom開展每日線上雲訓練,有個別的還開始嘗試收費。Youtube上許多健身博主爆紅,比如你是否知道大明湖畔的帕女士(Pamela Relif);
更多的家用健身產品涌現出來,比如Nordic Track,除了動感單車,還有跑步機,橢圓機;比如Mirror:一塊類似穿衣鏡的設備掛在牆上,可以把家裡變成一間小的運動工作室,售價 1495 美元,內容側重瑜伽、普拉提和其他力量訓練,看著挺酷的。
而且根據調查,即使在疫情過去之後,很多消費者還會選擇在家鍛煉,所以這次疫情對於消費者的行為改變是很持久的,這對Home Fitness行業也是大利好。

線上學習:相比起國內K12線上學習疫情期間的大爆發,美國向線上學習的轉變顯得准備不足,熱潮也似乎來得並沒有那麼明顯。

從個人體會來說,國內很多學校都是當地政府統一採用已經商業化的線上學習產品,所以可以迅速鋪開。而我所在的加州,自2月份小學開始停課以來,老師們開始所謂的「緊急線上教學」,一直都是自己在出教學方案,發布在Google教室里,雖然有用到一些App和網站,和定期的Zoom的師生視頻,但是整體更多的是給學生傳達任務,讓學生自學,並沒有很好的實現線上「教」的部分。

其實美國一直都有給學生」在家上學「Homeschool的選項,當你選擇homeschool時,市面上有不少全的線上學校可以注冊參加。

疫情期間,我研究了其中的一家比較大的平台叫做K12.com, 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何適齡的美國學生,都可以通過這家平台注冊當地的線上公立學校,而且是完全免費的,資金是由美國各個公立學區提供。注冊之後,它會給學生寄來筆記本電腦,課本,每個班級會有固定的老師,每天會有一小時到兩小時的線上真人教學時間,其他的時間需要家長幫助學生完成當天其他內容的學習,課程包含語言藝術,數學,歷史,科學,音樂,還有第二語言的選項,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美國不能大規模地使用這樣已經成熟的線上平台,快速鋪開線上教育?

電商,生鮮電商和外賣:疫情期間,可想而知,線下實體店遭殃,而電商迎來了一波高潮。下圖列出了電商銷售品類20年3月和19年3月的對比,除了意料之中的囤貨之外,你也可以從中看到美國人民隔離時期最為喜聞樂見的活動:做麵包,舉啞鈴,看電視,喂狗,拼拼圖...是不是天下大同呢?

另一個在疫情中極大受益的行業則是生鮮電商,其實Amazon Fresh,Instacart,Postmates,這樣的服務存在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和中國相比,一直增長不是很明顯,新冠疫情和宅家令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助推力。

但是除了Amazon Fresh,其他的幾家生鮮和外賣服務,都是零工經濟的模式,依賴於普通人注冊成為送貨者,去超市人肉為買家購物結賬送貨。這種較為鬆散的組織,和國內自建倉庫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下,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是疫情嚴重時,送貨者人數不足,導致超市貨品充足,買家卻訂不到送貨時間;
二是和超市之間沒有協議和合作,如果超市要求排隊進場,控制賣場人數,送貨者需要長時間排隊,或者買家在App上選好的商品,會經常沒貨;
三是送貨者挑選貨品能力差別大,行為規范沒有保障,會出現替換的商品極其不靠譜;
四是送貨者沒有得到足夠的PPE防護,工資不高,已經組織了多次罷工。
個人長期還是看好類似於Amazon fresh,Weee,亞米這種從貨源到配送,打通整個供應鏈的生鮮送貨服務,也期待著新冠疫情能夠成為這項服務的加速器。

第四類:遠程辦公和基礎設施

遠程辦公是疫情後增長迅速的一類2B產品。在1,2月份的時候是國內的討論熱點,而到了3,4月份,成了美國的熱門。視頻會議軟體Zoom不必說,經歷了日活快速上億,又因為安全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股價也是忽高忽低猶如坐過山車,但卻是極少數的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股票之一。疫情期間,非常常見的景象是大人在Zoom里辦公,小孩在Zoom里上課,全家都住在Zoom共和國里。

遠程辦公不僅僅是視頻會議,也包含廣義的團隊協作工具如Slack,MSFT Teams,JIRA,Dropbox,以及針對某些人群和垂直行業的產品,例如針對設計師的合作工具Figma,線上白板工具Miro,針對開發者剛剛宣布小團隊免費的GitHub等。

雖然有些地區的宅家令結束了,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宣布繼續在家工作,Slack宣布員工在家工作的磨合期剛過,效率提升,因此不會要求返工,Amazon最近更是宣布其員工可以在家辦公到10月2日。

可以預見,這一波遠程辦公對於未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僅限於如何讓員工可以在家工作,更是如下圖里Box CEO所言,如何把和客戶和供應鏈的互動線上化,電子化,讓整個公司運營可以自動化和數字化。

另外一類疫情中受益的2B產品,則是支持著整個需求旺盛的宅家經濟和遠程辦公的硬體和軟體基礎設施。

比如說通訊網路,音視頻雲如Agora,雲服務如AWS,以及某些SaaS平台。比如Shopify,作為支持了1百萬家網路電商的SaaS平台,疫情期間就經歷了超爆發的增長。其CTO發推說,現在每天都是黑五的流量水平,很快會翻倍,需擴容急招程序員中。

當所有人都在淘金的時候,賣淘金工具的往往穩賺不賠。疫情利好宅家經濟和遠程辦公,而這些產品背後的軟硬體基礎設施提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類:新技術和「新常態」行業

上面談到的四類都是目前已經我們明顯可以看到的成型行業,而疫情也會讓一些現在非常小眾,甚至還不存在的新技術和新行業走到台前。我認為這里包含三類:

第一類,很多新技術,會因為新冠得到極大的發展和普及。

在新冠這樣一個大強敵面前,科學家和公司使出了各種可能的」十八般兵器「。舉例來說:新冠初期,當美國西雅圖有第一例輸入性新冠病人時,大家都記得為防止感染,動用了機器人醫生來治療和監測病人,而醫生則坐在隔離病房外操作;在疫情期間,美國面向華人的電商網站亞米網,和小馬智行汽車,合作試用了無人駕駛車送貨;英偉達開源了造價僅400美金的呼吸機圖紙;各國嘗試利用3D列印機列印呼吸機;大疆無人機在深圳被用於無人機送葯等等...

新冠疫情如果持續1到2年,可以想像會加速這些新技術應用在更廣闊的的場景里。不僅如此,也會有很多現在不存在的新技術,在機器人自動化,疫苗研製,AI葯物開發,人造食品,線上醫療,感染定位和追蹤等領域加速開發。

第二,要和疫情打持久戰,一些幫助我們應對疫情後新常態的行業業態也會應運而生。

這里可能會包含一些老業態的第二春,或者已有行業通過另一個方式實現。舉個例子來說,自從韓國發明了」Drive Through「 新冠檢測之後,各國都紛紛效仿。在美國,為了避免接觸,Drive Through外帶,Drive Through 電影院,也變成了新潮流。不僅如此,教堂沒法去,但是人們總得有地方懺悔,所以已經開始有神父提供drive through懺悔服務;維加斯和俄勒岡甚至還出現了Drive through脫衣舞俱樂部。

另一個例子,Airbnb早在16年推出了」體驗「產品,就是由當地人設計的獨特的小眾旅程體驗。疫情以來,Airbnb迅速上線了」線上體驗「,目前已經有50個體驗,售價從1元到40元不等。比如,花16美金,讓你可以和一小群人一起,去農場里看小羊,並學習製作羊奶乳酪,你願意嗎?

歸根結底,所有線下場景和人群接觸的行業都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怎麼辦?這時候一條路是轉到線上,比如Airbnb的線上體驗, 一條路則是盡量」無接觸「, 比如Drive Through的脫衣舞俱樂部。這些嘗試,和推出無接觸外賣的飯店,推出VR看房和真人視頻看房的房產平台一樣,是線下行業在嘗試尋找疫情之下的生存之道。

很難說這些嘗試里,哪些會成功,哪些會失敗,但是不嘗試肯定是死路一條。

第三,疫情會嚴重打擊甚至摧毀一些行業,但是如果背後的用戶需求還存在,這些生態系統里的」空位「里 就會滋生一些新的機會。

舉個例子,疫情之後,本來就走下坡路的美國電影院更加是雪上加霜,即使疫情好轉,也可以預見很多人不會願意和陌生人坐在一個公共的密閉空間里。如果有一天,電影院不存在了,這個位置會是誰來補呢?視頻網站例如Netflix固然早已經搶佔了大部分,但是電影院還承載社交的功能。

之前看LadyGaga組織的全球公益演唱會的時候,我的幾個朋友就一邊開著Zoom聊天,一邊各自在全球各地看演出,這是一個很樸素的解決方案,但是就滿足和同時欣賞內容和私密交流的功能。

Netflix近期上線的Party 瀏覽器插件,就可以讓你邀請好友和你一邊看劇,一邊聊天,算不算是對電影院的社交功能的一種嘗試取代呢?

再比如說,很多B2B公司都以行業展會作為獲取銷售線索的重要渠道,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線下大會都很難舉辦,那麼銷售們從哪裡去找線索呢?僅僅是把線下大會移到線上,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怎麼解決?嘗試做一系列的小規模講座,以內容取勝?考慮和客戶重合的其他2B公司合作,互換銷售線索?

阿里巴巴當年在非典之後,迎來了外貿電子商務平台的爆發增長。這一波新冠疫情對線下行業展會的打擊,會不會出現一個交換2B銷售線索的平台?那些從前辦行業展會的人,會不會轉型成為垂直行業的「超級連接者」,專門負責給公司和軟體供應商之間牽線搭橋?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底層需求在,這些疫情帶來的行業空缺肯定會被填上。只是填滿的方式,可能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現在的想像。

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

新冠疫情,可能會徹底改變很多人和生活方式,許多行業的命運。但對於上面提到的五類行業,也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疫情給這些行業帶來的幫助又是不同的,有的持久,有的短暫,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有的極為關鍵可能改變生死,有的卻是可有可無。

我把疫情對行業的幫助總結成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防疫物資和緊急食品的供不應求,最終會過去,所以是短期的;而消費者從線下零售店轉到線上電商購買,軟體產品轉向雲端基礎設施,這個趨勢在疫情之前已經開始,在疫情中得到加速,在疫情之後也會繼續,所以是長期的。

第二個維度是這個產品本身,目前是大眾產品,還是小眾產品。受益最大的產品,是那些有潛力成為大眾產品,但是目前只在小眾市場流行的。這類產品,有可能借勢跨過所謂的」鴻溝「,實現在大眾市場中的傳播。比如Zoom,Peloton,Instacart,都屬於這一類,right proct at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place,可謂幸運,這里可能有機會讓小公司突襲,誕生出新的巨頭。而如果本身已經是大眾產品,例如視頻,游戲,疫情固然可以帶來一波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幅度是相對小的,更像是火上澆油,也更偏向大玩家的游戲。

3. 閱後即焚Snapchat母公司裁員多少人

據報道,閱後即焚應用Snapchat母公司Snap將裁減大約100名員工,占工程師團隊員工總量的近10%。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Snap擁有大約3000名員工。Snap在其首份年度文件中稱,在可預見的未來,員工總量的增長將會繼續。

Snap不予置評。

4. 斯坦福畢業生遭矽谷爭搶:高薪就業或自主創業

斯坦福畢業生遭矽谷爭搶:高薪就業或自主創業

讓我們先看看應屆畢業生的收入情況

根據美國知名調查機構PayScale發布的畢業大學生薪資調查,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系畢業生在剛剛踏入工作崗位後,平均每年可獲得9萬美元的薪水。比許多擁有20年工作經驗和學士學位的員工的薪水還高。況且,美國的中等家庭收入大約在每年5.2萬元上下。

對於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來說,他們可以掙得更多。

Facebook、谷歌和領英等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往往顯得更加慷慨。他們給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薪水一般在10萬美元到15萬美元之間。此外,這些企業還會提供價值10萬美元甚至更多的股票。有時,畢業生和企業簽約的獎金就高達2.5萬美元(初創公司經常用優厚的待遇來吸引斯坦福的畢業生)。

斯坦福畢業生的薪水有望達到50萬美元甚至更多。去年的這個時候,Snapchat為斯坦福畢業生提供了10萬至15萬美元的工資以及分四年支付的40萬美元的股票。今年,Snapchat提供的待遇稍微降低了一點。畢業生的股票獎勵價值將在30萬美元以內。

由於科技企業的股票會迅速升值,因此股票期權激勵機制會讓斯坦福畢業生在年輕時就腰纏萬貫。2013年,Snapchat還是一個只有30億美元資產的公司,而現在Snapchat的資產已經達到150億美元。

其實不需要等到畢業,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就可以掙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在矽谷,每年夏季,大多數知名的科技公司和許多發展迅速的初創公司都會為斯坦福的實習生提供4500至7000美元的月薪,為期1到3個月。

為什麼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斯坦福的學子如此搶手?

來自谷歌、Snapchat、Facebook和Dropbox的代表們都不願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代表表示她所屬的企業不希望給人一種偏袒斯坦福大學學生的印象。但是,一位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總體上說,科技企業更加青睞斯坦福大學的學生。Hired.com是一家獨特的人才招聘網站。 Hired.com的市場總監Tyler Wills告訴我們,Facebook和谷歌時常會在一年之內僱傭300至600個入門級工程師。鄰近的大學常常是這些企業招聘的首要目標。

並不是說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教學有多麼超群。換而言之,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系同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滑鐵盧大學的計算機系一樣優秀。但是斯坦福在地里位置上占優。斯坦福大學周圍可謂人傑地靈。谷歌的CEO Larry Page就生活在那裡。蘋果先驅Steve Jobs也是在這塊寶地上隕落的。

雅虎、谷歌和Facebook都是在帕羅奧圖發展壯大的。一些億萬富翁們也住在那裡。他們得空可以在斯坦福的校園里散步。他們在斯坦福發表完演講以後,甚至可以步行回家。

斯坦福的學生在入學以後,就會沉浸、迷戀上這些企業。他們會選擇在當地實習,積累工作經驗,讓自己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雇員。正如谷歌招聘頁面所說:做有用的酷事兒(Do Cool Things That Matter)。所以當學生畢業進入Snapchat或者谷歌以後,他們就會很快地進入角色:專注編碼。

一位業內人士說:“對於谷歌來說,每一天都有無數的工程,你至少需要一個軍隊的人數才能完成這龐大的工作量。斯坦福的畢業生不僅工作經驗豐富、學術精湛,而且他們還願意在合理的范圍內接受工作調動。”

雖然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在剛剛進入工作崗位便可以掙得高薪,但是有些學生依然選擇創業。

讓我們看看一些斯坦福畢業生創業成功的鮮活的例子: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創造了谷歌。Jerry Yang 和David Filo創辦了雅虎。Reid Hoffman 是Linkedln的創始人。Elizabeth Holmes創辦了Theranos。Evan Spiegel和他兩個斯坦福大學的哥們一起創建了Snapchat。

試想一下,一個21歲的斯坦福計算機系學生,身邊圍繞著的都是創業成功的案列,滿眼都是有金可挖的礦藏,只要不虛度光陰,將會前途似錦。還有比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更有價值的嗎?

數月以前我們就開始研究這一問題,因此我們調查了部分斯坦福的學生。以下就是來自他們的故事。

Vinamrata Singal:即將成為谷歌的'正式員工

Vinamrata的雙親都是醫生。起初Vinamrata進入斯坦福的目的也是成為一名醫生。但是在剛入學的一次學生見面會上,Vinamrata遇見了她的人生導師——Jerry Cain。

Cain鼓勵Singal學習計算機科學。當時Singal被這一提議驚呆了因為她從來沒有編寫過程序。Cain向Singal介紹了三位女生,她們在來斯坦福之前對編程也是一無所知,但是現在她們面對計算機運用自如了。那年秋天,Singal參加了計算機入門課程。幾周後,Singal轉修計算機專業。

換專業是很常見的,Singal不同尋常的是此後的經歷:她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計算機課程剛剛開課一周,Singal就去招聘會咨詢招聘人員招聘細則。招聘人員在和Singal交流時使用了很多她不懂的專業術語。這使Singal很是困擾。她擔心錯過自己的實習機會,因此她決定努力增強專業素質。

Singal在DigiSight尋得了一份測試工作,每周工作10個小時。這個工作基本上就是找DigiSight這個應用的Bug。這不是編程類的工作,因為DigiSight是一個生產科技產品的企業。Singal把這個工作經歷寫進了自己的簡歷並將其上傳到斯坦福大學的職業規劃網站上。

接下來,斯坦福大學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了。

Singal的計算機課程剛剛開始了幾個月,她便引起了PayPal公司的注意。PayPal是一家隸屬於eBay,為全球用戶提供國際貿易支付工具的公司。一個PayPal的招聘人員在職業規劃網站上看見了Singal的簡歷,這個簡歷吸引了該公司的工程部經理。因此,Singal獲得了一次面試的機會。面試過後,PayPal給Singal提供了一份暑期的實習工作。在Singal接受工作以後,PayPal為Singal的父母寄去了一包糖果和一套咖啡杯當做禮物。

在Singal進入斯坦福的第二年秋天,她參加了一個由谷歌主辦的宣講會。Singal再次獲得了一次面試機會並且獲得了一份工作。(那年秋天 Singal收到了很多來自其它公司的錄用信。有人讓她寫下她所獲得的所有錄用信,來讓她成為得標者。但是最終Singal還是選擇了谷歌。)

閱讀全文

與snapchat公司股票最新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鴻合科技股票怎麼這么差 瀏覽:86
能自定義選股的股票APP 瀏覽:177
美都股票行情走勢 瀏覽:680
一隻股票總掛單才兩萬手 瀏覽:587
航天彩虹股票值得投資嗎 瀏覽:745
中國股票機構有哪些 瀏覽:892
平安證券怎麼用電腦買股票 瀏覽:586
股票軟體買賣只能看 瀏覽:105
信息發展股票東方財富網 瀏覽:229
買中國北車股票 瀏覽:377
主播股票是怎麼賺錢的 瀏覽:698
中國的股票停市是多少百分點 瀏覽:493
股票投資要怎麼選擇 瀏覽:12
可口可樂股票的投資價值分析 瀏覽:328
股票交易的總資產在哪裡 瀏覽:443
300366創意信息股票行情走勢 瀏覽:604
發行債券股票信息 瀏覽:571
什麼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股票 瀏覽:398
股票軟體可以看盈虧曲線 瀏覽:304
u盤的數據如何導到股票里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