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股市的漲跌停製度什麼時候實施的,有沒有具體的參考資料!
每天漲,不能超過10%;每天跌,也不能超過10%,這就是漲停板制度。
不知不覺之中,漲跌板制度已經伴隨了我們將近10年,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制度並不是中國股市的"原配",而是始於1996年12月16日政策打壓股市的"變種"。10年前的中國股市彼時彼刻正經歷著有史以來的第一波跨年度牛市。上證指數從500多點起步,一路過關斬將直奔1000點而去,盡管有喊話,盡管有禁令,但是狂熱的市場並沒有把管理層放在眼中,
香港97年回歸的預期刺激著投資者欲罷不忍,眼看著市場可能會失控,人民日報的本報評論員文章終於出現在新聞聯播之中,"正確認識當前的中國股市"的後果是可以預見,為了抵消這種後果的後果,也為了切實地降低這種風險的風險,管理層同時對漲跌停作出了限制,滬深股市在連續三天跌停之後才漸漸完成硬著陸。
其實,在股市的T股價格上實行限制,並不是國際慣例。為了防範風險,成熟市場一般會對指數跌幅超過10%作出停市的安排,但這種停市一般也就是半個小時,目的還是緩和場內投資者的情緒,降低非理性的操作,減小羊群效應。比如最近日本東京股市就為活力門事件引發的恐慌而停過市,印度股市也在跌幅超過10%的時候停過市,但是個股的漲跌上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因為作出這樣的限制是和股市價值發現的功能不相稱的,也是矛盾的。
的確,在沒有漲跌板限制的日子裡,股市漲起來驚心動魄,跌起來也驚心動魄。很多老股民也許還都記得"二橋一嘴"鼎盛時期的風光,外高橋、浦東金橋大比例送股之後當天盤中就能填滿權,當天就能帶動市場掀起新一輪的漲幅。當然在遭遇"健康問題"這樣的謠言擾市的時候,個股也都能跌出30%甚至40%的跌幅來。
中工國際作為全流通的第一股,上市當天的走勢讓看慣了漲跌板限制的投資者極不適應,不光投資者不適應,就是管理層也極不適應。明明知道,這是機構的操縱,但是查起來未必能夠把罪名落到實處。50元,為什麼就不是投資者沖動的後果呢,誰又能規定股市上的投資者都是一種理性的抉擇呢?誰讓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停板限制的呢?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琢磨,一琢磨,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上市首日可以不設限制,而在平時卻要加以限制?如果首日不加限制有其合理性,那麼平時的限制合理性在哪裡,如果不合理,是不是應該取消?如果不應該取消,那麼上市首日是不是也應該設漲停板
如果漲跌板取消會有什麼風險沒有,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取消了漲跌板只會活躍市場,加快交易節奏,價值發現可以一步到位,價值回歸也可以一步到位.那麼,取消漲跌板會不會助長市場的投機熱情,換句話講,對市場是利好還是利空?方泉認為是中性的消息,水皮則認為在目前的市況中會構成一個推動指數向上的利好,會刺激市場的震盪幅度,加大市場對游資的吸引力度,恰恰是因為是利好,管理層現在未必能下得了這個決心。
B. 什麼是漲跌幅限制
◆ 什麼是漲跌幅限制
漲跌限制起源於漲跌停板。而漲停板或跌停板,其說法起源於過去國外交易所在拍賣時,以木板敲擊桌面來表示成交或停止買賣,此法運用到股市中,就是當股票價格漲到上限或跌到下限時,叫漲幅限制或跌幅限制。不過,在漲限價或跌限價上並不停止買賣,交易繼續進行,只是價格不變而已。
一般情況下,為了避免股票的過分波動與投機,有關部門才會設立漲跌幅度。
從1996年12月16日起,深交所、上交所對上市的股票、基金的交易實行漲跌幅限制在10%以內,此後,深滬證券交易所還對掛牌上市特別處理的股票(ST股票)實行漲跌幅度限制為5%的規定。
要了解10%的漲跌幅度,須先知道股票的開盤價與收盤價,開盤價就是在每個交易日中,各股票買賣集合競價的成交價或第一筆成交價格。
深市漲跌限制實施前交易日起,每天公布的每隻證券收盤價計算方式為:
最後一分鍾每筆成交價格成交數量/最後一分鍾的總成交量=收盤價
與深市不一樣,滬市當日證券最後一筆成交價為收盤價。當天漲幅度的限制,就是以前一天收盤價漲跌的10%或5%為限。
根據規定,超過漲跌限制的委託為無效委託,當日不能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