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研報 > 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

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

發布時間:2023-01-26 20:42:12

⑴ 美國貧富差距

最近,2012年3月的美國報紙《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登了經濟評論家埃杜多·波特(Eardo Porter)的文章,標題是:收入不平等挖民主的牆角(Inequality Undermines Democracy),主要是說收入差距的嚴重擴大,將產生政治的兩級分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有錢人與沒有錢人之間的政治體系產生分裂,民主的政治制度就將遭到破壞。這是危言聳聽嗎?顯然不是。那麼,究竟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號稱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國怎麼會被收入差距來挖牆角呢?這是值得研究和分析的。
應該說,美國人從來沒有太關心他們收入的差距。最近幾十年來,美國的貧富之差一直比其他發達國家大得多,而且這種差距一直在不斷擴大。但民意測驗表明,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人們相比,大多數美國人卻並不關心收入差距。根據去年11月美國蓋洛普(Gallup Poll)民意測驗,只有17%的美國人認為要求政府努力縮小收入差距和減少財富的不平等是特別重要的事;而其他80%的人關心的是如何促進美國的經濟增長。政策的制定者也很少關注國民的收入差距;總統選舉和國會議員競選也很少拿縮小收入差距來說事。收入不平等並不是選民予以最優先考慮的事。即使最近30多年來,貧富的收入差距已經急劇增大,但美國政府沒有做任何努力來抑制這個趨向。
美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及其原因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中,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無產階級狀況趨於惡化,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貧富差別越來越懸殊,這是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對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作出的科學分析。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當今資本主義國家貧富懸殊狀況如何,形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是什麼,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生產的發展,西方國家各階層的收入和財產有了顯著增長,生活得到了改善。從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縱向來看,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那種普遍性的赤貧和營養不良的現象已不復存在。西方國家的貧困標准也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盡管如此,70年代後半期以來貧富之間的相對差距卻迅速擴大,這個嚴酷的現實必然引起西方國家政府和百姓的關注。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代表。本文試圖對美國在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收入分配狀況作一分析。
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貧富狀況
戰後直到60年代,美國各階層收入差距是趨於縮小的。按照家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美國全國家庭可分為最低收入家庭、次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中上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五大類。從下表可見,在70年代以前,佔全國20%的上層家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比重趨於下降,由1936年的51.7%降到1965年的41%。而中層家庭(從次低到中上)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比重緩慢上升,由1936年的44.2%上升到1965年的54%。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略有上升。 但進入7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發生了變化,70年代後半期收入差距開始呈現擴大傾向。對20%收入最高者和20%收入最低者的平均收入進行比較,兩者的差距在1974年是7.5倍,1992年擴大到了10.2倍。1977 ~1992年間,美國國民收入增長的部分幾乎都歸入富裕階層手中。在這15年間,美國全國60%的人的收入在不同程度上都下降了,只有40%的人的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最窮的20%的人的稅後收入絕對下降了12%,而最富的1%的人的稅後收入卻增長了136%,其平均收入從約20萬美元增至48萬美元左右。
美國不同收入家庭在全國家庭總收入中所佔比重(單位:%) 1936 1944 1950 1956 1962 1965 1970 最低20% 4.1 4.9 4.8 4.8 4.6 5 5.5 次低20% 9.2 10.9 10.9 11.3 10.9 12 12 中等20% 14.1 16.2 16.1 16.3 16.3 18 17.4 中上20% 20.9 22.2 22.1 22.3 22.7 24 23.5 高的20% 51.7 45.8 46.1 45.3 45.5 41 41.6
國際上通常用基尼系數測量貧富差距程度。基尼系數為0 表示絕對平等;基尼系數為1表示全部財產集中於一人; 基尼系數的變大表示貧富差距繼續加大。國際上通常認為,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為中等不平等程度。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人口現狀報告》描述的美國家庭收入基尼系數的變化狀況為:1950年為0.369,1960年為0.353,1970年保持不變,1980年為0.365,1990年為0.369。而《美國住戶、家庭與個人收入》中描述的美國家庭收入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為:1970年為0. 394 ,1980年為0.403,1990年為0.428。無論那種計算結果,都表明70年代後半期以來美國貧富之間的相對差距在迅速擴大。 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賈里德·伯恩斯坦指出:「最後造成那麼大的貧富差距,因此在美國一大批工人和家庭感到愈來愈窮。這些工人照章行事,設法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維持生活水平。然而他們卻節節失敗。」他指出:在1993年,收入高的5 %的家庭獲得全部收入的19.1%,而在1989年為17.9%,1981年僅為15.4%。 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資料,1993年,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的收入佔全部收入的48.2%,創二戰以來的歷史紀錄。
財富分配不均的差距遠大於上述收入分配的差距。財富是按一家人擁有的全部資產的現價衡量的,包括銀行帳戶、股票、證券、人壽保險儲蓄和共同基金股票之類的金融財產,房屋和非公司企業,汽車

和主要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等等。
在80 年代中期, 美國財富分配中出現了所謂「三三制」的現象:1983年,占人口1%的「上上層」佔有國民財富的35.8%,占人口9%的「上層」佔有國民財富的33.3%,占人口90%的人佔有國民財富的31.2%。這個差距在90年代繼續擴大。據美國最新的統計結果,1992年最富有的1%的家庭擁有美國全部財富的42%,而在1989年為39%。 這表明,美國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速度正在加快,從而促成了所謂「超級富豪」的出現。據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埃德·沃爾夫計算,在1983年到1989年財富增加較多的年份中,美國凈財富從13.5萬億美元增加到20.2萬億美元,增加的總額(6.7萬億美元)中的3.9萬億美元(佔58.2%)被只佔美國人口0.5%的最富的人佔有。現在,佔美國人口總數的0.5%的50萬個家庭,擁有全部資產的39.5%。這使得美國在貧富懸殊方面處於發達國家的首位。
收入分配不均的擴大帶來了貧困化的發展。據1992年公布的材料,1991年處於貧困線以下的美國國民達3570萬人,較1990年增加了210 萬人,占總人口的14.2%。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每年一度的統計結果,1993年有393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是1961年以來的最高記錄(當時有396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總人口的21.9%)。(歷年處於貧困線下的美國國民情況統計見下 由上表可知,7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貧困人數在略有波動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從美國貧困人員的結構來看,窮人主要是生活在大城市日益衰敗的老城區中的黑人、居住在窮鄉僻壤的白人農民、年幼的兒童和退休的老人、以及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或多子女大家庭中的成員。
在1991年的3570萬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窮人中,按人數算,白人比黑人多一倍,白人為2370萬,黑人為1020萬,其餘為拉美和亞裔移民;但按人口比例算,黑人貧困率最高,相當於白人的3倍 1991年美國有1360多萬少年兒童(其中600萬是6歲以下的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下,占貧困人口的39.1%,1994年上升到40%(而在全國總人口中,兒童佔27%)。1991年的統計數據還表明,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78萬生活在貧困中,占當地老年人口總數的12.4%。 大都市是美國貧困人口聚集的地方。1992年城市人口為1.97億,其中2737萬生活在貧困線下。1989年紐約市有近20%的人生活在貧困中,底特律有32.4%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芝加哥、休斯敦、亞特蘭大、巴爾的摩、費城和新奧爾良等另外13個大城市也都有20%以上的人屬貧困者。1994年的統計表明,大都市的貧困率為14.6%。 人口統計數據還表明,貧困與家庭規模和結構有一定關系。美國有約一半的窮人生活在家庭成員超過5人的大家庭中, 在只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中,貧困率則高達34.3%,生活在這類家庭中的窮人數目達1860萬。
二、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從根本上說,美國的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的本性就是榨取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使自身不斷增殖。反映在分配領域上,勞動者總是處於受剝削的地位,而資本家則力圖限制廣大勞動者的生活消費,從而擴大自己的財富。雖然在一定時期里為了緩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資產階級會在分配領域做出有限的讓步,但不可能根本改變分配領域不平等的關系。
除了制度原因外,70年代末以來美國收入差距擴大,還取決於下列經濟和社會因素。
(一)在經濟上,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換、資本積累的加劇以及美國的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是影響收入分配狀況的重要因素。
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熟練工人、復雜勞動者,因此,缺乏專業技術、所受教育少的一般工人就業機會大大減少,收入不斷降低。 戰後興起的以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使勞動工具和生產工藝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進步自70年代以來尤其明顯。1971年微處理機問世,至今已發展到3萬多種。微電子技術廣泛應用於機器人、 機器手、電視機、錄像機以及各種通訊設備等。首先,打破了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式,同時也把大量工人和一部分管理人員變為剩餘勞動力,使成本發生了變化。據統計,美國工作場所的平均雇員數,1990年比1980年減少了8%。 雇員人數減少最多的工業部門恰恰是信息技術費用開支最高的部門。信息技術的採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是, 在擴大再生產進展緩慢,難以吸收剩餘勞動力的情況下,

失業人數會不斷增加。在美國經濟緩慢回升的1993年,失業率雖然有所下降,但失業人數仍超過850萬,原因之一就是, 勞動生產率因信息技術的採用而提高了3%,而國內生產總值只增長了2.2%,不足以吸收因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剩餘勞動力。
其次,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使生產要素及生產過程日益趨向於智能化,因而對勞動者的知識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化、自動化工廠車間里工作的勞動者,要經過特別的訓練,要掌握自動化機器體系工藝流程原理,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現代科學管理技術等等。因此,有較高知識技能的熟練工人成為各家公司的爭奪對象,抬高了這部分勞動者的工資,相比之下,技術不熟練的、年輕的和受教育少的工人的工資就降低了。在美國,自70年代起直到80年代末,大學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的周薪差距從大約40%擴大到了大約70%,而完成中學學業所需的學費增加了30%以上。中學輟學者和其他幾乎沒有專業技術的雇員的實際收入不但與受過更多教育和培訓的雇員相比有所下降,而且從絕對意義上講也下降了不少。
如果美國有一套應變能力較強的合理的勞動力教育與培訓的機制,那麼,上述導致收入差距的原因將會大大減弱。遺憾的是,美國的基礎教育和各種社會政策沒能起到幫助勞動力掌握競爭所必須的技能的作用。美國的中等學校通常只泛泛地講授一點在勞動力市場中謀職的方法,大多數專門技能的訓練都在企業中進行。而企業提供的技能培訓的面往往較窄,不適應企業和個人的進一步發展。結果,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競爭加劇,80年代,許多企業進行了組織調整,工人的技能經常因企業的合並或吞並而變得過時,導致這段時期里約有200萬工人被解僱。 其中,受害最深的是年輕人。1981年12月美國的失業率為8.8%,而16 ~19歲青年的失業率達21.5%。 因為家庭經濟狀況、種族和年齡的原因,美國人在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面前受教育的機會是不平等的,這也導致一部分人難以適應技術發展對就業要求的變化。據1993年的統計,在美國,越富的家庭擁有和使用計算機的比例越大。白人家庭的電腦擁有率是黑人或西班牙裔美國人家庭的3倍,而白人的貧困率恰恰約為黑人貧困率的1/3。目前2/3的美國人還沒有電腦,但在年收入在7萬美元以上的富人中,74%的人擁有一個以上的電腦終端。另外,在美國條件較好的私立中學里,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他們可以利用計算機互聯網路查閱西方各國圖書館的資料,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絕大部分專家、教授通話。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洛杉磯的一所窮人中學里,2000名學生只有30台計算機,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已使用了12年到13年。「不懂電腦將會成為新的文盲。」 第二,產業結構的變化使提供較高工資水平的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呈減少的趨勢,呈增長勢頭的第三產業的平均收入偏低。
製造業生產是大規模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同一行業中勞動條件差不多,工人的工作比較穩定,而且,製造業有較強大的工會,因此其收入水平較高。1979年,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周工資為268.94美元,高於全部門的平均水平219.3美元。 而第三產業部門由於工人受教育和培訓的程度相對較低,工人工作穩定性較差,加上工會力量的弱小,西方國家這個部門的工人工資一般比製造業部門約低5%~10%。在美國, 第三產業中發展較快的服務業的平均周工資1979年為175.27美元,低於全部門的平均水平,比製造業部門低約34.8%。
7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換進入新階段,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美國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總人數的比重,50年代分別為55%和52%,80年代中期則分別為70%和75%。而製造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則從1965 年的28%降到1987年的20%。據統計,80年代美國新增約2000萬個工作崗位。但據《幸福》雜志所排列的美國500 家大公司(主要是物質生產部門)的統計,在此期間其職工實際上減少了350萬人。可見, 新增就業人數多數來自低工資的服務行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使相當一部分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下降。
第三,生產與資本的集中使壟斷資本家的財富迅速增長,與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大。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大大提高,壟斷資本獲得的利潤迅速增長,資本積累越來越多,而且日益集中在少數大壟斷資本手中。加之,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一些實力雄厚的傳統工業部門的大公司為了爭奪新技術、增強競爭力,與一些實力有限但技術先進的公司合並,例如汽車公司大量合並計算機公司和半導體公司。同時,競爭也促使采

用同一新技術新工藝的不同部門,不同公司之間的合並,例如通用汽車公司合並了休斯飛機公司,爭奪米勒飛機公司,它們都採用計算機軟體程序。因而,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大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美國資產為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在1965年有47個,1983年猛增至234個;資產為1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在1965年只有2個,到1983年發展為25個。現有大公司的資產額、 銷售額和利潤額大大超過以前的公司。 根據《幸福》雜志公布的世界100家最大工業公司的情況, 1990 年列為榜首的通用汽車公司的資產額為1802億美元,相當於1983年最大公司即埃克森公司資產額630 億美元的近3倍。
生產與資本的集中和信息技術的採用,極大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同時,工人的勞動報酬並沒有相應提高,結果,壟斷資本家的利潤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工人工資的增長速度
由左表可知,1970年工資增長速度比利潤增長速度快3. 2 %, 從1975年開始,二者的關系發生轉變。1987年,工資增長速度比利潤增長速度慢了3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剩餘價值率的不斷提高,社會財富將日益集中在擁有巨額資產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第四,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陷於「滯漲」,也使廣大勞動者在國民收入分配中處於不利地位。
1974~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美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經濟處於緩慢增長和停滯中,企業開工不足嚴重,美國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一度降到64%。失業人員劇增,1982年失業率達10.8%,失業人數高達1220萬。同時,消費物價上漲嚴重,通貨膨脹率1979年為11.3%,1980年高達13.5%。80年代美國的經濟一直在「滯漲」的死胡同中蹣跚前進,致使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增長速度放慢,甚至絕對下降
上表表明,1981年工人實際工資甚至低於1961年的水平。另據統計,1984年與1991年相比,全部私人非農業部門的周工資從293 美元增至355美元。但以1982年不變價格計,卻從275美元降至256美元,下降7%。
第五,70年代後期以來抑制經濟衰退的經濟政策也對收入差距的擴大起了推動作用。
戰後實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使美國在70年代陷入「滯漲」的困境中。為了走出困境,80年代,里根政府採納了供應學派的政策主張,實行「經濟復興計劃」,其核心是減稅,包括將所得稅稅率下調,降低所得稅累進額。從1981年到1988年,個人最高稅率從70%減少到28%。從新稅收法案規定的邊際個人所得稅率來看,收入愈高,稅率降低的幅度愈大。因此,新稅收法案被認為是對富人有利的稅法。據統計,年收入在1.5~2萬的人,在1981年開始的第一階段減稅方案實施後,納稅金額反較一年前為多。因為,人們上繳的社會保險工資稅增加了。在減稅政策實施幾年後,美國占納稅人10%的富有者1990 年比1977 年少交稅931億美元,而其餘90%的人(主要是中層居民)則多交256億美元。此外,美國政府還削減了社會福利支出,使貧窮者更貧困。
(二)在美國,種族歧視、單親家庭增多和非婚生子女人數的上升等社會問題也對貧富差距的擴大有重要影響。
第一,種族歧視。由於美國過去長期在學校實行種族隔離,使黑人受教育程度明顯不如白人。經過60年代和70年代的民權運動後,今天在美國幾乎找不到有關種族歧視的法律和公共政策,但種族歧視依然存在。1992年春爆發的洛杉磯那場種族騷亂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黑人仍處在一種不被人信任,容易遭人誤解和忽視的狀況,白人在私下歧視黑人問題頗為普遍。
在教育系統,廣大黑人青少年仍沒有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據全美科學研究委員會的報告說,美國目前有84%的青年有中學文憑,但黑人兒童中卻有40%連小學都沒讀完,黑人中文盲達30%。由於黑人家庭經濟貧困,使黑人在中小學所受的教育水準普遍低於白人,高中升入大學的黑人學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不超過38%, 不到白人學生的一半。1986年上大學的黑人比1976年減少3.4萬,在18~24歲的黑人青年中,上大學的比例從1976年的35.4%降至1987年的27.8%。受教育機會的不足,必然會對黑人學生的專業知識訓練和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限制,因而影響到黑人的就業和競爭能力。從60年代以來的20多年裡,黑人的失業率一直是白人的2~3倍,尤其年輕黑人失業率保持在30%~35%。即使是有工作的黑人,多數也只能從事最笨重和最受輕視的低收入的勞動。
第二,單親家庭和非婚生子女。由於離婚率高和分居人數的上升,以及大量的少女未婚先孕,美國社會中只有母親的單親家庭迅速增多。1993年這類家庭已佔美國家庭總數的30%。在所有單親家庭中,

約80%由母親撫養子女,但母親或因需要在家照看孩子,無法外出謀職;或因年齡太小,不能就業;或因教育程度太低,找不到工作,她們往往只能依靠社會福利為生。美國目前約有100萬13至19歲的少女未婚先孕, 其中一半的人生孩子後輟學,依靠社會救濟為生。
綜上所述,美國70年代後半期以來貧富差距擴大有其深刻的經濟與社會原因,其中既有生產力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陣痛(如科技革命在一定條件下導致失業人數的增加),也有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要求所造成的惡果。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會給人們帶來益處,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改變的話,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就無法根除。

⑵ 美國股市是強勢有效市場嗎美國股民是不是大多不用技術分析而用基本分析

美國股市已經有近二百年歷史了,美國人炒股不只是看K線圖,還有其他看圖方法。

美國股市歷史:1792年,24名紐約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約定以後每天都在此進行股票等證券的交易。1817年,這一交易市場日漸活躍,於是參加者組成了紐約證券交易管理處。1863年,它正式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便是美國股市的起源。
1882年,道(Dow)與好友瓊斯(Jones)在華爾街15號創辦了道瓊斯公司,並緊靠紐約證券交易所。1884年,道最早開始嘗試計算股票價格變動指數,當時採用樣本均為鐵路公司,這就是後來的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數(DJIA)。1889年,道親手創辦了華爾街日報。1896年5月26日,道第一次計算並對外公布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數(DJIA),當日指數為40.94。1929年,道瓊斯公用事業平均數DJUA指數誕生。1992年,道瓊斯綜合平均數(DJCA)誕生。近年來,道瓊斯公司又跨越全球創設了相對獨立的3000多個股價指數,統稱為道瓊斯全球指數(DJGI)。然而,在上述所有道瓊斯股價指數中,唯有道瓊斯工業平均數是最重要的,它不僅是當今美國最重要股價指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股價指數。因此,它既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人們一般將道瓊斯工業平均數簡稱為道瓊斯指數(以下簡稱「道指」),而且將1896年5月26日這一天確定為道瓊斯指數的「生日」。
道指屬於成份股指數,它的樣本數歷史上曾有過三次變化:1896年首次計算時設定樣本股為12隻;1916年設定樣本股為20隻;1928年最終將樣本股固定為30隻。直到今天,道指樣本股仍為30隻。目前的30個樣本主要取自紐約證券交易所及NASDAQ股票市場。

為了適應科技進步與股市發展的需要,道指30隻成份股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定義的工業股,如今的道指取樣已經覆蓋了整個美國股市中最優秀的藍籌股,並包含了金融服務、科技、零售、娛樂以及生活消費品等多種行業。作為樣本,它們是各個行業的龍頭或代表,這些樣本股擁有最廣泛的個體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2005年底,道指30個成份股合計市值佔全美股市總市值的比例高達23.8%。

100多年來,道指以其獨到的計算方法為專利,以一流的藍籌股為樣本,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從不間斷的計算保證了道指百年來的一貫性與可比性。這正是道指「長生不老」的秘訣之所在。近百年來道指走過的「路」,不僅折射出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它更具歷史價值地記錄下了美國股市的百年歷程,可供後人研究與思考。

美國道斯瓊指數千點耗時統計

千點關口 首破千點關口時間 累計耗時 千點間隔

1000 1972年11月14日 76年 76年

2000 1987年1月8日 90年 14年

3000 1991年4月17日 94年 4年

4000 1995年2月23日 98年 4年

5000 1995年11月21日 99年 9個月

6000 1996年10月14日 100年 11個月

7000 1997年2月13日 101年 4個月

8000 1997年7月16日 101年 5個月

9000 1998年4月6日 102年 9個月

10000 1999年3月29日 103年 12個月

11000 1999年5月3日 103年 1個月

一、30年代大蕭條「吃掉」道指33年的「積累」

1896年5月26日,道指(DJIA)從40.94點艱難起步。經過30多年的風風雨雨,道指緩慢「成長」。1929年9月3日,道指收至歷史最高點位381點。其間,美國股市經歷了美國海外軍事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柯立芝繁榮三大「利好」階段,這一時期也是美國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轉折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美國股市一路順風,從40點到接近400點,道指走了33年時間。

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正當美國人民沉浸在繁榮與幸福之中不難自拔時,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危機正在悄悄逼近美國人民。1929年10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一,上午開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當日收於260點,日跌幅達12.82%。這便是美國人聞風喪膽的「黑色星期一」。以此為導火索拉開了30年代世界性大蕭條序幕。

次日(10月29日),道指收盤再大跌11.73%,收於230點。隨後,道指伴隨1929——1933年的大蕭條一路下跌不止,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點收盤。

從40點出發,33年漲至400點附近,接著只用兩年半的時間便狂跌至「原點」。後人也稱之為「大股災」。大股災、大蕭條,讓富有的美國人幾乎在一夜之間淪為了「窮光蛋」。如今想來,依稀如夢。

二、重鑄基石:40年後道指首破1000點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美國人從「自由放任」的盲目自信中醒來,重新審視必要的法制與宏觀調控。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大蕭條永世難忘的「痛」讓美國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金融業實行最嚴厲的管制,包括加強金融立法、分業管理、利率管制、存款保險等舉措。這樣做的好處:對高風險的金融業,尤其是對證券市場嚴加管制,有利於抑制金融投機,抑制金融泡沫,有利於整固金融秩序,從而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的成功施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從中「漁利」,使美國成為真正的、絕對的世界霸主,而且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同步增強。從5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進而步入到了6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

隨著美國經濟的一路走好,作為經濟晴雨表的道指也一並向上。1956年5月12日,道指首破500點大關。從道指生日算起,從40點到500點,道指整整走了60年。這60年應該算是道指苦難的60年,其經歷坎坷曲折,它從生到死,再到重生。這一曲折的過程也教會了美國人如何看待投機、如何對自己的投機行為負責。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它將美國股市引入了嚴厲的「法治」之道。

60年代的「黃金十年」將美國經濟帶上了一個新的高潮。這一高潮終結的標志是1972年11月14日,道指首破1000點。這是道指的第一個「千點」,若從大蕭條的43點算起,它整整花了40年來跨越它的首個「千點」關口;若從道指誕生時算起,它則花了76年的時間來攻克這1000點大關。由此可見,這一千點的基石的確是夠扎實的。

然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經濟泡沫及通貨膨脹已積聚到相當程度。到了該停下來喘息的時候了,於是,從7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又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滯脹」時期。高通貨膨脹伴隨高失業,經濟滯止不前,70年代中期,美國利率水平高達15%以上。為此,剛上千點不久的道指又面臨著巨大的大跌考驗。1974年末、1975年初,道指一度暴跌至550點上方,幾乎吃掉1956年以來的戰果。好在自大蕭條以來,美國股市一直處在嚴加管制的狀態,泡沫與風險才能較快的順利化解。

1976年末,道指重返千點之上。但由於美國經濟並未真正好轉,因此,道指很快又回到了千點的下方,從1977——1982年的5年間,道指一直800點之上、1000點之下作窄幅整理。從1972——1982年的10年間,除1974年與1975年之交有過短暫的下落外,其他時間均保持在800點以上運行,這應該再次證明了美國股市在嚴厲的「法治」下的有效性。

三、第二個「黑色星期一」考驗道指:有驚無險

1982年,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的陰影,國民經濟景氣指數開始上升。當年底,道指再次穩穩地站上1000點關口。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點。從1000點跨越至1500點,道指花了13年的時間。隨後一路繼續飆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點大關。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當天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道指從前日收市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收盤。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來的第二高。美國爆發的這一「股災」,也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但當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點。

這一次股災的有驚無險,應該主要歸功於三大因素:

一是美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與增長,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

二是美國股市前期管制的功效;道指花了76年的時間始終在1000點以下「築底」,牢牢夯實的基石,是美國股市大廈後來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指首破1000點後,僅有兩次回探的記錄;1500點更是一次性通過,沒有出現過任何反復;2000點也僅在1987年和1988年有過兩次短暫的反復。這是美國股市「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美國股市低風險的表現。

三是美國股市的上市公司(包括來自全球一流的企業)實力已是今非昔比,一流的上市公司,必須具備一流的投資價值。因此,大批世界一流的上市公司,是美國股市的中流砥柱,它們優良的投資價值足以化解股市泡沫與投機風險。

80年代末,道指繼續保持了向上的趨勢。應該說,道指與美國股市的一同成長並不斷長大,這除了歸因於成功的市場監管外,主要原因是一流的上市公司、一流的投資價值,讓投資者與股市共享國民經濟的繁榮與成長。

四、持續增長的「新經濟」將道指送入向上通道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網路時代+知識經濟」的驅動,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長達100多個月的持續增長,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一個「長周期」經濟增長。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節節攀升,道指承接80年代末的慣性繼續發力、不斷通關。

1991年4月17日,道指首破3000點;

1995年2月23日,道指首破4000點;

1995年11月21日,道指首破5000點;

1996年10月14日,道指首破6000點;

1997年2月13日,道指首破7000點;

1997年7月16日,道指首破8000點;

1998年4月6日,道指首破9000點;

1999年3月29日,道指首破10000點大關。

2000年1月14日,道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11723點。

截止2001年「911」發生前,道指從3000點一路上漲至10000點之上,其間的各個「千點」整數關口,均為一次性通過,幾乎沒有出現反復。這正如我們搭蓋房子,如果基石不穩、不牢,房子就蓋不高、蓋不穩,弄不好會「推倒重來」,弄不好會搞出一個「豆腐渣」工程。相反,只要基石夯實扎穩,則大廈搭蓋起來就越快,而且樓房也會越有質量。

盡管美國股市隨經濟持續了100多個的月的上漲,泡沫也似乎感覺出來,但它的上漲已有些過份。於是,正常的技術回調隨之開始。道指連續下穿11000點和10000點關口,並且於2001年3月20日直抵9721點。正當美國股市技術性回調至關鍵點位時,讓美國人最不信的大事件發生了,這就是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911」不僅讓美國人意外,更讓世界為之震驚。全球股市也為之恐慌。

在這一特殊背景下,美國股市從「技術回調」轉換為「恐慌下跌」。「911」後道指很快首次下穿9000點,並直逼8000點關口。2001年9月21日,道指跌至8236點。

2001年底,隨著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武裝發動的戰爭取得徹底的勝利,股市人氣開始重新聚集,道指於2002年3月19日再上萬點,達10635點。但由於美國經濟開始出現明顯衰退,尤其是2002年第二季度經濟下滑趨勢更為明顯。因此,導致道指從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之間曾三次下穿8000點。但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回暖,2003年底,道指很快重上10000點,2005年底再次逼向11000點。2006年5月9日,收於11640點,離歷史最高點位11723點僅一步之遙。

這就是美國股市,一個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股市!它的成長是200多年的經歷,它的成長絕不是「急來的」,更不是「一夜成名」的,也正因如此,道指也才能隨它一步步長大,顯而易見,道指能從40點「長大」成今天的10000點之上,它絕非一日之功、一步到位。因此,股市的成長,不能急功見利,應一步一個腳印,做實它,就是對後人負責。

⑶ 美國三大股指有什麼區別各有什麼作用

美國三大股指有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

三大指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瓊斯股票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數。

2、標准普爾500指數:英文簡寫為S&P 500 Index,是記錄美國500家上市公司的一個股票指數。這個股票指數由標准普爾公司創建並維護。

3、納斯達克指數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台、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

(3)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股指:

1、英國富時100,又稱FTSE 100 英國富時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自1984年起,特別挑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交易的100種股票,其成分股涵蓋歐陸9個主要國家,以英國企業為主。

2、德國法蘭克福指數,又叫DAX指數。1988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交易,基準點為1000點。指數以「整體回報法」進行計算,即在考慮公司股價的同時,考慮預期的股息回報。

3、法國CAC40股價指數,由40隻法國股票構成。由巴黎證券交易所(PSE)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價來編制,基期為1987年底。該指數從1988年6月5日開始發布,反映法國證券市場的價格波動。

4、較新的CAC-General指數由100隻法國股票構成,使用更廣泛,但CAC-40指數仍被視為基準指數。兩種指數均以市值加權計算。CAC-40是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MATIF)和巴黎期權交易所(MONEP)指數期權和期貨的標

⑷ 美股中的主要市場有什麼區別是什麼

NYSE
NYSE又稱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 ,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NYSE Euronext)。

NASDAQ
NASDAQ又稱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全稱為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簡稱NASDAQ),是一個基於電子網路的無形市場,大約有5400家公司在該市場掛牌上市,是美國上市公司最多、股份交易量最大的證券市場。
1968年,美國證券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Inc.簡稱 NASD)為解決場外交易(OTC 市場)的分割問題,決定創建「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1971年,該交易系統正式啟動,NASD把500多個做市商的交易終端和數據中心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數據交換網路,並從OTC市場挑選出 2500多家規模、業績和成長性都名列前茅的股票,規定做市商把這些股票報價列示於該系統,供投資者參考。1975年,NASD提出了上市標准,徹底割斷了與其它OTC股票的聯系,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上市場所。2000年,納斯達克通過私募發行股票,並於2002年開始在OTC市場交易。2005年2月,納斯達克在自己的市場上掛牌交易。2007年5月,納斯達克以37億美元收購北歐證券市場OMX公司,聯合組建一個跨大西洋的交易平台。新公司命名為納斯達克OMX集團,總市值高達71億美元,其中納斯達克擁有72%的股權,OMX公司股東擁有28%的股權。

AMEX
AMEX又稱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坐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現為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美國證券交易所是唯一一家能同時進行股票、期權和衍生產品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唯一一家關注於易被人忽略的中小市值公司並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來增加其關注度的交易所。
美交所通過和中小型上市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來幫助其提升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的價值,並保證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一個公平及有序的市場交易環境。

PK市場
PK市場又稱粉單市場、 粉紙交易市場(Pink Sheet Exchange)。粉單市場(Pink Sheet)原名National Quotation Bureau,簡稱NQB(全國報價局),在1913年成立,為一私人企業,因最初是把報價印刷在粉紅色的單子上而得名。1963年NQB被出版業大財團買下,使得NQB仍以印刷的方式出書寄提供信 息,1997年NQB更換新經營團隊,以電子揭示看板的新技術提供客 戶櫃台買賣中心的交易信息。2000年6月,NQB改名Pink Sheets LLC(Liability Limited Company)。
今天粉單交易市場,已納入納斯達克最底層的一級報價系統,是美國櫃台交易(OTC)的初級報價形式。廣義的美國OTC市場包括NASDAQ、OTCBB和粉單市場,按其上市報價要求高低依次為:NASDAQ→OTCBB→粉單。

OTC
OTC全稱櫃台交易市場(Over-the-Counter)是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種證券交易機構櫃台上進行的股票交易市場(也就是沒有集中場所的資產交易網路)所以也叫做櫃台交易市場。
市場如何把買賣雙方組織起來進行交易將決定市場的基本機制、特點和效率。據此,證券交易市場可以分為競價市場與櫃台市場兩種基本形態。所謂競價市場,是指按拍賣方式組織起來的市場,其代表形式是證券交易所。櫃台市場是按標購標售(Bid and Ask)方式進行交易的市場,其典型代表是美國的NASDAQ系統。

⑸ 美國主要股票指數有哪些

道·瓊斯指數,即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使用最廣的股價指數。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為編制對象,由四種股價平均指數構成.
納斯達克(Nasdaq)是全美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英文縮寫,但目前已成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代名詞。信息和服務業的興起催生了納斯達克。納斯達克始建於1971年,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台、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納斯達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
S&P500股價指數乃是由美國McGraw Hill公司,自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及上櫃等股票中選出500支,其中包含400家工業類股、40家公用事業、40家金融類股及20家運輸類股,經由股本加權後所得到之指數,以1941至1943這段期間的股價平均為基數10,並在1957年由S&P公司加以推廣提倡。因為S&P指數幾乎占紐約證交所股票總值80%以上,且在選股上考量了市值、流動性及產業代表性等因素,所以此指數貨一推出,就極受機構法人與基金經理人的青睞,成為評量操作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
3個被譽為美國股市三大指數。
股市指數,簡單來說,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指數,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是比較復雜的,就不在這里多加贅述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會由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性質來分類,股票指數可以分為這五種: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這五個里,規模指數是大家最常見到的,好比各位常見的「滬深300」指數,它體現了滬深市場中有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代表性和流動性都很好、交易也很活躍的整體情況。
再比如,「上證50 」指數從本質來說也是規模指數,說的是上證市場規模較大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所象徵的就是某一行業目前的整體情況。舉個例子,「滬深300醫葯」就是典型的行業指數,由滬深300中的17個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所構成,這也是反映了該行業公司股票的一個整體的表現究竟如何。
主題指數反映了某一主題的整體情況,類似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汽車等方面,那麼還有一些相關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根據前文內容可得,指數實際上就是選擇了市場上有代表性的股票,所以,通過分析指數,我們就能夠對市場整體的漲跌狀況做一個快速的了解,從而對市場的整體熱度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甚至預測未來的走勢。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⑹ 美國的高科技股票是什麼

美國市場的不斷發展,個人投資者也慢慢被淘汰,所佔的比例現在已經很少了.我看到的數據,有的說10%,有的說4%,相差比較多,但大多數都是10%左右。再加上科技的發展,單個人在這方面越來越不佔優勢,當然還是有很多比較成功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去看看相關的記錄片。
科技股上漲5倍,甚至10倍,如果沒有人買,是不可能的上漲這么多的。股票的價格受很多方面的影響,但資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股市中,股票的價格想要上漲或維持在一個價格,是需要投資者用錢來認可的。如果投資者覺得公司的發展很好,認為股票會繼續上漲,就會願意花錢買股票,持有股票的投資者也不願意賣出股票,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都認可這只股票,都在不斷買入,這個時候供小於求,就會進一步推高股票的價格。當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例如市場上沒有更好的股票來投資,股價已經被推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再加上一些長期投資者,就只好都呆著不動,價格就會跟隨市場和經濟形勢變動。
反過來,投資者認為股票價格被高估了,價格不可持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就會考慮賣出股票,當出現大量的賣出的時候,股票價格就會動搖甚至下跌。總之,買的人多了就漲,賣的人多了就跌,但不是一定的,也有例外。
所以,股票漲了那麼多是一定有人買的。這個我們沒有生活在美國,不知道牛市的時候,他們會不會像我們一樣都在談論股票,我們中小投資者比較多,牛市的時候都喜歡談論股票。

⑺ 股票里有什麼流通股,普通股,原始股等等,這些是怎麼劃分的啊各自的含義是什麼高手給解答下

流通股
流通股:可流通股股票是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及北京兩個法人股系統STAQ、NET上流通的股票。由於中國證監會在1992年10月成立,所以在此之前的股票上市都是由各證券交易系統自己審批的。而在此之後,所有股票的上市流通都統一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
在可流通的股票中,按市場屬性的不同可分為A股、B股、法人股和境外上市股。與流通股對應的,還有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暫時不能上市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
隨著中國股市的健全發展,流通股將逐漸成為歷史。股票全部流通是我國近年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是保證我國股市正常發展的重大舉措,全流通解決了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分散不合理的問題,最終公司大小股東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對大股東而言,由不流通到可以流通,原來在手裡不容易交易的股票,現在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賣高價,當然是天大的好處。 對上市公司而言,原來大股東的股票不可以在股票市場上變現,股票的漲跌與他們無關,所以他們只知道在股市中圈錢而沒有積極性經營好公司。現在他們的股票也可以在股票市場上交易,股票價格與他們的利益緊密相關,促使他們搞好公司的治理結構,促進公司的發展,這不是對上市公司有好處嗎? 對股市來說,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股民願意出錢投資,是其一;全流通方便了收購、重組,增加了股市的活躍度,是其二。 對股民來說,上市公司經營改善了,盈利機會增多了;股市活躍了,掙錢的機會增多了,可不是有好處?何況股改時大股東還支付對價呢。 對國家來說,解決了股權分置這個歷史問題,這是一個好處,公司好了股市好了,可以多收稅這是二個好處,股民都有盈利,社會穩定,這是三個好處。股市好了,可以多發股票,那麼中央可以上市籌資,減輕國家負擔,這是四個好處。
非流通股與流通股
非流通股指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包括國家股、國有法人股、內資及外資法人股、發起自然人股等);這類股票除了流通權,與流通股不一樣外,其它權利和義務都是完全一樣的。但非流通股也不是完全不能買賣,但可以通過拍賣或協議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流通,但這樣做了,一定要獲得證監會的批准,交易才能算生效。
流通股是指可以在證券市場買賣交易的部分,也就是可以自由流通。

普通股 普通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後對企業盈利和剩餘財產的索取權,它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發行量最大,最為重要的股票。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中交易的股票,都是普通股。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參與公司經營的表決權。普通股股東一般有出席股東大會的權利,有表決權和選舉權、被選舉權,可以間接地參與公司的經營。
(2)參與股息紅利的分配權。普通股的股利收益沒有上下限,視公司經營狀況好壞、利潤大小而定,公司稅後利潤在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了公積金並支付優先股股息後,再按股份比例分配給普通股股東。但如果公司虧損,則得不到股息。
(3)優先認購新股的權利。當公司資產增值,增發新股時,普通股股東有按其原有持股比例認購新股的優先權。
(4)請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權利。
(5)公司破產後依法分配剩餘財產的權利。不過這種權利要等債權人和優先股股東權利滿足後才輪到普通股。
什麼是普通股
普通股是隨著企業利潤變動而變動的一種股份,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業資金的基礎部分。普通股的基本特點是其投資收益(股息和分紅)不是在購買時約定,而是事後根據股票發行公司的經營業績來確定。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反之,若經營業績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風險最大的一種股份,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上交所與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四點:
(1) 持有普通股的股東有權獲得股利,但必須是在公司支付了債息和優先股的股息之後才能分得。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視公司凈利潤的多少而定。當公司經營有方,利潤不斷遞增時普通股能夠比優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可以超過50%;但趕上公司經營不善的年頭,也可能連一分錢都得不到,甚至可能連本也賠掉。
(2) 當公司因破產或結業而進行清算時,普通股東有權分得公司剩餘資產,但普通股東必須在公司的債權人、優先股股東之後才能分得財產,財產多時多分,少時少分,沒有則只能作罷。由此可見,普通股東與公司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當公司獲得暴利時,普通股東是主要的受益者;而當公司虧損時,他們又是主要的受損者。
(3) 普通股東一般都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即有權就公司重大問題進行發言和投票表決。普通股東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權,持有兩股者便有兩股的投票權。任何普通股東都有資格參加公司最高級會議棗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但如果不願參加,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來行使其投票權。
(4) 普通股東一般具有優先認股權,即當公司增發新普通股時,現有股東有權優先(可能還以低價)購買新發行的股票,以保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百分比不變,從而維持其在公司中的權益。比如某公司原有1萬股普通股,而你擁有100股,佔1%,現在公司決定增發10%的普通股,即增發1000股,那麼你就有權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其中1%即10股,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變。
在發行新股票時,具有優先認股權的股東既可以行使其優先認股權,認購新增發的股票,也可以出售、轉讓其認股權。當然,在股東認為購買新股無利可圖,而轉讓或出售認股權又比較困難或獲利甚微時,也可以聽任優先認股權過期而失效。公司提供認股權時,一般規定股權登記日期,股東只有在該日期內登記並繳付股款,方能取得認股權而優先認購新股。通常這種登記在登記日期內購買的股票又稱為附權股,相對地,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的股票就稱為除權股,即股票出售時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包括老股東),便無權以低價購進股票,此外,為了確保普通股權的權益,有的公司還發認股權證棗即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永久)內以一定價格購買一定數目普通股份的憑證。一般公司的認股權證是和股票、債券一起發行的,這樣可以更多地吸引投資者。
綜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兩個特點不難看出,普通股的股利和剩餘資產分配可能大起大落,因此,普通股東所擔的風險最大。既然如此,普通股東當然也就更關心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而普通股的後兩個特性恰恰使這一願望變成現實棗即提供和保證了普通股東關心公司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的權力的手段。然而還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股和優先股向一般投資者公開發行時,公司應使投資者感到普通股比優先股能獲得較高的股利,否則,普通股既在投資上冒風險,又不能在股利上比優先股多得,那麼還有誰願購買普通股呢?一般公司發行優先股,主要是以「保險安全」型投資者為發行對象,對於那些比較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者,普通股才更具魅力。總之,發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目的在於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興趣的人的資本。
普通股和優先股哪個好
1.普通股 普通股是隨著企業利潤變動而變動的一種股份,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普通、最基本的股 份,是股份企業資金的基礎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點是其投資收益(股息和分紅)不是在購買時約定,而是事後根據股票發行公 司的經營業績來確定。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反之,若經營業績差,普通股 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風險最大的一種股份 ,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在我國上交所與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四點:
(1) 持有普通股的股東有權獲得股利,但必須是在 公司支付了債息和優先股的股息之後才能分得。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一般視公司凈利潤 的多少而定。當公司經營有方,利潤不斷遞增時普通股能夠比優先股多分得股利,股利率甚至 可以超過50%;但趕上公司經營不善的年頭,也可能連一分錢都得不到,甚至可能連本也賠掉 。
(2) 當公司因破產或結業而進行清算時,普通股東有權分得公司剩餘資產,但普通股東必須 在公司的債權人、優先股股東之後才能分得財產,財產多時多分,少時少分,沒有則只能作罷 。由此可見,普通股東與公司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當公司獲得暴利時,普通股東 是主要的受益者;而當公司虧損時,他們又是主要的受損者。
(3) 普通股東一般都擁有發言權 和表決權,即有權就公司重大問題進行發言和投票表決。普通股東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權 ,持有兩股者便有兩股的投票權。任何普通股東都有資格參加公司最高級會議棗每年一次的股 東大會,但如果不願參加,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來行使其投票權。
(4) 普通股東一般具有優先認 股權,即當公司增發新普通股時,現有股東有權優先(可能還以低價)購買新發行的股票,以保 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百分比不變,從而維持其在公司中的權益。比如某公司原有1萬股普通 股,而你擁有100股,佔1%,現在公司決定增發10%的普通股,即增發1000股, 那麼你就有權 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其中1%即10股,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變。
在發行新股票時,具有優先認股權的股東既可以行使其優先認股權,認購新增發的股票,也 可以出售、轉讓其認股權。當然,在股東認為購買新股無利可圖,而轉讓或出售認股權又比較 困難或獲利甚微時,也可以聽任優先認股權過期而失效。公司提供認股權時,一般規定股權登 記日期,股東只有在該日期內登記並繳付股款,方能取得認股權而優先認購新股。通常這種登 記在登記日期內購買的股票又稱為附權股,相對地,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的股票就稱為除 權股,即股票出售時不再附有認股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不再附有認股 權。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包括老股東),便無權以低價購進股票,此外 ,為了確保普通股權的權益,有的公司還發認股權證棗即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永久)內以一定價 格購買一定數目普通股份的憑證。一般公司的認股權證是和股票、債券一起發行的,這樣可以 更多地吸引投資者。
綜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兩個特點不難看出,普通股的股利和剩餘資產分配可能大起大落, 因此,普通股東所擔的風險最大。既然如此,普通股東當然也就更關心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 前景,而普通股的後兩個特性恰恰使這一願望變成現實棗即提供和保證了普通股東關心公司經 營狀況與發展前景的權力的手段。然而還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股和優先股向一般投資者公開 發行時,公司應使投資者感到普通股比優先股能獲得較高的股利,否則,普通股既在投資上冒 風險,又不能在股利上比優先股多得,那麼還有誰願購買普通股呢?一般公司發行優先股,主 要是以「保險安全」型投資者為發行對象,對於那些比較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者,普通股 才更具魅力。總之,發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目的在於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興趣的資本。
2.優先股
優先股是「普通股」的對稱。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在分配紅利和剩餘財產時比普通股具有優先 權的股份。優先股也是一種沒有期限的有權憑證,優先股股東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 (少數可贖回的優先股例外)。優先股的主要特徵有三:一是優先股通常預先定明股息收益率。 由於優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優先股的股息一般不會根據公司經營情況而增減,而且一般 也不能參與公司的分紅,但優先股可以先於普通股獲得股息,對公司來說,由於股息固定,它 不影響公司的利潤分配。二是優先股的權利范圍小。優先股股東一般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對股份公司的重大經營無投票權,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享有投票權。
如果公司股東大會需要討論與優先股有關的索償權,即優先股的索償權先於普通股,而次於 債權人,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股息領取優先權。 股份公司分派股息的順 序是優先股在前,普通股在後。股份公司不論其盈利多少,只要股東大會決定分派股息,優先 股就可按照事先確定的股息率領取股息,即使普遍減少或沒有股息,優先股亦應照常分派股息 。(2)剩餘資產分配優先權。股份公司在解散、破產清算時,優先股具有公司剩餘資產的分配 優先權,不過,優先股的優先分配權在債權人之後,而在普通股之前。只有還清公司債權人債 務之後,有剩餘資產時,優先股才具有剩餘資產的分配權。只有在優先股索償之後,普通股才 參與分配。
優先股的種類很多,為了適應一些專門想獲取某些優先好處的投資者的需要,優先股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 主要分類有以下幾種:
(1)累積優先股和非累積優先股。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 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日後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來付給的股息,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對於非累 積的優先股,雖然對於公司當年所獲得的利潤有優先於普通股獲得分派股息的權利,但如該年 公司所獲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規定的股利分配時,非累積優先股的股東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後年度 中予以補發。一般來講,對投資者來說,累積優先股比非累積優先股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2)參與優先股與非參與優先股。當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還可以跟普通 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參與優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參與利潤分配的 優先股,稱為「非參與優先股」。一般來講,參與優先股較非參與優先股對投資者更為有利。
(3)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 優生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否則,就是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是近年來日益 流行的一種優先股。
(4)可收回優先股與不可收回優先股。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按原來的 價格再加上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當該公司認為能夠以較低股利的股票來代替已 發生的優先股時,就往往行使這種權利。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優先股。
優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種:(1)溢價方式:公司在贖回優先股時,雖是按事先規定的價格進行 ,但由於這往往給投資者帶來不便,因而發行公司常在優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筆「溢價」。(2) 公司在發行優先股時, 從所獲得的資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項創立「償債基金」,專用於定期地 贖回已發出的一部分優先股。(3)轉換方式: 即優先股可按規定轉換成普通股。雖然可轉換的 優先股本身構成優先股的一個種類,但在國外投資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種實際上的收回優先 股方式,只是這種收回的主動權在投資者而不在公司里,對投資者來說,在普通股的市價上升 時這樣做是十分有利的。
普通股與特別股有何區別
特別股主要指的是優先股。
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普通股股票持有者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四個基本權利:
(1)、公司決策參與權。
(2)、利潤分配權。
(3)、優先認股權。
(4)、剩餘資產分配權。
優先股:指公司在籌集資金時,給予投資者某些優先權的股票。
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優先股享有固定的股息,不隨公司業績好壞而波動,並且可以先於普通股股東領取股息。第二方面,當公司破產進行財產清算時,優先股股東對公司剩餘財產有先於普通股股東的要求權。
因此與普通股相比較,優先股票有如下四方面的特點:
(1)、股息率固定。
(2)、股息分派優先。
(3)、剩餘資產分配優先發。
(4)、一般無表決權。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發行過優先股

原始股 原始股常識
一. 什麼是原始股: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原始股」一向是贏利和發財的代名詞。在中國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級市場上以發行價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企業股票,投資者若購得數百股,日後上市,漲至數十元,可發一筆小財,若購得數千股,可發一筆大財,若是資金實力雄厚,購得數萬股,數十萬股,日後上市,利潤便是數以百萬計了。這便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桶金。
二. 原始股的分類:
原始股從總體上可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與自然人股。
(1)國有股是國家持有股份,目前中國的法律還沒有允許上市流通
(2)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所持有的股份,不經過轉讓是不能直接上市流通的;
(3)自然人股是一般個人所持有的股票,一旦該股票上市就可以流通的股票。
三. 原始股的收益:
通過上市獲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高額回報,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從中得到第一桶金的。通過分紅取得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回報。
四. 原始股的投資案例:股權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第二桶金的機會。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產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的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開盤價3.12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火箭一樣往上漲。
當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剛起步時,也發行了上市前的股權轉讓,可是認購的人們並不多。可美國的巴菲特——世界第二富豪,卻獨具慧眼將手中的全部資金投入股權,而且上市後不拋售。現在他每年僅從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權分紅就是幾千萬美元。比爾蓋茨當年起家的時候僅有6萬美元,是與別人合作創辦了微軟公司,如今他的資產是400億美元,如果他當年哪怕出讓一千股股權,他今天就將減少7000萬美元,中國西部的股權神話家——吳墀衍(深圳大學的老師)。10年前他用手中僅有的6萬元的人民幣投資股權,到今天擁有1.7億的身價。2004年,吳墀衍老師又是投資150萬元人民幣認購了康旺抗菌的股權,並同時認購了其他的優秀的企業的股權,吳老師最早是投資百龍數碼科技起家的。 吳老師當時以1.8元買入原始股200萬份,一級市場價格為7.2-7.5元,以開盤價11.8元拋出。以1.5元買入陝西解放原始股20萬份,以開盤價13元拋售。3.5元買入長安信息35萬股,以開盤價13.8元拋售。僅10年的時間從6萬元一躍成為擁有1.7億的富豪。
五.購原始股應注意哪些?
購股者要了解承銷商是否有授權經銷該原始股的資格,一般有國家授權承銷原始股的機構所承銷的原始股的標的都是經過周密的調研後才進行銷售該原始股的,上市的機率都比較大;反之,就容易上當受騙。
購股者要了解發售企業的生產經營現狀。了解考察企業的經營效益的好壞可從企業的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利潤總額等項情況去看,這些數字都能在企業發售股票說明書中查到。
要看發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說來,發售股票的用途是用來擴大再生產的某些工程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增強企業發展後勁的某些用項等,這些都是值得投資的。如若工業生產企業發售股票是用來補充流動資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慮,是不是企業外欠資金太多,發售股票的目的是用來補窟窿還是償還企業的虧損債務,購買這樣的股票是不會創造新的再生價值的。因此也不可能給購股者帶來好的收益,而且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
要看發售股票企業負債的額度。購買某企業的股票時要特別注意該企業公布的一些會計資料報告,這些資料報告兇手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資產凈值等。
要看溢價發售的比例。現在的企業發售股票大多採取溢價發售的辦法。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小,購股者的風險性越小,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大,給購股者造成的風險性就越大。
要看預測分紅的股利。股利越高說明資金使用效果越好,這當然是投資者最為期望的。所以,在選擇購買股票時,要看預測分紅股利的高低,股利高的是優先選擇的對象,低的應當慎重購買。
居民購買股票不宜集中投放。投資股票具有高利潤、高風險兩重性,因此在利益風險並存的形勢下,要採取分散投資的方法減少投資的風險性,增強投資的效益性。要對發售企業作出長遠正確的預測。
六、相關信息
近來,有媒體揭露出上海一家投資中介機構過去3年裡在全國發展了20多家分公司,與數萬名原始股客戶發生過交易,資金流水數億元。但是在前不久,公司高層突然人間蒸發,原始股謊言破滅,原始股投資者血本無歸。
據筆者了解,國內像這樣的機構有上千家,而銷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也數量眾多,僅西安就有幾百家股份公司在私下發行原始股,每家股份公司至少圈錢幾千萬,而且都是在一級半市場廣泛流通,銷售范圍遍布全國。其次,四川、黑龍江等省份的股份公司原始股也是隨處可見,而且被投資人定義為最具欺騙性的原始股製造基地,國內其他省份也不可排除。因此,在全國發售價值數百億元的原始股數量和數百萬原始股持有者都是最為保守的估計。
對於原始股騙局,普通的投資者只要擁有一些基本常識,就可以識破。首先,國家對金融行業的管理非常嚴格,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審批有著嚴格的程序。可以說,在中國,所有的企業公開面向個人進行集資都是違法的。這些集資活動的動機無論是否詐騙,都沒有本質區別,因為其未獲國家批准,不受國家監管,沒有資產擔保,一旦發生問題,受損失的只能是個人投資者。同時,一級半市場中的原始股私下轉讓並未受到法律保護,目前股份能夠合法流通的只能是二級市場,即股市。
類似騙局之所以能夠屢屢成功,主要是由於早些年中國股市曾經出現過原始股、認股權證等進入流通領域高溢價發行的情形,也出現過很多原始股暴利神話,於是國內的很多投資人心存暴富幻想,結果卻被圈錢的騙子公司和不法中介利用。
另外,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一些境外證券交易所頻繁投來「橄欖枝」,通過各種優越的條件吸引中國優質企業赴外上市,想通過資本市場持有中國企業股票的方式,來分享中國經濟高成長帶來的高額利潤。國際投資人的需求,導致「境外上市」這個概念炙手可熱,同時這一概念也被那些曾經銷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和境外、境內騙子中介機構充分利用,開始在OTCBB幌子下進行更多的騙局。
事實上,美國的OTCBB市場本質上相當於我國的三板市場。它是全美證券商協會設立的一個較為原始鬆散的證券交易市場,主要接受從三大主板市場摘牌下來的股票,有發行數量少、價格低廉、流通性差、風險大的特點。與美國主板市場相比,除了必須向指定機構公布其財務季報或年報外,OTCBB對企業沒有任何規模或盈利要求,只要有3名以上做市商願意做市就行。OTCBB主要以監管做市場來規范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很松,不與股票發行者取得任何聯系。由於門檻較低,所以這個市場也吸引著一批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以及一些待價而沽的殼公司盤踞。有專家曾研究發現,OTCBB並不是一個好的融資場所,融資功能極為弱化,對企業知名度有負面影響。因為在OTCBB上市不等於掛牌,幾十萬美元買到的只是一紙虛名,每年還要花費很多的維護費用。而且在OTCBB掛牌的企業中好的很少,大多聲譽不好;其次要從OTCBB市場直接轉板至納斯達克市場,凈資產要求要達到400萬美元;年稅後利潤超過75萬美元或者市值大於5000萬美元,並且股東人數在300人以上,每股股價高於4美元。但是這里的納斯達克市場只是NASDAQ -SCM,即納斯達克小資本板,而遠非納斯達克全國市場。對此,曾有人評價說,一個企業轉板的成功也並不是意味著一步登天。高級別的市場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監管條件和上市成本。

⑻ 簡述美國股市發展歷史。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多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一、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一時期,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從19世紀的後期開始,當時為了給鐵路、製造業和礦業融資,企業紛紛發行股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場成為美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896年道瓊斯指數成立。

三、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1929年8月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最高超過到380點,而1932年該指數最低下跌到42點,跌幅接近90%,道瓊斯指數再次回到380點是在25年之後。1929年到1933年,美國股市下跌的同時,大量的債券被拒付,美國約有40%的銀行倒閉。

這一歷史時期,美國股市真正進入投資時代,價值投資思想是這一時期主流的投資思想。

四、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至今,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8)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擴展閱讀

NYSE(紐約證券交易所)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於200多年前的1792年,隨著24位股票經紀人和商人簽訂的《梧桐樹協議》而成立。世界上的許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和沃爾瑪。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實體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對面進行。無論何時您聽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訂單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員和場內經紀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稱為交易現場)來完成的。

採用簡單的拍賣法,以買方願意購買的最高價格,結合賣方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被稱為出價和問價)進行。股票要麼是通過上次的售價,要麼是出價和詢價的價格來進行報價。

NASDAQ(納斯達克)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 ,如同OTC(場外交易)市場一樣。這里沒有交易大廳,沒有專家,也沒有中心地點。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交易商的電腦化網路來進行。這就把電腦癱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為網路是獨立的(如果一台電腦壞了,其它的則繼續連接)。

納斯達克在以前被認為是次於NYSE的,但自從高科技繁榮,像微軟和Intel這樣的眾多公司快速成長,納斯達克已經被認為是NYSE主要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在聲譽還是成交量方面。納斯達克系統的經紀業務由造市商來執行。

與NYSE的專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們自己的出價和問價,而不是控制某個股票的整個交易過程。某個股票可以有許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時間交易。

AMEX(美國證券交易所)是美國第三大交易所。在納斯達克出現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實際上是納斯達克的母公司NASD買下。AMEX主要進行小型股(市值將在下部分進行解釋)和期權的交易。

⑼ 美股三大指數都是什麼

分別是道瓊斯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

拓展資料:

道瓊斯指數最早是在1884年由道瓊斯公司的創始人查爾斯·亨利·道(Charles Henry Dow 1851-1902年)開始編制的一種算術平均股價指數。道瓊斯指數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股票指數,它的全稱為股票價格平均指數。

通常人們所說的道瓊斯指數有可能是指道瓊斯指數四組中的第一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道瓊斯指數亦稱$US30,即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世界上最有影響、使用最廣的股價指數。它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為編制對象,由四種股價平均指數構成。

閱讀全文

與全美科技優先的股票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gta5前期買什麼股票賺錢 瀏覽:481
股票中國石油股份 瀏覽:175
股票當中的主力都是誰 瀏覽:573
查看股票資金走向 瀏覽:228
長城科技是什麼板塊的股票 瀏覽:59
底部天量股票日後走勢圖 瀏覽:665
中國中車股份股票行情 瀏覽:610
st股票重組成功後摘帽 瀏覽:590
張昕帆投資股票的能力 瀏覽:893
從哪兒可以開股票賬戶 瀏覽:473
如何查看股票資產負債表 瀏覽:416
工商銀行股票投資策略 瀏覽:135
中國中車股票30多買的 瀏覽:748
中國數字貨幣股票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754
股票投資顧問為什麼自己不炒股 瀏覽:83
海豐國際的股票分析軟體手機版 瀏覽:86
股票賬戶基金開戶流程 瀏覽:49
股票交割單軟體qq 瀏覽:514
股票質押資金用 瀏覽:771
小方股票賬戶怎麼充值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