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雲從科技率先闖關科創板:搶先佔領AI操作系統高地
佚名
科技 創新沒有坦途,但中國必須也必將實現突破。
在火熱的AI(人工智慧)賽道上,獨角獸們的上市競速終於有了結果。7月20日,雲從 科技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從 科技 」)正式在A股科創板過會。
雲從 科技 成立於2015年,創始人周曦出身於中國科學院,公司由中國科學院的人工智慧研究團隊孵化而成,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致力於助推人工智慧產業化進程和各個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
雲從 科技 招股書顯示,2021年1~6月,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05.70%。最近三年總營收近21億元人民幣,營收從2018年的4.84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7.51億元,客戶數量從324個增長到1264個。
另外有兩個向好的數據顯示,雲從 科技 的資產負債率在逐步下降,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19年的20.63%,並進一步下降到2020年的18.12%,同時毛利率從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0年的43.5%。
招股書顯示,雲從 科技 營收增長最快的是毛利率較高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占收入的比重從2018年的6.41%持續增長到2020年的31.50%。
海通國際研報認為,雲從 科技 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應用場景。公司通過和垂直領域重點客戶的緊密合作,使場景化數據不斷優化演算法,深化行業智能化需求理解,以此達到高客戶黏性。
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穩定的行業增速,無疑將為雲從 科技 的商業化進程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有望持續推動公司穩定成長。
從研究院到雲從 科技 :如何更好解決人機交互
周曦,本科和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曾在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微軟雷德蒙總部研究院、NEC美國加州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2011年,周曦在多個研究機構的支持下,創建了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智能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專注於機器視覺與模式識別領域的理論與產業應用研究。這一段經歷為此後周曦創建雲從 科技 打下基礎。
2015年,周曦率領團隊成立了雲從 科技 。在創立之初,周曦就開始思考人與機器智能的關系,如何更好地解決人機交互的問題。最初的想法是人類和機器必須建立共同的語言體系,人機之間相互改變可以成為良師益友,最後人機之間有 情感 投射,而人臉識別技術目前是人機交互的視覺入口。與此同時,雲從 科技 還成為人臉識別遠程開戶國家標準的起草與制定單位,並且參與人工智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制定。
早在2018年,周曦就前瞻性地指出,從一個AI平台企業,到帶動整個產業,再到建立整個生態需要經歷學術研究、行業驗證、商業落地、行業平台、智能生態的五步走。雲從 科技 想要布局的生態是要做到能夠閉環,能夠實戰,能夠全面助推,解決全方位問題。
成立6年以來,雲從 科技 逐步確立了兩大重點業務板塊,一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通過對業務數據、硬體設備和軟體應用的全面連接,把握人工智慧生態的核心入口,為客戶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慧服務;二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應用場景,為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行業解決方案。
其中,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中的智慧金融領域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 400 家金融機構,智慧治理領域已服務於全國 30 個省級行政區政法、學校、景區等多類型應用場景,智慧出行領域已在包括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在內的上百座民用樞紐機場部署上線,智慧城市領域已在廣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設「數字基座」標桿項目。
根據招股書,雲從 科技 根據目前在手訂單以及對未來業務的謹慎預測,預計未來5年(2021年~2025年)營業收入規模分別為12.01億元、19.10億元、25.42億元、32.59億元和40.64億元,復合增長率為35.64%。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工智慧發展深度觀察》報告,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約1565億美元,增長12%;其中,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大約3100億元,同比增長15%。預計2022年國內AI核心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573億元,復合增速58%,產業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有目共睹的是,人工智慧近年來從基礎支撐、技術驅動再到場景應用都日漸成熟。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慧板塊今年有望在政策紅利和產業成熟度驅動下快速發展。
搶占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高地 商業前景廣闊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為何成為雲從 科技 的重點發力方向?雲從 科技 方面指出,所謂人機協同,是指人類通過視覺、聽覺、語音、動作等方式與機器進行交流,融合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共同完成特定工作的過程。雲從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簡稱CWOS(Cloudwalk Operating System),是運行在通用操作系統或雲操作系統之上,提供人機協同相關算力、演算法和數據管理能力和應用介面的底層軟體系統。
簡單來說,在ToC消費領域,微軟Windows、蘋果iOS、谷歌Android三款外資企業的操作系統占據全球市場。而AI領域面向ToB業務,AI行業操作系統具有更高、更強的專業特徵和要求,因此對於深耕行業操作系統賽道的公司而言,擁有持續生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商業空間。
賽迪咨詢研究指出,隨著人工智慧向縱深處發展,人工智慧操作系統是AI生態大腦和能力輸出的基礎,將在AI生態體系構建中占據入口的核心價值,具有可觀的商業價值和市場空間。隨著雲從 科技 在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方面的持續投入,軟體能力將進一步凸顯,有助於增強產品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從而推動商業化步幅進一步提速。
在此過程中,擁有優秀技術閉環與行業經驗的人工智慧企業將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AI行業也將經過三波浪潮的發展趨勢。第一浪,即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單點技術為主,第二浪以多點技術閉環與AI工程化為主,第三浪以平台生態化為主。
2020年,雲從 科技 自主研發的首款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亮相。它能夠兼容傳統操作系統與AI操作系統,分別與硬體、軟體解耦,占據了第二浪發展的技術先機。而對於未來,雲從 科技 將聚焦人機協同的核心人工智慧落地戰略,賦能全產業鏈生態發展。
雲從 科技 認為,「可持續的人機交互、可信賴的人機融合並最終實現可期待的人機共創」是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和目標。智能技術發展的目的是更好地輔助人類而非取代人類。
談及競爭,雲從 科技 表示,從IBIS(集成生物識別平台)開始,公司一直致力於占據行業入口,通過可擴展、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深耕行業,占據金融、安防、出行、商業入口,目前通過操作系統占據第二、三浪的入口,並且通過操作系統打造開放的第三方生態。因此,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擁有廣闊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3月,國家相關會議就指出,「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析的智能經濟形態。」人和機器協同正成為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雲從 科技 作為搶先布局者,有望率先搶食到AI市場紅利。
『貳』 雲從科技會破發嗎
雲從科技(688327)屬於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已於2022年5月27日上市,上市首日破發。您可以通過華泰證券的一站式財富管理平台-「漲樂財富通」了解熱點信息及股市動向。華泰證券,貼心管家,您想要的都在這里,快點擊下方圖片加入我們。
『叄』 787220值得申購嗎
787327值得申購的。
787327是科創板新發行的股票,雲從科技申購的時間是5月18日,這一股票在本周的科創板股票中發行量適中,其規模與相比較大,其發行價為15.37元,發行價相較於其他的股票些低,不過不代表其收益會比較少,可以進行積極的申購。
『肆』 鐵打的雲從科技流水的客戶!虧損27億上市背後為何AI企業難賺錢
雲從 科技 7月20日成功過會,在與曠世 科技 、商湯 科技 和依圖 科技 "AI四小龍"的上市比拼中率先上岸,公司拆神凳也因此成為科創AI第一股。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累計虧損26.84億元,此次在科創板公司募集資金37.5億元,科創板的上市也意味著公司可以緩解常年虧損帶來的資金壓力。
AI公司賺錢太難了。相關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AI公司處於虧損狀態,10%的賺錢企業基本是技術提供商,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同樣處於虧損階段。AI四小龍無一例外全部虧損,而且一個比一個能虧,比如依圖 科技 2017-2020H1累計虧損72.68億元;曠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間累計虧損130.6億元。商湯 科技 IPO不太順利,有消息稱公司將於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請。雖然目前不清楚商湯 科技 虧損多少,但公司與雲從 科技 一樣,也是虧損的狀態。
為什麼AI公司賺錢這么難?
雲從 科技 主營業務是為客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前者是憑借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核心技術打造了人機協同操作系旅旅統,通過對業務數據、硬體設備和軟體應用的全面連接,把握人工智慧生態核心入口,為客戶提供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人工智慧服務;後者是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出行等應用場景,為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行業解決方案:
報告期內公司向客戶提供基礎操作系統、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應用產品和核心組件以及技術服務,其中基礎操作系統是可以直接銷售給客戶的,一般交付給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和第三方軟體廠商,由客戶二次開發後投入使用。公司提供的操作系統有智能雲平台、視圖匯聚分析平台、融智雲平台和集成生物識別系統,基於不同的功能,面向物聯網、政府、公安等城市治理和金融、商業等不同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戶前期沒有購買雲從 科技 操作系統,則公司向客戶銷售操作系統和應用產品,保證相關應用產品有效運行。核心組件是基礎操作系統內可以獨立交付的功能模塊,通常是封裝了核心AI能力的軟體包,主要交付給研發實力強、對軟體管控要求較高的客戶,由客戶集成到其自由系統中使用,基本不涉及進行定製化開發。技術服務主要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在軟體產品銷售以外的服務,包括公有雲服務、風控服務和智能化運維服務。
成立至今雲從 科技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應用產品相繼經歷了初步推進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瞎擾內核沉澱的V1.0、綜合多類業務場景的基礎操作系統V2.0和升級人機協同操作系統V3.0三個階段,實現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和智慧商業四個重點領域的基礎操作系統的整合。公司的V4.0版本則是升級了智慧治理領域的融智雲平台和智慧金融領域的集成生物識別系統,通過AI技術優化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用戶體驗:
在系統層上雲從 科技 開發了面向不同領域的基礎操作系統,通過系統和組件的方式將AI技術賦能應用場景。2014年以來曠視 科技 便開始了Brain++這一AI生產力平台的研發,覆蓋從數據生成、清洗、預處理、標注和存儲到演算法架構設計、實驗環節設計、訓練環境搭建,再到訓練、加速、模型評估和產生模型以及模型分發、部署應用全流程。Brain++集成了包括深度學習框架MegEngine(天元)、深度學習雲計算平台MegCompute和數據管理平台MegData,將算力、演算法和數據能力融為一體,作為AI基礎設施,實現從演算法生產到應用的全流程化和規模化供給:
曠視 科技 的Brain++平台相比雲從 科技 的操作系統+組件的模式,不同之處在於將算力、演算法和數據進行融合,實現了AI的全流程。比如公司的Brain++商業版覆蓋了數據管理、模型開發和算力調度等演算法生產全流程,還可為客戶提供集群搭建和部署在內的硬體交付,讓客戶不必為尋找AI硬體供應商和軟硬體適配等問題煩惱,提升了AI的效率。Brain++平台和演算法構成了曠視 科技 的核心AI能力:
業務模式上,雲從 科技 的基礎操作系統、組件和應用產品可以單獨銷售,但曠視 科技 的Brain++平台是以解決方案的形式對外銷售的,這構成了倆公司業務上的差異。
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實現營收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這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為4.83億元、7.80億元和7.51億元,2020年主營業務下降主要系疫情影響,這與其商業模式有關。報告期內公司其他業務主要為向少量客戶提供外購硬體和技術開發服務,2019年其他業務收入一度達到0.27億元,但佔比仍較小。
主營業務中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營收為0.31億元、1.83億元和2.37億元,營收佔比為6.2%、22.7%、31.3%;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營收為4.52億元、5.97億元和5.15億元,營收佔比為93.6%、74.0%和68.2%:
曠視 科技 是一家聚焦物聯網場景,以物聯網為AI技術落地載體,通過構建完整AIoT產品體系,面向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核心場景,提供經驗驗證的解決方案的AI公司。公司業務分為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和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三大類。2017-2020Q3公司營收為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和7.16億元,其中60%以上的營收來自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雲從 科技 營收中第三方軟硬體和智能AIoT設備營收佔比雖然從2018年的81.2%下降至2020年的50.8%,但仍占據半壁江山。號稱行業領先的AI公司,營收一半竟然來自硬體產品,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AI公司靠什麼賺錢?
毛利率來看,報告期內雲從 科技 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由21.5%提升至43.2%,但仍大幅低於依圖 科技 和曠視 科技 的毛利率,依圖 科技 主營業務毛利率由2017年的57.4%提升至2020H1的71%,是這幾家公司中最高的:
細分到具體產品或服務,可以看出雲從 科技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在75%以上,處於較高水平。人機協同操作系統中軟體授權業務的毛利率超過80%,主要是絕大部分軟體授權業務涉及安裝調試或定製開發,產生了相應的費用。報告期內公司技術服務毛利率由99.45%下降至40%,因為金融風控業務涉及對外采購數據服務,2020年新增的數據中心智能化運維服務需要委託第三方提供服務,降低了毛利率水平。
雲從 科技 營收佔比最大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為17.76%、23.43%和28.19%,主要是該類業務根據客戶需求,需外購部分配套軟硬體產品或服務,外購材料成本較高,擠壓了毛利率空間。公司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毛利率相比可比企業也明顯偏低,比如依圖 科技 軟體、軟硬體組合在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為64.1%、81.9%、87.5%、86.8%和11.3%、32.8%、54.3%和69.6%。
雲天勵飛和雲知聲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水平相比依圖 科技 和曠視 科技 偏低,與雲從 科技 相當。比如雲天勵飛數字城市雲隱管理業務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級業務毛利率分別由42.27%、63.16%下降至38.23%和44.43%,主要系解決方案中需要采購硬體並有一定比例的安裝服務成本,尤其是硬體設備比例上升會拖累相關業務的毛利率水平:
曠視 科技 業務毛利率水平來看,消費類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超過80%,但其營收佔比由2017年的45.9%下降至2020Q3的18.1%,營收佔比最大的城市物聯網毛利率下降至30%以下,因此拖累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
曠視 科技 在招股書中提到,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是公司傳統核心優勢業務,主要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提供雲端SaaS類及移動終端類解決方案,成本以軟體為主,毛利率水平最高。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業務主要為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築管理,這一業務隨著行業經驗積累、項目設計與交付能力不斷提升,按理公司具有提升毛利率空間的能力。但曠視 科技 提到,因為項目成本中硬體佔比提升,導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結合雲從 科技 、雲天勵飛和曠視 科技 等業務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單純靠出貨操作系統等業務,公司可以保持一個很高的毛利率。未來隨著業務不斷成熟,成本和費用的下降,公司具有盈利的可能。但目前來看,曠視 科技 、依圖 科技 等為代表的AI公司還是以解決方案業務為主,這就涉及到一些硬體的采購和安裝,相應的導致毛利率的下降。
AI四小龍無一例外全部虧損,而且一個比一個能虧。雲從 科技 報告期內累計虧損26.84億元,看起來不少,但在曠視 科技 和依圖 科技 面前還是弱爆了。
依圖 科技 2017-2020H1凈利潤分別虧損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和12.99億元,累計虧損72.68億元。曠世 科技 2017-2020Q3期間分別虧損7.75億元、28.0億元、66.39億元和28.46億元,累計虧損130.6億元。商湯 科技 IPO不太順利,有消息稱公司將於8月份向港交所提交申請。雖然目前不清楚商湯 科技 虧損多少,但公司與雲從 科技 一樣,也是虧損的狀態。
寒武紀主營業務是AI晶元的研發、設計與銷售,主營業務與雲從 科技 等明顯不同,但2017-2020年公司仍然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2020年寒武紀虧損大幅減少,但扭虧為盈還是遙遙無期:
行業龍頭虧損嚴重,中小AI公司同樣虧的不少。比如提供數字城市運營管理和人居生活智慧化升級應用場景解決方案的雲天勵飛2017-2020Q3期間凈利潤累計虧損16.07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2.67億元,報告期內營收累計僅為6.8億元,賺的還沒有虧的多。
為什麼AI公司賺錢這么難?
先說說這些公司虧損的直接原因。
2018-2020年雲從 科技 毛利從1.05億元增長至3.28億元,毛利率由21.5%提升至43.2%,但期間費用由3.38億元飆升至10.61億元,直接造成營業利潤虧損。
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費用由1.29億元增長至2.74億元,銷售費用率由26.63%提升至36.28%,這屬於很高的水平了。此外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由2018年的1.48億元增長至5.78億元,營收佔比由30.61%提升至76.59%,已經足以讓公司虧損了:
報告期內雲從 科技 實施股權激勵並產生了相應的費用,但這種費用短期對公司利潤帶來壓力,假以時日影響會消除,但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的增加是持續性的,畢竟這與公司經營密切相關。比如雲從 科技 銷售費用中佔比最大的是人員薪酬,主要是公司業務擴展,銷售人員和平均薪酬增加。
人工智慧仍然是一個技術密集型企業,各家公司為了保證持續的競爭力也在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目前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迭代速度比較快,以雲為例產品迭代周期一般為2-6個月,因此人工智慧行業的研發是個持續時間長且投入高的過程。比如雲從 科技 2020年研發費用率超過75%,公司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在研項目有基礎平台、演算法工廠、AI融合數據湖、知識計算和人機自然交互等8項之多。
虧損最嚴重的曠視 科技 也是如此。2017-2020Q3公司期間費用由4.02億元增長至13.49億元,規模上超過公司的營收,這其中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分別由24.14%、33.45%、66.50%提升至41.6%、57.56%和92.23%:
另外為了提高研發人員、管理人員等積極性,或者出於營造缺錢的目的,AI公司還會實施股權激勵,並為此產生巨大的股份支付費用,侵蝕了公司的盈利空間。比如2019年雲從 科技 實施了股權激勵,產生了13.03億元的股份支付費用;2019-2020Q3雲天勵飛為激勵核心團隊、保證團隊穩定性,對核心成員實施股權激勵,為此分別支付了2.08億元和7.19億元的股份支付費用。
目前拋開其他不談,在研發上的投入和股權激勵產生的巨大費用,憑借這兩項,已經讓大多數AI公司陷入虧損了。
客戶變動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單一客戶依賴性較高等仍是AI公司面臨的共同難題,而這一難題事關公司經營是否可持續,也是這類公司上市中的攔路虎之一。無論是注冊制下的科創板、創業板還是審核制下的主板,從發審委到上市委,都盯著這一問題。
今年3月份上交所在雲從 科技 第一輪問詢中就要求公司就"不同類型產品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內容、銷售收入及變動原因,前五大客戶變動較大是否符合行業慣例"等進行問詢。
2018年雲從 科技 第一大客戶分別為北京物聯新泊 科技 有限公司,營收佔比為30.11%;2019-2020年北京匯志凌雲數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為公司第一大業務,營收佔比為30.49%和10.98%,銷售金額變動也非常大。另外江蘇趨雲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和江西駿馬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後就成為公司前五大客戶,上交所還就合理性、交易價格公允性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等進行問詢。
雲從 科技 這種情況在其他AI公司中也存在。比如2017-2020Q3曠視 科技 前五大客戶相繼經歷了杭州聯匯 科技 有限公司、中國移動、北京易華錄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東華軟體股份公司四家公司,銷售金額也從2500多萬到8500多萬不等,而且多個客戶經歷了一輪游,在下一年度中不見蹤影:
從雲從 科技 的反饋來看,AI公司面臨碎片化問題,不僅僅是場景的碎片化,還有訂單的碎片化。以2020年度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客戶分布情況來看,雲從 科技 絕大多數客戶的訂單規模在100萬元以下,1000萬元以上的訂單佔比很低。應用場景上,公司產品覆蓋了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多個領域,營收佔比最大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也呈現出類似的特徵:
客戶集中度上,雲從 科技 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從62.23%下降至27.92%,相反依圖 科技 前五大客戶銷售佔比從35.12%提升至62.02%,而曠視 科技 常年在20%-30%左右徘徊。
客戶的飄忽不定說明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客戶端的復用性很低,訂單的碎片化說明了人工智慧技術商業化水平還處於較低的水平,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AI公司要想尋求發展就要不斷開發新用戶、不斷延伸新的應用場景,這勢必增加了公司的額外開支。前文已經提到,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銷售費用率很高,尤其是職工薪酬佔主要比例,主要是為了擴大業務區域、開拓客戶而招兵買馬,相應的費用不斷增長。
人工智慧產業鏈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大環節,其中目前以曠視 科技 、雲天勵飛等為代表的企業多為技術層公司,主要通過開發相關演算法賦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應用場景。目前中國的AI產業相比美國,差距在於第一是基礎層實力偏弱,尤其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晶元、感測器等領域的公司太少,而且華為等部分企業因為實體清單影響,經營遭遇困難:
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相繼布局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層,但更多的企業處於應用層,參照互聯網公司,應用層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技術實力不佳、綜合能力不足的公司會逐漸掉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的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類似,華為、騰訊和阿里巴巴等巨頭的加入讓人工智慧行業競爭更加激烈。華為、騰訊等公司擁有打通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能力,而且在技術、研發、客戶、市場等方面擁有雲從 科技 等難以撼動的優勢,因此勢必給這些公司帶來巨大壓力。
從目前產業發展現狀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曲線來看,其已到了從技術轉向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節點,目前如何規模化落地成為行業痛點。不過對雲從 科技 、曠視 科技 等這些資本一路輸血充大的公司來說,現在緊迫的事情是如何通過上市在補血的同時還讓曾經的投資者退出,畢竟這么多年下來它們等不及了。
萬一所投公司倒閉了,一切都打水漂了。
『伍』 雲從科技最快幾月份上市
1.最快3月,最遲5月。
2.雲從科技已完成新一輪融資,總規模達18億人民幣。在雲從科技這一輪的投資方中,除了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還包括工商銀行(5.100, 0.00, 0.00%)、海爾資本等產業戰略投資者。
3.雲從科技當前業務主要圍繞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業等幾個板塊,在國家提出「新基建」的大背景下,雲從科技在廣州、重慶等地已拿下多個政府級項目,其主要客戶包括工行、農行等大型國有銀行與央企,中國東方航空(4.120, 0.00, 0.00%)、廣州白雲機場(14.170, 0.00, 0.00%)等重要機場及民航企業,以及全國多省市公安。
拓展資料:
優點
在市場經濟中,與其他市場主體相比,公司有以下優點:
市場經濟要求平等的市場主體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通過公平競爭,從市場取得和向市場提供商品,促進整個市場合理流動,實現結構架置優化、資源合理配置。市場經濟的要求決定了市場主體必須擁有明晰界定的財產權,而且必須是獨立的、平等的。法人制度以其獨特的性質使法人在市場經濟中充當了主要的角色。公司作為法人的一種形態,其特質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這必然是公司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與其他市場主體相比,公司的優點顯然表現在:
1、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決定了對公司投資的股東既可滿足投資者謀求利益的需求,又可使其承擔的風險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增加其投資的積極性。
2、公司特別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債券,在社會上廣泛集資,便於興辦大型企業。
3、公司實行徹底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4、公司特有的組織結構形式使公司的資本、經營運作趨於利益最大化,更好地實現投資者的目的。
5、公司形態完全脫離個人色彩,是資本的永久性聯合,股東的個人生存安危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因此,公司存續時間長穩定性高。中國《公司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說,中國《公司法》只規定了兩類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對於我國此條法律規定的理解,存有完全相左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公司法不認可無限責任公司、兩合公司等其他的公司形態,不能創設其他公司形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條並不禁止適用除公司法之外的法律而創設其他形式的公司。
『陸』 雲從科技IPO獲批,AI有沒有獨角獸
文/智物
在幾經周折之後,國內AI第一股備悔的爭奪終於落下了帷幕。7月20日,上交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雲從 科技 獲准通過。
放眼全球,在Facebook、谷歌、蘋果、阿里巴巴、騰訊的鐵幕之下,AI的浪潮還沒有創造一個肚皮的巨頭平台。
按照流程,完成接下來的詢價、路演、定價後,雲從 科技 就可以正式敲鍾上市了,不出意外的話,雲從 科技 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獨立上市的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
由於具備中科院背景,且是行業內首個參與承建三大國家平台的公司,雲從 科技 被業內冠以「人工智慧國家隊」的稱號。在國內「AI四小龍」中,雲從 科技 成立時間最晚,卻是最早完成上市審批的公司,這對於國內AI行業而言無疑是一支有效的強心劑。
此前的7月2日,四小龍之一的依圖 科技 被終止上市審查,其間原因猜測紛紛。
不過,雲從 科技 的招股書中也清晰地表明著這家公司目前面臨的虧損問題。雲從 科技 並不是個例,虧損問題同樣困擾著這個行業里的每一家企業,如今AI行業的競爭格局,與其說是比拼誰掙的多,不如說是比拼誰虧的少。
2006年,谷歌以17.75億美元的報價收購了Youtube,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彷彿看到了前進的方向,紛紛湧入網路視頻運營的賽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一年,中國AI領域論文發表總量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直到十年後,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規劃綱要」,將人工智慧列為「十宏悔三五」重大工程。一夜之間,資本力量開始競相湧入AI領域,這一年中國AI企業融資規模相當於2000到2013年間總融資之和。
在投資人看來,人工智慧勢必會掀起一番浪潮,人工智慧行業也一定會誕生出谷歌、甲骨文一樣的 科技 巨頭。
如果從90年代初商用互聯網公司誕生算起,到2010年互聯網大范圍普及,互聯網行業用20年的時間才迎來了紅利期。但資本市場等不了20年,他們寄希望於人工智慧行業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轉換,並得到投資回報。
投資人與行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在2019年迎來了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共發生126起退出事件,數量僅為同時期退出事件的5%。
而到了2019年,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投資數量和金額都迎來了斷崖式下跌。上半年僅完成30起融資,同比下降45.5%,融資總額達50億元,不足去年同期的40%。
人工智慧行業此時不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行業內沒有如願出現谷歌一樣的巨頭,大批公司倒閉,剩下的公司發展得也舉步維艱,人工智慧行業進入了第一個寒冬。
經歷了2019年的大浪淘沙,無數跟風熱點概念的AI創業公司破產倒閉,互聯網巨頭們也開始從AI領域里撤資離開,只剩下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少數公司憑借自身掌握的核心技術堅守在賽道上。
眼看在一級市場中無法得到幫助,國內AI企業紛紛轉向,寄希望於得到二級市場的資金幫助。
於是在2020年,一場浩浩盪盪的AI企業上市潮打響。
最早做出動作的曠視 科技 ,早在2019年8月,曠視 科技 就開始在港蔽滾正交所謀求上市,但隨後因被美國拉入「實體清單」而未能完成上市流程。
或許是受到了曠視 科技 的影響,國內AI企業都開始備戰科創板。
2020年11月,雲知聲和依圖 科技 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相繼獲得受理。但僅僅3個月後,雲知聲就主動撤回了科創板的上市申請,有消息認為該事件的原因與此前雲知聲疑似虛假披露市佔率有關。
在今年7月,依圖 科技 也對外宣布終止IPO,有媒體報道依圖 科技 正接近完成第三輪裁員工作,整體裁員規模超70%,最終要削減到200-300人左右。
另一家AI公司商湯 科技 沒有正式披露過上市計劃,但據知情人士透漏,商湯 科技 正在秘密進行A股和港股的雙重上市計劃,但進展十分緩慢。
在此背景下,雲從 科技 幾乎承載著國內AI獨角獸企業成功上市的全部希望。
與其他公司相比,雲從 科技 的造血相對較強,對於技術應用落地,尤其是平台型技術應用的建設也更具經驗。
成立於2015年的雲從 科技 ,最早從事於人臉識別領域,逐漸拓展到跨境追蹤、車輛追蹤、姿態追蹤,成立之初的雲從 科技 依靠自身最擅長的圖像識別技術在人工智慧領域里迅速打開了市場。
在圖像識別領域里取得行業認可後,雲從 科技 開始向銀行、安防和民航等行業展開布局,在金融領域里,雲從已經為包括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在內的400多家金融機構和全國超過十萬個銀行網點提供智能服務。
在細分行業內取得成功後,雲從 科技 開始嘗試建設平台型應用。在民航領域中打造了「飛鳳平台」,在安防領域中打造了集合區域安防布控、生物特徵識別、OCR識別在醫療領域的「輕舟平台」。
雖然對人工智慧應用的定位做出了准確的判斷,但雲從 科技 的虧損問題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
雲從 科技 的招股書顯示,雲從 科技 2017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0.64億元、4.48億元、8.07億元、7.55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1.24億元、2億元和17.36億元、7.2億元,目前尚未實現盈利。
這不僅是雲從 科技 的難題,也是全球AI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人工智慧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安暉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近90%的人工智慧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中國AI產業鏈中90%以上的企業也處在虧損階段。
究其原因,人工智慧行業的基礎科研屬性顯著,在這類行業中,為保證持續具有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要不計成本地投入研發資金,以雲從 科技 為例,2018年-2020年,雲從 科技 的研發費用分別是1.5億元、4.5億元、5.8億元,占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高達30.61%、56.25%和76.59%。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吸收新鮮血液,這類公司在股權激勵上往往也不惜重金,雲從 科技 在其招股書上表示,2019年出現的巨額虧損主要原因在於該年度支付股份的費用高達13億元。
如此高額的投入,讓外界認為AI行業很難實現盈利,甚至連上交所對此也抱有懷疑態度。
在今年3月,雲從 科技 就接受過一輪監管詢問,其中問題包括持續虧損、主要產品、銷售模式、核心技術,以及補貼等內容,多家AI公司都是在此環節受阻,最終不得不終止IPO。
盡管雲從 科技 即將擁有「國內AI第一股」的光環,但能否打破盈利困境,提升經營業績,仍是雲從 科技 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雲從 科技 還面臨著互聯網巨頭角逐AI領域、傳統行業廠商轉型AI等競爭風險。
今年3月,借勢「人工智慧」概念的網路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資金達239.4億港元,成為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里最大的一筆融資。以網路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資源上的優勢不言而喻,他們的加入無疑會給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繼續加碼。
『柒』 雲從科技上市還得幾步
雲從科技上市還得兩步,一是查詢雲從科技更名信息,可上天眼查,輸入雲從科技,馬上看到公司名稱已是: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二是椐天眼查數據。
一、雲從科技
雲從科技(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3月27日,投資公司在廣州,運營公司在重慶。 孵化來自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是公司參與人工智慧國標、行標制定,同時承擔國家發改委人工智慧基礎平台、應用平台、工信部晶元平台等國家重要項目建設任務的第一家人工智慧科技企業。 雲為客戶提供定製、場景化、行業化的智能化服務。
二、上市公司程序:
1、完成股份有限公司改造,滿足上市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其他影響上市進度的問題。 那麼,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後,至少三個月的時間是指導期。 目前,各地證券監督局沒有硬性規定指導期必須為三個月,但實際上時間太少是不行的。
2、咨詢檢測後,可以向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材料,5個工作日受理。 然後進入初審階段,這個階段在發行審查委員會通過之前,都屬於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內部審查階段。
3、合格後,證監會將出具同意上市的批准書。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個時間也需要一兩個月。 之後,我向交易所申請了發行上市。 這比較快,半個月到一個月內完成。
4、所以根據時間計算,硬科技雲只要滿足科技以上情況,就可以走高速公路,時間最多不超過大半年。
雲從前後布局的智慧金融、智能治理、智能流量、智能商務4個業務領域,推動各行各業從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每天為全球3億用戶帶來智能便捷、人性化的AI生活體驗, 隨著國家新基礎設施的發展,雲從科技始終踐行初心,致力於人機協作的創新探索,定義智力生活,提高人類潛能,為世界構建和諧溫暖的智能未來。
『捌』 剛剛,雲從科技成功過會,或拿下「AI四小龍」第一股稱號
這一波穩了?
剛剛, 「AI四小龍」中最「年輕」的雲從 科技 ,通過了上市委員會審議。
這意味著,雲從 科技 最有可能成為「AI四小龍」中的 「第一股」。
資料顯示,雲從成立於2015年,由周曦創立,孵化於中國科學院,最初以AI視覺揚名產業內外,如今定位為一家提供 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 的人工智慧企業,目前主要業務布局在智慧金融、智慧商業、智慧出行和智慧治理這四大場景。
成立至今,雲從已經完成了5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 超過 53億元 人民幣。
相較於「AI四小龍」的另外三家企業,雲從的總融資金額雖不算拔尖,但是投資者陣列卻十分「惹眼」,不但有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上海國盛、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政府基金,而且還有工商銀行、海爾金控等產業戰略投資者。
也因此,考慮到公司和創始團隊的中科院出身,以及資方中帶有「國字頭」背景的產業投資與地方基金,業內有時候也將雲從稱作 「AI國家隊」。
去年12月3日,雲從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此次上會前,其共接受了兩輪問詢。
其中,雲從的首輪問詢涉及29個問題,覆蓋失控人及特別表決權、股東、員工股權激勵、持續虧損、產品、行業特點友敏及市場競爭狀況等。
第二輪問詢中,上交所主要關心公司核心技術、數據來源及其合規性、主要產品、行業特點及市場競爭狀況、貿易保護政策、預計持續虧損等21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雲從的上市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與另一家「AI四小龍」企業依圖一樣,雲從也曾經 遭遇 「上市審核中止」。
3月的最後一天,上交所公告稱:
彼時,恰逢科創板「收緊」上市標准,包括雲從、依圖在內的多家企業都遭到碰壁,其中不乏雲知聲等明星企業。
不過相較於已經「終止上市」的依圖,雲從還是幸運的。
今年6月2日,上交所公告稱:
至此,排除「中止期」,從上市受理到過會,雲從用了 5個半月。 同時,雲從也 成功「超車」依圖, 成為「AI四小龍」中 第一個 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的企業。
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這意味著雲從完成拆中了上市前的「大考」,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公司層面,雲從就「安全」了。
首當其沖的就是多數AI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 短期內 無法盈利。
從招股書來看,2018-2020年報告期內,雲從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3億元、7.8億元、7.51億元;對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71億元、-6.9億元,尚未實現盈利。
而落實到具體業務,雲從還有一點是 頗為 令人意外 的——主營業務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毛利率遠低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毛利率。
具體來看,2018-2020年,人機系統操作系統的毛利率基本維持在75%以上,符合大眾對於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毛利率的普遍認知。但再看人工智慧行業解決方案,3年內 均未超過30%, 甚至還出現過 17.76% 的低值。
作為對比,再看其他同行,雲從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毛利率也是偏低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主要原因在於雲從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三大收入來源之一,是向第三方采購的軟硬體。
不可否認,采購第三方軟硬體再提供給自己的客戶的收入對於雲從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收入貢獻比例是最高的,但同時,這一細分業務的 毛利率也是最低的。
在報告期三年內,這一業務的 毛利率分別為2.06%、1.75%、7.51%, 遠遠低於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其他兩個收入來好御枝源自研軟體及服務、智能AIOT設備的80%、30%。
對此,也有大型券商TMT研究組負責人指出,在業內,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相關業務的毛利率達到50%並不奇怪,而如果毛利率低到15%左右,只能說明所謂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是「以系統集成為主」。
顯然,雲從想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就得削弱自身對於第三方軟硬體的依賴,同時擴大自研技術與服務的覆蓋面。
此外在市場競爭層面,就如同雲從自己在招股書中所披露的:
與前者的競爭中,雲從的競爭麵包括核心演算法技術實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慧應用和行業解決方案的較量。
而與後者的較量中,在硬體研發和供應鏈研發原就相對較弱的前提下,隨著海康威視這類傳統廠商對產品智能轉型的推進,雲從的演算法優勢也不再如初期強勢,所能做的,也只有在行業解決方案迭代速度較快的當下,不斷尋求和調整差異化優勢。
只是,差異化優勢的形成,也需要人力、設備與資本的投入,對於短期內無法盈利、甚至主營業務毛利率被拉低的雲從而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與壓力。
提及國內的人工智慧企業,「AI四小龍」必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可以說,在國內人工智慧產業迅猛發展的初期,他們是國內人工智慧水平的象徵,也是資本向人工智慧產業聚攏的典型。
而在沖刺IPO這件事上,比如商湯,雖然自去年下半年就有傳聞稱它將在港股上市,就在今年初,還有消息稱商湯已經在內部開會啟動A+H股上市。但對於這些消息,商湯對外 一致口徑:市場傳言,不予置評。
相較之下,另外三家就「透明」的多。
商湯之外, 曠視、依圖、雲從3家最終選擇了科創板。 其中,曠視是在港交所IPO失利後將目標轉向了科創板,依圖和雲從則是首選科創板。
而就提交上市申請的受理順序來看,依圖是第一個,緊接著就是雲從和曠視。
原先的情況是,不出意外的話,依圖最後可能成為「AI四小龍」中最先IPO的那一個,且市場對其首個突圍的期望也並不小。
然而意外就是這么的突如其然——今年6月30日, 依圖「終止」IPO, 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依據最新消息,依圖似乎已經開啟境外上市方案。
如此一來,目前「AI四小龍」中明面上還在沖刺IPO的就剩下了雲從和曠視。
眼下,雲從 科技 已經成功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距離敲鍾上市只有 一步之遙。
再看曠視,眼下實現彎道超車是沒機會了。如若順利,它或將成為繼雲從之後,第二家在科創板敲鍾的「AI四小龍」企業,也有可能是第二家成功IPO的。
『玖』 雲從科技預計上市時間
1、雲從科技至少半年內不可能上市!
2、日前,據廣東證監局官網披露信息顯示,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從科技)已於8月18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中信建投擔任輔導機構,這標志著雲從科技正式開啟IPO。
3、資料顯示,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孵化自中國科學院。雲從科技是一家人臉識別技術及產品研發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演算法,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在安防、金融領域數十個場景下,為銀行、公安客戶提供軟體、硬體定製化服務方案。
4、據環球網科技此前報道, 2020年初,雲從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注冊資本變為6億元,資本市場上的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的信號是,雲從科技已經加快了上市步伐。另有媒體報道稱,雲從科技沖刺標的為科創板,有望在2020年底完成上市。
5、截至目前,雲從科技已完成10輪融資,參投方包括工商銀行、海爾資本、海爾金控等。5月13日,雲從科技宣布完成最新一輪C輪融資,該輪融資規模超過18億元人民幣。
如果沒有最低增持金額限制,或者最低增持金額很低,上市公司已經滿足了,就不算沒兌現;如果有增持價格限制,但是目前價格已經過於其價格限制,也不算沒兌現;如還在增持時間限制內,也不算沒兌現。
1、2020年3月1日實施的《證券法》第六十三條中,對股東違規增持行為新增限制其表決權的規定,具體如下: 「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達到百分之五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三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情形除外。
2、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達到百分之五後,其所持該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五,應當依照前款規定進行報告和公告,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至公告後三日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情形除外。
3、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達到百分之五後,其所持該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一,應當在該事實發生的次日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公告。
4、違反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買入上市公司有表決權的股份的,在買入後的三十六個月內,對該超過規定比例部分的股份不得行使表決權。」
『拾』 雲從流血上市,未來何去何從
撰文 | 張宇編輯 | 楊博丞題圖 | IC Photo
靴子終於落地。5月27日,與曠視 科技 、依圖 科技 和商湯 科技 並稱為「AI四小龍」的雲從 科技 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為每股15.37元,盤中漲幅最高至56.95%,截至當日A股收盤,雲從 科技 的股價最終為每股21.4元,上市首日總市值達158.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雲從 科技 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提供高效或鋒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大領域已逐步實現成熟落地應用。
在「AI四小龍」之列中,雖然雲從 科技 是繼商湯 科技 之後的第二家上市企業,光環足夠閃亮,但事實上,雲從 科技 的上市之路十分曲折坎坷。
2020年8月,雲從 科技 在廣東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同年12月,其向科創板上市委員會遞交了招股書並獲受理。2021年7月,科創板上市委員委公告稱,已通過針對雲從 科技 的審議,在歷經中止、多輪問詢之後,直至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才同意雲從 科技 在科創板上市的注冊申請。
其實不只是雲從 科技 的上市之路曲折坎坷,依圖 科技 在申請科創板上市期間,審議被兩度終止,最終宣告上市失敗;曠視 科技 雖然成功通過上市委員會審議並且提交了注冊申請,但目前其注冊申請卻處於中止狀態。
一位AI行業人士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AI企業普遍存在著『高估值、高研發、高虧損』的情況,同時還面臨著商業化不及預期的困局。諸如此類的原因,是導致AI企業無法順利上市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成立七年之後,幾經波折的雲從 科技 終於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但對於雲從 科技 而言,還遠遠未到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
深陷虧損泥沼
「錢」途堪憂、長期虧損,一直是籠罩在雲從 科技 等AI企業頭頂之上的烏雲。
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雲從 科技 的總營收分別為8.07億元、7.55億元和10.76億元,同一時期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0億元、-8.13億元和-6.3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20.85億元。
在雲從 科技 上市的前兩天,其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財報。根據財報,雲從 科技 的營收為2.13億元,同比增長67.02%;凈虧損為1.16億元,同比減少45.52%。
具體來看,雲從 科技 的主要業務分為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兩大板塊,其中,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是雲從 科技 的創收業務。
2019-2021年,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5.97億元、5.15億元和9.3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6.52%、68.50%和87.28%。雖然佔比較高,但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的毛利率卻並處於低位,同一時期,該衫磨晌項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3.43%、28.19%和31.34%,作為對比,依圖 科技 、寒武紀、曠視 科技 等AI企業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相關業務的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
創收業務的毛利率處於較低水平,是雲從 科技 陷入長期虧損的一大原因,此外,巨額的研發費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雲從 科技 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54億元、5.78億元和5.3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56.26%、76.56%和49.63%,呈現出連年居高不下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研發費用最後都能帶動業績增長,雲從 科技 在招股書中提到,2020 年,由於晶元設計成果未達預期,且EDA軟體和生產流片遭遇限制,最終終止了「人工智慧SOC晶元研製及結合高准確度人臉識別技術的產業化應用」項目。
不只是雲從 科技 ,根據商湯 科技 的2021年財報,其總營收為47億元,同比增長36.4%,同一時期,經調整後的凈虧損為14.2億元,同比擴大61.5%。另外,商湯 科技 的研發投入為30.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5.1%,甚至遠遠高於雲從 科技 。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且需要大肆「燒錢」研發和擴張的情況下,融資就成為了AI企業的救命稻草。自2015年成立以來,雲從 科技 共完成11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超過40億元,其中,最後一輪融資定格在2020年游鬧5月份。
在AI行業中,長期虧損已成為常態。根據公開數據,商湯 科技 在2019-2021年累計虧損343.03億元,曠視 科技 在2018-2020年累計虧損127.66億元,而依圖 科技 在2018-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61億元。
也正是因為AI企業長期虧損,導致投資機構對其熱情明顯消退。西南證券在研報中指出,AI領域的投融資在2018年達到頂峰,投融資次數自2019年起顯著下降。進入2021年以後,「AI四小龍」中僅依圖 科技 於2022年2月份完成過一輪融資。
融資的道路走不通,通過上市環節資金壓力便成為了AI企業的必然選擇。在雲從 科技 提交給上交所的招股書中,其闡述了所籌集資金的主要用途:擬融資37.5億元,計劃向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投資8.1億元、向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投資8.3億元、向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投資14.1億元、補充流動資金6.9億元。
或許是為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在招股書中,雲從 科技 還樂觀地預測:2022-2025年,收入規模預計為16.82億元、25.01億元、32.27億元和40.1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3.60%。雲從 科技 還表示,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毛利率的提升,預計將於2025年實現盈利。
「雲從 科技 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虧損現狀,上市只能暫時緩解資金壓力,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想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雲從 科技 仍需要盡快實現商業化落地,完善自我造血能力。」上述AI行業人士說道。
前路依舊充滿迷霧
對於雲從 科技 而言,上市絕非終點。以同樣在科創板上市的AI企業格靈深瞳為例,3月17日,格靈深瞳正式掛盤交易,其發行價為每股39.49元,但截至其上市首日A股收盤,格靈深瞳的股價最終跌去5.14%至37.46元,總市值為69.29億元,上市首日便遭遇破發。
截至5月31日A股收盤,格靈深瞳的股價為27.02元,總市值為49.98億元,較上市首日總市值跌去了27.87%。
格靈深瞳的總市值一路走低的原因離不開其深陷虧損泥沼。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格靈深瞳的總營收分別為5196萬元、7121萬元、2.43億元和7219萬元,同一時期,凈虧損分別為9230萬元、1.89億元、1.02億元和5474萬元。
與此同時,格靈深瞳對於前五大客戶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根據招股書,2021年1-6月,格靈深瞳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為74.54%,相比2019年的67.55%仍在持續增長。
雲從 科技 也面臨著大致相同的窘境,除三年累計虧損20.85億元外,2021年,雲從 科技 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9.58%,較2020年的27.92%上升了41個百分點,對前五大客戶的依賴度高,意味著雲從 科技 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
此外,不容忽視的一點在於,AI行業的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在「AI四小龍」列舉出的落地場景中,「智慧商業」「智慧管理」「智慧城市」等詞語多次出現,雲從 科技 的優勢並不明顯。
困境不止於此,雲從 科技 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一定期間面臨市場激烈競爭出現主要產品價格下降、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且研發成果未能及時轉化、人工智慧行業政策出現不利影響、下遊行業需求顯著放緩等不利情況,公司將面臨短期無法盈利,未彌補虧損存在持續擴大的風險,當務之急是如何能夠扭轉持續虧損的財務數據。這意味著,雲從 科技 後續還需要繼續投入巨額研發費用,未來依舊難以脫離虧損泥沼。
不過,AI行業也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比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明確要求,推動先進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在企業的深化應用,加快製造執行系統的雲化部署和優化升級,深化人工智慧融合應用,通過全面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和能源資源消耗。
隨著AI行業的相關政策逐步深化、層層推進,AI企業或有望趁勢而起。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2025年,AI市場規模將達到163億美元,屆時,整個面向AI的基礎設施建設、AI企業的智慧化解決方案等都將步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在資本市場上,利潤仍是投資者最主要的投資標准。現階段,投資者對於雲從 科技 仍有信心,但如果商業化遲遲無法落地,沒人會為長期虧損的AI企業埋單。上市只是一個開端,雲從 科技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述AI行業人士分析道。
本文源自i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