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儲糧砥礪奮進5年:智能化管控全覆蓋 讓農民賣糧更便捷更安心
把保百姓飯碗的儲備糧管住管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儲備糧垂直體系改革發展回顧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在1979年由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實施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裡面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儲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在穩市、備荒、恤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世紀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對中央儲備糧管理體製作出重大改革決策,將中央儲備糧從分級管理改革為垂直管理,中儲糧總公司應運而生,並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肩負重大責任。過去5年來,面對糧食宏觀調控前所未有的考驗,中儲糧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堅持把「兩個確保」(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作為生命線,把服務糧食調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職責所在,堅定不移把保百姓飯碗的糧食管住管好。
從嚴治企管糧 確保中央儲備糧始終成為「放心糧」
中央儲備糧是中央政府的戰略儲備和常規儲備,是國家實施糧食調控最可依靠的力量。管住管好中央儲備糧毀賣孫,是國家賦予中儲糧的根本職責。中儲糧總公司董事長呂軍說:「兩個確保始終是中儲糧的生命線,是全部工作的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放鬆。過去5年,總公司從理清發展思路上,從完善集團管控體繫上,從加強基礎建設和基礎管理上,系統性地採取舉措,進一步夯實了垂直體系的根基」。
用健全的體系管好糧。「從嚴治企、突出主業、強化基礎、轉型升級」是十八大以後中儲糧提出的基本發展思路。其鮮明特點就是把「從嚴」要求往前端拓展,把分散型運營轉向集團化管控。中儲糧設計並建立了人、財、糧三條垂直管理線,實現了總公司對全系統機構和人員最嚴格管控,對總量達數百億元的各項資金運行「日預算、日歸集、零餘額」管理,對直屬企業庫存糧油纖鏈穿透監管和在線監測。同時,聚焦主業做「減法」,將原有的851家直屬庫整合為344家,大幅壓縮法人和管理鏈條,全面清理退出非主業經營業務。升級硬體做「加法」,5年累計投入自有資金178億元,建設現代化儲備倉1868萬噸,配喊投資46億元對老舊倉儲設施全面實施維修改造,使中央儲備糧自儲比例提升到90%,全系統倉儲設施完好率提升至95%。把「兩個確保」指標佔分公司年度業績考核權重提高至60%,將「兩個確保」核心地位的導向鮮明樹起來、約束硬起來。
用有效的機制管好糧。中儲糧建立了利用市場手段、通過企業化運作的儲備糧輪換運作機制,穩定實現了常儲常新。「尤其在近些年國內糧食市場新陳價格拉大、輪換虧損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中儲糧加大對補貼資金的統籌調配和集約化運作,有效避免了因輪換價差導致直屬企業資金鏈緊張,做到了應輪必輪,輪換計劃完成率保持在90%以上,垂直體系一盤棋運作優勢充分顯現」,呂軍說。結合貫徹中央深化國企改革精神,今年中儲糧又實施幾項新的改革,進一步提升總公司、分(子)公司和直屬庫三級架構的協同運作:在總公司層面,建立「戰略引領+全面預算保障」管理新機制,將儲備政策性職能量化為全面預算指標進行目標考核;在分公司層面,啟動事業部制改革,推進轄區統一經營管理;在子公司層面,深化專業化改革,提升不同儲備品種的市場化運作水平;在所有直屬庫推廣崗位內控體系,做實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管控。
用放心的人管好糧。中儲糧黨組把抓好二級單位主要負責人這個核心團隊作為重點,對核心團隊提出「忠誠、干凈、擔當、負責、創新」要求,並作為評價依據。把基層經營管理人才培養作為戰略支撐,連續5年舉辦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培養600多名直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成為支撐企業未來發展的骨幹力量。堅決把紀律挺在前面,對觸碰「兩個確保」底線的任何行為包括違紀違規行為,堅持「零容忍」,堅決打擊,營造風清氣正的生態。
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成立後,從體制上保證了中央儲備糧的事權和管理權高度統一,國家調控指令在垂直體系內政令暢通。垂直管理體制、三級架構協調運轉機制,再加上專業化的中儲糧員工隊伍,為管住管好中央儲備糧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央儲備糧宜存率從垂直體系成立前的不到60%迅速提高並穩定在95%以上,並在多次應急調控中發揮「頂樑柱」作用。2017年中儲糧總公司組織春季普查結果顯示,中央儲備糧賬實相符率100%,宜存率達到99.8%,儲糧數量質量更有保障。
勇擔政策性收儲重任 確保國家惠農政策持續落實
做好糧食收儲工作,歷來牽動「三農」全局,糧食收儲制度也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完善。上世紀90年代,保護價糧食收購實行由地方政府負責實施、地方國有糧食企業作為執行主體的體制。2005年以來,中央出台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決定由中儲糧總公司作為收購政策執行主體,賦予中儲糧新的重大責任。
呂軍指出,「近年來,糧食市場和調控形勢極為復雜,政策性糧食收儲壓力前所未有。中儲糧在管好中央儲備糧的同時,全力執行國家收購政策,以僅有的4萬多人隊伍,克服各種困難和壓力,組織上萬個地方國有和民營庫點做好政策性收儲工作,確保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持續落實,有力促進了糧食持續豐產和農民增收。2012-2016年,中儲糧年均政策性糧食收購量達到1億多噸,是前些年年均收購量的2.5倍」。
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是政策性收儲「第一大戶」,年最高政策性收購量達到6700多萬噸,成為當地糧食流通中最重要的力量。在2015/2016收購年度,黑龍江分公司收購最低收購價粳稻1600多萬噸,佔全國收購量的84%;收購臨儲玉米3700多萬噸,占東北地區收購量的近30%,為全省農民直接增收190多億元。黑龍江地區糧食收購季正是東北最寒冷的時候。中儲糧廣大員工在零下20-30°C酷寒條件下一干就是幾個月,高峰時夜以繼日工作,烘乾作業不能停、實行三班倒,就是為了盡快讓糧食安全入倉、不出現壞糧。
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已連續實行12年,在保口糧安全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些年,針對小麥因天氣原因受災、不完善粒超標比較突出的問題,中儲糧系統加大為農服務力度,主動採取多種措施幫助農民減少損失,增加賣糧收益。僅2016年,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自籌資金新購置糧食清理設備600餘台,免費為農民清雜整理,將超標糧食整理成合格糧、賣上好價錢。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僅小麥最低收購價收購為河南、安徽等省農民直接增收50多億元。
今年的夏糧收購已基本結束。截至9月20日,中儲糧累計在主產省收購最低收購價小麥2381萬噸、早秈稻115萬噸。與此同時,秋糧收購准備工作又緊鑼密鼓展開。面對連年收購之後各地不同程度出現「高倉滿儲」的情況,中儲糧與地方政府一道攻堅克難嚴格落實現行收儲政策,努力為中央改革完善糧價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創造好的條件。
發揮市場化運作優勢 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升為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主線。其中,收儲制度改革和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是其中兩項重要內容。
2016年秋糧上市後,國務院將實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改革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機制。「中儲糧雖然不再作為玉米臨儲政策執行主體,但是國家對中儲糧服務整個糧食收儲大局的要求絲毫沒有降低,中儲糧輪換市場化收購所起的市場帶動和支撐作用也更為關鍵了」,中儲糧總公司董事長呂軍說。
從2016年10月下旬開始,中儲糧總公司按照「始終在市、均衡收購」原則,結合儲備玉米輪換收購,在東北地區布設收購庫點743個,並相應暫停儲備玉米輪出。在收購中把好時機和節奏,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多元主體活躍、市場價格較快上漲時,堅持「不追漲」,為多元主體讓出市場空間;多元主體入市積極性減弱、市場價格下行壓力加大時,堅持「不殺跌」,積極擴點增量、穩定市場預期。截至2017年4月末收購期結束,中儲糧在東北地區累計收購新季玉米2141萬噸,占各類企業收購總量的21%,佔中央企業收購總量的70%,充分發揮了儲備輪換收購的「壓艙石」作用。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中儲糧入市收購的這2000多萬噸玉米,是完全按照市場價格由中儲糧企業自主收購的,探索了在「後托市」時期儲備吞吐服務國家收儲政策的新路子。
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是當前及今後幾年糧食調控的重點和難點。中儲糧積極主動發揮自身運作優勢促進糧食銷售,強化與有關方面協同狠抓出庫風險防控。一方面,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去庫存」銷售措施建議,根據市場變化適時完善銷售方式和節奏。另一方面,做好國家安排給中儲糧的政策性糧食包干輪換、包干銷售等「去庫存」任務。特別是在去年部分玉米包干輪換銷售中,中儲糧通過集團調度和集約運作,積極對接大型加工企業,3個月內全面完成銷售任務,為國家「去庫存」探索出了一條反應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貼近市場的新方式。
針對個別受委託收儲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出庫難等問題,中儲糧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強化政策性糧食出庫監管。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要求,推動有關各方責任落實,增強風險防控的合力。2016年-2017年上半年,累計完成國家政策性糧油銷售1.1億噸,取得庫存消化工作良好開局。
創新驅動智能管理 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作為我國最大的糧食企業,中儲糧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將科技化、智能化全面融入儲備管理,改造傳統的儲備行業,並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2014年開始,中儲糧全面實施智能化糧庫建設。2016年底,已實現630家直屬庫和分庫的智能化管理,2017年將完成剩餘292家分庫的智能化建設,實現垂直體系智能化管理全覆蓋。中儲糧信息部負責人介紹,「中儲糧智能化糧庫綜合運用了物聯網、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糧情遠程監測、智能出入庫監管、庫存數量監測等多個信息化平台進行系統集成,形成多功能於一體的智能化管理體系。藉助智能化糧庫系統,可以對直屬庫購銷調存活動的全方位在線監控,儲糧管理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
通過智能化在線監測平台,總公司、分公司可對直屬庫遠程實時監控,不用出門、不打招呼,24小時動態監測直屬庫倉內、倉外一舉一動和數量安全、糧情變化、出入庫等活動,管理糧食也不再僅僅依靠報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現場、監測到即時變化。「現在,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進倉查庫,一個中型直屬庫20餘個糧倉10分鍾就可以看完。」據總公司負責在線監測的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累計對直屬庫查看10萬余次,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處理,做到了監管始終在線。
除了加快智能化管控全覆蓋,2015年起中儲糧在政策性收購領域全面推廣應用「一卡通」系統,實現從糧食入庫登記到糧款支付結算信息化和全流程可追溯,提高了收購透明度和收購效率,杜絕了「打白條」等風險,讓農民賣糧更便捷、更安心。目前中儲糧政策性收購「一卡通」系統已覆蓋15個主產省的1萬余家庫點,並且在政策性收購中作為收儲庫點資質審核的必備條件。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適應糧食安全內涵從數量向品質安全的拓展,中儲糧重點推廣內環流控溫、智能通風、氮氣氣調等綠色儲糧技術,突出減損、降耗、營養、保鮮等管理目標,構建起中央儲備糧綠色倉儲體系。截至2016年底,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達到95%,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儲糧品質更優、也更受青睞。今年,中儲糧在原有儲糧質量標准基礎上,又新引入了7類終端用糧企業所關注的原糧品質細分指標,使中儲糧提供的糧源品質更好適應需求側新變化。
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經過17年尤其是過去5年服務調控和改革發展實踐,成為不可替代的糧食調控主力軍和服務糧食安全戰略的中堅力量。201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儲棉總公司無償劃轉並入中儲糧總公司。重組後的中儲糧,維護國家糧棉油安全的能力和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儲糧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中儲糧總公司董事長呂軍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儲糧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中儲糧將堅定做黨和國家信賴的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依靠力量,在"十三五"時期全力打造中儲糧金字招牌、打造鐵軍隊伍,以從嚴治黨、從嚴治企為根本保證,以深化改革為動力,進一步提升管理、提升專業能力、提升服務、提質增效,在任何時候都為黨和人民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2. 智能農業發展前景如何
智慧農業應用在實處就是,提供產品追蹤的前提下,將農業進行品牌的價值創造,會有利於整體農業產業的管理,建立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這才是智慧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著資源緊缺與資源 消耗過大的雙重挑戰。以信息感測設備、感測網、互聯網和智能信息處理為核心的物聯網將為農業生產過程中量化分析、智能決策、變數投入、定位操作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體系開辟新的思路和有利手段,將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將進一步促進信息 技術與農業現代碧唯化的融合。 基於物聯網的智能農業可用於大中型農業種植基地、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和農產 品物流,布設的 6 種類型的無線感測節點,包括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 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並通過低功耗自組織網路的無線通信技術實現感測器數據的無線傳輸。所有數據匯集到中心節點,通過無線網關與互聯網或移動網路相連,實現農業信息的多尺度(個域、視域、區域、地域)傳輸;用戶通過手機或計算機可以實時掌握悔虧培農空明作物現場的環境信息,系統根據環境參數診斷農作物生長狀況和病蟲害狀況。同時,在環境參數超標的情況下,系統可遠程對灌溉等農業裝備進行控制,實現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的過程監控,進而實現農業生產集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 安全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 糧庫里的「黑科技」有哪些對糧食的產能起到了那些作用
關於中國儲糧鄭州直庫通過科技手段實現綠色儲糧,保障小麥進貨入庫安全的報告引起廣泛關注,讓傳統儲糧打造「黑科技」數字化、智能化業務。筆者發現,不僅在糧食倉儲方面,近年來,「黑科技」在糧食收購入庫環節的應用,一直為糧庫「四個現代化」襲旦檔建設不斷努力。智能校準機器人:傳統穀物校準原型的替代產品,集成機器人技術和國際領先的3D掃描技術,根據判斷的穀物類型自動調整校準強度,並智能隨機定量校準校準點。
基於雲技術和大數據構建、5G通信技術實現的深度學習功能,可以動態提高測試的實時准確性。以「磁性車輛電子標簽」作為餐車執行業務的唯一信息載體,利用4G互聯網通信、遲讓GPS/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以及多種感測器技術,實現餐車業務數據的自動和實時監控,全人、貨物和車輛精確綁定,無需交換,諾亞、,彌補了傳統「糧庫一卡通」、「二維碼」等單一電子監管的弊端。同時,將管理延伸到糧庫外,在路上對卸糧車輛進行監控,直至運糧卡車到達預設的法定存儲區,形成完整的物流監管環路。
糧食是季節性生產和日常需求的結果,因此需要儲存短期收獲的大量糧食,以供長期日常消費,這導致了拍亂糧倉的出現。王說,這也是糧倉的生物功能。春秋戰國以後,糧倉的功能開始轉向服務社會和政府。當時,糧倉具有價格控制、救災、戰爭儲存等功能,齊國管仲鼓勵民眾修建自己的糧倉,以解決糧食供應低、價格高的問題。這加強了齊國的糧食儲備,大米價格自然穩定下來。
4. 最大的智能化糧庫如何煉成
通過與浪潮合作,中儲糧糧庫搭建了集智能出入庫監管、糧情遠程監測、庫存數量監測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全新智能化糧庫管理體系,實現對企業人、財、物和糧食購、銷、調、存進行全方位監控,將國家掌握糧情周期由15天縮短為3天,切實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如此重大的職責誰來承擔?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購銷糧食達到2.6億噸,管理糧食佔到全社會庫存的70%,用中儲糧趙嫌源碰雙連董事長的話說,中儲糧作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承擔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使命。
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糧庫,中儲糧成立於2000年,是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的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重要骨幹企業,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含中央儲備油,下同)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託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在國家宏觀調控和監督管理下,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亟需頂層設計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糧食的重要性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對糧食行業支持和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儲糧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傳統糧食儲藏「管理靠上鎖,入庫靠肩扛,發熱靠倒倉,烘乾靠晾曬」的狀況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3年6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糧食收儲和倉儲設施建設工作。會議要求,提高倉儲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證儲糧安全。
因此,中儲糧總公司為加強集團管控、提升管理水平,裂閉實現科技儲糧、綠色儲糧,積極順應信息化時代需要,於2014年提出「智能化糧庫建設規劃」之頂層設計。去年一年,中儲糧完成了芹談114家直屬庫的智能化建設,2015年計劃覆蓋全部346家直屬庫,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糧庫。
糧食信息化哪家強?
瀏覽中儲糧的網站,可以發現,智能化糧庫以建設集智能出入庫、倉儲信息管理、糧情監測、數量監測、智能安防、資金管理6個必選系統和智能通風、智能氣調、智能烘乾3個自選系統為基本內容。通過糧庫化智能化建設,實現對企業人、財、物和糧食購、銷、存情況的在線監控。如此復雜的信息系統,必須一家了解中儲糧信息化基礎,系統集成、創新能力等糧食信息化綜合能力強的企業來完成。
浪潮與中儲糧自2004年中儲糧總公司成立起開始合作,陸續完成了中儲糧業務管理信息系統、資產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輔助決策系統的建設,全面參與了中儲糧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設。
憑借強大的軟硬體綜合實力以及十多年的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經驗,2014年,浪潮再次同中儲糧攜手,針對中儲糧智能化糧庫項目提出了完善的解決方案,覆蓋六大必選系統及三個自選系統,並在總公司設立監管平台及數據中心,建設了輪換業務監管平台、糧情監測平台、遠程監控平台,實現中儲糧總公司對所有下屬智能化糧庫的遠程可視化監管;並通過建設中儲糧數據中心,集合中儲糧業務財務信息及國內外糧油信息,計算形成各項指標,並將這些指標以圖表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出來,為中儲糧管理運營提供理論依據,同時還可以對關鍵業務指標進行預警,幫助中儲糧發現和預防企業發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共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糧庫。
物物相聯,實時動態監測保障糧食安全
中儲糧智能糧庫的建設,使用了大量計算、感測、監控設備,利用多種物聯網技術,實現對企業人、財、物和糧食購、銷、調、存的全方位監控。通過建設以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核心的數據中心,推進信息資源交換、共享、整合及服務,使信息化滲透到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糧庫的自動化、互聯網化與智能化管理,推動了互聯網+糧食模式的落地。
第一,智能出入庫系統的建設採用圖像識別、紅外識別、電磁感應等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收購和銷售過程中,通過智能卡入門登記、封閉檢驗、過磅檢斤無人值守、自動定等定價、自動計算扣量、手持設備出入倉確認等,實現出入庫業務的自動化,流程的規范化和透明化,大幅提高了收購及銷售效率。
第二,糧庫藉助互聯網使資金管理系統與直屬庫銀行賬戶鏈接,加強銀行賬戶管控力度;藉助於糧情監測系統、數量監測系統、智能安防系統的互聯與配合,實現對糧情、存量數量異常狀況以及人員違規操作進行實時、智能監測和預警。首先,在倉內部署數字測溫電纜及數字溫濕度感測器,實現對糧情的實時監測和實時預警;再利用數量監測系統將糧情監測系統對存糧數量的異常空倉和異常滿倉發出預警信息;然後結合智能安防系統,對整個庫區進行實時監控,保障庫區安全,同時對違規作業起到威懾作用。
第三,除智能安防系統外,糧庫可選用智能通風、智能氣調、智能烘乾3個自選系統,與糧情監測系統連接,智能解決糧庫的通風、保鮮及進出糧水分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倉儲作業效率,而且極大減輕了倉儲人員的工作強度。
第四,智能化糧庫的建設,實現了數據的標准化、集中化,利用數據整合處理技術和數據倉庫等多種大數據技術,結合量身定製的演算法、模型,實現了對任意級別單位的完整業務管理信息的查詢與分析,增強了總公司對基層糧庫的垂直管控,為快速決策及風險管控預警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通過以上信息化建設,促使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管理快速融合,加強了中儲糧總公司的集團管控作用,進而確保了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調得動、用得上,浪潮信息系統的上馬,將國家掌握糧情周期由15天縮短為3天,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打造中國人民信得過的「金字招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 在中儲糧里智能化糧庫主要包括哪幾個系統
智能化糧庫是指應用智能化技術進行伏帶管理的糧庫,建設智能化糧庫的目的是實現安全儲糧、綠色儲糧。智能化糧庫一般包括6個系統:糧情遠程監測系統、數量在線監測系統、智能出入庫管理系統、智能通風系統、智能氣調系統、段橘智能烘乾係缺燃蘆統等。但糧庫所在地區不同,系統設置會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