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退市制度
在股市當中,股票退市對於投資者而言,相當不友好,很大可能性會給投資者帶來虧損,關於股票退市也有很多重點內容,今天給大家講一下。
為大家整理了一份牛股名單,在這里免費提供給大家,趁著內容還在,趕緊收藏領取~【緊急】機構牛股名單泄露,或將迎來爆發式行情
一、股票退市是什麼意思?
股票退市也指的是上市公司不符合交易相關財務要求以及其他要求等等,要麼自主終止上市或者被動終止上市的情況,會出現上市公司變為非上市公司。
退市有兩種,一種為主動性退市,另一種為被動性退市,公司自主決定要退市,這屬於主動性退市;通常由於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或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重大風險等因素,造成被動性退市,監督部門會採取相應的懲罰,例如吊銷公司的《許可證》。當一個公司滿足下面三個條件後就可以退市了:
如何辨別公司的好壞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一件事情,或者在分析的時候有所缺漏,直接導致了虧損的這一結果,這個平台是免費診股的,直接輸入股票代碼,即可看你買的股票到底好不好:【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二、股票退市了,沒有賣出的股票怎麼辦?
假如股票退市了,交易所就會有一個退市整理期,這么說吧,一旦股票滿足了退市條件,就會採取強制退市措施,那麼可以在這個期間把股票賣出去。過了退市整理期之後這家公司就退出二級市場,不能夠再進行買賣了。
如果搞不懂股市的情況,建議還是選擇龍頭股來投資,別什麼也不了解就砸錢,小心投的錢一去不復回,以下我總結了每個行業的龍頭股:【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股東如果等到退市整理期之後,還沒有賣出股票的,當做買賣交易的時候,僅能通過新三板市場上進行了,新三板實際上就是專門處理退市股票的,朋友們,如果你們需要在新三板買賣股票,想要進行交易還得在三板市場上開通一個交易賬戶。
要注意的是,股票退市後,存在「退市整理期」,在這一期間,雖然可以選擇把股票賣出。然而實際上對散戶是很不友好的。股票如果進入退市整理期,首先肯定是大資金出逃,小散戶的小資金賣出去是很難的,因為賣出成交的原則是三個優先--時間優先價格優先大客戶優先,因此待到股票被賣出去了,現在的股價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散戶虧損的實在是太過於慘重了。注冊制下,購買退市風險股的散戶們要面臨不小的風險,因此ST股或ST*股這兩種是千萬不能買入的。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❷ 新的退市規則出來,說很嚴,清倉了ST捨得,捨得會在今年退市嗎
脫胎於1994年公司法和1999年證券法的2001年退市制度,經歷2012年退市制度初完善,2014年「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兩大體系,2018年重大違法退市等歷次改革後,在全面推行注冊制的2020年,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
首先是退市標准,精準打擊「僵屍」上市企業。
在原有的退市制度下,上市公司最容易觸發的是連續虧損退市,新規下,單一的連續虧損退市指標被取代,引入「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個億」的退市指標,更精準的刻畫出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主業「空心化」企業;同時,注冊制下,「盈利」都不再是上市的硬性指標,「無法盈利」也不應該成為退市的觸發條件。
此外,那些調節非經常性損益並操縱審計意見的,那些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1元以下(不再是面值以下)的,那些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3億以下的,那些連續三年造假超過凈利潤100%且合計達到10億元的,那些半數董事無法對年報半年報發表意見的,那些信息披露、規范運作存在重大缺陷的,那些董事長失聯公司有都被監管雷達納入了退市高危的隊伍。
但需要看到的是,連續三年財務造假,且每年造假都超過當年披露利潤的100%(或各科目虛假記載超過凈資產的50%),且三年合計超過10億元,可能是一條過於容易規避的財務造假退市標准,在A股動輒虛增利潤200%、300%,同時虛增收入和費用的「國際領先水平」面前,很容易被「真一年假兩年」或者「控制在當年凈利潤90%以下」等手段繞開退市紅線。
其次是退市程序,充分實現「高效」退市。
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的緩刑期,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的上市公司從原有的「三連虧暫停、四連虧退市」變成了「一年警示兩年退」,杜絕了「久拖不退」。同時,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面值、市值)不設退市整理期,其他類型退市整理期從原來的30個交易日縮短到15個交易日,大大縮短退市交易時間。
最後是交易制度,強化「買者自負」的風險意識。
新增了四種風險警示類型,最近一年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三年扣非凈利潤為負且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違規擔保余額超過1千萬或達凈資產5%以上;無實控人並向第一大股東提供較大關聯資金的,都將被納入風險警示板。
普通投資者首次買入風險警示股票需簽署風險揭示書,並滿足「50萬元資產+2年投資經驗」的適當性門檻;風險警示股票設置單日50萬股交易量上限;退市整理期首日無漲跌幅限制,充分市場化定價避免投資者因流動性不足擴大虧損。
原有的核准制下,上市公司是稀缺的殼資源,是合法的一二級套利工具,是具備一定直接融資功能的牌照,甚至於是地方政府的KPI指標,當地GDP、稅收和就業的大戶,也正因為以上種種,上市公司股東、地方政府都有極強的「保殼」動機,通過玩弄財技、調節報表、操縱審計意見甚至不惜財務造假來維持上市地位。
炒殼股、炒小盤股,炒垃圾股,也是那個時代背景下,伴隨著並購重組大爆發,伴隨著題材炒作講故事,伴隨著內幕消息橫行的必然產物。
游戲規則一夜顛覆,對於那些已經完全空心化的上市公司來說,不務正業必累於正業,迷戀資本必死於資本。
全面注冊制時代來臨,IPO盛宴開啟,機構在白馬藍籌龍頭股里抱團,行情兩極分化出局部牛市和局部熊市,殼資源已經隨著「IPO不審行不行」的改革探索,漸漸失去往日的光環。
A股的生態也將在制度的不斷打磨刻畫下發生深刻的變革。只有那些真正優秀的,偉大的,長期的商業模式,才能持續搶占市場的傾斜,獲得豐沛的流動性溢價,一批平庸的,僵化的,衰退的公司,則將在市場的洪流中逐步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