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st股票介紹及保殼技巧
所謂保殼是避免退市,不是ST的股票不存在保殼,如果估計要ST,保殼是避免ST,也就是為了保住在股市的交易資格,假如某隻股票已經有兩年虧損了,它就面臨保殼了。
ST板塊,歷來被看作是A股市場的殼資源「集中營」。而隨著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在上市門檻大幅降低的預期之下,殼資源貶值似已成為市場的共識。
但盤點、梳理ST板塊2014年度眾多保殼案例可以發現,盡管注冊制漸行漸近,但大部分*ST公司及其大股東在扭虧保殼方面依舊動力十足,一些外來資本甚至趁機低價攬殼。
st股票如何保殼的?
1、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
2、資產重組
3、要約收購
通過以上等方式保證第二年盈利,就可以保殼。
但是希望股民盡量不要參與,除非有內幕消息。
上面的說法為了便於理解,比較籠統,下文將詳細解說st股票保殼的方法。
「目前股票發行等制度處於改革進程之中,具體實施操作細節及啟動時間尚不得而知。因此在一些產業資本眼中,殼資源目前還具有一定的價值。不過,在退市政策愈發嚴厲的背景下,採取何種手段保殼也是個學問。」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
回看過往數據,上市公司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絕大部分是業績因素(連年虧損)。而在自身主業不濟的前提下,其扭虧大多憑借著「老三樣」,即資產出售、財政補貼和資產重組。然而在傳統方式的背後,2014年的「保殼大軍」中實際上還使用了一些「新玩法」:例如,*ST三維在無資產可賣的背景下,靠賣無形的技術許可填補了巨額虧損窟窿;面對著緊迫的運作時限,*ST東數大股東則不惜通過窗口期違規買賣股票的方式「奮力救子」;而天龍光電則設計了針對性保殼方案,在扭虧的同時將自身殼資源曲線賣給了外人,從而繞過了創業板借殼上市禁區??
賣技術:出售技術許可保殼
涉及技術轉讓費共計4.5億元。而隨著相關費用的分批到賬,*ST三維去年上半年的業績頹勢也隨之逆轉,由之前的預虧變為盈利2082萬元
對於*ST公司而言,通過出售股權、資產扭虧的保殼手法頗為常見,*ST中毅、*ST天業等多家公司2014年業績扭虧都是憑藉此法。而在無值錢資產可賣的背景下,*ST三維通過出賣技術使用許可的扭虧手法則令人「大開眼界」。
根據*ST三維今年1月末發布的業績預告(修正後),公司預計2014年度實現凈利潤將在4000萬至6000萬元區間,而結合公司此前一連串運作可以發現,其從關聯方新疆國泰處獲取的高額技術轉讓費乃是此番扭虧的關鍵所在。
因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虧損,*ST三維去年3月26日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時至2014年,公司主業虧損的局面仍未有改觀,在2014年一季報中,公司最初預計去年1至6月凈利潤將繼續虧損9000萬元。顯然,若任由該局面發展,公司2015年將面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不過,公司及大股東方面早已准備了針對性扭虧措施。去年3月份,*ST三維與新疆國泰新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疆國泰」)簽訂《技術許可合同》。據此,*ST三維授予新疆國泰使用公司炔醛法工藝技術來生產20萬噸/年1,4丁二醇產品,及使用公司CONSER法工藝生產6萬噸/年PTMEG產品的技術許可,涉及技術轉讓費共計4.5億元。而隨著相關費用的分批到賬,*ST三維去年上半年的業績頹勢也隨之逆轉,由之前的預虧變為盈利2082萬元。
*ST三維保殼的堅定決心不止於此。根據財務報告,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單季再度出現虧損,而或者擔心上述技術轉讓費用不足以覆蓋主業的虧損,公司去年10月份還調整了壞賬計提比例(可增加850萬元凈利潤)。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隨後又宣布對前述技術許可合同進行變更,將原合同約定最後階段支付款項由總金額的10%變更為5%,以此確保更多收入能在2014年實現結算,進而提振年度業績。此外,*ST三維去年12月份又宣布向新疆國泰派駐一部分熟練工,對其業務操作人員進行業務輔導、操作訓練及相關業務咨詢服務,通過收取服務費,從而令公司2014年度收入再增加約1500萬元。
盡管*ST三維堅稱其與新疆國泰的技術許可合同是參照國際國內同等裝置、技術、規模及服務費用而定,但外界卻早已將其看作是陽煤集團(間接控股股東)籌劃保殼所實施的無奈之舉。
作為交易對手方,新疆國泰與*ST三維同為陽煤集團控制企業,且2013年12月方才成立。彼時,*ST三維已基本確認2013年虧損行而將被「*ST」。
而相較於其他公司依靠賣資產扭虧,*ST三維能夠想出「賣技術扭虧」的奇招,也與其自身的慘淡處境相關。2014年半年報顯示,*ST三維旗下5家子公司、參股公司中,僅有1家當期實現微利,其餘4家皆虧損,在此背景下,公司即便有意變賣子公司,也無法賺取高額收益來彌補主業的巨大虧損。
「在同一集團控制之下,新疆國泰向業績持續虧損的*ST三維購買技術使用許可,不僅為此支付高額費用,並允許隨意調節款項支付比例,若不是為了兄弟公司順利保殼,你覺得合理么?」一位長期關注*ST三維的市場人士反問記者。
當然,陽煤集團似乎也意識到如此極端方式保殼代價不菲,根據*ST三維最新停牌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現已籌劃股權轉讓事宜。
賣控股權:「騰籠換鳥」式保殼
天龍光電實際控制人與外來者靈光能源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即由靈光能源向天龍光電的大股東諾亞科技增資1.1億元,增資完成後成為諾亞科技的控股股東,從而間接控制天龍光電
當一家上市公司因業績連虧面臨暫停上市危局時,出手相救的往往是公司大股東。但當大股東自身也無力扭轉局面時,外來資本便等到了「殺價買殼」的機會。
與*ST三維類似,創業板公司天龍光電近年來業績表現同樣不容樂觀。2012年、2013年及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分別虧損5.1億、1.3億、6247萬元,如果去年第四季度無法完成扭虧,那麼天龍光電極有可能成為創業板首家被暫停上市的公司。在此背景下,公司此前已確定將「轉讓中晟半導體46.37%股權」定為2014年度扭虧為盈的唯一方案。
眼見殼資源不保,公司大股東諾亞科技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最終,諾亞科技出價1.94億元摘得該部分股權。而根據天龍光電預計,本次股權轉讓實施後預計可產生收益16729萬元,也是決定公司業績能否扭虧的關鍵一步。
若僅看上述操作,這仍是傳統保殼的「老橋段」。殊不知,股權轉讓背後其實另有「故事」。
原來,諾亞科技雖有心助天龍光電保殼,但自身也是「囊中羞澀」,且預留其運作的時間已不多。因此,在天龍光電宣布將子公司股權掛牌轉讓前夕,公司實際控制人與靈光能源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即由靈光能源向諾亞科技增資1.1億元,增資完成後成為諾亞科技的控股股東,從而間接控制天龍光電。而該筆增資款到位後隨即轉給了上市公司用於支付股權轉讓款。據天龍光電披露,為確認轉讓收益,公司在12月末收到了上述款項,並快速完成了過戶登記。
反觀靈光能源,其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據天龍光電當時表述,只有公司股東大會通過處置江蘇中晟股權的議案後,靈光能源才向常州諾亞增資1.1億元,即該股權轉讓是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的前置條件。顯然,靈光能源是沖著天龍光電這一殼資源而來。
某券商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監管部門此前反復強調創業板不允許借殼,靈光能源在實施該筆交易前也應深知這一點,而通過本次增資,則曲線繞過了創業板借殼上市禁區。「從神霧環保的運作先例來看,在實際控制人變更後相關方同樣可以實施資本運作,只是要避開收購資產總額超過總資產100%這一認定借殼的指標。」
而相比較其他買殼案例,在天龍光電「生死攸關」之際,靈光能源以幫助保殼為條件,借機低價買殼,其所付出的成本著實不高。
賣股票:股東減持助保殼
湯世賢將減持所獲資金先是全部借給了*ST東數用以度過難關。隨後又聯合威海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受讓了*ST東數子公司股權
A股市場中的投資者,歷來視大股東減持如「洪水猛獸」。然而*ST東數「掌舵者」湯世賢去年下半年以來實施的減持操作,卻沒有引發中小股東的反感,反而引得*ST東數股價節節走高。原因即在於,湯世賢將套現資金全部用於了*ST東數保殼計劃。在此過程中,湯世賢甚至在窗口期內違規減持套現。
與天龍光電類似,*ST東數的保殼希望也寄託於資產處置增利上。在2012年、2013年連續虧損後,*ST東數去年前三季度再度虧損7327.15萬元,保殼形勢已變得岌岌可危。
事實上,*ST東數此前也早早制定了保殼方案,即通過轉讓子公司華控電工和華東重裝股權獲得收益。而接手上述股權的主要交易方,則是公司實際控制人——湯世賢。但與諾亞科技所處境遇類似,湯世賢此時也面臨了「無錢可買」的局面,為出面救場,湯最終選擇二級市場減持套取資金。
事後來看,湯世賢將減持所獲資金先是全部借給了*ST東數用以度過難關。而有了資金底氣的湯世賢,隨後又聯合威海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受讓了*ST東數上述子公司股權,其中,湯世賢乃是將借予上市公司錢款中的1.5億元直接轉為其受讓華東重裝股權的首筆轉讓款,由此確保了*ST東數在年底之前完成相關股權交易,確立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或是急於籌錢的緣故,湯世賢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前期減持過程中還不慎觸犯了「高管窗口期不得買賣股份」的規定。為此,湯世賢等人事後不得不將套現資金中的14萬元上繳給*ST東數,以彌補過錯。
可見,在*ST東數暫停上市和自身交易違規上,湯世賢最終選擇了「兩害取其輕」:自己雖付出了交易違規的代價,但卻為*ST東數及時湊足了保殼「救命錢」。
賣企業:巧用新規及時保殼
根據去年10月修訂實施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監管部門已取消對不構成借殼上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出售行為審批。沒有了審批門檻,*ST新材重大資產出售隨即於去年12月底快速完成,同時帶來了逾11億元的資產處置收益
對於*ST公司而言,並購重組也是其保殼的手法之一。但由於在重組推進過程中涉及審批等諸多事項,能否完成、何時完成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導致相關收益無法及時確認,從而影響保殼的順利進行。
反觀*ST新材,其在2014年度則巧妙運用了分離式重組的方式,將本可捆綁於一個方案中的交易一拆為二,隨即套用重組新規,將資產出售環節所獲收益快速確認,避免了冗長的審批等待時間。
去年9月30日,*ST新材推出「雙料」重組方案。該方案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公司向大股東藍星集團及關聯方中藍石化出售北化機100%股權、哈石化100%股權以及工程承包和設計相關業務的資產及負債;二是公司實施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購買資產方式,收購藍星集團所持安迪蘇集團100%股權(後有修改)。
需要指出的是,*ST新材實施的上述兩筆運作,是不互為條件、各自獨立的重大資產重組。公司如此運作,亦是為順應重組新規而制定的針對性舉措。根據去年10月修訂實施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監管部門已取消對不構成借殼上市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出售行為審批。沒有了審批門檻,*ST新材重大資產出售隨即於去年12月底快速完成,同時帶來了逾11億元的資產處置收益,如願扭虧。
而隨著暫停上市「警報」的解除,*ST新材前期還從容地對原有資產收購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可以想像,倘若公司最初將重大資產出售與資產收購捆綁進行,倉促上陣之下,公司如今面臨的或是另外一番景象。
背後邏輯:保住殼才能賣殼
只要ST公司保住上市地位,便會有外來資本謀求買殼。按照「慣例」,大股東方面從中則可獲取上億元的「殼費」。反之,一旦ST公司暫停上市或退市,其吸引力也隨之大幅降低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保殼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能留在A股,相關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都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尤其是在*ST三維、*ST東數案例中,其大股東為保住上市公司殼資源地位可謂「不惜血本」,而如此執著「輸血」是否值得?
「費盡周折全力幫助ST公司保殼,表面來看大股東吃虧,但事實上他們也有自己的大算盤。」一位長期研究ST板塊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在其看來,隨著退市政策的日趨嚴厲,相比保殼所付出的成本,T族公司一旦被暫停上市乃至終止上市,其重返市場交易的難度更大。而脫離A股市場,大股東們所持股權價值也將面臨大幅縮水。
另一方面,只要ST公司保住上市地位,便會有外來資本謀求買殼。按照「慣例」,大股東方面從中則可獲取上億元的「殼費」。反之,一旦ST公司暫停上市或退市,其吸引力也隨之大幅降低。而這,在已退市公司創智科技處體現得尤為明顯。
2007年末,大地集團通過股權拍賣入主創智科技,曾表態「積極尋找合適的、有實力的重組方置入優質資產」,但未曾料到,創智科技後續推出的重組方案卻是收購大地集團旗下國地置業資產,自認為被欺騙的中小股東隨之兩度否決了這一重組方案,重組不成的創智科技無奈於2013年初黯然退市。
而創智科技董事長趙艷此前曾對外透露,公司退市後要找到能夠「接盤」的重組方非常困難,因為重新上市的門檻對重組方無論是資產還是盈利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而基於上述種種考量,可以發現一些ST公司大股東在幫助上市公司完成保殼計劃後,也順勢籌謀賣殼離場,轉由更具有實力的資本接盤。除天龍光電易主靈光能源外,*ST中富大股東也於今年1月變更為深圳捷安德;而因大股東籌劃股權轉讓事宜,*ST三維目前也已停牌「待命」。
❷ 可不可以幫我找環保的資料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 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 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鳳的天 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 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 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 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 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 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 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 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菜籃 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復 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 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 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 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 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雜訊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 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對於保護環境,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許多事情當然必須由國家和政府來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卻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我們如何做到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呢?下面幾條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到的:
首先,必須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的地點或者容器內,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因為一節廢電池中所含的重金屬,如果流到清潔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厲害的。
其次,在學習中,要盡量節省文具用品,杜絕浪費,比如,鉛筆是用木材製造的,浪費了鉛筆就等於毀滅了森林。
第三,應該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泡沫飯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紙飯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來替代,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的產生。
第四,雖然泡泡糖是小朋友們十分喜愛的糖果,是一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食品,但是,千萬不要亂扔咀嚼後的膠基,因為它會到處亂黏。在吃的時候,可以先將它的包裝紙收好,用來包裹吐出來的膠基,然後,再將它扔到廢物箱內。
第五,不要隨意捕殺野生動物,尤其不要吃人類的益友——青蛙,因為1隻青蛙1年內大約能吃掉1.5萬只昆蟲,其中主要是害蟲。
第六,要愛護花草樹木,不破壞城市綠化,並且積極參加綠化植樹活動。
第七,離開房間時,關上電燈並且拔掉電視機、音響、計算機等的電器插頭。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沒有必要使室溫超過18℃,如果你覺得冷,可以多穿一點衣服。
第九,盡可能用節能燈代替普通燈泡,盡管它的價格相對貴一些,但它的耗電量只及普通燈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閉容器代替塑料包裝物來儲藏食物。
第十一,購買飲料盡可能選擇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裝飲料。
第十二,請攜帶自己的購物袋去購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節約用水,在刷牙時,請關閉水龍頭。
第十四,園丁應施用有機
肥料,如混合肥和糞肥,避免
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因為它們會滲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開車時減速行駛,這樣耗油量小,還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盡量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也無論是家庭、國家,還是世界,環境永遠是我們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一、做綠色消費者。購買綠色環保的裝飾材料或其他消耗品
二、自帶筷子,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
三、拒絕購買以瀕危物種為原料的中葯材。
四、拒絕使用珍貴木材用品,給動物一個安全的家。
五、雙面使用每張紙。
六、使用節水型用具,節約每一滴水。
七、使用無磷洗衣粉。
八、購買無氟冰箱,防止地球臭氧層被破壞。
九、隨手關燈,節約能源。
十、發現污染,打電話給環保局。
十一、拒絕過度包裝。如能用一個裝下,絕不使用兩個塑料袋。
❸ 找一些關於環保的資料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❹ 有沒有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1分鍾內急需!!!!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信握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埃�泄�幕哪��戀匾汛?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如冊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渣坦宏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參考資料:..com/question/1518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