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兩大化工巨頭合並如箭在弦,外企為什麼卻在拆分
近年來一直傳言的「兩化」合並漸趨明朗。本月,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透露:「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兩家企業的合並正在進行中」。相較於國企的不斷合並,外企卻在不斷拆分,中外趨勢為何如此不同?
國企合並進行時
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數量已從最初的189家縮減至如今的96家,減少將近一半。近年來,包括南北車、寶鋼武鋼、國電神華、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都是典型的劇烈改變行業格局的大型國企合並。中國中化與中國化工隨著寧高寧在2018年6月兼任兩家公司董事長,合並也箭在弦上。
專業化整合是央企重組的主要方向,化工行業是今年央企重組的重點行業之一。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是中國化工行業的兩大巨頭,兩者均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化集團位列第109位,中國化工位於第164位。
從規模上看,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的體量不可小覷。
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化集團資產總額達到5643億元,中國化工的資產總額為8439億元,由此看來,兩家企業合並以後,資產總額將超過1.4萬億元。
客觀上說,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在化工板塊的業務存在高度重合,而且中國化工的化工業務與中化集團的能源、農業業務存在產業鏈上下游關系,所以,從業務關聯的角度看有必要將兩者進行合並重組。
農業板塊合並率先破冰
今年1月初,中化集團、中國化工發布消息稱,將各自旗下農化板塊業務注入中國化工集團旗下所屬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用名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整合方案,先正達集團將包括先正達股份有限公司、安道麥、揚農化工以及中化化肥等核心資產。6月18日,全球最大農化公司先正達集團宣布正式成立,標志著「兩化」農化板塊合並收官。
合並預期不斷升溫
事實上,早在2018年6月,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和黨委書記之後,「兩化」合並的預期不斷升溫。
寧高寧被外界譽為「並購之王」,其在掌舵華潤集團、中糧集團期間,主導了多起並購重組,使兩家企業得以做大做強。
除了兩化合並,2019年12月20日晚間,魯西化工披露公司關於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引發業界熱議。
中化投資將通過持股及與聚合投資的一致行動合計控制魯西集團55.01%的股權,成為魯西集團控股股東。
中化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中化聊城、聚合投資將通過魯西集團間接控制公司33.6%的股份,並實現對公司的控制,中化集團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最終,中化集團將成魯西化工實際控制人。
外企拆分正當時
與中國的國企在不斷合並相反,歐美工業巨頭的拆分潮一直在進行中。
中外趨勢為何背道而馳?
2020年6月29日晚間,流程君的信箱收到一條重磅新聞——《bp同意將其化工業務出售給英力士(INEOS)》,新聞稿指出,此交易價值為50億美元,包含bp全球的芳烴、乙醯以及相關業務。交易將進一步加強bp的財務狀況,提前一年完成150億美元的資產剝離目標,作為重塑bp的一部分,此舉是進一步聚焦投資組合的戰略舉措。
自1973年bp通過化工技術進入中國以來,至今已將近半個世紀。bp在華的主要商業活動包括:油氣勘探與開發、石化產品生產與銷售、航空燃油供應、成品油零售、潤滑油業務、油氣供應與貿易、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和輸氣干線以及化工技術許可。
2020開年以來,短短一個月已經有3家制葯巨頭宣布了業務拆分計劃:
2月5日,默沙東(MRK.US)宣布拆分計劃,腫瘤、院內產品,疫苗和動保業務繼續保留,而將女性健康產品、成熟產品和生物類似物產品成立一個新公司並獨立上市,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
2月5日,GSK(GSK.US)也宣布了拆分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將公司分為兩個實體:一個將專注於葯品和葯物開發,另一個則專注於消費者健康業務;
2月24日,賽諾菲(SNY.US)宣布將其在歐洲的六個原料葯生產基地合並在一起,創建一家獨立的原料葯公司。2019年11月,賽諾菲還透露了剝離消費者健康業務的計劃。
化工巨頭陶氏與杜邦在2017年9月合並為陶氏杜邦,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但2019年,但隨即拆分為三家公司,分別聚焦農業、特種產品和化學材料。
去年6月杜邦公司宣布,隨著農業部門從原陶氏杜邦公司成功分拆並分立為科迪華公司,杜邦公司以獨立公司身份全新亮相。
作為創新提供者,杜邦公司以專業化的增值解決方案,為各行各業和人們日常生活帶來革新。杜邦公司的普通股同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紐交所)開始常規交易,股票代碼為「DD」。
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陶氏杜邦正式分家,這也很可能代表著全球化工行業格局和發展趨勢的轉變!
早在今年4月初,陶氏從陶氏杜邦聯合體拆分獨立,6月這三四天,科迪華和杜邦也分別宣布拆分獨立。
原陶氏農業部門將和杜邦農業部門組成新的農業公司,公司將以「科迪華」命名;
陶氏除農業和電子材料外的部門與杜邦功能材料部門組成新的(陶氏)材料科學公司;
而陶氏的電子材料將於杜邦除農業和功能材料外的部門整合形成新的(杜邦)特種產品部門。
早在2018年,全球大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衰退來自通用電氣,開始對自己動大手術。2018年6月,GE宣布將聚焦航空、發電和新能源三大業務,醫療業務獨立,油氣業務剝離,出售分布式發電業務。
通用電氣是多元化跨國公司的縮影,事實上,即便是經營依然良好的多元化工業公司,近年來也在不斷拆分。典型案例包括:2018年12月中旬,ABB宣布剝離其電網業務,出售給日立;2018年11月底,聯合技術公司宣布將一分為三,聚焦航空領域,其電梯和暖通空調業務剝離為兩家獨立公司;2018年6月,霍尼韋爾宣布一拆為三,交通系統業務與家居安防業務分別獨立;2018年10月,蒂森克虜伯在剝離鋼鐵業務後繼續一分為二,分別聚焦工業業務和材料業務。
所有上述公司都希望簡化總部規模和職能,加強業務板塊的自由度。
外企國企差異化緣由
拆分不是目的,加強細分業務的決策獨立性和競爭力才是關鍵,這在如今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正顯得越來越重要。
外企的拆分,是多元化公司將其業務拆分為獨立業務板塊或公司,同時簡化總部規模和業務結構,減少管理成本。也因此,外企的拆分背後,往往有激進投資者的身影,通用電氣、蒂森克虜伯、ABB的拆分均是如此。
而國企的合並多是同類業務公司規模擴張的合並,力求減少無序競爭,在所在領域做大做強,加強國際競爭力。前述典型的南北車、寶鋼武鋼等合並,都是開展同類業務的大型國企的橫向聯合。
而這類合並在外企中也是趨勢之一,如2016年,殼牌並購英國天然氣公司(BG),即是同類業務合並。
更能說明這一趨勢的兩個案例是,聯合技術一分為三,新公司聚焦航空領域,但它同時完成了對另一大航空供應商羅克韋爾柯林斯的收購,這筆價值300億美元的收購是航空史上迄今最大的收購。
因此,外企的拆分潮和國企的合並潮,背後邏輯其實一致:多元化公司正在走向沒落,圍繞主營業務做專業化擴張,才能適應當今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