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nike的發展歷史
開創之前(1957-1961)
1957-標.布維文(Bill Bowerman) 和 Phil Knight在俄勒岡大學首次會面。
1960-禮特進入史丹佛大學;同時俄勒岡大學田徑選手穿著布維文製造的運動鞋持續打破紀錄。
BRS與Tiger合作(1962-1971)
1962-禮特在其市場研究報告中斷言,價格低廉、技術優良、善於促銷的日本品牌運動鞋,將會取代德國品牌,壟斷美國市場。畢業之後,禮特到了日本,並與運動鞋製造商Onitsuku Tiger公司接洽,當被問及代表何許時,禮特自稱是「藍帶體育用品公司」(Blue Ribbon Sports)的代表。
1963-禮特訂購的首批200雙Tiger運動鞋,於12月運抵美國。
1964-布維文與禮特各出資500美元成立藍帶公司,禮特在田徑場上推銷鞋子,布維文仍繼續設計運動鞋。當年藍帶公司賣出1300對運動鞋,營業額8000美金。
1965-積夫.庄臣(Jeff Johnson),曾是禮特在田徑場上的競爭對手,成為藍帶公司第一位全職員工。
1966-庄臣成立第一間直營店。
1967-布維文開始開發馬拉松跑鞋,首創質輕耐穿的尼龍鞋面跑鞋。
1968-布維文設計,在日本生產的Cortez運動鞋,成為Tiger最暢銷的款式。
1969-透過日本貿易公司Nissho Iwai協助,藍帶公司取得出口信用狀。一名學生Carolyn Davidson以35美金設計了「一剔」(Swoosh)的標志。
從BRS轉到NIKE(1972-1978)
1972-結束與Tiger的合作後,藍帶公司在美國奧運選拔賽中正式推出NIKE牌;加拿大成為NIKE最大的海外市場。
1973-Steve Prefontaine成為第一個穿NIKE跑鞋的徑賽選手。
1974-全新的Waffle Trainer成為全美最暢銷的訓練用運動鞋。NIKE的業務擴展至澳洲,並在美國新罕普夏州的艾剋期特市建立製造工廠。員工成長至250人,營業額480萬美金。
1975-彼方亭因車禍去世。
1977-藍帶公司成立西部田徑協會(Athletics West),成為美國的第一個田徑訓練俱樂部。開始在亞洲銷售運動鞋,同時分別在台灣及韓國設廠,擴大生產。
1978-藍帶公司正式改名為NIKE公司;與網球巨星John McEnore簽訂贊助合約。開始在南美及歐洲地區銷售NIKE的產品。
NIKE的黃金時期(1978-現在)
1979-推出第一雙配備先進Nike-Air避震科技的Tailwind跑鞋,NIKE運動服飾也開始製造行銷。NIKE的營收幾乎達到美國運動用品市場的一半,尤其在跑鞋領域高居領導地位,穿著NIKE跑鞋的選手囊括800至10000公尺的各項徑賽紀錄。
1980-200萬股NIKE股票公開上市,NIKE運動研發實驗室在新罕普夏州的艾克斯特市成立。該年員工人數增至2700人,營收2億6千9百萬美金。
1981-NIKE選手Alberto Salazary紐約馬拉松賽改寫世界紀錄。Nissho和NIKE聯合在日本成立NIKE日本公司。
1982-NIKE運動服飾成長至近200種款式,服飾年賺7千萬美金。
1983-穿著NIKE跑鞋的Joan Benoit打破世界女子馬拉松紀錄。23名由NIKE贊助的選手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田徑冠軍開幕賽中獲得獎牌。
1984-洛杉磯奧運會中,Carl Lewis個人囊括4面田徑金牌; Joan Benoit勇奪第一面奧運女子馬拉松金牌。NIKE贊助的58名選手捧回65面獎牌。
1985-以芝加哥公牛隊的新人Michael Jordan命名的NIKE AIR JORDAN系列籃球鞋和運動服裝上市。收入減少成長以致必須節省開支,削減一般行政費用及降低庫存,全球員工4200人。
1986-營業額達到10億7千萬美元。
1987-年收入降到8億7干7百萬美金。但先進的Nike-Air專利避震鞋墊,重新豎立NIKE在業界的科技領先地位;Air Max可見式氣墊運動鞋,使世人首次看見Nike-Air專利避震氣墊的優異性。此外,第四代Air Pegasus賣出500萬雙,多功能運動鞋正好趕上有氧運動熱潮。
1988-開發Footbridge腳橋穩定器的設計。NIKE並購Cole Haap皮鞋公司。
1989-』Just Do It』活動邁進第二年;NIKE運用知名運動員見證產品,以及由AIR JORDAN籃球鞋引發的搜集熱潮,促使NIKE銷售大幅成長。
1990-成長中的海外市場促使NIKE全球總收入突破20億美金,員工超過5300名。NIKE總部「NIKE World Campus」在奧勒岡州比維頓市成立。同時第一座NIKE Town在波特蘭市開幕。
1991-NIKE成員全球第一家營收突破30億美金的運動用品公司。由革命性的Air Huarache跑鞋引介Huarache Fit技術。多功能運動結合Air Mowabb隊鞋與F.I.T.運動服走向戶外。Michael Jordan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勇奪隊史上第一座NBA冠軍;NIKE海外營業額成長80%,達到8億6千萬美金。
1992-海外營收首度突破10億美金,佔NIKE營收總額33%。NIKE與美國田徑協會簽訂贊助合約,在本世紀前所有VIP會員,都將穿著NIKE服飾參加世界各項比賽。
1993-Michael Jordan帶領公牛隊拿下第三座NBA冠軍後,宣布自籃壇退休。
1994-NIKE推廣P.L.A.Y.活動。P.L.A.Y.包括一項運動鞋再利用計劃,以超過一億雙回收運動鞋為原料,鋪設新的運動場。NIKE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巴西隊中10名頂尖選手及義大利、美國國家男、友代表隊以及中國足球代表隊簽訂贊助合約。在澳洲,Shane Warne成為NIKE旗下第一位板球明星。
1995-NIKE年收入達到48億美元。Michael Jordan和Monica Seles分別重返體壇。NFL及達拉斯牛仔隊經營者與NIKE簽約;脾氣火爆的法國籍選手Eric Cantona在一系列廣告中挑戰足球界的種族歧視。Nike Air氯墊科技推出,配備嶄新的輕薄精緻Zoom Air運動鞋。
1996-NIKE贊助的運動員及團隊支配了亞特蘭太奧運會。足球大聯盟展開第一個球季,其中有5支隊伍由NIKE寶助,吸引超乎預期數目的熱情球迷。NIKE贊助巴西國家足隊隊出戰98世界盃;Tiger Woods連續三年贏得美國業余公開賽,改變高爾夫球運動的面貌。位在紐約的NIKE Town成立。NIKE運動裝備部門往1994年合並Canstar Sports公司後成立,開始生產冰球用溜冰鞋、直排輪鞋、protective gear、球類、眼鏡與手錶等。
1997-NIKE亞洲地區的營收由96會計年度3億美金,成長至97年度8億美金;兩大客戶服務中心分別於韓國漢城及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大陸成為采購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極重要的市場。總部World Campus持續擴張,計劃將要容納全球18000名員工中的7100入在其中工作。NIKE的Air GX和Air Foamposite球鞋,樹立了足球釘鞋與籃球鞋的舒適標准。運動產業分析師預估,NIKE年度營收將達到90億美金。所有的努力都只為一個單純的目標,幫助運動員追求更好的表現.
參考資料:http://www.nbxp.com/post/15.html
㈡ NIKE是從哪年開始贊助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
開創之前(1957-1961) 1957-標.布維文(Bill Bowerman) 和 Phil Knight在俄勒岡大學首次會面。 1960-禮特進入史丹佛大學; 同時俄勒岡大學田徑選手穿著布維文製造的運動鞋持續打破紀錄。 BRS與Tiger合作(1962-1971) 1962-禮特在其市場研究報告中斷言,價格低廉、技術優良、 善於促銷的日本品牌運動鞋,將會取代德國品牌,壟斷美國市場。 畢業之後,禮特到了日本,並與運動鞋製造商Onitsuku Tiger公司接洽,當被問及代表何許時,禮特自稱是「 藍帶體育用品公司」(Blue Ribbon Sports)的代表。 1963-禮特訂購的首批200雙Tiger運動鞋, 於12月運抵美國。 1964-布維文與禮特各出資500美元成立藍帶公司, 禮特在田徑場上推銷鞋子,布維文仍繼續設計運動鞋。 當年藍帶公司賣出1300對運動鞋,營業額8000美金。 1965-積夫.庄臣(Jeff Johnson),曾是禮特在田徑場上的競爭對手, 成為藍帶公司第一位全職員工。 1966-庄臣成立第一間直營店。 1967-布維文開始開發馬拉松跑鞋, 首創質輕耐穿的尼龍鞋面跑鞋。 1968-布維文設計,在日本生產的Cortez運動鞋, 成為Tiger最暢銷的款式。 1969-透過日本貿易公司Nissho Iwai協助,藍帶公司取得出口信用狀。一名學生Carolyn Davidson以35美金設計了「一剔」(Swoosh) 的標志。 從BRS轉到NIKE(1972-1978) 1972-結束與Tiger的合作後, 藍帶公司在美國奧運選拔賽中正式推出NIKE牌; 加拿大成為NIKE最大的海外市場。 1973-Steve Prefontaine成為第一個穿NIKE跑鞋的徑賽選手。 1974-全新的Waffle Trainer成為全美最暢銷的訓練用運動鞋。 NIKE的業務擴展至澳洲, 並在美國新罕普夏州的艾剋期特市建立製造工廠。 員工成長至250人,營業額480萬美金。 1975-彼方亭因車禍去世。 1977-藍帶公司成立西部田徑協會(Athletics West),成為美國的第一個田徑訓練俱樂部。 開始在亞洲銷售運動鞋,同時分別在台灣及韓國設廠,擴大生產。 1978-藍帶公司正式改名為NIKE公司;與網球巨星John McEnore簽訂贊助合約。 開始在南美及歐洲地區銷售NIKE的產品。 NIKE的黃金時期(1978-現在) 1979-推出第一雙配備先進Nike- Air避震科技的Tailwind跑鞋, NIKE運動服飾也開始製造行銷。 NIKE的營收幾乎達到美國運動用品市場的一半, 尤其在跑鞋領域高居領導地位, 穿著NIKE跑鞋的選手囊括800至10000公尺的各項徑賽紀 錄。 1980-200萬股NIKE股票公開上市, NIKE運動研發實驗室在新罕普夏州的艾克斯特市成立。 該年員工人數增至2700人,營收2億6千9百萬美金。 1981-NIKE選手Alberto Salazary紐約馬拉松賽改寫世界紀錄。 Nissho和NIKE聯合在日本成立NIKE日本公司。 1982-NIKE運動服飾成長至近200種款式, 服飾年賺7千萬美金。 1983-穿著NIKE跑鞋的Joan Benoit打破世界女子馬拉松紀錄。 23名由NIKE贊助的選手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田徑冠軍開 幕賽中獲得獎牌。 1984-洛杉磯奧運會中,Carl Lewis個人囊括4面田徑金牌; Joan Benoit勇奪第一面奧運女子馬拉松金牌。 NIKE贊助的58名選手捧回65面獎牌。 1985-以芝加哥公牛隊的新人Michael Jordan命名的NIKE AIR JORDAN系列籃球鞋和運動服裝上市。 收入減少成長以致必須節省開支,削減一般行政費用及降低庫存, 全球員工4200人。 1986-營業額達到10億7千萬美元。 1987-年收入降到8億7干7百萬美金。但先進的Nike- Air專利避震鞋墊,重新豎立NIKE在業界的科技領先地位; Air Max可見式氣墊運動鞋,使世人首次看見Nike- Air專利避震氣墊的優異性。此外,第四代Air Pegasus賣出500萬雙, 多功能運動鞋正好趕上有氧運動熱潮。 1988-開發Footbridge腳橋穩定器的設計。 NIKE並購Cole Haap皮鞋公司。 1989-』Just Do It』活動邁進第二年;NIKE運用知名運動員見證產品, 以及由AIR JORDAN籃球鞋引發的搜集熱潮,促使NIKE銷售大幅成長。 1990- 成長中的海外市場促使NIKE全球總收入突破20億美金, 員工超過5300名。NIKE總部「NIKE World Campus」在奧勒岡州比維頓市成立。同時第一座NIKE Town在波特蘭市開幕。 1991- NIKE成員全球第一家營收突破30億美金的運動用品公司。 由革命性的Air Huarache跑鞋引介Huarache Fit技術。多功能運動結合Air Mowabb隊鞋與F.I.T.運動服走向戶外。Michael Jordan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勇奪隊史上第一座NBA冠軍; NIKE海外營業額成長80%,達到8億6千萬美金。 1992-海外營收首度突破10億美金, 佔NIKE營收總額33%。 NIKE與美國田徑協會簽訂贊助合約, 在本世紀前所有VIP會員, 都將穿著NIKE服飾參加世界各項比賽。 1993-Michael Jordan帶領公牛隊拿下第三座NBA冠軍後, 宣布自籃壇退休。 1994-NIKE推廣P.L.A.Y.活動。P.L.A.Y. 包括一項運動鞋再利用計劃,以超過一億雙回收運動鞋為原料, 鋪設新的運動場。 NIKE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巴西隊中10名頂尖選手及義大利、 美國國家男、友代表隊以及中國足球代表隊簽訂贊助合約。在澳洲, Shane Warne成為NIKE旗下第一位板球明星。 1995-NIKE年收入達到48億美元。Michael Jordan和Monica Seles分別重返體壇。 NFL及達拉斯牛仔隊經營者與NIKE簽約; 脾氣火爆的法國籍選手Eric Cantona在一系列廣告中挑戰足球界的種族歧視。Nike Air氯墊科技推出,配備嶄新的輕薄精緻Zoom Air運動鞋。 1996-NIKE贊助的運動員及團隊支配了亞特蘭太奧運會。 足球大聯盟展開第一個球季,其中有5支隊伍由NIKE寶助, 吸引超乎預期數目的熱情球迷。 NIKE贊助巴西國家足隊隊出戰98世界盃;Tiger Woods連續三年贏得美國業余公開賽, 改變高爾夫球運動的面貌。位在紐約的NIKE Town成立。 NIKE運動裝備部門往1994年合並Canstar Sports公司後成立,開始生產冰球用溜冰鞋、直排輪鞋、 protective gear、球類、眼鏡與手錶等。 1997-NIKE亞洲地區的營收由96會計年度3億美金, 成長至97年度8億美金; 兩大客戶服務中心分別於韓國漢城及日本東京成立; 中國大陸成為采購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極重要的市場。 總部World Campus持續擴張, 計劃將要容納全球18000名員工中的7100入在其中工作。 NIKE的Air GX和Air Foamposite球鞋,樹立了足球釘鞋與籃球鞋的舒適標准。 運動產業分析師預估,NIKE年度營收將達到90億美金。 所有的努力都只為一個單純的目標,幫助運動員追求更好的表現. 參考資料: http://www.nbxp.com/post/ 15.html 這兩個種標志的意義上面的朋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我來簡單說一下形成的原因, adidas公司於1948年adidas注冊成立。 1949年即第一對三間鞋,並將三間條注冊成商標。 也就是說現在功能性鞋款Performance系列所使用的三間 條商標是adidasn最原始的商標。 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由於體育用品消費市場的極速增長, 曾經成為了許多世界體育用品品牌的分水嶺。當時, 跑鞋業在全世界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根據美國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整個1970年代, 參加散步與慢跑的人數不斷上升,到1970年代末, 美國人堅持散步的有2500萬到3000萬人, 另有1000萬人則不管是在家還是上街都穿跑鞋。 跑步文化的興起, 從令一個側面表現出人們的消費趨向更偏向生活化, 專業式的運動裝備已經不能在生活中廣泛運用, 用舒適性和實用性兼備的跑鞋開始受到大眾的歡迎。 如何能將運動鞋的舒適性發揮到生活中, 讓平常人也能受到如運動員般的保護成為了一個運動品牌商們的大課 題,有的人攻克了這個問題,比如Nike藉此機會迅速崛起。 但是已經擁有了40多年製鞋歷史的adidas並未對這個呈幾何 級數增長的市場信息加以重視。 導致後來adidas的大量股份為外界收購, 而當外界力量更多地介入這個古板嚴肅的德國品牌時, 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他們開始開發更適合日常生活的運動鞋, 所以才有了1972年三葉草標志的誕生。當然最初的時候, 依然是以當時盛行的跑鞋為重點產品,所以先標志的口號「最強、 最高、最遠」也是充滿了與跑步有關的含義。 隨著之後的發展,化工工藝的進步與製造手段的多元化, 運動鞋逐漸形成了功能性運動鞋與休閑復古鞋兩個派別。 上世紀90年代初,當德國人重新掌握了adidas的主導權時, 三葉草這個品牌已經十分成熟, 而他們仍不舍棄自己最原始的三間條。一方面是迎合時常的需要, 一方面是表示他們不忘根本。因此,三葉草得到了保留, 主攻適合平時生活的復古休閑系列, 也就是Originals系列。而三間條被重新啟用, 向專業運動裝備方向發展,也就是Performance系列。 兩個商標,代表的是adidas品牌的兩個不同派系。
㈢ 《蒂姆·庫克傳蘋果公司的反思與商業的未來》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蒂姆·庫克傳》([美] 利恩德·卡尼(Leander Kahney))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QYCgbpXqJP8qpskIXKlxNg
書名:蒂姆·庫克傳
作者:[美] 利恩德·卡尼(Leander Kahney)
譯者:李世凡 梁德馨
豆瓣評分:6.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19-6-18
頁數:376
內容簡介:
2011年10月5日,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史蒂夫·喬布斯離世,此前,他指定了蒂姆·庫克接管他的蘋果帝國。喬布斯是一個明星,而默默無聞的庫克雖然在幕後已經是運營蘋果的專家,但在台前仍然是個新手,僵硬的公眾亮相、動盪的高管團隊、平淡無奇的產品和外界的質疑,讓庫克的繼任之路異常艱辛。
在難以超越喬布斯光環的壓力下,庫克低調而從容地堅持「把事做好」。庫克堅信,優秀的戰略應與優秀的文化價值觀相輔相成,他帶領蘋果從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降低產品毒性物質、使蘋果成為「行善的力量」,到致力於打造以人為先的供應鏈,不斷提高用戶的隱私安全,大力推動蘋果成為一家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公司。庫克發揮了自己獨特的優勢,補齊了運營短板,推動跨部門協作,在每一處轉折都進行了創新,有力地改善了蘋果的運營。2018年,蘋果公司成為世界上首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獲得了「全球最具價值公司」的美譽,並且連續4年占據「全球最賺錢公司榜單」榜首。
從股票價格到公司價值,再到產品的銷量,庫克做的工作遠超人們認可的程度。庫克的6條核心價值觀更是深刻地改變著蘋果的文化,從前的蘋果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致力於推動多元化、平等、教育和無障礙使用。庫克相信勤奮和努力的力量, 他證明了個人,尤其是繼任者如何通過強大的、人道的領導、精明的供應鏈運營,以及對價值觀的承諾來試著取代一個無法被取代的位置。
蒂姆·庫克領導蘋果公司的6條核心價值觀:
無障礙使用
教育
環境責任
包容性和多樣性
隱私性和安全性
供應商責任
燃!庫克的履歷圖
1960 年11 月1 日,出生在亞拉巴馬州的莫比爾市,全名蒂莫西·唐納德·庫克
初中和高中一直被評選為「最勤勉的學生」,1982年從奧本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畢業
加入IBM 12年,位列高管「高潛人才」名單第一位,「總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是會議桌上最聰明的人」
1994年任丹佛的智能電子公司(簡稱IE)計算機經銷商事業部首席運營官
和喬布斯會面5分鍾就決定跳槽到蘋果
1998,37 歲的庫克被喬布斯任命為擔任蘋果全球運營高級副總裁
優秀的執行者——精益運營,不到一年就讓瀕臨清算的蘋果扭虧為盈
2011 年接任蘋果公司CEO,從喬布斯的忠實追隨者到管理團隊聯盟者
大力改善蘋果的環保問題和供應鏈降, 使備受環保爭議的蘋果成為公認的全世界最環保的科技公司之一
2018年,在庫克的帶領下,蘋果公司成為世界上首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獲得「全球最具價值公司」的美譽
2019年5月彭博社發布 「全球最賺錢公司榜單」,蘋果公司位居榜首,這是庫克帶領蘋果公司連續第4年奪冠
作者簡介:
[美] 利恩德·卡尼(Leander Kahney)
《連線》雜志資深新聞編輯,高級記者,蘋果公司的貼身觀察者。對互聯網文化和新興科技有超過15年的深入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專注報道蘋果公司,采訪過蘋果公司多位高管。著有《喬納森傳》(2013年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㈣ 美國丹佛的歷史是怎樣的
丹佛市建於1858年,本是煤礦小鎮,建鎮後不久在此發現金礦,吸引了大批淘金者。當時丹佛屬於堪薩斯行政區,因此就以堪薩斯行政長官傑姆斯·丹佛的名字來稱呼新城鎮,丹佛因此得名。此舉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使丹佛被選為郡的首府,但想不到傑姆斯·丹佛早已辭職了,那時消息傳遞不暢,等到小鎮居民知道丹佛的辭職消息,鎮的名字已經登記在案了。
二戰後丹佛市區人口再次快速增加,七十年代中開采出石油和天然氣,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丹佛在這段時間修建了許多新的市中心摩天大樓,迄今能源和礦業仍然是丹佛重要的經濟基礎。目前,丹佛的經濟早已多元化,是落基山地區的金融、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中心;政府、軍工、服務、高科技、生化、醫療保健、教育、旅遊、交通運輸、農業等,都在城市經濟重佔有重要地位。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丹佛市與世界各大洲主要城市間的衛星通訊傳輸無須中轉發射,即便是在越洋海底光纜出現故障時,丹佛市仍可與世界各地保持實時同步衛星通訊。憑借這一優勢,航天、航空技術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丹佛市經濟的領跑產業。
丹佛市在保持自身獨特競爭優勢的同時,積極發展前景良好的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生物技術、能源、金融服務和信息技術軟體這六個富含潛力的支柱產業,同時保持著啤酒和飲料生產、廣播通訊和信息技術硬體這三個傳統產業在美國名列前茅的地位。
美國啤酒節為全美第一啤酒節和啤酒大賽。每年,大美國啤酒節都會舉辦公共品嘗活動和啤酒比賽,吸引了大批啤酒品牌參賽,是全美參賽啤酒品牌最多的啤酒大賽。在大賽的推動下,美國也成為世界上啤酒產量最大的國家。現在丹佛是全美啤酒產量最大的城市,也因此贏得了「啤酒的納帕谷」之美譽。每年在丹佛舉行的美國啤酒節和德國慕尼黑啤酒節、英國倫敦啤酒節並稱世界最具盛名的三大啤酒節。
1995年落成的丹佛市國際機場耗資50億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機場之一。2015年全年機場吞吐量為5401萬,為全球排名第十九繁忙的機場。
㈤ 美國丹佛 (大致狀況)
看你想知道什麼了,丹佛是美國新興城市,最近幾十年發展非常迅速,高科技公司,銀行業保險業發達,美國大學生就業的熱門城市,環境非常好,位於中西部高原上,冬暖夏涼。這是我在一個沒過網站看的,其他的忘了忘了。
㈥ 丹佛市經濟情況以及工業的發展
丹佛市是美國科羅拉多州首府,位於雄偉壯麗的落基山東麓,瀕南普拉特河,面積397平方公里,人口近50萬,平均海拔1610米(約一英里),故有「一英里城市」之稱。
那裡早先渺無人煙,直到1858年發現金礦後,才建立了最初的居民點。1867年科羅拉多州首府從戈爾登遷至此地時,它還是一個偏僻的小鎮。隨著鐵路的修建和二戰後美國人口向西和向南遷移,丹佛市區人口劇增。1975年這里開采出石油和天然氣,一時間各地富商巨賈,蜂擁而至。丹佛市內,雲集了上千家石油公司,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城外井架林立。丹佛從此身價百倍,發展迅猛,一躍而成為美國中西部著名城市。
丹佛地處內陸,終年風和日麗,氣候宜人,以盛產康乃馨著稱。丹佛一年中有300多天陽光普照,空氣清新,市區有公園100餘處。城內至今還存留著十九世紀初的模式:堅固的城牆,古老的宮殿,高大的教堂,狹窄的馬路。市中心為州議會大廈,周圍有藏書上百萬卷的公共圖書館,還有藏有古印第安人藝術珍品的藝術博物館。美國兩大鑄幣局之一的聯邦政府鑄幣局即設在丹佛。
丹佛是落基山地區的金融、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中心。1995年4月落成的丹佛市國際機場,耗資50億美元,總面積136平方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機場之一。
旅遊業在丹佛市相當紅火。丹佛附近有數十座3000米以上的高峰。冬天山上雪花紛飛,峰頂白雪皚皚,是美國著名的冬季滑雪運動中心,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滑雪運動愛好者。離丹佛城不遠,有一座氣勢奇特的派克峰,著名的美國音樂家李·巴德1893年就是在派克峰上譜寫出動人的《美麗的亞美利加》樂曲。
丹佛與中國的關系淵遠流長。孫中山先生曾一度在丹佛居住並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就是從丹佛動身赴紐約,取道歐洲回國的。1986年5月15日,丹佛市與我國昆明市結為姊妹城。
㈦ 丹佛的歷史沿革
丹佛(Denver)
丹佛市建於1858年,本是煤礦小鎮,建鎮後不久在此發現金礦,吸引了大批淘金者。當時丹佛屬於堪薩斯行政區,因此就以堪薩斯行政長官傑姆斯·丹佛的名字來稱呼新城鎮,丹佛因此得名。此舉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使丹佛被選為郡的首府,但想不到傑姆斯·丹佛早已辭職了,那時消息傳遞不暢,等到小鎮居民知道丹佛的辭職消息,鎮的名字已經登記在案了。
早年的丹佛是一個以煤礦、家畜和貨物貿易為基礎的城鎮,隨著鐵路的修建,城市發展逐漸加速,城市經濟向服務業以及物流供應轉變。1861年建市,1867年成為科羅拉多行政區首府,1876年科羅拉多加入聯邦,丹佛順理成章地成為州的首府。隨落基山脈地區礦業和大平原農牧業的興起,橫貫大陸的中太平洋鐵路通車,以及全國大規模的向西移民開發,城市迅速發展。
在19世紀下半期,隨著丹佛的發展,吸引了不少百萬富翁移居此地,為城市發展帶來大量資金與活力,建造了許多別墅、酒店、歌劇院等著名建築。城市的迅速發展,也使人口大增,來自德國、義大利、中國的勞工不斷湧入,此後非裔美國人以及拉美裔人口也日益增多,城市人口呈爆炸性增長,使得丹佛成為當時著名的城市。
二戰後丹佛市區人口再次快速增加,七十年代中開采出石油和天然氣,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丹佛在這段時間修建了許多新的市中心摩天大樓,迄今能源和礦業仍然是丹佛重要的經濟基礎。目前,丹佛的經濟早已多元化,是落基山地區的金融、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中心;政府、軍工、服務、高科技、生化、醫療保健、教育、旅遊、交通運輸、農業等,都在城市經濟重佔有重要地位。1995年落成的丹佛市國際機場耗資50億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機場之一。2015年全年機場吞吐量為5401萬,為全球排名第十九繁忙的機場。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丹佛市的人口為600,158人;2010年丹佛市人口在美國城市人口排名第25位。在60萬城市居民中,白人(不包括拉美裔)佔52.8%、拉美裔佔31.8%、黑人佔10.2%、亞裔佔3.4%、土著美國人佔1.4%。根據2009年的資料,市區居民家庭稅前收入中間值為46410美元,大大低於州的55430美元;市區房價中間值為244600美元,略高於州的237800美元水平。居民收入與房價之比為一比五點二七,也就是說居民家庭需用五年多的收入在市區購買一套或一棟房子,這個水平遠高於美國水平,也高於州的水平,說明丹佛的房價比較貴。 丹佛是美國西部交通樞紐。7 條鐵路干線、多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城東北有斯泰普爾頓國際機場。城市緊靠景色秀麗的落基山,氣候宜人,市內多公園、綠地,環境優美,為旅遊勝地。
丹佛以盛產康乃馨著稱。市區有上百處公園,位於市中心的州議會大廈以金頂聞名;國際會議中心、丹佛表演藝術中心、丹佛市政廳大廈、丹佛藝術博物館、丹佛自然和科學博物館、丹佛歷史博物館、丹佛市中央圖書館、丹佛藝術博物館、聯邦鑄幣局丹佛鑄幣廠以及16街行人購物中心等,都是遊客必到之處。
丹佛的文化體育活動很活躍,除了是滑雪愛好者的天堂外,四大職業運動隊中的強隊,包括美式足球強隊丹佛野馬隊(Denver Broncos)、職棒強隊科羅拉多洛磯隊(Colorado Rockies)、冰球強隊科羅拉多雪崩隊(Colorado Avalanche)以及職業籃球丹佛金塊隊(Denver Nuggets)都以此為家。
丹佛的別名為里高城(The Mile-High City),因為在州議會大樓西側第15階階梯測量的高度為離海平面1英里(5280呎,或1609公尺)。在丹佛國際機場測量的高度為5431呎(1655公尺)。為此,該地的大聯盟球隊科羅拉多洛磯把他們的主場庫爾斯球場(Coors Field)里位於海平面1英里高以上的座位特別漆成他們隊色之一的紫色。美國海軍也曾把數艘軍艦命名為丹佛號(USS Denver)。
地理位置
丹佛市位於Colorado Front Range地區,西面有洛磯山脈、東面則有Great Plains。
整個城市總面積有401.3km²(154.9 mi²);其中4.1 km² (1.6 mi²),即1.03%為水面面積。
鄰近地區:Adams縣-西北面
Arapahoe縣-東面
Jefferson縣-面面
鄰近地區:丹佛有79個鄰近地區用來作規劃及行政用途。鄰近地區的勾勒邊緣是不準確的,只是用作當地居民的地區分界的定義。丹佛有數個鄰近地區不在行政分區區域中,有時這些分區會用作畫分該區的居民身份;有時卻會用作勾畫出地產商於該區的物業。
㈧ 政治家和商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政治家和商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政治家總是令人矚目的,而優秀的政治家的言行常成為
人們理想的楷模。隨著經濟時代的來臨,那些與眾不同的大富翁逐漸吸引人們的眼球,人們
又覺得他們的言行更實在更加平民化,也容易去做到,而不是可望不可即。誠然,政治家有
政治家的顯赫,商人也有商人的成功,但他們的生活原則看起來好象十分對立的,細細想來
又有一種辯證的微妙的聯系。
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是著名的托馬斯.傑斐遜,他在給孫子的忠告里,提出了10點生活
原則,傳誦一時。約翰.丹佛是躋身美國10億身價的富翁,他的生活見解與總統的生活原
則倒是相映成趣,不妨對比分析如下:
1、傑斐遜總統:今天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推到明天。
丹佛富翁:今天能做的事情如果放到明天去做,你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結果,尤其是
買賣股票的時候。
總統的話沒有錯,丹佛的話也有道理。但總統要做的事是非常明確的,非做不可的,而
丹佛並沒有明確的預見,他在等待著一種機遇,某種僥幸和預感使他在最後決策時留了一手,
這樣一來他的得失結果各佔百分之五十。還有一點,就是事情的重要性和確定性決定了操作
它的緊迫感和堅定性。
2、傑斐遜總統:自己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要麻煩別人。
丹佛富翁:別人能做的事情,我絕不自己動手去做。
作為領導者和組織者,事必躬親肯定是不明智和落伍的做法,而純粹自己的事情也依賴
和指使別人去做,那無疑是一種驕奢的表現。在這兩句話前加上前提可能就完善了,但這恰
恰反映了兩種身份的思想性格。
3、傑斐遜總統:決不要花還沒有到手的錢。
丹佛富翁:如果可以花別人的錢來為自己賺錢,我就絕對不從自己的口袋裡掏一個
子兒。
很顯然,他們的經濟來源不同,一個是薪金收入,一個是經營收入,運作起來就不一樣
了。但是,在現代先花將來的錢已漸成趨勢,新的美國總統可能早已經轉變觀念了。
4、傑斐遜總統:決不要貪圖便宜購買你不需要的東西。
丹佛富翁:我經常在商品打折的時候去買很多東西,哪怕那些東西現在用不著,可
是總有用得著的時候,這是一個基本的預測功能。
這是兩種不同的消費觀念,丹佛有閑錢,更有經濟頭腦,說到底這也是一種囤積生利,
無利不起早啊。不過這一定是耐用品,而不是食品。
5、傑斐遜總統:絕對不要驕傲,那比飢餓和寒冷更有害。
丹佛富翁: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有什麼不對嗎?我做得很好,我
成功了。
這就反映出總統和純粹富翁之間的思想檔次了。一個人的成功,一家的富裕豈能和一個
國家的富裕和強大相比嗎?據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很謙虛。另一方面,在民主制度下,
總統也是公務員,他置身於全體國民的監督之下,豈能隨意驕傲?
6、傑斐遜總統:不要貪食,吃得過少不會使人懊悔。
丹佛富翁:我從來不認為節食這么無聊的話題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事實上我的確喜
歡美妙的食物。
現在來看,總統有些克己,但更近於科學。丹佛喜歡美妙的食物無可厚非,反正他也不
是年輕的女士,沒有痛苦的兩難:既喜愛美妙的食物,又擔心發胖。
7、傑斐遜總統:不要做勉強的事情,只有心甘情願才能把事情做好。
丹佛富翁:我常常不得不做我不喜歡的事情。
總統說得很客觀,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丹佛說得很現實也很無奈,有很多時候,
人們都得做一些自己不喜歡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8、傑斐遜總統:對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擾。
丹佛富翁:我常常預測災難的發生。正是這種動物的本能,使我的公司在美國的歷
次金融危機中逃生。
總統表現出自信,這是他排除干擾所必須具有的品格。丹佛卻表現出在商海中漂泊的多
慮和危機感,這是動物生存的本能,「狡兔三窟」,總不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上傾家盪產,連
性命也搭進去吧。
9、傑斐遜總統:凡事要講究方式方法。
丹佛富翁:我認為只要目的確定,就不惜代價去實現它。
是啊,總統要說服周圍的人一道前進,他不能不講究方式方法,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
一種為人處事的思維習慣。丹佛就象獨行俠,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為達目的不惜代價,
充分展示了私有經濟的人格體現。講究方式方法可能還是好一些,因為代價若超過了目的,
還有什麼意義呢?
10、傑斐遜總統:當你氣惱時,先數到10再說話,如果還是氣惱,那就數到100。
丹佛富翁:我從不隱瞞個人愛好以及對一個人的看法。尤其是當我氣惱的時候,我
一定要用大聲吼叫的方法發泄出來。
對於氣惱,總統和富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法。一種是強制自己冷靜下來,一種是直接
發泄出來,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不會意氣用事,不會後悔,對外不會有損自己的風度
和形象,有利於事物的妥善處理。後者對身體有好處,情緒不會受到壓抑,卻表現了人最原
始的動物性,如果對人吼叫,真還具有一定的傷害性。當然,這其中還有人的素質因素在起
作用。
政治家是人,富豪也是人,更不論普天下的凡夫俗子。但是人與人是不同的,這個界線
並不在於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在於思想、觀念、氣質、性格的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商人的觀
念是現代的,政治家的觀念是過去的,其實大不盡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身份常
常模糊而扮演多種角色,再不能簡單的看作一種類型。一個拼搏於商品世界的商人應有政治
家的眼光,而一個服務於社會高層的領導者更須有靈活的經濟頭腦。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許
不會成為什麼政治家或富豪之類,但他可以有不輸於政治家或富翁的觀念和氣質,這才是最
難能可貴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㈨ 泰坦尼克號船體材料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美國電影《泰坦尼克》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
2006年5月,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女性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目前尚有兩名女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們在意外時還不到一歲,因此不會對事件有回憶。
建造過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公司(WhiteStarLine)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船的第2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46329噸(凈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航速23~24節。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象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庄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錯,就象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再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里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
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人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稱泰坦尼克號為「永不沉沒的船」。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於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里搜刮干凈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萬頭涌動。「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啟程駛往新世界。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路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隻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紐約號郵船的船身開始向泰坦尼克號靠攏,幸好錨鏈和纜繩及時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游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沉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地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么寧靜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為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廢話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上的瞭望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盡管為頭等艙定製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編織地毯,白星公司卻沒有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冒一些風險;要麼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人們都知道了。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涌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復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ComeQuicklyDanger」,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喀爾巴阡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人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幺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幺大事。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盡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為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註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面對生死抉擇,有些人選擇象紳士一樣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禮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個紳士」。來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讓給一個孩子的母親,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則拋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員、他的船,在最後一刻跳進救生艇。人性的善與惡,在這里被揭露無遺。隨著湧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來越多,船尾逐漸離開水面,高高地翹起。凌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6號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堅決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員狠狠地威脅了一通。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喀爾巴阡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喀爾巴阡號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喀爾巴阡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11月18日,喀爾巴阡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似乎不太是你要的
如果是「船體資料」的話………………
㈩ 丹佛的與中國的淵源
說起丹佛,值得首先提一提的是該城市與中國的淵源。孫中山於辛亥革命爆發之日(1911年10月10日)入住在丹佛市布朗宮殿酒店。1911年10月14日的《科羅拉多丹佛日報》(THE DALLY NEWS DENVER COLORADO)刊登了孫中山為革命籌款的演講廣告,和從事革命演講籌款活動的消息。
1911年10月14日(星期六)《科羅拉多丹佛日報》上的同一版面上,除了刊登有致公總堂「請聽演說」的中文廣告外,還分別有兩行英文標題通告和英文報導。標題通告是:清朝政府懸賞10萬美元買孫中山的人頭;英文報導預計:若革命黨人取得勝利,孫中山將成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在聽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後,孫中山從丹佛搭車去紐約,並從紐約搭船去歐洲再返回中國。當年居住在丹佛的中國居民,主要是修建鐵路以及開礦留下來的中國勞工。
1999年4月10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問丹佛。
朱總理是在結束了對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訪問後,於當天上午乘專機抵達丹佛繼續對美國進行訪問的。朱總理抵達丹佛時,歐文斯州長夫婦和丹佛市市長惠靈頓·韋布夫婦到機場迎接。機場上舉行了歡迎儀式,樂隊高奏中美兩國國歌。當地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代表300多人到機場熱烈歡迎朱總理。
丹佛位於美國中西部中間地帶,西臨著名的落基山脈,是科羅拉多州首府和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商業中心,由18個州州長組成的美國「西部州長協會」的總部設在丹佛。丹佛所在的科羅拉多州已有多個城市先後與中國的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關系。該州與中國的科技、經濟和文化等交流與合作正在不斷擴大。近年來,科州與中國的貿易迅速增加。
當天中午,韋布市長舉行宴會,歡迎朱總理到丹佛訪問。韋布在午宴上致詞說,朱總理的來訪是丹佛人民的驕傲,他本人對有機會接待朱總理感到十分榮幸。他說,丹佛市與中國的昆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關系,今年5月丹佛將派團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韋布表示相信,朱總理的來訪將會進一步促進丹佛與中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朱總理在講話中說,他對來丹佛訪問感到很高興。丹佛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核心城市,也是美國的高科技基地之一,教育發達,城市管理有方,整潔優美。朱總理說,他到丹佛來是為了接觸美國中西部各界人士,增進中國與丹佛人民的友誼,加深對丹佛以及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了解。
當天下午,朱總理參觀了位於丹佛市附近的美國存儲技術公司。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維·威斯向朱總理介紹了公司的科技開發情況和高科技新產品。朱總理參觀了公司的高科技生產車間。
美國存儲技術公司創建於1969年,擁有世界上一流的信息存儲技術。該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國家氣象局等單位已建立合作關系。
美國科羅拉多州州長比爾·歐文斯10日晚在丹佛市凱悅飯店舉行盛大晚宴,熱烈歡迎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前來訪問。
當朱總理和夫人勞安在州長夫婦的陪同下抵達宴會大廳時,全場500多人起立,熱烈鼓掌,歡迎朱鎔基總理。歐文斯在致詞中說,科羅拉多州人民對朱總理的來訪感到十分高興和自豪。他說,美國希望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和成功的中國,認為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中國將在21世紀改善人類生活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歐文斯說,他已兩次到中國訪問,每次訪華都令他難忘。
朱總理在講話中說,他此次訪問美國就是為了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理解,推動中美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他在丹佛受到的歡迎,使他深切體會到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希望在座的朋友都能到中國去看一看,以加深雙方之間的相互了解。朱總理還表示,作為一個湖南人,他非常高興地看到科羅拉多州和湖南省結成友好州省。
朱總理的講話不時使場上爆發出一陣又一陣掌聲。出席晚宴的有美國西部地區各州政界和商界等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專程從華盛頓趕來的幾位美國國會議員。
國務委員吳儀、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王忠禹等朱鎔基總理的主要陪同人員出席了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