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分析股票时单独一天历史数据缺失 怎么处理
一共有2个办法:
1、进入数据管理,下载全部数据!
2、进入文件夹,找到DATA,然后再DAY里面找到该股的代码,将这个股单独删除,然后再开软件,软件会自动补充数据!
② 股价数据缺失,用什么插值法补齐较好
meigushe888:
将这些错误的数据当错缺失数据处理,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填充。缺失的数据采取插值法填充,这一点早就确定下来,但在如何实现上却困扰很久。将原始问题简化一下。比如有这样一组数据。ID so co1 1 0.1 0.1 2 0 0.2 3 0.2 0 4 0 0 5 0 0.4 6 0.1 0.5插值法计算方法如下:(也可以不使用这两个步骤,只要最后的结果一致就行) 步骤一:计算缺失值上下的已知值间的斜率: k = (b2 - b1)/(n + 1) n 为缺失数据的个数 步骤二:计算对应的缺失值 a(i) = b1 + k * i 经过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1 0.10 0.102 0.15 0.203 0.20 0.274 0.17 0.335 0.13 0.406 0.10 0.50我最初的想法是:在sql语句中用for循环来做。逐条地检查每个数值,如果是0,那么获取它的前一个记录的值b1,然后再继续向后遍历,获取后面一个非0的值b2,计算这两个非0数据之间的距离n,之后再用插值法将缺失的数据计算出来,并update到b1和b2之间的每一个值。按照这个思路,很麻烦,比如遍历过程中如何获取前一个数值?出现0的时候,如何记录出现多少个0?for循环经过后,再如何update之前的数值? 被这些问题困扰很久!在论坛上发帖解决,解决的办法很受启发。1. 创建一个函数ALTER FUNCTION FUN_CO(@ID INT) RETURNS DECIMAL(18, 3) AS BEGIN DECLARE @NUM1 NUMERIC(19,2),@ID1 INT,@NUM2 NUMERIC(19,2),@ID2 INT SELECT TOP 1 @ID1=ID , @NUM1=CO FROM APRECORD WHERE ID<=@ID AND CO<>0 ORDER BY ID DESC SELECT TOP 1 @ID2=ID , @NUM2=CO FROM APRECORD WHERE ID>=@ID AND CO<>0 ORDER BY ID ASC IF @ID2<>@ID1 RETURN @NUM1+(((@NUM2-@NUM1)/(@ID2-@ID1))*(@ID-@ID1)) RETURN @NUM1 END2. 更新数据库UPDATE APRECORD SET CO=DBO.FUN_CO(ID) WHERE DAYTIME >= @BDT AND DAYTIME < @EDT 在这个解决方案中,首先查找到缺失的数据,也就是值为0的数据,然后向前查找非0数据@NUM1,以及它的编号@ID1,向后查找非0的数据@NUM2. 以及编号@ID2。也就是步骤一。然后用公式计算出填充的数据。将上述过程保存在一个函数中,在存储过程中调用。甚至不用for循环之类。
③ 怎么处理缺失值/异常值
https://www.hu.com/question/58230411?sort=created
https://blog.csdn.net/Forlogen/article/details/89534235
(1)随机丢失(MAR,Missing at Random)(数据丢失的概率与丢失的数据本身无关,而依赖于其他完全变量(无缺失变量))
随机丢失意味着数据丢失的概率与丢失的数据本身无关,而仅与部分已观测到的数据有关。也就是说,数据的缺失不是完全随机的,该类数据的缺失依赖于其他完全变量。
(2)完全随机丢失(MCAR,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数据缺失完全随机事件,无依赖关系)
数据的缺失是完全随机的,不依赖于任何不完全变量或完全变量,不影响样本的无偏性。简单来说,就是数据丢失的概率与其假设值以及其他变量值都完全无关。
(3)非随机丢失(MNAR,Missing not at Random)
数据的缺失与不完全变量自身的取值有关。分为两种情况:缺失值取决于其假设值(例如,高收入人群通常不希望在调查中透露他们的收入);或者,缺失值取决于其他变量值(假设基础数据很正常,也无临床症状,医生可能就觉得无需进一步检查,所以会有数据缺失)。
在前两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其出现情况删除缺失值的数据,同时,随机缺失可以通过已知变量对缺失值进行估计。
在第三种情况下,删除包含缺失值的数据可能会导致模型出现偏差,同时,对数据进行填充也需要格外谨慎。
如果一个病人的体温测量值是有时缺失的,其原因是医生觉得病得太重的病人不需要量体温,那这个缺失显然不是MAR或者MCAR的。对于离散型特征,如果将特征中的缺失值单独编码成一个独立的类别(比如missing),而这个missing类别训练出来后对response有预测作用,那么这个特征中的缺失行为基本不是MAR或者MCAR的。
(1)generative methods:这些方法主要依赖于EM算法和深度学习,如DAE、GAN等
(2)discriminative methods:如MICE、MissForest、matrix completion等
目前的生成式填补算法存在着一些缺点,它们是以一种基于对数据分布的先验假设的方法,当数据中含有混合类别和连续变量时,它的泛化能力就会很差。DAE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它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完整的数据集,在很多情况下,缺失的数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完整数据集的内在结构信息,所以获取到完整的数据集是不太可能的。DAE的另一种方法允许使用不完整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但是它只能根据观察到的部分来表示数据。而使用DCGANs来完成图像填补的算法,同样需要完整的数据集来训练判别器。
难点:如果其他变量和缺失变量无关,则预测的结果无意义。如果预测结果相当准确,则又说明这个变量是没必要加入建模的。一般情况下,介于两者之间。
方法 0(最简单粗暴):在构建模型时忽略异常值。 如果缺失数据量少的话
方法1(快速简单但效果差):把数值型(连续型)变量中的缺失值用其所对应的类别中的中位数替换。把描述型(离散型)变量缺失的部分用所对应类别中出现最多的数值替代。
方法2(耗时费力但效果好):虽然依然是使用中位数和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来进行替换,方法2引入了权重。即对需要替换的数据先和其他数据做相似度测量也就是下面公式中的Weight,在补全缺失点是相似的点的数据会有更高的权重W。
方法3 (类xgboost):把缺失值当做稀疏矩阵来对待,本身的在节点分裂时不考虑的缺失值的数值。缺失值数据会被分到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计算损失,选择较优的那一个。如果训练中没有数据缺失,预测时出现了数据缺失,那么默认被分类到右子树。这样的处理方法固然巧妙,但也有风险:即我们假设了训练数据和预测数据的分布相同,比如缺失值的分布也相同,不过直觉上应该影响不是很大:)
方法4 (回归):基于完整的数据集,建立回归方程。对于包含空值的对象,将已知属性值代入方程来估计未知属性值,以此估计值来进行填充。当变量不是线性相关时会导致有偏差的估计。
方法5 (Kmeans)先根据欧式距离或相关分析来确定距离具有缺失数据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将这K个值加权平均来估计该样本的缺失数据。
方法6 (离散化)为缺失值定制一个特征值比如,男/女/缺失 分别对应[0/1,0/1,0/1]=>[0,0,1] 这种onehot编码,特征离散化后加入计算。
方法1(AutoEncoder系列):在训练的时候使用0作为缺失值,相当于不激活边,在输出的时候不论输出了什么都强行置为0,防止反向传播的时候影响到边的权重。
方法2 GAN(GAIN),目前的SOTA
方法1(MissForest):对于一个有n个特征的数据来说,其中特征T有缺失值,我们就把特征T当作标签,其他的n-1个特征和原本的标签组成新的特征矩阵。那对于T来说,它没有缺失的部分,就是我们的Y_test,这部分数据既有标签也有特征,而它缺失的部分,只有特征没有标签,就是我们需要预测的部分。
那如果数据中除了特征T之外,其他特征也有缺失值怎么办?答案是遍历所有的特征,从缺失最少的开始进行填补(因为填补缺失最少的特征所需要的准确信息最少)。
填补一个特征时,先将其他特征的缺失值若为连续型值可用中位数、平均数代替,离散可用众数代替,每完成一次回归预测,就将预测值放到原本的特征矩阵中,再继续填补下一个特征。每一次填补完毕,有缺失值的特征会减少一个,所以每次循环后,需要用0来填补的特征就越来越少。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特征时(这个特征应该是所有特征中缺失值最多的),已经没有任何的其他特征需要用0来进行填补了,而我们已经使用回归为其他特征填补了大量有效信息,可以用来填补缺失最多的特征。
方法2(matrix factorization):矩阵分解
然后梯度下降一把梭
“年收入”:商品推荐场景下填充平均值,借贷额度场景下填充最小值;
“行为时间点”:填充众数;
“价格”:商品推荐场景下填充最小值,商品匹配场景下填充平均值;
“人体寿命”:保险费用估计场景下填充最大值,人口估计场景下填充平均值;
“驾龄”: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是没有车,为它填充为0较为合理;
”本科毕业时间”: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是没有上大学,为它填充正无穷比较合理;
“婚姻状态”: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对自己的隐私比较敏感,应单独设为一个分类,如已婚1、未婚0、未填-1。
主流的机器学习模型千千万,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一些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供参考:
1)树模型对于缺失值的敏感度较低,大部分时候可以在数据有缺失时使用。
2)涉及到距离度量(distance measurement)时,如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缺失数据就变得比较重要。因为涉及到“距离”这个概念,那么缺失值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效果很差,如K近邻算法(KNN)和支持向量机(SVM)。
3)线性模型的代价函数(loss function)往往涉及到距离(distance)的计算,计算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这容易导致对缺失值敏感。
4)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强,对于缺失数据不是非常敏感,但一般没有那么多数据可供使用。
5)贝叶斯模型对于缺失数据也比较稳定,数据量很小的时候首推贝叶斯模型。
总结来看,对于有缺失值的数据在经过缺失值处理后:
④ 数据分析中缺失值的处理
数据缺失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数据挖掘来说,缺失值的存在,造成了以下影响:
1.系统丢失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2.系统中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更加显着,系统中蕴涵的确定性成分更难把握
3.包含空值的数据会使挖掘过程陷入混乱,导致不可靠的输出
数据挖掘算法本身更致力于避免数据过分拟合所建的模型,这一特性使得它难以通过自身的算法去很好地处理不完整数据。因此,缺失值需要通过专门的方法进行推导、填充等,以减少数据挖掘算法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1.列表显示缺失值 mice包 md.pattern( )
2.图形探究缺失值 VIM包
3.用相关性探索缺失值
1.人工填写
由于最了解数据的还是用户自己,因此这个方法产生数据偏离最小,可能是填充效果最好的一种。然而一般来说,该方法很费时,当数据规模很大、空值很多的时候,该方法是不可行的。
2.特殊值填充
将空值作为一种特殊的属性值来处理,它不同于其他的任何属性值。如所有的空值都用“unknown”填充。这样将形成另一个有趣的概念,可能导致严重的数据偏离,一般不推荐使用。
3.平均值填充
将信息表中的属性分为数值属性和非数值属性来分别进行处理。如果空值是数值型的,就根据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的平均值来填充该缺失的属性值;如果空值是非数值型的,就根据统计学中的众数原理,用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次数最多的值(即出现频率最高的值)来补齐该缺失的属性值。另外有一种与其相似的方法叫条件平均值填充法(Conditional Mean Completer)。在该方法中,缺失属性值的补齐同样是靠该属性在其他对象中的取值求平均得到,但不同的是用于求平均的值并不是从信息表所有对象中取,而是从与该对象具有相同决策属性值的对象中取得。这两种数据的补齐方法,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以最大概率可能的取值来补充缺失的属性值,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一点不同。与其他方法相比,它是用现存数据的多数信息来推测缺失值。
4.热卡填充
对于一个包含空值的对象,热卡填充法在完整数据中找到一个与它最相似的对象,然后用这个相似对象的值来进行填充。不同的问题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标准来对相似进行判定。该方法概念上很简单,且利用了数据间的关系来进行空值估计。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难以定义相似标准,主观因素较多。
5.K最近距离邻法
先根据欧式距离或相关分析来确定距离具有缺失数据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将这K个值加权平均来估计该样本的缺失数据。
同均值插补的方法都属于单值插补,不同的是,它用层次聚类模型预测缺失变量的类型,再以该类型的均值插补。假设X=(X1,X2…Xp)为信息完全的变量,Y为存在缺失值的变量,那么首先对X或其子集行聚类,然后按缺失个案所属类来插补不同类的均值。如果在以后统计分析中还需以引入的解释变量和Y做分析,那么这种插补方法将在模型中引入自相关,给分析造成障碍。
6.使用所有可能的值填充
用空缺属性值的所有可能的属性取值来填充,能够得到较好的补齐效果。但是,当数据量很大或者遗漏的属性值较多时,其计算的代价很大,可能的测试方案很多。
7.组合完整化方法
用空缺属性值的所有可能的属性取值来试,并从最终属性的约简结果中选择最好的一个作为填补的属性值。这是以约简为目的的数据补齐方法,能够得到好的约简结果;但是,当数据量很大或者遗漏的属性值较多时,其计算的代价很大。
8.回归
基于完整的数据集,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对于包含空值的对象,将已知属性值代入方程来估计未知属性值,以此估计值来进行填充,当变量不是线性相关或预测变量高度相关时会导致有偏差的估计(SPSS菜单里有这种方法)
9.期望值最大化方法
EM算法是一种在不完全数据情况下计算极大似然估计或者后验分布的迭代算法。在每一迭代循环过程中交替执行两个步骤:E步(Excepctaion step,期望步),在给定完全数据和前一次迭代所得到的参数估计的情况下计算完全数据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的条件期望;M步(Maximzation step,极大化步),用极大化对数似然函数以确定参数的值,并用于下步的迭代。算法在E步和M步之间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即两次迭代之间的参数变化小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时结束。该方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极值,收敛速度也不是很快,并且计算很复杂。(SPSS菜单里有这种方法)
10.1多重插补原理
多值插补的思想来源于贝叶斯估计,认为待插补的值是随机的,它的值来自于已观测到的值。具体实践上通常是估计出待插补的值,然后再加上不同的噪声,形成多组可选插补值。根据某种选择依据,选取最合适的插补值。
10.2多重填补在SPSS中的实现
10.2.1缺失模式分析
分析>多重归因>分析模式
10.2.2缺失值的多重填充
分析>多重归因>归因缺失数据值
10.2.3采用填充后的数据建模
10.3多重填补在R中的实现(基于mice包)
实例:
11.C4.5方法
通过寻找属性间的关系来对遗失值填充。它寻找之间具有最大相关性的两个属性,其中没有遗失值的一个称为代理属性,另一个称为原始属性,用代理属性决定原始属性中的遗失值。这种基于规则归纳的方法只能处理基数较小的名词型属性。
就几种基于统计的方法而言,删除元组法和平均值填充法差于热卡填充法、期望值最大化方法和多重填充法;回归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但仍比不上热卡填充和期望值最大化方法;期望值最大化方法缺少多重填补包含的不确定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直接处理的是模型参数的估计而不是空缺值预测本身。它们合适于处理无监督学习的问题,而对有监督学习来说,情况就不尽相同了。譬如,你可以删除包含空值的对象用完整的数据集来进行训练,但预测时你却不能忽略包含空值的对象。另外,C4.5和使用所有可能的值填充方法也有较好的补齐效果,人工填写和特殊值填充则是一般不推荐使用的。
补齐处理只是将未知值补以我们的主观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在对不完备信息进行补齐处理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始的信息系统。而且,对空值不正确的填充往往将新的噪声引入数据中,使挖掘任务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希望在保持原始信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直接在包含空值的数据上进行数据挖掘,这类方法包括贝叶斯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贝叶斯网络是用来表示变量间连接概率的图形模式,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的表示因果信息的方法,用来发现数据间的潜在关系。在这个网络中,用节点表示变量,有向边表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贝叶斯网络仅适合于对领域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情况,至少对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较清楚的情况。否则直接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的结构不但复杂性较高(随着变量的增加,指数级增加),网络维护代价昂贵,而且它的估计参数较多,为系统带来了高方差,影响了它的预测精度。当在任何一个对象中的缺失值数量很大时,存在指数爆炸的危险。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有效的对付空值,但人工神经网络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数据挖掘应用中的局限性。
多数统计方法都假设输入数据是完整的且不包含缺失值,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数据集都包含了缺失值。因此,在进行下一步分析前,你要么删除,要么用合理的数值代理它们,SPSS、R、Python、SAS等统计软件都会提供一些默认的处理缺失值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不是最优的,因此,学习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他们的分支就显得非常重要。Little和Rubin的《S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Missing Data 》是缺失值领域里经典的读本,值得一看。
⑤ 股票收盘价为缺失值时移动平均值该如何处理
股票移动平均线是按照实际交易周期计算的,以日线为例,如果当日没有交易,就不计算,有几天计算几天.
例如10天内肯定会有周六周日,周六周日也不交易也不用计算在内,你看股票走势图上面那个时间不是连续的,所以说250日均线相当于年线
⑥ 数据缺失值的4种处理方法
缺失值的处理方法
对于缺失值的处理,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删除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和缺失值插补。对于主观数据,人将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的其他属性的真实值不能保证,那么依赖于这些属性值的插补也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主观数据一般不推荐插补的方法。插补主要是针对客观数据,它的可靠性有保证。
1、删除含有缺失值的个案
主要有简单删除法和权重法。简单删除法是对缺失值进行处理的最原始方法。它将存在缺失值的个案删除。如果数据缺失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删除小部分样本来达到目标,那么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当缺失值的类型为非完全随机缺失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完整的数据加权来减小偏差。把数据不完全的个案标记后,将完整的数据个案赋予不同的权重,个案的权重可以通过logistic或probit回归求得。如果解释变量中存在对权重估计起决定行因素的变量,那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偏差。如果解释变量和权重并不相关,它并不能减小偏差。对于存在多个属性缺失的情况,就需要对不同属性的缺失组合赋不同的权重,这将大大增加计算的难度,降低预测的准确性,这时权重法并不理想。
2、可能值插补缺失值
它的思想来源是以最可能的值来插补缺失值比全部删除不完全样本所产生的信息丢失要少。在数据挖掘中,面对的通常是大型的数据库,它的属性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因为一个属性值的缺失而放弃大量的其他属性值,这种删除是对信息的极大浪费,所以产生了以可能值对缺失值进行插补的思想与方法。
⑦ 缺失值怎么处理
缺失值分为用户缺失值(User Missing Value)和系统缺失值(System Missing
Value)。用户缺失值指在问卷调查中,把被试不回答的一些选项当作缺失值来处理。用户缺失值的编码一般用研究者自己能够识别的数字来表示,如“0”、“9”、“99”等。系统缺失值主要指计算机默认的缺失方式,如果在输入数据时空缺了某些数据或输入了非法的字符,计算机就把其界定为缺失值,这时的数据标记为“?”。
一、定义缺失值
SPSS有系统缺失值和用户缺失值两类缺失值,系统默认为None(无)。当需要定义缺失值时,单击Missing下的含有“None”单元格,便进入图2-4的“缺失值”窗口。缺失值有以下3种选项:
No missing values:没有缺失值。
Discrete missing values:定义1~3个单一数为缺失值。
Range plus one optional discrete missing
values:定义指定范围为缺失值,同时指定另外一个不在这一范围的单一数为缺失值。
至于其他如单元格列长度(Columns)、单元格字符排列方向(Align)和数据量度(Measure)等均是不常用,一般使用系统默认值就可以了,以便减少工作量。
二、缺失值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定义缺失值后的变量可以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但是,由于缺失值的出现往往会给统计分析带来一些麻烦和误差,尤其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更是如此。在COMPUTE命令中,某个变量带有缺失值,则带有缺失值的个案也变成缺失值了。如图所示:
一般地,对缺失值的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替代法。即采用统计命令Transform→Replace Missing
Values进行替代,或在相关统计功能中利用其【Opions】等参数进行替代。例如对上图表中的数据缺失值的处理:以T49这个变量中的所有数据的平均数为替代值,然后再进行COMPUTE命令处理。如图所示:
第二,剔除法。即剔除有缺失值的题目,或剔除有缺失值的整份问卷。
⑧ 对于缺失值的处理
建议:不同场景下的数据缺失机制不同,这需要工程师基于对业务选择合适的填充方法。
如何判断缺失值类型?
缺失值的分类按照数据缺失机制可分为:
可忽略的缺失
不可忽略的缺失
平常工作中遇到的缺失值大部分情况下是随机的(缺失变量和其他变量有关)
这个就可以用estimator来做了,选其中一个变量(y),然后用其他变量作为X,随便选个值填充X的缺失部分,用X train一个estimator,再预测y的缺失部分(大致思路)
此外有些数据是符合某种分布的,利用这个分布呢也可以填充缺失的数据,如(EM算法)
处理缺失数据的三个标准:
1. 非偏置的参数估计
不管你估计means, regressions或者是odds ratios,都希望参数估计可以准确代表真实的总体参数。在统计项中,这意味着估计需要是无偏的。有缺失值可能会影响无偏估计,所以需要处理。
2. 有效的能力:
删除缺失数据会降低采样的大小,因此会降低power。如果说问题是无偏的,那么得到的结果会是显着的,那么会有足够的能力来检验这个效力(have adequate power to detect your effects)。反之,整个检测可能失效。
3. 准确的标准差(影响p值和置信区间):
不仅需要参数估计无偏,还需要标准差估计准确,在统计推断中才会有效。
缺失值处理的方法大致分为这几类:1、删除法;2、基于插补的方法;3、基于模型的方法; 4、不处理; 5、映射高维
有些处理方法是基于完全随机缺失假设(MCAR),一般来说,当数据不是 MCAR 而 是随机缺失(MAR)时,这些方法是不适用的;而有些方法(如似然估计法)在 MAR 的假设下是适用的,因此,在进行缺失数据处理时,首先需要认真分析缺失数 据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这样才能够获得无偏或弱偏估计。
此处关于使用多重插补来处理非随机缺失(MNAR)的问题,它其实效果不一定,也可能出现效果倒退的情况,总的说多重更适合MAR
注:此处一元与多元指的是仅有一个特征有缺失值与多个特征有缺失值
对于不同类别的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如上图。
以下展开介绍各个方法:
注: k-means插补 与KNN插补很相似,区别在于k-means是利用无缺失值的特征来寻找最近的N个点,然后用这N个点的我们所需的缺失的特征平均值来填充,而KNN则是先用均值填充缺失值再找最近的N个点。
类似的还有 随机回归插补 :也优于纯回归插补
其他单一插补法:
与单一插补方法相比较,多重插补方法充分地考虑了数据的不确定性。多重插补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综合起来即为:插补、分析、合并。插补步是为每个缺失值都构造出 m 个可能的插补值,缺失模型具有不确定性,这些插补值能体现出模型的这个性质,利用这些可能插补值对缺失值进行插补就得到了 m 个完整数据集。分析步是对插补后的 m 个完整数据集使用一样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得到 m 个统计结果。综合步就是把得到的这 m 个统计结果综合起来得到的分析结果,把这个分析结果作为缺失值的替代值。多重插补构造多个插补值主要是通过模拟的方式对估计量的分布进行推测,然后采用不同的模型对缺失值进行插补,这种插补是随机抽取的方式,这样以来能提高估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多重插补-python手册
多重插补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使用回归、贝叶斯、随机森林、决策树等模型对缺失数据进行预测。)
基于已有的其他字段,将缺失字段作为目标变量进行预测,从而得到较为可能的补全值。如果带有缺失值的列是数值变量,采用回归模型补全;如果是分类变量,则采用分类模型补全。
常见能够自动处理缺失值模型包括:KNN、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神经网络和朴素贝叶斯、DBSCAN(基于密度的带有噪声的空间聚类)等。
处理思路:
自动插补 :例如XGBoost会通过training loss rection来学习并找到最佳插补值。
忽略 :缺失值不参与距离计算,例如:KNN,LightGBM
将缺失值作为分布的一种状态 :并参与到建模过程,例如:决策树以及变体。
不基于距离做计算 :因此基于值得距离计算本身的影响就消除了,例如:DBSCAN。
ID3、c4.5、cart、rf到底是如何处理缺失值的?
最精确的做法,把变量映射到高维空间。
比如性别,有男、女缺失三种情况,则映射成3个变量:是否男、否女、是否缺失。连续型变量也可以这样处理。比如Google、 网络的CTR预估模型,预处理时会把所有变量都这样处理,达到几亿维。又或者可根据每个值的频数,将频数较小的值归为一类'other',降低维度。此做法可最大化保留变量的信息。
前推法 (LOCF,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将每个缺失值替换为缺失之前的最后一次观测值)与 后推法 (NOCB,Next Observation Carried Backward,与LOCF方向相反——使用缺失值后面的观测值进行填补)
这是分析可能缺少后续观测值的纵向重复测量数据的常用方法。纵向数据在不同时间点跟踪同一样本。当数据具有明显的趋势时,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在分析中引入偏差,表现不佳。
线性插值 。此方法适用于具有某些趋势但并非季节性数据的时间序列。
季节性调整+线性插值 。此方法适用于具有趋势与季节性的数据。
总而言之,大部分数据挖掘的预处理都会使用比较方便的方法来处理缺失值,比如均值法,但是效果上并不一定好,因此还是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没有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方法。
具体的方法采用还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
在做数据预处理时,要多尝试几种填充方法,选择表现最佳的即可。
总结来说,没有一个最完美的策略,每个策略都会更适用于某些数据集和数据类型,但再另一些数据集上表现很差。虽然有一些规则能帮助你决定选用哪一种策略,但除此之外,你还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最适用于你的数据集的插补策略。
当前最流行的方法应该是 删除法、KNN、多重插补法 。
参考文献: 庞新生. 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10(24):152-155.
⑨ 数据分析中的缺失值处理
数据分析中的缺失值处理
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就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挖掘结果,数据值缺失是数据分析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当缺失比例很小时,可直接对缺失记录进行舍弃或进行手工处理。但在实际数据中,往往缺失数据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时如果手工处理非常低效,如果舍弃缺失记录,则会丢失大量信息,使不完全观测数据与完全观测数据间产生系统差异,对这样的数据进行分析,你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造成数据缺失的原因
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异常杂乱,属性值缺失的情况经常发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造成数据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信息暂时无法获取。例如在医疗数据库中,并非所有病人的所有临床检验结果都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得到,就致使一部分属性值空缺出来。
信息被遗漏。可能是因为输入时认为不重要、忘记填写了或对数据理解错误而遗漏,也可能是由于数据采集设备的故障、存储介质的故障、传输媒体的故障、一些人为因素等原因而丢失。
有些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属性是不可用的。如一个未婚者的配偶姓名、一个儿童的固定收入状况等。
有些信息(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如一个属性的取值与给定语境是无关。
获取这些信息的代价太大。
系统实时性能要求较高。即要求得到这些信息前迅速做出判断或决策。
对缺失值的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因为属性缺失有时并不意味着数据缺失,缺失本身是包含信息的,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缺失值可能包含的信息进行合理填充。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年收入”:商品推荐场景下填充平均值,借贷额度场景下填充最小值;
“行为时间点”:填充众数;
“价格”:商品推荐场景下填充最小值,商品匹配场景下填充平均值;
“人体寿命”:保险费用估计场景下填充最大值,人口估计场景下填充平均值;
“驾龄”: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是没有车,为它填充为0较为合理;
”本科毕业时间”: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是没有上大学,为它填充正无穷比较合理;
“婚姻状态”:没有填写这一项的用户可能对自己的隐私比较敏感,应单独设为一个分类,如已婚1、未婚0、未填-1。
缺失的类型
在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前,了解数据缺失的机制和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将数据集中不含缺失值的变量称为完全变量,数据集中含有缺失值的变量称为不完全变量。从缺失的分布来将缺失可以分为完全随机缺失,随机缺失和完全非随机缺失。
完全随机缺失(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MC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是完全随机的,不依赖于任何不完全变量或完全变量,不影响样本的无偏性。如家庭地址缺失。
随机缺失(missing at random,M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不是完全随机的,即该类数据的缺失依赖于其他完全变量。例如财务数据缺失情况与企业的大小有关。
非随机缺失(missing not at random,MNAR):指的是数据的缺失与不完全变量自身的取值有关。如高收入人群的不原意提供家庭收入。
对于随机缺失和非随机缺失,删除记录是不合适的,随机缺失可以通过已知变量对缺失值进行估计;而非随机缺失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说明:对于分类问题,可以分析缺失的样本中,类别之间的比例和整体数据集中,类别的比例
缺失值处理的必要性
数据缺失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数据挖掘来说,缺省值的存在,造成了以下影响:
系统丢失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系统中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更加显着,系统中蕴涵的确定性成分更难把握;
包含空值的数据会使挖掘过程陷入混乱,导致不可靠的输出。
数据挖掘算法本身更致力于避免数据过分拟合所建的模型,这一特性使得它难以通过自身的算法去很好地处理不完整数据。因此,缺省值需要通过专门的方法进行推导、填充等,以减少数据挖掘算法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缺失值处理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处理不完整数据集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删除元组、数据补齐、不处理。
删除元组
也就是将存在遗漏信息属性值的对象(元组,记录)删除,从而得到一个完备的信息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对象有多个属性缺失值、被删除的含缺失值的对象与初始数据集的数据量相比非常小的情况下非常有效,类标号缺失时通常使用该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以减少历史数据来换取信息的完备,会丢弃大量隐藏在这些对象中的信息。在初始数据集包含的对象很少的情况下,删除少量对象足以严重影响信息的客观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当缺失数据所占比例较大,特别当遗漏数据非随机分布时,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数据发生偏离,从而引出错误的结论。
说明:删除元组,或者直接删除该列特征,有时候会导致性能下降。
数据补齐
这类方法是用一定的值去填充空值,从而使信息表完备化。通常基于统计学原理,根据初始数据集中其余对象取值的分布情况来对一个缺失值进行填充。数据挖掘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补齐方法:
人工填写(filling manually)
由于最了解数据的还是用户自己,因此这个方法产生数据偏离最小,可能是填充效果最好的一种。然而一般来说,该方法很费时,当数据规模很大、空值很多的时候,该方法是不可行的。
特殊值填充(Treating Missing Attribute values as Special values)
将空值作为一种特殊的属性值来处理,它不同于其他的任何属性值。如所有的空值都用“unknown”填充。这样将形成另一个有趣的概念,可能导致严重的数据偏离,一般不推荐使用。
平均值填充(Mean/Mode Completer)
将初始数据集中的属性分为数值属性和非数值属性来分别进行处理。
如果空值是数值型的,就根据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的平均值来填充该缺失的属性值;
如果空值是非数值型的,就根据统计学中的众数原理,用该属性在其他所有对象的取值次数最多的值(即出现频率最高的值)来补齐该缺失的属性值。与其相似的另一种方法叫条件平均值填充法(Conditional Mean Completer)。在该方法中,用于求平均的值并不是从数据集的所有对象中取,而是从与该对象具有相同决策属性值的对象中取得。
这两种数据的补齐方法,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以最大概率可能的取值来补充缺失的属性值,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一点不同。与其他方法相比,它是用现存数据的多数信息来推测缺失值。
热卡填充(Hot deck imputation,或就近补齐)
对于一个包含空值的对象,热卡填充法在完整数据中找到一个与它最相似的对象,然后用这个相似对象的值来进行填充。不同的问题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标准来对相似进行判定。该方法概念上很简单,且利用了数据间的关系来进行空值估计。这个方法的缺点在于难以定义相似标准,主观因素较多。
K最近距离邻法(K-means clustering)
先根据欧式距离或相关分析来确定距离具有缺失数据样本最近的K个样本,将这K个值加权平均来估计该样本的缺失数据。
使用所有可能的值填充(Assigning All Possible values of the Attribute)
用空缺属性值的所有可能的属性取值来填充,能够得到较好的补齐效果。但是,当数据量很大或者遗漏的属性值较多时,其计算的代价很大,可能的测试方案很多。
组合完整化方法(Combinatorial Completer)
用空缺属性值的所有可能的属性取值来试,并从最终属性的约简结果中选择最好的一个作为填补的属性值。这是以约简为目的的数据补齐方法,能够得到好的约简结果;但是,当数据量很大或者遗漏的属性值较多时,其计算的代价很大。
回归(Regression)
基于完整的数据集,建立回归方程。对于包含空值的对象,将已知属性值代入方程来估计未知属性值,以此估计值来进行填充。当变量不是线性相关时会导致有偏差的估计。
期望值最大化方法(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
EM算法是一种在不完全数据情况下计算极大似然估计或者后验分布的迭代算法。在每一迭代循环过程中交替执行两个步骤:E步(Excepctaion step,期望步),在给定完全数据和前一次迭代所得到的参数估计的情况下计算完全数据对应的对数似然函数的条件期望;M步(Maximzation step,极大化步),用极大化对数似然函数以确定参数的值,并用于下步的迭代。算法在E步和M步之间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即两次迭代之间的参数变化小于一个预先给定的阈值时结束。该方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极值,收敛速度也不是很快,并且计算很复杂。
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MI)
多重填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
为每个空值产生一套可能的填补值,这些值反映了无响应模型的不确定性;每个值都被用来填补数据集中的缺失值,产生若干个完整数据集合。
每个填补数据集合都用针对完整数据集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对来自各个填补数据集的结果进行综合,产生最终的统计推断,这一推断考虑到了由于数据填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该方法将空缺值视为随机样本,这样计算出来的统计推断可能受到空缺值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该方法的计算也很复杂。
C4.5方法
通过寻找属性间的关系来对遗失值填充。它寻找之间具有最大相关性的两个属性,其中没有遗失值的一个称为代理属性,另一个称为原始属性,用代理属性决定原始属性中的遗失值。这种基于规则归纳的方法只能处理基数较小的名词型属性。
就几种基于统计的方法而言,删除元组法和平均值法差于热卡填充法、期望值最大化方法和多重填充法;回归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但仍比不上hot deck和EM;EM缺少MI包含的不确定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直接处理的是模型参数的估计而不是空缺值预测本身。它们合适于处理无监督学习的问题,而对有监督学习来说,情况就不尽相同了。譬如,你可以删除包含空值的对象用完整的数据集来进行训练,但预测时你却不能忽略包含空值的对象。另外,C4.5和使用所有可能的值填充方法也有较好的补齐效果,人工填写和特殊值填充则是一般不推荐使用的。
不处理
补齐处理只是将未知值补以我们的主观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在对不完备信息进行补齐处理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始的信息系统。而且,对空值不正确的填充往往将新的噪声引入数据中,使挖掘任务产生错误的结果。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希望在保持原始信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不处理缺失值,直接在包含空值的数据上进行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贝叶斯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贝叶斯网络提供了一种自然的表示变量间因果信息的方法,用来发现数据间的潜在关系。在这个网络中,用节点表示变量,有向边表示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贝叶斯网络仅适合于对领域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情况,至少对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较清楚的情况。否则直接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的结构不但复杂性较高(随着变量的增加,指数级增加),网络维护代价昂贵,而且它的估计参数较多,为系统带来了高方差,影响了它的预测精度。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有效的对付缺失值,但人工神经网络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知乎上的一种方案:
4.把变量映射到高维空间。比如性别,有男、女、缺失三种情况,则映射成3个变量:是否男、是否女、是否缺失。连续型变量也可以这样处理。比如Google、网络的CTR预估模型,预处理时会把所有变量都这样处理,达到几亿维。这样做的好处是完整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不用考虑缺失值、不用考虑线性不可分之类的问题。缺点是计算量大大提升。
而且只有在样本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才好,否则会因为过于稀疏,效果很差。
总结
大多数数据挖掘系统都是在数据挖掘之前的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第一、第二类方法来对空缺数据进行处理。并不存在一种处理空值的方法可以适合于任何问题。无论哪种方式填充,都无法避免主观因素对原系统的影响,并且在空值过多的情形下将系统完备化是不可行的。从理论上来说,贝叶斯考虑了一切,但是只有当数据集较小或满足某些条件(如多元正态分布)时完全贝叶斯分析才是可行的。而现阶段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仍很有限。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不精确信息处理数据的不完备性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不完备数据的表达方法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可信度理论、概率论、模糊集合论、可能性理论,D-S的证据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