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是否已满血复活
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我认为没有满血复活。
1.个股摘帽只能够证明企业开始盈利,避免了退市的风险;
2.海马汽车认可度比较低,竞争没有优势;
3.业绩是否反转需要持续跟踪,还需要等待接下来的财务数据确认。
对于股民来说,最怕的事情就是股票退市,当股票ST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于普通投资而言尽量不要碰ST个股,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风险。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我认为没有满血复活。个股摘帽只能够证明企业开始盈利,避免了暂时的退市风险,但能否持续盈利这还是我们慢慢跟踪,然后确认财务数据;同时海马汽车认可度比较低,没有竞争优势,业绩可能会是昙花一现,所以海马汽车只是暂时摆脱了风险,是否满血复活需要时间的验证。
不管怎样,海马汽车已经暂时摆脱了困境,股民也不用担心海马汽车会退市,期待海马汽车凤凰涅槃,满血复活。
⑵ 海马停产启示录:投入产出失衡,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2月18日,海马汽车对外披露公司最新产销情况。数据显示,1月份海马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30辆和1147辆,同比下跌13.82%和13.56%。
对于产销情况的进一步收窄,海马汽车回复,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导致经销商延迟开门、工厂延迟开工等原因。但细心的媒体发现,海马汽车1月份的630辆产量实为小鹏G3的生产数据。这间接表明现阶段海马已经从原来一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企业彻底沦落为一家代工工厂。
作为已经在汽车行业耕耘30年,几度代表着海南经济向好的上市车企,海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濒临出局的海马对今天的中国汽车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警醒?
1
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事实上,今年1月海马汽车的产销下滑与自主业务停产,只是海马汽车在企业经营受损、汽车业务收紧变化后的一个小缩影。因为在经历了2017、2018两年集团利润亏损,海马汽车的发展就已经被伤到“元气”。
2016年,海马汽车的发展进入巅峰。当年公司一举创收破200亿的大关,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汽车业务产值过千亿的自主企业。可就在次年,海马汽车就迎来了始料未及的寒冬与低谷。
2017年,海马的汽车业务产销情况出现断崖式下滑,旗下基本型乘用车年累计产销分别为45011辆、47756辆,同比下降51.15%、48.46%;相关数字甚至在2018年进一步增大,同年海马汽车累计销量为67570辆,同比下降51.88%,年计划仅完成目标的37.5%。
有关海马此前的发展态势,相关行业人士给出的原因是由于,自主汽车的低利润加上此前公司在地产业务投资占用资金产生的连锁影响。随后,海马汽车在2019年正式被列入*ST行列,公司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
此时海马汽车虽然还在开展自身的乘用车业务,甚至不惜投资6.1亿元用于扩充新能源轿车的研发和生产,但这种改善对已经凸显问题的海马而言已无济于事。迫于经营压力的影响,海马开始与小鹏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彻底沦为代工企业的序幕。
至于代工的初衷,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海马员工猜测,可能与海马自主生产汽车的高成本运营有很大关系。资料显示,其自主研发的车型海马3,耗时42个月研发,累计投入4.95亿,累计卖出18万台,但单车平均研发价格高达2777元,超过长城旗下主销车型单车研发成本的2倍之多,单车利润却仅能维持在1000元左右,高运营成本让海马一度怀疑过自身在汽车业务的未来与前景。
与小鹏合作的代工收益,让海马感觉到明显优于曾经“自产自销”运作方式。这种短暂的“海市蜃楼”现象也让海马恍惚的看到了新未来。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透露:一辆新能源企业的代工收益在870元左右。如果按照此前海马与小鹏约定的年产5万辆的代工目标来看,海马短期内是能弥补自身在企业运营上所遇到的危机。
然而经营颓势的不可逆与市场环境的不达预期还是让海马汽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2019年,国内汽车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缺乏研发能力的海马在相继推出的几款新产品F5、8S后均未受市场认可;加之小鹏汽车交付能力的不足,双方约定的产能标准未达预期,海马汽车最终在2019年底迎来其汽车业务发展的最低谷。
根据此前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海马汽车2019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89万辆,同比下滑52.06%;累计销售汽车2.95万辆,同比下滑56.41%。而同年,被代工的小鹏汽车旗下G3车型的全年累计销量为16608辆,也就是说在2019年,海马汽车自主业务的生产情况仅维持在1.3万辆左右;年总产能仅为此前与小鹏约定产能的57%。
自主产品受挫、代工预期不温不火。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大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处在*ST行列的经营压力,停产自主产品、裁员缩减、维持代工现在成为海马被迫选择的出路,“一辆海马也不造了”也就成了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在面对商场大起大落后摆出的最后倔强。
2
代工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好在2019年汽车业务的触底并没有让海马就此丧失“复盘”的勇气。根据海马汽车1月发布的2019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在2019年扭亏为盈。其中,公司全年预计盈利9000万元至1.3亿元,基本每股盈利0.055元至0.079元。
汽车预言家发现,2019年公司的获利主要来自于公司非经营性损益影响归母净利润的7亿元,也就是“变卖家产”所得。根据预告显示,2019年内公司包括转让子公司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马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股权、出售闲置房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收回以及政府补助等。出售产业让海马成功的实现业绩的扭亏为盈,并有望撤销深交所对其股票的退市风险警示。
但对于这样的续命方式,相关行业专家却指出:若不能改善汽车主业务,其未来发展仍将面临多重挑战。简言之,停产自主、继续代工海马早晚还是死路一条。毕竟目前代工方式还无法让海马实现经济过度或谋求转型的可能。
详细了解后我们发现,就在小鹏汽车与海马宣布合作代工后不久,小鹏就宣布自建工厂的意图,并明确回应了自建工厂对自身业务的必须性。今年2月14日,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肇庆市工商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正式登记成立,有关注者认为这是小鹏在对工厂建设所做的准备。尽管小鹏汽车对此回应是为了完善供应链布局,为公司产品发展做充分筹划,但此举目前并不排除小鹏在生产端可能与海马合作出现裂痕的可能。
假设与小鹏分手,如果重新寻找新代工伙伴,代工前景的不确定性仍旧是海马无法逃避的核心问题。现阶段由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短期前景不明朗,市场实际需求小于企业产能,致使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无法盈利,意味着与新势力合作代工,海马还将面临规模论的困惑。相比新企业的不确定性,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较高,但由于自身产能过剩,也没有代工需求,因此代工的前景对于海马而言并不长远。
就在海马沦为代工厂的消息发出后,媒体关注到目前海马汽车中牟工厂已经停工,该工厂主要生产爱尚EV等新能源车型已经全部停止,中牟工厂员工大部分“被离职“后,少数未离职员工已经被调配至郑州工厂工作;此外,海口工厂在年前开始裁员,“海马要凉”成了当天舆论关注海马事件给出的最多评价。
3
海马们的“拐点”
从10年前海马合资改自主到3年前营收破百亿,海马自主的转型之路虽称不上经典案例与范本也绝不算转型失败的“反面教材”。那为什么短短两年内,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就一蹶不振了?
2006年,海马汽车与马自达的合作之路结束。自此公司开启了自主之路,“福美来2”成为当年决定“单飞”的海马汽车推出的一款全新产品,也成为海马汽车由合资品牌转向自主品牌的一款过渡性产品。
不过研发能力薄弱也成为单飞后的海马向外界暴露出的关键问题,这是由于此前与马自达的合作中,海马主要以生产的身份参与其中,没有自身研发设计能力,这项能力直到今天都是困扰海马汽车发展的一个关键。
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海马汽车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为2.54亿元。但同期相比,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15.04亿元、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则是达到了37.19亿元。研发能力的差距使得随后海马陆续推出的产品都未能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也为后来产品彻底丧失竞争力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原因在分析人士来看,则可能与海马汽车近年来“三心二意”的经营理念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海马就形成“汽车、金融、地产”三大业务板块,并先后参股海南银行,海马地产板块则以“园林、安全、服务”为市场定位,在郑州、武汉等地投资开发楼盘。
直到今天,这种发展偏移的定位仍存在于海马汽车内部。截至2019年其集团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海马汽车、海田金控以及青丰置业。其中海田金控为海马集团金控板块,总资产100多亿元,全资拥有海马财务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额贷款公司、深圳海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控股参股海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位任职过海马的员工在评价其随后的发展问题时就曾直言,海马在非汽车领域的布局,影响了其对汽车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后期的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下降,缺乏了市场的竞争力。他曾这样说:“之前汽车行业发展快的时候,海马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发上,反而搞了金融、房地产等产业,技术都是老本,当其他产业回报不如预期后,汽车业务也就彻底不行了。”
如今来看,海马的没落并非全然来自于市场竞争的无情。曾经先期基础的薄弱、后期战略的失利都是海马汽车面对发展时受到过的困惑;但相比于其他行业看重投机者快进快出的果断,汽车行业似乎更关注相关企业高持续与高技术持续投入的特点,可能这才是像海马这类的企业入局之后最该正视的关注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ST海马股票异动 国产保时捷真要来了
截止本文发稿,“国产保时捷”的短暂利好时限已过,ST海马的当日股价仍在下跌。有股友在ST海马吧中发帖称:“如果保时捷合作这个新闻一直不说估计还能拉升,但现在说出来利好兑现就不好说了。只能说庄家太坏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⑷ 海马汽车卖房卖子公司,真的要破产了吗
接连腰斩,海马汽车面临退市风险。此前,海马汽车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累积销量为14425辆,同比下降65.16%;实现销售收入23.23亿元,同比下降14.67%,亏损1.78亿元。1.4万辆,这是二流畅销车型单月销量,却是海马集团全部车型半年的销量累积。
海马汽车举行了互联网直卖用户交车仪式。作为老牌民营车企,海马汽车称将学习新创车企的“用户思维”,采用互联网直卖模式,实行网上一键订车、一键付款、一键贷款等服务,以更好地配合市场。而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在汽车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面前,最重要的不是营销形式,关键还是在于产品。
⑸ 撤销风险警示 ST海马变更回海马汽车
日前,ST海马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交易于2021年5月26日开市起停牌一天,自5月27日开市起恢复交易,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海马”变更为“海马汽车”,股票交易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ST海马在回复年报问询函时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33.16 亿元,同比下降 70.69%,主要系整车销量下滑及会计政策变更所致。
ST海马称,受疫情因素影响,汽车行业整体运营情况进一步严峻,2020年销量大幅下滑。报告期公司整车销售量17773台,同比下降39.66%,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由于2017、2018连续两年度审计时为负利润,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海马汽车股票交易实行了“退市风险警告”,由此海马汽车正式陷入危机并开启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2019年,海马汽车靠“卖房自救”,出售344套房产,应收款1.68亿元,已收款1.42亿元,共获得了0.85亿元的净利润,由此为其“摘星摘帽”埋下伏笔,海马于2020年6月19日实现摘星,由*ST海马变为ST海马。2020年,海马再次发布公告,出售145套房产,不断用房产换血,收获颇丰。
目前,据海马汽车一季度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约3.23亿元,同比增长59.85%;净亏损约6287万元,同比缩减37%。数据可见,尽管一季度海马汽车营收增长,亏损缩减,但盈利尚未实现。
⑹ *ST海马公告又要卖房!海马汽车努力恢复经营决心没变
还曾记得,去年因一个月连发两份公告,拟出售401套房产而上热搜的新闻吗?如今,这家公司再次公告又要卖房,不知能否再上热搜?
6月3日晚间,*ST海马公告称,拟公开出售位于海口市金牛路2号的18#住宅楼共145套房产(总面积约4217.05平方米)的部分闲置房产。拟处置房产账面价值原值437.71万元,净值仅为17.51万元。
海马汽车卖房的经历,我们进行了以下梳理。
2019年4月23日,海马汽车首次披露了《关于公司拟出售部分闲置房产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拟通过中介机构按照市场价格,在二手房交易市场挂出并公开出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区宣桥镇南六公路399弄40号的36套闲置房产(总面积4339.5平方米),以及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金牛路2-1号海马花园的81套闲置房产(总面积6280.6平方米)。此次出售房产,海马汽车在公告中称,出于“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考虑。
2019年5月16日,海马汽车再发“卖房”公告。公告显示,此次公开出售位于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创业新村一区、二区及金盘工业区金盘大道旁的部分闲置房产。其中,住宅269套(总面积14685.04平方米),商铺15套(总面积2729.1 2平方米)。
在2019年的两次卖房公告中,海马汽车拟对外出售的房产高达401套。
海马汽车为什么急于卖房收拢资金?不卖不行吗?按照目前A股的情形,海马汽车如果不这样做,离退市恐怕越来越近。现在的A股,有几家因业绩三年为负,已经被强制退市。
据查询了解,2019年4月23日,海马汽车股票停牌一天。从次日复牌之日起,股票名称变更为“*ST海马”。
据专业人士分析,*ST海马若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就要退市,2019年是第三年,也是关键年,*ST海马上述两次卖房,实则为保壳铺路。
有媒体就报道,经过“辗转腾挪”之后,*ST海马2019年全年终于实现了8519.62万元的盈利。也就是说,*ST海马终于保住了壳,不至于走向退市的末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ST海马今年一季度亏损了9919万元,与去年同期的相比亏损金额扩大超过1.25倍。此时卖房,似乎可以理解,也看得出,海马汽车正在努力恢复经营,期望尽快走出低谷。
顺带说两句,此次海马卖房,价格应该在非常合理的区间,是否物有所值,值得掂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⑺ 狂澜难挽!三家“ST”车企上半年亏损,或面临退市
7月过半,在国内A股上市的24家整车企业已经有9家公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3家利润同比增长,2家扭亏,4家亏损。
联系起车市低迷环境和突发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9家整车企业只有4家亏损,占比还不到一半,这样的成绩似乎还算不错,但仔细分析另外5家车企业绩增长或者扭亏的原因,真正靠自己的本事发家致富的只有两家。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业绩真正实现增长的,只有两家车企。
此外,4家带“ST”或“*ST”前缀的车企,有3家上半年持续亏损,面临退市风险。难道,这年头卖车真的没出息?
商用车企业最大赢家
分析上市企业的财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仅可以清晰掌握一个行业的处境和脉络走势,也可以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但国内上市车企的决策层们大部分心里拔凉拔凉的,因为上半年的业绩实在不理想。
已公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9家整车企业,有4家亏损,剩下的5家企业,凭借真才实学提升自己盈利能力的,其实只有两家,分别是一汽解放和江铃汽车。
然而,ST海马的汽车主业仍是扶不起的阿斗,产销量同比大幅下降,即使获得政府4000多万的补贴,另外还拿出100多套房出售,仍无法扭转局势,整个上半年预计亏损1.65亿。
面临被强制退市风险的*ST众泰处境更加艰难。其业绩预告显示,“受资金短缺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汽车行业整体景气度不高,公司下属各基地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公司的汽车产销大幅下降,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公司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亏损9亿元,与去年同期(亏损2.9亿)相比大幅增加。
ST安凯则因原材料供应、物流和市场需求均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未达预期,预计亏损4250万。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实现盈利的*ST夏利,则是靠着出售华利汽车实现扭亏,这笔收益约为7.4亿元,若减去这笔交易带来的收入,*ST夏利将亏损3.45亿。
去年,一汽夏利与新势力中的博郡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但随着博郡资金链断裂宣告造车失败,一汽夏利混改不成反面临一地鸡毛,加上整车生产销售业务停摆,除了出售华利汽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全年可能继续亏损,如此一来,一汽夏利将可能被迫退市。
车市荒年卖车没出息?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车市荒年下,除了以商用车为主业的江铃和一汽解放表现比较争气外,其他上市整车企业都要靠投资或出售资产实现盈利。
除了上述的*ST夏利之外,长安汽车是其中的典型。
长安汽车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5亿,而去年同期为亏损22.4亿元,同比大幅扭亏为盈。但分析业绩变化原因,长安汽车的三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非常抢眼,分别是:
1.全资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司放弃增资优先认购权,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亿元;
2.出售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股权,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亿元;
3.公司持有的宁德时代股票股价上涨,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7.75亿元。
靠着引入投资、出售长安PSA股权给宝能和炒股,长安汽车总共获得收益约52.75亿,若减去这三笔收入,长安汽车将亏损27.75亿,比去年同期的亏损金额还多。
虽然长安汽车今年上半年靠着长安福特合资公司的回暖,汽车业务表现不俗,累计销量同比微增1.33%,大大跑赢大市,但其汽车主业仍然亏损。
业绩预增的比亚迪,汽车主业也极不理想。数据显示,1-6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车158628辆,同比下滑30.45%,其引以为傲的新能源汽车业务,累计销量更是同比下滑58.34%。
根据业绩预告,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预计为17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88%,但增加的收益主要来自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口罩业务。
由此可见,除了江铃汽车和一汽解放是真正的优等生,其他实现净利润增长或扭亏的车企,成绩都有些水分。最先公布业绩预告的车企尚且如此,其他车企又当如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海马成功“摘帽”最大的功臣是谁
功臣有两个,一是公司卖房的行为,避免了退市;二是战略改变,让公司开始盈利。
海马是一个汽车品牌,由于自家公司的利润,连续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股票也被网友称为“ST海马”。不过随着公司的盈利,股票交易价格日涨幅限制提升,现在这个称呼已经被摘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企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海马汽车从亏转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不仅为其他品牌代工,同时还改变了自身的营销方式。加上企业技术的进步,让公司彻底摆脱了“ST”的帽子。不过现在仍然有人质疑,怀疑这场咸鱼翻身的大战,仅仅只是原地杵而已。
虽然海马摘掉了帽子,也不用在靠卖房子赚钱,但是网友们仍然心有芥蒂。甚至有网友提出,说这次的咸鱼翻身,可能还是原地杵。网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过从事实上看,这次的海马真的翻身了。海马主打的汽车型号,每一个销量都很好,在很多城市开启了体验中心。现在的海马,早就不再是那个经常亏随的企业了。
当然,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永远没错。在做选择之前,一定要考虑后。有自己的打算,不能总听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