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账户运行原理是什么主要要素包括有哪些
心理账户是偏好收益而厌恶损失的过程,就是人为提高预期收益或降低预期亏损的行为。那么它的运行原理是怎么样的?主要要素包括有哪些?Ⅱ 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在上面的问题中,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Ⅲ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如何运用心理账户进行决策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1
Ⅳ 心理账户对投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投资方法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的有很大差别。即使资产组合理论的奠基者马克维茨也在一次采访中承认,在他自己的生活理财过程中并不遵循资产组合理论,而是像很多投资者一样,采用堆积木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他在自己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位于不同心理账户的资金投资的目标也不相同。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乍得·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会把实际上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划分不同的价值。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但在心理账户里则不一样。心理账户让我们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显然,实际生活中投资者不同的心理账户以及对应的多重目标和风险容忍度与传统金融学假设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具有统一的、单一的收益和风险目标相悖。
因而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采用目标盯住的多重投资策略满足心理账户现象。首先,根据投资组合的多重最终用途决定多重投资目标,然后基于这些投资目标和相应风险特征,最后确定适合的多重投资策略和标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两三年之后孩子上学的资金,这笔资金有明确的用途和时间限制,教育在父母的心中很重要。这笔资金的投资会非常谨慎,资金安全第一。可投资的标的物必须和这个风险特征相匹配,可以是两三年之后到期的国债或高等级债券。对于预备的治病应急资金,这种资金随时要用且必不可少,资金安全性要求很高。投资的标的物可以选择随时可以赎回的货币基金。对于原有的基金投资或每个月多余的闲钱,可以选择收益更高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这样就把这个投资者原有的教育备用金、应急备用金和闲钱,分别根据资金用途的和其风险特征,按多重投资策略组成了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的收益会比原来简单的组合的收益率高,也考虑了心理账户现象,妻子被说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Ⅳ 行为金融学底层概念及其对股市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等心理学书籍,对于其中的理论看的是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有幸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能产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谢陆蓉老师能够不吝所学,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课程进行系统讲解。
全部课程范围6个模块30节课,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讲起,告诉我们认知非理性和决策非理性会导致的错误行为,然后结合股市实战告诉我们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错、如何尽量获利。个人觉得还是其中关于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内容讲的比较透彻,而且跟实战结合的比较紧密,后面关于股票操作部分的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分析,对于股市实战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盘是否可预测)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研究的是长远基准。认为市场不可预测的、无法战胜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可战胜的。
2、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人是否理性)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市场决策会让所有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预期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是社会科学、心理学,最擅长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认为你没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
3、二者对市场收益认识不同(套利可否消除价格偏差)
传统金融学:套利是所有理论成立的基础,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真实市场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存在套利机会,从而存在价格错误。常见的三种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场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认知非理性
定义:无法正确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处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易记性偏差 ,容易只关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动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发生顺序 影响决策,常见的有“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
2、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据代表性特征做出冲动判断); 赌徒谬误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决策阶段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 “过度自信”, 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在于输入信息无限,但是人的能力确是有上限的,虽然能力不增长了,但是自信心确还在上升。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市场是有益的;但是过度自信会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交易。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经验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评判自己。
4、信息反馈(总结)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自我归因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客观,找不到真正失败成功的原因; 二是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错觉,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三是认知失调 :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对事实避而不见或扭曲,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确认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证据和信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雄鸡一唱天下白式的谬误。以上五种谬误导致我们容易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的区别: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对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1 、前景理论
定义:决策依赖于参考点。人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操纵人们的决策。影响参考点的几个因素:一是历史水平(成交价、最高价、最低价);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应(身边人的决策)。
依据前景理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损失厌恶,导致无法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二是错误的判断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错误决定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定义:决策时,赋予“避害”的权重大于“趋利”,对投资者影响有二:一是让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二是让投资者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表现:盈利的时候,会厌恶风险,选择“落袋为安”;亏损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损失厌恶的危害:在熊市中让你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风险偏好让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为安;二是出现“赌场钱效应”(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损失厌恶的克服:熊市中尽快卖出;牛市中克服参考点影响,忘记买入价位,根据预期做决策(动态思维,不要总是往前看,要多看现在,徐弃郁的《英国简史》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思维方式)。
(2)概率偏度
定义:概率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在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时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权重与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种表现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决定,如坐飞机、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会让人忽视风险;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容易忽视确定性高的项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忽视决策链条的长度,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2 、狭隘框架
定义: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机理分析:观察立体的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两个维度:一是横截面维度(同一时刻不同的投资品种);二是时间维度(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横截面维度:不要过度关注单支个股的变化,而是考虑与组合资产之间协调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否则就要陷入狭隘框架的陷阱。
时间维度:每日清点资产,会增加参考点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何避免“回头看”?摆脱参考点影响。看看股票在当下价格的时候,你愿意持有的仓位。
3 、心理账户(塞勒)
定义:与真实账户对应而言,通常表现为与心理账户不对等。
产生机理:决策行为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人的心理账户有多个,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导致投资过分保守;二是总组合对于投资者并不是最优的。例如旅游消费中先付费的体验优于后付费的体验;福利和工资分开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通盘考虑所有账户资产。
4 、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投资应该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
四、常见错误
1 、买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产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规避的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风险: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风险与风险源成正相关性。
破解:降低风险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的资产。按行业配置防御性、周期性股票。
2 、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是指资金在股票、债权、银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对总收益影响超过90%。理性投资者应该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适的资本配置。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风险、自己的风险偏好
3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的本质在于: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备交易条件,可实际上,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
过度交易的影响因素:一是性别因素:男性交易频率更高,单身男性更加频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于频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紧密的朋友圈、交易经验都会导致频率增加。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独处和静思
4 、卖出行为偏差
表现:“售盈持亏”,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
机理分析:前景理论,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认识到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出售行为应该忘掉过去,向前看,卖出未来预期收益低的; 二是 举一反三,多了解类似现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买入行为偏差
买入行为偏差的几个特征: 一是追涨 ,背后的机理是投资者总是容易“往回看”,以为历史会重演,实际上是自己的幻觉;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冲动、不要“往前看”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二是有限关注 :背后的机理是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三种情况(放量、新信息发布、涨跌停)都会引发买入(因为中国股市无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正确的做法应该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摊薄成本偏好(低吸), 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位效应造成的。
6、羊群效应
定义: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追随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没有基本面支撑; 二是 羊群效应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三是 投资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预测大盘
几个概念:
(1)贴现值:股票现在的价值;
(2)价格: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预测的时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价过高,就会向下波动。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的情形导致的。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其原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根据股息的贴现,是可以预测股价的。采用的工具是:比较贴现值和股价的波动关系,而且该理论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大盘的可预测周期为10年,对于股票的短期指导性不大,但是可以用来判断当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过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获得部分指标计算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然后将股票市场与该基准比对。
六、如何配置股票
该部分有几个点: 一是要买入并持有股票。 因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为10%,所以应该持有股票,但是问题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并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分歧越大,这个时候就有获利机会。交易量的理论基础是米勒假说。 三是多看换手率 (其实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换手率下降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卖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论获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长期持有股票不动。
附:米勒假说
定义:市场均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交量),价格是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两个条件:一是投资者有价格分歧;二是市场有卖空约束。
两个推论:一是分歧越大、股价越高估;二是越是难卖空,股价越高估。
指导意义:一是告诉我们股价有泡沫是常态;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关注卖空困难的市场和证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定义: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要犯错,使得价格不等于价值;二是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价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两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通过策略模型替代市场调研;二是人为干预少,阿姨有效控制风险
1、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本质:使得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异象因子,并验证其真假。检验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场上所有具有“异象特征”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为10等分;三是构建对冲组合;四是检查组合风险。(这种方法适合于机构,不适用于个人)
2、规模策略和价值策略
规模溢价效应:规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样。在中国更适合买小盘股。
价值溢价效应: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运用好股价规律
一是长期反转策略,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里偏差,产生的股价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是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的心里偏差。区分二者的原则是时间长短,前者是利用长期价格规律、后者是利用短期价格规律。
4、应计交易策略
看财务报表时,在关注每股收益的同时,必须看应计项目的多少,这才是反应一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应计项目少、卖空应计项目多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
应计项目=应收账款一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盈利质量越差;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综上,应计项目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应的是盈利水平、应计项目反应的是盈利质量。
5、盈余公告后漂移
好消息使股价上涨、坏消息使股价下跌,可以根据公布消息后进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经被提前预知,没有提起预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但是因为在中国,好消息都会提前泄露,所以该策略并不适用于A股。
Ⅵ 投顾考试心理账户影响
我们在投资市场中常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对于连续下跌的股票往往不愿意“割肉”,而对于盈利的股票则通常不舍得“止盈”。
在面对账面不断亏损的时候,我们常以账面浮亏来安慰自己,然后选择继续持有,等待回本的那天,因为此时的“割肉”所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继续持有下跌的痛苦,而在账面盈利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是“意外之财”,即使是回调也能接受,万一继续上涨了呢?
这种心理活动就是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乍得·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因为此时的我们是将浮亏和浮盈的资金分别放置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就以塞勒教授的实验为例。
假如你已经花了200元买了张音乐会门票,但正要入场检票时,发现那张门票丢了。现在想看音乐会就必须重新买票,你会买吗?
塞勒找了200人来调查,其中只有46%的人选择会再买一张门票。于是塞勒换了一种问法。假如现在你要去音乐会欣赏音乐表演,但就在你打算买票时,发现你钱包里少了200元现金。现在想参加音乐会就必须再拿出200元现金来买票,你会买吗?
这次调查中居然有88%的人选择会再买一张音乐会门票。
无论是先丢钱还是先丢票,其花费的金钱同样是400元,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少了400元的情况,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一样呢?这反映的其实就是心理账户的问题。
因为大家把现金和音乐会的门票放置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即现金账户里是有400元的,而音乐会账户里的预算和支出是有200元的。
Ⅶ 心理账户
昨天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中听到徐远教授说到一个词--“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以前在我的操作系统里是没有的。昨天的内容讲的是行为金融学。可我却深深被这个“心理账户”吸引住了。于是有了如下的资料查阅、思考及践行。
网络中解释如下: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春节期间你和朋友打麻将赢了500元,这个时候你会花500元和朋友胡吃海喝一顿,而这500块可能是你平时根本就不舍得花费的数额。你之所以这么做而且没有任何不舍,是因为你在心中进行了心理账户的划分。在你心中你平时辛苦挣来的500元和你打麻将得来的500元是不一样的。实际上这是不符合理性分析的。从价值角度来说,这两个500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都可以用来买一样的东西,价值也是相等的。
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已经有了“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你知道了它。它又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常见的心理账户有哪些?知道了它我们可以避免哪些坑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呢?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一般来说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1、意外惊喜所得账户。 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例如文中开头的例子,辛苦挣来的500和你打麻将赢来的500元在人我的心理账户是不一样的。
2、亲情账户。 你看中一支DIOR的口红,一直忍着不舍得买,你的老公在情人节的时候买来送给你了,你也在他生日的时候买了一部最新的IPHONE X给他。两个人的幸福指数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彼此都没有不舍得花的感觉。这是因为你把这笔资金划分到了你心理账户中的亲情账户里面。
3、整钱账户。 理论上分析我们的投资是要看综合回报率的,但在我们心理账户中我们会关注某一支股票是否上涨或下跌,最终做出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的投资决策。你年底的时候给父母两万块钱,本想老两口好好的花一下,结果他们一分都没舍得花全部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4、零钱账户。 一次性掏一笔8000元买一个苹果手机你可能会犹豫不决。但是招商银行的分期购机每个月支付666.66元却可以让你马上做出购机决策。666.66*12不是也刚好是8000元吗?你有一百块钱不打散的时候你的购物欲望都会变低,一旦打散,今天买瓶饮料明天买个小零嘴,不经意中就把钱给花光了。
我们认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带来非理性的效应。也很清楚钱是等价的,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和不同数额的收入一视同仁,做出一致决策。但我们实际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据说这也是实际账户与心理账户之间一个绕不开的坑。
既然绕不开这个坑,我们就提炼一下心理账户的正面用途。以下再举几个可以提高幸福指数避免掉坑的几个运用,加深你对心理账户的认识。
1、孝敬父母的钱分期支付。 春节期间很多子女出手阔绰的一次性拿成千上万的钱孝敬父母。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数额分开在每个月或者平时的一些小节日给到你你母,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使用这笔费用。你细细想想,如果你每个月有800或1000的零花钱,也许你就会花掉它,但你一次性有一万元时,你基本不会花而是存起来或用于其他投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的。
2、投资需要理性,启用弹窗机制判断我们是否在用心理账户做决策? 我们认识了心理账户在投资领域会使我们提前套现和延缓止损。那我们就要成长自己,用理性分析我们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回报率。不要被心理账户左右了投资决策。
3、面对分期消费回归理性分析。 现在网络消费到处可见分期消费,有的甚至不用利息,如上面提到的招行分期购买苹果手机。如果是真的需要,分期付款消费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由于我们自己心理账户也容易提前消费或者是过度消费。所以我们要回归理性消费。
以上是我昨天晚上认识到“心理账户”存在,根据老师的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短浅理解。更多应用欢迎战友们一起讨论与分享。
Ⅷ 心理账户给管理者哪些启示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取舍。说的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特征。
可见,心理账户对于理财,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帮手,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心理上事先把这些钱归入了不同的账户,他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
可是如果把心理账户和决策联系起来,恐怕谁都会清楚它的危害,因为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
(8)心理账户对股票市场扩展阅读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
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所以这两个账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人们并不能从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当原来的账面亏损不小心成了实际亏损之后,那个股票的账面亏损账户在心里就以最终亏损的状态关闭了。人们一般不能把账户再往回拨,也就是从实际亏损账户再回拨到账面亏损账户。
心理账户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决策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Ⅸ 什么是心理账户它是如何发生的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为了心理上的安慰,会人为地提高账户预期收益的行为,具体就是偏好盈利而厌恶损失的过程。比如人们习惯将亏损的股票迟迟留在账上,而将盈利的股票过早地进行了结,这就是为什么套了守得住,赚了反而守不住了,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Ⅹ 心理账户在投资中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持有等于买入吗
心理账户是平衡得失的心理架构,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持有等于买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