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买了美国外债,人民币汇率上升收益会怎么样
收益率或持续上升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面对通胀攀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上周上升35BP(基点),3月以来十几个交易日上升了60BP,美债收益率上升速度远超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幅度。
吴照银指出,按照美国今年还要加息6次、明年加息4次计算,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未来一年半时间将会上升到2.75%-3%。对比历史上联邦基准利率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大概在今年底明年初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会上升到3%以上。届时,中美利差持平甚至倒挂。
“中美利差在逐渐收窄的过程中,国际资本会从中国资本市场撤出。去年流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超过2万亿元(自从彭博巴克莱指数将中国债券纳入以后,外资流入加快),通过北向资金进入到A股的外资超过4400亿元。”吴照银分析称,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以后,外资撤出,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中国的股债市场承压。
近日,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发表的机构观点指出,从历史上看,美联储多次成功在不引起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收紧政策。而债市已反映经济增长放缓风险上升,如果美联储以接近市场预计的步伐加息,并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对经济无疑造成了“逆风”。
美联储可以选择放慢加息步伐,以满足两大目标——就业最大化及价格稳定。虽然美联储愿意将利率推入限制性区间,但这不表示对政策收紧或战事等经济不利因素置若罔闻,央行料将因应增长放缓情况来调整紧缩的步伐。
瑞银认为,现在难以判断美联储无法在不破坏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为通胀降温,因此,股市年内继续走高可期。但鉴于不确定性增加,可以通过对不同板块持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总体股票进行中性配置。投资者也应为利率上升做好准备,包括考虑价值及金融板块,因为它们一般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跑赢市场。
人民币有升值潜力
“上周油价不知不觉地摸上了110美元/桶,美联储货币收缩非常缓慢,比较美国的货币供给与油价的关系,本轮油价创历史新高是大概率事件,即油价本轮大概率会升到150美元/桶上方。”吴照银指出,油价的快速上涨带动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上涨,农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美国CPI涨幅在2月的7.9%之后还会继续创新高。
3月29日,瑞银CIO发表最新机构观点指出,人民币兑美元从2月末6.30附近,到近日调整至6.37左右。在地缘政治风险高企、中美国债收益率差距收窄、美元广泛走强的背景下,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将见顶,二季度主要在6.40至6.45区间震荡。
瑞银认为,投资者应继续为人民币多头头寸进行对冲,但相对于欧元、瑞郎或日元,人民币还是具有升值的潜力。
此外,可以看到,随着中美利率走向分化,中国的国债收益率优势正在收窄,特别是年初时2年期国债收益率差还超过150个基点,但现在几乎消失。“未来几个月,相关套利活动可能进一步减少,但由于两国的实际利差仍大,这对人民币形成支撑。”瑞银表示。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中国加大政策刺激的力度,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或将见顶。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盈余逆转,但其下半年经常账户余额还是有望保持强劲的势头。
瑞银认为,当前地缘政治局势仍然紧张,是中国股票面临的风险之一。
综上所述,瑞银估计,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主要在6.40至6.45区间波动。不过,以贸易加权计算的人民币汇率有望进一步上行,只是潜在的涨幅不大,并可能在下半年见顶。
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渣打银行财富管理部全球主管Marc Van de Walle近日指出,从与客户的谈话来看,今年年初市场最大的关切是通货膨胀,而近期的事件令能源价格飙升,更是放大了上述关切。
Marc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投资者的第一本能就是将资金撤出市场。事实上,年初以来的种种客户行动表明,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上风。然而,面对当前的时局,切不可忘记长期投资原则,它们是从过去数十年的金融史中总结出来的。
Marc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如果真的担心通货膨胀,长期投资者最糟糕的选择就是清空股票仓位或私募类资产,因为这些是可能在未来十年抵御通货膨胀的主要资产。
“预计未来数年股票和私募资产将能继续很好地对冲通胀。”Marc指出,其次,金融市场上投资的时间跨度越长,对预期结果就越有信心——人们对于未来12个月的投资回报预测通常很不一样,范围很宽,但长期回报预期通常较为类似。
另一方面,Marc认为,今后的投资回报可能低于过去十年。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专注于建立以全球股票和私人市场资产为中心的基础配置就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股票市场的短期走软,或许应该被当作适时增加股票敞口的机会。
“仍然有太多的客户持有过多现金或过于依赖债券投资。如此持续下去,连同储蓄不足的情况,我相信将是导致人们因通货膨胀而丧失购买力且无法实现财务目标的主要因素。”Marc表示。
同时,如果投资者热衷于短期投机,那么应该将这部分交易限定在整体投资组合中较小的部分。Marc认为,这种全面的投资方法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在国际局势的变幻、通胀的起伏,以及人生的波折中,可以帮助投资者免受冲击,保持财务稳健。
② 外资入市是大势所趋吗
境外投资者很关注人民币未来的利率和汇率走向。相关报告认为,境外投资者在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时,主要目的是追求收益,即考虑中外利差相对收益和汇兑损益之后的综合回报。
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分别为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JP摩根全球新兴市场债券指数、花旗全球主权债券指数。2018年3月,彭博宣布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债券纳入指数将从2019年4月开始,用时20个月分步完成。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花旗债券指数和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指数也表示考虑将人民币债券纳入统计范围。
③ 美联储taper对股市的影响有哪些
美联储Taper不是卖出央行已持有的债券,只是影响相关债券的供应。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债市,还会影响股市。
1、美联储Taper对美国债市的影响
投资者开始抛售债券,导致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预计美元指数将延续走强。从上一轮加息阶段美债整体收益率走势来看,加息预期也会导致美债收益率上升,但正式进入加息流程后,美债反而会阶段性回落。
2、美联储Taper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美联储Taper提高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可能不利于美股的上涨。在整个Taper过程,乃至加息前,美股仍可能面临短期的阶段性调整。当前美股估值水平较高,市场对流动性的敏感性会更高,流动性紧缩可能容易带来阶段性调整。
(3)彭博巴克莱长期债券股票趋势扩展阅读:
Taper对中国的溢出效应
2014年1月至10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累计收窄约30BPs至1.4%,但整体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外资净流入的月均规模为365亿元。此后,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中美货币政策走向出现明显分歧,中美利差持续收窄并于2015年12月降至最低点55BPs,相应境外资金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2020年以来,由于中国疫情防控积极有效,经济修复进程快于其他国家,吸引外资大量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月均净流入规模达到1800亿元。
三季度随着美联储政策转向预期升温,资本流入规模较前期明显下降。6月与8月的外资净流入规模分别为717亿元和37亿元,7月净流出2378亿元。9月外资净流入规模回升至1330亿元,但仍低于202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外资流入规模下降的主因在于6月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由160BPs降至约130BPs,同时美元指数震荡走强,A股波动加剧,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较前一阶段有所下滑。
不过,中美利差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加之中国债券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国债先后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有望吸引千亿美元级别的被动增量资金及更多主动配置资金流入人民币债券市场。因债市资金体量大于股市,有望发挥稳定器的作用。预计Taper导致资金外流的压力有限、风险可控。
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重点依据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制定货币政策,美联储政策转向不会直接引发国内政策的跟随。
2014年,美联储实施Taper至重启加息期间,人民银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美两国政策取向出现阶段性分化。2014-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形势向好,总需求显着改善,美联储逐步退出宽松政策并于2015年年末启动加息。当时中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维持宽松,2014-2015年,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由4.10%下调至2.25%,人民银行累计6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实施4次降准。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调整。2015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4936,较2014年年末贬值5.77%。
④ 什么是资管新规它对金融行业有哪些影响呢
资管新规全名《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于去年11月发布。简单来说,宏观层面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中观层面关系到百亿元规模的资管行业;微观层面关系到万千家机构未来生存转型之道,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终奖能拿多少。
有保险资管人士点评,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险资管列入资管行业,使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在同一起点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改善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
保险行业可以跳过银行、直接赚取利差收益,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
对信托行业,迎来刚性转型期主动管理成大方向
在降杠杆、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托业难免经历转型的“阵痛”,但就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对行业发展是利好。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认为,资管新规对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监管环境下,信托转型不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托业实际已经全面进入刚性转型期,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今年注定会成为信托公司刚性转型元年,任何冲规模、做通道的动作都可能是踩红线的动作,靠通道业务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的信托业面临着行业收入增长放缓、信托报酬率下滑的挑战。
⑤ 中国3月减持美债152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3月减持美债152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一、我们减持美债,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其实我们在减持美债储备稳定本国汇率,这通常是遭遇资金流出压力国家的选择之一。要知道我们中国持有可是一万亿多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务,我们要是拼命的抛售,换回来的美元怎么处理也是个巨大的问题。况且美债是我们中国持有量最多的外汇储备,其实我们的实际收率的上升会导致逐利的资本从银行存款和同业拆借市场流入债市,使这两个市场的资金变得匮乏,实际利率上升,然后带动贷款利率上升,货币供给减少的效应因此在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扩展开来。说白了我们减持美债直接就可以导致美债收益率大涨股市大跌。
⑥ 近年来中国资管市场发展怎么样
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是资管行业的变革之年。监管体制重大改革纷纷落地,重塑资管行业产业链。金融业对外开放重重加码,内资资管外部强敌环伺,大资管时代即将终结吗?
答案恰恰相反。大资管的“大”,绝不是仅指规模大,更多样的产品、更多元的参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大资管。大时代的“大”,绝不是金融系统空转的自繁荣,而必须回归资管本质、服务实体经济。大资管时代并未结束,而是破而后立,返璞归真。
监管体制重大改革,重塑资管产业链
1、1、行业规模平稳维持124万亿元。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落地,作为首部由多部门联合起草、对大资管行业进行统一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推出拉开了统一监管的大幕。随后,一系列配套文件接连出台。
由于市场预期充分,资管规模保持稳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约124.03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截止2018年5月,其他截止2018年6月),较2017年底仅略有回落。预计2020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与一般家庭的可投资资产总额将分别达到97万亿元与102万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1.5万亿的增量。
通道、刚兑、资金池等业务较多的机构规模持续下降,如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专户、期货资管,而主动管理业务较多的保险资管、公募、私募基金规模仍保持增长,银行理财规模整体企稳回升。
2018年全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新时代新格局,全产业链重塑
(1)资产端:非标受限,标准化资产迎来长期发展机遇。资管新规下,未来机构将增加主动管理业务,减少通道业务,从非标资产向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转化将成为长期趋势,对股票和非上市股权投资的长期需求也会逐渐增加,回表过程也将带来贷款的增加。
同时,将非标转成标准化资产也是大势所趋,无论表内外非标都有转换成标准化资产的需求,公募ABS、信贷资产流转迎来发展机遇。
(2)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产业链战略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资管牌照红利褪去,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机构,要思考如何做净值型产品;以非标为主要业务的机构要思考非标严格受限之后的新方向;而业务本身不受冲击的机构,也要思考如何面对更严酷的竞争环境。
所有思考都是资管机构回归商业本质之后,对自身战略定位的再审视。
从海外成熟经验来看,
“大而全”的行业巨头通常是早期具备资金端优势的银行系资管(如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等),或资产端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如贝莱德等),“小而美”的精品型机构则更为多元,涉及的资产类别或者策略相对单一,多为在特定领域维持高业绩并收取高管理费和业绩分红(如桥水、德明信、KKR等)。
也就是说,资管机构根据不同的战略定位,打造专有核心竞争力等。
(3)资管产品:消除中间冗杂的套利链条,严控风险
市场环境的变迁无一例外会直接反应到资管产品上。未来资管产品的设计需将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严控风险的基本原则,消除中间冗杂的套利链条,减少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信用错配,严控杠杆率等。
(4)资金端:资金端需求剧烈分化
打破刚性兑付之后,客户需要承担资产本身的风险,对产品未来走势的预期、流动性预期、风险预期、财富规划等均将纳入为决策要素,资金端将开始更加剧烈的需求分化。资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跟进产品结构调整。已开始募集的养老目标基金,实际正是公募基金应对资金需求分化的率先布局。
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资管正式入局国际竞争
1、改革开放40周年,金融业对外开放再加码。2018年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式进入快车道。
2、市场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成熟
(1)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配置效率。2018年A股市场对外开放放松QFII 和RQFII松绑、互联互通南北向单日额度扩大4
倍、时隔三年重启新增QDII 额度和QDLP 额度和RQDII
业务、CDR发行制度、放开外国个人投资A股限制等,乃至可期的沪伦通、入富时指数等,外资参与的灵活度和额度均在不断提高。
目前外资持股比例大约在3%左右,比例不高,但是增速很快,在A股市场情绪极度低迷的行情下,外资的不断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债券市场也是一样,可参与的投资范围也日益丰富,银行间债市已经基本全面向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交易所债券市场除信用债质押式回购之外,国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均已全面放开。2018年3月,彭博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
对外开放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结构的带来优化,重塑了市场估值体系,进而提升市场配置效率。
(2)资管市场对外开放:更多元的参与者,更激烈的竞争
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开放的决心,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入场布局。
据基金业协会备案显示,截至7月底,已有桥水、元盛、安中、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毕盛14家全球知名外资机构获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牌照,共发行产品18只,相信未来还会引入更多国际知名机构。
除私募以外,截止2018年5月,工银安盛资管获批,成为第一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已有3家外资机构(瑞士银行、野村证券、摩根大通)向证监会递交了控股券商的申请,法兴银行也计划成立持股51%的合资券商。
外资机构入场,将促进资管市场结构多层次发展,丰富资管产品线,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提升市场活力。但要撼动内资龙头的地位并不容易,内资机构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学习实际是相互的。
变革之年,迎接真正的大资管时代
对比美国,我国资管机构的渗透率都显着偏低。以工商银行为例,中国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占总体个人财富43%,而工行私行客户资产规模占整体零售客户资产规模比例仅10%,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过去,资管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伪”资管产品,事实上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平竞争环境,也积累了极大的金融风险。
2018年,大资管时代并未结束,而是换场,破而后立,返璞归真,2019年,大资管将迎来真正意义的大时代!
⑦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持续加码中国资产,从商业的角度如何解读此举
《前不久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发布了一份的内部报告,标题很直白,叫做“向中国资产的转向正开始”,核心观点是,中国资产市场已显示出各种改善迹象,全球投资者应该买入中国资产了。
⑧ 全球债券市场已经开始发出通胀风险信号
全球各地部分债券市场已经开始发出通胀风险将长期存在的信号,尽管很少有人预期物价会立即上涨。
为缓解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采取的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以及全球央行独立性正在减弱的迹象,令通胀担忧一直存在。这是信贷市场的一个因素,近几个月来,对通胀预期更为敏感的长期债券已经滞后,一改之前跑赢的表现。
根据彭博巴克莱指数,在美国,十年以上到期的投资级公司债上个月表现不及短期债券,8月份在所有期限债券中跌幅最大。在期权市场上,自2月以来,对冲未来五年通胀率超过2%的成本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
在亚洲,截至9月的两个月内,到期期限超过10年的以美元计价的公司证券表现最差。
即使随着疫情大流行的蔓延,将迎来价格上涨新时代的持续经济复苏也不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一些押注通胀的热门交易虽在夏季表现良好,但眼下已开始撤消,成长股下跌,黄金涨势遇阻。但是对于信贷投资者而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最终的经济复苏将逐渐重燃价格上涨。
“我们认为最糟糕的价格下跌已经过去了,随着经济开始重新开放,一些与新冠冲击有关的破坏现在已经缓解。”摩根资产管理全球多资产策略师Sylvia Sheng称,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在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的推动下,存在高通胀的风险。
“与名义债券相比,我们更青睐美国通胀保值国债。”
贝莱德预计,随着全球生产成本上涨,美联储允许物价上涨超过目标,以及保持低利率的政治压力加剧,通胀将在中期加速增长。根据上个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从2025年到2030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将平均增长2.5%至3%。
美国央行和全球许多货币当局决心推动通胀率从他们认为危险的低水平上升。
本文源自友财网
⑨ 国债年报: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摘 要:
2020年年末的时候,我们对于2021年国债市场的看法是,“国内将进入新一轮利率周期的牛市阶段”。站在2021年年尾,回头来看,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在年内坚持这个观点其实还是需要非常大的定力的,尤其是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速处于高位、下半年海外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工业品领域通胀压力巨大、三四季度政府债券集中发行等等,均对市场预期形成较大影响,这也体现出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对于2022年国债市场的判断,我们用王安石的诗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来形容。因为2021年债市不同于往年,虽然全年是牛市,但是年内颇有些“青山缭绕疑无路”的感觉,但随着行情一步步走出来,2022年的行情可以说是“忽见千帆隐映来”了。
2021年国债价格波动上行,市场收益率逐步走低,市场由前一年的熊市逐步进入牛市阶段。从利率周期来看,2021年一季度末国内开启新一轮利率周期的牛市阶段,随着国内经济同比增速以及实际增长共振下行,国内货币条件与信用条件逐步放松,虽然供需错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2021年工业品价格大涨对市场形成较大通胀压力,但经济增长逐步边际下行的情况下,国债市场牛市行情并未受阻。从一轮利率周期持续时间来看,国债牛市行情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经济增长前低后高,上半年房地产对经济将继续形成负面拉动,但年中开始下半年基建与地产将相继回升,因此,2022年上半年国债仍处于配置的黄金期。
回顾年内债市运行,可以将市场划分为七个阶段:1-2月份市场收益率创下年内高位,国债期货价格达到完成筑底;3-5月份经济越过高点后边际下行趋势更加明显,前期连续大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调整,通胀预期随之降温,从而对债市形成利好,国债期货价格流畅上行。6月份市场迎来一轮调整行情,期间公布的国内经济数据保持高位,大宗商品上涨所导致的工业品通胀压力依然严峻,市场收益率阶段回升。6-8月份国债期货价格迎来一轮主升浪。受国内经济数据边际放缓、央行调降存准率、利率债发行滞后、大宗商品高位分化等因素的集中利多下,国债期货价格大幅走高。8-9月份政府债券发行压力有所增加,叠加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处于高位,国债期货进入高位震荡。10月初,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海外收益率普遍回升等因素对债市形成压力,国债期货进入阶段性调整。10月中以后,债市面临的经济与政策环境逐步转向友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策稳增长预期提升,国内信用条件和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宽松,经济与政策条件有利于国债牛市延续。
从债券市场发行与融资来看,2021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为分散,政府债券发行对市场冲击较低。2022年国债到期规模5.15万亿,在赤字率维持3%左右水平的情况下,国债市场新增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以上,总发行规模在8万亿以上。在稳增长的需求之下,政府债券发行将会前置。需求层面,2022年市场信用分层将推动利率品种以及高信用等级资产配置需求。另外,在国内经济增速缓慢下移,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保险、基金以及海外机构配置热情仍将保持高位。
从国内外市场相对估值价值来看,2021年主要经济体多处于复苏过程中,随着通胀压力持续于高位运行,主要央行货币政策也相继开启正常化的进程。在经济回升、物价上行、政策转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海外国债收益率低位回升。随着国内外利差收缩,海外债市收益率波动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将不断加大,如果海外收益率回升使得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水平缩窄至100BP安全利差附近,则会对国内债券市场和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国内收益率水平仍有较高的安全垫,海外债市收益率回升以及货币政策变化对我国国债收益率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外资配置上,截止2021年11月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量已经连续第36个月增加,这与国内债市的相对吸引力和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关系密切。2021年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继续提升,2021年10月29日富时罗素公司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已经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富时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相继纳入。另外,债券通“南向通”于2021年9月24日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再次迈出重要一步。中国债券与全球主要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和高收益率将继续吸引海外主动和被动资金加大配置力度。
本文源自方正中期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