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股市存在的四大问题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三大的严重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在20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当下中国股票市场正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困局,被边缘化日益显现,集中表现为资源的错配上。
第一,市场资金的严重错配。
企业本来只要募足一个亿资金足矣,在投行的精心包装下,一下子圈进了10个亿,钱多得没处花,于是公司买楼买车,购买理财产品等等。而大股东面对巨额财富,“上市”后急忙高价套现。近十年来的股市,一批企业老板圆了富豪梦,但投资者难以从中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面对一个疲弱的股市,巨额民间资金找不到出口,于是炒楼,炒商品,资金在体外循环与空转。
第二,公司治理方式的错配。
大股东一股独大,外部投资者难以发挥作用,独立董事成摆设。特别是家族型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失。不少公司利用大股东和控股股东优势地位来侵害中小股东和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筹资与投资的错配。
产业证券市场应成为筹资者与投资者利益共沾的市场,但过往市场的天平偏向融资者,投资者只能选择逃离,筹资也难以为继,IPO一次又一次被迫暂停。
显然,中国资本市场种种弊端,其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主导了市场,无论从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还是外部环境来看,都没有真正的市场化。所以改革迫在眉睫。
最大的问题:股市有风险!官员应远离!
B. 中国现在的股票市场上存在哪些问题
一、指导思想
就我的理解,西方的股票市场是老百姓(投资者)发展起来的,然后才有政府介入;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催生的,甚至是政府生出来的。所以,西方的股票市场无所谓什么指导思想,只有赚钱的思想。每人都想赚钱,交易就做成了;而中国的股票市场既然是在政府的操纵下发展的,指导思想就特别重要。
到目前为止,中国发展股票市场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帮国有企业解困。我想,是不是至少应该换个说法,说是帮助国有企业实现民营化,这比说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好一点。帮助国有企业解困,是怎么让老百姓的钱流到最困难的国有企业;而帮助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怎么使国有企业转到最能经营好它的人手里。这就是不同的指导思想。
二、证监会的两项功能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先生说,证监会专门防止骗子。这讲得很好。证监会就是干这个事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叫作保护投资者免受上市公司经理的欺骗。但实际上证监会的用处不是这样。因为实际工作中,证监会的主要作用还是帮助国有企业解困,即怎么使钱流向困难的国有企业。到了1999年,证监会又增加了第二个功能,就是帮助提高社会总需求。去年要保GDP增长,怎么保呢?就是刺激投资需求或者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怎么上去呢?有人出主意,股票市场越热,大家收入预期就好,消费就可以上去。
暂不谈这个逻辑对与不对,在证监会承担着这两个功能的情况下,怎么抓骗子?根本没办法。保护投资者,谈何容易!
三、产权问题
中国的上市公司主要由国家控制,由国家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这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企业不会注意信誉机制(reputation)。
当博弈是可以重复的时候,博弈者才会注意声誉。而国有企业的问题是使得每个人都在玩一次性博弈——明天谁当总经理谁也不知道,我干嘛不在今天捞一把?
资本市场之所以在西方能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骗人的钱骗一次可以,骗两次也许行,骗三次就很难了,所以,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你要特别注意声誉。但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只要在任期内能捞到一把钱,以后这个企业能不能再融到资,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
第二,不可能从法律上保护投资者。
以关联交易为例。在现有国有企业制度下,不可能制止关联交易。大家知道,关联交易是根据交易者定义的,而不是根据业务定义的。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都是一个,因此国有企业间的所有交易都是关联交易。比如说,一个高科技企业上市了,融了几个亿,然后政府发现,别处有个低科技企业处于困境,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于是政府说,你把它兼并了吧。这就是关联交易。如果产权制度不改革,关联交易的现象是不可能解决的。香港的上市规则规定,关联交易需要小股东审批,把这一点拿到内地来,恐怕小股东们日夜审批都批不过来。
第三,如果产权问题不解决的话,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就会非常严重。
为什么国有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说“内耗”这么严重?主要是产权问题,因为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掌握这个企业但并不持有这个企业的股份,只有拿到控制权才会有实际利益,所以大家就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斗争,把精力主要用于权力斗争而不是生产性的投资和生产性的努力上。上市公司当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权力斗争在西方的上市公司中也存在,但常常是改进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干得不好,就会被人推翻。中国上市公司的斗争可能是搞垮企业的一种措施。
第四,股票市场的游戏规则没法制定出来。
中国许多有关上市公司的条例在制订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企业的前身一般是国有企业,所以制订出许多特殊的约束性条款。比如说,有一个规定是,只有三年赢利的企业才能够上市。这相当于说,只能卖好看的西红柿,长得不好看的就不能卖。这没有道理。讲道理的做法是,只要信息披露是真实的,谁想上市谁就可以上市。
此外,还有一系列因担心所谓国有资产流失而作出的规定。其实,什么叫资产流失?如果是公开叫卖,谁出价格高谁拿走,那么哪怕只出一块钱,也不能叫流失。但是,由于企业是国有的,如果不遵守某种硬性规则的话,就将真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大量的规则就出台了。规定注册企业时无形资产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这样一来,如果私营企业真要上市的话,一定会感到特别累。这些规则并不是根据它的情况制定的,但是它还必须走这个程序。
四、地方股票市场
西方的股票市场是从地方到集中。集中的股票市场有前提:法律体系要更为完善,信息的传输要更为畅通。如果这些做不到的话,要追求建立一个全国的股票市场,而且认为地方的股票市场更混乱,至少在理论上讲不通。
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传输不畅通,理性的借贷者只会把钱借给认识的人、村里的人、周围的人。而现在的规定相当于说,村里的人不能互相借钱,要借钱的话,广东的人必须借给陕西那边的不认识的人,这才是国家应该允许的,这个道理完全反了。正因为我们国家法律不健全,信息传输扭曲得太厉害,所以应该是出钱的人和花钱的人离得更近一点。如果我买了你的股票,那么我至少还有机会看看你是不是已经垮了。现在的情况正相反,有好多企业已经成烂泥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报纸上还宣传它是好企业,这样才真正造成金融危机。
五、经理、股东与职业道德
经理和股东是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经理作为代理人,对股东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就是诚信(fidelity)。诚信如何在法律上得到保证?对中国的法律队伍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英国公司法的整个现代制度是从最原始的信托法(trust law)走过来的。英国人所自豪的对法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发展了信托(trust)这个概念。而我们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法官、律师对trust的文化背景、案例都没有足够的积累。对于中国有没有一个能够保护资本市场的真正的法律队伍这个问题,我是存疑的。
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与此相关。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在表面是一个道德问题,实则是一个制度问题。经理其实是“保姆”,但现在被认为是“老板”,而且他自己也觉得是。其实不然,好比一个保姆,主人不在,保姆就觉得自己是主人了。从长远来看,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本市场,简单地说,就是把你的钱交给别人花,别人用。如果你对用钱的人的道德没有基本信赖的话,你怎么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用?
职业道德问题不仅是经理的问题。假设在一个企业里面,总经理持有10%的股,如果他为了这部分股权损害企业利益的话,是违法的。但是在国有企业里,假如一个国有企业有200个工人,所有者说要卖掉这个企业,但200个工人不同意卖这个企业,这却并不被认为是违法的。这没有道理。因为这企业是全国12亿人的,200个工人只占了其中的那百分之零点零几,难道就能决定这个企业的命运?就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阻碍这个企业的出卖?这应该是违法的。■
C. 现在的股票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目前a股市场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资源的倾向性配置,a股市场逐渐失去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中国股票改革成功的一个脚注,就是不需要再提市值、开户数量和证券化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有意地集中在银行、证券、房地产和矿业公司。随着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即将回归,a股市场将有13家上市银行公司,占市场近一半。
中国经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恰恰相反,大公司继续享有另一种垄断地位。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倒卖资源来赚取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私人投资受到抑制,需要资金和具有一流生产力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融资,良好的企业DNA也随之丧失。中国资本市场上市资源的垄断性质,以及人为抬高蓝筹股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长期以来都表明,这不是一个成熟的竞争市场。改变这种局面,管理层有必要尽快打破上市资源和公司债券发行的隐性垄断,从计划到实践多层次资本市场,避免重犯创业板资源垄断的错误。
D. 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这么大的事就悬赏30分?
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政策左右市场。依照公司质量评判的话现在是高位,以六千点为坐标现在是低位。
存在的问题:这是和社会的问题同样有法不依,上市公司肆意造假(财务造假,募集资金项目造假,只要有利上市公司什么都可以造假),圈钱。证监会查处力度不够。证监会顾名思义监督的会可是它任务却在帮助公司上市圈钱。
原因分析: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腐败。最早的上市公司上市要靠关系才能上市,上市之初就与各级官员达成共识大家把募集的资金慢慢分掉,之后的上市公司是企业缺钱地方政府把不良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由股民买单。现在更加猖狂(万福生科)造假上市居然顺利通过层层审批。
具体原因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是市场不公平意识体现,股民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自然迟早要赔钱,一代一代股民前赴后继的来到这个市场最后留下一副尸骨。一个投资市场投资不能得到回报那它迟早要走向灭亡,市场都要灭亡了你还来这里不是自寻死路?
E. 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多空对决牵动股市神经多个纬度看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 吴祖尧
■ 主要观点一: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唯一症结,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从此向好。中国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国股市也有民营企业,但是这些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并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会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会有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权益,即使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也出了安然事件。
■ 主要观点二: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问题,已不能简单地当个案来处理了,我们必须反思发行上市制度。当前上市公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必然要带来投资者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上的调整。仅仅凭借财务数据和业绩预期选股已不够,即使我们能够甄别出财务报表的真假虚实,即使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出未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我们不能察觉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潜在缺陷,我们仍然无法规避投资风险。
■ 主要观点三:面对新股发行,投资者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A股市场要汲取B股市场和以前STAQ、NET市场的教训,就必须接受新股扩容的现实。与其将当前市场下跌的原因归结于新股发行和询价制,不如说是市场对新发行公司遴选机制的失望。
■ 主要观点四:中国股市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与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匹配;2004年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中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缺陷进一步加重了中国股市的风险。
■ 主要观点五:要增加市场的信心,说难很难,说易也很易。其实核心是要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场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们投资的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投资者还能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所投资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们还担心全流通吗?
降低印花税利好有限
在市场跌破1200点关口后,管理层果断出手,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但是市场的反应却很有分寸,一天上涨,四天下跌,股指再次逼近1200点关口。
其实管理层很清楚,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交易成本太高,印花税问题也并不是市场走弱的根本原因。管理层之所以还选择降低印花税,只是为了表明,管理层仍在关注市场,仍在关心投资者,籍此以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市场似乎并不领情,因为在投资者看来,尽管降低印花税是顺应民意之举,但在当前中国股市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管理层并未推出解决股市的深层次问题的举措,只能说明改革之艰难,稳定市场可打的牌已有限,逢利好减磅成了投资者本能的选择。
辩证看待股权分置问题
很多人将股市走弱的原因归结为股权分置问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不利于形成外部治理机制,不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不利于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是中国股市问题的唯一症结,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股市从此向好。中国股市也有全流通的公司,中国股市也有民营企业,但是这些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并未高人一等。即使股份全流通了,仍然会有上市公司作假,仍然会有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权益,即使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也出了安然事件。对于那些素质差的上市公司,迟早要退市的公司,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只能给大股东再增加一次圈钱的机会,只能再让投资者付出更高的代价。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风险带来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的调整
近期频频暴露的上市公司问题成为市场走弱的重要原因。去年年底的伊利事件和长虹事件,已给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问题更是加速引爆,截止2005年1月25日,在不到20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就有24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山东巨力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被提起诉讼;东北高速巨额银行存款不翼而飞;开开实业总经理在逃,三位高管失踪;深圳机场总经理被拘;山西焦化子公司失踪;利嘉股份被立案调查,等等。这一系列事件说明,中国上市公司除了存在经营风险外,还存在很重要的一个风险就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风险。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问题,已不能简单地当个案来处理了,我们必须反思发行上市制度,尽管有信息披露制,尽管上市公司都建立了“三会”制度,尽管很多上市公司都有独立董事,但是上市公司还是黑幕频繁,这表明形式主义的治理结构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治理机制改善。资本市场不仅没有成为上市公司改善治理机制的平台,反而成了上市公司变坏的染缸,这是因为,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后摆脱了政府行政监管,而资本市场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制度真空和监管真空,如果上市公司的高管缺乏定力,就会出现损害投资者权益的事情。其实我们不能仅仅责怪上 市公司高管人员缺乏道德约束力,关键是我们要从制度上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仅有谴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严厉的司法处罚;仅有事后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事前的预防机制。美国出了一个安然事件便建立了一套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中国上市公司出了这么多问题,又怎么能在制度上无动于衷呢?大庆联谊、银广厦事件问题出了这么长时间了,投资者的补偿问题并未解决,司法制度并未在证券市场建立威信,面对上市公司的种种劣行,投资者只有一声叹息。
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必然要带来投资者投资策略和选股思路上的调整。仅仅凭借财务数据和业绩预期选股已不够,即使我们能够甄别出财务报表的真假虚实,即使我们能够准确预测出未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如果我们不能察觉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果我们不能识别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潜在缺陷,我们仍然无法规避投资风险。这提醒我们,在关注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时候,也必须重视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风险。可是目前我们没有很好的方法能够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风险;或者即使我们能够评价这种风险,我们必须花很高的代价,我们必须作长时间、全方位的调研;或者即使我们能够承担这种代价,能够做出这种评价,我们也需要时间。目前沪深股市中有1370多家上市公司,即使我们只对其中少数公司进行评价,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很难一蹴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素质的反应只能简单化,那就是降低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对上市公司作一个风险折价来处理。这就是中国股市的20倍市盈率不等于美国股市20倍市盈率的道理所在,这也是世界上不同股市的市盈率不可比的原因所在。监管尺度越严,上市公司素质越高的市场,其市盈率应当高一些,反之,市盈率则应低一些。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不合理增加了股市的风险
新股发行也是影响近期市场走势的一个因素。面对新股发行,投资者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新股发行要带来现有股价结构的调整,要分流市场的资金。另一方面投资者明白,如果没有新股发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到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将进一步下降;如果资本市场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资本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政策也不会向证券市场倾斜,中国的股市将会进一步边缘化。A股市场要汲取B股市场和以前STAQ、NET市场的教训,就必须接受新股扩容的现实。
与其将当前市场下跌的原因归结于新股发行和询价制,不如说是市场对新发行公司遴选机制的失望。新股发行暂停半年之后,首批询价制的新股是两只电力股,无论是行业还是公司质地,对投资者并无新意,对资金并无特别吸引力,国内股市上并不缺乏电力股,由此只能导致电力股受压,股市指数下挫;而国内股市还有不少空白行业,却得不到补充;中国经济中有不少高成长的企业,股市却不能吸引其前来上市。中国股市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与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匹配;2004年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中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缺陷进一步加重了中国股市的风险。
市场不缺信心,缺好股票
从股市的开户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市场每天的新增开户数据一直处在低位水平,每天沪深交易所新增开户数量约3000户左右,由于一般一个投资者是同时开一个沪市账户和一个深市账户,因此实际开户人数只有1500人左右,这意味着全国2000多家营业部,平均每家营业每个交易日开户人数不到1人。这表明,场外资金进入股市的数量已微不足道,目前市场运行主要是靠场内已有资金在维持,随着交易成本的消耗,随着上市公司融资的消耗,资金的捉襟见肘,只能导致市场重心的不断下移。
其实,市场从来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信心。2005年以来国债市场逼空式的上涨,已显出场外资金的充裕。资金之所以不进入股市,是因为近四年的熊市没有形成赚钱效应,是因为股市太多的问题让场外资金望而生畏。
要增加市场的信心,说难很难,说易也很易。其实最核心地是要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市场不缺信心,缺的是好股票。如果我们投资的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投资者还能没有信心?如果我们所投资的股票都是物有所值,那我们还担心全流通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指望管理层一次一次出更多的利好政策其实意义不大,对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利好政策是管理层通过制度规范和严格监管,使上市公司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如果中国股市能够培养出几个微软类的企业,投资者自然就有信心了。
F. 分析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太多,而且涉及到下月的重要会议,一些话不能多说。简单说几句:
1、融资问题,证监会以及上层对股市的定位还是融资为主,解决经营困难企业的资金问题,上市的目的就是融资,而不是为投资者考虑。投资者为股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发言权。
2、股指期货问题,股指期货规则要求机构在股市有多少筹码的股票,也必须在期货配置相同数量的空单。也就是套保取值。机构在股市做多,只能在期货下空单,导致期货空单数量一直多于多单数量。对股市这几年的下跌有很大的因素。
3、股市分红,因为股市只是融资的工具,导致上市公司只索取,不回报。分红太少,而且很多上市公司都多年不分红。
4、股息税,也就是分红了还要收税,这个就不多说。
5、除权除息,除权没问题,配股送股后除权没什么问题。除息,分红了,还要除息,除息后股价对应下跌,加上分红的钱才跟除息以前的资金一样。跟分红不分红没多大关系。分红了,股民账户上的钱根本不变。
先说这些,因为敏感时间内,说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