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股市 > 黑石投资持有的中国公司股票

黑石投资持有的中国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2024-01-08 18:01:13

㈠ 你好 我想问您最近出现美国黑石集团证券是真的么 是不是非法集资

一般人所遇到的这类的一般都是冒名搞欺诈的
网上骗人的太多
若是弄个非官方网站甚至博客一堆信息那种肯定假的
基金应该从银行或合法的证券交易所那类的地方购买
Blackstone,在国内通常被叫做“黑石”,也有的译作“百仕通”,是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基金之一。
Blackrock,也可以叫做“黑石”中文翻作“贝莱德”,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投资管理公司。
论区别,可在各公司官网的业务类型中看出。
贝莱德专注的资产管理,可以简单将它视为一家基金公司,投资全球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个种类的标的,在花旗中国可以买到该公司的基金产品。
而黒石的业务包含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但广泛得多,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重组咨询等。
贝莱德的前身为黒石的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后从黒石独立出来而成。

㈡ 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的成长史:私募股权的功与过

这几年在中国金融圈,私募股权PE成了一个热词。据说在北京金融街那里,由于私募股权的话题实在太热门,就连咖啡厅里服务员都耳濡目染,略知一二。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私募市场,成立私募股权公司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又有多少人知道私募股权发展的来龙去脉,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给资本市场扮演什么角色?


不妨把目光投向全球股权私募行业的王者——黑石集团。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跟华尔街动则百年 历史 的老牌金融机构相比,实在是太年轻,但是经过三十年多的起起落落,如今的黑石已经成长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在私募行业呼风唤雨,让无数同行羡慕嫉妒恨。


黑石集团在中国头一回打响名声应该是在2007年6月,当时黑石即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一口气拿出30亿美元买了它10%的股份,到了第二年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黑石股价不断下跌,包括中投在内的投资者都被套的死死的,大家这时候才意识到,黑石上市的时机选的真好啊,正好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原始股东都实现了高位套现。


当然这只是黑石三十多年历程中一个经典的案例而已,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而身处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肯定少不了一翻血雨腥风,黑石集团是如何达到如今的地位?


如今,广义的私募股权已经发展到包含从企业的种子期到企业IPO各阶段的投资,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在黑石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蛛丝马迹。黑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比如:


第一,黑石集团连年高收益的秘诀在哪里?

第二,私募股权公司为什么能挑战传统华尔街的巨头并获得丰厚利润?

第三,私募股权公司究竟是在掠夺资金还是在创造价值?




01 企业买卖盛行,杠杆收购成为新金矿


私募股权的故事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说起,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巨无霸企业,他们帐上又大量现金,闲钱很多,于是纷纷着手发展副业,但到了六十年代潮流变了,投资者不再喜欢业务繁多、大杂烩似的企业集团,他们只能又调整结构,保留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分拆出去卖掉。


买家也有不少,其中有正经做实业的公司,也有的是做专门并购的控股公司,比如1976年成立的KKR,KKR在美国金融圈第一次展露头脚是1978年,当时以3.8亿美元收购了做工业抽水机的乌达耶公司,仅仅十年后,又以313亿美元收购了烟草食品巨头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在收购乌达耶公司之前,几乎没有人听过ç的名字,但就这么一个年轻的小公司,居然一举买下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的收购资金大部分都是借款,而且不需要自身提供任何担保,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少见。


那银行为什么愿意借钱给这些小公司去收购别人呢?


一个原因是有些买家虽然没有钱但是特别擅长管理,如果成功收购,他们就能把公司经营得更好,创造更多的利润,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公司虽然表现不好,主要是受大环境影响,等总体经济形式变好,公司价值也会提高,所以对银行来说并不是赔本买卖。


当然买家也有还不起钱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他们就要把收购的公司抵押给银行,这种收购方式称为杠杆收购,说白了就是借钱收购公司,然后把公司作为抵押,再利用公司创造的的现金流来还本付息,听起来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意味。


KKR能轻易融到巨额资金,这要感谢七十年代后期德崇证券发行的垃圾证券,也就是由信用等级很低的小公司发行的证券,大多数投资者压根瞧不上不愿意买,实际上所谓的垃圾证券早就存在,不过德崇证券却发现垃圾债券同样能带来高收益,还把它发扬光大,最终变成了一种主流的融资方式。正因为如此,KKR这样的小公司才能发行债券融资,收购一个规模大自己几倍的企业实现蛇吞象。


金融圈的人多精明啊,在研究明白了乌达耶收购案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这个杠杆收购简直是一个大金矿,于是效仿KKR的小公司如雨后春笋的冒出来,各大银行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并购团队,就这样美国金融市场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杠杆收购热潮。



02 从雷曼公司出走创立黑石



如果说乌达耶收购案让华尔街意识到了杠杆收购的巨大前景,那么四年后的另一起收购案则有利的证明了杠杆收购是多么的有利可图。


1982年,一家叫韦斯雷的公司用8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并不被看好的吉布森贺卡公司,这笔收购资金里,韦斯雷公司自己只出了100万美元,在收购完成短短16个月之后,韦斯雷公司就卖掉贺卡公司的不动产,并把它运作上市,市值高达2.9亿美元。算一下,假如8000万美元全部是有韦斯雷公司自己出的话,这笔投资收益率是2.5倍,但是由于收购的时候用了80倍杠杆,所以实际收益率高达200倍。


这样惊人的战绩,让老牌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公司里的两个人坐不住了,一个是史蒂夫·施瓦茨曼,韦斯雷公司收购贺卡公司的时候,他是亲眼见证了这笔杠杆收购。另一个是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彼得森,他之前担任过美国的商务部长,彼得森接手雷曼兄弟之后,公司的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直在想办法让它重振往日雄风,庞大的杠杆收购市场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打算重新开展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


什么是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跟我们平时知道的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是一边吸收存款,一边发放贷款,赚的是中间利息差。


而投资银行则主要给公司提供融资收购等等服务,赚的是佣金,有时自己也会做一些证券投资,由于有自营的投资业务,再加上帮公司卖股权卖债券,卖不完的部分要自己消化,所以投资银行必须有充足的后备资金。


但是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不好,彼得森开会说出做投资银行业务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其他高管的一致反对,做杠杆收购的咨询顾问服务是可以,可是要成立自己的杠杆收购团队,没门!


彼得森一腔热情被泼冷水特别失望,毕竟那么多竞争对手,包括高盛、美林都加入了杠杆收购大潮,偏偏雷曼兄弟公司怕这怕那,那么好挣的钱送上门都不要。1983年彼得森主动退让,辞去了董事长的职位。施瓦茨曼也紧随脚步,从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出走。这下没有了束缚的两个人终于有机会尝试一把杠杆收购。


1985年,59岁的彼得森和38岁的施瓦茨曼联手创立公司,专做杠杆收购,公司取名黑石,结合了两位创始人的姓氏,施瓦茨曼在德语是黑的意思,彼得森在希腊语里代表石头。


公司是有了,这对搭档却出师不顺。也难怪,当时像KKR这样的杠杆收购公司已经名声响当当,黑石谁听说过啊,虽然彼得森在华尔街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但是杠杆收购毕竟是半路出家,之前没有任何投资记录和 历史 业绩,大部分投资者都不放心把钱交给黑石,那么他们要如何扭转局面呢?


03 突破重重阻碍,拿下第一个大客户


黑石开业之初只有三个员工,彼得森、施瓦茨曼和一个秘书,公司不仅人少,启动资金也只有40万美元,根本不足以应对投资过程中亏损风险,所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不打算直接拿这笔钱做投资,而是想着用自己在并购方面的专业知识先赚一点咨询费。当然了,做并购咨询服务只是权宜之计,他们更长远的目标是管理并购基金,这样一来,就算是小公司也可以接手大量的资金,假如能够管理一亿美元的基金,每年光是管理费就可拿到150万美元,要是投资做的好,还能收到20%的投资收益,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生意吗?


于是他们定下了一个巨大的目标,设立一个募资10亿美元的基金,要知道,当时的行业霸主KKR也只不过筹集到了不到二十亿美元,如果这个目标成功实现,黑石立马就能跃进收购届前三。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最初募资的时候,黑石四处碰壁,他们给七百多家企业高管写信自荐,却没有生意主动上门,他们亲自上门拜访投资人,却遭受冷遇和白眼。


到1986年冬天,黑石手上管理的资金,只有从纽约人寿保险那里弄来的2500万美元,虽然屡屡失败,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并没有放弃,抱着试试的态度,他们又约了英国保诚集团,为什么是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已经和KKR成功合作了好几次,关系很密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试试呢,因为保诚集团美国分公司的投资总监和彼得森有交情,谈一谈说不定有机会。


让他们又惊又喜的是双方见面谈到还不到十分钟,保诚集团愿意放一亿美元到黑石集团账户,保诚虽然长期跟KKR合作,但是也想多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关系。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开心的合不拢嘴,他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大客户。


但保诚集团也不是那么放心把钱直接交给黑石,而是留了一手,在投资协议里加了不少附加条件,比如按照当时的行业惯例,红利应该是按照项目来分,比如说一亿美元里面的投资有一个三千万的项目赚了三百万,另一个七千万的项目亏了七百万,那即便有一个项目亏了,黑石还是能够分到三百万的20%,也就是60万的红利,但是保诚集团专门改了规矩,说只有整个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高于9%黑石才可以抽取红利,这样一来黑石必须做出真正的业绩才能赚到钱。


所幸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凭借精准老道的投资眼光,屡投屡赚,积累了良好的业绩和口碑。与此同时保诚的入伙,也给黑石招来了更多的生意,如通用 汽车 公司,日本日新证券、三井信托等等都成了黑石的客户。从那以后的黑石总算时来运转,生意越做越大。



04 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

让黑石蓬勃发展



在投资行业,要成功最关键是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少亏钱,二是多赚钱。前者需要严格的风控,后者则需要精准的眼光,黑石集团正是靠着双管齐下,不仅超越了KKR等前辈,也顶住了北极星集团等后来者的冲击,稳坐行业老大的位置。


首先风险控制,这是投资第一要素。


有一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财富的积累是缓慢的,但是要亏得裤子也不剩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甚至因为一个错误葬送一个公司。股神巴菲特也说了,投资有三个要义: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宁可错过,也不要犯错。


黑石采取的就是这种非常谨慎的投资态度,就从公司4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就可以知道。要知道当时彼得森和施瓦兹曼都身价上千万,对并购行业也十分看好,但是依然决定不冒风险,而是小小的投资一把,要是等到40万美元花完,黑石还不能自给自足,那意味着投资失败。


事实证明这种对风险把控是明智的选择,也让黑石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避开了好几个投资陷阱。


比如1987年秋天在募到了六亿美金之后,为了锁定资金把钱放进了股市,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0月第二周股市开始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也开始恶化,还有传言说利率上涨,所有这些都将拖累经济,打击杠杆收购行业。施瓦兹曼非常紧张,他果断在10月15号下达平仓指令,第二天黑石顺利抽出了所有资金,仅仅过了三天就爆发了着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当天美国股市暴跌23%,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次对黑石意义重大,假如当时没有及时平仓,那么新引进的投资者肯定纷纷要求撤资,这对刚刚成立两年的黑石将是灭顶之灾。


在少亏钱的基础上,黑石还努力不赚钱,积极在全美国寻找投资机会,找啊找啊,终于在1988年做成了第一笔收购业务。


当时为了反击恶意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宣布将出售包括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在内的资产,并用所得资金回购股票,经过评估黑石觉得尽管当时钢铁价格不断下跌,但是并不影响运输业务的利润,所以正是一个比较好的收购时点。


于是黑石的几个合伙人马上跟美国钢铁的高管见面洽谈,对于这次资产出售美国钢铁是心有顾虑,他们虽然是想卖掉大部分股权,减少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但又不想失去太多控制权,毕竟钢铁业务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还是要靠铁路和船运,为了安抚对方,黑石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些担忧,给美国钢铁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9年黑石集团与美国钢铁组建合资公司,接管铁路和船舶运输业务,一开始合资公司情况并不好,估值也只有同行业公司的一半,而且6.7亿美元的交易资金里,黑石只出了2%,其余都是银行贷款,但是仅仅不到2年时间,合资公司就基本把债务还完并开始盈利。


到2003年,黑石集团最终把合资公司的股权卖给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时候,收益超过25倍。


彼得森和施瓦兹曼的投资水平真实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所以严格的风控和精准的眼光让黑石的生意蒸蒸日上。不过,黑石不仅业务做得好,人缘也很棒。



05 实施合作伙伴战略,与客户和合伙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和美国钢铁公司的这次合作给黑石集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这不仅是因为黑石把美国钢铁从恶意收购危机中解救出来,同样重要的是注重与被收购企业母公司的共同长期利益,要知道当时市场的很多收购者态度强硬,对收购的资产百般控制, 但是黑石却愿意在手握多数控股权的同时给美国钢铁同等的表决权,这种愿意分权的开放策略和友好态度,让他们赢得了源源不断的业务,更是让他们的业务能力节节攀升,在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强大。


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上钱多资产少,收购价格越来越高,再加上经济形势难以捉摸,过去那种靠把握买卖时机、腾挪资产赚钱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这种情况下收购者们不得不踏踏实实想办法改善企业经营来赚钱,而不是倒买倒卖、快速套利。


在这种大环境下,黑石集团的优势更加凸显,利用合作伙伴战略大大改善了被收购公司的运作效率,创造出投资收益,跟很多的大客户的合作包括时代华纳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了在公司做大做强、业务多元化的过程中,光靠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两人肯定不够,团队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公司要吸引人才一半要么给高薪要么给股份,但这会分散黑石的控制权,怎么办呢?


他们两人一商量, 创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合伙人制度


在吸引到顶尖的人才之后,黑石集团就会成立相应的子公司,并给对方较多的股份,这样一来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保证黑石本身的股权不变。靠这种模式,黑石从华尔街其他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部门挖来了不少人才。


凭着跟客户、和员工的合作伙伴关系,黑石集团业务红火、人脉和谐,可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黑石也又投资失败的时候,又是如何应对呢?



06 顺应行业而变,黑石成为私募行业的

领头羊



1989年黑石集团接连经历了几次投资失败。


当时他们刚刚收购了两个公司,却不巧刚上经济形式恶化,其中一个公司甚至已经频临破产,他们既不能从公司盈利偿还贷款的利息,也不能从银行融到过桥贷款来暂时缓解危机,结果最后收回的资金还不到投入的六分之一。之后黑石又错误投资了股市,短短几个月,损失了十几个点。


一年里投资连连受挫,再这样下去黑石恐怕要名声不保,于是公司建立了更完善的投资审查制度。还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人只要犯一次严重错误就必须出局,哪怕合伙人也不能幸免。


但这些失利也不能全怪项目负责人,毕竟到1990年代杠杆收购的狂潮已经逐渐退去,信贷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德崇证券掌控的垃圾证券也失去了市场,杠杆收购从野蛮生长走向了精细化运营,经过十几年的肆意发展,杠杆收购的名声并不好,为了改变形象收购者们给它安上了一个更好的名字——私募股权。


在那以前私募股权一直指的是对有潜力的年轻公司进行风险资本投资,由于它对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还一度备受赞美,但是从那之后,私募股权基本成了杠杆收购的代名词,世界上的大型私募股权公司基本是七八十年代的杠杆收购者。


就在杠杆收购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老搭档彼得森和施瓦兹曼也分道扬镳了。其实两人在合作之初就没有被看好,两人不管是年龄、性格还是行事风格都相差太远,到了九十年代,黑石集团已经成了气候,一直负责拉人脉和找项目的彼得森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而负责项目执行的施瓦兹曼由于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血,自然就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施瓦兹曼的领导下,黑石先后完成了乐高玩具,杜莎夫人蜡像馆等一系列成功投资,奠定了在业界的统治定位。


与此同时,随着公司元老们纷纷自立门户,新人才不断加入,黑石集团也开辟了新的投资业务,比如债务重组,房地产风险投资,另类资产管理等,幸运的是由于没有跟风做 科技 公司的风险投资,黑石不仅没有受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冲击,反而在市场衰退中捞到了不少兼并重组的机会,在撒拉尼斯等周期性的收购案中大赚一笔。


除了含义有所改变,经过21世纪的私募股权资金的来源也发生了变化,在机构投资者中,企业养老金和政府养老金的比例不断提高,给私募股权带来了大量稳定的长线资金,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集中,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看上私募股权的高收益,想从中分一杯羹,但问题是法律不允许公众直接进行这类投资,于是上市就成了私募股权公司们的新目标。


2007年6月低,黑石集团率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又一次巩固了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到如今以杠杆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行业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它到底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07 价值的创造者还是毁灭者,私募股权的功与过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私募股权只是一小批锐意创新的变革者,如今已经成了比肩高盛等传统华尔街巨头的庞然大物。


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为了联手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证券和美国国际集团甚至还和黑石集团、及其他私募股权公司寻求资金帮助,可是对于私募股权公司的看法,人们褒贬不一,尽管他们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重构公司业务的价值创造者,在大部分人心中,七八十年代留下的掠夺者的形象还是挥之不去。


很多人认为,私募股权在资本市场上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吞并目标,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的遣散员工、肢解公司,把优质资产出售后丢下负债累累的残骸,发了横财以后就扬长而去。《门口野蛮人》讲的就是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的过程,把这种掠夺者的形象展露无疑。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已经为私募股权平了反,比如欧洲议会曾经为美国23年里4701家公司IPO进行研究,发现有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股票表现比其他公司更好,说明私募股权并不会掏空公司的价值,毕竟如果把收购过来的公司榨的连渣都不剩又怎么能转手卖掉赚钱呢?


除此之外私募股权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私募股权能够提供重要资金,帮助那些衰败的陷入困境的公司盘活资产,恢复生机做大做强。 前面提到的乐高玩具、杜莎夫人蜡像馆都是在黑石的帮助下发展成国际性的大企业。


其次,私募股权在收购公司以后,为了甩掉巨大的债务负担,往往会对公司业务进行无情的审视,大刀阔斧的裁员重组,这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失业问题,却能让资金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大于弊。


最后私募股权在挑选收购目标的时候,往往会瞄准那些运营状况糟糕,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企业, 这种策略主要是为了方便他们在收购之后轻易扭转公司状况,提升股价, 这也为那些忽略资本市场的企业管理者们提个醒,增加危机感,迫使他们努力提升公司价值,对股东负责。


总而言之,透过黑石这家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私募股权公司,我们会发现美国的私募股权行业是从疯狂走向冷静,从野蛮走向成熟,而在我国,私募股权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需要积极的约束和引导, 基金管理者们应该发展出自己的投资理念和哲学,注重收购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监管部门也应该吸取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教训,进行严格监管,防止私募股权泛滥,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㈢ 中国有哪些产业被外资控制

惊心动脉,28个主要项目,外资占21个项目。

㈣ 黑石集团终止收购SOHO中国,终止收购的原因是什么

黑石集团终止收购SOHO中国是因为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黑石集团和SOHO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SOHO中国第1次卖身的时候就联系的是黑石集团,但是似乎中国并没有成功将自己的股份卖出去,第2次卖身的时候也失败了,第3次售后中国又一次和黑石集团达成了股份收购的意向,但是因为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而终止。

三、SOHO中国在2021年的业务呈现盈利状态

SOHO中国的主要业务是出租业务。在2021年的时候SOHO中国的业务呈现一个盈利的状态,并且是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财务状况的。但是SOHO中国却一直没有放弃出售自己的股票,一直在寻找能够收购自己的企业,而黑石集团有两次要约。

㈤ 吉利汽车股票代码是多少

截止到2020年12月24日股票代码为0017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部设在杭州,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伦敦出租车等品牌。其中吉利汽车在浙江台州/宁波、湖南湘潭、四川成都、陕西宝鸡、山西晋中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

现有帝豪EC7(A级轿车)、博瑞(B级轿车)、博越(SUV)、帝豪GS(跨界SUV)、远景系、金刚系等10多款整车产品及1.0L-3.5L全系列动力总成产品。



(5)黑石投资持有的中国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吉利汽车集团隶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部位于中国浙江杭州,在浙江台州/宁波、湖南湘潭、四川成都、陕西宝鸡、山西晋中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并在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有海外工厂。

吉利汽车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汽车制造商,立志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吉利汽车集团旗下现拥有吉利汽车品牌、领克品牌和几何品牌,拥有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及全部经营管理权,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2019年4月,吉利汽车与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正式签约,成为杭州亚运会官方汽车服务合作伙伴,并正式启动主题为“科技吉利,悦行亚运”的亚运战略,标志着吉利汽车品牌升级征程进入全新阶段。

㈥ 黑石在中国买了哪些股票

黑石在中国买的股票有,辽港股份,SOHO中国28.56亿股股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黑石以13亿美饥判元从泛海手中买下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成为年内黑石在中国交易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是美国一家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服务肆肢茄公司,管理资产近900亿美元,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目裂察前拥有黑石集团数十亿美元股权。

㈦ 2021年4月黑石集团为什么减持中联重科的股票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联重科为国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其中,工程机械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石方施工机械等;农业机械包括耕作机械、收获机械、烘干机械、农业机具等。
公司机械销售包括一般信用销售、融资租赁和按揭等三种形式。今年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22.62亿元,同比增长51.23%;归母净利润25.76亿元,同比增长198.11%;经营性现金流35.75亿元,同比增长124.19%。
对于中期净利净增近两倍的中联重科,黑石集团是因为什么理由作出减持呢?
其理由或可能是出于对公司在农业机械方面的看空。
从中期分行业收入来看,公司主业务之一的农业机械取得收入9.11亿元,毛利率为10.37%,远低于工程机械行业(毛利率29.74%)及金融服务(毛利率99.73%)。而且,公司农业机械收入同比下降2.57%,为三大业务中唯一出现下滑的。
公司表示,上半年机械行业主要受市场需求不振、粮价走低、补贴拉动效应递减等影响,导致传统农机市场销量出现下滑,因而收入同比亦在下降。
而目前,农机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期——言下之意,公司未来在该行业的收入仍有可能会下降。
回顾近几年的收入统计,中联重科在农业机械行业的收入亦由2016年的34.5亿元大幅下滑至去年年底的14.8亿元,其收入缩水超过一半。
据农机360网统计,截至今年6月28日,全国农机购置中央补贴配额总共为180亿元,但已发放的仅有25.27亿元。
除此之外,国际农机跨国公司迪尔、久保田目前均已进入中国的农机市场,令行业竞争更趋激烈。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叠加外来玩家的夹击,中联重科在农机行业未来可能仍会举步维艰,这也可能是黑石集团在公司股价年内暴涨超过一倍之后做出减持决定背后的一大顾虑。
黑石集团减持是否过虑?
然而,若抛开农业机械行业,来看公司在工程机械行业的表现,会发现上半年中联重科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均较为理想。
其中,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的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分别大幅增长了31.15%和94.75%。
与农业机械行业持续下行不同,工业机械行业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提下,目前行业正加快整合,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向龙头企业集中——而中联重科作为工程机械业的龙头生产企业,自然亦会从中受益。
而在下半年,随着央行降准、剩余专项债发放,加之贸易摩擦下经济下行的压力,国产“大”基建将再一次“箭在弦上”:据悉,川藏铁路、临港自贸区等无论是施工技术还是施工规模都足以称得上“大”的项目都已在近期先后上马。
在大基建热闹正酣的前提下,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械和混凝土机械下半年其实有望继续畅销。
而由于中联重科在工程机械方面取得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即使在农业机械再出现下滑,或许公司工程机械收入放量大增足以覆盖农业机械收入的下滑,并可能继续实现营收及利润的大增。
且从上周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透露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农业机械业务板块在剔除了政府补贴因素外,其亏损其实在大幅收窄,原因主要是公司对其产品结构做出调整,调整了经济作物农机的结构。
上半年在产品结构出现优化的情况下,公司农机板块未能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需要出清老机型库存。
按公司的解释,下半年农机板块业务应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
另外,即使短期而言农机板块仍不见好转,但长远而言,鉴于国家推行“智慧农业”政策,未来中高端农机或将占据行业主流。在这一方面,拥有技术和研发优势的中联重科或可以凭借技术上的优势重新占领农机板块的市场。
而对于公司下半年业绩的走势,几大券商均一致看好中联重科。
华创证券认为,下半年在需求端的地产投资或仍将维持高位,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叠加环保因素促进的更新需求,预计公司起重机混凝土机械仍将保持增速。至于新产品方面,公司的高空作业平台开局良好,未来或将成为高空作业平台领域的第一梯队企业;土方机械新产品已完成全国省级销售服务网点布局,未来或亦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因此,机构上调公司盈利预测至2019-2021年EPS分别为0.54/0.64/0.71元,对应PE10/9/8倍,并给予公司2019年12-13倍估值水平,调整目标价区间为6.48-7.02元。
无独有偶,瑞信近日亦发表报告称上半年公司两旗舰产品(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销量大增,毛利率也分别提升5.2个百分点及3.8个百分点,总体毛利率提升4.5个百分点至30%,因此亦上调今年全年、2020年及2021年盈测18%、23%及24%,以反映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目标价则上调至6.91港元。
综合券商意见,并结合下半年基建行业走势,无论黑石集团是处于何种原因做出减持,该决定或可能不算太明智。

阅读全文

与黑石投资持有的中国公司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汉得信息股票指数 浏览:847
香港新世界股票600628 浏览:263
股票买多少才可以涨停 浏览:226
iOS用哪个股票软件 浏览:882
股票涨停后还降吗 浏览:304
首页银行投资股票行情 浏览:136
什么软件开股票户好 浏览:87
如何判断股票主力散户 浏览:176
python搜索涨停股票的代码 浏览:887
推荐股票赚钱然后拿回扣 浏览:481
股票长期获利方法 浏览:386
房地产股票走势新浪网 浏览:711
一只不付红利的股票 浏览:433
603528多伦科技股票 浏览:263
东信和平股票最新信息 浏览:799
股票如何统计每天的交易数据 浏览:717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股票行情 浏览:481
股票总市值和总资产是什么意思 浏览:139
系统价值股票etf年报 浏览:97
吉利德科学中国股票代码 浏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