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 文/周年洋 英国大哲罗素说:\"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思考,《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许多人确实是这样死去的。\"用这句话去观察芸芸众生,你不得不叹服哲人的深邃;如果用这句话来看待投资领域的种种事情,这句话更显精辟。我们愿意接受很多流传甚广的关于投资的陈词滥调,但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下,这些陈词滥调到底意味着什么?只要你不培养思考的习惯,你就会被无知左右,被潮流左右。在一个20%的人赚大钱,80%不赚钱的投资世界里,被大众意见操纵的投资,最终结果是一次次赔钱,最后赔掉本钱,在这个市场里死掉。 要想跨进投资这个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思考习惯,去掉失败投资者的七种致命投资信念:一是迷信预测。要想赚大钱,就得对市场的下一步动向进行预测;二是迷信权威。认为自己不会预测,那些权威会预测;三是迷信内部消息能赚大钱;四是迷信分散化投资;五是要赚大钱就要冒大风险。六是迷信工具,以为有一套技术系统能确保投资利润;七是迷信市场必然性,市场会照着自己的预测去发展。这七种迷信几乎是很多投资者的通病。迷信权威的预测、冒大风险才能赚大钱、迷信分散化投资、内幕消息和技术指标,是在中国股市中最流行的信念,而恰恰是这些信念,让很多投资者走上了错误的投资道路。对流行的、脑海中现成的投资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是走向正确投资道路的第一步。 我在上篇评论《一号法则》的文章中,讲到要领悟投资之道,捷径就是阅读那些投资大师的着作或者总结投资大师投资经验的着作。投资大师是如此之多,要领悟每个人的投资精髓,对于初学者不是一个小工程,更重要的还在于,既然投资有一定的规律,这么多投资大家在其成功的投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特性或致胜习惯呢?如果有,那么这种带有归纳性的投资共性,就能揭示投资的成功之道,而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就能领会投资之道,那无疑是终南捷径。总结众多投资大师成功习惯的着作已经有了,这就是马克·泰尔着的《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了两位大师虔诚奉行的23种思考习惯(也是投资习惯)和方法,虽然本书只是讲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已经涵盖了林奇、巴鲁克、坦普尔顿、菲利普·费希尔等众多大师的投资习惯,\"所有人都遵循着与巴菲特和索罗斯一摸一样的思考习惯,无一例外。\"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对这23种致胜习惯进行全部介绍,不过,我可以把我领悟到的精髓写出来。我觉得这23种习惯的最重要、最关键处在于,投资要保持尽可能高的确定性,或者说投资要找到高概率事件。可以说,作者总结出的这23种习惯就是围绕高确定性建立的一套系统。每一条原则都是在整个系统中运作的,不是单独的事件,每一条原则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致胜习惯的第一条原则是永不赔钱,怎么样才能不赔钱?那当然是赚钱的概率很高的事件了。什么样的事件是高确定性的呢?首先一定是你很懂很熟的投资对象,你不懂的行业或公司,你从一些大众渠道得到的所谓内幕消息,是不具备高确定性的,那就不是你投资的范围。如果是高确定性的事件,那么投资就不是冒风险,既然知道不赔钱,那就应该集中投资,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不是去做什么分散化投资了。如果当初的投资从高确定性变得很不确定了,投资的性质已经改变,那就要从这种投资中退出了。当市场上找不到高确定性的投资对象时,那就只有耐心等待,什么事情也不要去做,而不是冒大风险去做只有5%可能性盈利的投资了。两位大师的23条致胜习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告诉投资者要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市场、确立什么样的投资对象、何时盈利或亏损退出、何时监控投资目标等等。 读完《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后,如果你领悟了高确定性或高概率事件的真正内涵,并能在投资的每个环节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你可能会交一些学费,但不会那么昂贵,离投资成功也就不远了。 对于高确定性,在巴菲特和索罗斯那里的具体做法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投资标准不同。巴菲特的投资标准就是找到高质量的低估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特权或又深又宽的护城河、优秀的管理层有效地分配资本、较高净资产收益率,而且价格被大大低估,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索罗斯的投资标准在于先投资再调查。他通过对市场各种因素的观察,发现市场的某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只是一种假设,先小量的资金买入,如果市场的表现跟假设一致,那么再大量买进,如果市场表现跟假设相反,那就赶快撤出。因为在小量买进之前,已经用自己长年累月的经验所形成的无意识能力考察了市场的方方面面,出错的概率已经很小了,小量的试验,即使出错,也不会带来巨额损失。 不管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建立的那套投资标准都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长期专一于同一件事情,对这个领域的所有方面甚至细节都非常熟悉,这种认识投资对象的能力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以至于他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可能过于胆大了。巴菲特用10分钟时间就可以做出一桩收购一个1亿美元公司的决定,而索罗斯则可以在会谈中间,做出一个数亿美元的投资决策。而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学习大师的投资习惯,最终需要的是勤奋而不懒惰,这不仅是行为上的勤奋,更多的是思考上的勤奋。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别人行为上的懒惰,却对别人思维上的懒惰网开一面,读后感《《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读后感》。而在投资这项事业上,没有思维上的勤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只有从思想上领悟到,投资是买入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是股价的高低变化,你才会去寻找好的公司,再寻找各种渠道去考察公司。先有思考上的勤奋,行动上的勤奋才有价值。不然,就会南辕北辙,离投资成功之道越来越远。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马克·泰尔着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 选股和耐心成就股市赢家 --《战胜华尔街》书评 文/周年洋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得有很高的天赋才行。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不过,大众的意见很多情况下是错的,这回也一样。当彼得·林奇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他向主持人介绍自己投资成功的秘诀时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林奇的自谦之词,不能当真。当我读完他的《战胜华尔街》一书后,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客套。勤奋确实是林奇投资成功的底色,这里的勤奋不仅指腿脚勤奋,还得加上思考的勤奋。林奇通过头脑和腿脚的勤奋选出了优秀的公司,以此为基础勇敢下重注,并耐心持有。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我相信很多人不认同我对林奇的解读,因为林奇以选股灵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种\"的美称,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买卖过股票有15000多只,给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似乎没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别是在他基金经理生涯的起初阶段,换股频繁,买进卖出像走马灯似的,跟今日中国普通股民没有什么两样。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样频繁买卖股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只赔不赚。 对于林奇的投资生涯,要分阶段去看,在早期阶段,由于麦哲伦基金面临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林奇不得不频繁买卖股票以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但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备阶段,这或许锻炼了林奇的选股感觉。但我以为,林奇选股的灵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础是勤奋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没有勤奋,他的买卖股票的灵活性将成为他的灾难,而不是他的辉煌业绩。他自己说:\"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未变。\"所谓科学就是要看财务报表,要进行数量分析。艺术则是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这两个方面在选股时都很重要,但过于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数学分析也好、艺术灵感也好,最终还是要到上市公司进行实际调查,要跟其管理层交流、对话才可以真正懂得这个公司,才可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投资。 选股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而林奇每年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找到足够的石头,满足麦哲伦基金庞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奋是有数据可查的。一年要走访500-600家公司,每天6点就去办公室,晚上7点多才回家,路上的时间都是在阅读。每天午餐时都跟一家公司进行洽谈。在平常陪妻儿购物时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时,也是随时在进行公司调研。\"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劳动,岂能说林奇只是靠灵感,靠表面的频繁换股的灵活性获得投资成功呢! 选到了好股就未必一定就会成功。华尔街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投资者买了一只涨幅200倍的股票,最后却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只买了100股。选到了好股,还要敢下重注才行。林奇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几只股票都是他的重仓股,往往是达到了一只基金可以达到的总资金5%的上限。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就是这样一只重仓股,还有沃尔沃和房利美。从克莱斯勒公司身上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沃尔沃获得了7900万美元,最神奇的是房利美,一只股票为麦哲伦基金赚了5亿美元。这是选到好股重仓下注,赢取巨额利润的最佳案例。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耐心持股。在这个方面,在林奇投资生涯的初期有切肤之痛。他很早就发现了家得宝建材公司,当时股价只有25美分,他买进持有一年后就卖掉了,15年后上涨了260倍。同样的股票还有玩具反斗城、阿尔伯逊、联邦快递,都因为没有耐心持股而错失几十倍几百倍的收益。由于有了早期的教训,林奇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一旦找到好公司都是长期耐心持有,1982年买入的克莱斯勒一直持有到汽车股一个周期的结束,而林奇1977年开始买入房利美,中间有过反复,等他认定这是一只可以放手一博的好股后,就逐年增仓,成为第一重仓股,耐心持有,1991年林奇离开富达基金依然未变。 从《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来看,选股、重仓、耐心持有几乎是成就彼得·林奇基金奇才的基本步骤。但是,很多普通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缺乏林奇那样的接触公司大人物的机会,没有办法考察上市公司,所以林奇的经验对他没有用。但是,林奇在书中多次强调,个人投资者比基金投资者有更多优势,在选股这件事上同样如此。\"作为业余选股者,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寻找50-100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而至于能不能见到公司高层,这并非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只要我们随时留心日常生活,注意吃穿用的生活用品,有可能比基金经理更早发现好股票。林奇在书中详细讲到的美体小铺的例子就非常典型,而《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几乎就是林奇专门为普通投资者选股做的示范,个人投资者如果想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挑出好股,这一章非得多阅读几遍不可。
B. 200分!金融风暴中涉及花旗银行的内容。
金融风暴中的花旗银行
2008年09月18日 来源:多维网论坛
http://www.my6699.com/TabId/2101/Default.aspx
又是一个令花旗银行难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财报7月18日公布花旗净亏22亿美元。曾 成功予警花旗将大幅降低红利而一举成名的女分析师维特丽 (Meredith Whetley)虽然没有象上季度那样给花旗作营利予测,但这样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自从次贷魔咒缠身以来,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减记181亿美元, 结果造成近200年历史上最高季度净亏98亿美元。而后又在2008年第一季减记了120亿并净亏50亿美元。第二季度34亿美元的减记相对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亿美元次贷债卷, 那么花旗应还有200多亿美元悬在头上。另鉴于复杂的经济走势 -- 石油,信贷,就业,房市,和通涨等等, 华尔街分析师宣称, 花旗在个贷和信用卡方面的坏账将会逐渐显现,可以预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将充满荆棘。 近半年来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据华尔街榜首, 股价从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
这家创始于1812年的银行应该是美国金融的旗舰。其金融产品覆盖众多领域,从消费者金融到企业金融,从信用卡业务到投资业务,几乎无所不有。其有38万雇员分布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花旗银行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银行。作为历史上第一家开拓中国市场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挂牌营业, 由于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陆后, 于1984年又作为第一家外资银行重返中国。
得益于多元化的地缘分布及产品配置,花旗的营利记录始终是同业中的娇者。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当时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纯利-62亿美元。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业侓师是前犹太老板CEO威尔(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诚副手和法侓顾问, 在多次兼并战役中, 赢得威尔的赏识。自从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尔力荐为CEO以来,此时可以说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身材高大的侓师具有无比的口材,他的演讲象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清淅明快并富有说服力。可叹好景不长,次贷危机在2007下半年开始凸显, 花旗帐上的次贷债卷市值迅速蒸发, 对普林斯执掌能力的怀疑从四面袭来, 花旗股价开始有跳水苗头。
董事会当机立断作出的决择是弃普林斯保花旗保股价。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华尔街有消息称花旗董事会将于周日召开紧急会议。果然,下个周一早上普林斯发表声名,承
担失败责任并引疚辞职。虽然花旗给他的金降落伞(辞退补偿)应该在1亿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恶梦。华尔街对普林斯的功过评价还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几年的迅猛扩张兼并后,有些交易员和部门的行为近乎走钢丝。花旗在欧州,美国,和日本陆续遭受巨额罚款, 美国银管委甚至不允许花旗在纠改之前做任何兼并。走马上任后,普林斯以其侓师的得天优势,迅速亡羊补牢并规范制约机制。据传在日本他曾以标准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礼。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师谈的那样,他经验丰富并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复杂,他缺乏驾驭花旗的全方位灵性。威尔传下CEO交椅时也稍有担心,他采取了两个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长并提拔老资格的威鲁斯泰(Robert Willumstad)为COO。但不长时间,象所有CEO一样,普林斯开始不依赖威尔而做自己的决策,后来牢骚满腹的COO威鲁斯泰也于2005年离开花旗。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未任命COO。显然董事会迁就了普林斯,以为这样能让他更好地统筹决策。可想而知,没有COO来运作这样个大摊子,该何等疲惫。后来财务支出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资人和华尔街对此提>>
出他们的担忧。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为COO。然而为时已晚,次贷危机给了普林斯致命一击。
潘迪特 (Vikram Pandit)临危受命>>
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会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潘迪特的经历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国梦。今年51岁,出生于印度中产富裕家庭, 16岁来美读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MBA,和金融博士。在任教于印第安那大学后,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机构证卷负责人。2005年, 由于理念差异, 被当时的CEO珀赛尔(Philip Purcell)解雇。怀材不遇的潘迪特从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创立一对冲基金。2007年7月花旗以8亿美元买下他的对冲基金, 他也由此进入花旗。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来收拾次贷的烂摊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对冲领域的才干能使花旗度过这个难关。但上帝没给普林斯多少时间,1个月后普林斯被迫辞职。满脸书生气略带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决未料到, 又一个月后这个烂摊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为规范程序,在普林斯辞职后花旗董事会组成CEO选任小组。对花旗来讲,理想的CEO应具备多方面金融领域的经验。然而进入小组视野的外部候选人中,有几位现职大银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组的橄榄枝。有一位经仔细权衡后,选择去了美林证卷。的确,花旗的现状让人信心不足并缺乏诱惑。其实花旗内部有一最佳人选-克林顿时期财>>
政部长鲁宾(Robert Rubin)。但他曾发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决策咨询。在那个周日,鲁宾不情愿地担任了临时董事长。关于花旗次贷损失的责任,作为当时花旗执行委主席的鲁宾说他不知花旗次贷债卷的运作情况, 而他的2007年薪为1730万美元,仅次于CEO。
在外部人选中,也有一人与众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会主席戴蒙(Jamie Dimon)。这个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曾随CEO威尔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但他于1998年11月离开花旗,闲赋一年半后出任美国第一银行CEO,后通过兼并成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会主席。这位从小随希腊移民祖父在华尔街闯荡的哈佛商学院MBA,由于不满威尔把CEO的宝座给了普林斯,一气之下忿然离开。当他出任第一银行CEO时,从自己钱包里掏出2000万美元交给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虽背负裁员CEO之恶名,蓝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华尔街最有才华的CEO之一。就拿眼前的次贷危机来讲,利用短期借款,来操作次贷债券获高回报是华尔街近年来的惯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过深而以, 而机警的老江湖戴蒙闻到暴雨前的潮>>
湿, 他执掌的摩根大通尽力脱身,损失相对小的多。2008年至今,美股银行指数跌36%,而摩根大通股价仅降24%。但CEO选任小组还是放弃了争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恐怕是花旗与美少数民族的不解之缘,最后潘迪特进位成功。
路在何方>>
银行评级的核心指标之一是资金对总资产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为免降级和恶性循环, 花旗的首要动作是提高现金注入。这种时刻,多年的信誉沉积使花旗从中东和亚州很快获得300亿美元,又以增发普通股筹集105亿美元。另外,出售一些非主营业务拿到数百亿美。在节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红41%。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资金对总资的比值已达8.5%。这一组合拳下来,潘迪特才出了口长气。但潘迪特并不想恐慌性抛售花旗帐上所有的按揭债卷, 如果售价过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来,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谁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关键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步是业务结构重组,例如把原先的消费者集团部门重组为消费者银行、全球信用卡两个部门,并将以业务划分部门方法改为按地区划分,设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欧洲和亚太部等。潘迪特认为这样可减少官僚环节加快决策过程。接下来,几个伦敦加拿大的银行家和一些原来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进入花旗高管层。潘迪特具有东方人的宽容,对原高管未实行大清洗,除个别严重失职者被解职外, 多未受大冲击。原消费者集团有两个CEO, 犹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负责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国际业务。重组后艾波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为亚太区CEO。这样的安排对艾波也不算难堪,他原来就是北美信用卡CEO。而邦咖就有被贬之嫌,好在亚太区的金融业正处于空前膨胀增长期,是这位佩戴包头巾的锡克教徒建功立业的良机。
花旗可能会出售更多的非战略核心业务,潘迪特认为四个部门构成花旗的战略核心:信用卡,财富管理,企业金融,和投资。这四巨头在全球金融界各自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具有强烈投资风险意识的CEO,潘迪特会倾向于避开风险,这有别于花旗以前的策略。但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是金融界的定则,这是又强调高回报比(ROA)的潘迪特面对的挑战。如何优化资金投放,在何处增减资金将是考量他智慧的难题。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点是重塑企业文化和继续减支。花旗雇员特别是中高层拥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来花旗股票如蹦极般从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员工士气低落。另外花旗集团是通过多次兼并收购而成,没有一个传统共享的企业文化。加之部门与部门, 甚至本部们之间极其分散,有时员工在一起协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见面,全靠电话会议沟通, 这当然会制肘企业文化的构建。当然重塑企业文化这步棋是一软招,没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标, 但这是美国CEO的必读课。相对而言,节省开支到是当务之急, 机构庞大极易造成臃肿和效能低下。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贷危机未解之前,现金流和收益的增长不会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减少支出仍可增大益价比(P/E),从而推动股价上张, 必竟股东利益是CEO的终极目标。
从次贷危机 - 到信贷危机 - 演变为全方位金融危机
这次由次贷风暴引起的金融危机让华尔街遭受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打击。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奖给了认沽权证,如果有最差诺经奖的话, 抵押贷款债卷及衍生物, 这所谓的金融创新应当之无愧成为侯选。
次贷危机暴发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作出了约4000亿美元的资产冲减或损失;
2007年底由于次贷造成巨额减记,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辞职;
2008年1月美国最大的住房按揭贷款银行Countrywide无奈被美州银行宣布吞并;
2008年3月贝尔斯登陷入财务困境,由于担心这个第五大投行的崩溃会在华尔街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可怕的金融灾难,美联储紧急调拨290亿美元协助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 这是美联储有史来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资银行, 此举后来受到国会的调查听证;
美联储已陆续向金融市场投放9800亿美元的流动金,以舒缓迟滞的流动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贷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监管机构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亿至80亿美元,可能是历来收购银行成本最高的一宗;
2008年7月13日,美财政部和美联储在两天的紧急磋商后,宣布对已陷入资不抵债两大半官方房贷机构(房利美与房贷美)采取紧救措施, 财政部提高对两房贷机构的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政府将出资购买两大房贷机构股票并出借资金,美联储也表示将给予两大机构特别融资待遇。两大房贷机构占美国按揭业半壁江山, 身系5.3万亿美元资产, 约等>>
于美国GDP的35%, 两家企业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影响力远大于贝尔斯登。如果这两家公司垮台,极度疲软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将遭受致命的打击。危机早已从次贷领域,演变为整个金融市场的危机。有分析师称可能有近300家银行会倒闭。
剑指美国金融政策>>
鉴于危机愈演愈烈,财长保尔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国会呼吁改革金融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督,并建立一个可处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闭的金融体系。
伯南奇和保尔森2008年3月对贝尔斯登的承救引出两个问题, 其一是有批评指出这是用纳税人的钱丞赎风险投资公司,进而变相鼓励冒险。“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开始就要做的事情。”伯南奇在国会解释。这位前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和经济萧条问题顶级专家的意思是我别无选择。
此后,他们一方面督促金融机构迅速融资解困,并向金融市场提供低息贷款。但此非治本之计, 因此他们向国会建议整合现有金融管理机构,改变目前对投资银行与其他大型证券交易商监管乏力的状况, 并建议赋予美联储更多的职权,使其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资料,在类似贝尔斯登事件出现时能够介入。保尔森还指出,银行要为自己的风险操作承担责任,大的金融机构也会倒闭。
多年来,美联储主要行使美国货币政策制订者的职能,财政部将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给予美联储执行保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更广大职权。但人们都知道这类的立法需要时间,今年又是总统大选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规会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尔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称经典佳作。保尔森原为着名投行高盛的CEO,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丰富的金融实战经验, 他与经济学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见的珠联璧合。如果他们未当机立断以290亿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而是与白宫国会进行漫长协商,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的金融形势十分紧张。从目前公开的资料看,国会不知道他们的确切举动,作为保尔森上司的布什总统也只知个大略。布什在当时一个安抚媒体的讲话中说: “保尔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协议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买下贝尔斯登, 后来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动提价到每股10美元,总价10亿美元。此收购方案随后获贝尔斯登股东投票批准。有评论指出,贝尔斯登在曼哈顿的地产就值10亿美元,戴蒙捡个便宜。可这个便宜当时愿捡的人廖廖无几,没什么竞争戴蒙就那下这庄生意。这里的风险在于, 美联储提供290亿美元可能不够了结贝尔斯登的债务。
华尔街虽人材济济,但这个风险帐确实很难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贷危机中无法复原。债卷违约保险(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场庞大,2007年已达62万亿美元。债卷违约保险与次贷债卷紧紧相依相生,如果说次贷是一枚巨型炸弹,那债卷违约保险就是核弹。而贝尔斯登就是一幸运参与者。债卷违约保险市场如崩溃的话,美国金融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伯南奇和保尔森深知这可怕的一幕,他们目前一系列稳定金融系统的操作, 正是出于对这些深层次金融灾难的担忧。 这也同时使他们反思美国金融体系的缺陷,迅速向国会建议整改金融监管法规。
和花旗相比,贝尔斯登所持有的债卷违约保险的数量是小巫见大巫。花旗是债卷违约保险的大玩儿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万亿美元的债卷违约保险。在振荡的金融市场中, 房利美与房贷美陷入困境的噩耗无疑对花旗又陡添额外压力。但花旗毕竟不是贝尔斯登, 相信这艘经历了200年风浪的金融旗舰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驶出这场金融风暴。(完)
C. 找一篇关于房利美与房地美的文章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上)
2008年9月,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意味着由美国政府担保的两家企业被美国财政部托管。这仅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金融事件之一。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詹姆斯.B.洛克哈特2008年7月宣布,有政府支持的两家企业——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以下简称“两房”)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托管。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同场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接管“两房”是他全力支持的一项决定,并建议表示“托管是我将保证纳税人的钱用于政府支持企业的唯一形式。”他进一步说:“今日行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政府担保企业结构固有的冲突以及商业模式的缺陷,还有出于对房地产企业进行修正的考虑”。
通一天,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表示支持:“我强烈支持由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洛克哈特做出的关于托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决定以及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所采取的制旨在‘两房‘财政稳定的相关措施。”
相关背景以及金融市场危机
主要文章来源:《2007-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9月清算危机》
“两房”达149亿美元的总损失及市场关于其募资能力和其债务可能导致住房融资市场低迷引发担忧。财政部保证对其优先股注资2000亿美元并延长器信贷至2009年以保证“两房”的清偿能力和正常运营。“两房”在抵押担保证券以及债务方面的未清偿额已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仅债务就高达1.6万亿美元。此次接管被视为“几十年来政府对私人金融市场最为全面的干预之一”,也将成为政府对私人企业最大规模也是代价最高的一次紧急援助。
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危机意识的日益增强,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接管行为以及对其额外注资2000亿美元的承诺将成为在金融动荡的9月对美国众多投资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联邦管理机构中第一起意义重大的事件。到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希望对其资产进行清算,并剥离其财务良好运转正常的子公司(于破产申请之外)。这次倒闭是继1990年德崇证券公司倒闭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银行倒闭事件。具有94年历史的美林证券也接受了来自美国银行的大约50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这对于美林一年以前的大约为1000亿美元的市值是一个大幅度的下滑。由于信用评级下滑,美国国际集团于2008年9月16日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签署援助协议,以其79.9%的股权换取联邦储备银行的850亿美元的援助。
同时,对于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清偿能力的担忧也没有停止,这家银行于2008年9月25日实行破产管理。
对政府资助企业改革的尝试
2003年,布什政府企图建立一家机构以监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然而众参两院领袖表示要事先制定相关立法,改革方案没有成形。一项由参议院议员约翰.考兹尼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未能获得21个成员组的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通过。与此同时,第108届国会的议员们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清偿能力充满信心。国会议员巴尔尼.弗兰克说它们“没有面临任何形式的财务危机”。
2005年,由参议院查克.海格尔和参议员伊丽莎白.多尔以及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约翰.苏努努联合提出的《联邦住房企业监管改革法案》旨在增强政府对“两房”发放贷款的监管。然而其命运却和2003年提出的法案一样未能通过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的批准,这次是在第109届国会上。一份全面精确的关于国会试图监管住房领域的政府资助企业的记录在2005年国会报告中给出。
达拉斯美联储前副主席杰拉尔德.P.奥特思考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已成为裙带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政府资助致使房利美和房地美主宰了抵押承销业务。他们将部分利润返还给政治家,有时作为竞选资金直接返还,有时作为对中意选民的捐款。
联邦住房金融局以及美国财政当局
由美国国会于2008年7月24日通过的《2008年住房与经济恢复法案》经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于2008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法律。这部法律使得新成立的联邦住房金融局扩大了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权,同时也给予美国财政部位稳定“两房”而对其进行注资的权力,注资限额仅限于整个联邦政府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本部法律将财证部的债务额提升了8000亿美元,使其债务总限额达到10.7万亿美元,这是考虑到财政部对房利美、房地美或其他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的支持的灵活度的潜在需要而做出的规定。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下)
早先对政府资助企业的支持措施
9月7日,美国财政部的托管行为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解读为对政府资助企业的“第二次”紧急援助。在制定《2008年住房与经济恢复法案》之前,2008年7月13日,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宣布了一项与美联储立场一致基于法定权限的对政府资助企业的援助措施。这项宣布是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票市值缩水近一半(与一年前的高位市值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一周后作出的。那项计划包括三项措施:增加政府资助企业从财政部得到的贷款额度,以提供资产流动性;财政部购买政府资助企业的股权的权力为其提供资金;以及美联储在改革了的政府资助企业的监管系统中的咨询性角色。同日,美联储宣布其下属机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如有必要有权向政府资助企业发放贷款。
财政部的资本注入
财政部与“两房”的协议明确规定,为换取财政部的未来支持以及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的对各自的资本投资,在托管之初,“两房”要向财政部发行10亿美元的高级优先股以及10%的息票并且对财政部不计成本。同时,每一家机构以合同形式发行代表79.9%所有权股份的普通股凭证,其发行价格为每股1美分(0.00001美元),并且凭证期限为20年。
托管人联邦住房金融局代表被托管公司签署协议。对“两房”各自1000亿美元的注资额是美国政府愿意为保持“两房”财务经营以及财务清偿能力稳定并可持续而作出的承担义务的级别。该协议旨在保护高级以及次级债务和“两房”的抵押担保证券。“两房”的普通股以及现有优先股的股东将先于持有高级优先股的美国政府承担损失。在此项协议的所有条件中,两家各自保留的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不能超过8500亿美元,每年可以降低10%,直到达到2500亿美元。
联邦住房金融局作为托管人的初步举措
2008年9月7日,在宣布托管计划时,洛克哈特提出了在联邦住房金融局的托管计划中的以下几点:
2008年9月8日,即托管后的第一个营业日,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持有有人,高级债和次级债持有人的大力支持下,交易正常进行。
允许“两房”扩大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担保额度不受限制并继续为其投资组合购进置换债券。大约没约每月200亿美元,并且无资本限制。
作为托管人,联邦住房金融局将履行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职责。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现任首席执行官被解职,但将留在公司协助过渡。
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分别由前美林公司副董事长赫伯特.M..艾利森(过去8年他一直是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的董事长)和美国合众银行钱副董事长和首席财务官的大卫.M.墨菲特接掌。他们的薪资将大大低于即将离任的两个首席执行官。同时将会有同样精于的非执行主席与他们合作。
其他管理层变动将非常有限。新的首席执行官认为与现有管理团队及员工的合作将至关重要,鼓励他们留下并继续为公司作出重大改善。
为了每年节省超过20亿美元的资本,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派息将被取消,但两中股票将继续作为流通股票。次级债务利息和主要支付将继续实施。
所有政治活动,包括游说将被立即停止。慈善活动将被重新纳入考虑范畴。
“两房”将会与美国财政部三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建立融资和投资关系,以提供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关键性的支持。三种融资方式之一就是担保清偿,这将不仅适用于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对由联邦住房金融局监管的美国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适用。
财政部长保尔森于2008年9月7日指出,在联邦住房金融局托管下,财政部对于“两房”支付的四个方面:
“为促进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稳定以及降低融资成本,截止2009年年末,”两房“将适度增加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随后,为解决系统性风险,在2010年其证券投资组合将以每年10个百分点的额度逐步减少,主要是通过自然流失,最终稳定在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规模上。”
财政部和联邦住房金融局达成《优先股购买协议》以及财政部与被保护实体间的契约安排。在这些协议下,财政部将确保每家公司保持一个正净值。这些协议通过给“两房”债权人、该机和次级债权人,提供额外的担保和明确说明支持市场稳定,并通过对“两房”不动产放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投资者提供额外的信心以支持抵押贷款的可用性。这项承诺将会消除任何由于破产管理而产生的强制命令并将确保这些被保护实体有能力清偿其债务。
财政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担保借款信贷工具,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将可用这个工具进行贷款,作为最终清算捕手工具。该工具本质上是在实行2008年7月由国会授予的暂时清算捕手的权力,这将在此授权于2009年12月截止后被使用。”
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
为了进一步支持对广大美国人民抵押贷款融资的需求,财政部正在起草一项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暂时计划 。这项计划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实行并投资于新的政府资助企业的贷款支持。追加购买将被视为恰当的。由于财政部能够对这些债券到期予以保证,国库券与政府资助企业贷款支持之间的差价表明纳税人将不会因这项计划而受损,而且事实上,这将会产生新的收益。这项计划将随着财政部的暂时清算捕手权力的到期于2009年12月同期截止。
D. 房利美房地美股票代码
1970年8月31日,房利美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FNM。
1988年12月2日,房地美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FRE。